成都高新区20年发展记之二--创新之梦起航反战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合集下载

成都高新区读地手册

成都高新区读地手册

成都高新区读地手册成都高新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也是成都市的经济、科技和创新中心。

成都高新区自1991年成立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先导区。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成都高新区的发展概况、特色产业和创新创业环境。

一、成都高新区的发展概况成都高新区成立于1991年,是中国西部地区最早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此后,成都高新区以其良好的区位条件、优惠的政策环境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吸引了众多的高科技企业进驻,快速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如今,成都高新区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独角兽企业和优秀初创企业的创新创业聚集地。

二、成都高新区的特色产业1.信息技术产业成都高新区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地之一,拥有众多的知名企业,如腾讯、华为、中兴等,他们集中在高新区,形成了一个信息技术产业的生态系统。

成都高新区以打造国家级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为目标,积极发展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和信息安全等领域。

2.生物医药产业成都高新区拥有众多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如三生制药、成都生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

高新区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研发环境和创新创业支持,吸引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技术创新团队进驻。

3.新材料产业成都高新区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加强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高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企业,如华星创业、亚星化学等。

这些企业在高新区中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新材料产业链,推动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4.装备制造产业成都高新区的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较快,涉及到电子设备、航空航天器材、高铁轨道交通等领域。

在装备制造领域,高新区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技术创新团队,如中航光电、东软载波等。

三、成都高新区的创新创业环境1.优越的政策环境成都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享受着许多政策优惠。

成都高新区发展历程

成都高新区发展历程

成都高新区发展历程第一阶段:筹备期(1991年-1996年)在1991年8月,国务院批准成都高新区筹备组的设立。

在筹备期间,成都高新区的规划、产业布局、发展战略等重要工作逐渐完成。

这一阶段也是高新区招商引资政策等重要政策的制定时期。

第二阶段:初步建设期(1997年-2001年)在1997年3月,成都高新区正式建立。

在建设期间,高新区陆续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初步构建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

第三阶段:集聚发展期(2002年-2024年)经过初步建设,成都高新区在2001年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称号。

在这一阶段,高新区的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进驻高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迅速发展。

第四阶段:快速发展期(2024年-2024年)在这一阶段,成都高新区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加快。

高新区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和引进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

高新区成为中国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创新创业和科技创新中心之一第五阶段:全面提升期(2024年至今)随着中国政府推进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成都高新区不断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环境。

高新区大力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水平。

同时,加强国际创新合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科技企业和创新资源。

成都高新区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高技术产业园区,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布局。

在高新区的带领下,成都已经成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创新与创业中心之一,为四川省乃至整个中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支撑。

总之,成都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91年,经过多个阶段的努力,高新区逐渐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布局,并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创新与创业中心。

未来,成都高新区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推动成都及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摘要:从后发追赶型经济体现代化的演变规律来看,依靠低廉要素成本和广阔市场需求,后发经济体可实现压缩式高增长。

开发区作为一定区域空间内通过要素集聚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载体,在过去三十年中,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然而,随着潜在增长率逐渐收敛至前沿国家水平,后发优势对维系高增长的作用愈加有限,很多开发区因此遇到发展瓶颈。

本文通过对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经验的总结,为我国开发区转型提出三条参考建议:一是要转变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推动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二是要坚持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三是要适应国际产业分工和新技术革命发展趋势,深化对外开放,为企业深层融入全球价值链提供良好制度环境。

关键词:高新区,转型,高质量发展开发区作为一定区域空间内通过要素集聚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载体,在过去三十年中,对地区经济增长发挥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然而,随着潜在增长率逐渐收敛至前沿国家水平,后发优势对维系高增长的作用愈加有限,这也是近些年开发区遇到发展瓶颈的深层原因。

为突破瓶颈,实现新一轮以高质量为核心特征的发展,成都高新区就贯彻新发展理念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本文通过总结成都高新区推进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做法和经验,为我国开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一、成都高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成都高新区以构建产业生态圈为统领,转变招商工作重点,着眼产业链全景图,以优化产业结构生态为目标,以强链补链精准招商为抓手,促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提质增效。

2018年全年,电子信息制造业123家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产值3000.5亿元,同比增长20.41%;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销售上亿元的品种达26个,在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升至第6位;新登记新经济企业11139户,增速达25%①。

成都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2017年)(送审稿)为推进成都高新区“一区一主业”产业发展,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成都市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发展的试行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分析(一)“一区一主业”产业现状1、国内及成都市产业现状从电子信息产业看,我国在积极承接国际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本土企业竞争力日益提高,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

成都作为中国传统的电子工业基地和新时期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功能性部署区,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主导产业之一,是成都“十一五”规划重点和优先发展的产业,目前已形成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

从生物医药产业看,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居于前列,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抗肿瘤新药、治疗原发性肝癌注射液等20多种重大创新药物已实现产业化。

北京、上海、石家庄、长春、广州、深圳、长沙等地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

生物医药产业是成都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成都现有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150余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是国内重要的医药生产和流通基地,在国内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地位。

2、高新区产业现状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坚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主导产业定位,形成了软件及服务外包、集成电路、通信、光电显示、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

2008年,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7.3亿元,同比增长41.6%,主导产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8.6%。

主导产业集群的规模迅速壮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拉动作用逐渐显现,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方面,已获得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等国家级基地授牌,天府软件园等一批产业发展载体相继投入使用,成功培育了卫士通、迈普、国腾、任我行、颠峰等一批本土软件企业,引进了IBM、SAP、赛门铁克、微软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总数达520家,初步形成了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游戏动漫、信息安全、行业应用及嵌入式等几大特色领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信息安全产品生产基地和第三大游戏产品研发、运营中心。

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

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

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

自1991年建立以来,成都高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区域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成都高新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历程、科技创新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中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并希望通过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

成都高新区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吸引国内外的投资和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经过多年的发展,成都高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

成都市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建设了一批先进的研发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创新创业,吸引人才和企业。

同时,成都高新区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地的科技园区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实现了共赢发展。

在科技创新方面,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区内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涵盖了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这些企业和机构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例如,成都高新区的某企业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生物医药产品,可以有效治疗某种顽固性疾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为世界医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

区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成都高新区工作和创业。

例如,落户成都高新区的高层次人才可以享受优厚的薪资待遇、住房补贴和子女教育优惠。

这些政策为区内的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成都高新区让城市更美好——成都高新区,让城市更美好——专访成都国家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

成都高新区让城市更美好——成都高新区,让城市更美好——专访成都国家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

金 融 危 机 在 一 些地
方、 一些领域 、 一定阶段会 表 现 为巨大的、 直接 的经
汤 继强 : 事物 的发展 , 都 有它的
条件和基础。 如果成都没有中国电子
科技 集团的1 O 所、 2 9 所、 5 0 所 以及电子
琪 曾深 有感触地说 , 成 都不仅拥 有十
分深 厚的历史文化 底 蕴, 而 且 自然 条
增 长速度 。 一 些 跨 国 企 业 把 欧 洲 、东





合成都 的 “ 小资情调 ” 。
当然, 一 切事物 都在 变化
中, 如 果交通条件进一 步

备 的教育体 系、 丰厚 的人
才资 源、 创新 的意识和 能
改善, 现 代制造也会在成
都得 到迅 猛发展的, 比如 富士康项 目 的落户。

力, 加之 成都深 厚 的历史 文化底 蕴, 这 些外在 条件
记者 : 今 天的成都 高新 区可 以说 国际l T 业 巨头云集 , 那么这是否与成都 早在5 0 年代 就有一些相关 工业布局有
区位 因素的限制 , 比如传 统大型制造
业 在成 都就可 能不合适 。 还 有, 成 都 是一个 历史悠久 的城市, 也 是一 个休 闲城市, 有着独特 的人 文环境 , 因此 ,
最能 体 现 成 都 的 核 心 竞争力

最 能 代 表 成 都 国际化现 代化 水平
最 能 彰 显 成都 时代 特 色 的

高 端 产业 基 地 和 现 代化 新 城 1
20 10 4
础 o 串阈高新技术
33
T e c h no l o g y Pa r k 闲区 成 都 岛 新 区

成都高新区:以创新回答时代之问

成都高新区:以创新回答时代之问

成都高新区:以创新回答时代之问作者:《成都日报》《成都商报》来源:《发明与创新》2021年第09期6月8日,成都高新区企业欧林生物在科创板鸣锣上市。

从“科创板西南第一股”成都先导开始,仅仅14个月,成都高新区5家企业陆续登陆科创板。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成都市产业发展主阵地,成都高新区从不缺少高光时刻,早已不耽于享受高光带来的满足感。

立足成都、对标全国、放眼世界,追求卓越已经成为成都高新区一种习惯。

“揭榜挂帅”是另一个印证。

6月15日,成都高新区举行“岷山行动”计划首批项目揭榜暨第二批需求榜单发布会,现场发布首批六个揭榜挂帅型研发机构项目,总计给予支持金额约4.5亿元。

这一举措开全省先河,亦是成都高新区迈向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

当下,如何践行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当好成都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的主支撑,奋力夺取“十四五”发展新胜利?成都高新区正以创新回答时代之问。

抢占行业细分赛道成都先导DEL技术扎根全球第一梯队,是新药研发创新环节的细分领军者;苑东生物走出了从高端仿制药到创新药的进阶之路;纵横股份是中国工业无人机市场的头部企业,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固定翼无人机在移动平台上的精确全自主起降;极米科技是国内第一智能投影品牌,构建了以整机、算法及软件系统为核心的战略发展模式;欧林生物专注于人用疫苗研发、生产、销售,聚焦于填补世界空白创新产品……细看成都高新区科创板上市企业,他们聚焦生物医药、智能科技等新兴领域,持续突破创新,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创造出全球一流的产品,实属产业细分领域龙头。

实际上,这些细分行业不只是未来的风口,更是成都高新区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赛道。

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细分领域比的就是“硬科技”,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的原创技术。

成都高新区从事硬科技的企业,主要分布于“芯屏网端”、生物医药和数字经济等几大产业。

这些企业普遍具备科学家深度参与、新研发支撑孵化、技术商业突破、资本持续注入等特征。

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有规划面积130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和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以及集成电路、软件及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精密机械、通信、光电显示六大产业集群。

目前,在国家科技部综合排名中,成都高新区位列中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第四位,中西部高新区第一位。

一、西部大开发十年来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十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抢抓机遇,锐意改革,扩大开放,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迅速提升。

2009年以来,成都高新区(集中建设区)实现产业增加值396.5亿元,增长2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9.02亿元,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370.4亿元,增长28.8%,其中工业投资193亿元,增长45%;全口径财政收入114.55亿元,增长9.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4亿元,增长22.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7亿元,增长30%;外贸出口26.88亿美元,增长33.98%;成都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额达到64.2亿美元,增长35.2%,继续居中国中西部(含东北)出口加工区第一位。

三大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8.6%;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增长26.9%;出口2.1亿美元,增长27.8%。

2010年是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开局之年。

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成都高新区紧紧围绕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天府新城建设等中心工作,全力以赴抓好推进落实。

1—6月,完成产业增加值221.2亿元,增长29.3%;固定资产投资174.5亿元,增长15.3%;财政总收入86.3亿元,增长69.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12亿元,增长30.1%;合同外资2.4亿美元,增长356.4%;到位外资4.79亿美元,增长85.9%。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成都高新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成都高新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成都高新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1.07•【字号】川府发[2008]6号•【施行日期】2009.01.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成都高新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意见(川府发[2008]6号二○○九年一月七日)成都高新区作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6个试点园区之一,是推进我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为支持成都高新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中西部领先的高科技园区,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发展定位(一)坚持走创新与发展并重的道路,实施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战略,狠抓扶大引强和科技创新两个重点,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加速成都高新区南部科技园区和西部综合产业园区的建设进程,打造以微电子和软件产业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中药现代化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特征的精密机械制造产业基地,推动成都高新区加快发展。

(二)到2015年,把成都高新区建设成为我省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及高端要素和专业要素的聚集地,成为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发源地,成为具有较强内生增长机制、带动作用大的辐射源,成为创造前沿模式、制度、文化的发祥地。

(三)到2015年,成都高新区要实现良好的发展业绩,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济指标保持持续、较高的年均增长率;努力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等主导产业相关的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构建完善的产业研发、技术支撑、人才教育培训、政策支持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优良的创新环境,建立职能明确、精简高效、服务优良的公共服务体系。

基本建成集聚一流创新要素、构建一流创新环境、形成一流创新机制、实现一流发展绩效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二、支持高端人才加快聚集打造成都高新区高层次人才洼地。

创新与发展并驾齐驱——成都高新区向世界一流迈进

创新与发展并驾齐驱——成都高新区向世界一流迈进
区迈进 创新是高新 区的本质特征 没有创新 高新区就 失去了
成果篇创新成果彰显企业创新能力作为中国西南地 区的
科技商贸中心 成都孕 育了 和谐包容 .智慧诚倍 .务实创
努力向世界 一流 高科 技园
新 的城市精神 而生长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中的成都高新
区. 借助周围优良的资源优势 . 日新月异的发展建设 中不 在
织 ( P C 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 . AE》 成都高新区走在了全国高新
区的前 列 成都高新 区并没 有上 步于此 .他们 瞄准了更高的目标 = E 今 年6 月 成 都高新区与中关村、 匕 _ 海张江 、 深圳 西安 武
汉 东渤 5 个兄弟高新区共同发表了 《 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 区创新宣言》 决心做 自主创新的倡导者 践行者和示范引领 者 . 当建设创新型 国家 的先锋 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维普资讯
美丽富饶的 成都平原有着天府 之国的美誊 .优越的 自
都高 新区成立 以来
取得 了高 速的发展 已经成 为中国高
然环境使这 里成为历史上 的富麻之 地 而今 .位 于天府之
国的蕊都 高新区聚集 了充 分 创新 资源 与剖新要 素 拄企业的发展 创造了 良好 的创 新环境 在 1 年的发展历程中 成都高新区密切结合 自身实际 5 不断探索完善 走出了一条创新与发展并重之路 . 实现了主 为科
国重 要的创新资源聚 集 中心 。 此 外 成都高 新区整合电子科 大 、信息产业部第 3 O研
截至 目前 已有 10 0 0多项高科技成果在成都高新区成 功转化 . 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指标居全国5 个高新区前 3 列 。近年来 成都高新区结合 自身实际 ,;l I 6国家集成电路 I

成都市高新区的文化特色

成都市高新区的文化特色

成都市高新区的文化特色
成都市高新区(简称成都高新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心之一,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特色。

以下是成都高新区的一些文化特色:
1.科技创新文化:成都高新区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汇聚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和人才。

这种科技创新文化为该区域注入了活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升级。

2.成都文化融合:成都高新区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际的人才和企业。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传统的川菜文化、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3.文化创意产业:成都高新区拥有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了动漫、游戏、影视、设计等多个领域。

这些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为成都高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4.生活氛围:成都高新区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舒适的生活氛围,是许多人向往的生活居住地。

在这里,可以享受到现代化的便利设施和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地方。

5.教育文化:成都高新区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同时,该区也注重教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机会。

综上所述,成都高新区不仅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心,也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特色和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

这种文化氛围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成都高新区 典型经验做法

成都高新区 典型经验做法

成都高新区典型经验做法成都高新区的典型经验做法成都高新区是中国华西地区最大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示范区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成都高新区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经验做法。

首先,成都高新区注重建设创新生态系统。

通过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高新区吸引了大量创新创业资源,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支持。

同时,高新区积极推行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其次,成都高新区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

高新区制定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包括人才补贴、住房保障和子女入学等措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同时,高新区积极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通过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和人才交流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

第三,成都高新区注重优化营商环境。

高新区推行“一窗受理、多证合一”等简化审批制度,提升了行政效能和企业办事便利程度。

高新区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了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障企业的创新成果得到合法保护。

此外,成都高新区还注重产业融合和创新创业的培育。

通过推进产业链的上下游融合和创新链的协同发展,高新区加快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优化,并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高新区还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贷款、风险投资等多种资金支持,助力企业实现快速成长。

总体来说,成都高新区通过建设创新生态系统、注重人才培育和引进、优化营商环境,以及产业融合和创新创业的培育等典型经验做法,成功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些做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也为成都高新区未来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成都高新区-创新引领高端示范

成都高新区-创新引领高端示范

成都高新区:创新引领高端示范成都高新区瞄准建设“创新发展的高端示范区”这一目标,用高端产业筑牢“产业之基”,以全球视野建设“世界之城”。

11月28日,随着成都高新区“努力建成天府新区创新发展的高端示范区”的发声,天府新区的历史机遇,在天府新区高新天府新城片区所辖的55平方公里内,全力推进,踏浪起航。

时代赋予的机遇,时不我待的行动,将在这片以创新立命的区域里,形成牵引之力,剑指高端!机遇之下,锤炼出“天府新区创新发展的高端示范区”的定位,并非是一朝一夕的酝酿,而是关注已久的行动。

天府新区发轫之时,在天府新区高新天府新城片区“大源组团”和“中和组团”,650亿元项目将紧锣密鼓地陆续开工,只争朝夕之行,不辱使命之托。

两大组团将新开工650亿元项目“按照《天府新区总体规划》要求,成都高新区眼下已同步新编和调整修订了《天府新区高新天府新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

”昨日,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杜必强表示,眼下,天府新区高新天府新城片区已新编完成了新川创新科技园的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和控制性详规,调整修订了相应地区的控制性详规,使天府新区高新天府新城片区规划更加符合天府新区总体规划的要求。

据悉,今年到明年,成都高新区将加快其区内天府新区两大组团“大源组团”和“中和组团”建设发展,陆续新开工650亿元项目,天府新区高新天府新城片区位于成都市南中轴天府大道,北起绕城高速,南与双流华阳接壤,包括“大源”、“中和”两个组团,总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4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74万人。

三大项目构建宜居宜业典范据悉,作为天府新区高新天府新城片区一“翼”的中和组团内,即将启动三个重大产业化项目总投资达240亿元,包括新川创新科技园起步区(3平方公里)、成都天河生物医药科技研发与产业化中心、成都高新国际低碳环保产业孵化器,“三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将成为天府新区创新聚集、前沿产业引领园区。

高新区建区20周年征文范文

高新区建区20周年征文范文

高新区建区20周年征文范文时逢高新区建区20周年之际,请允许我们向高新区工委、管委表达我们的感激与敬意。

我们感激高新区发展为我们带来的发展机遇,带来社区经济的迅猛发展。

在这里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到了高新区发展的艰辛,见证了高新区的成长与发展,陪伴高新区走过风风雨雨二十年,在这里我们因自己是高新区人而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

春华秋实。

二十年前,北营社区还是一片乡村田野,社区村办企业极少,居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居民以农业种植为生;当时的环境极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每逢雨季居民时常因排水而引发纠纷。

现如今,辖区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片片标准厂房林立,户户沿街商铺服务门类齐全形成了社区新的景观,生活区内绿化面积50000余平方,种植各类乔木6000余株;建设健身休闲广场上三处,休闲长廊、健身器材齐全;建有体育健身活动广场4000余平方米,设有篮球活动场地、乒乓球活动场地、羽毛球活动场地,配套相应的活动器械。

建有居民免费停车场4处,5000余平方;居民车有所放,车辆进出磁卡智能化管理进出规范有序;建设占地27.3亩,建筑面积8432平方米,能容纳280余位老人,集吃、住、娱乐为一体的宾馆式老年公寓,对本社区60岁以上老人实行免费集体供养。

绿化、美化大力推动了社区的城市化进程,村居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现代化气息浓郁的现代化生活区悄然屹立。

现如今,辖区驻地企业80余家,高新区外商园、崇正集团、百盛集团、绿博燃气公司、中德房地产开发公司等企业入驻辖区,带来了社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青岛邦达房地产、中德上城名府、中房青年城、中德亚运村、华菁园、精英现代城等高档商业小区的建成,带来了人气,带动了社区三产的发展;北营社区两委肩负社区发展历史使命,秉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宗旨,艰苦拼搏、奋力开拓,依托高新区发展,进区企业增加,社区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成都高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争取新的“黄金十年”

成都高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争取新的“黄金十年”

改 善 ,科 技 、人 才 、物 流 、市 场 、 门 子全 球 l服 务 中心 、 国风 河 等 7 2 0 T 美 O 0 6年 为 6 5 美 元 、2 0 年 为 9 .亿 07 亿
圄牛 技座 网科 紫
㈣ ㈨ t 州 豫
国家高新 区 ・ 昆明国家高新区 协办
St e Hi h T c v t p t t o e at g — e h De e o me l n s ra Z
抓 住全 球产 业转 移机 遇 , 加 电 视 等 一 批 重大 项 目的成 功 落 户 , 推 近 六年 来 , 都 高 新 区 实 际 到位 成 高 端产 业要素 聚集 动 了 光 电 显 示产 业 集 群 快 速 聚 集 引 外 资持 续 增 长 ,2 0 0 2年 超过 6 0 0 0万
的参 与者 和 见证 者 之一 。西 部 大 开 比 。目前 ,即使 全 球 最 顶 级 的 高 新 技 定 了软件 及服 务 外 包产 业跨 越 发展 的
: 策 实施 十 年 以来 ,成 都高 新 区在 术 产 业 也 能 够 在 这 里 获 得 良好 的 发 坚 实 基 础;国 际 金 融 危机 下 跨 国公 司 政



在 今后 的发展 中 , 成都高 新 区力争 注 。 以富 士 康 成 都 产 业 基 地 为代 表 , 元 , 其 在 成 都 高 新 区 的总 投 资 规 模 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西 部 大开发 中争取 新 的“ 黄金十 年 ” 包 括 中建 材 液 晶 玻璃 基 板 、T L 晶 由 5 2 亿 美元 增 加 到 6 美 元 。 。 C液 .5 亿
至 2 0 年 1 月 . 都 高 新 区共 审 批 万平 方 米 ,在 孵企 业 1 7 09 0 成 6家 ,汇 聚 高 新 区建 设成 为最 能体 现成 都 核心 竞 5

成都高新区_年终盘点

成都高新区_年终盘点

2022年,成都高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成都市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年来,成都高新区砥砺奋进,创新引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作出了新的更大贡献。

一、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22年,成都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800亿元台阶,同比增长8%以上,综合实力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名第六位。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9%,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

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6000亿元,同比增长10%,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一。

二、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1.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成都高新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4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87%。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15家,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6家,创历史新高。

2.人才引进工作取得实效。

新引进各类人才5.6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800余人。

建设人才公寓1.4万套,有效缓解了人才住房难题。

3.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

成都高新区成功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创新创业活动,培育了一批优秀创新创业项目。

三、产业建圈强链成效明显1.产业链条不断优化。

成都高新区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新药等重点产业,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

2.重大项目落地生根。

2022年,成都高新区签约引进重大项目50个,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

3.企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成都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0%,利税总额增长15%。

四、城市建设与民生改善成效显著1.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成都高新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满意度。

2.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新建幼儿园21所,新增学位7380个;新开办中小学5所,新增学位8250个;新增三甲综合医院2家、三级眼科医院1家。

3.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成都高新区20年发展记之二--创新之梦起航反战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成都高新区20年发展记之二--创新之梦起航反战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成都高新区20年发展记之二--创新之梦起航反战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20年前,成都市高新区敢为人先,敢为人新,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成立了全国高新区第一家股份制公司,加快建设“体制新区”,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促进了经济腾飞,迈出了创新发展坚实的第一步。

而此后,在体制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恰好是成都高新区20年后绽放异彩的秘诀之一。

2001年,成都西郊,金沙遗址,沉睡了3000年的“太阳神鸟”发掘出土,举世欢腾。

这枚小小的四鸟绕日环飞金箔,创意精纯,设计精绝,工艺精湛,内涵丰沛,体现了古蜀人高超的符号再现力、杰出的资源组织力以及对技艺的卓越追求。

回溯成都从未被阻隔的三千年历史长河,“太阳神鸟”虽曾长眠于西郊,但其内在的创新精神绵延至21世纪的今天。

其实,“太阳神鸟”刚刚出土,无数人已经从中找到了强烈的精神共鸣。

两年后,随着成都市“五路一桥”城市骨架工程的推进,“太阳神鸟”振翅飞上位于成都南北中轴线的天府立交上。

2005年8月15日,国家文物局第15次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采用“太阳神鸟”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长期以来中国文物界无一公认标志性图案标志的现状就此改变。

而太阳神鸟出土的时刻,恰值成都高新区成立10周年之际。

当时在全球经济竞合的大格局中,成都高新区已经意识到发展正在由资源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

1991年到2000年,是国家高新区的“一次创业”阶段,这一阶段国家高新区以外延式扩张和技术成果转化为主,注重项目和人才的引进,规模不断壮大。

2001年,科技部根据国家高新区的最新发展情况,提出了高新区“二次创业”的目标,高新区由此从“一次创业”进入“二次创业”阶段。

这一阶段以内涵式增长为主,由集聚为主转向创新为主,由求生存转向求发展。

“二次创业”的冲锋号鼓舞了成都高新人的斗志,明确前进的方向,而“太阳神鸟”的出土,则使高新人提升了对本土创新前景的信心。

在隆重的10周年纪念活动中,高新人们认真回顾和总结了过去10年的创新经验。

创新与发展并驾齐驱成都高新区向世界一流迈进

创新与发展并驾齐驱成都高新区向世界一流迈进

创新与发展并驾齐驱成都高新区向世界一流迈进
火炬网
【期刊名称】《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 美丽富饶的成都平原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誊,优越的自然环境使这里成为历史上的富庶之地.而今,位于天府之国的成都高新区聚集了充分的创新资源与创新要素,为科技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火炬网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创世界一流园区——成都高新区创新发展问题研究 [J], 王磊
2.成都高新区开启三次创业新征程以创新驱动为主线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J], 许凤婷;胡凌
3.加快交通运输创新发展向世界一流跨国公司迈进 [J], 李锦
4.成都高新区:汇聚科创新动能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J], 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
5.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建世界一流园区——成都高新区推进自主创新的实践 [J], 汤继强;吴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高新区建设20年成就展在京成功举办

国家高新区建设20年成就展在京成功举办

国家高新区建设20年成就展在京成功举办
佚名
【期刊名称】《《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近日,由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20年成就展(简称“成就展”)在北京成功落下帷幕。

【总页数】2页(P6-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3
【相关文献】
1.科学发展创新驱动铸就辉煌国家高新区建设二十年成就展在京举行 [J], 施勇
2."中国物品编码20年成就展暨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国家标准委表彰物品编码先进单位和个人 [J],
3.国家高新区建设20年成就展在京开幕 [J],
4.国家高新区建设20年成就展在京开幕 [J],
5.国家高新区建设20年成就展在京开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20年前,成都市高新区敢为人先,敢为人新,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成立了全国高新区第一家股份制公司,加快建设“体制新区”,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促进了经济腾飞,迈出了创新发展坚实的第一步。

而此后,在体制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恰好是成都高新区20年后绽放异彩的秘诀之一。

2001年,成都西郊,金沙遗址,沉睡了3000年的“太阳神鸟”发掘出土,举世欢腾。

这枚小小的四鸟绕日环飞金箔,创意精纯,设计精绝,工艺精湛,内涵丰沛,体现了古蜀人高超的符号再现力、杰出的资源组织力以及对技艺的卓越追求。

回溯成都从未被阻隔的三千年历史长河,“太阳神鸟”虽曾长眠于西郊,但其内在的创新精神绵延至21世纪的今天。

其实,“太阳神鸟”刚刚出土,无数人已经从中找到了强烈的精神共鸣。

两年后,随着成都市“五路一桥”城市骨架工程的推进,“太阳神鸟”振翅飞上位于成都南北中轴线的天府立交上。

2005年8月15日,国家文物局第15次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采用“太阳神鸟”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长期以来中国文物界无一公认标志性图案标志的现状就此改变。

而太阳神鸟出土的时刻,恰值成都高新区成立10周年之际。

当时在全球经济竞合的大格局中,成都高新区已经意识到发展正在由资源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

1991年到2000年,是国家高新区的“一次创业”阶段,这一阶段国家高新区以外延式扩张和技术成果转化为主,注重项目和人才的引进,规模不断壮大。

2001年,科技部根据国家高新区的最新发展情况,提出了高新区“二次创业”的目标,高新区由此从“一次创业”进入“二次创业”阶段。

这一阶段以内涵式增长为主,由集聚为主转向创新为主,由求生存转向求发展。

“二次创业”的冲锋号鼓舞了成都高新人的斗志,明确前进的方向,而“太阳神鸟”的出土,则使高新人提升了对本土创新前景的信心。

在隆重的10周年纪念活动中,高新人们认真回顾和总结了过去10年的创新经验。

创新是成都高新区发展的灵魂。

这是高新人的共识。

如今,光阴荏苒,又一个10年已经过去!20年的发展征程中,成都高新区曾经遇到过无数的问题,在省、市的支持下,同时通过自身不断丰富“创新”内涵,不仅成功消除了发展中的一道道障碍,而且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体制机制模式和创新服务模式。

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成都高新区。

此时的成都高新区,感觉到了前景与机遇,但面对的问题也是具体的。

首先,高新区的管理权限还没有落实。

管理权限不落实,高新区的体制优势就不能发挥,发展速度也就跟不上。

宇芯(成都)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有限公司高素质的员工正在聚精会神地工作一次,开发区要安装一根电线杆,花了半个多月时间也不见动静。

高新区管委会所在行政区的一名负责的乡干部面对批评却顶撞道,“管委会?你凭啥批评我?”1996年以前,成都高新区的拆迁工作委托所在行政区做,基础设施建设由成都市建委承担,体制不顺,增加了工作难度,徒增了许多烦恼。

一名村主任对管委会工作人员说,“你们搞一站式服务,可我这里还有一站。

”“制度创新是关键,让问题不再是问题。

”高新区在建设初期遇到的问题很快就得到了省、市的重视。

1991年,四川省政府确定了“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原则,从而使成都高新区从一建区伊始就得到了省、市的大力支持,把办好高新区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

1992年,成都市赋予成都高新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

此后,成都市对高新区建设发展的支持更加具有战略性、长期性、制度性,不仅解决了高新区在筹建中遇到的体制问题,而且被赋予充分的权限,为其后成都高新区一飞冲天打下了制度基础。

1992—1996年,成都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决定》、《关于调整和实施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几个问题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快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

市委、市政府对高新区的授权很充分,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授权,行使市级管理权限,全面管理高新区的党务、经济、行政和社会事务。

而且从1996年起,市级财政不从高新区另外集中收入,所有收益全部留给高新区。

简而言之,就是“钱不拿走一分,市级权限全给”,这一原则被坚持实行了十多年。

在“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框架里,成都高新区不是一级行政区,而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集中发展区。

按照“体制新区”、“科技特区”的定位,成都高新区建设从一开始就属于较为典型的“政府主导推进”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资源整合力强、决策流程短、工作效率高。

有了制度的保证,有了政策的支持,高新人于是可以“甩开膀子干了”。

实际上,高新区既需要有外部的体制、制度保障,还需要在内部建立富有效率的管理、服务、激励等制度安排。

从内部体制建设上,1996年区划调整以后,成都高新区按照“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的体制建设原则,借鉴了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一些管理体制,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作”,并在成都率先实行“一站式”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无疑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投资者不必在各部门之间来回奔波,只需要进一个门,就可以一次性办完所需的审批事项。

因此,这一创新,打破了传统行政架构中“条块分割”的局面,每个局都是一个综合部门。

这种架构不仅减少了人员,而且整合了资源,提高了效率。

在今天看来,这种做法已经极为普遍了,但在当时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新。

成都高新区没有满足于“一站式”的创举,而是适应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使其服务向更完善、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向纵深发展。

2008年,成都高新区再次优化了政务服务中心的“一站式”服务体系,设立企业方面,原有的7个审批环节被缩减到4个,原来需要5至8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的审批缩减到50分钟;项目报建方面,原先需要68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现在只要17个工作日。

而企业要做的,只是把“材料递交到一个窗口而已”。

在建设初期,除了体制机制问题“让人头痛”,基础设施薄弱也是一大难题。

1991年,位于成都市南部郊区的2.5平方公里土地上,绝大部分是农田,农舍和荒地,有的村庄甚至没有公路连接,遇到雨天,“自行车也难以骑进去”。

当时入驻的企业也仅有成都电缆厂、电视设备厂、冰淇淋厂等几家企业,全区年产值仅6651万元,利润848万元。

面对这样的场景,不要说招商引资,吸引新的企业进来,就是留住现有企业,助它们持续发展也成了问题。

而更让人头痛的是——开发建设所需资金严重不足。

当时开发区拥有的最大资本是土地,但土地不是商业用地,不能搞房地产开发变出钱。

于是,高新创业者们跑银行求助,2000万元贷款有了,2000万元的债券也发了。

高新人的手里终于有了4000万元的开发资金。

但是,4000万元实际上办不成什么大事儿,因为当时开发1平方公里至少需要1.5亿元。

而面对最棘手的资金问题,高新人感觉到用传统的办法是解决不了的,也必须依靠一些新办法。

1991年,趁着科技部派人来成都高新区调研之际,高新区领导请他们就资金问题出出主意。

开始他们建议高新区去找市政府帮助解决,但市里其实也没钱。

思想碰撞来碰撞去,碰撞出了定向募集资金的办法。

“说干就干”,高新人嗅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业机遇,思想也因此得到了飞跃性的解放。

1992年,他们决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定向募集资金。

成都高新区规划建设处随即设计了100股、1000股、10000股三种股权证。

同年11月,成都倍特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成都市体改委批准成立。

那几天,人民南路热闹极了。

5天内募集资金就达1.1亿元,资金瓶颈问题迎刃而解。

高新区从模式创新、重视市场中尝到了甜头,加之有省、市强有力的支持,此后逐步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之路。

后来,定向募集的做法,得到了科技部领导的肯定批示。

一些同样受困于资金问题的兄弟高新区先后派人到成都取经。

体制机制和开发资金有了保证,区域的发展日新月异。

随之而来的是,发展空间不够了。

高新区最初规划的2.5平方公里土地,还不到4年,更多的企业想进高新区就已经没有空间了。

更为棘手的是,高新区的区域功能也不够完善,虽然路在慢慢修通,但是又发现配套设施已经跟不上发展的速度。

成都市委、市政府认识到高新区必须扩展了。

当时,市委、市政府组织三个考察组,由主要领导带队,分别到华东、华南考察,大家深受震动。

不久,成都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进一步加快成都高新区建设和发展。

成委发〔1996〕1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决定》的出炉给了高新区强有力的政策扶持。

文件下发后,成都高新区有了发展空间,从2.5平方公里扩展到了47平方公里。

无论是思想观念的突破,制度、机制及体制的创新,最终的落脚点是一个服务型政府的建立。

对于当时的成都来说,招商引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成为高新区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强化政府服务意识的一条至关重要的守则。

实际上,千方百计求发展的不止是政府,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敏锐的人希望从市场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高新区自身不断破解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时,高新区的科技型企业也逐步找准了方向,鼓足了劲儿,希望在市场中去经受考验。

1991年4月,北京召开全国“863”计划工作会。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创新使命由此响彻中国。

这10个字让无数困在实验室的科技人员兴奋不已。

要知道当时的科技体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那一套,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经常是“奖状挂在墙壁上,成果锁在抽屉里”。

科技人员萌发了创业的激情,高新人也看到了创业的机遇。

地奥集团现任总裁李伯刚,1982年是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

当年,他带领的课题组经过5年艰苦攻关,一种以甾体皂苷精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地奥心血康”诞生了。

成果通过鉴定后,荣获了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令李伯刚意外的是,这一重大科研成果居然引不起企业家的兴趣,最“慷慨”的一位老板只愿给20万元转让费。

倾注自己全部心血和智慧的科研成果难道就此尘封在实验室?坚毅的李伯刚没有向命运低头。

1988年,他和6名同事贷款50万元,租用院内一个旧图书馆100多平方米的场地,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旅。

1991年,当成都高新区领导找到李伯刚时,看到的是极其简陋的生产条件,工人在手工压原料。

随即,高新区领导向李伯刚介绍了高新区的优惠政策,包括在财政和信贷上给予扶持,在税收和土地使用上给予优惠,在发展成果上给予奖励等服务措施。

要让李伯刚及其创业团队感受到高新区对企业“亲商”,“惜商”,“育商”的真挚诚意。

可以说,不仅仅是李伯刚在创业,高新区也在创业,两个创业的团队惺惺相惜,共谋发展。

经过20年的发展,地奥集团已经成为年销售收入超过19亿元的知名高科技企业和制药行业的巨人,是国内实力最强的药物研制、中试、生产基地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纯度甾体皂苷和高纯度胸腺肽生产企业。

地奥集团的成长,就像其他许许多多扎根于成都高新区的企业一样,见证了成都高新区强化和完善服务企业意识的发展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