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系统性能评价1

合集下载

第五章公共交通系统现状的主要特征分析讲解

第五章公共交通系统现状的主要特征分析讲解

第五章公共交通系统现状的主要特征分析与评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一个综合、复杂、开放、动态的大系统,如何评价该系统的现状服务供应能力、运营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发挥的潜力是进行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对公共交通系统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的目的在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并为公共交通规划提供重要的依据。

可见,公共交通系统的现状分析评价在交通规划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反应系统使用者乘车便捷程度的公共交通网络技术评价,反应满足居民出行需要程度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评价以及反应系统经营者和管理者利益的公共交通效益水平评价。

在本设计中,由于限于篇幅和参考数据的欠缺,只对保定市公共交通网络技术性能进行评价。

5.1建立公交线网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结构合理与否,是能否有效地吸引城市居民出行采用公共交通方式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对公共交通网络现状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公共交通网络规划的的好坏程度必须用表征线路网络特征的指标来衡量。

早在1984年,美国交通部(USDOT)发表了《公交服务评价方法》,重新提出了这一问题并给出了一些补充的资料。

公交服务评价标准是很重要的,即使是一些运营情况良好的公交企业也需如此,这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在北美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公交企业中存在着多达44种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与公交线路设计、公交运营等都有关系。

5.2评价指标的分类与选取5.2.1 评价指标的分类对城市公交线网进行服务水平评价,必须首先客观准确地反映公交线网的运营状况和运行效果。

其次,城市公交线网不是孤立运作的,因此还要考虑其子系统之间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对所有指标进行归类分析整理后,将简单将其归结为三大类指标:◆公交线网技术性能指标◆公交系统服务水平指标◆公交系统效益水平指标1 公交线网技术性能指标。

整体而言,公交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影响如何,首先取决于公交线网的技术性能。

信息系统性能评价的五个指标

信息系统性能评价的五个指标

信息系统性能评价的五个指标1.可用性可用性是指信息系统提供服务的可靠程度和连续性。

它是衡量信息系统是否能够提供显著的价值和功能的重要指标。

评估信息系统可用性的指标包括系统的工作时间、系统的停机时间、系统的故障数以及系统的恢复时间。

可用性可以通过衡量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以及系统的备份和恢复能力来评估。

对于关键业务系统,通常要求可用性达到99.99%以上。

2.响应时间响应时间指的是系统接收请求后,从用户发出请求到系统返回结果所需的时间。

响应时间是衡量信息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用户对系统的满意度和体验感。

快速响应时间可以提高用户体验和工作效率,因此信息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应该注重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响应时间可以通过系统访问日志记录和性能监控工具来进行测量和评估。

3.吞吐量吞吐量是指信息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处理的请求或事务的数量。

它是衡量系统处理能力和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高吞吐量意味着系统可以处理更多的请求和事务,能够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

吞吐量可以通过对系统性能日志和负载测试来进行测量和评估。

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可以通过优化系统的架构、调整系统资源配置以及增加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来实现。

4.并发性并发性是指信息系统在同一时间段内处理多个用户请求的能力。

它是衡量信息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多用户、高并发的系统来说,系统的并发性能是决定系统整体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并发性可以通过系统的并发连接数、处理并发请求的速度和并发用户的响应时间等来进行评估。

提高系统的并发性能可以通过增加系统的采集频率、优化并发请求处理算法和提高系统的硬件资源来实现。

5.扩展性扩展性是指信息系统在用户规模、数据量以及系统负载等方面的增长时,系统能否保持良好的性能和可用性的能力。

扩展性是衡量信息系统未来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评估系统的扩展性可以通过压力测试、负载测试和容量规划等方法进行。

提高系统的扩展性可以通过合理的系统设计、使用分布式架构和增加系统的资源配置等方法来实现。

空气源热泵供暖课程设计

空气源热泵供暖课程设计

空气源热泵供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空气源热泵供暖的原理,掌握其工作流程及关键部件的功能。

2. 学生能够描述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优缺点,并了解其在现代供暖中的应用。

3. 学生掌握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安装、调试及维护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简单安装、调试和维护空气源热泵供暖设备。

3.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工具和软件,对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进行性能评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新能源技术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培养沟通、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通过学习空气源热泵供暖技术,认识到科技进步对改善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域,结合物理、化学和工程实践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需运用生动的案例、形象的比喻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掌握空气源热泵供暖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空气源热泵供暖原理及关键部件介绍:包括热泵的定义、工作原理,以及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膨胀阀等关键部件的功能和作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热泵技术”第1节“热泵的原理及分类”。

2. 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分析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优势、局限性以及在不同地区的适用性。

教材章节:第三章“热泵技术”第2节“空气源热泵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3. 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安装与调试:介绍系统安装流程、注意事项以及调试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热泵供暖系统安装与调试”第1节“安装与调试的基本要求”。

4. 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维护与故障排除:讲解系统维护周期、方法以及常见故障的识别和排除方法。

北京市轨道交通线路能源管理系统建设暂行规定

北京市轨道交通线路能源管理系统建设暂行规定

北京市轨道交通线路能源管理系统建设暂行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我市轨道交通合理用能,实现轨道交通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与统计分析,满足轨道交通节能减排工作要求,落实《城市轨道交通合理用能评价方法》等标准,根据《节约能源法》和其他有关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轨道交通建设企业是新建线路能源管理系统建设的责任主体,须遵照本规定对规划、在建线路能源管理系统进行设计、建设。

第三条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是既有线路能源管理系统更新改造及运行管理的责任主体,须遵照本规定对既有线路能源管理系统进行更新改造,并负责线路能源管理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管理工作。

第四条市交通委负责组织线路能源管理系统的验收。

线路能源管理系统监测数据须实时上传北京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统计分析与监测平台1。

第二章系统架构及功能第五条线路能源管理系统负责采集全线各车站/变电12013年,交通委启动北京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统计与监测平台建设,用于实现十二大交通行业及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和运营数据统计与监测。

所能耗的数据,并且通过系统软件进行统一处理和统计分析,并预留与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平台的接口,同时对全线电能、水、燃气和热力能耗实现集中、全面、实时的在线监测,将每个车站的供电质量、电能、水、燃气和热力能耗、事故报警等数据及时、准确的传输到系统中并显示,对全线车站实行同步管理。

应具有数据实时监测、历史记录功能、趋势功能、自动抄收功能、智能监测设备管理功能、查询统计功能、数据分析功能、能耗质量分析、报表功能、输出打印功能等。

第六条线路能源管理系统下设车站级能源管理系统,主要采集车站电能、水、燃气和热力仪表的各种基础数据,并经过主干通信传输网(独立带宽)上传到线路能源管理系统,应具有能源数据实时采集、存储、监测等功能。

第三章表计配置原则第七条计量表计应对电能、水、燃气、热力等能耗实现分类、分项、分户计量。

计量表计应满足《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的相关要求,并具有数据采集与传输、远程管理和维护功能,表计应充分考虑智能化及功能扩展和升级需求。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系统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3. 理解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1.2 教学内容1. 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微机系统的组成: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

3. 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数据传输等。

1.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3.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1.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微机系统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微机系统组成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微机系统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微处理器2.1 教学目标1. 了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

2. 掌握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3. 理解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2.2 教学内容1. 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CPU、寄存器、运算器等。

2.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主频、缓存、指令集等。

3. 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数据运算等。

2.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3.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2.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微处理器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微处理器性能指标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微处理器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存储器3.1 教学目标1. 了解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3. 理解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3.2 教学内容1. 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随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等。

2. 存储器的性能指标:容量、速度、功耗等。

3. 存储器的工作原理:数据读写过程、存储器组织结构等。

3.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计组模型机课程设计

计组模型机课程设计

计组模型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掌握模型机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 学会使用模型机指令集进行基本的运算和数据处理;3. 掌握模型机的内存管理和程序执行流程。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模型机指令集和程序;2. 能够分析并解决模型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 能够运用模型机进行基本的算法实现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计算机科技发展的自豪感和责任感;2.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践课程,旨在通过模型机的学习,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中年级,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组成原理概述: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引导学生理解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述2. 模型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讲解模型机的五大部件(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及其功能;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 计算机硬件系统3. 模型机指令集与编程:学习模型机的指令集,掌握基本指令的使用,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 计算机指令系统4. 内存管理与程序执行流程:介绍模型机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分析程序执行过程;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 存储器层次结构5. 模型机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分析模型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 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价6. 课程实践:分组进行模型机设计与实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相关教材章节:第六章 计算机系统设计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1-2周:计算机组成原理概述、模型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第3-4周:模型机指令集与编程;第5-6周:内存管理与程序执行流程;第7-8周:模型机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第9-10周:课程实践与成果展示。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 第五章ppt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 第五章ppt
第五章
线性系统的频率特性
1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是研究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的 性能,对于一阶、二阶系统可以快速、直接地求出输出的时域 表达式、绘制出响应曲线,从而利用时域指标直接评价系统的 性能。因此,时域法具有直观、准确的优点。然而,工程实际 中有大量的高阶系统,要通过时域法求解高阶系统在外输入信 号作用下的输出表达式是相当困难的,需要大量计算,只有在 计算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分析。此外,在需要改善系统性能时, 采用时域法难于确定该如何调整系统的结构或参数。
2
在工程实践中 , 往往并不需要准确地计算系统响应的全部过
程,而是希望避开繁复的计算,简单、直观地分析出系统结构、
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因此,主要采用两种简便的工程分析 方法来分析系统性能,这就是根轨迹法与频率特性法,本章将 详细介绍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法。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法是利用系统的频率特性(元件或 系统对不同频率正弦输入信号的响应特性)来分析系统性能的 方法,研究的问题仍然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及准确性 等,是工程实践中广泛采用的分析方法,也是经典控制理论的
20
1.低频段
在T<<1(或<<1/T)的区段,可以近似地认为T0,从而有
L( ) 20 lg (T ) 2 1 20 lg1 0
故在频率很低时,对数幅频特性可以近似用零分贝线表示,这称 为低频渐近线。
21
2.高频段
在T>>1(或>>1/T)的区段,可以近似地认为
14
5.2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5.2.1 比例环节
传递函数:G(s)=K 频率特性:G(jω)=K 幅频特性:A(ω)=K 相频特性:φ(ω)=0 对数幅频和相频特性: L(ω)=20lgA(ω)=20lgK

软件工程阅读之系统性能评价(中英文对照)

软件工程阅读之系统性能评价(中英文对照)

EVALUATING A SYSTEM’S PERFORMANCE Operational software was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mputer systems.DP professionals are constantly looking for signs that their computer hardware is not performing effectively.Processing delays,slow responsetimes,frequent error states,and longer processing cycles are just a few of the signs of malfunctioning operational software.Examples of these types of inefficiencies are readily apparent in online processing systems.File inquiries that normally might take fractions of seconds now require seconds to complete.Processing time for programs in the job increases by 20 to 40 percent for no apparent reason[1].There are complaints about increased response times in both peak and off-peak periods.These and other operational difficulties may signal that an operating system is under stress. Though these examples may indicate inefficiencies in the operational software,they are insufficient for the systems programmer monitoring that performance.Programmers need more precise operational data upon which to base their analyses and evaluations. Manufacturers accordingly modified their operational software to provide such statistics.This area of specialization,known as performance management,provides the data needed to evaluate a system’s level of performance.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oftware is built into the operating system and can provide statistics relating to:(1)The number and type of I / O operations and time required to perform them.(2)The volume and frequency of access to files in the entire system.(3)The average response time needed to handle online inquiries.(4)The frequency of access to specific disk drives and the files maintained on that device.(5)The volume of telecommunication traffic handled by specific channels.(6)The usage times associated with all I / O devices.(7)The amount of available CPU space during peak periods.(8)The average time needed to process a tast in the job queue,broken down into waiting time and actual processing time.(9)The frequency of use of the system’s utility software.(10)The frequency of execution for all software run with the system. These statistics can advise the systems programmer on the system’ s overall performance level.They are compared against earlier performance data and accepted norms(for that type of computer hardware)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system is operating efficiently.This data helps system programmers decide if the existing perational software should be modified or whether a new operating system must be installed. For example,performance management statistics may reveal that one disk drive is repeatedly used while others remain idle.This condition slows performance,as most of the drive’s actions relate to movement of the access arm,not file handling.It may also signal that two high-usage files are on the same disk and should be moved to separate drives[2].The performance data may reveal that the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 supporting a user facility may be inadequate for their existing workload[3].This often occurs as operational demands on an organization grow and shift in response to user and customer needs [4].NOTES[1] 此句中“increasees by 20 to 40”意思是“增加了20% ~ 40%”。

ofdm课程设计

ofdm课程设计

ofdm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OFDM(正交频分复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数学模型;2. 学生能掌握OFDM系统的调制、解调过程,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3. 学生了解OFDM技术的主要优势,如抗多径干扰、提高频谱效率等;4. 学生了解OFDM在4G、5G等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OFDM信号的特点,进行信号调制和解调;2. 学生能够通过计算和仿真,评估OFDM系统在特定条件下的性能;3. 学生能够运用OFDM技术,解决实际通信问题,提高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信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团队项目中积极承担责任、相互学习;3. 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通信领域,为我国通信事业作出贡献。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通信原理与应用的选修课程,以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年级本科生,具备一定的通信原理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全面掌握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使学生在完成学习后,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相关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OFDM基本原理:包括正交频分复用的概念、原理、数学模型和频域调制技术。

- 教材章节:第三章“数字调制技术”中的第5节“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内容:OFDM信号的产生、频率间隔的选择、子载波的正交性等。

2. OFDM调制解调技术:讲解OFDM信号的调制、解调过程,以及其在实际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四章“数字信号的传输与接收”中的第2节“OFDM调制解调技术”- 内容:OFDM信号的时域和频域表示、IFFT/FFT算法、循环前缀等。

系统性能评估与优化

系统性能评估与优化

系统性能评估与优化一、概述系统性能评估与优化是指在建立或迭代一个系统的过程中,对其性能进行全面评估和优化的活动。

通过评估系统的性能,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吞吐量、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和系统的整体效率。

二、性能评估1. 测试环境搭建在进行性能评估前,首先需要搭建一个适合的测试环境。

该环境应该与生产环境尽可能相似,包括硬件配置、网络环境和软件版本等。

使用合适的测试工具和基准测试数据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压力测试。

2. 性能参数指标定义定义适当的性能指标是进行性能评估的基础,常用的性能指标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用户数、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和磁盘I/O等。

根据系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指标进行性能评估,并设定合理的目标值。

3. 性能测试与数据收集使用性能测试工具对系统进行压力测试,并收集测试过程中产生的性能数据。

根据测试的结果,分析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表现并找出性能瓶颈和潜在问题。

4. 性能分析与优化对收集到的性能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系统的瓶颈和性能问题,并制定相应的优化方案。

根据优化方案对系统进行调整和改进,如调整配置参数、优化算法、重构代码等,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三、性能优化1. 代码优化对系统的代码进行优化,包括提高代码逻辑的简洁性和清晰性、减少冗余计算和数据访问、合理使用数据结构和算法等。

通过代码优化,可以显著提升系统的执行效率和响应速度。

2. 数据库优化对系统中频繁使用的数据库进行优化,包括索引的合理设计、SQL语句的优化、批量操作的使用等。

通过优化数据库的访问方式和数据存储结构,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数据库操作性能和响应速度。

3. 缓存优化合理使用缓存技术,如页面缓存、对象缓存和查询结果缓存等,减少对后端服务的访问频率和响应时间。

通过缓存优化,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并发性能。

4. 并发与负载均衡优化根据系统的负载特点和需求,合理调整并发线程数、连接池大小和服务器集群配置,以实现负载均衡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方法选择与检测系统性能评价

方法选择与检测系统性能评价

方法选择与检测系统性能评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系统性能评价是衡量计算机系统各个方面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方法选择与检测对于系统性能评价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系统性能评价的方法选择和检测展开讨论,探究如何选择和检测合适的方法来评价系统的性能。

系统性能评价主要包括硬件性能评价、软件性能评价和整体系统性能评价三个方面。

对于硬件性能评价来说,常见的评价指标包括计算速度、存储容量、传输速率等。

而对于软件性能评价来说,常见的指标有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性能等。

最后,整体系统性能评价是将硬件和软件的性能指标综合考虑,评价整个系统的性能水平。

在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系统性能评价时,首先需要确定评价目标。

根据评价目标的不同,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

例如,对于计算速度的评价目标,我们可以选择基准测试(benchmark)、大样本测试、压力测试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测量系统在不同工作负载和不同条件下的性能表现来评估系统的计算速度。

对于响应时间的评价目标,我们可以选择用户行为模拟、模拟用户负载、性能日志分析等方法来评估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吞吐量。

在进行系统性能评价时,需要注意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可操作性是指评价方法是否易于操作,能否准确地测量系统的性能指标。

可重复性是指评价方法的结果是否能够得到多次重复实验的验证。

为了保证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选择合适的评价工具和设备。

根据评价目标选择适当的工具和设备,例如性能测试工具、监控工具等。

这些工具和设备能够提供准确的性能数据并支持重复实验。

2.设定合理的实验条件。

在评价系统性能时,需要保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避免因为实验条件不同而导致性能评价结果的不准确。

例如,在进行大样本测试时,需要保持系统配置的一致性,避免因为硬件配置的差异导致性能评价结果的不准确。

3.控制变量。

在进行性能评价实验时,需要将除了评价变量之外的其他变量固定,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估

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估

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估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估是一项关键的工作,它涉及到计算机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硬件、软件、网络、数据存储等。

通过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我们可以了解系统的性能指标,以便优化系统的设计和运行。

一、性能评估的背景和意义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估是为了评估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包括性能瓶颈、响应时间、吞吐量等。

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对于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用户体验非常重要。

通过性能评估,我们可以了解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表现,并根据评估结果做出相应的优化和改进。

二、性能评估的方法和指标性能评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指标,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评估方法和指标:1. 负载测试:通过模拟真实用户的访问行为和数据量来测试系统的性能。

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术进行负载测试,如Apache JMeter、LoadRunner等。

2. 响应时间:评估系统对用户请求做出响应的时间。

响应时间短意味着系统反应迅速,用户体验好。

3. 吞吐量:指单位时间内系统处理的请求数量。

吞吐量大表示系统处理能力强,性能好。

4. 并发用户量:指同时使用系统的用户数量。

并发用户量大时,系统容易出现性能问题。

5. 瓶颈分析:通过对系统进行压力测试,找到系统的性能瓶颈,进而优化系统。

三、性能评估的步骤和流程性能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和流程:1. 确定评估目标:明确评估的目标和重点,如系统的吞吐量、响应时间等。

2. 设计评估方案:根据评估目标制定评估方案,包括负载测试的策略、工具的选择等。

3. 进行评估实验:按照评估方案进行负载测试和性能数据的采集。

4. 数据分析和报告:对采集到的性能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评估结果并撰写评估报告。

5. 优化改进: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优化和改进的建议,实施相应的优化方案。

四、性能评估的挑战和解决方法性能评估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如复杂的系统架构、真实业务场景的模拟等。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法:1. 合理选取评估工具和技术:根据系统的特点和评估需求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和技术,例如负载测试工具、性能监控工具等。

医学检验检测系统性能评价-医学检验论文-医学论文

医学检验检测系统性能评价-医学检验论文-医学论文

医学检验检测系统性能评价-医学检验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当前医疗技术飞速发展,医学检验检测技术也越来越先进,检测仪器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

一台性能强大的分析仪器是保证医学检验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但在使用前,必须对其检测系统性能进行深入评价,这样方能保证临床检验检测结果的精准度。

本文在分析医学检验检测系统性能评价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以期为确保医学检验检测工作的准确、有效开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医学检验;检测系统;性能评价检测系统性能评价是保证医学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检测仪器临床患者结果可报告范围检测评估、精密度检测评估、特异性检测评估、灵敏度检测评估、准确度检测评估以及总误差检测评估等内容,唯有达到预期性能水平的检测仪器,方能投入临床中使用。

因此,如何更好地优化医学检验检测系统性能评价,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讨的课题。

1医学检验检测系统性能评价方案分析医学检验检测系统性能评价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患者结果可报告范围检测评估。

患者结果可报告范围是指在未经过任何预处理的情况下,利用检测办法所获得的可靠结果范围,其是由医学检验部门根据方法学定的医学判断而确定的。

CLIA最终法规中指出:必须在保证检测系统封闭性的同时,对其可报告范围进行检验。

检测系统的可报告范围与患者结果可报告范围是完全不同的,其是临床可报告范围的延伸,可对标本实施浓缩、稀释或预处理[1]。

患者结果可报告范围的高、低值正是检测方式的线性限,故可认为患者结果可报告范围就是检验系统线性范围。

二是准确度检测评估。

准确度就是必须保证检验均值完全符合实际值,实际值与检验均值之间的偏差被称作系统误差,其属于总误差范畴。

在对系统误差进行评估时,必须由医学检测部门利用一个典型的患者标本进行一个方法比较测试来实现[2]。

此试验过程较为简单,可选用检验控制品和校准品,借助具备检验结果的标本来评估其准确度,以此来检验系统误差。

系统性能指标评价体系

系统性能指标评价体系

5
例二:根据在线用户数与并发用户数关系折算 1、场景“人员基本信息查询”、“考核关系修改查询”:
系统在线人数为600人,预期并发用户数为50人; 2、场景“个人考核概览页面”:
系统总用户数为20000人,预期在线用户数为1000人;并发用户数100 人。
6
系统处理能力指标分析
1、根据历史数据分析,将历史用户行为日志查找高峰时刻的系 统处理能力。 2、根据交易量估算,高峰时刻按照二八原则。
13
Q&A
14
YYZB2009020012取消流程交易清单 存款日报 个人贷款业务日报 全行离岸报表查询系统
11 5秒以内
4 5秒以内
3 4分42秒
2 4分内 2 8分20秒 1 4分内 1 44秒
1 15秒 1 1分24秒 1 25秒 1
从上图可以看出,有5笔交易在最高秒时还在响应,据此修正峰值: 310 + 3+ 2 = 315 用户并发
第三年的峰值笔数
268.82(笔/秒) 82.97(笔/秒) 74.45(笔/秒) 97.18(笔/秒) 69.9(笔/秒) 46.89(笔/秒) 89.51(笔/秒) 69.05(笔/秒) 79.28(笔/秒) 54.27(笔/秒) 23.87(笔/秒) 18.75(笔/秒) 19.32(笔/秒) 53.99(笔/秒) 34.1(笔/秒) 29.55(笔/秒) 27.3(笔/秒) 25.86(笔/秒) 40.63(笔/秒) 24.72(笔/秒) 46.03(笔/秒) 25.57(笔/秒)
25(笔/秒) 24.43(笔/秒) 29.84(笔/秒) 16.77(笔/秒) 9.09(笔/秒) 28.7(笔/秒) 13.64(笔/秒) 21.6(笔/秒)

系统性能的评估和提高

系统性能的评估和提高

系统性能的评估和提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系统性能的评估和提高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款好的系统需要具备高效率、稳定性和可靠性等特点,这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评估和提高系统性能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

一、系统性能的评估系统性能的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评估系统的性能需要考虑系统的响应速度、资源利用率、吞吐量和稳定性等多个方面。

其中,响应速度是评估系统性能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系统的响应速度是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即在用户发出请求后,系统多久能够做出回应。

如果系统的响应速度过慢,那么用户使用体验就会受到影响。

资源利用率是指系统在处理请求时所占用的资源的比例。

如果系统资源的利用率太高,可能会引起系统崩溃的风险。

吞吐量是指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所处理的请求的数量。

评估吞吐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系统在处理请求时的效率。

稳定性是指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如果系统在长时间运行中频繁出现故障或者崩溃,那么就需要考虑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二、系统性能的提高评估系统性能是为了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系统的性能。

目前,提高系统性能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系统架构系统架构是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

优化系统架构可以让系统的运行更加高效。

例如,使用负载均衡技术可以均衡请求分配到不同的服务器上,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将系统拆分为不同的服务可以降低系统的耦合度,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稳定性;通过将部分操作放到客户端完成,可以减轻服务端的负担,提高系统的性能。

2.优化数据库数据库在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优化数据库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例如,对数据库进行优化可以提高数据库的响应速度和资源利用率;使用缓存技术可以加快数据库访问速度,提高系统响应速度;使用索引可以快速定位数据,提高查询效率。

3.使用高效的算法和技术使用高效的算法和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例如,使用搜索引擎技术可以快速查找数据,提高系统查询效率;使用分布式计算技术可以将大量数据拆分成多个小块进行计算,提高系统处理效率;将热点数据放入内存缓存,可以加快系统响应速度。

系统性能评价

系统性能评价

系统性能评价第1章系统维护与评价1.1系统维护管理信息系统在完成系统实施、投入正常运行后,就进入了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在整个系统使用寿命中,都将伴随着系统维护工作的进行。

其目的在于保证管理信息系统正常而可靠的运行,并能使系统不断改善提高。

系统维护就是保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随环境的变化始终处于最新的正确的工作状态。

系统的维护费用占整个系统生命周期总费用的60%还多。

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系统维护工作的内容:应用程序维护:针对本系统而言,当业务需求有所改变或业务扩充时,要通过修改应用程序来实现。

数据维护:业务处理对数据的要求不断变化,除系统中主体业务数据正常更新外,许多数据进行不定期的变化,不断调整,数据内容增加,数据调整,数据可备份与恢复,这些都是数据维护的工作内容。

本系统涉及的数据是学校的成绩管理活动中至关重要,所以系统要提供数据备份等功能来保护数据。

代码维护:随着办公自动化需求的发展,对系统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应用环境扩大,这就导致系统的各种代码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增加、修改、删除以及设计新的代码。

硬件设备的维护:主要时对主机及外设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比如机器部件的清洗、润滑、设备故障检查、易损部件的更换,应由专门人员负责,定期进行,以保证系统的有效的进行。

1.2系统评价新系统的评价工作主要是根据系统目标,从经济、性能、管理三方面展开,看是否达到系统的预期目标。

1.2.1经济效益评价经济效益评价采用费用效益的方法分析实现。

费用是整个系统中全部开支而构成成本,效益是通过系统运行所带来的费用降低和收益增加。

根据信息价值理论,系统应用价值是指通过在信息方面的改善而使各种结果得到改善的价值。

在上机考试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以学院现有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可以免除硬件费用、软件费用和软件开发费用。

系统实施后,进入试用运行阶段,由于系统操作简单快捷,很容易掌握,因此,不需要相关的人员培训费用。

系统投入使用后,能够真正的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管理费用和劳动费用,使教师从繁琐出题、判卷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上,同时节省试卷的制作成本、印刷成本和试卷的存放空间,考试时不必安排过多的教室作为考试场所,不必安排过多的教师进行监考。

系统性能评估范本

系统性能评估范本

系统性能评估合同一、合同双方信息甲方(委托方):•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法人代表或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话及传真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人员姓名与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组织机构代码/营业执照号码:_________________乙方(服务提供方):•公司全称:___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注册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项目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电话及电子邮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项目背景与目标甲方向乙方委托进行系统性能评估,以便了解和改善目标系统的性能指标。

本合同将详细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评估的具体内容和方式。

三、系统性能评估范围和内容3.1 本次系统性能评估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具体范围)3.2 性能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指标:•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具体内容)四、服务期限和进度安排4.1 服务期限为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至____年__月__日止。

4.2 进度安排将根据双方商定的里程碑时间点和阶段任务来执行。

五、费用支付条款5.1 本合同的总金额为人民币____元整(大写)。

5.2 付款方式采用下列第__种方式:(可选分期或多期支付等方式描述在此处。

)a) 合同签订后XX个工作日内支付合同总价款的XX%作为预付款;b) 提交完整性能评估报告并经甲方确认合格后支付剩余款项。

六、乙方的权利和义务6.1 提供专业的系统性能评估团队和服务支持。

6.2 按照约定的时间和内容完成性能评估工作并提交报告。

性能评估报告

性能评估报告

性能评估报告1. 引言本文档旨在对某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并提供详细的评估结果和结论。

为了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我们采用了一系列严格的评估方法和步骤,以确保得出可靠的性能评估结果。

2. 背景介绍在本节中,我们将简要介绍被评估系统的背景和目标。

包括系统的功能和用途,所涉及的技术和框架,以及系统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3. 性能评估目标和指标在本节中,我们将明确性能评估的目标和指标。

性能评估的目标是为了确定系统在特定条件下的性能表现,并收集关键指标以评估系统的可扩展性、响应时间、吞吐量和资源利用率等方面的表现。

4. 性能评估方法在本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性能评估的方法和步骤。

包括测试环境的准备,测试数据的收集和准备,以及性能测试的具体步骤。

我们将使用合适的工具和技术来模拟和测量系统的负载、响应时间和吞吐量等关键指标。

5. 性能评估结果在本节中,我们将展示和分析性能评估的结果。

我们将基于之前定义的指标,对系统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性能进行量化和分析。

我们将提供详细的数据和图表以支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6. 结论和建议在本节中,我们将总结性能评估的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我们将根据评估结果评估系统的优劣势,并提供改进措施和建议。

这些建议将有助于系统的性能优化和扩展。

7. 参考文献在本节中,我们将列出本文档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资源。

这些参考文献将为读者提供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方向。

8. 附录在本节中,我们将提供一些额外的信息和数据,以支持本文档中的评估结果和结论。

这些附录将包括详细的测试数据、配置信息和性能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等内容。

以上是一份关于性能评估的报告,该报告采用逐步思考的方法,详细介绍了评估的背景、目标、方法和结果,并提供了结论和建议。

本文档旨在为读者提供清晰和准确的性能评估信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改进系统的性能表现。

光电成像原理及技术课后题答案(北理工)

光电成像原理及技术课后题答案(北理工)

光电成像原理及技术课后题答案(北理⼯)第⼀章5.光学成像系统与光电成像系统的成像过程各有什么特点?在光电成像系统性能评价⽅⾯通常从哪⼏⽅⾯考虑?答:a、两者都有光学元件并且其⽬的都是成像。

⽽区别是光电成像系统中多了光电装换器。

b、灵敏度的限制,夜间⽆照明时⼈的视觉能⼒很差;分辨⼒的限制,没有⾜够的视⾓和对⽐度就难以辨认;时间上的限制,变化过去的影像⽆法存留在视觉上;空间上的限制,隔开的空间⼈眼将⽆法观察;光谱上的限制,⼈眼只对电磁波谱中很窄的可见光区感兴趣。

6.反映光电成像系统光电转换能⼒的参数有哪些?表达形式有哪些?答:转换系数:输⼊物理量与输出物理量之间的依从关系。

在直视型光电成像器件⽤于增强可见光图像时,被定义为电镀增益G1,光电灵敏度:错误!未找到引⽤源。

或者:8.怎样评价光电成像系统的光学性能?有哪些⽅法和描述⽅式?答,利⽤分辨⼒和光学传递函数来描述。

分辨⼒是以⼈眼作为接收器所判定的极限分辨⼒。

通常⽤光电成像系统在⼀定距离内能够分辨的等宽⿊⽩条纹来表⽰。

光学传递函数:输出图像频谱与输⼊图像频谱之⽐的函数。

对于具有线性及时间、空间不变性成像条件的光电成像过程,完全可以⽤光学传递函数来定量描述其成像特性。

第⼆章6.影响光电成像系统分辨景物细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景物细节的辐射亮度(或单位⾯积的辐射强度);景物细节对光电成像系统接受孔径的张⾓;景物细节与背景之间的辐射对⽐度。

第三章13.根据物体的辐射发射率可见物体分为哪⼏种类型?答:根据辐射发射率的不同⼀般将辐射体分为三类:⿊体,错误!未找到引⽤源。

=1;灰体,错误!未找到引⽤源。

<1,与波长⽆关;选择体,错误!未找到引⽤源。

<1且随波长和温度⽽变化。

14.试简述⿊体辐射的⼏个定律,并讨论其物理意义。

答:普朗克公式:错误!未找到引⽤源。

普朗克公式描述了⿊体辐射的光谱分布规律,是⿊体理论的基础。

斯蒂芬-波尔滋蔓公式:错误!未找到引⽤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AM(Active Message)主动消息 16
第三节
1、加速比
算法级性能评测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一、 并行计算性能参数
主要反映并行处理相对单处理的性能提高程度。 Sn=T1/Tn=Rn/R1,一般而言,1≤Sn≤n。
性能提高原因:主要在并行化和容量增加方面。
性能评测时应能够区分哪种原因带来的性能提高。 影响性能加速比评测的因素 问题规模过大(小)、机器规模(含PE数及PE结构)过大(小)会导 致在单(多)处理机上性能失真(如Sn>n,或Sn<1)。 问题规模与机器规模相适应,才能准确反映并行性带来的 性能提高。
名称 符号 含义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量纲
工作负载
W
计算操作的数目
程序在单处理机上运行时间 程序在并行机上运行时间 程序在并行机上运行速度 并行机硬件部件的利用率 并行机峰值速度的利用率
MFlop
s(秒) s Mflop/s 无量纲 无量纲
顺序执行时间 T1 并行执行时间 Tn 速度 加速比 效率 利用率 Rn=W/Tn Sn= T1 /Tn En= Sn /n U=Rn/Rpeak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第五章
并行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价
1
第一节
一、基本性能指标
1、硬件性能参数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反映并行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资源和性能。
名称 机器规模 符号 n 含义 处理器的数目 量纲 无量纲
时钟频率
峰值速度 通信延迟 渐进带宽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减少购买并行计算机的投资风险; 有助于选择高性能/价格的并行系统(提高投资效益); 有利于配置所购买系统的相关参数。 2、设计者需要性能评测的目的 能够发现系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合理地进行软/硬件功能分配,提高性能/价格; 为体系结构设计的改进与优化提供依据; 有利于优化结构-算法-应用的组合,设计高效的算法。
13
2、好用性
XI’AN JIAOTONG 用户使用环境:远程登录+命令行、GUI+X协议、客户 GUI+ UNIVERSITY 服务器、WEB服务器+浏览器。
用户环境系统的好用性: 要灵活、易扩充和易集成; 使得用户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平台无关; 不要求用户了解低层系统的实现细节; 提供单一系统映像。 用户界面的好用性: 实用性—提供服务,帮助完成任务; 高效性—帮助用户方便地获得有用信息; 易学习性—界面简单、易理解、记忆、常用的风格; 交互性—提供充分的交互手段; 美观性—界面视觉效果好。
并行机比单处理机速度的倍数 无量纲
程序参数:问题规模、工作负载、负载不平衡开销、工作 集尺寸、通信/计算、通信与同步开销、并行开销等。 影响系统性能因素:硬件参数(结构和速度)、程序参数(算 法与编译),及他们间的相互作用(不匹配会影响系统性购买者需要性能评测的目的 有利于选择适合需求的并行计算机种类(应用领域);
测量的方法:
点点通信—乒-乓法、热土豆(又称救火队)法。 集合通信—很复杂,原则是尽量避免额外干扰。 测量结果的表示: 表格法、曲线法、表达式法。
11
3、开销量化 并行性开销: 特性:并行性开销是分期偿还的; 量化:并行性开销远大于浮点计算开销。 如POWER2的T进程创建=372000T浮点运算 结果:创建的进程必须具有较大的粒度。
12
三、 可用性与好用性
1、可用性 指正常运行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
可用性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平均无故障时间 MTTF 平均无故障时间 MTTFMTTR 平均修复时间
提高可用性方法: 增加MTTF,或减少MTTR。 提高可用性技术:
可靠性(Reliability),可用性(Availability),与服务性(Serviceability) 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Mean Time To Fail), 系统失效前平均正常运行的时间; 服务性——平均修复时间MTTR(Mean Time To Repair), 系统失效后修理恢复正常工作的时间;
并行度DOP: 并行机能够同时执行的最大 进程数。 顺序执行时间:T1
转5页 转3页
1i k
DOP n
T (i )
1
1 Ti

Tk T
8
并行执行时间:
Tn=Tcomput+Tpara+Tcomm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Tn
T
1i k

T1 ( i ) min(DOPi ,n )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7
第二节
1、CPU性能
机器级性能评测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一、 CPU及存储器的基本性能指标
主要包括并行执行时间(Tn)、速度(Rn)。 工作负载(W)、顺序执行时间(T1)为CPU性能评测的参数。
工作负载:
计算量与具体应用程序及相关算法有关。 可用顺序执行时间、指令数目和浮点运算数表示。
17
2、可扩放性
XI’AN JIAOTONG 指应用、算法和结构能否充分利用不断增长的处理器的能 UNIVERSITY 力/程度。反映算法和体系结构在可扩放性上的好坏。
可扩放性性能指标: 参数:问题规模、执行时间、处理器数量、效率、速度等。 指标:要求相同处理性能(效率、速度等)时,问题规模等随 处理器数增加的程度(越低越好)。 可扩放性研究内容: 研究应用需求(问题规模与执行时间)在机器规模(处理器
14
四、 性能与成本
1、成本与价格 成本包括原料成本和直接成本。 价格包括成本和毛利(含间接成本)及折扣。 成本与价格是两个不同、但相关的概念。 2、性能/价格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指速度/买价,速度(Rn)通常指实际速度(非峰值速度)。 高的性能/价格,并不一定具有好的性能或性能/成本。
19
二、应用-结构的扩放模型
1、Amdahl定律:固定负载 基本思想:增加PE数量,以提高处理速度。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设:工作负载W=α W+(1-α )W,α 为顺序部分的比例,n个 PE的固定负载的加速比为:
W n 1 Sn W (1 )(W / n) 1( n1)
当n→∞
定律几何意义:
工作负载 W1 W1 W1 W1 W 1 W1 Wn Wn Wn Wn W n Wn
1 2 3 4 5 6
执行时间 加速比Sn
T1
Tn n
T1 T1 Tn T1 T1
5
1024× 91×
S1024 11024 1023
Tn Tn
3 4
T1 Tn Tn
6
1 2
n
48× 31× 24× 0% 1% 2% 3% 4%
回8页
5
2、算法级性能评测 评测内容: 应用-结构-算法的可扩放性。 评测方法: 通过测试程序和改变机器规模测试实现。 受益者: 并行算法的编写者; 系统结构的设计者; 并行系统的购买者。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回16页
6
3、程序级性能评测 评测内容: 系统的各种实际性能(针对基准测试程序)。 评测方法: 通过基准测试程序测试实现。 测试程序种类: 按生成方式:真实、核心、小、综合程序; 按应用类型:科学计算、商业应用、信息处理等; 按程序功能:宏观测试程序、微观测试程序。 受益者: 需要进行多个并行机性能比较的对象。
3、成本有效性
成本有效性反映的是性能/成本,而非性能/价格。 通常用利用率表示,利用率(U)指实际速度/峰值速度。
转3 页
15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C90、Paragon 和4种NOW系统的性能比较一览表
待比较系统 Cray C90 Intel Paragon NOW ODE (秒) 7 12 4 通信 传输(秒) 4 24 23340 I/O操作 (秒) 16 10 4030 总时间 (秒) 27 46 27347 成本 ($M) 30 10 4 性能/价比 (Mflops/$M) 44 78 0.32
f
t0 R∞
时钟周期长度的倒数
传送0/1字节的时间 长消息的通信速率
MHz
Mflop/s μs MB/s
Rpeak=nR’peak 并行机峰值速度
硬件性能主要辅助参数: 存储系统:主存/Cache容量、页/块大小、关联度等;
通信系统:互连网络占用度和网络距离、通信粒度等。
2
2、系统性能参数 反映系统的实际性能和性能的可扩展性。
α
(a)固定负载
(b)减少执行时间
(c)固定负载的加速比 20
定律含义:
XI’AN JIAOTONG ①对给定工作负载,最大加速比为1/α ; UNIVERSITY ②为获得好的加速比,应使顺序瓶颈α 尽可能小。
引入开销后的加速比:
n 1 Sn W (1W )(W / n)T0 1( n1) nT0 / W T0 / W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t0是启动时间(μs); r∞是渐近带宽 (MB/S),表示传送无 限长的消息时的通 信速率
点点通信(通信、互斥事件等)开销: 量化:测量得到t(m)=t0+m/r∞相关参数。 结果:根据t0与r∞关系确定最佳m(平衡设计原理)。 集合通信(广播、集合、栅障同步等)开销: 量化:测量得到t(m,n)=t0(n)+m/r∞(n)相关参数。 结果:根据测量确定使用时机及软/硬件功能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