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的区别与联系
道德与法治的区别与联系道德与法治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二者都针对人们的行为规范进行约束,但道德和法治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与联系。
本文将探讨道德与法治的区别与联系。
一、道德的定义与特点道德是人类行为准则的总称,是人们基于内心的道德意识所遵守的伦理规范。
道德并不是通过外界的强制力量进行约束,而是源于个体的内在信仰和自觉遵守。
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主观性:道德准则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信仰和判断形成的,因此会因个体的信仰、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等方面而产生差异。
2. 自律性:道德规范明确要求人们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约束能力,自觉遵守社会价值观念并且为此承担责任。
3. 唯心性:道德规范属于人类主观意识的产物,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是在人们心中存在的伦理观念。
二、法治的定义与特点法治是指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并实施的方式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法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客观性:法律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并由法院等司法机构负责执行和裁决,其规范内容对所有人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
2. 外在性:法律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强制约束,通过奖惩等手段推动人们遵守法律规范。
3. 物质性:法律是以法典、法条等形式具体存在的规则和规范,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权威。
三、道德与法治的区别道德和法律在其本质和实施方式上存在一些重要的区别:1. 来源不同:道德源于人们内心的道德意识,是主观的个体行为规范;而法律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的普遍强制力的行为规范。
2. 约束性不同:道德规范是基于自愿遵循和内在信仰的,对个体约束力较弱,依靠个体的内心自觉来遵守;而法律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违反法律将受到法律制度的制裁。
3. 效力不同:道德规范的效力主要依赖于个体的道德观念和人际互动,它通常体现在日常行为中,但无法提供具体的法律权益保护;法律的效力则可强制执行,通过司法机构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众权益。
道德与法治之间的关系
道德与法治之间的关系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法治与德治是相互联系的,法治与德治虽然范畴、内涵不同,但二者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一)“法治”与“德治”区别1、治国方略上的差异“法治”与“德治”的最终归宿都在治国上,但二者在治国的侧重点上却截然不同.换言之,前者主要侧重于先“治法”,后者则主要侧重于先“治人”.理论上,就“治人”与“治法”的轻重而言,“治人”应重于“治法”.这是因为:首先,“治人”在内容上实际已包含有“治法”的要求,“治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治人”,在本末顺序上,应当是“治人”为本,而“治法”为末.其次,“治人”是“治法”的依托,“治人”有助于更好地“治法”.作为一种规范,法只能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对人的内心世界则无法涉足;要涉足人们的内心世界还需要人本身.而且,“徒法不足以自行”,再良好的法制,假如没有具备应有素质的人去执行,仍无异于一纸具文.因此,单纯“治法”不足以“治人”,要实现法治的理想目标,还必须要把最终的依赖点放在“治人”上.否则,即便将完善至极的法律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也仍难以实现我们最初设想用法制所要实现的理想目标.现代社会之所以更加强调“治法”,并不是基于“治法”比“治人”重要,而是在策略上所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末端治理模式”.现阶段,由于对人的本性问题在认识上难以得出共论,“治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存在较多障碍,难以真正实现科学地“治人”;相反,对于法,由于人们在许多实质或重要方面都已经达成共识,且这些共识在很大程度上已日渐成熟化和科学化,因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治法”都更较为容易地得到实现。
2、“法治”是他律之治,而“德治”则是自律之治从“法治”与“德治”所涉足的领域来看,“法治”是他律之治,即它仅仅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通过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实现治人,它对人们的内心世界无从干预,属于治外之治;而“德治”则是自律之治,它不仅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还可以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并通过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来达到约束人们行为的目的,属于治内之治.由于人们的行为总是受一定思想意识所支配的,因而从这一点上来说,“德治”是更高层次的治国模式,是治本之治;而“法治”则是最终实现“德治”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治标之治.此外,从他律与自律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可以推导出二者之间的如下区别:如“法治”是惩恶之治,“德治”是扬善之治;“法治”是事后之治,“德治”是事前之治等等。
国家治理中的法治与道德
国家治理中的法治与道德
法治和德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 法治和德治的区别:法治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通过法律来规范和限制个人的行为;而德治则强调道德的内在价值和自律性,通过道德来引导和规范个人的行为。
2. 法治和德治的联系:法治和德治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法治是基础和保障,德治是补充和支持。
法治需要通过德治来强化其权威性和有效性,德治也需要通过法治来保障其实现。
3. 法治和德治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法治和德治都有重要的作用。
法治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和规范性,可以有效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而德治则是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和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道德的引导和自律,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之,在国家治理中,法治和德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归纳
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归纳道德与法治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两个方面,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道德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内在准则,而法治则是社会规范的外在约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
一、道德的基本概念与特点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总和。
它是社会共识的产物,具有普遍性和相对稳定性。
道德的基本特点包括客观性、普遍性、规范性和约束性。
道德规范具有普遍适用性,不受时间、地点和个人意志的限制,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
二、道德与个人道德与个人密切相关,个人的道德行为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个人的道德水平反映了一个人的品质和修养,也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个人的道德修养包括自律、正直、诚信、宽容等方面。
同时,个人的道德行为也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社会的道德风气对于个人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道德与家庭家庭是培养儿童道德意识的最重要的社会单位。
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家庭应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道德模范,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能力,通过家庭教育塑造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四、道德与社会道德与社会密切相关,社会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的道德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和遵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公民的自觉遵守等。
五、法治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法治是指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以法律为基础和准绳的一种制度安排。
法治的基本概念包括法律的普遍适用、公正公平、权威性和法律的稳定性。
法治的特点是有序性、公正性、规范性和可预见性。
法治的实施需要依靠法律制度和法律机构的建立与运行,同时也需要全体公民的自觉遵守和参与。
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道德与法治的概念
• 维护社会秩序:道德规范 社会行为,保障社会稳定 运行。
• 推动社会进步:道德鼓励 人们追求真、善、美,推 动社会持续发展。
道德与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的维护: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有助 于维护社会秩序,降低社会冲突。
道德与社会风气: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 风气,良好的道德风尚有助于形成和谐、文明的 社会氛围。
法治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04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无论身份、地位和财富如何, 每个人都应受到法律的平等对 待和保护,不得有特权和歧视 。
法律的最高权威
宪法和法律是国家最高权威, 其他任何规范文书都不能与其 相抵触,确保法制的统一和尊 严。
依法行政
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规定行 使职权,不得擅自扩大或缩小 职权范围,保障公民的合法权 益。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与实践
融合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道德教育为法治教育提供价值引领,法治教育为道德教育提供制度保 障。二者融合,有助于培养既有道德情操又有法治精神的人才。
实践
在学校教育中,应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贯穿于各个学科、各个年级。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氛 围和法治环境。此外,还应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协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深入开展 。
04
道德与法治教育
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目标
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塑造其良好的品德和 人格,使其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
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个人品德等方面。通过 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文化熏陶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 生观和世界观。
道德与法治发展建议
道德与法治的发展是关乎社会和谐、个人成长和国家稳定的重要议题。
下面是我对道德与法治发展的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提高公民道德素质1. 加强道德教育:教育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基础,应该把道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宣传和普及活动,增强公民的道德意识。
2.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美德的宣传和教育,让公民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 强化家庭道德教育:家庭是培养孩子道德观念的重要场所,家长应该注重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加强法治建设1. 完善法律体系: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使法律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
2. 加强执法力度:加强执法力度,严格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慑力。
3. 推进普法教育: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使公民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
4. 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对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和曝光,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法治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道德与法治的融合1. 建立道德与法治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中,注重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使公民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既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又能够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
2. 建立道德与法治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在监督过程中,注重对道德和法治的双重监督,既要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督和惩处,又要加强对道德行为的引导和鼓励,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3. 建立道德与法治相结合的宣传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平台,如媒体、网络等,加强对道德与法治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
四、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业性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公民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道德与法治的区别例子
道德与法治的区别例子一、道德与法治期望达到的层次不同。
同样是为了阻止抢的发生法律规定只要你自己不抢就行了。
而道德上要求你为弱者提供帮助,要求见义勇为勇敢的个歹徒搏斗。
同样是代理公民行使权力,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法律要求不贪污,不以权谋私就行。
而道德要求舍己为人、无私奉献。
可见道德要求的层次更高。
如果每个人都为弱者提供帮助,见义勇为那么对抢这个行为的打击远比各扫门前雪约束自己不抢有效。
如果每个公务员都做到舍己为人、无私奉献那么提供的公共产品将远大于仅仅是不贪污不以权谋私。
如果人类规则是一场考试,道德准则追求的是满分。
那么法律就是及格线。
道德是理想,法律是底线。
守法远比高尚的道德容易。
那些开口闭口道德信仰却处处违法的人,就像一个张嘴就要拿满分实际却考不及格的人一样可笑。
还不如老老实实先考及格再谈对满分的追求。
二、判定方式不同。
法治是讲究行为和结果的,而道德则不需要。
傅立叶曾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医生希望病人多,卖棺材的希望多死人,粮食投机者希望发生灾荒,律师希望家家打官司,建筑师希望每天失火,玻璃商希望下冰雹打碎所有的玻璃……。
这些都是他们的心里的愿望,没有行为和结果站在法治的角度讲是不能判定为违法的。
怎么才能判定为违法呢?既要有行为又要有结果才行。
就拿建筑师来说,他希望每天失火,他是不犯法的。
他在脑海里谋划放火也是不犯法的,因为既没放火的行为又没有房子被焚毁的结果。
如果他想放火,那个房子自燃了他也不犯法,因为有房子被焚毁的结果他没有放火的行为。
如果他想放火也也放了拿个一根烟头要烧大楼,结果什么也没烧到。
他还是不会犯法。
只有当他放火了,且造成了损失他才违法。
这就是法治的逻辑。
道德却不这样,道德上当他想这么做就已经是小人了。
就应该受到鄙视了。
佛家中各种欲望都要断掉,欲望就是判断善恶的标准,肯定不会讲究行为和结果了。
那些开口就是先发制人,以它人心理活动为借口而对它人实施伤害的恶棍些,法律就是为他们准备的。
法治与道德的关系
法治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与法治是相互联系的。
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
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治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
道德与法治的社会功能
道德与法治的社会功能道德与法治是社会中重要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它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道德与法治在社会中的功能,并分析其相互关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一、道德的社会功能1. 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道德价值观塑造了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基础,它强调公正、诚信和互助精神。
人们根据道德准则行事,与他人互相关爱、互助,从而增进社会的团结与和谐。
2. 培养良好的公民品质:道德教育对于培养良好的公民品质至关重要。
它使人们具备尊重他人、遵守规则、自律自觉的价值观念,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3. 强化社会秩序:道德规范通过规定人们的行为准则和标准,对社会秩序起到约束作用。
它限制了个人行为的自由度,使得人们在社会中相互尊重、和谐相处,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二、法治的社会功能1. 维护公平正义:法治通过制定公正的法律,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它提供了一种有组织的方式来解决争议和冲突,确保社会秩序的公正运行。
2. 约束权力行使:法治对于限制政府权力的滥用起到重要作用。
法律规定了政府的职责与权限,并规范了公共行政的程序,保障了公民的权力和自由,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3. 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法治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可预见的、公正的和稳定的环境,鼓励人们创新和投资。
它保护个人和企业的财产权和知识产权,为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法律环境。
三、道德与法治的相互关系道德和法治不是互相独立的价值观体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则是道德的具体化。
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内在的约束力量,影响着人们自愿地遵守法律。
法律则通过规范行为、制定罚则,对那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强制执行。
四、道德与法治对社会秩序的影响道德和法治共同维护了社会的秩序与稳定。
道德规范内化于人的心灵深处,是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而法律则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相应的奖惩措施来确保社会的秩序。
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得社会成员更加自觉地遵守规则和法律。
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
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性:道德与法治学科强调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
2. 政治性: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它涉及到国家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3. 科学性: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科学性,它以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为基础,对道德和法治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提高对道德和法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4. 理论性: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理论性,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掌握。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道德和法治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形成对道德和法治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5. 实践性: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实践性,它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实践技能和方法,将理论
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总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是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互融合,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道德与法治内容
道德与法治内容道德与法治道德和法治都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道德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所应该遵守的一些规范和行为准则,而法治则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司法等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道德与法治之间的关系。
一、道德与法治的概念1. 道德的概念道德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所应该遵守的一些规范和行为准则,它包括了对自己、他人以及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2. 法治的概念法治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司法等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
二、道德与法治的关系1. 道德与法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虽然道德和法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国家都将道德作为立法依据之一。
例如,在我国《刑法》中就明确规定了“有善意、无过错的行为不应当受到惩罚”的原则,这就是道德与法治相互关联的体现。
2. 道德是法治的基础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没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就无法建立起健全的法制体系。
因为法律只是一种外在约束力,而道德则是内在自我约束力。
只有当人们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时,才能够自觉遵守法律规定。
3. 法治可以促进道德建设同时,法治也可以促进道德建设。
因为在一个有健全法制保障的社会中,人们会更加注重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
三、如何提高公民素质1. 强化教育培养公民素质提高公民素质需要从教育入手。
学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和社会责任感作为教育目标之一,并且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加强社会监督力度加强社会监督力度也是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舆论监督、法律制裁等手段,对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进行公开曝光和惩罚,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3. 加强道德建设加强道德建设也是提高公民素质的必要途径之一。
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不良行为的批评和谴责。
四、结语道德与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道德与法治教案六篇
道德与法治教案六篇篇一道德与法治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
2.人人争做“文明礼仪小学生”。
二、教学形式小品表演、小组讨论、写一写、画一画。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提高学生对文明礼貌的认识。
中国大学排名2.难点:督促学生将文明礼貌知识融入日常的行为实践中,养成文明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铅笔、画纸、小品表演。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的文明素质要求更高了。
因此,我们从小就要做一个文明人。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怎样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文明礼仪小学生”。
(二)学习与训练1.小品表演——《冲冲迟到》中国大学排名提示:认真看看小品中的小学生做了些什么?小品简介:时间:课堂上。
人物:冲冲、老师和同学们。
内容:“叮铃铃”,“叮铃铃”,随着两声清脆的上课铃声,同学们都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老师站在讲台前,大家都准备上课了。
“砰”,教室门被踢开了,冲冲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在自己的座位上重重地坐下,嘴里喘着粗气,一阵忙碌将自己的学习用品放好,老师和同学们都看着他。
中国大学排名2.讨论交流:(以小组形式)(1)回忆一下,小品中冲冲是怎么做的?(2)为什么老师和同学们都看着他?3.小结:冲冲上课迟到了,这样毫无顾忌地冲进教室是很不礼貌的。
可惜冲冲没意识到,依然还弄出很多的声响,破坏了整个教室的安静气氛,这样做影响了大家的学习是很不礼貌的。
4.小品——《文文与强强》提示:仔细看看小品中两个小学生的一言一行。
小品简介:时间:下午放学后。
人物:文文、强强、刚刚和刚刚的爸爸。
内容:刚刚生病没来学校。
下午放学后,他的两个好朋友文文和强强一起去他家探望。
开门的是刚刚的爸爸,“叔叔好”,文文很有礼貌地向刚刚爸爸打了一声招呼,然后进了门。
可性急的强强已经走到了刚刚的.床前……刚刚爸爸拿出水果招待他们,“苹果我喜欢吃”,转眼间,刚刚咬了一口苹果。
文文摆摆手不要,推辞不掉,就说:“谢谢叔叔。
2024版年度最新道德与法治课件免费完整版
强化法治实践教育
未来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将更 加注重法治实践教育,通过模拟 法庭、法律诊所等方式,让学生 亲身参与法治实践,增强法治意 识。
推进国际化教育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未来青 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将更加注重 国际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视 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024/2/3
30
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
26
挑战与前景展望
挑战
社会资源在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应用 面临着资源不足、整合难度大、利用效果 不佳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战。
VS
前景展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资源将 更加丰富多样,整合与利用的策略也将更 加成熟完善。未来,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 育将更加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社会资源 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深入。同时,随着互联 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上教育资源也将成 为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补充。
设计。
2024/2/3
17
04
家庭在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 中作用
2024/2/3
18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影响
家庭氛围
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 德品质。
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形成。
2024/2/3
家庭经济条件
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促进其全面发展。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青 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道德 与法治教育,培养孩子正 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 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加 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 持。
通过模拟法庭、法律讲座、 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提 高青少年的法治实践能力 和法律素养。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范文6篇)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范文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总结、演讲致辞、应用文书、教学资源、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读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speeches, applied documents, teaching resources, contract agreements, experiences, reading feedback,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范文6篇)本店铺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范文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可以找到更多《《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范文6篇)》。
道德与法治课程简介
道德与法治课程简介
《道德与法治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以及树立社会公德意识,从而使他们学习到法律,遵守法律,并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的定义、道德核心价值观、道德的道德价值取向以及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法治的基本概念、法治的内涵和意义、法治的重要性;中国的宪法和中国法律体系;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公民的职责。
二、教学目标
1、在认识和理解道德和法治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并能够正确地认识、理解和践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2、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法治的含义,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以及具备抵御不正当行为能力;
3、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中国的宪法和中国法律体系,有责任心地维护宪法法律,积极参与社会的监督,强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增强自身的权利意识及义务负责感。
三、教学方法
1、以法律知识和案例分析法开展教学;
2、以投票表决和研讨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3、以模拟司法审判和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实践,经历起责任感;
4、做实践性活动,比如前往法院观摩或者访问社区,从而让学
生体会法治的重要性;
5、通过课堂辩论,使学生学习如何建立自己的判断原则,从而促进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的建立和践行。
喜欢道德与法治课的理由
喜欢道德与法治课的理由
喜欢道德与法治课的理由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理由:
1. 个人品德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道德和法治,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它们。
通过学习这些课程,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更好地掌握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从而更好地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
这对于我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有重要意义。
2. 社会观念形成: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例如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等。
这些价值观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3. 保护自身权益: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家法律制度,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同时,它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减少被欺诈和违法侵害的可能性。
4. 提升思维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学习这些课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更好地分析各种复杂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5. 实用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通过学习这些课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解决纠纷、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等,这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喜欢道德与法治课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和思维方式,为个人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标准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道德规范、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关注他人需求,培养共情能力和责任感。
2. 法律知识:介绍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制度,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3. 法治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思维方式,包括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尊重法律权威、重视法治原则和规范等。
4. 公民责任:传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5. 人权教育:介绍普世人权的概念和内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人权,反对歧视和侵犯人权的行为。
6. 社会法律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社会上的法律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权衡利弊的能力。
7. 法律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法律案例,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具体应用和适用。
8. 安全教育:向学生普及安全常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9. 道德与法治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他们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的课程标准还需根据不同年级和学段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不同地区和学校可能会有不同的课程标准,以适应当地的法律、道德和文化环境。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大全15篇)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大全15篇)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篇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道德与法治的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而法治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法律体系。
道德与法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实践中,我不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与认识,结合自身的体会与感悟,形成了新的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是法治的基础和灵魂。
道德是人们内心的好恶、对与错的评判准则,是人们行为的规范。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有了成熟的法律体系,但它的力量仍然比不上道德的力量。
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做到心存正义、守法守纪。
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即使他身处法治社会,也有可能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
因此,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我们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坚守的底线。
其次,法治是道德的外在呈现和保障。
法律则是制定和实施社会规范的工具与手段。
通过法治的手段,我们可以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法治的实施还需要道德的支撑,法律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应该具备正义感和担当精神,才能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
道德可以引导法律的制定,使其更加合理、公正,也可以对法律进行监督和约束,使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再次,个人的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塑造需要从娃娃抓起。
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既需要家庭的教育,更需要学校的教育。
家庭是孩子性格和道德素养的温床,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家长正确履行教育责任,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而在校教育中,学校教育者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合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让他们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最后,社会的道德与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明白,道德与法治的建设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除了依靠法律的力量,我们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守公共道德与社会规范。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强对道德与法治建设的引导和推动力度,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和法治宣传,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觉悟。
道德与法治课件
THANKS。
罪刑相适应原则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 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
常见犯罪类型及处罚
盗窃罪
故意伤害罪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 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 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处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处罚:处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 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 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 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解决纠纷
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维护社 会和谐稳定。
保障权益
法律赋予公民各项基本权利,保护公民合法 权益不受侵犯。
教育引导
通过法律宣传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 价值观和行为观。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确保法律的科学性 、民主性和合法性。
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得到有效实施,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包括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 和主观过错四个要件。
特殊侵权责任
包括产品责任、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 、医疗损害责任等。
06
刑法与犯罪惩治预防
刑法基本原则和制度
罪刑法定原则
犯罪和刑罚必须由法律明文规定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得定罪
处罚。
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 律平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 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 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等。
国家机构的职责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行使及 其相互关系。
《道德与法治》教案大全
《道德与法治》教案大全第一章:道德与法治的关系1.1 道德与法治的定义与内涵1.2 道德与法治的联系与区别1.3 道德与法治在个人与国家中的作用1.4 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意义第二章:道德教育的重要性2.1 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目标2.2 道德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2.3 道德教育在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培养中的价值2.4 道德教育的实践方法与策略第三章:法治观念的培养3.1 法治观念的内涵与重要性3.2 法治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3.3 法治观念的培养方法与途径3.4 法治教育的实践案例与启示第四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践4.1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与原则4.2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方法与策略4.3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践案例与经验总结4.4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评价与反思第五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5.1 道德与法治教育面临的挑战5.2 应对挑战的策略与方法5.3 教育工作者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角色与责任5.4 未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展望第六章:家庭道德与法治教育6.1 家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意义与价值6.2 家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策略6.3 家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6.4 家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成功案例分享第七章: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7.1 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与任务7.2 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方法与策略7.3 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案例7.4 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评价与反馈第八章:社会道德与法治教育8.1 社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8.2 社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8.3 社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8.4 社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成功案例与启示第九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评估与反馈9.1 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估的重要性9.2 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估的方法与工具9.3 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估的实施步骤与注意事项9.4 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估的结果分析与改进策略第十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未来发展10.1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趋势10.2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前沿理论探讨10.3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创新实践与探索10.4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政策建议与展望第十一章:道德与法治教育在特定领域的应用11.1 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应用11.2 道德与法治教育在社会领域的应用11.3 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政治领域的应用11.4 道德与法治教育在经济领域的应用第十二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跨文化比较12.1 道德与法治教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12.2 跨文化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12.3 跨文化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践案例与启示12.4 跨文化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未来发展第十三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国际经验13.1 国外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与特点13.2 国外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成功案例与经验13.3 国外道德与法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13.4 我国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国际接轨的策略与路径第十四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心理健康促进14.1 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14.2 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14.3 道德与法治教育心理健康促进的实践案例14.4 道德与法治教育心理健康促进的评价与反思第十五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创新发展15.1 道德与法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要性15.2 道德与法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与方法15.3 道德与法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案例与启示15.4 道德与法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未来趋势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1. 道德与法治关系的理解:道德与法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教学中的重点,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者在个人和国家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与法治》学科落实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例研究一、问题的提出从2000年开始,小学基础教育德育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一二年级)、《品德与社会》(三~六年级)。
2013年起江苏省教研室对已经使用十余年的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进行全面修订,2014年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查通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法治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水平,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部署将法治大纲内容落实到教材中,1至9年级品德课程全部更名为《道德与法治》。
处在中西文化交融地带的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拓展德育平台,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为未成年人烹饪“德育大餐”,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作为园区的窗口学校,星海小学有着良好的区位、人才和环境优势,具有超前教育思想和多元文化生活背景的学生和家长,给我校开展德育创新活动带来契机和挑战,而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定位小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更成为重中之重。
其研究价值是:(1)理论价值彰显“立德树人”,探讨《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的内在规律,以适应学生真实的、真正的富有个性特质的发展。
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出发,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呈现和创造性的渗透,为每个学生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意识教育的启蒙,正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应有的基本命题。
提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立足基础教育改革的儿童本位,反思并克服当前德育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合理的传统教育观念,增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整合“三维目标”,提炼学科核心素养,把握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方向和主题,从而使德育教师的教育能力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化和深入化。
(2)实践价值学科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养结构,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学科落实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例研究,从实际教学课例出发,其一,立足苏州园区多元文化背景教育现状的现实,重新审视德育课堂教学中不合理的教学方式及思维方式,提出适应区域教育发展的德育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变革。
其二,关注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学习方式,引领儿童在体验活动中提升思辨能力,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其三,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或学校德育活动需要,重组教材进行教学尝试,开发适合的德育课程资源充实教学,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感或地域特色,提供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课例范本。
二、概念界定1. 《道德与法治》学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
三条主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本学科将三条主线、四个方面课程框架创造性地拓展为与儿童发生密切联系的家庭、学校、自然、社会四大生活场域,设置一个个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引领置身其中的儿童在四个生活方面学习、活动、提升,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与儿童的生活有机融合,引导儿童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2.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小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小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本课题所指的“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出发点,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在本学科中推动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本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3.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导通过集体合作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与反思以及分享成果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循环过程的一种行动研究。
特点是:①其本质是一种行动研究;②教师为课例研究的主导;③以教师集体合作为主要特征;④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⑤目的在于通过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⑥具体步骤主要包括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与反思以及分享成果等;⑦课例研究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本课题中所指的“课例研究”,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落实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行动研究。
三、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自主成长过程,从《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出发,辨析并梳理适合小学生发展的有学科特色的核心素养,并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理论结构与框架。
落实课堂教学,提供学科研究平台,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典型案例中提取研究素材,并结合理论研究,以点带面,整合有效的教学策略,辐射一线教师,从而提高学科教学水平。
研究特别关注苏州园区经济发达地区这个环境中,处在中西文化交融地带的我们,如何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着重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定位,并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加以落实。
1.基于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的具体性研究本子课题着重探讨小学生核心素养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性质的相关性,即通过对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归纳总结,了解哪些核心素养适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提炼出相关的理性认识,并力争形成相对独立与完善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理论结构与框架。
结合《道德与法治》的具体课例目标及课程标准的研究,探讨小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上具体化。
2.围绕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学科主题与内容的适用性研究结合小学生核心素养相关内容,着眼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特征与目标,以学生生活为出发点,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优化与整合学科相关主题与内容,对于学科核心素养融入《道德与法治》现有教材内容,积极开发合适的课程资源充实教学,有效推进学科教学的开展,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感或地域特色。
3.聚焦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型与要求的创新性研究结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尝试开发丰富的《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型,例如事例明理课、行为体验课、观点辩论课、常识教育课、绘本阅读课等,探究不同课型对于不同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适应性。
对于有效的课型加以整合,整理出相关课型的操作方法与过程,加以推广。
4.落实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实施与评价的有效性研究深入贯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反思过程,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探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喻理法、情境渲染法、讨论研究法、角色体验法等不同方法的有效性,结合课例,研究不同方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过程中有效的操作方法与过程。
为课程教学策略提供帮助。
四、研究过程及操作举措研究过程:首先,回顾梳理在品德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经验,重点提炼在“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道德与法治》教学方面的有效策略以及存在的不足和可提升的空间,为后续研究提供实践意义上的支撑。
其次,通过文献研究,对“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概念的理解与认知,结合本学科创新性课型与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意义的支撑。
第三,在建构主义理论引领下,借助多样的活动型课程的课程理念、主要内容、大致结构、操作路径、资源保障等方面深入研究,形成《道德与法治》课例研究框架与教学策略操作指南。
最后,以协作为基础,分层并进,根据各校研究的侧重点,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相结合,区域性研究与专题研究、典型个案研究相结合,整合多方资源,协调有序地进行研究。
操作举措:第一阶段:课题论证、申报、培训与开题(2016.9∼2017.1)收集课题参考资料,完善课题研究方案,积极申报立项;全面组建研究团队,借鉴最新成果,汇编成册,开展课题研究前期培训;制定课题组研究制度和计划,组织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课题深入研究和中期汇报(2017.2∼2019.6)启动子课题研究,通过文献研读、专题讲座、调查问卷等方式,积极开展学力内涵研究;通过文献比较、教学展示、观摩研讨、课例评析等,积极提出基于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推进道德与法治课堂策略的提升;通过行动研究、课例研究,展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公开课、案例、研究论文等成果,递交中期汇报。
第三阶段:提高完善及课题结题(2019.7∼2019.9)在中期汇报的基础上,对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优化、提炼、充实和完善,推出道德与法治课型与设计实施策略的提升体系,展示系列公开课、案例、研究论文和课程资源等成果,对课题研究中教师所撰写的优秀论文及优秀案例进行汇编。
撰写结题报告,做好结题汇报,迎接专家审核评估。
通过结题汇报、经验交流、网络交流等形式进行课题成果展示推广。
五、初步研究结果本课题自2017年3月立项以来,围绕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核心任务,重点就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作了一些有益探索。
1.理论学习:早在课题设计申报阶段,我们就认真关注学习了《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钟启泉)《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小学品德教学策略与行为诊断》(胡春娜)等一批专家学者论文,而在课题正式立项以来,我们又认真学习了《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鲁洁德育论著精要》《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等理论书籍,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通过理论学习,我们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着重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定位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并进一步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加以落实。
2.细化推进为使课题研究走向务实、深入,本课题在研究中强调阶段性,确定重点攻关;强调过程性,细化落实研究;强调实效性,及时计划总结。
自立项以来,总课题组首先将园区各校子课题成员配备到位,合理分工,各子课题相对独立但又有横向联系与关照,研究的力量得到了保证,研究的触角指向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
其次,分子课题,依托区域各个学校教学特色,整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分别进行有重点地探索与研究,如,以星海小学、金鸡湖学校为主的子课题一的研究,重点探索基于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的具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