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海底主要地貌类型及海底地形分布规律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海洋地理》第1讲 海洋概述 海岸与海底地形配套课件 中图版选修2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海洋地理》第1讲 海洋概述 海岸与海底地形配套课件 中图版选修2

(2)影响该海岸形成(xíngchéng)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浪
B.潮汐
C.洋流
D.流水
(3)该河口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
A.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
B.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C.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
D.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
第十七页,共30页。
【解析】(1)选C,(2)选D,(3)选B。第(1)题,根据题干及 卫星影像可判断该区域位于黄河入海口,属于淤泥质海岸。第(2)题, 淤泥质海岸主要是由流水携带(xiédài)的泥沙物质沉积形成。第(3)题, 由题图可知,该河流入海口处,因泥沙淤积导致航道淤塞,不宜建设港 口;而在河流入海口处,因泥沙淤积,地势相对低平,一般会形成湿地, 湿地是一种环境资源,建立湿地保护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海 滨浴场的建设要符合一定要求:坡缓、沙细、浪平、水清,交通便利, 没有排污口,易设置防鲨网等,而河口附近,因泥沙淤积,水流不稳, 易产生水下漩涡,具有不稳定的安全因素,不宜设置海滨浴场;河流入 海口附近,因地势低平,土层结构不稳定,加之海洋潮汐现象,易形成 盐碱土壤,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十六页,共30页。
【答案试做】(1)A、B分别位于洋中脊和海沟附近,为板块 交接处,地壳比较活跃。 (2)④、③、②、①。 (3)B处地层年龄最大,根据海底扩张说可知此处为洋壳消失 的地方,为海沟;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此处为大陆(dàlù)板 块和大洋板块的交接地带,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而 向大陆(dàlù)板块下俯冲,并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海沟。 (4)按照海底扩张说理论,地幔物质从洋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 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的洋壳不断生长,随地幔物质 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海洋地理学案海底地形

海洋地理学案海底地形

第一讲海底地形第一课时地球上的海洋本讲考点1.水半球和陆半球2.海底地形:(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1)表中给出了海洋和陆地面积在南北半球的百分比。

陆地在____________半球较多,但是和海洋面积比较,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都是____________。

全球的海洋占全球面积的____________%。

(2)上图给出了海陆随纬度的分布,由图可以看出,除了____________地区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之外,在其余大多数纬度上的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这种随纬度分布的_________,正是地球上海陆分布的一个特点;而另一个特点就是海陆分布的____________。

例如,南极是陆地,北极是____________;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是____________集中的地方,而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却是____________连成一片。

(3)总结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二.地球上的海与洋1.海与洋对比:洋是海洋的主体,水面广阔,水深多超过3000米,海水温度、盐度等海洋要素一般不受陆地影响,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水温和盐度变化大。

2.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地中海、红海、黑海、北海、波罗的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

4.海峡和海湾(1)世界主要海峡(2)海湾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波斯湾等。

(3)世界主要海峡和海湾示意图三、海底主要地貌类型备注:大陆架与人类关系:为人类提供“舟楫之便,渔盐之利”,开采石油,开辟浴场。

海沟和岛弧相伴生,是世界上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带之一。

海岭(洋中脊)在三大洋彼此相连,具有全球分布的特点。

四.海底地形的形成----三个学说(阅读课本21—24页)1.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海底扩张说: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一、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2、岛弧和海沟—大陆边缘 与洋盆的过渡带
(1)岛弧:
概念 著名岛弧
成因
(2)海沟
分布 著名海沟 成因
岛弧和海沟是地球上构造运动活跃的地带,多火山、地震
B A
C
3、洋盆和洋中脊
(1)洋盆(深海平原):
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 地形平坦 地壳活动稳定 水深:4000---6000米
抵抗风浪,生 物多样性保护 和湿地保护
珊瑚虫的遗骸 和分泌物堆积 而成
热带基岩海岸 保护海岸。抵
边缘
抗海浪侵袭
珠三角海岸
广东、广西、 海南岛沿岸
南沙群岛
海岸的类型:
基岩海岸 砂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 生物海岸
侵蚀型 堆积型 生物作用型
(三)、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三)、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基本规律:从陆地向大洋中心:大陆架—大陆坡—洋盆— 洋中脊
3、岛弧、海岸山脉、海沟的形成 大洋板块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 ------岛弧、海岸山脉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 (一)海水的运动 • (二)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 (三)海-气相互作用
1、请判 断三个测 站纬度的 高低,并 说明理由?
5.海底扩张的驱动力: 地新的地幔 物质对流,岩浆上升侵入大 陆上部,使大陆向上隆起, 并产生无数的裂隙
距今7000—8000万年,地 壳断开处,岩块下陷,形成 裂谷带
距今6000—7000万年, 地幔加速对流,裂谷扩 张,形成初期的海洋, 上升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海洋地壳
(三)、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1、大陆架和大陆坡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海底地形的分布》同步指导训练新人教版选修2.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海底地形的分布》同步指导训练新人教版选修2.docx

2. 2海底地形的分布【学习目标】1.掌握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2.掌握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重点难点】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学习过程】高手笔记海底的地形分布(1)大陆架和大陆坡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延伸部分,它的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大陆架外缘有一巨大的陡坡,叫做大陆坡,水深从几百米陡增到几千米。

大陆架上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同时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2)岛弧和海沟岛弧的分布以太平洋西部海域为多,如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FI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及附近岛屿、菲律宾群岛等。

海沟与大洋边缘的岛弧常常相伴出现,而门岛弧上的山峰越高,邻近的海沟也就越深。

海底最深的地方,并不是在大洋的中央,大都在大洋的边缘。

如在太平洋西部岛弧的东侧,就与岛弧平行排列着阿留申海沟、千岛海沟、口木海沟、琉球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菲律宾海沟等。

岛弧和海沟是在同一种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它们有着共同的成因。

(3)洋盆和洋-中脊洋盆又称为“深海平原”,在起伏的玄武岩棊底上由沉积物铺盖形成、坡度小于1%。

的平坦区域。

有的深海平原表血光滑平整,儿近水平状,为地球表面最平坦的部分;有的向一定方向连续倾斜;有的则波状起伏,不太规则。

深海平原在各人洋都有分布,以周缘缺乏海沟的大西洋最为发育。

海底呈长条状的高地,又称海脊。

几乎没有地震活动的海岭,叫无震海岭。

有明显地震活动的海岭叫活动海岭,即洋中脊。

无震海岭延伸长度可达数千T米,地形一般起伏不大, 顶面较平坦。

名师解惑地球上最凸起的山峰、最深的沟谷和最长的山脉,都分布在海底剖析:rh于海水的掩盖,海底地貌难以直接观察,人们长期不明其真相。

20世纪20年代,徳国“流星”号首次运用声纳测深法揭示海底地形的起伏,发现它不亚于陆地。

以后数I•年工作说明,海底地貌远比陆地地貌壮观,那里有深邃的海沟、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

大洋最深点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深11 034米,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的海拔高度。

15-16版:2.2海底地形的分布 (步步高)

15-16版:2.2海底地形的分布 (步步高)

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学习目标定位] 1.阅读海底地形景观图或海底地形示意图,判断不同海底地形,并归纳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2.理解各种海底地形的景观特征。

一、海底地形分布规律海底地形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是a.①大陆架、b.②大陆坡、c.③岛弧、d.④海沟、e.⑤洋盆、f.⑥洋中脊。

二、主要海底地形1.大陆架(1)位置:从⑦低潮线起向海洋方向延伸至坡度显著⑧增大的地方为止。

(2)特点:水深在200米以内,坡度⑨较缓,光照充足,养分丰富,⑩海洋生物繁盛。

(3)范围:平均宽度约75千米,占海底总面积的8%。

2.大陆坡(1)位置:大陆架向外延伸,⑪海底坡度突然增大的斜坡。

(2)深度:200~4 000米。

(3)特点:⑫坡度大,宽度从十几千米到几百千米。

3.岛弧(1)位置:大陆与⑬洋盆之间,大陆坡前缘。

(2)特点:弧形分布,也称“岛链”或“⑭弧形列岛”。

4.海沟(1)位置:⑮岛弧外缘,一般是大陆坡与⑯洋盆的分界线。

(2)特点:⑰深度大。

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最深处超过11 000米。

5.洋盆(1)位置:海沟与⑱洋中脊之间。

(2)深度:4 000~6 000米。

(3)特点:⑲地壳活动相对稳定,地形较为平坦。

构成大洋底的主体;内部分布着⑳海底火山、海底丘陵及海底山脉。

6.洋中脊(1)位置:常分布在○21大洋中心部位。

(2)特点:中轴为○22裂谷,裂谷两侧群峰对峙,内壁陡峻。

思维活动1.大陆架为什么海洋生物繁盛?答案大陆架接受来自大陆的河流沉积物和营养盐类,海水较浅,阳光可照射至海底,因此海洋生物繁盛。

2.为什么西太平洋地区多海沟和岛弧分布?答案太平洋地壳厚度小而密度大,所处的位置又相对较低。

在海底扩张的作用下,与东亚大陆地壳相碰撞时,太平洋地壳便俯冲到东亚大陆地壳之下,从而使大洋一侧出现深度巨大的海沟;同时大陆地壳的继续运动使它前缘的表层沉积物相互叠合到一起,形成了岛弧。

海洋地理考点解

海洋地理考点解

《海洋地理》考点解读海洋和海岸带(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解读:(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海陆划分:水半球、陆半球◆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

✧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

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洼的地方——海沟。

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

◆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

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

(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

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

海水温度、盐度(1)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2)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3)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解读:(1)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右图,有解析)◆海洋表层的温度状况是低纬度海区的水温高,高纬度海区的水温低;在同一海区,夏季的水温高些,冬季的水温低些;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有暖流流过的海区,水温高些,有寒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低些。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一、海底地形的分类海底地形根据其特征和形成过程可分为陆源海底地形和海源海底地形两大类。

1.陆源海底地形陆源海底地形是指受大陆运动、河流冲积和冰川侵蚀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海底地形,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边缘深海盆地。

(1)大陆架大陆架是位于海岸线延伸下去的浅海地带,其宽度一般为几十到几百公里,其特点是水深变化缓慢,地势平坦。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地带,是海底沉积物的主要分布区,也是渔业资源丰富的地区。

(2)大陆坡大陆坡是大陆架向大洋深水区过渡的陡坡地带,其特点是水深急剧增加,地形起伏大。

大陆坡是沉积物的悬移和流动的主要通道,也是一些特殊生物的栖息地。

(3)大陆边缘深海盆地大陆边缘深海盆地是大洋盆地和大陆斜坡之间的过渡地带,其特点是地形复杂,水深较深。

这些地区是地质构造活跃、地震和海啸频发的地区,也是富含矿产资源的潜在区域。

2.海源海底地形海源海底地形是指主要由海水和海底地质活动形成的海底地形,包括大洋中脊、大洋盆地、海沟和海山等。

(1)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最壮观的山脉,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洋中脊的形成是因为海洋地壳板块的边界上,熔岩从地壳下部向上冒出并逐渐形成新的海洋地壳。

大洋中脊的存在导致了地壳板块的扩张和推动,是地球上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志。

(2)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大洋底部的一种特殊地形,其特点是地形平坦,水深较深。

大多数大洋盆地是由海洋地壳板块的分裂和扩张形成的,也是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

(3)海沟海沟是海洋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位于陆架和海山之间的深度超过6000米的狭长凹陷地形。

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有些海沟深度超过11000米,受到地壳板块之间的挤压和摩擦作用而形成。

(4)海山海山是宇航员勇敢勇往直前的特殊地质体,它是位于海洋中的一种突出的地形特征,通常高度在1000米以上。

海山的形成是因为地幔柱状上升引起地壳板块的局部隆起,也是地球上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志。

深海海底地貌及沉积物(1)

深海海底地貌及沉积物(1)

马里亚纳海沟
主要标志 在现代海沟的研究基础上,古海沟的鉴 定有3个主要标志:蛇绿岩套;高压低 温变质带,以蓝闪石片岩为特征,发育 挤压和剪切构造;混杂岩。板块俯冲作 用常被用于解释海沟成因。但海沟的形 成与俯冲的机理相当复杂,仍有待于深 入综合研究
3 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oceanic basin)的定义:大洋盆 地是海洋的主体,是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 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 45%,其周边有的与大陆裾相邻,有的直接 与海沟相接。其中主要部分是水深在 4000~5000m的开阔水域,成为深海盆地。 深海盆地中最平坦的部分成为深海平原,其 坡度一般小于1/1000°,甚至小于 1/10000°。大洋盆地并不是真正的“平 原”,其内也有凹凸不平。凸起的部分,构 成“海底高地”、“海岭”、“海峰”、 “海山”及“平顶山”;凹下的洼地即为海 盆。
浊流的堆积体常呈扇状,称为“浊积扇”,大 小不等,其坡度一般小于2%。通常每次浊流的堆积 厚度不大,浊积扇由浊流多次加积而成的。它与深 海沉积常呈过渡或相关关系。
浊积物
供给构成深海平原的沉积物几乎都是来自浊流。 因为浊流是间隙性的,所以它产生的浊积物一般 由与细粒远洋沉积物互层的砂构成。
反射剖面表明深海平原中的单一粗粒沉积层延伸 可以超过数百公里,反映一次沉积事件。这种粗 粒沉积层在孤立的丘陵或海岭,甚至在高出深海 平原中心不到100米的海岭上都是见不到的。
谢谢
Hale Waihona Puke 总的来看,冰川海洋沉积主要见于冰带,深海粘土多限 于干燥带和赤道带的深水区。在冰带,生物沉积作用几乎消 失;在干燥带,由于水动力停滞,生物沉积作用相对较弱 (有钙质沉积却缺少硅质沉积);只有在水动力活跃的湿润 带,生物沉积作用最为旺盛(既有钙质沉积又有硅质沉积), 硅藻软泥主要分布在温带湿润带(南温带为主),放射虫软 泥则见于赤道湿润带。 气候地带性不但表现在沉积物的种类和性质上,而且也 表现在沉积物的数量上,即沉积速度和沉积厚度上也有反映。

初中中国地理海底地形归纳

初中中国地理海底地形归纳

初中中国地理海底地形归纳你用才智和学识取得今天的收获,又将以明智和果敢接受明天的挑战。

愿你永葆一往无前精神。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中国地理海底地形,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中国地理:东海海底地形东海,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是中国岛屿最多的海域。

亦称东中国海,是指中国东部长江的长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南接台湾海峡,北临黄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东临太平洋。

东海的海底地形总的说是西北高、东南低。

海区平均水深349米,最大深度2717米。

依海底地形趋势,可分为两个区域:西部大陆架浅水区和东部冲绳海槽深水区。

东海大陆架特别发育,最大宽度达640公里,是世界上最宽阔的陆架之一。

大陆架面积约占整个海区的66%,北宽南窄。

海底地势向东南缓倾,平均坡度1′17″。

平均水深72米,大部分海域水深60~140米。

陆架外缘在水深120~140米处。

东海大陆架又可以50~60米水深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岛屿众多,水下地形复杂,坡度稍陡;东部开阔平缓,只在其东南边缘处有些水下高地,中国钓鱼岛等岛屿便位于其上。

东海大陆架上延展着长江的沉溺河谷,它从长江口向东南方向延伸,穿过大陆坡,进入冲绳海槽。

沿东海大陆架外缘分布的大陆坡呈东北—西南向延伸,向东南方向成弧带状,约占东海总面积的33%。

地形陡峻,坡度3~10°。

陆坡主体为冲绳海槽,是一个深水槽,形似新月,向东南方向凸出。

海槽南深北浅:北部水深600~800米,坡度较小;南部水深2000~2500米,坡度也大,最大深度2717米。

海槽在剖面上呈“U”字形,谷底平缓,两侧斜坡陡峭,西坡约3°,东坡可达10°。

冲绳海槽以东,为露出海面的琉球群岛、九州及各岛屿在水下的岛架。

岛架宽度狭窄,九州处为30~50海里,琉球群岛附近为2~20海里。

岛架地形复杂,沙滩、岩滩众多。

琉球群岛是西太平洋边缘岛孤的一部分,为东海与太平洋的天然界线。

学案7:2.2海底地形的分布

学案7:2.2海底地形的分布

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学习目标1.了解海底地形的类型名称。

2.掌握不同海底地形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3.海地地形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重难点)基础知识一、海底地形分布规律海底地形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是a 、b 、c 、d 、e 、f 。

思考交流1.以洋中脊为中心,各类海底地形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二、主要海底地形(一)大陆架和大陆坡1.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一般坡度,水深在米以内。

2.大陆坡:由大陆架向外伸展,海底坡度突然,形成一个相对陡峭的斜坡,叫做大陆坡。

大陆坡水深一般为米。

(二)岛弧和海沟1.岛弧(1)位置:的前缘。

(2)成因:板块碰撞挤压。

(3)举例:西部海域的岛弧分布最为典型。

2.海沟(1)分布:岛弧外缘,一般是大陆坡和洋盆的分界线。

(2)成因:板块碰撞挤压。

(3)举例:世界最深的海沟是。

(三)洋盆和洋中脊1.洋盆(1)地位:构成了大洋底的主体,又称“”。

(2)特点:地壳活动相对,地形较为。

(3)内部的其他地形:海底火山、海底及海底山脉。

2.洋中脊(1)分布:多分布在大洋中心部位,并相互连通。

(2)形状:大西洋中脊呈“”形,印度洋中脊呈“”字形。

(3)景观:中轴为,两侧群峰对峙,内壁陡峻。

(4)成因:海底岩浆喷发冷却。

思考交流2.我国的钓鱼岛属于海底地形中的哪一类型?疑难问题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合作探究探究一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和特点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1.大陆架为什么海洋生物繁盛?2.为什么西太平洋地区多海沟和岛弧分布?3.读教材第17页图2.17分析各大洋中脊分布有何特点?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图文结合理解和记忆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和特点规律方法岛弧和海沟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海底地貌,相伴而生。

是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相互碰撞时,大洋地壳倾没于大陆地壳之下的结果。

由于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动比较频繁,集中了全世界大部分的火山和地震带。

基础知识篇—选修Ⅱ(海洋地理 )

基础知识篇—选修Ⅱ(海洋地理 )

海洋地理走进考纲:1. 海洋和海岸带:(1)海底地形:海底主要地貌类型;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与盐度:海水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海水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4)海水运动:波浪、潮汐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海岸与海岸带:海岸类型及其特点;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6)海平面变化: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应对海平面上升的主要措施。

2.海洋开发:(1)海水资源: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海洋化学资源: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3)海底矿产资源:海洋油气资源、锰结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4)海洋能:潮汐能、波浪能的特点以及开发利用的前景(5)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的主要类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7)海洋旅游:海洋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3.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1)海洋自然灾害:风暴潮、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污染与环境保护: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4.海洋权益:(1)海域的划分: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的概念。

(2)我国海洋国情: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国际海洋秩序: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基础回顾:Array一、海洋和海岸带1.海底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分布a—大陆架、d—大陆坡、f—岛弧、b—海沟e—洋盆c—海岭(洋中脊)2.海底地形的形成2注:影响盐度大小的因素:降水量与蒸发量,结冰或融冰(结冰—盐度升高;融冰—盐度降低),河流径流注入量,洋流,海域轮廓(开敞—盐度适中,闭塞—盐度升高或降低)。

江苏省2012届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5 第1章 第1课 探索海洋奥秘(1)课件 鲁教版

江苏省2012届高三地理复习 模块5 第1章 第1课 探索海洋奥秘(1)课件 鲁教版

大陆与洋盆 弧形 的过渡地带, 的过渡地带, 分布 也称“岛链” 也称“岛链” 或“弧形列 岛”,分布 于大陆坡的 前缘 岛弧外缘, 岛弧外缘, 一般是大陆 坡与洋盆的 分界线 深度 大
处于大陆板块和大 洋板块交接处, 洋板块交接处,板 块的俯冲带动洋底 下倾、陷落, 下倾、陷落,形成 海沟
续表
类型
续表
类型 从 大 陆 边 缘 ↓ 大 洋 中 心 岛弧 (岛弧 岛弧 和海 沟往 往相 伴而 生) 海沟 位置 特点 典型地形 地貌 多火 太平洋西 山、 部岛弧 地震, 地震, 构造 运动 活跃 马里亚纳 海沟 成因 处于大陆板块和大 洋板块交接处, 洋板块交接处,大 陆板块受挤压上拱, 陆板块受挤压上拱, 隆起形成岛弧或海 岸 山脉
1.海底地形分布与成因 .
类型 从 大 陆 边 缘 ↓ 大 洋 中 心 位置 特点 典型地 形地貌 成 因
水深200m 水深 大陆架(大 从低潮线起, 大陆架 大 从低潮线起,到 以内,坡度 以内, 太平洋 陆板块的 向海洋方向延伸 缓,光照强, 光照强, 边缘部分) 边缘部分 至坡度显著增大 营养物质和 西部大 陆架 的地方为止 海洋生物丰 富 大陆坡(大 大陆架外缘向大 大陆坡 大 陆板块的 洋底过渡的巨大 边界) 斜坡 边界 水深 200m~ ~ 4000m, , 坡度大
从 大 陆 边 缘 ↓ 大 洋 中 心
位置 大洋盆地 (海盆 海盆) 海盆
特点
典型地形地貌
成因 地幔物质的对流 向两侧推开,海 底不断扩张形成 洋壳
水 深 海 沟 3000m ~ 也有海底火山、 与 洋 也有海底火山 、 6000m,大 、 , 丘陵、 丘陵、山脉 中 脊 深、平、 之间 稳
大洋中脊 (海岭 海岭) 海岭

作业 海底地貌

作业 海底地貌
目录
大陆坡
大陆坡介于大陆架和大洋底之间,大陆架是大陆的一部分,大洋底是 大陆坡介于大陆架和大洋底之间,大陆架是大陆的一部分, 真正的海底,因而大陆坡是联系海陆的桥梁, 真正的海底,因而大陆坡是联系海陆的桥梁,它一头连接着陆地的边 一头连接着海洋。大陆坡虽然分布在水深200米到 米到4000米的海底, 米的海底, 缘,一头连接着海洋。大陆坡虽然分布在水深 米到 米的海底 但是大陆坡地壳上层以花岗岩为主,通常归属与大陆型地壳, 但是大陆坡地壳上层以花岗岩为主,通常归属与大陆型地壳,只有极 少部分归属于过度性地壳。 少部分归属于过度性地壳。大陆坡坡脚以外的深海大洋地壳以玄武岩 为主,那里才是典型的大洋型地壳, 为主,那里才是典型的大洋型地壳,因而大陆坡坡脚是大陆型地壳与 大洋型地壳的真正分界线。 大洋型地壳的真正分界线。 大陆坡由于隐藏在深水区,因此很少受到破坏, 大陆坡由于隐藏在深水区,因此很少受到破坏,基本保持了古大 陆破裂时的原始形态。 陆破裂时的原始形态。1965年,英国地球物理学家用计算机绘制了一 年 张大西洋水深1000米的等深线图。图形显示大西洋两岸的等深线十分 米的等深线图。 张大西洋水深 米的等深线图 吻合。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大陆漂移说的正确性。 吻合。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大陆漂移说的正确性。 大陆坡的坡度很陡。太平洋大陆坡的平均坡度为5度 分 大陆坡的坡度很陡。太平洋大陆坡的平均坡度为 度20分,大西 洋大陆坡的坡度为3度5分,印度洋的大陆坡深度为2度55分。坡度变 洋大陆坡的坡度为 度 分 印度洋的大陆坡深度为 度 分 化从几度到20多度 大陆坡的表面极不平整,而且分布着许多巨大、 多度。 化从几度到 多度。大陆坡的表面极不平整,而且分布着许多巨大、 深邃的的海底峡谷。陆地最大的雅鲁藏布江及澜沧江大峡谷与之相比, 深邃的的海底峡谷。陆地最大的雅鲁藏布江及澜沧江大峡谷与之相比, 也只能是小巫见大巫。海底峡谷有的横切在斜坡上, 也只能是小巫见大巫。海底峡谷有的横切在斜坡上,有的像树枝一样 分岔,将大陆坡切割得支离破碎。大陆坡的表面也有较平坦的地方, 分岔,将大陆坡切割得支离破碎。大陆坡的表面也有较平坦的地方, 这些地带被称为深海平台。有时, 这些地带被称为深海平台。有时,在一条大陆坡上会形成多级深度不 同的海底平台。 同的海底平台。

第二章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

第二章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

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考试要求】考纲解读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知识梳理】一、海底地形1.主要类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依次为。

2.从位置、形状、面积、水深、坡度等方面分析比较各地形部位。

大陆架和大陆坡:大陆架组成物质与陆地相同,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一般坡度较缓,水深在200米以内。

由大陆架向外伸展,海底坡度突然增大,形成一个相对陡峭的斜坡,叫做大陆坡。

海沟和岛弧:海沟指发育在大洋盆地边缘、两坡较陡的狭长形深海洼地,是海洋中最深的部分。

海沟常常伴生在岛弧的外缘,岛弧是指大陆和洋盆之间的群岛,也称“岛链”或“弧形列岛”。

洋盆和洋中脊:洋盆又称“深海平原”,构成了大洋底的主体,面积占整个海洋底部面积的一半。

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常分布在大洋中心部位,又称海岭。

3.读图1-1-9:明确海岭、海沟的分布。

二、海底扩张学说20世纪初,发现大西洋两侧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方面具有相似性,认为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样,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对全球海陆分布及其成因作了全新的解释。

但在和等问题上缺乏证据。

20世纪中期,和的发展,为新理论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1. 海底岩石年龄分布规律:一般不超过年,其中年龄最轻的在处,最老的在处,并在两侧呈对称分布。

2. 海底扩张的过程:炽热的熔岩不断地从轴部的带涌升,当熔岩冷却后,便形成新,把先期形成的较老的逐渐向两侧推挤,导致洋底不断扩张。

3. 海底扩张的驱动力:。

中央裂谷带对应于地幔对流的区,宽广的对应于对流的水平运动区,海沟则对应于对流的区。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

造山带
生物化石
海底扩张学说
7
海底扩张学说
8
大、深
2
内海: 小、受陆 地影响强

2
边缘海: 大陆边 缘、水
流交换
通畅
3
?
岛弧链——形成
岛弧链——影响
3
见课本92页
4
?
复杂的海底地形
4
4
4
4
4
我国
沿海
的海 底地

(p88)
4
4
?
大陆架的意义 油气资源(p45)
渔业资源(p49)
海洋权益(
5
?
大陆漂移学说
5
6
1
快速 识图
1
快速 识图
1
快速 识图
1
快速 识图
学习目标
区分海与洋的不Biblioteka ,举例说明陆建海、内海、和边缘海的主要特点。
了解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海盆以及海岭等主要 地貌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运用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底地形 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并解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2
?
海的类型
陆间海: 大陆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