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

“十五”期间,我市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迈向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由解决温饱问题向建设小康社会跨越的新阶段。因此,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展望未来美好蓝图,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在“十一五”期间有计划、有步骤建设、发展、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指明方向、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促进农民全面小康,特制定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期间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十五”期间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突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两大重点,扎实推进规划目标的落实,呈现出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的喜人局面。

1、粮油生产恢复性发展。主要表现为面积扩大,单产提高,季季增产,总产增加。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105万亩,总产46万吨;油料播种面积24万亩,总产6.8万吨,比2000年增加0.6万吨。粮油生产呈现出自2002年以来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双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295公斤,实现了常年粮食供需平衡,丰年略有盈余的目标。

2、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随着国家“三补一免”政策的落实、粮油全面增产、打工收入增加等多种增收因素的影响,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75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21亿元、874元,年均增长率6.2%、5.4%,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现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18%,呈现出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民现金收入健康、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3、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2003年全市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人均总负担由改革前的126元减至62元,减幅达51%;2004年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2005年又降低了3个百分点,2006年实现农业生产的“零税赋时代”。

4、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在农村经济中,以种养业为主的传统、单一经济结构被打破,种养、加工、运销、建筑建材、商饮服务、打工经济等全方位发展。在种植业内部,单一的粮油经济被优势特色产业取代,养殖小区发展势头强劲,优势产品板块已具雏形。

5、农村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五年来,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0.5万亩。建成生态家园8000户,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全市共有机井1.93万眼,单井保浇面积63.3亩,新修、维修水利设施7595处,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800万元,基本农田面积比“九五”末增加2.5万亩。可通达汽车的村数达到500多个,占全市总村数的99.2%。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由于收入的大幅增加,农村消费出现突破性增长,农民吃穿住用的质量明显提高,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0多平方米,100%的村通了固定电话,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全市25个乡镇办,500多个村开通了闭路电视,占全市总村数的99%。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健全,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制约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农民增收的亮点不多,渠道不宽,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速度与全省的平均值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我市耕地资源潜力有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量不足,与现实需求的差距大,抗灾能力不强;农业新技术的突破难度大,普及应用率不高。

3、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建设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如何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兴办村内公益事业,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兴办农村公益事业等,还需要不断探索。

4、农村经济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一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较大,二、三产业发展不够。二是在第一产业中传统产业的比重较大,优势特色产业的主导经济地位尚未凸现出来。三是加工业发展滞后,对一、三产业发展缺乏应有的拉动力。

二、“十一五”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及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方向;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科技兴农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进程,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及生产基地认证步伐,推动食用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农产品品牌打造力度,不断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不断加强农业执法,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壮大中介组织,促进土地流转、农村富余劳力转移和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全面建设社会进步、经济协调、生态和谐、民生殷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任务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要重点在蔬菜、苗木花卉、畜牧养殖、林果等优势主导产业上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经营格局。到“十一五”末耕地面积稳定在115万亩左右,农林牧渔业产值力争达到83亿元,年递增5.7%。

1、种植业。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80%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粮食总产稳定在60万吨左右,油料总产稳定在7.5万吨上下,种植业总产值达到42亿元左右。

2、畜牧业。扩大饲养量,提高存栏率,力争到“十一五”末,猪存栏达到123.8万头,年均增2.4%;牛13.5万头,年均增长4.8%;羊40万只,年均增长1%;家禽1325万只,年均增长1.5%;禽蛋产量11万吨,年均增长1%,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左右。

3、林果业。重点发展苗木花卉种植,苗木花卉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其中高档苗木花卉面积6.5万亩左右;大力推广果树的高接换头、人工授粉、疏花疏果等先进适用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发展绿色特种果品生产,林果业总产值达到8.3亿元左右;全市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25%以上。

4、人民生活。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0元以上,年均递增7%左右,其中,农民现金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到33万人以上,年均递增6%左右,务工收入6亿元,年均递增6.7%左右。

三、“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

“十一五”期间,要立足三大特色产业,做足“农内”、“农外”两篇文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发展以绿色无公害蔬菜为主导的种植业

首先是大力开发和提高蔬菜产业。以开发和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为重点,全市70万亩蔬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

一是发展规模。以棚室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留早、清风店、大鹿庄、杨家庄、南城区等乡镇绿色棚室生产区,设施面积达到35万亩左右。

二是大力发展出口创汇生产基地。以耐贮运型、出口型品种为重点,积极发展外向型蔬菜,进一步打开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市场。

三是实施名牌战略。进一步与北京等大中城市的对接,以“天冠”、“中州绿”、“丁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