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初步论文,浅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建筑思想及作品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贝聿铭是中国现代建筑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杰出的建筑作品赢得了全球的赞誉。
本文将深入探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从外观设计、空间布局、材料运用等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贝聿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也被称为鸟巢。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创新的结构设计而闻名于世。
整座建筑呈现出一个巨大的鸟巢形状,外观采用了大量的钢结构和玻璃幕墙,给人一种现代感十足的视觉冲击力。
不仅如此,其内部空间的布局也非常精妙,根据舞台的需求安排了合理的观众席和舞台设施,既满足了观众的观赏需求,又为演员提供了宽敞舒适的表演空间。
整体而言,国家大剧院展现了贝聿铭对现代建筑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
其次,贝聿铭还设计了台湾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这座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
故宫博物院的外观呈现出典型的中国宫殿风格,建筑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和琉璃瓦屋顶,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
同时,建筑内部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化的展览空间和设施,使游客既能欣赏到珍贵的文物,又能享受到舒适便捷的观展体验。
贝聿铭以其细腻入微的设计理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为故宫博物院注入了新生命。
此外,贝聿铭还设计了美国洛杉矶的华尔滋艺术中心。
这是一座综合艺术场所,包括音乐厅、剧院、博物馆等多个功能。
华尔滋艺术中心建筑的外观简洁大方,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使整座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融合。
而内部的各个功能区域则运用了多种材料和布局手法,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氛围。
贝聿铭在设计华尔滋艺术中心时注重了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使之成为一个容纳不同艺术形式和活动的综合性艺术空间。
最后,贝聿铭的另一部作品是巴黎卢浮宫新增部分的设计。
他以其独特的建筑理念和对历史建筑的尊重,为卢浮宫注入了现代元素。
新部分的外观设计简洁而现代,与卢浮宫的古老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建筑内部则设计了多个展览空间和设施,使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展示和保护珍贵的艺术品。
贝聿铭通过对现代和传统的结合,成功地将卢浮宫打造成一个具有时代感和功能性的艺术殿堂。
贝聿铭及其设计理论浅析
贝聿铭及其设计理论浅析摘要: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等一些列线条简明实用性强的材料表达。
所以贝聿铭强调建筑功能形式,建筑与实际作用的结合,关注建筑本身与适用人群的联系。
他坚持对形式、空间、建材等技术的研究,使作品本身既满足社会需求,更独具与众不同的特性。
纵观贝聿铭所有作品,自产业革命以来,他淋漓精致的体现了现代主义设计师的理念,强调设计的线条感、实用性、拒绝过度的装饰,为现代都市增添了光辉,引领者时代的步伐。
关键词:贝聿铭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玻璃金字塔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Analysis on design theory of Ieoh Ming PeiAbstract: Ieoh Ming Pei works in public buildings, cultural buildings, were classified as modern architecture, using steel, concrete, glass and stone and some other column lines concise practical material expression. Ieoh Ming Pei stressed the function of architecture form, construction and actual effe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pay attention to the building itself and applicable people contact. He insisted on the form, space, and other building materials technology research, the work itself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mor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out of the ordinary. Throughout all of Ieoh Ming Pei's work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is dripping delicate embodiment of modern design concept, emphasize the design lines, practicality, rejected the excessive decoration, for the modern city added a brilliant, leader of the pace of the times.Keywords: Ieoh Ming Pei; Modernism; design concept; Glass Pyramid; Zhongyin Hotel; Suzhou Museum1.引言现代建筑有着多元的倾向,其中一个分支是朝着一个可游、可观、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扬的场所移行。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思想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思想【摘要】:贝聿铭先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设计大师,他那屹立于世界各处的精美绝伦的建筑作品,始终是吸引人们驻足凝望的焦点。
通过对贝聿铭先生的作品分析,以及对《贝聿铭全集》的阅读,去探究这位建筑大师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思想【引言】:我在大一入学之后开始逐渐接触建筑设计以及建筑大师的作品,并在大一就听说了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在大一的学习过程中我偶然间被香港中银大厦所吸引,经仔细了解得知这是贝聿铭先生的得意之作,于是在那年寒假我去了香港,虽然已经了解一些中银大厦,但还是被它深深地吸引,于是我开始关注贝聿铭先生。
然而,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设计大师,1983年第五届普兹克奖的获得者,却从来不写书撰作来表达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
这激起了我对贝聿铭先生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的好奇,于是我开始阅读相关的文献,查找贝聿铭先生在不同场合留下的只言片语,并且购买了贝聿铭亲自撰写前言的《贝聿铭全集》一书阅读,渴望从中窥探到一些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
【文献综述】:贝聿铭先生出生于中国,并在中国度过了童年与青少年时代,贝氏祖籍苏州,贝聿铭从小居住在现在苏州博物馆附近的狮子林中,因此贝聿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园林的影响。
贝聿铭十八岁赴美接受西方教育,受到密斯以及格罗皮乌斯的影响级教育,由于这种特定的生活经历,贝聿铭先生兼收并蓄了中国儒家特有的庄重老成与美国所赋予的摆脱历史重荷解放自己的创新意识,他的建筑作品因此显得端庄、谦和、精美而且耐人寻味。
贝聿铭先生早年追随密斯凡德罗,他的第一项被采纳的设计方案是位于亚特兰大的海湾石油公司办公楼,这幢建筑强烈地烙上密斯风格的印记。
不过在材料的选用上贝氏用混凝土代替密斯惯用的钢材,这成功的为其后来驾轻就熟地运用混凝土结构奠定了实践基础,贝氏对于密斯风格也是“先得其法,而后充之”,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浅 谈 贝 聿 铭 及 其 建 筑 思 想
浅谈贝聿铭及其建筑思想————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在诸多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建筑大师中,我最先接触,也最喜欢的就是贝聿铭,或许是他那东方人的面空和华人的身份让我感觉到亲切吧。
在为其建筑作品倾倒的同时,不禁心下暗自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念指导他设计出如斯精品呢?本文以其代表建筑作品——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为例对其建筑思想进行简单分析。
这座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
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
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
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
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
因此,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
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本文将以以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视角对其加以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对他的建筑思想和观念进行简要分析。
一、环境坐落于法国瑰宝卢浮宫入口广场,这个位置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对坐落其中的建筑产生了许多约束与极高要求。
二、场所金字塔本身就如同是卢浮宫的藏品一般,与古老巍峨的建筑相辉映,既存在感强烈,又不喧宾夺主,透明的体量更使得卢浮宫本身有了别样的风情。
金子塔位于卢浮宫中轴线上,强调了入口的位置,对游人产生明确的指标。
三、典型空间效果从下图的模型中可以看到金字塔的埋于地下的使用空间。
这个空间的构成具有对称、均致、平衡、几何感强烈的美感,其中轴线与卢浮宫中轴相合,呼应了主体建筑的中心对称的形制。
对光影效果的运用是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四、平面分析有了这座“金字塔”,观众的参观线路显得更为合理。
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有时甚至要绕行七八百米。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思想初探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思想初探摘要: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是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华裔建筑师,纵观其建筑创作生涯,他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传世之作。
与其他建筑大师不同的是,贝聿铭的成长背景与教育背景同时受到不同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的人生经历与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到他的建筑设计。
所以说,他的建筑设计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设计思想一、贝聿铭创作背景的回顾贝聿铭生于广州,幼时随其父举家搬迁到上海。
在上海期间,应祖父贝理泰的要求,贝聿铭每年暑假都会人住苏州的祖宅狮子林。
也就是说,18岁以前,贝聿铭都生活在中国,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苏州园林的生活经历,成为了贝聿铭日后设计哲学的参考。
当时上海建筑業的蓬勃发展极大地触动了贝聿铭,让他决定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但是在宾大求学一段时间后,贝聿铭又想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改学工程。
然而,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发现这位中国学生很有设计才华,力劝贝氏学习建筑。
1944年贝聿铭退役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师从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
在1948年,美国纽约市的房地产开发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韦伯奈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贝聿铭为其公司完成了许多项目的设计,也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改建计划。
这些设计项目的成功使得贝聿铭能在美国建筑界逐渐崭露头角,并于1955年自立门户,创办了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一直工作到1990年,他才从事务所退休。
但是退休后,贝聿铭并没有在设计行业停止前行,而是创作出一系列不朽的设计作品。
二、第一代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的建筑设计思想对贝聿铭的影响在美国求学期间,贝聿铭师从格罗皮乌斯,同时也受到了密斯等其他大师的建筑思想启发,可谓是兼收并蓄地汲取了大师们设计哲学的精华。
(一)、格罗皮乌斯建筑设计思想对贝聿铭的影响从贝聿铭早期的建筑设计作品可以看出,他深受恩师格罗皮乌斯的影响。
我眼中的建筑大师——试论贝聿铭的建筑思想
我眼中的建筑大师———试论贝聿铭的建筑思想姜爱兵,刘 翔(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摘 要】 贝聿铭是世界著名的美藉华人建筑设计大师,获得过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建筑奖。
他设计的许多大型建筑遍布世界各地,为世界建筑史留下许多经典杰作。
文中通过其成长历程、主要作品及言论来探讨这位建筑大师的建筑思想,力求可以深层次地理解贝聿铭先生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 贝聿铭; 建筑观; 社会艺术; 统观全局; 空间与形式 【中图分类号】 T U-86 【文献标识码】 A 笔者就读大学一年级时就已经听说了大名鼎鼎的建筑大师贝聿铭。
在一次资料室翻阅参考时,我被一幢形如蓝宝石般的高楼深深吸引住了,这就是贝聿铭代表作之一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从此开始留意贝聿铭先生的各种作品,渐渐对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层次地了解。
希望能通过对贝聿铭先生的主要作品及言论来探讨这位建筑大师的建筑思想。
贝聿铭,美籍华人,1917年出生,祖籍苏州;1935年到美国攻读建筑专业;1958年成立贝氏建筑事务所;1983年获得普利兹建筑奖(建筑界最高荣誉)。
他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他和他的建筑一样令人心动且难以捉摸。
他擅长表达抽象的力量,在才华变成建筑品质的神秘工作中,他使建筑充满了人性的光芒。
1 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所谓社会艺术,是指建筑与绘画、雕塑等门类艺术的区别。
绘画和雕塑等强调作者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而建筑师在重视其个性与内涵的同时更主要的是为人们创造生活工作的环境,从为多数人使用的大型公共空间到个人使用的小天地。
建筑师会受到来自社会、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制约,这些制约要比艺术家遇到的问题多得多。
这些建筑哲学观念在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便开始体现。
1948年在一位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巨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布—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时,二次大战刚刚结束,纽约最具吸引力的建设项目是一些廉价房屋的利用开发。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摘要:通过对贝聿铭的代表性建筑进行解析,从而总结其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并进行阐述。
最后对其中国特色建筑的理解加以分析。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风格、中国特色建筑一、生平简介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
1917年在中国广东出生,1935年去美留学,1955年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1985年获得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研究院院士的称号。
曾获里根总统授予的美国“国家艺术奖”、密特朗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二、代表性建筑贝聿铭的作品以公共建筑为主,表现出浓郁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并以其对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等材料完美的运用闻名于世。
代表作品有中国香山饭店、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三、建筑风格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①1、强烈的几何构图在贝氏建筑中,最为让人耳熟能详的建筑诸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都具有强烈的集合特征,例如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和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两个三角形构图。
这体现出贝聿铭作为现代建筑大师思维的严谨性。
在构思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平面的过程中,他尊重所有现有的条件,首先沿着宾州大道画了一条平行线,顺着西馆的建筑线在南侧定下另一条线。
因为西厅呈对称性,为了呼应此古典主义的基本美学,同时延续西馆的中轴特性,乃将原轴线向东延伸,轴线与北侧边线相交,如此决定了建筑物的基本轮廓为一个顺应环境的梯形。
然后为了使主入口对称,将梯成对称等腰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并采用玻璃幕墙将两者相连接,削弱了直角三角形对等腰三角形对称性的破坏。
从功能上讲,等腰三角形作为艺廊属于对外开放的空间,而直角三角形作为研究中心作为对内的空间,从而动静区分,内外分明。
贝聿铭与他的建筑作品论文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48年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州研究部主任。
他们合作了12年,这12年之久的合作,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
贝聿铭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
早期贝聿铭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的是混凝土。
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政府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这座建造时间长达十五年,于1979年才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已经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
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
设计一个独特的建筑造型对贝聿铭不再是件难事。
于是贝聿铭开始研究各种文明,这也为苏州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做好了准备。
香山饭店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这座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
它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院。
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应在手法巧妙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作品中,贝聿铭大胆地重复使用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和圆形,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连道路脚灯的楼梯栏杆灯都是正立方体,又巧妙地与圆组织在一起,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连房间门上的分区号也用一个圆套起来,这种处理手法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藏着设计师的某种意图——重复之上的韵律和丰富。
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美学思想探析
2021·04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同时他也被人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回看贝聿铭的一生,他独特的具有不同角度的设计手法和宝贵的经历在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中直接体现出来。
儒学思想在众多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不可取代的地位,其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儒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理念,不仅体现了生命对于历史文化的态度和生命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也强调了人的主体性。
贝聿铭将儒学思想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创造了其独一无二的设计风格,他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到作品中,使建筑不再冷冰冰没有温度,而成为一个代表中华民族的符号,并且使建筑具有了艺术性和传承性。
一、研究背景目前国内一些建筑设计风格趋同化,一味追逐国外的风格,部分设计师没有自己的思考,摒弃地域特色,但是建筑应该有自己所承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在这种背景下,贝聿铭恰当地将儒学思想与建筑设计作品融为一体,呈现了具有明显中国特色中国思想的中式美学建筑,既成就了建筑的艺术性,又用建筑传承了文化,使建筑以其特有的形式传达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建筑艺术不是一味仿古就是全面西化的今天,建筑设计师也应该恰当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相融合,使更多的人将目光聚焦于我们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优秀文化。
(一)贝聿铭简介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是苏州望族之后,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曾在家族祖叔父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他童年的美好时光。
他18岁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建筑专业,其间凭借自己独特的设计视角和超高的智慧完成了多项复杂的设计任务,于1955年成立了个人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儒家思想有很多契合的地方,早期的他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思想也受到传统儒学观念的影响,因此他在设计时将中国人所讲究的意境用现代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他的建筑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他的建筑思想打破了20世纪以来单一的模块化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
他设计的许多大型建筑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位于
华盛顿市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
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等作品为世界建筑史
留下经典杰作。
• 1999年在北京建成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是贝聿铭建筑 设汁生涯中的最后一项大型建筑设计项目,耗时七年 ,大楼的一砖一木,一水一石皆凝聚着他的心血。
• 这座历时15年的建筑,由于其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 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 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于是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 ”,并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就此,贝 聿铭开始跻身世界级建筑大师之列。
• 肯尼迪图书馆选址的时候,本是选在哈佛大学的,不知是 什么原因,也许来自哈佛大学本身,也许是剑桥市政府, 可能由于怕太多参观者所嚼的口香糖会弄脏了环境,总之 ,最终被拒绝。最后偶然找到了多切斯特海滨的一片垃圾 场,就是这个垃圾场,无意中成就了贝聿铭的杰作,如今她 被公认为波士顿的一大最佳风景名胜。
该大厦楼内有园,似北京四合院,园内水池中 自云南石林采来的黑石分布有致,两侧竹丛相 映成趣,在空间组织上将中国传统设计手法运 用得十分精到。
•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
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 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贝聿铭从造型入手,为该 馆设计了大小、高度都不 相同的10个展览室。最大 的是50尺见方的雕塑院。 在雕塑院西北部,有一个 旋转的楼梯,是整个雕塑 院的中心。伊弗森美术馆 院长认为旋转楼梯是全馆 最“夸张”的地方。
伊弗森美术造型主题 是高低差异的四方大 盒为主。展览室以展 画为主,所以以人工 采光为主,被展览室 包围的雕塑庭,边缘 有两道边窗,自然光 从屋顶边缘洒入。
贝聿铭建筑
贝氏建筑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贝氏设计过程是将基本几何学手法精致化。
逐步形成这种富有几何感的雕塑外形为特征的风格。
中国儒家特有的庄重老成与美国所赋予的摆脱历史重荷解放自己的创新意识,他的建筑作品显得端庄、谦和、精美而且耐人寻味。
卢浮宫vs 金字塔5贝幸铭先生的建筑审美观带有浓郁的理性主义倾向,他的作品形象清晰,简练,看得出他创作时的稳健思路.没有“神来之笔”的惊奇。
8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建筑坐落右日本滋贺县信乐山脉的自然保护区,被原始森林环抱美术馆在兴建之初,便受到方方面面的严格限制,首先必须遵守有关的建筑法则和自然环境保护法原则上只能建公益性的建筑,限高13米以内!利用对面山上的现成道路,开挖一隧道,再造吊桥跨越山谷连接通过隧道渡过吊桥,美术馆豁然出现在眼前,确实有着桃源再现的感觉,贝先生在现实世界中,草庵深藏在景观的幽静处,实现了桃花源的意境不用急于登上那三重台阶,而是先观赏造型传统,且全部用玻璃镶成的屋顶,以及光影交错之下的月亮门。
完成了至馆前广场的前奏。
被高度抽象概括的玻璃歇山屋顶建筑稳坐于三层台基之上,推开凹入的玻璃门,玻璃厅内,一片光亮,壮美的山谷景色一览无余行进路线中的第二次高潮。
屋顶中腰边,向两边延伸,就自然与台阶两边的围墙斜边相连接,这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稳定的正三角,这便是贝聿铭的妙笔所在。
主入口圆形大门,和隧道的入口相呼应,在整体为三角形细部构图的建筑物中显得格外纯净而圆润。
步入正厅,屋顶几何形的天窗,透明而光亮,温暖的照在参观者的身上,也使大厅充满迷离的光影效果,幻境。
大厅的正对面是一组巨大的玻璃落地门,视野开阔,将外面的蓝天、白云、远山、青松尽收眼底,宛如一幅大屏风的风景画,真是美极了!平面和贝聿铭其他作品有一定区别形式更加的自由更加舒展回眸屋顶和顶窗出于气候上的需要,日本传统建筑的坡屋顶形成了日本特有的原景观美术馆采用了日本传统的神社和农舍的入母屋造(歇山式),将其进行抽象化设计,构成有特色的侧面细部Thanks!。
建筑初步论文,浅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建筑思想及作品
建筑初步论文,浅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建筑思想及作品浅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建筑思想及作品(建筑设计概论课程论文)班级:姓名:学号:二○一三年十二月目录一、引言.........................................................................................二、贝聿铭生平及简介.................................................................三、贝聿铭建筑作品欣赏.............................................................四、贝聿铭:在文化缝隙中优雅摆渡.........................................五、结论......................................................................................... 参考文献.........................................................................................一、引言他擅长表达抽象的力量,在才华变成建筑品质的神秘工作里,精致、抒情和美丽使他的建筑充满人性的光芒。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 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一位华人重修了法国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卢浮宫当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64 岁的贝聿铭到巴黎参加卢浮宫重建时,整个巴黎大吃一惊。
贝聿铭儿子贝执中回忆:“法国人目瞪口呆、恼羞成怒,大叫‘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我们最重要的建筑’。
”二、贝聿铭生平及简介贝聿铭(Ieoh Ming Pei)(汉语拼音:bei yu ming) 美籍华人建筑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经典重温_贝聿铭大师建筑创作思想浅析_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_谢俊
69●观点摘 要:通过丰富的图例,从场所精神、创新、细节等方面对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各阶段设计成果的对比分析,结合相关的文字资料,探究了先生的创作思想和历程,并结合建筑建成后的实际效果,从布局、空间、造型、园林等方面分析作品,分享大师成熟的设计思想和高超的设计技巧。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布局;空间;造型;园林; 设计思想;创作手法Abstract:Through a wealth of legends, fromthe Spirit of Place, innovation, in terms of the details of Mr. Ieoh Ming Pei’s Suzhou Museum design stages of new building design results of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text information, explores the creative ideas and history, Mr. Ieoh Ming Pei conjunction with the actual result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construction, from the layout, space, shape, garden, etc. analytical work, study and master the sophisticated design ideas and superb design skills.Keywor ds:Suzhou Museum;layout;space;modeling;garden;design idea;creation method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3-0069-071 大师简介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荣誉与奖项
评价与争议
尽管备受赞誉,中银大厦也引发了一 些关于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争议。
中银大厦获得了多项国际建筑奖项, 如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
04
范例分析:法国卢浮宫金字塔
设计理念与背景
贝聿铭受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为卢浮宫改造设计一座玻璃 金字塔。他希望通过现代设计语言,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 为卢浮宫增添新的活力。
尽管存在争议,但法国卢浮宫金字塔无疑是贝聿铭的杰作之一。它不仅展示了贝 聿铭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独特见解,也为法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贡 献。
05
范例分析:苏州博物馆
设计理念与背景
设计理念
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秉持着 “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旨 在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同时保持 与苏州古城风貌的协调。
06
总结与启示
贝聿铭建筑作品的共性特点
创新性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在形式、结构和材料方面都展现出独特 的创新性。他善于运用几何图形和自然光线,创造出令人 惊叹的空间效果。
文化融合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尤其是与当地 文化的结合。他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建筑成为文化交流的 桥梁。
可持续性
在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也展现出 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他运用自然通风、采光等设计,降 低能耗,实现绿色建筑。
背景
苏州博物馆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 州,是收藏、展示、研究苏州历史、 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贝聿铭受邀 设计新馆,以回应苏州传统园林的精 髓和现代建筑的创新。
建筑特色与风格
特色
苏州博物馆以“山水诗画、园林之城 ”为设计主题,巧妙地将山水、诗、 画、园林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建 筑中,展现了独特的东方美学。
建筑艺术与欣赏 论文
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律铭1.贝律铭简介:贝律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
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一九三五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
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尼法尼亚立大学攻读建筑系。
而后又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弗大学,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
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2.贝律铭的主要作品及创作思想: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对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
一九六四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的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林的激赏。
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
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
于一九七九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
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美国建筑界宣布一九七九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其实,在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建成的前一年--一九七八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了。
贝聿铭建筑大师的设计与传奇
贝聿铭建筑大师的设计与传奇贝聿铭(Ieoh Ming Pei),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他的设计作品以其独具匠心和创新精神而闻名于世。
贝聿铭在其长达七十多年的建筑生涯中留下了许多经典和标志性的建筑。
本文将围绕他的设计风格、代表作品以及对建筑设计界的影响展开探讨。
1. 设计风格贝聿铭的设计风格融合了现代主义和传统元素,追求简约与实用的结合。
他注重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
例如,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以其独特的三角锥形结构而闻名,它在谷垣街和李普西大道之间创造出了一个宽广的游乐场,使博物馆与环境相得益彰。
2. 代表作品贝聿铭建筑师的许多作品都成为了当地、乃至世界的地标性建筑。
以下是几个代表作品的介绍。
2.1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位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是贝聿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座金字塔是卢浮宫的入口,将地下展览空间与博物馆的各个楼层相连,并为游客提供了清晰直接的导览路线。
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既充分尊重了卢浮宫原有的古老建筑,又为其注入现代化的元素。
2.2 中国香港的香港大会堂贝聿铭也给中国香港留下了珍贵的设计遗产,香港大会堂便是其中之一。
这座建筑以其简洁的线条和华丽的欧式风格而闻名,成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它不仅是政府机构的重要场所,也举办过许多重要的文化活动和婚礼。
2.3 卡尔顿酒店塔楼位于美国纽约市的卡尔顿酒店塔楼是贝聿铭为该城市设计的一座摩天大楼。
其独特的外观和创新的空间布局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风貌,并成为了纽约的地标之一。
几十年过去了,这座塔楼依然是城市天际线中最令人瞩目的建筑之一。
3. 影响与传奇贝聿铭的设计风格和建筑作品广受赞誉,并对整个建筑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作品展示了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典范。
他注重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中,以保护和尊重自然的美。
这种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次,贝聿铭的设计作品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创新的结构闻名。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应用与创新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应用与创新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越发同质化,缺乏文化底蕴和精神归属。
如何使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成为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中之重。
本文以贝聿铭建筑作品为例,从建筑布局、屋顶造型、新材料与传统风格的结合等几个方面分析研究傳统建筑元素在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应用与创新,探讨贝聿铭是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关键字:传统建筑;现代建筑;传承与创新;贝聿铭一、引言贝聿铭出身苏州名门,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是其叔叔的财产,贝聿铭从小随父亲在香港生活,每到假期便回苏州探亲,和家人在狮子林中游玩,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使得他对中国古典园林有了一份浓厚的感情,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师从“现代主义建筑奠基人”格罗皮乌斯,于1983年获得第五届普利兹克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0]。
贝聿铭一生设计了大量优秀建筑,他在建筑中广泛使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善于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让传统建筑元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其设计理念对如何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中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贝聿铭作品中运用较多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主要有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传统建筑的屋顶造型、传统风格与现代材料的结合这几个方面,所以本文就以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传统建筑元素在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应用与创新。
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应用在当代社会的现状随着现代社会全球化的发展,在西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下,中国当下的建筑大多数是西方现代化建筑,城市建筑缺乏文化底蕴。
[0]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住宅功能要求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在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方面,以木结构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的钢筋水泥相比也有很多不足。
在应用方面,大家对于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还缺乏一个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将各种传统建筑元素随意的拼凑起来,不顾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从而造成了“四不像”的结果[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建筑思想及作品(建筑设计概论课程论文)班级:姓名:学号:二○一三年十二月目录一、引言.........................................................................................二、贝聿铭生平及简介.................................................................三、贝聿铭建筑作品欣赏.............................................................四、贝聿铭:在文化缝隙中优雅摆渡.........................................五、结论......................................................................................... 参考文献.........................................................................................一、引言他擅长表达抽象的力量,在才华变成建筑品质的神秘工作里,精致、抒情和美丽使他的建筑充满人性的光芒。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 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一位华人重修了法国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卢浮宫当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64 岁的贝聿铭到巴黎参加卢浮宫重建时,整个巴黎大吃一惊。
贝聿铭儿子贝执中回忆:“法国人目瞪口呆、恼羞成怒,大叫‘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我们最重要的建筑’。
”二、贝聿铭生平及简介贝聿铭(Ieoh Ming Pei)(汉语拼音:bei yu ming) 美籍华人建筑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生母姓庄,清廷国子监祭酒之后,于贝氏13岁时罹癌过世,继母蒋士云,为中华民国驻外使节之女。
贝氏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妻子卢淑华(Eileen Loo)为中国留美学生,他们育有3儿1女(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其中贝建中(Chien Chung (Didi/弟弟) Pei)与贝礼中(Li Chung (L.C.) (Sandi/三弟) Pei)皆是美国著名建筑师。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
后来他留美学习建筑学,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成复杂的设计任务,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
三、贝聿铭建筑作品欣赏作品年表:1949年 - 港湾石油公司办公楼,乔治兰州阿特兰大1955年 - 丹佛美国国家办公楼(英里高中心),佛罗里达州丹佛1956年 - 富兰克林国家银行,纽约州长岛明尼奥拉罗斯福广场购物中心,纽约州长岛明尼奥拉1960年 - 丹佛市希尔顿饭店,佛罗里达州丹佛1956年 - 1963年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台湾台中市1961年 - 1967年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罗拉多州 Boulder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加拿大蒙特利尔1968年 - 1974年基督教科学中心,马萨诸塞州波士顿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纽约州雪城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第安纳州哥伦布196诺斯州芝加哥1971年 - Harbor Towers海港大楼,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1972年 - 达拉斯市政厅,美国德州达拉斯1973年 - 约翰逊艺术馆,康乃尔大学,纽约州Ithaca1974年 -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1976年 - 罗彻斯特大学Wilson Common,纽约州罗彻斯特(纽约时报选为当时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1977年 - 汉考克大厦,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当时单块玻璃面积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由于当时玻璃幕墙的技术不够成熟,大厦建成初期曾经出现过玻璃脱落的事故,后经过技术改进得以解决。
)1978年 - 1982年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印第安纳州Bloomington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纽约州纽约市1979年 - 肯尼迪图书馆,波士顿1981年 - JP摩根大楼,得克萨斯州休斯敦1982年 -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该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1982年 - 1990年中银大厦,香港(当时的香港第一高楼,建筑面积是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纳馆(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麻州波士顿1989年 -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
)1990年 -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国柏林1995年 -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北京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日本滋贺县甲贺市1998年 - 摇滚音乐名人堂,俄亥俄州克利夫兰2002年 - 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国江苏苏州(贝聿铭封笔之作)2004年 - 中国驻美大使馆,华盛顿特区2006年 - 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2006至08年 -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卡塔尔多哈2010年2月11日,伦敦将为一个人专门举行颁奖典礼——93岁的贝聿铭获英国皇家金质奖章。
他偏爱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他设计的建筑,一座都没倒。
代表作品欣赏:肯尼迪图书馆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对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
一九六四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林的激赏。
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
”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
于一九七九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
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香山饭店一九七九年,贝聿铭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
他以一贯的认真细致的作风,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
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
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
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
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外貌似很普通,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与过去设计的那些摩天大厦相比,香山饭店的规模不算大。
但是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
他还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
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
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
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在这位多产的建筑设计师的事务所只放着两个设计样子。
一个是美国国家艺术馆东楼的设计,另一个就是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
可见香山饭店的设计在他心目中确实占有重要的位置。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
为此,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
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
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
结果,有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
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
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
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
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
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
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
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
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四、贝聿铭:在文化缝隙中优雅摆渡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了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设置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直至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只是更着重自然光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
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 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
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
“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以博取大众欢心,而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与历史负责。
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进行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具多样性、更优秀。
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在美国,移民一般都会迷失在不同的文化中,最后找不到真正的归宿,中国人却常常例外。
贝聿铭是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
他吸收西方最先锋的事物,同时又不放弃东方丰富的传统。
就像在美国参加社交场合,他总是穿着在中国缝制的那套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