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世界银行计算各国财富的指标体系被分解为四种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

社会资本。自然资本:拥有各类自然资本的价值。生产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各种人造资本的价值。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进行教育、医疗等形成的价值。生活资本: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的价值。

2.看不见的脚:人们基于自利行为而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看不见的手在私人和

社会之间造成失衡,产生一只看不见的脚。

3.稳态经济:是人口和社会商品生产规模维持在恒定的水平。物资和能量流通率最小的经

济。四个特点:一是持横的人口数量,二是持横的人造资本数量,三是上述两个数量的持横水平要足以使人们过上较好的生活并可延续到未来,四是维系人口和资本数量所需的物质保持恒定。

4.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持续发展。任务: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因、

条件、特点、规律和途径。

5.人类文明史的三次转折:第一次转折有狩猎和采集社会向农业文明社会的转折(黄色文

明);第二次转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折(工业文明);第三次是从黑色的工业文明像着绿色的生态文明的转折。

6.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发展与普及并深入实践的过程:1980年在《世界自然保护战略》

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1)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产生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2)1982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的共同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后明确给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目标和策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成为一种具有逻辑内涵和完整内容的思想体系,也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3)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

发展大会,制定了把可持续发展转化为具体目标行动的纲领性文件《全球21世纪章程》是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转向实践的重要标志。(4)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又称地球峰会,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时间表。

7.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

害的发展。内涵:在资源和环境支持的限度内,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运用和人类广泛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在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的前提下,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福利的最大化和社会公正。换而言之,是要求在生态可持续的基础上,运用科技手段,实现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它包含四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科学技术,他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生态持续是基础,是经济持续的核心,社会持续是目的,科学技术是手段。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正是自然经济和社会这样一个复合环境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和谐与发展。

8..绿色GDP:绿色GDP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融合环境经济学方法对传统的国民经

济合算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的一种方法,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对人为活动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治理需要费用后剩下的国民生产总值。融合了资源与环境的绿色GDP也称为可持续的国民生产总值SNP,或可持续国民收人SI,体现了“谁污染,谁付费”原则和“谁使用,谁付费”的精神。

9..世界人口数量发展的几个阶段:

10.第一阶段:人口缓慢增长阶段。跨度为人类出现在地球直至17世纪中期的约200多万

年的时间,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时期人类基本上依赖于自然界的现存食物为生,自然灾害和疫病造成大批人口死亡。人口死亡率极高,地球人口的总数增长极其缓慢。由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农业革命”带来的世界人口增长人们称之为第一次“人口革命”。

11.第二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引致的工业革命掀起了世界人口增长的高潮,不同国家和地区

从此进入了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世界人口发展进入第二阶段,这阶段自17世纪中期开始,将持续至2050年左右。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被称为第二次“人口革命”。

12..影响人们生育行为的社会经济因素:①家庭经济活动的内容,即是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

还是以非农业生产经营为主。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经济活动,大都伴随着较高的生育水平,农业社会的人口增长率也一直最高。以非农业生产经营为主,其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将发生很大变化。

11、明确提出适度人口理论的学者,英国经济学家:埃德温.坎南;首次提出适度人口概念

的是:威客塞尔

12. 人力资本:通过投资于教育,培训和健康等方面而形成在劳动着身上的非物资资本

13 人口年龄结构的社会意义?(1)人口年龄结构可以反映人口再生产的发展趋势(2)

人口年龄结构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劳动年龄人口变化状况和发展趋势,掌握劳动力供给规律为采取适当的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参考。(3)人口老年结构可以让我们掌握人口发展带来的社会负担及发展趋势,即使制定和调整有关社会政策,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14. 中国老年化的特点:(1)人口提前老年化打到高峰,(2)经济社会不太发展的条件下进

入老龄化,(3)拜托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很大,(4)老龄化的程度呈加速发展趋势,(5)人后老龄化发展不平衡的格局

15、性别列失衡的影响(负面效应):1.儿童成长环境异常,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和

习惯;2.可能造成劳动力市场供给失衡,部分适合特定性格的性格劳动岗位供求脱节3.

造成婚姻挤压现象。4.可能引发单亲家庭增加,离婚率上升等问题。5.可能造成针对女性的犯罪(如拐卖妇女、性犯罪等活动增加)。

16.城市化:指乡村人口不断转化成城市人口的过程。

内涵:1.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中人们居住的地理空间发生了变化(空间上城市规模扩大)

2.人们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有农业生产经营转化为非农业生产经营。

3.生活方式发

生了变化。4.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相关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17、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可以用一条随着时间平移上升的拉平了的S型曲线来表示:整过城

市化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在初期,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表示为S型曲线的左下端斜率较小。中期,城市化发展水平上升速度很快,表现为S型曲线的中间部分,曲线斜率较大;后期,城市化速度趋缓表现为S 型曲线右上端由大转小。

18、城市化的类型:同步型、过度型、滞后型、逆城市化。

19、人口迁移流动的原因P

中国人口数量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为1950——1957年,其特点是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和初步下降的人口死亡率带来了人口快速增长。

第二阶段:1958-1961年,其特点是非正常的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带来了非正常的人口减少和增长(天灾人祸)

第三阶段:1962-1970年其特点是恢复性的高水平出生率的持续,下降的死亡率带来人口快速增长

第四阶段:1971-1979年其特点是迅速下降的出生率和趋于稳定的低死亡率带来较高速度担忧呈下降式人口增长

第五阶段:1980至今其特点是:缓慢而持续下降的出生率和趋于稳定的死亡率带来的人口缓慢而持续的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