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社会语言学视角》评介
《课堂环境下的语言社会化文化、互动与语言发展》评介
![《课堂环境下的语言社会化文化、互动与语言发展》评介](https://img.taocdn.com/s3/m/5c7726a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c.png)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原名《中国外语教育》)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2021年5月May 2021第4卷 第2期V ol. 4 No. 2《课堂环境下的语言社会化:文化、互动与 语言发展》评介苏 芳 杨鲁新西安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原名《中国外语教育》)(2),85-88页提 要:本文对《课堂环境下的语言社会化:文化、互动与语言发展》(LanguageSocialization in Classrooms: Culture, Interaction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一书进行了评介。
作者首先对该书各部分的核心观点及章节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
其次从研究主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对该书进行评介,并指出该书对我国外语教育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义与启示。
最后,本文指出该书尚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课堂环境;语言社会化;文化互动[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6105(2021)02-0085-041 引言社会化通常指人们习得知识、技能与倾向(disposition ),从而发展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Brim Jr. 1966),而语言社会化主要强调语言在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中介作用。
语言社会化理论最早由人类学研究者Schieffelin & Ochs (1986)提出。
从最初关注语言、社会文化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到关注儿童早期母语社会化的文化因素及学校成就(school achievement ),再到不断扩展研究对象,更加关注宏观社会环境与微观具体情境在语言能力,尤其是二语及多语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中介作用,语言社会化研究经历了从萌芽到初步发展再到蓬勃发展的历程。
至今,语言社会化理论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日趋成熟。
语言社会化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语言社会化过程既受微观语言环境的影响,如课堂,也受宏观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如社会信仰、社会期待和社会价值观等(史兴松 2016),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_话语中的立场表达_主观性_评价与互动_评介
![_话语中的立场表达_主观性_评价与互动_评介](https://img.taocdn.com/s3/m/4e63e334ccbff121dd3683d0.png)
姚双云
话语中的立场表达 : 主观性 、 评价与互动 评介
括的实质: 概括是指为了表达命题而指代经历或者实体类别的话语, 其典型功能是 表评价。作者重点考察了话语中指称类别或群体的语法主语 ( 如 , the p eop l e I w ork w it h; Ev ery body in t he w orl d has t hose problems. ) , 她指出 , 这些概括性主语并不 是关于世界的指称性描述 , 它们能够指引普遍的信仰和广泛的文化价值, 表达了个 人的、 互动的和社会文化的立场。 第二组的四篇文章是芬兰奥卢大学立场研究团队的重要成果。 Elise K rkk inen 的 I guess 在会话立场表达中的角色 , 讨论了美式英语的 I guess 。作为一个立场表达框架 , I guess 使用频率相当高, 且能出现于多个位置。其 立场表达可为三种情况: 在引发序列行为中表 发现立场 , 在回应行为中表 放弃或 修正立场 , 在扩展话轮中表 插入立场 。从主观性的角度, I guess 提出一个表达 特定型式的立场 , 用以指示言者的推论过程。从交互主观性的角度 , 由 I guess 提出 的立场并非现成的, 而是在会话连续建构的交互主观的网络中 浮现 出来的。 Mirka Raunio nmaa 的 芬兰口语的立场标记 : 表评价的 mi nun mi el est ( 在我看 来) 和 mi nusta ( 我看 ) , 将芬兰语的 m inun mielest 、mi nusta 与英语的 I guess , 尤 其是 I think 作了细致比较, 发现这两个标记与 I t hi nk 具有相似的互动功能 , 用来 标示个人的 主观 立场。作者 还讨 论了 立 场表 达的 交互 主观 性, 指 出, 立场 表达 minun mi el est / mi nusta 通常嵌入或随后紧接评价语 , 形成三种不同的功能 : 在第 二次评价中设计分歧 , 标志通过话轮过渡到第一次评价, 或者标志在扩展的话轮中 过渡到第一次评价。 T iina Keisanen 的 立场表达作为一个互动活动: 挑战前说话人 , 在会话的序列 组织和人们参与的行为活动中考察了三类极性疑问句的立场表达 , 即表否定的 是 吗 / 不是吗 疑问句和两类附加疑问句。Keisanen 指出, 这三类疑问句最普遍的功 能是要求确认或认同 , 它们也相当频繁地用于做出评价或挑战。论文重点讨论了其 挑战功能, 指出, 在上下文中, 疑问句话轮通过在前话轮中插入质问某个声明或位 置, 要求受话人对参与者之间的认识差异作出解释, 从而在展开的话语行为中构建 挑战。本文为立场表达是会话参与者之间交互主观性的实现提供了证据。 Pent t i H addingt on 的 新闻采访中作为立场表达活动的 定位 和 一致 , 考察 了英美新闻采访中的两种称为 定位 和 一致 的交际立场表达活动, 描写了它们的 语言、 序列和话轮组织特征。在新闻采访中, 定位 是一种 推进型 交际主体活动, 由采访者设计一个问题, 以便给受访者提出难题。而受访者的一致行为被看作是一 种 后退型 交互主观性活动 , 受访者反复使用提问中的话语 , 为的是适应和削弱提 问所引发的立场。本文表明, 新闻采访中的立场表达比日常会话更多地关注 你是 谁 、 你说什么 以及 你如何说 。
中国语言学的立场--从《当代语言学》的角度看
![中国语言学的立场--从《当代语言学》的角度看](https://img.taocdn.com/s3/m/d4b889c5b0717fd5360cdcae.png)
中国语言学的立场——从《当代语言学》的角度看*胡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研究所 北京 100732)提 要本文从《当代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中国语言学的立场,认为中国语言学的立场必须是中国的立场,也必须是科学的立场。
中国的立场涉及我们的出发点、哲学思想、学术传承、国家实际、本土材料、独具特色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主观性和独特性。
科学的立场代表科学研究发展的方向,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关键词中国语言学;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中国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014(2018)01-0032-05The Way of Thought in Chinese Linguistics:From the Evolvement of the Journal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Hu JianhuaAbstract China has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western countries. However, they have hitherto played no signifi 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nguistics in China. This is so because modern linguistics in China has its origin in western linguistics, and its development has been guided by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s of western linguistics at its very begin-ning. In this paper, it is argued that, although it is necessary to use western linguistic theories in studies on Chinese linguistics,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dependent way of thought in Chinese linguistics can only result from the theorizing practice that combines general linguistic theories with the intellectual thought of China in an optimal way.Key words Chinese linguistics; the way of thought; western linguistic theories;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一、引 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的《当代语言学》是中国重要的理论语言学期刊,其前身是《国外语言学》,而《国外语言学》又从《语言学资料》《语言学动态》发展而来。
《语用习得:社会与认知视角》评介
![《语用习得:社会与认知视角》评介](https://img.taocdn.com/s3/m/d06373466edb6f1aff001fa0.png)
《语用习得:社会与认知视角》评介作者:刘琴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第06期【摘要】本文对Sandrine Zufferey女士的最新语用学专著《语用习得:社会与认知视角》(ACQUIRING PRAGMATICS: Social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进行了评介。
该书首先回顾了语用学的发展历程,并着重从社会和认知两个角度阐述了语用习得研究中极具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及其最新成就。
全书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从专业角度给读者提供了大量具有建设性的语用习得研究课题。
就其内容与结构来看,比较适合语言教师和其它语用研究的初学者。
文章最后也指出了该书存在的一些不足。
【关键词】语用习得社会与认知视角评介【Abstract】As the latest monograph of Sandrine Zufferey, ACQUIRING PRAGMATICS:Social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 is more than a revision work of pragmatics, actually it offers a comprehensive synthesis of state-of-the-art research and questions on the acquisition of pragmatics,especially from social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 which is a good guide for language teachers and new researchers in pragmatics. After introduc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book and the contents of each par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t the end.【Key words】social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 acquiring pragmatics; review一、引言2015年出版的《语用习得:社会与认知视角》(Acquiring Pragmatics: Social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是一部综述型的语用学新作,是语用习得研究领域的集大成论著。
陈原《社会语言学》读后感
![陈原《社会语言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843536e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40.png)
陈原《社会语言学》读后感篇一陈原《社会语言学》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陈原的《社会语言学》,这可真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书!一开始,我可能觉得这书会很枯燥,毕竟语言学嘛,听着就挺高深的。
但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就像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书里说,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还反映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平时随口说的那些话,也许都藏着社会的影子呢!比如说,不同地区的方言,那可真是各有特色。
像我们东北那旮旯,说话就特别豪爽直接,这是不是和我们那的风土人情有关系呢?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说话嘛,有啥大不了的。
但我觉得,这可太重要啦!社会的变化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反过来,语言也能影响社会的走向。
比如说网络语言的兴起,“yyds”“绝绝子”这些词,一下子就流行起来了。
这难道不是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心态和文化吗?我就在想,以后这种变化会不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样呢?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好像懂了,可又好像还有点迷糊。
社会语言学这东西,太复杂啦,我可能还得再琢磨琢磨。
不过,不管怎么说,读了这本书,让我对语言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一路的阅读,真好!篇二陈原《社会语言学》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陈原的《社会语言学》,我这心里头可真是五味杂陈啊!你们说,语言这玩意儿,平常咱们都在用,谁也没觉得有多特别。
可这本书,就像给我脑袋里扔了一颗炸弹,“轰”的一下,让我看到了语言背后隐藏的那个大世界。
比如说,书里提到语言的变异和变化,这可太有意思了!咱就拿流行语来说,前几年还流行“给力”呢,现在都变成“奥利给”啦!这变化速度,比我翻脸还快呢!我就想,这到底是为啥呀?是社会变得太快,还是咱们人的心思变得太多?还有啊,不同社会阶层使用的语言也不一样。
富人可能说的话文绉绉的,穷人可能就更直白简单。
这难道不是一种不公平吗?难道语言也分三六九等?也许不是,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这让我觉得挺无奈的。
不过,我又觉得吧,语言也有它的包容性。
陈原《社会语言学》读后感
![陈原《社会语言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61fdc4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e.png)
陈原《社会语言学》读后感篇一陈原《社会语言学》读后感哎呀,读了陈原的《社会语言学》,我这心里头啊,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你说这社会语言学,以前我可能觉得它离我挺远的,不就是研究语言和社会关系的嘛,能有多有趣?可真读进去了,我才发现,这简直就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就像书里说的,语言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社会那是紧紧相连,相互影响。
比如说,不同地区的方言,那背后反映的可是当地的文化、风俗还有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老家的方言,那些独特的词汇和发音,是不是也是我们家乡独特的标签呢?也许就是因为这些方言,让我们在外地一开口,就能找到老乡,那种亲切感,真的无法言表。
还有啊,社会的变化也会让语言跟着变。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各种新词儿、流行语层出不穷,像“yyds”“绝绝子”啥的。
我就在想,这是语言的进步还是退化呢?可能有人觉得这太随意了,不规范,可难道传统的就一定好,新的就一定不好吗?再说说语言的性别差异,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点。
都说女生说话更委婉,男生更直接,难道这是天生的?我觉得可能也不完全是,社会的期待和文化的影响也许更大吧。
读完这本书,我真觉得自己对语言的认识太肤浅了。
社会语言学,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东西。
不过,我也在想,未来的社会语言学又会有怎样的发展呢?也许会有更多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出现,谁知道呢?总之,读了陈原的《社会语言学》,我是收获满满,也让我对语言这个看似平常的东西有了更深的思考。
篇二陈原《社会语言学》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我读陈原《社会语言学》的感受。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这能有多好玩?结果呢,一读就停不下来!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语言原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社会的种种。
比如说,不同职业的人说话方式都不一样,医生有医生的术语,律师有律师的行话。
这让我想到了我去看病的时候,医生说的那些词,我听得云里雾里的,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语言壁垒”?而且啊,社会的变革对语言的影响那可太大了!想想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人们交流靠写信、打电话,那时候的语言多正式、多严谨。
社会语言学(陈原)
![社会语言学(陈原)](https://img.taocdn.com/s3/m/30ee5642c850ad02de804152.png)
《社会语言学》书评【摘要】陈原的《社会语言学》一书是对其《语言与社会生活》的续篇和发展,是一部全面论述社会语言现象的专著。
该书以现代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社会语言学若干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探索。
该书主要围绕着“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的变化”和“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景”这两个主题展开论述。
论证有力,材料丰富,部分观点新颖独到。
对我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字】社会、语言、变化陈原的《社会语言学》是一部全面论述社会语言现象的专著。
与往常很多语言学著作的枯燥晦涩不同,这部作品是作者为非语言专业的读者而作,跳出了传统语言学和教科书式表述的框框,因而深入浅出,阐述学术问题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该书以现代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交际工具、思想的直接现实、信息载体兼信息系统为出发点,对社会语言学若干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探索。
该书第十章“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的变化”与第十一章“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景”是全书论述的主题,体现了作者关于社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照我的理解,这门学科一方面应当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异,另一方面要从语言的变化或‘语言的遗迹’去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
”①最后简单地提及模糊语言的问题,另外对《社会语言学》也有所补充。
一、社会语言学的定义由于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兴起的时间不长,而且处在不止一种学科的邻接境地,因此,它的研究对象或范围至今还没有一个一致公认的界说。
关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者在书中仅对美国语言学家布赖特在《社会语言学》中提出的“共变论”②展开了讨论,避免对各家定义逐一介绍的繁复,观点鲜明。
“共变论”的主要意思是说语言和社会一样都是变数,并且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社会的变化会引起语言的变化。
而社会语言学正是研究这两个变数的相互关系。
与传统语言学着重解决语言本身构造和语言本身诸要素的规律研究不同,社会语言学更注重研究在社会生活发生变化中语言的运动过程。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访谈语篇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访谈语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fe8d25aa00b52acec7ca16.png)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访谈语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访谈语篇一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社会想象的学科。
旨在揭示使用中的语言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效应。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在:语言在社会中使用,社会的各种因素会对语言产生影响,而语言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因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语言,xxxx的特点,又可以通过社会环境影响下的语言观察到社会的某些特点和变化。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分为宏观和微观研究两种。
社会语言学家在研究宏观社会结构的同时,还研究微观的社会行动面,即对话语和语篇的分析。
比利时的语言学家维索尔伦提出的"语言顺应论"对语言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正如Verschueren(1987:41)所讲,"在我们回答语言在什么方面以及如何促使人类的生存这些基本的语用问题时,顺应是最核心的概念。
"顺应论分为言语、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
其中的顺应社会规约正是本文要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的切入点。
本文选择从顺应论中的顺应社会规约的人际顺应角度对访谈语篇进行社会语言学的微观分析。
因为媒体访谈类的语料题材新颖、可操作性强、媒体访谈中的说话人之间的对话能很好地折射出个人的语言特征、说话人之间的语言差异、语言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差异和变化的社会因素,体现出看似微妙而复杂的社会现象,有探讨的价值。
通过对该类语篇的分析揭示如何灵活运用语用策略,并将其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如何运用权势关系和社交地位进行言谈内容和方式的选择等。
二在访谈中,提问者和回答者所惯用的句式是一问一答,即疑问句和陈述句的形式,但在该语篇中可以看到,提问者并没有只使用疑问句一种句式提问,而是常常用陈述句的句式进行提问。
如:1.主持人:我们了解到《环球时报》这次在北京有一个新动作,不妨给我们介绍一下。
2.主持人:从内容上,可能和英文版的《环球时报》会有一点点区别,......第一个例子中,记者没有用疑问句的形式提问,而是用陈述句形式请胡锡进给大家介绍。
一部引领译论研究新时代的力作——奈达《语际交流中的社会语言学》评介
![一部引领译论研究新时代的力作——奈达《语际交流中的社会语言学》评介](https://img.taocdn.com/s3/m/39467860561252d380eb6ebf.png)
V ra C m nct n ebl o mu i i ) ao
在世界各地一些最 负盛名 的翻译 院校 仍为必 读书籍 。其 中最
从 本章开始 , 作者 首先讨 论 了影 响 口头语 和书 面语 交 际 效果 的副语 言语码 ( aa nusccd s 和超语 言语 码 ( x a p r igi i oe ) l t et - r
地论述 了 自己提 出 的与 形式 对等 相对 立 的动态 对等 概念 , 从
而与那些把 翻译仅 看作是从表层 结构 中寻找对应 成分 的 比较
联系, 并分别 追 溯 了语 言 学 和社 会语 言 学各 自的重 大 发 展。 作者认 为“ 言学 的重大发展是指运用 历史 的研 究方法 、 语 比较
的研究方法 和描写的研究方法来 研究语言 ” 并提 出语 言系统 ,
本 身的丰富性 及其 发 展创 新 “ 译 者经 常面 临挑 战 ” m k s 使 ( ae
作一评述 。
关键词 : 际 交流 中的社 会语言学 ; 语 社会 语言 学因素 ; 翻译 中图分类号 : 0 9 H 5 文 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 :0 7—18 ( 0 6 0 10 67 2 0 ) 7—04 — 3 0 1 0 作者简介 : 乐美儿 , 浙江舟 山人 , 教师 、 士 , 硕 主要从事应 用语 言学 和翻译研究 。
篇论文 , 论及 语言学 、 文化人类学 和语义 学。他 的翻译思 想 总 体上可分为三 个阶 段 : 1 描 写语 言学 阶段 ; 2 交 际理 论 阶 () () 段 ;3 社 会符号学 阶段 。( () 郭建 忠 ,99) 19 他的不 少著 作甚 至
社会语言学(陈原)
![社会语言学(陈原)](https://img.taocdn.com/s3/m/79aba89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9.png)
《社会语言学》书评【摘要】陈原的《社会语言学》一书是对其《语言与社会生活》的续篇和发展,是一部全面论述社会语言现象的专著。
该书以现代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社会语言学若干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探索。
该书主要围绕着“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的变化”和“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景”这两个主题展开论述。
论证有力,材料丰富,部分观点新颖独到。
对我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字】社会、语言、变化陈原的《社会语言学》是一部全面论述社会语言现象的专著。
与往常很多语言学著作的枯燥晦涩不同,这部作品是作者为非语言专业的读者而作,跳出了传统语言学和教科书式表述的框框,因而深入浅出,阐述学术问题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该书以现代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交际工具、思想的直接现实、信息载体兼信息系统为出发点,对社会语言学若干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探索。
该书第十章“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的变化”与第十一章“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景”是全书论述的主题,体现了作者关于社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照我的理解,这门学科一方面应当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异,另一方面要从语言的变化或‘语言的遗迹’去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
”①最后简单地提及模糊语言的问题,另外对《社会语言学》也有所补充。
一、社会语言学的定义由于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兴起的时间不长,而且处在不止一种学科的邻接境地,因此,它的研究对象或范围至今还没有一个一致公认的界说。
关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者在书中仅对美国语言学家布赖特在《社会语言学》中提出的“共变论”②展开了讨论,避免对各家定义逐一介绍的繁复,观点鲜明。
“共变论”的主要意思是说语言和社会一样都是变数,并且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社会的变化会引起语言的变化。
立场与立场表达研究综介与述评
![立场与立场表达研究综介与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a29a364b31126edb6e1a100e.png)
■i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9.03 文学敎育立场与立场表达研究综介与述评0段瘃内容摘要:“立场”是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议题。
然而学界对立场内 涵的认识并不一致,立场问题的研究有三种不同的视角,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本文梳理了学界对立场内涵的 不同认识以及立场研究的三种视角,并对目前国内的立场研究进行介绍。
关键词:立场概念互动立场标记语_■引言Du Bois(2007)指出:“我们使用语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表达某种立场。
立场可以给受关注的客体对象赋予价值,为社会角色和相关的客体对象定位,能够调整立场表达者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唤起预定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
”近二十年,立场成为语言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一个研究热点。
国内外学者对立场概念的界定各不相同,每个学者倾向于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对立场进行阐释。
本文将从立场概念的代表性观点及其分类两个方面,对立场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简单介绍国内对立场问题的研究。
二.研究现状(一)立场的概念1. “立场”是一个静态的语义概念“立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Biber&Finegan(1988)提出,该文将立场定义为:“人们说话时不仅要表达话语的命题意义,同时不可避免地要表达其立场,即说话者/作者的感情、态度、价值判断和愿望等。
”f fiber&Finegan(1989)对立场的定义作了进一步完善,表述为“对于信息命题内容的态度、感觉、判断或承诺的词汇或语法表达”。
Conrad&Biber(2000)进一步明确了立场的三个范畴,认识立场、态度立场和风格立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Biber及其合作者在立场内涵的界定上呈现出的差异。
2. “立场”是各种语言形式在不同语境中用以实施的各种话语功能OchS(1996)将立场定义为“社会公认的意向”,并区分了两种立场:认识立场和情感立场;Berman(2002 )指出,在文本构建中,话语立场指的是话语结构中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方向(orientation)、态度(attitude)、普遍性(generality); Hyland(2005)将立场定义为作者的语篇“声音”或者社区公认的个性,是一种态度的、作者导向的功能。
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术价值谈
![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术价值谈](https://img.taocdn.com/s3/m/d569cbf2a5e9856a57126029.png)
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术价值谈陈原《社会语言学》是中国最早出版的语言学专著。
在中国语言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历史转折的作用。
很多文章从宏观角度评述过这本书,本文试图从一个侧面,以称谓研究为标本,从微观角度深入评价这本书的学术价值。
标签:社会语言学学术价值称谓社会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确立至今只有四十几年的历史,而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成立历史更为推迟,作为学科建立标志的就是陈原的《社会语言学》一书。
陈原《社会语言学》是中国最早出版的语言学专著,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功不可没,起着承前启后、历史转折的作用,有很多文章从宏观角度评述过这本书。
本文选取称谓研究为标本,试图从小的侧面,立足于微观角度,细致地展开讨论,深入地评价陈原的《社会语言学》的学术价值。
称谓是反映社会的敏感区域,通过称谓变迁来研究社会因素的影响再合适不过。
因此称谓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热点话题。
从这个角度切入,能以小见大,体现《社会语言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陈原《社会语言学》出版之前的社会语言研究现状“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科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角度去考察语言”(《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336),社会语言学最基本的出发点就在于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主张把语言放到其得以产生和运用的人类社会的大背景中去研究和考察。
20世纪40年代,罗常培《语言与文化》一书,把语言研究与文化学结合起来。
标志着中国社会语言进入草创阶段,为社会语言学研究铺好了路基。
罗常培在这本书中专门辟出第七章,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黑夷的亲属称谓,发现那里初民社会的交错从表婚制及分布区域。
分析了澳洲、非洲某些民族亲属关系所反映的婚姻制度,并引介了莫尔根和库诺的亲属称谓窥见婚姻制度互相驳议的观点,来说明从亲属称谓推断婚姻制度应有谨慎态度。
看得出来,这一时期的社会语言学著作还主要是引介国外的语言学家和语言学著作理论,并作了探索。
《社会语言学的类型学》评介
![《社会语言学的类型学》评介](https://img.taocdn.com/s3/m/8d58757a48d7c1c708a1455c.png)
书评《社会语言学的类型学》评介党静鹏 提要 本文介绍彼得·特鲁吉尔所著《社会语言学的类型学》(Sociolinguistic Typology)一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并进行简要评论。
特鲁吉尔将社会语言学的类型学看作是语言类型学的一种形式,它运用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语言类型学没有提出和回答过的问题。
该书的主要贡献是从社会语言学的类型学的视角运用两种语言接触类型和五个社会参数阐明影响语言结构,特别是影响语言的复杂化与简单化过程的社会因素,构建了语言类型学的一种社会语言学解释模型。
关键词 彼得·特鲁吉尔;《社会语言学的类型学》;介绍;简评;贡献《社会语言学的类型学》(Sociolinguistic Typology)一书2011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彼得·特鲁吉尔(Peter Trudgill)。
全书除前言、导论和尾声外,共分六章。
下面介绍其主要内容。
1.内容简介1.1 前言前言主要介绍社会语言学类型学的涵义和本书的研究视角。
社会语言学的类型学是语言类型学的一种形式,它具有社会语言学特征,提出社会语言学的问题并试图给予解答。
本书从社会语言学的类型学视角运用两种语言接触类型和五个社会参数阐明影响语言结构,特别是影响语言简单化与复杂化过程的社会因素。
1.2 导论作者指出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系列对语言的深刻认识:人类语言所允许的语言结构的范围;对这些结构的限制;不同类型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但这些认识仅回答了“怎样”的问题,却未回答“为何”的问题,即在人类语言结构所允许的所有可能性中,为什么某种特定语言选择某些特定结构,而不选择其他结构?已有文献从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角度为语言结构特114党静鹏 《社会语言学的类型学》评介征提供了解释,但仍未完全回答上述之“为何”的问题。
社会语言学的类型学从社会因素的角度通过考察语言结构类型与社会结构类型之间的关联来回答这一问题。
现代汉语中的“立场”表达刍议
![现代汉语中的“立场”表达刍议](https://img.taocdn.com/s3/m/0b5f06dbf12d2af90342e672.png)
现代汉语中的“立场”表达刍议“立场”问题是近些年来国外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议题。
以往欧洲语言学界注重对态度、评价等问题的研究,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及Martin的“评价理论”框架下取得了诸多成果,而“立场”概念的提出和新的研究模式的建立为这一课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推动力。
国内学界对这项课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立场”研究仍然零散,缺乏系统性,且缺少汉语“立场”表达系统的研究和理论上的建构与提升。
标签:立场互动言语行为立场三角一、引言Du Bois(2007)认为:“我们使用语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表达一定立场”。
Ochs & Schieffelin(1989)指出:“情感(或立场)有可能会浸淫整个语言学系统”。
近二十几年间,立场问题吸引了国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成果显著。
但我们国内汉语语言学界关于汉语“立场”问题的研究却刚刚起步,成果甚少。
二、关于“立场”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对“立场”的解释是:①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②特指阶级立场。
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不同学科对“立场”的界定不同,在语言学界,不同的学者对“立场”的定义也不一样。
下面梳理一下语言学界对立场的定义。
(一)语言学界的主要观点1.“立场”是词语内部语义最先明确提出立场概念的是Biber&Finegan,他们将立场定义为“说话者或作者对信息的态度、感觉、判断或者承诺的显性表达。
”Biber et a1 (1999)则明确提出,除了交流命题内容,说话者和作者通常还表达个人感觉、态度、价值判断或者评估即“立场”。
立场意义的表达方式众多,包括语法手段、词汇选择和副语言手段等。
Conrad & Biber(2000)进一步明确了立场的三个范畴:认识立场,指对命题确定性、可靠性、局限性的评论,以及对信息来源的评论;态度立场,表达说话者的态度、感觉或价值判断;风格立场,表示如何说或者如何写。
2.“立场”是语言形式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功能Ochs(1996)在研究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时将立场定义为“社会公认的意向”,并区分了两种立场:认识立场和情感立场。
基于社会语言学“立场”概念的中央文献标题欠额翻译研究
![基于社会语言学“立场”概念的中央文献标题欠额翻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03af2f2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11.png)
基于社会语言学“立场”概念的中央文献标题欠额翻译研究张立庆
【期刊名称】《外语研究》
【年(卷),期】2022(39)5
【摘要】本文基于社会语言学中的“立场”概念,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标题英译为例,考察中央文献标题立场意义欠额翻译现象的表现及动因。
研究发现:(1)从立场的定义看,中央文献的标题意义可以区分为话题意义和立场意义,后者又包含认识立场意义和人际立场意义;(2)译文在传达原文的认识立场和人际立场方面都有较多欠额翻译现象,值得关注。
从翻译活动的立场三角模型分析,中央文献标题英译的立场意义欠额现象可以解释为译者为建构与译文读者的关系而主动采取的简化译文立场意义、强化译文话题意义的翻译策略。
本研究为中央文献对外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分析维度,也有助于增强译者意识,提高翻译质量。
【总页数】7页(P97-103)
【作者】张立庆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新视角
![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新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9f927ac3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6.png)
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新视角
杨娜;任海棠
【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41)003
【摘要】结合其他语言学研究路向从社会语言学视角重新全面剖析语码转换现象,通过实例分析揭示了社会规则是语码转换的外在动力,而交际者心理则是其内在动因.此外,对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和语用功能做了较系统的梳理.前者体现交际者的社会身份,调整交际双方的权势关系,反映社会场景;后者提供便利,表达情感,缓和语气,并创造幽默氛围.
【总页数】3页(P174-176)
【作者】杨娜;任海棠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社会语言学研究新视角——《社会语言学导论:社会与身份》评介
2.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研究
3.社会语言学视角下WeChat交际中汉英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研究
4.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研究
5.浅析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以《脱口秀大会》(第三季)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黑龙江省火车站名分析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黑龙江省火车站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963e7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5.png)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黑龙江省火车站名分析
陈烨
【期刊名称】《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33)5
【摘要】火车站名是一个地区的名片,它的设定可以展现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地理特征。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社会与语言之间共变关系的一门学科。
本文对黑龙江省261个火车站名的语言特征、命名方式以及站名背后的文化特征等因素进行社
会语言学研究,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火车站名的命名方式多样,而且承载了黑龙江省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黑龙江省火车站名是世世代代黑龙江人共同生活、共同开发、共同建设黑龙江的伟大见证。
对黑龙江省火车站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文旅部门可
以更好地了解并且借助黑龙江省的铁路资源,推动打造黑龙江文旅融合发展大格局。
【总页数】7页(P57-63)
【作者】陈烨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5
【相关文献】
1.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功能语言学”为例
2.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双视角下的纠错反馈教学——《外语课堂中的纠错——问题重审》评介
3.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闻语篇中的构建——评《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4.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乌鲁木齐市地铁站名探析5.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恩平村名探析及保护对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场--社会语言学视角》评介Alexandra Jaffe (ed.), Stance: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xford Studies in Socio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vii+261.21世纪初期,语言学及相关学科领域里的研究者对“立场”(stance)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体上看,以往研究主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等角度研究立场,着眼于识别立场的词汇语法实现形式,及按语义对其进行归纳描述。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立场与各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Alexandra Jaffe的新作《立场---社会语言学视角》(Stance: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体现了这一新趋势,是其中的代表作。
1.主要内容本书共分为十章。
第一章为概论,作者首先指出立场表达的普遍性,介绍了立场表达的研究背景及本书的研究目标,作者回顾立场表达研究的相关文献,着重介绍立场表达及相关术语的定义。
第二章的作者从语篇分析法和修辞角度分析了一美籍非裔政治家在不同语境下产出的多种口语和书面语语料,指出说话者持续连贯的立场植根于其身份,角色及特定的意识形态。
在第三章,作者以尼日利亚传教士和伦敦教会之间的通信为语料,集中考察对传教士泰勒先生的过失双方采取的立场。
文章标题直指分析的核心—个体能动性的局限。
作者对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立场可以是被赋予的,而非说话者主动采取的”(70)。
作者因此指出,过分强调立场表达中的说话者意向性和能动性会隐藏说话者将立场强加于他人的方式,即立场并非由说话者主观选择,而由说话者所处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结构决定。
第四章,作者Janet McIntosh探究了白肯尼亚人访谈中第一人称索引性的多样性。
作者采用戈夫曼提出的“立足点”和“参与者角色”两个概念展示了受访者对超自然力量的矛盾态度。
一方面,他们倾向于选择理性价值观和独立身份,而另一方面,其本体论立场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说话者立场的矛盾性反映出剧变下社会混乱的深层状态。
第五章,作者对玛雅方言的使用者作了民族志研究。
研究强调戈夫曼提出的―当事人‖这一概念在考察―道德反讽‖这类话语中的重要性。
Shoaps对反讽细致入微的讨论对在英美语境下研究反讽具有重要启示,―不仅在方言中,即便从总体而言,对反讽的解释也不应从意图,而应该从索引性出发‖(113)。
第六章,作者探讨了双语教学中教师的立场表达如何根据权力和合法性定位教学中所使用的两种语言,并将教师自己对权威和语言水平的立场赋予学生。
作者证明,在存在配对或分级角色的制度化语境下,个体在表达立场的同时也将立场赋予了他人。
第七章,作者考探讨立场、风格和身份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墨西哥青少年侨民及当代媒体广告内的自然对话,作者展示了俚语的多重立场索引性是如何在互动中被说话者用以联合听话者,并建立个体性别风格的。
她强调,正是立场建立了特定语言形式和社会身份之间的索引关系,由于风格是社会身份的重要部分,所以立场是建立风格,进而建构社会身份的主要话语机制。
第八章,作者更加明确地指出了立场和风格的联系,并尝试用立场来解释社会语言学中语言变体的模式。
通过对维吉尼亚、匹兹堡及悉尼三地特定群体所产出的语言数据进行分析,作者论证了立场能催生具有社会意义的变体模式。
作者指出,任何针对语言变体的解释应该“超越对相关模式的简单复述”(190)。
此研究可以说体现了在语言变体分析中,风格和身份研究在方法上取得的显著进步。
第九章,作者分析了精英立场是如何用话语建构起来的,语料由英国主流报刊的游记文本组成,语料分析侧重于展示游记文本中多种制造社会差异的立场表达策略。
作者揭示了这些文本如何将作者和读者定位为真实的或假想的消费者,并指出这些过程对建立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等级带来的启示。
在最后一章,Coupland & Coupland就“体重和健康”这一话题分别考察了两组数据,一组数据是由政策文本和女性生活杂志组成的书面语语料库,另一组是由医生和老年病人的对话组成的口语语料库。
分析揭示了作者和医生是如何通过采取权威性或话语性立场把立场强加于话语的受众身上的。
文章同时强调了语言立场表达和标准化的社会道德秩序之间的联系。
2.简评综观全书,该书具有以下突出特点:1. 丰富多样的自然语料以往立场研究主要针对书面语语料,尤其集中于考察书面学术语篇的立场表达(如Charles 2004;V old 2006等),来源单一,影响了研究的适用性及外部效度。
相比之下,本书在语料选择方面具有以下特点:一,研究同时涵盖了书面语和口语语料。
本书主要针对口语语料,如第四章,作者考察了白肯尼亚人对非洲黑人巫术的口头表述。
书中也有部分章节专门考察书面语语料,如在第三章和第九章,作者分别考察了书信和游记书面文本中的立场表达。
还有部分章节同时涉及书面和口语语料,如第二章,作者同时收集了同一对象在不同语境下产出的口头语和书面语语料;而第十章,作者分别考察了两组不同对象的语料,一组为书面语语料,另一组为口语语料,双管齐下,有力论证了文章的观点。
二,语料涵盖了多种体裁和多个话题,包括政治演讲、访谈、书信、自然对话、媒体广告、报刊游记等。
语料来源及其体裁、话题的多样性提高了研究的外部效度,也增强了研究结果的适用性。
三,绝大部分语料产生于自然语境下,大大提高了研究的内部信度。
2. 研究方法新颖多元如上文所述,过往立场研究语料来源单一,导致研究方法也大同小异。
近年来,语言学的新兴分支学科及其最新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立场研究当中,立场研究的方法更新颖、多元,这一点在本书得到了充分体现。
通过语料库来考察立场成为近年立场研究的热点(Englebretson 2007a)。
用语料库研究立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语料库能帮助研究者考察词汇、短语或语法结构的频率,并深入探讨文本集合中某个即时语境下特定词语或短语的使用实例,进而对特定语境中具体立场实现形式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第九章是借用语料库来研究立场的范例。
民族志是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的另一个亮点。
第五章的作者采用该研究方法,深入到危地马拉高地考察当地的玛雅方言,收集一系列自然发生的言语事件,从随意会话到宗教仪式。
除语料库,民族志外,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还包括语篇分析等。
可以说,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对未来的立场研究和其他语言学研究课题具有重要启示。
3. 视角新颖,体现了立场研究的新方向早期的立场研究始于Halliday(1973)的功能学派,随后,Hunston & Thompson(2000)和Martin & White (2005)等对评价以及立场作了进一步探讨。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独言类文本中立场的词汇和语法实现形式进行鉴别,并根据语义进行对其分类和描述。
近期,语言学的新兴分支学科及新方法,如社会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互动语言学、田野语言学、话语分析等,也开始介入到立场研究中来,大大拓宽了研究的范围和视野。
研究者的目光逐渐由考察说话者/作者独自表达立场转向关注在互动过程中多方说话者共同协商和建构立场,更强调立场的互动性及社会性(Wu 2004;Englebretson 2007a)。
《立场---社会语言学视角》的出版正是体现了这一新动向。
该书从立场出发,广泛讨论了社会语言学的多个重要课题,深入探讨了立场与各社会变量,如身份建构、权力、等级、意识形态、社会现实、社会剧变、共有价值观等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立场研究的最新发展动向和趋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当然,书中也存在不足。
一、编者未能对“立场”这一概念下一个统领全书的定义,导致本书在研究对象上缺乏连贯统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外部信度。
二、近期会话当中的立场表达和建构成为热点和趋势,研究者们开始关注除传统的词汇语法实现形式外,会话语料所特有的立场实现形式,如序列位置等,遗憾的是,该书并未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
三、跟以往的许多立场研究一样,本书过份关注语料和个案,导致在理论深度上尚有欠缺。
总体而言,本书以立场为出发点,采用了新颖多元的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了大量自然详实的语料,拓展了立场研究的范围和视野,同时加深了我们对社会语言学多个相关重要课题的理解。
本书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对立场及其他语言学课题具有重要启示,所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研究提供了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立场表达作为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普遍存在于不同语言当中,对立场表达进行跨文化或跨语言比较将对国内外语教学具有重要实践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Charles, M. 2004. The Author’s Voice in Academic Writing with Reference to Theses in Politics and Materials Science[D].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English,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Englebretson,R.(eds.).2007a. 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Subjectivity, Evaluation, Interaction [C].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 Englebretson,R.2007b.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 An Introduction[A].In Englebretson, R. (eds.) 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Subjectivity, Evaluation, Interaction [C].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1–25. Halliday, M.A.K.1973. 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M]. London: Arnold.Hunston, S. & Thompson, G. (eds.). 2000. E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J.R.& White, P.R.R.2005.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Vold, Eva Thue, 2006. E pistemic Modality Markers in Research Articles: A Cross-linguistic and Cross-disciplinary Stud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Vol. 16, No. 1: 61-86.Wu,R.-J. 2004. Stance in Talk: A Conversation Analysis of Mandarin Final Particles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