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二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承天寺夜游》教案1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

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放贝多芬的《月光曲》))明确: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思乡之情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对朋友的思念。……

师: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

2、作者生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 疏通文意

1) 解决生字词读音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2) 解决重点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1

③盖竹柏影也。盖,原来。

3) 翻译课文

3. 研习课文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分析“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像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5.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八、布置作业

1.默写《承天寺夜游》。

2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