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世界地理(杨青山版-石院用书)期末考试重点课后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海陆分布特点
1.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

2.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3.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断续相连。

4.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

二大陆地形主要特征1、地形高低起伏悬殊2、地形类型多种多样3、地形结构因洲而异
三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1、深度大、高差大2、洋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3、洋脊贯通四大洋
四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运动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1960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提出海底扩张学说.当代最有影响的全球构造理论,1968年由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提出.
五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人类活动、
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一)陆地低纬度气候:
低纬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最低在15 ℃以上。

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1. 陆地热带气候: 陆地热带主要分布在0º~25º N的地区,东西分异不明显,地带性分异显著。

在赤道附近为赤道多雨气候,在回归线附近由于受副高的作用一般在大陆内部和西部多为热带干旱气候,在二者之间多为热带干湿季气候或季风气候。

1赤道多雨气候分布:又称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各5 º~10 º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以及亚洲马来群岛的绝大部分地域。

气候特点: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28 ℃,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多对流雨,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 000 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 mm。

植被土壤:适合热带雨林发育,森林高大茂密,物种繁多,
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2热带干湿季气候分布:又称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º左右,也可伸至25º左右。

包括非洲的苏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干季时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赤道气流辐合带移来时,湿润多雨。

植被土壤: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

3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热带荒漠气候)分布: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大体介于南北纬15 º~30 º之间。

典型的的热带干旱气候区包括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干旱气候区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

气候特点:热带干旱气候区内终年降水量少且变率大,气温高,气温年、日较差大,云量少,日照强烈,蒸发强,相对湿度小;热带半干旱气候区内气候有短暂雨季,年降水量250~750 mm。

植被土壤: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

4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出现于纬度10º到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

分布于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和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带。

气候特点:本区水气充足,全年气温高,长夏无冬,年平均温超过20 ℃,最冷月平均温一般在18 ℃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 500~2 000 mm,集中在夏季,有干、湿季存在。

植被土壤: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5热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分布于南、北纬10º~25º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

气候特点:全年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温在25 ℃以下,年较差比赤道多雨气候稍大;全年降水多,夏秋季节相对集中,但无明显干季。

植被土壤: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二)陆地中纬度气候:
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均较大。

1、陆地亚热带气候.陆地亚热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º~40º之间的地区。

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和海陆位置等因
素作用,在大陆东岸一般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
二者之间为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2、亚热带湿润气候分布:分布于亚热带的亚洲东部,纬度25º~35º间,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的地带,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

气候特点:夏热冬温,四季分明,季风发达;最热月均温一般高于22 ℃,最冷月气温在0~15 ℃之间;年降水量在750~1 000 mm以上,夏半年降水量通常占全年的70%。

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吹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风即冬季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陆地的东南风即夏季风,降水较多。

植被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常绿阔叶林生长,自然景观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林,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

3 、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又称地中海式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º~40º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沿岸及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地。

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最冷月气温在4~10 ℃左右,年雨量约为300~1 000 mm;贴近大洋沿岸有冷流经过的地区,最热月均温不足22 ℃,为凉夏型地中海气候,夏季凉爽多雾,日照不强且干燥少雨。

植被土壤: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褐色土。

2.陆地温带气候.陆地温带主要分布在35º~60º N的地区,南半球由于只有较小的陆地延伸到40º N以南地区,所以温带面积不大。

1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分布:包括在35º~55º N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气候特点:气温、降水状况和温带季风气候类似,但风向、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如温带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寒冷干燥,降水较
少;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如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

植被土壤:植被在偏南地区以夏绿阔叶林为主,北部为针阔混交林带。

2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的大陆西部。

气候特点终年盛行西风和温带海洋气团,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全年有降水阴雨日较多,云雾多,日照较少;年降水量700~1 000 mm植被土壤:植物生长茂盛,林木郁闭,遍布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发育有色棕壤和灰棕壤。

3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分布在35º~55º N左右的东亚地区。

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年降水量500~600 mm,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下,最热月均温超过22 ℃。

植被土壤:阔叶林、针叶林,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带发育的是褐土和黑土。

4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又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分布在35º~50º N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和潘帕斯等地。

气候特点:亚洲的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植被土壤: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自然景观为各种荒漠,植被土地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草原栗钙土。

(三)陆地高纬度气候1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一般分布于50º~70º N之间,大陆西岸则在60º~70º N之间,气候特点: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强烈,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发弱,属于冷湿环境。

2极地长寒气候分布: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纬度大致介于70º~75º N 之间。

气候特点:极昼、极夜现象明显。

气候特征为全年皆冬,降水稀少,大都属于冰洋锋上的降水,多半为降雪,云雾多,蒸发弱。

3极地冰原气候分布:分布于南极大陆、北冰洋、格陵兰岛的绝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全年严寒,降水量极少,暴风雪常见,因长年积累,形成巨厚冰原。

南极地区是全球的寒极、风极和最干燥的冰雪大陆,北极地区则是冰盖和浮冰的大洋.
六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1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1.定义: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是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2.成因:太阳辐射地表分布不均所引起的南北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等的结果。

2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定义:受海陆位置、地形结构、地势起伏、洋流性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破坏,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大陆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类型引起的气候差异
2.表现:同一气候带内分异出若干不同的气候型;同一个气候型跨越不同的气候带;
3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成因: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海拔的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气温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降水则随高度增加而增多。

垂直带的多寡和基带的起始,决定于高地起始纬度和其海拔。

同一纬度的高地,因距海远近、坡向不同,其垂直带谱有较大差异。

沙漠化
一)沙漠化的概念
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沙漠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

由此可见,沙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是土地生物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和地表类似沙漠景观的出现”。

地表形态沙漠化所引起的地表形态的变化是沙漠化最显著的景观标志和主要的特征。

这种标志是在植被破坏以后风沙活动的结果,它是随着人为强度土地利用的持续性及风沙流的不断作用,在沙质的原生地表基础上逐渐发展的结果。

在数量上,以风成地貌形态为主要标志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在空间范围上扩大。

在质量上,使原非沙质荒漠环境出现了类似沙质荒漠的主要景观——风成地貌形态的发育,使地表形态发生质的变化。

二)沙漠化的形成原因:
总体来说,沙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在一个地区共同作用的过程。

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干燥、雨水稀少,植被覆盖度低,地表形成的松散沙质土壤,受到大风的吹扬等。

人为因素主要是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柴和不适当的利用水资源等,使干旱或半干旱的疏松土壤失去了植物的保护,最后导致不可逆转的沙漠化过程。

水资源利用不当所造成的沙漠化土地,在干旱地带的内陆河沿岸更应引起注意.
2.沙漠化的防治1991年9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日内瓦召开了沙漠化防治第八次顾问会议,强调指出了:①沙漠化是土地退化,不仅涉及到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具有干旱季节的半湿润地区也有存在,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②它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③正是这样,所以在治理方面需要把防治沙漠化的方案列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去并且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1994年10月,在巴黎举行了《国际防治沙漠化公约》签约仪式(1995年改称《国
际防治荒漠化公约》,1997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亚洲防治沙漠化部长级会议,具体落实《公约》的亚洲附件,形成了防治沙漠化“北京宣言”。

八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
(一)、自然带的形成 1、自然带是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1、全球自然带的分布及其特点
(1).热带雨林带分布: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植被:数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层。

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寄生植物到处可见;动物:组成复杂,树栖类土壤:砖红壤
(2).热带稀树草原带分布:非洲、南美广泛分布;植被:稀树草原,季相变化明显,禾本科植物构成,乔木具储水的旱生构造;土壤:红棕
色土动物:草食性动物
(3).热带荒漠带:植被:稀疏旱生灌木,少量草本植物,及雨后矮生植物动物:种类,数量贫乏,骆驼,土壤:荒漠土
(4).亚热带荒漠草原带植被:荒漠草原植被,旱生灌木,禾本科植物土壤: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5).亚热带森林带(分东岸、西岸)东岸:北半球,长江流域、日本南部、北美东南部,南半球,南美东南部,澳州东南部,非洲东南部植被:常绿阔叶林—照叶林,植物种类丰富动物:食肉,食草动物土壤:亚热带红、黄壤西岸:北半球,地海沿岸,加利福尼亚沿岸南半球,澳洲,西南部,非,西南部,南美西岸植被: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动物,阿尔卑斯山羊,扁角鹿土壤:褐色土
(6).温带荒漠带分布:亚欧大陆内部,北美西部山间高原,南美南部东侧;植被:贫乏,稀疏草木植物,小灌木等,根系发达,无叶或肉质叶土壤:荒漠土,棕钙土,栗钙土
(7).温带草原带植被:禾本科植物为主动物:啮齿类,有蹄类,草原食肉动物土壤:黑钙土,暗栗钙土(8).温带阔叶林带–夏绿林分布:亚东,北纬35-50度,大陆东岸植被:树种较单纯,树冠整齐,季相明显。

土壤:棕色森林土
(9).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部植被:针叶林土壤森林灰化土动物:松鼠,耐寒动物(10).苔原带植被:苔藓,地衣占优势的无林苔原带土壤:冰沼土动物:单一,驯鹿,旅鼠,北极狐
(11).冰原带植被:几乎没有,地衣,藻类动物:动物贫乏,北极熊,海豹,企鹅,鲸鱼.
九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和地域分异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

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内在联系性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2)空间组合性(3)动态演变性。

2、差异性所谓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分异性。

一般而言,最基本的差异包括纬向地带性差异和非纬向地带性差异垂直带性.3、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等级划分全球各级自然地理环境均具有各自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在各大洲或各大洋范围内:一方面,它们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就是该大洲或大洋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洲内各自然地理大区又均有各自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体现了该大洲的差异性。

这是第二级即大洲或大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以下可以此类推。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地理(自然部分)主要探讨的就是各大洲或各大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狭义纬向地带性规律表现为:全球带性、地带段性,非地带性规律表现为:经向性地带性、区域性垂直地带性相互关系:基本的、互不从属,截然对立、相互渗透,其矛盾是区域基本矛盾2、世界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全球自然地理环境首先表现为地带性差异和非地带性差异。

十、为什么日本经济高度集中,有什么规律?
日本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71%,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沿海则多为冲积平原,一方面,发展工业需要地势平坦的地区,另外,沿海交通方便,利于出口和形成集聚效应。

它的分布由地形和交通决定。

地形上来说,日本中间高四周低,而且海岸线狭长并且曲折,有利于船舶的停泊,而日本国土狭小,平原面积少,不适合发展农业。

规律性,工农业发展的要分布于国土两侧,这主要靠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

十一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与全球可持续发展一、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表现:
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和自然环境的诸多方面,政治上的恐怖主义、经济的全球化、种族的文化冲突等无不打上全球性的烙印,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更是如此。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共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为世界各国所普遍关注;二是这些问题已产生跨国界的影响;三是有些问题已发展成全球性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的扩大、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海洋污染等。

1、人口、资源问题的全球关注1).人口问题与世界的贫困,世界的贫困是伴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度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显得越来越凸现的问题。

2).资源问题,资源问题也是目前全球关注的一个领域。

资源问题的实质是全球有限的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储量与人类社会经济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世界上许多工业资源的储量已急剧减少,甚至走向枯竭。

3).环境问题,工业化的发展,不断向环境中排放自然界本来不具有,因而无法吸收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其必然的结果是造成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

综述: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会不断增加。

由于世界环境的破坏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发达国家造成的,因此它们必须要承担部分解决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责任。

但是,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应十分关注人口、资源和环境及其相互汇合酿成的各种问题。

3、已经引发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全球性的气候变化2).臭氧层的耗竭与破坏3).生物多样性锐减4).对具有全球性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的破坏5).土地退化正在加速可持续发展观:系统观:把地球表层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等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

公平观:人际公平,代际公平,区际公平。

和谐观:人地关系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

1. 全球可持续发展原则(1)持续观(2)系统观(3)公平观(4)和谐观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地理过程 1).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移动农村人口迁往到城市的原因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条件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2). 城市景观的扩散城市景观的扩散包括具有“城市”特征的城市建成区(城市基础设施)的扩散和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3)各种形式网络的扩散.世界城市化问题:城市贫民城市犯罪城市交通城市环境问题
十二不同的地带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深度及原因
(一)、陆地高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陆地高纬度地带主要指北半球50°N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地区。

1、陆地寒带(含南极大陆)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世界上人口最为稀疏的地区。

陆地寒带的当地人类活动主要以初始的渔猎、游牧为主,种植业在该地带几乎绝迹。

这里的矿业开发则对环境构成了威胁2、陆地亚寒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北欧和俄罗斯的中北部。

这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主要自然资源为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

主要产业部门:森林采伐工业、采掘业、资源加工型工业。

低温虽然会使资源环境下的生态系统相当脆弱,但水分条件好和有限的人类开发能力则是这里可以维
持较好的生态环境。

发达国家足够的经济自给、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和较早形成的保护环境的传统,也对严寒带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二)陆地中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陆地中纬度地带主要指陆地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该地带是地球人口上密度最高的地带。

该地带是全球人地关系程度最深,也是最为复杂的地带。

1、陆地中纬度地带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 1)陆地温带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地域差异东亚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人们根据各地农业自然条件的不同,种植玉米、高粱、小麦、大豆等作物。

形成了以谷物经营制和块根作物栽培制为主的耕作业系统。

北美的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区主要为畜牧业、蔬菜业为主的混合农业系统。

欧洲西部畜牧业较发达,属谷物经营制、块根作物栽培制和草田轮作制。

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2)陆地亚热带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地区差异大陆西岸的亚热带夏干气候区,土地利用的主要模式有:一是雨田耕作业,二为灌溉农业,三为种植夏季耐干旱的作物。

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可种植水稻、花生、大豆、棉花、甘薯和一些蔬菜类作物。

大陆内部,绿洲农业经营类型和畜牧业。

2、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 1)主要基础条件:矿产资源丰富;燃料与动力来源丰富;主要消费地;人力资本集中;交通与区位条件优越。

2)工业生产活动空间格局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以英国一极为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西欧和北美的共同发展时期---西欧、北美与日本的三足鼎立----多极化发展时期。

(三)陆地低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1、原始热带湿润地区的人类生产活动赤道及其附近低纬地区的热带雨林分布区,农业开发利用程度极低,原始的渔猎、采集、放牧、种植状态。

2、开发中的热带湿润地区的人类生产活动土地私有化促进的游耕农业、小农农业和种植园经济,雨林被大面积砍伐而作为耕地,造成养分循环中断,土壤肥力丧失,土地侵蚀退化及至引起区域性气候变化。

雨林地区破坏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全球环境的一个最严重的隐患。

3、热带干湿季地区的人类生产活动与热带湿润区比人类的生产活动相对广泛和深刻,在稀树草原,非洲主要是牧草放牧制和雨耕的迁移农业,南美和澳大利亚主要是草地系统的大农场经营制。

热带干旱稀树草原、热带灌丛稀树草原,粗放牧场经营制、游耕、谷物-休闲经营制、农牧业一体制、中等集约牧场经营等。

4、热带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游牧、利用地下水发展绿洲农业
十三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有什么区别: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1必然性的分析社会化生产、主权划分2世界经济一体化发达的交通和通讯网络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还是一把双刃剑.3世界经济区域化与集团化世界经济区域化是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区域分异现象,同处一个共同的地理单元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十四亚洲可分为哪几个自然地理区以及各自特征
(一)北亚大区:寒湿的气候、广阔的永冻现象。

包括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远东山地,濒太平洋及其边缘海,地形以山地为主,季风性显著。

(二)中亚大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三)东亚大区:季风影响显著(四)东南亚大区1、中南半岛山川南北相间分布,半岛基部地势较高,地形结构如掌状。

大陆性季风气候,东南亚岛屿即马来群岛,包括大巽他、小巽他、马鲁古、菲律宾等群岛。

(五)南亚大区1、印度半岛古老的德干高原为半岛核心,北面环绕年轻的褶皱山系,中间为印度河-恒河平原;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

2、斯里兰卡岛位于印度半岛的东南部,是一古老的大陆岛。

大部属热带雨林景观。

(六)西南亚大区即西亚大区,强烈大陆性和干燥性气候。

1、伊朗高原2、阿拉伯半岛3、美索不达米亚平原4、地中海东岸5、小亚细亚高原和亚美尼亚火山高原6、高加索山地
十五评价亚洲经济发展条件: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源矿产资源等地形条件
1、地势最高的大陆平均海拔约950m。

高原和山地分布很广,约占全洲面积的3/4,
2、地势起伏极端,地形类型复杂
3、地形结构中南部高,山脉组合形式成群成带
4、大陆东缘有岛弧带 2地形类型亚洲的地表形态既受内力作用控制,又受外力作用影响,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表组成物质,对地形的影响也不同。

3气候条件气候主要特征 1、大陆性气候强烈 2、季风性气候典型 3、气候带俱全,气候型复杂 4水源条件水资源十分丰富,河网密布湖泊众多5生物多样性6矿产资源
社会条件综合评价1、北亚大区资源丰富、光热不足、湖沼广布、自然环境恶劣2、中亚大区光热充足、水分不足3、东亚大区滨太平洋、季风气候、雨热同季4、东南亚大区气候湿热、农矿产品著名5、南亚大区热带季风、地形平坦6、西亚大区“五海三洲之地”、油气丰富、气候干旱、矛盾突出
十六亚洲各国工业化的过程有几种类型?
1).进口替代工业化就是用国产化工业品替代进口品。

2).出口导向型工业化通常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导向工业化,又是在政府强有力的经济干预下进行的。

3).新一轮混合型战略
十七地理条件对日本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分布有何影响?
自然条件概述1、地理位置---东亚太平洋岛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

日本的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2、多山的地形以山地为主。

山地和丘陵占日本总面积的70%3、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西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全国有8条火山带4、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具有温和湿润的特点。

有三个气候带;寒温带季风气候:北海道和本州北部,年平均气温6℃; 温带季风气候:中部,年平均气温14℃;亚热带季风气候:九州、四国及本州南部,年平均气温超过18℃5.短小湍急的水系日本岛屿狭长,山脉广布,且多与海岸平行,因此河流短小,湖盆也较狭小。

但降水充沛,河流水量大,且多穿过峡谷后形成急流瀑布,故水力资源丰富。

6、资源小国矿产资源贫乏,虽种类较多,但储量少,分布零散,不利开采.生物资源、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6% ,海生动物丰富.
十八为什么日本会形成沿海高度集中的经济分布,在日本形成的经济分布格局是否带有普遍规律性?十九与中国相比印度经济发展有哪些优越条件?其经济优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1)、地形.平原和低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3%.山地只占25%,其余为海拔不足1 000米的高原和丘陵.印度河—恒河平原,绵延3 000公里,面积广大。

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集,上地肥沃,南部德干高原,久经侵蚀、丘低坡缓,便于耕作。

沿海约有40万平方公取的冲积平原。

2)土壤以冲积土、热带黑土为主 3)气候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24~47℃,年平均降水1179mm,年降水1250以上的多雨区和750~1250的湿润区各占1/4,少于750的干燥区仅占8%。

但降水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