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夏《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读后感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读后感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读后感1. 以看得见和看不见为题的作文已是隆冬,空荡荡的江边没有人,没有风,没有一丝生机.而你却穿着一身蓑笠来了,一个人一支竿,守在江边,钓起一整个盛唐. 你寂寞,你不甘,你委屈,你的心里苦辣酸甜.明明他们都知道你的抱负你的志向,可是他们却沉默着看不见.只留下你. 孤零零地在永州,一辈子一生.看不见的时间打磨着你的青春,无形的刀在你的脸上刻下了印记. “你知道么,有的时候,看得见却又看不见的是那种刻骨的疼痛.”你站在风里对着空虚说道. 没有回答,于是你黯然写下了“万径人踪灭”的诗句.一个人品评着不被人理解的寂寞. 看得见的孤独,看不见的寂寞. 也无风雨也无晴世人都谓你豪放,而我只说你悲伤.或有人要问我,若不是豪放怎写得出“大江东去”这般语句?而我只答,若非悲伤又何须排解?你豪放,你乐观,你豁达.你从不“为赋新词强说愁.”然而你又的确伤悲.独行宦海多年.一贬再贬,贬至无可贬而终.毋言抱负毋说理想,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历经沧桑的感叹. 说你不苦,谁信?说你不伤感,谁信?只看见词句豪迈的人不懂你,看见你伤悲的人惋惜你.看得见的豪放,看不见的悲伤.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你用你美好阳光的文字捏塑了一个伊甸园.你购置了金黄的小麦,温暖的阳光,清新的大海,可是你却又把它丢弃在铁轨之后. 海子,你说“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你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是呢,可是呢?为什么你那样的文字下隐逸的却是如此凄婉的绝望?你瞒骗了世人,却骗不了自己. 海子,倘若真有灵魂,我愿你同我一同去麦田里,用看得见的阳光抹去你那彻骨的冰冷,用一声声呐喊重新吟唱人生!古往今来,多少看不见的情感潜藏在文人的笔下,多少看不见的理想抱负掩埋在历史之下.我愿用我的口我的心一句句读出那些看不见.。
2. 【一篇名为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作文】世界是一部运转不息的机器,看到它飞速的转动,听到它震耳的轰鸣,然而真正使它迸发活力的是源源不断的动力.如同机器运转的人世百态,轰鸣不止的世界言语,只是宣告着人类的存在.真正在我们心中燃烧的,是广博的知识,崇高的品质和向上的精神,正是它们撑起我们头上的一片天.我们感叹于08年奥运的盛大与华丽,这场世界盛会让世界从新认识了中国.世界看见了别致的鸟巢,新颖的水立方,恢弘的开幕式……一个脱胎换骨的中国震撼着地球每一个角落.然而真正打动世界的是看不见摸不到、只能用心体味的中国魂.带着黄土地上龙之传人的骄傲,我们在奥运年展示了中国人不同凡响的智慧,温暖如火的热情,万众一心的团结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看不见的中国魂,铸就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当汶川地震席卷神州西南之时,看得见的是瓦砾上一排排的活动板房,看不见的是华夏民族坚强的脊梁;看得见的是粮食衣物送到了灾民手中,看不见的是无数股热血暖流汇往四川盆地.我们看到了灾难,看不见的勇气将灾难击倒,我们看到了支援,看不见的热心在每个人心中跳动.看不见的民族精神,拖住了死神的脚步.正是这些在生活下面默默流淌的精神潜流,缔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精彩世界.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看不见的又有多少?我们看见了菲尔浦斯勇摘八金的迅捷身影,却不曾看见他流入泳池的辛勤汗水;看见了马云自信的笑容,却不曾看见他商海艰辛跋涉的坚毅;看见了刘翔沮丧退出的背影,却不曾看见赛场之外带伤训练的执着;看见了中国男足艰难的前行,却不曾看见绿茵场下不屈的呐喊.无论成功失败,看得见的仅仅是结果,结果背后,看不见的,是我们的毅力、乐观、坚持、不屈……交织成我们人生最壮美的乐章.回首过去,看不见的问心无愧,殷实充盈,光阴没有虚度,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只是一个概率问题,因为人生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我们身处何地,而在于我们走了多远.看不见的正是我们的经历.我们轻易看见的是事物的表象,看不见的是事物的本质.正如不能在炎炎夏日见到冰天雪地,我们同样不会见到病入膏肓的民族振撼世界、空虚的人演绎精彩的人生.只有看不见的本质不断充实才会有看得见的辉煌.。
有感破窗理论与制度维护
有感破窗理论与制度维护张龙中国有一句传统名言: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说的是衣服有了一个小洞不及时补好,过不了多久就会烂成一个大洞,喻指人们对小的危害不重视,就会酿成大的危害。
古训说的很形象,很精辟。
无独有偶,最近在网上看到,西方管理学中也有个类似的理论,叫破窗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教授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摆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摆在相对杂乱的一个社区。
他把后一辆车的车牌摘掉,并且把顶棚打开。
结果不到一天,这辆车就被人偷走了。
而前一辆车摆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事。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原本完好无损的车的玻璃上砸了一个洞,只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打破,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从一辆完好无损的车到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打破,乃至车内的东西全部丢失,仅仅源于窗户上的一个小洞!这就是事实。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没修复的破窗,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
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上的一块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环境和细节会对人们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以及细节会对事件结果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破窗理论所描述的现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例如: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单位规程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又有多少人会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眼光而贸然插队?与这相反,车辆尚未停稳,猴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在优雅洁净的场所,人们一般都会保持安静,不会大声喧哗,也没人随便吐痰;相反的,在脏乱不堪的环境中,倒是时常可以看见吐痰、便溺、打闹、互骂等不文明的举止;在公共场合,我们提倡每个人都要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这样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而个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一旦形成“破窗效应”,会给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等等。
巴斯夏《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含注释)简版范文
巴斯夏《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含注释)巴斯夏《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含注释)引言巴斯夏是一位著名的法国作家和哲学家,他笔下的作品充满着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
其中,他的著作《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Visible and Invisible)以其卓越的文笔和思想深度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对这一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欣赏巴斯夏的哲学思想。
主要内容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的界限 (Boundaries between the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明确的。
我们常常以为世界只有我们所看到的这一部分是真实的,而其他一切都是虚幻的。
事实并非如此。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相互交织的。
正如巴斯夏在《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中所言:“世界既是看得见的又是看不见的。
”自然界中的可见与不可见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in the natural world)自然界是一个充满奥秘和谜团的地方。
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表面的一部分,而事实上,自然界中还有很多我们无法看见的东西。
我们能够看到树木的枝叶和花朵,但我们无法看见树木的根部,以及根部下面隐藏的生态系统。
巴斯夏在书中指出,我们应该意识到看得见的事物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真正的奥秘还在于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人类的可见与不可见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in human beings)与自然界类似,对于人类来说,可见的只是表面的一部分。
我们看得见人的外貌、肢体和行为,但却看不见一个人内心的思想、感受和情绪。
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构成了一个人真正的内在世界。
巴斯夏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人,我们需要超越表面现象,去探寻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艺术的任务 (The task of art)艺术是一种可以通过感知和想象力来表达的方式。
艺术家能够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想,也引导观众去观察和思考那些常常被忽视的看不见的东西。
看得见和看不见
看得见和看不见作者:王延新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3年第01期据说,有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无关,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
用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来看,王阳明的这番话自然是谬论。
然而,又有多少人与王阳明犯下同样的错误,自己却不知道?著名经济学家巴斯夏在《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一书中讲到:如果“好人”的儿子不打坏那块价值6法郎的玻璃,这6法郎也不会消失。
它可能会流到鞋匠或理发师那里去,同样还是作为资金流转开来。
这两则故事都旨在告诉我们,许多东西我们可能看不见,但并非不存在。
如果仅仅按照我们看得见的样子去直观理解,忽略了看不见的方面,很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观念。
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表面,更要注重看清事物的本质。
如果只是一味停留在对事物的肤浅认知上,而不是深入探究其内在实质,往往就会产生种种谬误。
寓言《狐假虎威》中的老虎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它对动物害怕狐狸的真正原因认识不够。
所以说,认识事物的本质是完全有必要的。
认识事物的本质就是把我们之前看不见的,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转化为我们看得见的。
“格物致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深刻地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知”。
致知,“致”是真知,而不是经过一番夸夸其谈之后的一己之见。
看来只知道要格物致知还不够,我们还要知道如何格物致知,怎样的知才是真知。
当然,端正自己的态度,正确地认识追求真理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
犯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偏执地认为自己的所见所思都是正确的,一条道走到黑。
认识本身是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实践不断认识再不断实践,才能最终检验出真理。
我们要善于拨开事物的重重面纱,让自己能看见前所未见的,还要看得透彻。
这样,就降低了我们犯错误的几率,也为我们及时改正错误提供了条件。
高中《破窗理论》题目作文700字
高中《破窗理论》题目作文700字将两辆形状相同的车停在同一环境中,其中一辆的发动机罩和车窗打开,另一辆照常关闭。
开着的车三天内损坏的面目全非,另一辆车完好无损。
当时实验者在完好汽车的车窗上打了一个洞。
仅仅一天,汽车的所有窗户都被打破了,所有的东西都不见了。
这就是“破窗理论”,它的结论可以总结为:既然是坏事,让它更破也无妨。
对于完美的东西,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的去维护,不愿意去破坏;至于不完整的东西,有的人会加大伤害程度。
这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
我们可以把它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你的生活变得干净,不要在上面乱扔垃圾,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为“不要轻易打破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
注:书写内容必须在题目范围内。
试题中引用的材料在文章中可以使用,也可以不使用。
自决。
自制标题。
选择自己的风格,但不要写诗,不要玩。
二、材料的来源和作者的意图1.“破窗理论”,又称“破窗谬论”,起源于一位名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寓言(有人认为这一理论被19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总结为批评的对象,见他的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黑兹利特说,如果一个孩子打破窗户,肯定会导致窗户打破者更换玻璃,这将使玻璃安装者和玻璃生产者开始工作,从而促进社会就业。
在这里,学者们试图解释儿童行为和政府行为的后果,从而彻底否定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政策。
“破窗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的例子。
把这种奇妙的理论放在洪水、地震、战争上似乎是恰当的,所以被称为“谬误”。
2.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八斗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在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相对混乱的布朗克斯区停了两辆相同的车。
对于停在布朗克斯区的那辆,他摘下车牌,打开顶棚,不到一天就被偷了;停在帕洛阿尔托的那辆一周后无人看管。
后来Jambadou用锤子把车玻璃敲了一个大洞,几个小时后车就不见了。
3.犯罪学家凯瑟琳曾经注意到一个问题:她上班的路边有一栋非常漂亮的建筑。
看见的和看不见的镣铐读后感
看见的和看不见的镣铐读后感读了这篇文章后,就像被人猛地敲了一下脑袋,开始重新审视周围那些或明或暗的“镣铐”。
咱先说说这看得见的镣铐吧。
就好比每天上班打卡,那小小的打卡机就像是一个看得见的镣铐。
每天早上你急急忙忙赶到公司,就为了在它规定的时间前把手指按上去,感觉自己就像被它拴住了一样。
这时候就忍不住想,要是没有这个打卡机,是不是就能多睡几分钟,慢悠悠地来上班呢?但仔细一琢磨,这打卡机虽然限制了咱的自由,可也保证了公司的正常运转呀。
要是没有这个约束,大家都随心所欲地来上班,那公司不得乱成一锅粥了。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规则,虽然像镣铐一样限制着我们的行动,可也给我们带来了某种秩序。
再说说那些看不见的镣铐,这可就更有意思了。
比如说,社会上那些约定俗成的观念。
就像男人就得有男人的样子,要坚强,不能轻易哭鼻子。
这观念就像一个无形的镣铐,把男同胞们给套住了。
有时候心里委屈得不行,想哭一场宣泄一下,可脑子里就有个声音说:“不行,你是个男人,男人不能哭。
”这多难受啊!还有那些关于成功的定义,好像只有赚大钱、有大房子才算是成功。
这种观念让很多人拼命地往这个标准上靠,把自己累得够呛,就像是被这个看不见的镣铐拖着走。
这篇文章让我明白,无论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镣铐,我们都不能盲目地去厌恶或者反抗。
有时候我们得试着去理解这些镣铐存在的意义,对于那些不合理的,咱就想办法去挣脱。
就像从那些不合理的传统观念中解放自己的思想,做自己想做的人,而不是被那些无形的东西束缚住。
对于那些合理的,像法律法规这种看得见的镣铐,我们就得遵守,毕竟这是保障大家都能好好生活的基础。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套着的各种“镣铐”,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这些镣铐的限制下,还能活得洒脱自在,这可真是个挺值得琢磨的事儿呢!。
巴斯夏《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读后感
巴斯夏《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读后感
展开全文
法国著名思想家巴斯夏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这边文章主张自由经济,反对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即任何措施产生的后果有些是可以看见的,有些是看不见的,而普通人往往只看到那些看得见的,没有看到那些看不见的。
实际上所谓的看不见的应该就是后来所说的机会成本吧。
后来另外一个经济学家发展了上述观点,认为一个政策既要考虑短期影响,又要考虑长期影响,既要分析对局部的影响,又要分析对整体的影响。
这实际上是一种历史思维和系统思维。
应该说这边文章在立论方面是正确的,从长期、整体来看他的分析也是正确的。
但其主张的完全自由主义和完全不干预政策我确不认同。
实际上,作者所分析并没有完全覆盖看不见的,实际上在作者背后还有看不见的东西。
比如由政府利用税收搞工程项目在作者看来就没必要,因为如果没有这些税收,这些钱不会凭空消失,他在非政府机构和普通大众手中同样需要支出,同样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但作者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大量的富人税收对他的消费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即时不缴纳,他可能也不会全部拿来支出,当然他最终始终会支出,但显然无法解决社会面临的短期失业问题,而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又可能给社会造成动乱,富人的财产反而因为动乱而受到损失。
这就是巴斯夏看不见的东西。
巴斯夏《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含注释)
巴斯夏《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含注释) 作者:巴斯夏1.引言本文旨在探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能看到的事物与看不见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可见和不可见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
2.前言人类的视觉系统允许我们感知可见的事物,但有些事物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事物,并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
2.1 可见事物的定义及特征可见事物是指人类能够通过视觉系统观察到的物体、景象或现象。
它们具有以下特征:●能够反射或发射光线,以便让我们感知。
●具有形状、颜色、大小等可视化属性。
●能够被光学设备如放大镜或显微镜放大观察。
2.2 看不见的事物的定义及特征看不见的事物是指无法通过直接的视觉观察来感知的事物。
这些事物具有以下特征:●缺乏形状、颜色、大小等可视化属性。
●不发射可见光,无法被肉眼或光学设备直接观察。
●通过间接的方式或其他感知器官来获得相关信息。
3.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事物的关系人们常常通过看得见的事物来推断看不见的事物的存在与性质。
以下是几种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事物的关系:3.1 电磁辐射与光谱电磁辐射是一种常见的看不见的事物。
通过分析电磁辐射的光谱,我们可以了解物质的组成与属性。
光谱分为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不同波长,展现了可见和不可见事物之间的联系。
3.2 隐形物体与光学技术隐形物体是一种看不见的事物,但通过光学技术如隐身材料或折射等手段,我们可以使其对人眼不可见,从而达到隐形的效果。
3.3 空气污染与健康空气污染是一种看不见的事物,但它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监测空气中的有害物质、颗粒物及其浓度,我们可以间接了解空气污染级别,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4.附件本文档的附件部分包括了与本文相关的支持信息、数据或者相关文献,供读者进一步参考。
5.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可见事物:根据法律意义,可见事物是指人类能够通过肉眼或光学设备直接观察到的物体、景象或现象,包括但不限于具有形状、颜色、大小等可视化属性的事物。
1作文讲评《看得见和看不见》
【作文材料】看得见和看不见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看得见,也有很多东西看不见,它们的关系很奇妙:花草树木看得见,春天看不见;水果蔬菜看得见,营养看不见;嫁妆婚礼看得见,爱情看不见;书信问候看得见,思念看不见;论文文凭看得见,水平看不见……看得见的东西往往不可少,而看不见的东西更重要。
我们离不开物质的东西,而精神却更不可缺少。
如,自信、勇气、毅力、人格。
你怎样理解“看得见”和“看不见”?如何看待它们之间奇妙而辩证的关系?请认真思索,结合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以“看得见和看不见”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审题】1、这本就是关系型的命题。
且从材料和提示中“关系很奇妙”“如何看待它们之间奇妙而辩证的关系”来看,作文中二者间关系的论证不可少。
2、“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关系:物质的与精神的、外在的与内在的、形式的与本质的统一。
“看得见”是“看不见”的外在形式,“看不见”通过“看得见”来体现。
前提:“看得见”的东西往往不可少。
既要指出看得见的,又要指出看不见的,防止割裂两者的联系。
二者需统一于同一个事物中。
汶川地震,看得见的是废墟,看不见的是民族精神。
看得见秦桧的阿谀奉承,看不见岳飞的一腔赤诚。
只看得见眼前利益,看不见未来发展。
1当今社会中邪恶看得见,正义看不见。
陶渊明看见了官场的勾心斗角,终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成就了其隐士之美名。
3、“看不见的东西更重要”“精神却更不可缺少”:精神的(如自信、勇气、毅力、爱情、爱心)远比物质的重要;内在的本质的(人格、水平)远比外在的形式的重要。
看花草树木时去感受暖暖的春意,吃水果蔬菜要注重营养,只要有爱情,则不要过于看重婚礼的排场,当今社会获得文凭的同时更要有真正的水平。
也就是说“看不见”的精神的内在的本质的是我们真正应该具备的或追求的。
世人皆知《史记》对后人研究历史文化的巨大贡献,却看不见司马迁在受宫刑之辱时的痛苦与悲伤。
世间万物,千姿百态,但它们有着我们看不见的共同的本质,那就是蛋白质的同化和异化的不断新陈代谢。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一位议员提出要复员十万军人,这将减轻纳税人一亿法郎的税负。假定有人现在对他的提议作出反应:“这十万人和这一亿法郎是维护我们的安全所不可或缺的,这的确是某种代价。但是如果不付出这些代价,法国就会陷人内乱,或者可能会遭外敌人侵。”在这里,我不想反驳这种看法,这种看法在不同的场合,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不过,至少从理论上说,却不算经济学上的胡言乱语。真正的胡言乱语是说,这种代价本身就体现了某种收益,因为它能给有些人带来好处。
我本人则会告诉你我们在哪儿蒙受了损失。为了让事情容易理解,下面我不说十万人和一亿法郎,我们就说说一个人和一千法郎吧。
假定这儿有个A村庄,征兵官到处转悠,征召到一个人。税务官也同样在村里转了一圈,征到一千法郎的税款。这个人和这笔钱都被押送到东北部的梅斯城,这个人在这里可以过上一年跟以前不一样的生活,什么也不用干。如果你只注意梅斯——是的,你确实已经看了几百遍了——你觉得这样可真不错,有利可图啊。但是,如果你回头再看看A村庄,那么,除非你是个瞎子,否则,你就会看到,这个村庄损失了一个劳动力,也损失了可以作为他的劳动报酬的一千法郎,也损失了他细水长流地花这一千法郎所能带来的生意。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1】
在经济领域,一个行动、一种习惯、一项制度或一部法律,可能会产生不止一种效果,而是会带来系列后果。在这些后果中,有些是当时就能看到的,它在原因发生之后立刻就出现了,人们都能注意到它;而有些后果则得过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它们总是不被人注意到,如果我们能够预知它们,我们就很幸运了。
当然,无论在卫生和道德领域都存在同样的现象。通常,一种当时让人觉得舒坦的好习惯,后来总是带来痛苦,比如,生活放荡、懒隋、挥霍浪费。一个人如果仅仅注意到一种习惯的可以看得见的后果,而没有洞悉那些当时看不到的后果,他就会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他这样做,不仅仅是天生的嗜好,也自以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读后感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读后感-读后感大全这本《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作者是十九世纪法国的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他是古典自由派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被视为自由经济的伟大先驱。
读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这样几件事:01、破窗理论:广泛流传的破窗理论有两个版本。
一个版本是犯罪学领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破窗理论,此理论认为如果放任环境中不良现象的存在,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
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将会有人破坏更多的窗户。
这个理论也被广泛的应用在管理学领域: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对于不良现象要防微杜渐。
这是我以前就听说过的版本。
破窗理论的另外一个版本则有更悠久的历史,那就是巴斯夏在这本书中讲过的破窗理论,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店主的儿子不小心打破了一块窗户玻璃,围观的左邻右舍安慰店主说,“看开点儿,遇到这样的倒霉事儿也没办法,好在天下总有人会因此得到好处……如果玻璃老是不破,玻璃工还怎么活呀”。
邻居们认为店主花费安装玻璃的金钱进入流通,玻璃工会用它再消费,就这样,一块破碎的玻璃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巴斯夏说,你只看到了玻璃工收获了金钱用于消费,但你没看到店主原本可以用这笔钱做其他的消费,”看不见的东西所带来的损失抵消了看得见的东西所带来的益处“,这就是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
巴斯夏总结说:一个经济学家应该同时考虑“什么是看得见的,而什么又是看不见的”。
我要说: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考虑“什么是看得见的,而什么又是看不见的”。
02、交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为什么人们之间会产生交易呢?这是因为上帝赋予了每个人特定的资源,包括才能、物品等,用经济学家的话说:人们的禀赋是不同的。
同时,每个人在无数复杂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特定的需求。
正是因为禀赋不同、需求也不同,所以人们可以用对于自己来说相对价值较低的东西交换相对价值较高的东西,以此来满足个人需求。
既然交易能带来幸福,为什么还会有阻止自由交易的贸易保护主义呢?那是因为低竞争力行业或某些忧国忧民的专家以就业或维持社会稳定为由,通过游说政府出台贸易保护政策的方式,在对外贸易中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进而保护低竞争力行业的就业和劳动工资。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作者:来源:《国企管理》2019年第04期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作者:[法]巴斯夏以破窗的寓言为引子,指出了我们在政治经济决策中往往存在思维谬误,只看到“看得见的”部分,忽略了“看不见的”部分,进而导致决策失败,并且造成了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书中的主题包括赋税、政府补助(产业、艺文活动、教育)、公共建设、贸易保护主义、就业问题等。
数字金融的底层逻辑作者:徐远陈靖以互联网为基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减少了信息收集的成本,增强了信息处理的能力,是数字金融发展的基础。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商业和金融的成本必将降低,商业和金融的边界必将融合,这将极大地满足市场需求。
金融科技作者:陈建可礼翔本书对金融科技的概念、发展阶段、分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对正在崛起的中国金融科技、金融科技VS传统金融、金融科技的风险监管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解读。
此外,书中还对人工智能金融、区块链金融、大数据金融、云计算金融等方面有详细的论述。
对于广大金融商业人士而言,该书具有重要的学习参考价值。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3月15日中国的高科研投入将为稳定经济提供保障中国不断增加的科研经费投入将为其经济稳定和GDP增速提供保障。
中国2019年科研经费预算占GDP比重2.5%,超过2018年2.2%的比重;作为比较,中国2001年的科研经费预算GDP占比是0.8%。
借助技术突破,中国将来不会放缓经济增速。
路透社3月29日中国计划明年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垃圾废弃物已成中国最大的环保挑战之一。
中国历年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总量达600亿-700亿吨,面临提升回收能力的巨大压力。
中国已推出打造“零废物城市”计划,在全国建设数百家综合回收基地,力争到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
韩联社3月12日微信支付助韩国新罗免税店升级为跨境电商微信拥有10.82亿月活跃用户,并已成为连接品牌和用户的桥梁。
随着微信走出中国,越来越多海外商家也开始借这一平台吸引更多中国游客,在提供境外支付功能之外,微信还与许多海外品牌合作,使境外商家触及更广泛的中国用户。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下)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下)(接上篇)7、贸易管制贸易保护主义先生(这个大名不是我起的,而是迪潘先生的创意)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把它的祖国土地上的矿石转化成铁。
由于大自然对比利时人更慷慨,他们可以用比贸易保护主义先生更诱人的价格向法国人出售铁。
这就意味着,所有的法国人,或者说整个法国,从好心肠的佛兰德斯人那儿购买一定量的铁,只需付出较少的劳动。
于是受他们的自私自利的激励,法国人就充分地发挥这种局面的优势,每天都有无数的制钓者、金属加工工匠,车匠、技工、铁匠、犁匠,或者是本人,或者是派中间人,跑到比利时去购买他们所需要的铁。
贸易保护主义先生却一点都不喜欢这个样子。
他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自己赤手空拳进行直接干预,以阻止这种陋习继续蔓延。
这当然是收效甚微,因为只有他自己会受到伤害。
于是,他对自己说,我要扛起我的马枪,我要在我的腰里别上4把手枪,我要在弹夹中装满子弹,我要打开枪上的刺刀,最后他全副武装起来。
我要到边界上去,我首先要杀了那些金属加工工匠、制钉匠、铁匠、技工、锁匠,他们竟然只管追求自已的利润,而不管我的死活。
我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然而就在他要起身的时候,他又有了一个想法,让那战斗激情凉了半截。
毕竟,那些跑去买铁的人,我们的那些同胞,也是我的敌人,也很有可能采取自卫行动,最后的结果也许不是我杀掉他们,而是他们可能于掉我。
而且,即便是把我的全部仆人都派上阵,恐怕也未必能守住整个边界。
还有,我这么大张旗鼓,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吧,比我能从中得到的好处还大。
贸易保护主义先生只好长叹一口气,颓然倒下,听之任之,突然,他有了一个很捧的主意。
他记起来了,巴黎有一个伟大的法律工厂。
他自问道,法律是什么玩意儿?法律就是这样一种措施,一旦颁布,不管好坏,每个人都得遵守。
为了执行这一法律,政府组织起一支公共警察队伍,而为了维持这支所谓的公共警察队伍。
国家专门拨出了人力财力。
那么,如果我能让伟大的巴黎工厂搞出一部小小的精密的法律,宣布“查禁比利时出产的铁”,比利时铁就只能接受这样的结局。
第003讲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第003讲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你好,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比较和选择的学问。
一个人聪明有很多种,记忆力好、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强等等都是聪明,但是有一种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聪明,那就是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要做出正确选择,你首先得把要比较的东西拿出来,放在天秤两边去对比。
经济学则教你,在比较的时候不仅要看见那些看得见的东西,同时也要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在北大教经济学,每当教入门课的时候,我给学生推荐的第一篇文章,总是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Frédéric Bastiat ,1801-1850 )100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What Is Seen and What Is Not Seen,1848 )》,这也是巴斯夏去世前写的最后一篇文章。
我们知道经济学家分很多种,有分学界的,有分业界的;有做宏观的,有做微观的;有奥地利学派,有凯恩斯学派,有芝加哥学派,还有各种各样的学派。
但还有一种分法,就是好的经济学家和坏的经济学家。
巴斯夏在他的文章开头,就斩钉截铁地说,好经济学家和坏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个,那就是坏的经济学家仅仅能看到那些可以看见的后果,而好的经济学家却能同时考虑那些可以看得见的后果,以及那些只能通过推测看得到的后果。
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有没有接受好的经济学训练的重要的标志。
1.破窗理论的故事我们都听说过破窗理论的故事。
它说的是,一个顽童把窗户打破了,这时候窗户的主人,就要去买窗户,这将刺激窗户的生产。
制造窗户的工人接到订单,有了钱以后,他可以去买面包。
面包工人又可以去买衣服。
这样就推动了一连串的生产。
所以破窗理论的支持者说,有破坏才有进步,破坏本身是好的。
这种思维在社会中非常常见。
每一次社会经历灾难,每当有飓风、地震、海啸,总会有那么一些经济学者走出来,说这个灾难虽然造成很大的伤害,但它又为下一轮就业和GDP增长带来了机会。
这种说法真的有道理吗?多难真的能够兴邦吗?如果多难能够兴邦的话,那些避免了灾难的国家,岂不是吃亏了?2.破窗理论变种之一:国家发展这种破窗理论有一个变种,它说的是有些国家走了很大弯路,做了一些很错的事情,但回过头来看,幸好做了这些错事,这个国家后来才发展了。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在这里看见
READING本期荐书:《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作者简介:弗雷德里克•巴斯夏(Frederic Bastiat),法国的经济学家、政治家与作家,古典自由派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他被视为自由经济的伟大先驱,包括哈耶克(F.A.Hayek)、黑兹利特(Henry Hazlitt)、罗斯巴德(Murray N.Rothbard)在内的很多著名经济学家都深受其影响。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在这里看见内容简介:I I《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商界、政界及经济生活中的隐形决策思维》是一本关于经济学思维的经典著作。
作者巴斯夏以破窗的寓言为引子,指出了我们在政治经济决策中往往存在思维谬误,只看到“看得见的”部分,忽略T“看不见”的部分,进而导致决策失败,并且造成了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书中的主题包括赋税、政府补助(产业、艺文活动、教育)、公共建设、贸易保护主义、就业问题等。
就像哈耶克所说的:从来没有人用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就清楚地揭示了理性经济政策的关键难题所在。
而建立”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思维模式,对个人也很有启示:a-fi,巴斯夏在本书中分析了一类经济学里常见的谬误,谬误的产生是由于决策者只看到眼前或短期可见的后果,这种谬误被巴斯夏称之为:破窗理论。
决策始于远见,在做决策时,既能看到可见的后果,又学会看到当下看不到的后果以及可能给其他方面带来的影响,这也会助我们更好地做决策以及评估决策。
大师荐语I I正如《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从来没有人用这么简单的书名一句话,就清楚地揭示了理性经济政策的核心困难,我更愿意说是,经济自由的确切论述。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哈耶克经济学的艺术,在于不仅要观察任何行为或政策的即期影响,更要观察长远的影响;不仅要关注政策对某QC I城市开发00|2019.12URBANDEVELOPMENTREADING个群体产生的影响,更要追踪对所有群体造成的影响。
——《一课经济学》作者黑兹利特精彩书摘11(摘自译者序)从破窗理论开始谈思维谬误弗雷德里克•巴斯夏(FredericBastiat)是法国的经济学家、政治家与作家,古典自由派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看见的和看不见(巴师夏,英汉对照)
看见的与看不见的巴师夏In the economic sphere an act, a habit, an institution, a law produces not only one effect, but a series of effects. Of these effects, the first alone is immediate; it appears simultaneously with its cause; it is seen. The other effects emerge only subsequently; they are not seen;we are fortunate if we foresee them.在经济领域中,一次行动、一个习惯、一项制度和法律,不仅仅产生一个后果,而是一系列后果。
这些后果中,首先是最直接的后果,与其原因同时出现,是看见的后果;其他后果则晚一些时候出现,是看不见的,预见到它们是我们的福气。
There is only one difference between a bad economist and a good one: the bad economist confines himself to the visible effect; the good economist takes into account both the effect that can be seen and those effects that must be foreseen.糟糕的经济学家和优秀的经济学家之间只有一个区别:糟糕的经济学家只考虑到可见的后果;优秀的经济学家既考虑到可见的后果,又考虑到必须预见到的后果。
Yet this difference is tremendous; for it almost always happens that when the immediate consequence is favorable, the later consequences are disastrous, and vice versa. Whence it follows that the bad economist pursues a small present good that will be followed by a great evil to come, while the good economist pursues a great good to come, at the risk of a small present evil.这个差别是十分巨大。
巴斯夏《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巴斯夏《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是巴斯夏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不断寻求改变的过程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这篇故事简洁而深刻,在阐述人生哲学与变革观念的同时,也传递出了激励人们勇敢前行的信念。
故事中的年轻人希望寻求内心的变革,他向一位聪明人请教该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聪明人告诉他要将创意分为看得见和看不见两类,看得见的指的是我们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外在世界,而看不见的则是内在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聪明人告诉年轻人,若希望对看得见的世界产生改变,必须从看不见的世界开始。
年轻人不相信这一说法,于是聪明人让他去找一颗魔法种子。
魔法种子并不存在,聪明人的意思是告诉年轻人,想要改变现实,必须从内心开始、追求内心的成长和变革。
年轻人开始进行内心的探索,他尝试了许多方法,包括禅修、读书和旅行等,在这一过程中他开始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体验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思维的清晰,并明白了成功在于不停地追求变革和成长。
在故事的结尾,年轻人终于明白了聪明人所说的话的真正含义,他意识到在内心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看得见的世界开始显现出新的面貌,他开始看到了世界的美好之处,真正实现了内外环境的和谐。
这个故事给我们传递了重要的信念:想要改变现实,首先要改变内心,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与梦想,并开始不断追寻。
只有在内心上得到生命的升华,才能真正找到新的、好的方向,实现自身的提升和变革。
除此之外,《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还教会我们要保持清晰明确的目标,并勇敢地去实现它。
只有拥有目标、方向与追求,才能不断地激励我们前行。
总而言之,《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这个寓言故事让我们对自己的一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必须不断探索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在追求内心成长和变革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方向和生命的价值,将追求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斯夏《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读后感
巴斯夏《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有感
原创: 401文子
这部小书写于100多年前,不过,它指出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就像大海里的冰山一角。
我们能看得见的只是浮在上面的1/10,我们往往看不到隐藏在海面下的巨大冰山。
可是,对我们危害大的恰恰是隐藏在海面下的冰山。
而不是浮海面上的部分。
我们认识世界上的事物,恰恰都是这样,先看到最表层最肤浅的部分,经历无数伤害后,不得不认识不那么直观,需要靠逻辑推理才能认识的事物。
可见,我们有必要看到我们看不见的东西,才能更好的避免危险。
因为,看不见的部分远远大于看得见的部分(根据浮力定律大家也不难得出结论)。
并且,我们往往是在撞上可见的冰山之前,就已经被冰山撞到了。
可是,没有人愿意脱离自己的习惯去思考看不见的东西——这个不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还是需要可贵的演绎推理,需要很强的逻辑能力。
好,这就正式开始介绍这本神秘小书。
它对我影响至关重要的案例,就是他一开始就讲的破窗效应的故事。
有一个店主的儿子,不小心打破了店铺的窗户。
他不得不请人来修窗户,额外花费5法郎。
这时,很多邻居都来安慰他。
“你看,虽然这个孩子打破窗户,可是呢?这未必是件坏事,因为你雇人安好玻璃,给这个玻璃工人提供了工作。
工人的需要购买玻璃,又给玻璃厂也带来了利润。
玻璃工人赚钱,要来你店里喝一杯,你不又赚回来了?
“大家都得到了钱。
所以,你虽然损失了这点钱,但是别人得到了钱,总得来说,大家都没有损失,只不过做了一次转移而已。
“以此类推,你促进了咱们整个小镇的繁华。
”
道理,看着似乎是这个道理。
可是,你有没有觉得哪里不对?
他们没有告诉你,如果你这个玻璃不被打破,你完全可以用这个钱进行其他的消费。
那么,你的财富仍是5法郎,你进行买鞋的消费仍然可以带来这一切的——什么钱转移给别人,别人创造财富——但你的玻璃没有坏,却得到了一双鞋子。
这个财富是增加的。
可是,如果打破玻璃,你不得不花钱去修,你的钱花了,财物没有增加。
给别人创造了工作,那是另外的事情。
那是你能看得到的。
你没有看到的是,你可能没有给玻璃工创造工作,而是可以给鞋匠创造的工作。
这就是典型的灾难经济悖论。
有人以为把巴黎烧掉就会促进市场繁荣。
因为,你烧掉之后就会
重建,就会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繁华。
其实,想想都很可笑的。
你把巴黎烧掉就一定能重建吗?
重建的资金哪里来?
如果你有重建的资金,那么你干嘛不把这个钱消费掉呢?
如果你消费掉,经济不就增长了吗?——这就是所谓的灾难经济学悖论。
可是,这么浅浅的道理呢,经常被大众忽略,他们经常被忽悠。
甚至看到网民们纷纷鼓励各种灾难,甚至有很多灾难是人为制造的。
国内的事儿不能说,点到为止吧。
同样道理,我们一定要看到这个我们看得见的东西。
还要看到(用逻辑和常识想到)看不见的东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
——401文子原创于2019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