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探索规律

合集下载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与反思第【1】篇〗设计说明1.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

由于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开头也不会相同。

本节课直接拿出计算器,开门见山,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使学生在新课开始就明确了学习目标,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2.注重开展自主学习。

别人说十遍不如自己做一遍,学生亲手操作演示的东西,由于有切身实践,往往体会深刻,有助于激发悟性,增强思维力度。

缘于上述原因,在每个板块的活动中,都积极为学生主动尝试、交流、讨论等创造条件,为学生探索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交流中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交流、总结、应用的过程,层层深入,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乐趣,这样才会使课堂生动有趣。

此外还重视方法的总结,在学生会用规律写商后,让学生回顾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试着总结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计算器学生准备:计算器教学过程⊙开门见山,引入新课今天的新课,我们请来了一位特别的“朋友”(计算器),有了它,我们的计算既快捷又准确,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发现规律。

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计算器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吧!(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通过利用计算器的好处,让学生带着“特殊功能”这个疑问进入新课。

⊙合作探究,总结规律1.建立猜想。

出示例9中的前两题:1÷11 2÷11(1)使用计算器。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1÷11的结果。

(2)根据结果猜想。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已经得出1÷11=0.0909…,如果在这道除法算式中,除数11不变,被除数乘2,得到的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提出猜想:0.0909…×2=0.1818…,因为除数11不变,被除数1扩大到了原来的2倍,得到的商也应该扩大到原来的2倍。

小学数学西师新版三年级上册《探索规律》资料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西师新版三年级上册《探索规律》资料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西师新版三年级上册
《探索规律》资料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没有采用书上的乘法表的例子,而是采用一个含有规律的游戏《数青蛙》引入课题。

接着是让学生通过例题来回顾梳理探索事物隐含规律的基本方法,以及这些规律在表达时用到代数式更加简洁易懂。

然后通过发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就是一个发现认识规律的过程。

只要用心观察思考就能发现规律的存在。

(在练习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从不同角度谈发现的规律说的很好)。

成功:我在上课伊始,游戏引入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了兴趣。

学生练习的展示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意外收获多种规律的探究。

另外,在气球例题中除了解决书上的问题外,我又让学生通过了解的信息自己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这一环节我感觉效果很好。

学生通过交流基本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不足之处:前面讲的有些太细,用时比较长,所以导致后面练习时间紧,没有耐心等待,给学生交流更好组织语言机会和时间。

努力方向:结合新课标认真备课,吃透教材。

恰当处理交流展示的环节,掌握各环节用时,使教学真正达到高效课堂。

探索规律小学数学教案

探索规律小学数学教案

探索规律小学数学教案教学内容:探索规律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根据规律进行推断和应用教学重点:能够发现规律并应用到解决问题中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准备:数学教材、小黑板、彩色粉笔、玩具等实物教学步骤:一、导入1. 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一个规律,让学生发现规律所在,如:1、4、7、10、13、______2. 引导学生讨论规律,提出不同的解释和猜测二、探索规律1.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组规律,如:2、4、8、16、32、______2. 小组合作,共同发现规律,并将规律表达出来3.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规律,并讨论不同规律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三、运用规律1. 让学生在小组中解决一些规律问题,如:找出序列中的第n项是多少2. 引导学生通过规律解决问题,讨论并比较不同解决方法的优缺点3. 学生进行展示,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四、巩固练习1. 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个规律题目,并解答2. 鼓励学生通过规律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提高灵活运用规律的能力3. 收集学生的解答并进行讨论,帮助学生互相学习和进步五、总结反思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延伸:可让学生设计更复杂的规律问题,并进行挑战板书设计:探索规律1、4、7、10、13、______2、4、8、16、32、______反馈评价:观察学生在探索规律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并记录学生的学习反馳和进步。

教学反思: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同时要注重对规律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探索规律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探索规律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探索规律9篇探索规律 1探索规律(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11~112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1能借助计算器探索出乘法算式的一些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下列算式:1×1=11×11=111×111=1111×1111=教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每个算式里的两个因数相等,每个因数的每个数位上都是数字1。

教师:从上往下看,比较这些算式,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第1个算式两个因数都是一位数,第2个算式两个因数都是两位数,第3个算式两个因数都是三位数,第4个算式两个因数都是四位数。

教师:我们发现的都是这些算式的规律,既然这些算式有这么多的规律,那么它们的结果会不会也呈现出一些规律呢?学生自由猜测。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规律。

板书课题。

[点评:用有规律的一组算式让学生发现规律,并用猜测算式的积是否有规律的方式巧妙地引入本节课学习,能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

]二、探索规律1教学例1。

教师:刚才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先用计算器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把结果写下来。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1×1=111×11=121111×111=123211111×1111=1234321教师:刚才我们的猜测正确吗?学生:确实有规律。

教师: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后再组织汇报。

学生1:我发现当算式中两个因数相等,而且每个数位上的数字都是1时,两个一位数相乘,积是一位数;两个两位数相乘,积是三位数,两个三位数相乘,积是五位数;两个四位数相乘,积是七位数。

也就是积的位数总比两个因数位数的和少一位。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要注意哪些问题一、要注意为学生创设灵活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要研究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方式,把有探索价值的并且学生有能力探索发现的内容,尽量让学生去探索与发现,而那些毫无探索价值与意义的内容,或者即使有探索价值,可学生根本无能力探索的内容,应考虑采用讲授法。

要根据不同的课,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为学生创设灵活的教学方法。

二、要注意重视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师首先必须要从数学结论的教学转变为数学过程的教学,把数学每一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充分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不是一堆死东西,而是由一个活生生的问题组成的。

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解思考的全过程。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教学中:三、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便架设“认知桥梁”要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建构过程、不仅知其结果,还要了解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

四、要注意重视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

深刻理解徐长青教育专家所倡导的,简约教学策略的应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善于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

它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和条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启动器。

如何结合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一.转变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教育观念,是知识经济发展和世界全球化进程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小学数学《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最新审定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探索规律》(优秀课件)

最新审定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探索规律》(优秀课件)

30 , __ 15 90 , 75 , 60 , 45 , __
考 考 你
720 180
8 480 ÷
4 2 =
60
120
360 ÷ 4 = 90
180
45
240
找规律,并在空格里填数。
72 8 9 45 15 3 56 8
7
63 3
21
35 5
7
如果她们每天加工的套数不变,你能很快填写下表吗? 加工的套数 天 数 18 3 36 72 108 18 144 24 180 30
2.完成探索规律这一章节课后练习题。
探索规律 篮球的总个数 8 16 24 32 40
每筐装的个数
装的筐数
8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8
2
8
8
8
西师新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2课
除法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让同学们体验事物内部或事 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2.让同学们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 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3.培养同学们的观察、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 他们的演绎推理能力。
填写下表:
篮球的总个数 每筐装的个数 装的筐数 8 8 1 16 8 2 24 8 3 32 8 4 40 8 5
填写下表: 篮球的总个数 每筐装的个数 装的筐数
8 8 1 16 8 2 24 32 40 160 320
8
3
8
4
8
5
8 20
8 40
根据 10 ÷ 5 = 2 写出下面算式的结果:
40÷5 = 8 50÷5 = 10 60÷5 = 12
70÷5 = 14

六年级探索规律知识点归纳

六年级探索规律知识点归纳

六年级探索规律知识点归纳在六年级数学学科中,探索规律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规则之后,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寻找、发现并归纳数学中存在的规律。

这个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对六年级数学中常见的探索规律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数字规律1. 基本的数字序列规律在数列中,数字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

例如,等差数列中,每个数字与前一个数字之间具有相同的差值;等比数列中,每个数字与前一个数字之间具有相同的比值。

通过观察数列中数字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序列中的规律。

2. 数字特征的规律一些数字具有特殊的性质,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判断数字的规律。

例如,偶数的个位数字一定是0、2、4、6、8;3的倍数的各位数字之和一定是3的倍数,等等。

3. 数字操作的规律对数字进行不同的操作,可能会得到一些有趣的规律。

例如,将一个数字的各位数字相加,再将和与原来的数字相加,重复这个过程,最终可能得到一个固定的数。

这样的规律可以通过反复尝试和验证来发现。

二、图形规律1. 形状的规律图形中的形状、大小、角度等特征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有些图形的边数是递增或递减的,有些图形的对称轴位置有规律,还有一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旋转或翻转等操作得到。

2. 图形排列的规律多个图形通过一定的规则排列在一起时,可能会呈现出一些规律。

例如,螺旋形排列、交错排列、递增递减排列等。

通过观察图形排列的方式,可以发现图形之间存在的规律。

三、运算规律1. 四则运算的规律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时,数字之间遵循一些规律。

例如,加法中,任意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顺序无关;乘法中,任意两个数的积与它们的顺序无关;除法中,被除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商和余数的大小等等。

2. 运算法则的规律不同运算法则之间可能存在一些规律。

例如,加法和乘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和除法不满足交换律,但满足减法的互补性和除法的倍数性等等。

小学数学西师新版三年级上册《探索规律》教案.docx

小学数学西师新版三年级上册《探索规律》教案.docx

小学数学西师新版三年级上册《探索规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发现数的运算中的简单规律,能根据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探索发现能力,获得对数学的更深入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积极的情感。

教学重点会根据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孩子们,大家都知道,无论是在大自然中,还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其实这些变化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只要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深入探讨就会有所发现。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学里的变化规律。

二、新课学习1.教学例 1。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 1)理解图意。

你从图中都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说一说。

(2)填写结果。

让学生根据理解,填写下表:篮球的总个数816243240每筐装的个数88888装的筐数12(3)小组交流。

学生认真观察填好的表格,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你的发现。

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几个发现:①从表中可以发现:每筐装的个数不变,篮球的总个数扩大几倍,装的筐数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 从左往右看 )②从表中可以发现:每筐装的个数不变,篮球的总个数缩小几倍,装的筐数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从右往左看)(5)教师强调:当每筐装的个数不变时,装的筐数是随着篮球总个数的变化而改变的。

2.教学例2。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情境中提出的问题。

(1)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及时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从图中第三个扇形上的数开始,按逆时针的方向,后一个扇形上的数总是前两个扇形上的数的总和。

三、结论总结1.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2.探索规律是要按一定的角度(或顺序)去观察,同时还要积极动脑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

2025年小学数学小升初专项培优训练——探索规律

2025年小学数学小升初专项培优训练——探索规律

二 选择。 (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 n 边形的内角和是( C )。 A.180° × n B.180° ×( n - 1) C.180° ×( n - 2) D.180° ×( n - 3)
2. 某区组织 10 支队伍参加足球比赛,如 果每两支队伍要踢
一场比赛,那么一 共需要踢( B )场比赛。
小升初专项提优 6.探索规律
时间: 4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 填空。 (每空 2 分,共 24 分)
1.找规律,填一填。
(1) (1,1),(2,4),(1,9),(2,16), (1,25),(2,36)。
(2)
12,13,25,38,153,(
8 21
),(
13 34
)。
(3) 3624,1362,186,(
A.20
B.45
C.90 D.100
3. 2025 年元旦是星期三,6 月 8 日是星期( D )。
A.星期六
B.星期三
C.星期二
D.星期日
4. 把一些规格相同的杯子叠起来(如图),4 个杯子叠起来高 20 厘米,6 个杯子叠起来高 26 厘米。 n个杯子叠起来的高 度可以用下面( D )的关系式来表示。 A.6n + 10 B.3n + 11 C.6n - 4 D.3n + 8
4. 10 元和 5 元的人民币共 50 张,合 260 元,10 元的有( 2 ) 张,5 元的有 (48 )张。
点拨:此题属于鸡兔同笼问题。假设全是 10 元的人 民币,则 5 元的人民币有(10×50 - 260)÷(10 - 5)= 48(张),所以 10 元的有 50 - 48 = 2(张)。
帐篷数
1 2 3 4…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 探索规律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 探索规律  ︳西师大版

教案标题: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 探索规律︳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规律,掌握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规律的概念2. 探索规律的方法3. 规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概念,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索规律(1)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数字等,发现规律。

(2)通过实验、猜想、验证等过程,探索规律。

(3)总结探索规律的方法。

3. 规律的应用(1)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规律的概念和探索规律的方法。

5. 课后作业设计与生活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探索规律的方法补充和说明:探索规律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探索规律》 (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

《探索规律》  (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

教案:《探索规律》-二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中的简单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规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图形中的规律: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图形中的规律,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2. 数字中的规律: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数字中的规律,如数的顺序、数的排列等。

3.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规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中的简单规律。

2.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规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图片等,发现图形和数字中的规律。

2. 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图形和数字中的规律。

3. 猜测法:让学生通过猜测,发现图形和数字中的规律。

4. 推理法:让学生通过推理,发现图形和数字中的规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图形和数字中的规律。

2. 新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中的规律。

3.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规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规律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与规律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合作能力等。

2. 结果评价:检查学生对图形和数字中的规律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反馈评价: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质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质教学课件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 用计算器计算; 2. 观察发现规律; 3. 利用规律写积(商); 4. 根据规律续写算式。
跨学科学习
数字黑洞
黑洞原是天文学中的概念, 表示这样一种天体:它的引力 场是如此之强,就连光也不能 逃脱出来。数学中借用这个词, 指的是自然数经过某种数学运 算之后陷入了一种循环的境况, 仿佛掉进了黑洞,永远出不来。 这就是数字黑洞。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总结
回想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 知识?和大家一起分享说一说!
课后作业
01 完成课后练习题 02 课时练习题(选取)
同学们,再见!
用计算器计算前四题,找出规律,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
3×0.7
= 2.1
3.3×6.7
= 22.11
3.33×66.7 = 222.111
3.333×666.7 = 2222.1111
3.3333×6666.7 = 22222.11111
3.33333×66666.7 = 222222.111111
3.333333×666666.7 = 2222222.1111111
你能按发现的规律试着写出下一个算式吗?
选自教材第35页做一做
你能按发现的规律试着写出下一个算式吗?
3×0.7
= 2.1
3.3×6.7
= 22.11
3.33×66.7 = 222.111
3.333×666.7 = 2222.1111
1÷9= 0.1111… 2÷9= 0.2222…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9= 0.3333… 4÷9= 0.4444…
被除数和循环节 上的数相同。

小学数学北京版新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小学数学北京版新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小学数学北京版新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重点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讲解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计算器?计算器由几部分构成?生自由回答。

出示课件第2页:二、新课学习1. 学习例1,探索两个数和的规律。

出示课件第3—4页:(1)仔细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2)怎样解答?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方法?(3)学生尝试解答,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出示课件第5—6页:(5)归纳小结:三个人算出的得数一样。

虽然组成的两位数不同,三种方法中两位数相对应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不变。

2. 学习例2,探索两个数乘积的规律。

出示课件第7页:(1)仔细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2)怎样解答?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方法?(3)学生尝试解答,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出示课件第8页:(5)归纳小结:两个因数越接近,它们的积就最大。

三、结论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师归纳小结:出示课件第9页:用数字卡片,组成两个不同的数,两个数相对应的每位数上的数字最大,它们的和就最大。

两个因数越接近,它们的积就最大。

四、课堂练习出示课件第10—12页:3.五、作业布置查阅资料: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

六、板书设计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用数字卡片,组成两个不同的数,两个数相对应的每位数上的数字最大,它们的和就最大。

两个因数越接近,它们的积就最大。

2023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优秀5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找规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事物有规律的排列,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循环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例1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地板图的画,电脑课件,白纸、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小东家做客,你们想去吗?那我们快点出发吧?(1)引入大家看,一路上春光明媚,蓝蓝的天上漂着朵朵白云,地上绿草青青多美呀!连路旁的电线杆的颜色也是这么的漂亮,你们发现这些电线杆的颜色有什么特点呢?(2)学生汇报规律。

(3)教师:像这种重复出现的排列规律,是我们一年级已经学过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师:好吧!让我们继续走吧!二、探究新知(一)门的规律1、引入师:好了,小东家到了。

师:他家的门可是最新科技的产品--密码门。

只要输入正确的密码,门就会自动打开。

2、出示密码门。

(1)导入师:小东已经输入了三排密码,最后一排他想留下来考考我们。

这排密码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比一比哪组最快找到密码。

3、学生汇报规律(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规律)(1)竖着看--每排都有哪4个图形,缺少哪个图形就填哪个图形。

学生说教师演示课件。

(2)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所以根据斜行来填。

学生说教师演示课件。

(3)横着看--根据学生说的演示课。

师:从第一排到第二排有什么变化?师:第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第二排的最后一个,其余三个图形都按原来顺序往左移动一格。

师:第二排到第三排有什么变化?第三排到第四排会有什么变化?师:第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第二排的最后一个,其余三个图形都按原来顺序往左移动一格。

小学六年级探索规律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探索规律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探索规律知识点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探索规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些小学六年级数学中常见的规律知识点。

一、等差数列的规律等差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任意两个相邻的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等差数列,因此了解等差数列的规律非常重要。

例如,数列2, 5, 8, 11, 14, … 就是一个等差数列,公差为3。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个数列,发现每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大3,这就是等差数列的规律。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规律来求某个位置上的数,或者根据已知的数求出公式等。

二、等比数列的规律等比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任意两个相邻的项之比都相等的数列。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中,等比数列也是常见的一种规律。

例如,数列3, 6, 12, 24, 48, … 就是一个等比数列,公比为2。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个数列,发现每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大2倍,这就是等比数列的规律。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等比数列的规律来求某个位置上的数,或者根据已知的数求出公式等。

三、平方数的规律小学六年级数学中,平方数也是一个重要的规律。

平方数是指一个数的平方,例如1, 4, 9, 16, 25, … 就是一列平方数。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平方数的个位数字来发现规律:1的个位数字为1,2的个位数字为4,3的个位数字为9,4的个位数字为6,5的个位数字为5,6的个位数字为6,7的个位数字为9,8的个位数字为4,9的个位数字为1,以此类推。

从这个规律可以看出,平方数的个位数字循环出现,而且每两个平方数之间的个位数字相差为2或6。

四、倍数的规律倍数是指一个数可以被另一个数整除,例如10是2的倍数,6是3的倍数。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中,我们会遇到关于倍数的问题。

例如,我们要列举10的倍数,可以从10, 20, 30, 40, … 开始逐个增加10,就可以得到10的倍数。

部编四年级上数学《探索规律》陈格PPT课件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

部编四年级上数学《探索规律》陈格PPT课件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

名师PPT课件
孙悟空回花果山
变变变
名师PPT课件
(1)除数不变,如果被除数乘8,商( 也乘8 ), 如果被除数除以70,商( 也除以70 )。 (2)被除数不变,如果除数乘20,商( 反而除以20 ), 如果除数除以12,商( 反而乘12 )。
(3)一个除法算式,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5,商(不变 )。
÷2
÷2
320÷8 =40
从下往上观察,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几, 商也除以几。
名师PPT你课件发现了什么?
16÷8 = 2 160÷8 = 20 320÷8 = 40
从上往下观察,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 商也乘几。
从下往上观察,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几, 商也除以几。
名师PPT你课件发现了什么?
16÷8 = 2 160÷8 = 20 320÷8 = 40
名师PP你T课件发现了什么?
6÷ 3 = 2 6÷ 3 = 2 60÷ 30 = 2 60÷ 30 = 2 ×100 ×10 ×10 ×100 ÷100 ÷10 ÷10 ÷100
×10 ×10
÷10
÷ 10
600÷ 300= 2 600÷300=2
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乘几,除数乘几,商不变。 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除以几,除数除以几,商不变。
从上往下观察,我发现了___________ 从下往上观察,我发现了___________
名师PP你T课发件 现了什么?
200÷ 2 = 100 200÷ 2 =100
×10 ÷10
÷20 ÷10 ×10
200÷ 20=10 ÷20 200÷ 20=10 ×20
×20 ×2
÷2
÷2
×2
200÷ 40= 5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 探索规律》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 探索规律》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探索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和掌握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发现图形排列的规律。

2.难点: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2.学具:图形卡片、练习本、铅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老师出示一张有趣的图形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二)探究新知1.老师出示第一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规律。

(1)学生观察图形,发现规律。

2.老师出示第二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规律。

(1)学生观察图形,发现规律。

3.老师出示第三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规律。

(1)学生观察图形,发现规律。

4.老师出示第四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规律。

(1)学生观察图形,发现规律。

(三)巩固练习1.老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1)在下面的空白处填入合适的图形,使图形排列规律一致。

(2)根据规律,画出一组图形。

2.老师选取几名学生展示作品,并给予评价。

(四)拓展延伸1.老师出示一道拓展题:用10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多少种拼法?2.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发现规律,记录下来。

2.家长签字确认。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发现规律,使学生掌握了图形排列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图形排列的规律,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2.培养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的推理和预测。

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自主发现规律,并能够用语言描述规律。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究规律》教案范文三篇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究规律》教案范文三篇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究规律》教案范文三篇1 教学目的: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究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拟、猜测、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究和发现数学规律的根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究数学规律的经历,开展思维才能。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别人合作交流的价值,学会与别人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与别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究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究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探究与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比赛提醒课题1.同学们,今天我们带来了我们的好朋友——计算器(板书:计算器),我们已经在上学期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谁能说说用计算器计算有哪些注意点?今天我们继续使用计算器,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干什么呢?过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2.如今老师想和你们进展一场比赛,你们用计算器,我用口算,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为了公平起见,我请一个同学上来出示题目。

谁赢了?你知道沈老师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吗?老师之所以能这么快的口算,是因为我知道了乘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数学规律(板书:规律)今天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探究规律。

(补充课题)(二)猜测,举例验证,发现规律1.出示表格,请看这张表格,在乘法算式中乘数也可以叫因数。

一个因数是36,另一个因数是30,请用计算器计算出36×30的积。

请大家注意,如今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请你猜一猜得到的积和1080会有怎样的关系?下面的3组算式的积和1080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刚刚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他认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跟着乘几.在数学上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想法称之为猜测,要想证明这个猜测是否正确,我们还是需要对它进展验证,那应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计算)2.好,下面就请大家拿出作业纸,完成作业纸上的表一。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小升初专题复习《探索规律》优质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小升初专题复习《探索规律》优质教学课件

5.如图 ,小东用 16 根小棒搭 3 间小房子。照这样计算,搭 50 间小 房子要用( 251 )根小棒,搭 x 间小房子要用( 5x+1 )根小棒。 6.(江苏·邳州)下图中,每个黑色圆片的周围都摆有 6 个白色圆片。 照这样摆下去,10 个黑色圆片的周围一共摆有( 42 )个白色圆片;n 个黑色圆片的周围一共摆有( 4n+2 )个白色圆片。
正方形的个数 1 2 3 4 5 …………
2.按照上面的画法,如果画 8 个正方形,能得到多少个直角三角形?如 果要得到 100 个直角三角形,一共应画多少个正方形?(8 分)
(8-1)×4=28(个) 100÷4+1=26(个) 答:如果画 8 个正方形,能得到 28 个直角三角形,如果要得到 100 个直 角三角形,一共应画 26 个正方形。
1 2n
)。
2.(江西·抚州)如图中数字排列,问:第 20 行第 7 个数是( 368 )。
1 234 56789 10 11 12 13 14 15 16
图形中的规律 (江西·赣州)观察下面由点组成的图(点群),请回答。
方框内的点群包含( )个点,第 10 个点群包含( )个点。 思路点拨:由图形可知:①的点数和=1×3-2=1,②的点数和=2×3 -2=4,③的点数和=3×3-2=7,④的点数和=4×3-2=10,所以⑤ 的点数和=5×3-2=13,⑩的点数和=10×3-2=28。 【答案】13 28,
构成 40 个完整周期,第 200 个围棋子是白色的。
【答案】200÷(1+3+1)=40(组)
答:第 200 个围棋子是白色的。
【对应题型四】
5.(湖北·潜江)循环小数 1.1234812348… 用简便方法记作(
),
它的小数部分的第 2018 位数是( 3 )。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探索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探索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探索规律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探索规律数学教学探索规律一1、提高“探索规律”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既然探索规律性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师就需要重视起这类内容的作用。

首先,在公式、法则或计算方法这类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索中,发现数学知识的正确性。

其次,将探索规律类知识作为数学中数与代数中间的独立体,有利于探索规律教学内容重要地位的明确。

小学数学教学中,规律大都是通过数与形的方法展示出来的,比如在学习“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时,规律探索内容就展示在图形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图形中分析出公式类的结论,会大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就感,促进学生更加喜数学。

2、加强探索规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科学程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应当更多地取自于,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情境的有效创设,给小学生呈现多样化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多联系和融合小学生身边的事物,从实际入手,利用学生可以感受到的具体事例,组织学生去探究与发现规律。

比如在学习“间隔排列”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场景进行举例,描述一个小学生可以感知的场景,从而促进学生形象地了解知识。

教师可以说:“工人设计树木栽种时,为了美观,做出了这样的设计,不同树木的栽种设计不同”,同时为学生展示一个生动形象且真实的图片,让学生去发现其中的规律,促使小学生成为规律的主要探究者。

数学教学探索规律二一、“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审视数学中探索规律的过程,实际上是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综合运用的过程。

过去我们比较强调演绎推理,弱化了合情推理,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合情推理是丰富多彩的,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是两种用途最广的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常常要借助于直觉。

因此,在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活动中,既要用合情推理发现数学规律,又要用演绎推理加以论证,以保证结论的正确性,两者缺一不可。

这就好比人在迷雾中前行的眼睛与双腿,既要用眼睛观察方向、探寻道路,又要靠双腿循序渐进、达到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要注意为学生创设灵活的教学方法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要研究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方式,把有探索价值的并且学生有能力探索发现的内容,尽量让学生去探索与发现,而那些毫无探索价值与意义的内容,或者即使有探索价值,可学生根本无能力探索的内容,应考虑采用讲授法。

要根据不同的课,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为学生创设灵活的教学方法。

二、要注意重视学生的参与活动
教师首先必须要从数学结论的教学转变为数学过程的教学,把数学每一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充分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不是一堆死东西,而是由一个活生生的问题组成的。

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解思考的全过程。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教学中:三、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便架设“认知桥梁”要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建构过程、不仅知其结果,还要了解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

四、要注意重视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

深刻理解徐长青教育专家所倡导的,
简约教学策略的应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善于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

它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和条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启动器。

如何结合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教育观念,是知识经济发展和世界全球化进程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小学数学《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

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

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教师要能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以及好奇心所引发的“问题”潜力,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提问。

教师也要学会倾
听,敢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

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要“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

二.营造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首先,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不而且也有情感的交融,没有纯情感的认知,也没有纯认知的情感,二者协调,相互作用。

积极的情感因素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求知。

教师要通过自己富有童趣的幽默语言、动作和表情传递给学生尊重与信任、宽松与鼓励的情感信息,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自由发表意见,发现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仅有知识的交流,其次,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平等相处,互相尊重。

教师要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的提问以微笑、注视和评价,在教育学生养成尊重别人发言良好习惯的同时,允许他们自由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活动,提倡讨论、辩论和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与教师、学生沟通信息。

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问题”心理障碍,让每个人在发现和提出问题时都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在一种平等、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激疑、促思。

另外,应注意创设开放的“问题”时空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发现问题的空间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努力营造一种宽松、融洽,人人均思进取的课堂教学氛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保证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氛围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

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

教学中,应有意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该情境中,犹如身临其境,从而产生强烈的“问题”需求和迫切的“探究”心理,使他们乐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

小学生的兴趣源于好奇。

教学中,应注意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问题情境中,寓抽象的数学问题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佳境中,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

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可设计如下情境:同学们,今天让大家来做小老师,都来考考我。

大家随便报一个自然数,老师不用计算就会知道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计数器核对。

随着学生报出的数,老师都能准确无误的判断,这时学生觉得老师太了不起了,特想知道老师用什么魔法来判断的。

老师没什么魔法,也不是神仙,更没有特异功能,只是老师比你们先掌握了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规律好不好?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创设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问题情境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非常紧密,常常是前一个知识是后一个知识的基础,后一个知识是前一个知识的发展,就象环环紧扣的链条。

学生学习数学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的过程。

教学中,利用学生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从原来的知识结构中提取相关的知识经验,经过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认
知结构。

四.鼓励质疑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质疑是思维的开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都始于发现问题,始于问题所激发出来的探索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中善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
识。

初中历史思维导图
现在,初中历史所涉及的是粗线条的知识,每课的内容也不多,学起来应该很容易。

可是,部分学生总是学不好,成绩不理想。

这主要是态度和方法问题。

我们可以利用初中历史思维导图来学习和端正学习态度。

一、端正态度,相信自己。

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不学没所以然,在学习中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不会尽力去学习。

所以,初中历史思维导图可以帮你真正弄清学习历史的必要性。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如何处事,学习历史可以使人变得聪明。

学习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在与人谈话时若能博古通今,一定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历史还是一部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它教育我们要爱国,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明白了学习历史的必要性,端正了态度,才会自觉主动去学好它。

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也是历史学不好的原因之一。

其实,历史很容易学好,每一个学生应该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能学好它。

二、理清线索,把握整体结构。

学习历史,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初中历史思维导图就完全可以体现出来。

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可以主要朝代为线索去学习。

每本书的目录就是知识的框架,我们要学会看目录,通过它掌握知识整体结构。

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考的都是主干知识,如果我们理清了线索,掌握了知识的整体结构,考试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注意前后联系,学会归纳整理。

历史是从古到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香港回归”时,我们应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回顾香港是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