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学艺术
宗白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作者宗白华一、飞动之美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
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
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
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选》中有一些描写当时建筑的文章,描写当时城市宫殿建筑的华丽,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幻想。
其实不然。
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发掘出来实物材料,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文选》中的那些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开现实并不是那么远的。
现在我们看《文选》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鲁灵光殿赋》。
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宫殿内部的装饰,不但有碧绿的莲蓬和水草等装饰,尤其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还有一个黑颜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蹲在那里,吐着舌头。
不但有动物,还有人:一群胡人,带着愁苦的样子,眼神憔悴,面对面跪在屋架的某一个危险的地方。
上面则有神仙、玉女,“忽缥缈以响象,若鬼神之仿佛。
”在作了这样的描写之后,作者总结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胶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
”这简直可以说是谢赫六法的先声了。
不但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
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斯干》),可见中国的建筑很早就趋向于飞动之美了。
二、空间的美感之一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宗⽩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宗⽩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读书报告本篇⽂章讲到中国园林建筑所表现的⼆个美学思想:第⼀,飞动之美,在古代雕刻常⽤龙,虎,鸟,蛇这⼀类⽣动的动物形象,汉代的舞蹈,杂技等艺术⼗分发达,绘画,雕刻,也呈现⼀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前进的活⼒。
第⼆,空间之美,指出“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还提到中西建筑之间最重要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对空间的使⽤上。
西⽅建筑内部与外部不通透,⽽中国建筑每室⾃凿窗户,内外通光,⼀个字就是“通”。
中国古代园林布局上严格的结构对称要求⽽⼜摸拟接近⾃然的布局美,也就是本于⾃然,⾼于⾃然,它⽬的在于求得⼀个概括、精炼典型⽽⼜不是⾃然⽣态的⼭⽔环境。
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像的审美感受和因之⽽引起的审美感情。
这样的创作⼜必须合乎⾃然之理,也就能获致天成之趣。
追求天趣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精神,把⾃然美与⼈⼯美⾼度结合起来,将艺术境界与现实的⽣活事例为⼀体,形成了⼀种把社会⽣活、⾃然环境、⼈的情趣和美的理想都⽔乳交融在⼀起的,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的物质空间在⽂字可以感受到宗⽩华对虚⽆之美⽂化美学内涵的推崇,楼台亭阁的审美价值在于通过这些建筑本⾝,可以欣赏到外界⽆限空间中的⾃然景物,使⽣意盎然的⾃然美融于怡然⾃乐的⽣活美境界之中,建筑空间与园林风景互相渗透,⼈⾜不出户,就能与⾃然交流,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从⽽创造⼀个洋溢着⾃然美的园林“⽣境”。
园林建筑整体布局的⾼低错落、相互照应所体现出来的韵律美,⽂中的飞动之美,是否可以看作宗⽩华“⽓韵⽣动”的艺术境界,宗⽩华在中西对⽐中对中国艺术“⽓韵⽣动”的阐述,其最后着眼点落在“空间意识”上,也就是说“⽓韵⽣动”的精神最终要通过独特的空间建构体现出来。
中国⼈的空间意识不是⼏何式的,⽽是⽆往不复的流动空间,是⽣命的空间。
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
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何平(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0096)摘要:中国园林内舍园景、园境双层空间结构。
表层是实体性园景空间,以“隐曲”为特征,呈现“流动”之态和“悠远”之感,营造耐游观的园景。
深层是虚实相生的园境空间,以“空灵”为特征,具有虚化、意化、融合的美学功能,展现出情味美、朦胧美、超越美。
园景向园境的转化就是物象一气象一意象~意境间的渐次转化。
表层园景营构以深层园境生成为旨归,最终要由质趣灵、象外见象,心境融合,生成意境。
由此,中国园林营构中的形式规律要与审美心理规律同步一致。
关键词:中国园林;园林美学;空间;意境一、中国园林空间的双层结构如果我们把园林作为艺术品来分析,它的组织建构大致分为三个层面,同时也是渐次生成的三阶段:造园要素——园林景观——园林意境。
在此过程中,空间的营构起了关键性作用。
造园要素通过恰当的空间布局,构置出疏密有致、层次丰富、耐观耐游的园林景观;园林景观透过与虚空的融合,由虚呈灵,使物象转生为气象,进而通过对审美想象空间的激发与开拓,促成心境契合,气象化为意象,创造空远灵动、含蓄蕴藉的意境空间。
所以,中国园林的营造要从构景与造境两个面加以考虑。
构景重在“构”,是景物在空间中的配置设计,重物与物的空间关系,遵循对称与均衡、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协调、疏与密、整与散等外在形式规律。
造境重在“造”,追求无中生有,虚实相生,心与境偕,重在物与物、人与景的呼应感召,遵循形与神、质与灵、景与情的共生与融合,寻求客观景象的气韵、意蕴和主体审美情趣、感悟的感兴互发。
这样,中国园林空间就形成一个由表人里的双层结构空间:园“景”空间和园“境”空间。
表面上是物态化的园“景”空间,而当游园者逐渐深入就会演变为虚灵的园“境”空间。
二、园“景”空间及其美学特点园“景”空间是一种实有物理空问,具体表现为造园要素按一定目标安排、布置所形成的一种空间关系。
它通过各造园要素在空间中的错综配合,协调呼应,形成优美的园林景观。
宗白华园林建筑空间美感的读后感
宗白华园林建筑空间美感的读后感宗白华先生对于园林建筑空间美感的论述,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对园林建筑新的认知大门。
以前我逛园林,就觉得那是些有花有草、有亭有阁的漂亮地方。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园林里的空间安排大有学问,每一处都是精心设计的“小心机”。
宗先生说园林建筑里的空间是流动的,就像一场看不见的舞蹈。
我觉得这个形容太妙了。
你看那回廊,它不是简单的一条过道,而是像一条丝带,蜿蜒曲折地串起了园林里的各个角落。
人在回廊里走,就像是跟着这丝带的指引,一会儿看到一片幽静的竹林,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一会儿又转到开阔的湖面旁边,视野一下子变得宽广起来,那感觉就像是从一个神秘的小盒子突然到了一个巨大的舞台上。
这种空间的转换,就像是音乐里的节奏变化,一会儿舒缓,一会儿明快,充满了韵律感。
再说园林里的那些亭子。
它们可不仅仅是给人遮风挡雨、休息的地方。
亭子就像是空间里的一个个标点符号,在不同的位置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山顶的亭子,那是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感觉。
它让整个园林的空间有了一个制高点,站在那里,你能把整个园林的美景尽收眼底,仿佛你是这个园林世界的主宰。
而在湖边或者花丛中的亭子呢,又有一种宁静、雅致的美。
坐在亭子里,看着周围的景色,就像是在看一幅天然的画卷,自己也成了画中的一部分。
园林建筑里的门窗也是很有趣的。
那些雕花的窗户,就像是一幅幅精致的画框。
透过窗户看外面的景色,就像是在看一幅幅流动的画。
有时候,窗户的形状和外面的景色搭配起来,简直就是一种奇妙的创意。
比如说圆形的窗户,框住了远处的月亮门或者一座小山丘,就像是一幅天然的圆形构图的画,充满了艺术感。
而且,门窗还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让空间有了层次感。
从一个房间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庭院,感觉空间一下子丰富起来,好像里面的房间和外面的庭院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宗白华先生的文章让我意识到,园林建筑就像是一个无声的诗人,用空间来作诗。
从《美学散步》看空间美学
从《美学散步》看空间美学摘要: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美学和文艺一般原理。
第二部分是关于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论,第三部分是关于西方美学史和西方艺术的论述;第四部分是有关诗论的讨论。
在书中,作者对于美学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阐释,书中也对虚实这一概念进行深入剖析,本文旨在分析《美学散步》并结合城市空间探索彼此间的美学关系。
关键词:宗白华,《美学散步》,美学,空间一.美学和文艺一般原理《美学散步》一书不同于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一样有清晰的时间脉络进行论述,该书如同散步一般,通过一首小诗或是一件艺术品逐渐娓娓道来,以此来展现宗白华先生对美的体验与感受,再去谈到美的深层角度,对比中西文化对美的共通之处与差异点。
文中有这样一首诗:依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宗白华先生为什么引用此诗呢?终日在家乡的怀抱里从没有发现原来家有什么美景,只有身处异乡,在朦胧的记忆里,才发现家是那么的可爱,与自己的思恋与记忆融在一片缠绵的画里。
确实,发现美、表现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意识的培养。
当立于现实生活时,是很难把握美这一形象,由此可见,发现美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就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一样的道理。
而在城市空间设计中,如果在规划一个空间的时候执迷于钻进这个空间,而不适当的尝试走出这个设计,保持一定距离去思考,就会陷入一个设计怪圈。
而关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宗白华认为“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
”强调距离在美感上的重要,营造出一个隔的美感。
隐约与朦胧,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却发现花非花,雾非雾,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引人入胜。
这是空间上的“隔”。
至于时间上的“隔”,宋人赵师秀有诗“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幅旷然闲适的氛围。
诗人等着与朋友对弈,夜已深而人未至,独自敲棋子以解乏,剪下灯花,却毫无感伤之意,这就是时间赋予的那种微妙的感情。
“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给艺术留了一处想象的空白,而这想象又为心灵留出一片“空”,也就诗空灵的艺术。
2024年《美学散步》读书笔记_4
2024年《美学散步》读书笔记2024年《美学散步》读书笔记1慢慢合上《美学散步》一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
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
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
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
这个集子里的__,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
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宗白华曾在集子里这些__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
在他之前,也有很多艺术家也曾发掘过这样的美,但是都无法像他那样灌入一种极其深沉挚厚的人格生命的自觉,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髓的大师以及他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现今也许难以再现了。
然而如何在日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吗?而《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以这方面的启迪。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
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感悟宗白华眼中的园林建筑之美
和 生 命 建 立 起 了联 系 ,这 样 的 建 筑 就 如 同轻 盈 灵 巧 的 鸟 类 ,既 能 “ 飞” ,也 能 “ 动” 。
二 园林建 筑艺术 的 自然情 致
中国艺术具 有亲近 自然的共 同特征 ,当然 ,在 园林建筑艺 术 中也时常流露 出种 种 自然情致 。实际上 ,亲近 自然是人主动
国古代 园林建筑艺术也符合这一 创作思想——通过这种虚实结 喜 好把 自然景物 引入庭院 住宅 ,把大 自然情怀带入平 I E I 生活 。 合的建造方式 使其成为有思想 、有生命 的艺术 。 古代 建筑的生命特 质还体 现在它的特殊 “ 身份”上。园林 这是 园林艺术主动亲近 自然 的又一 有力佐证 。 中 国园林建筑艺术的 自然情致还体现在建造设计者的主观
是 能动的。园林建筑作为 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 ,当然也属 于知
一
、
建 筑的生命气质
觉 的对 象。可以发现 ,在这一点上 中外理论是达 成共识的 。因
Hale Waihona Puke 在宗 白华 眼中 , 动态美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的重 要特点之 而 ,当我们以艺术欣赏者的身份解读 古园林 建筑时 ,要特 别注
一
。
中国的 园林建 筑是有生命的艺术 ,它的美感 经常通过 动的 意把握 它们 的能动性 特征 ,捕捉最本 质的精 神内涵 ,把它们 当
宗白华园林建筑空间美感读后感
宗白华园林建筑空间美感读后感宗白华先生对于园林建筑空间美感的见解,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园林建筑新的认知大门。
以前我看园林建筑,就只是觉得,“这园子真美,那房子真好看。
”读完宗先生的论述后,才发现这里面有着大学问,就像看似简单的魔术背后藏着复杂的手法一样。
宗先生说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那是一种层层叠叠、曲径通幽的妙处。
比如说咱中国的园林,那回廊、那假山、那亭台楼阁,可不是随随便便摆放的。
回廊弯弯曲曲的,就像一条灵动的蛇,带着你在园林里穿梭。
每走一步,眼前的景色都在变,这种感觉特别奇妙,就像是在玩一场“园林版”的捉迷藏。
你以为你看到了全部,结果转个弯,“哟呵,还有这么个小天地呢!”这空间不是那种直白地摆在你面前,而是像娇羞的姑娘,一点点地向你展示她的美。
而且园林里的空间是有节奏感的。
就像音乐一样,有快有慢,有高潮有低谷。
你看那大片的湖水,就像是舒缓的慢板,平静而开阔,让你的心一下子就静下来了。
可走到那怪石嶙峋的假山处,又像是节奏加快的快板,充满了变化和活力。
这种空间的节奏,让整个园林像是一场无声的音乐会,只要你用心感受,就能听到它的“旋律”。
建筑的空间也是和自然巧妙融合的。
不像有些现代建筑,孤零零地杵在那儿,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园林建筑就像是从自然里长出来的一样,那些窗户像是眼睛,透过它们看到外面的花草树木,就像建筑在和自然对话。
我想,要是建筑会说话,它肯定会说:“大树老兄,今天的阳光可真好啊。
”这种空间美感,把人工的建筑和自然的美景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就像一对好兄弟,谁也离不开谁。
宗白华先生让我明白了园林建筑空间美感背后的哲学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对生活、对自然独特的理解和表达。
下次再走进园林,我肯定不会再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个热闹,而是像个探险家一样,去探寻它空间里的每一处秘密,感受那独特的美感。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ppt课件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7
深入思考一
依据文本,为园林建筑下面几种空间处理方法
下定义。
格式: 是
的空间处理方法。
借景
分景
隔景
镜借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8
借景:是间一处种理突手法破。原有空间的局限,把周围景色融入其中的空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9
分景:是 风一 景种 分成运几用块长,廊造、成园园门中假曲山折、多墙变垣的等手,法把。一片
范文下载:
教案下载:
PPT图表下载: PPT教程: Excel教程: PPT课件下载: 试卷下载:
5
阅读与思考一
说说它们展现的是怎样的美学思想?结合文本加以 解说。
空飞间动之之美美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6
阅读与思考二 宗白华先生是怎样论述自己的美学思想的?
1.中西对比 2.运用专业术语 3.引用古诗文
13
深入思考二
谈谈宗白华先生为什么引用大量的古诗 文?
• ①找论出证引观点用,的使诗论文据,更读充一实读。,想一想。
• ②使语言具有诗意,增强文学色彩。
?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14
宗白华
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 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 《艺境》等。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宗白华安吉县孝丰高级中学徐瑛静阅读与思考一说说它们展现的是怎样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2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宗白华园林建筑空间美感读后感
宗白华园林建筑空间美感读后感读宗白华先生关于园林建筑空间美感的论述,就像是跟着一位超级有文化又特懂生活情趣的导游,在园林建筑的奇妙世界里溜达了一圈,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宗白华先生一上来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神秘的大门,让我看到园林建筑可不像表面上那些砖头瓦块、亭台楼阁那么简单。
他说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啊,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魔术表演。
比如说吧,咱们进一个园林,从大门开始,那可就被“算计”上了。
曲曲折折的小径,就像是故意给你设的小迷宫。
你以为是园林设计师调皮捣蛋呢?其实这就是空间美感的小把戏。
这种弯弯绕绕的小路,一下子就把空间变得神秘起来了,不像咱们走在一条笔直的大路上,一眼就望到头,那多无趣啊。
这园林里的小路就像是在给你讲故事,每拐一个弯儿,都好像有新的情节要展开。
再说说那些亭台楼阁的布局,这简直是一场空间的舞蹈秀。
它们不是随随便便摆在那里的,就像舞蹈演员在舞台上的站位,每个建筑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
有的亭子建在高处,就像是舞台上的领舞,站在那可以俯瞰整个园林的美景。
其他的楼阁呢,像是伴舞的小伙伴,和亭子相互呼应,彼此之间有说不出的默契。
而且这些建筑的大小、形状、颜色都搭配得恰到好处,就像一个精心打扮的美女,从发型到服饰,每一个细节都透着精致。
这种布局带来的空间美感,让你在园林里走的时候,眼睛就像吃了冰淇淋一样舒服。
还有园林里的那些个小院子,先生讲起来也是特别有趣。
小院子看起来小小的,但是感觉却特别丰富。
就像是一个小盒子,打开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惊喜。
有的院子里种着几株翠竹,清风一吹,竹叶沙沙作响,那声音就像是大自然给这个小院子演奏的小夜曲。
再加上地上的几块石头,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仿佛是一群小动物在开秘密会议。
这个小院子虽然被围墙围着,但一点都不觉得局促,反而有一种宁静致远的空间美。
这让我想到现在咱们住的那些方方正正的房子,虽然很大,但是有时候就是感觉少了点这种园林小院子的灵动和韵味。
宗白华先生还提到园林建筑里空间的虚实相生,这可有点烧脑了。
宗白华园林建筑空间美感读后感
宗白华园林建筑空间美感读后感宗白华先生对于园林建筑空间美感的见解,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那些亭台楼阁、曲径通幽之处全新认知的大门。
读之前,我看园林建筑也就只是看个表面,觉得哇,这儿有个漂亮的亭子,那儿有一弯小桥,就跟看一幅画似的,只看到了那画上直观的东西。
但宗白华先生这文章一读啊,就像是突然给我戴上了一副透视镜,能看到那些园林建筑里面深层次的空间美感了。
就说园林里的空间布局吧。
以前我觉得那就是这儿一块地儿种点花草,那儿挖个池子放点儿水。
可现在才明白,这里面讲究可大了。
这就好比是下一盘围棋,每一处的空间设置都是精心谋划的。
那假山的摆放,不是随随便便堆在那儿的,它就像一个空间的分隔大师,把整个园林隔出了不同的小天地,这边一片静谧的小角落,那边又是一个豁然开朗的小广场,就像音乐里的节奏一样,有舒缓有激昂。
而那回廊呢,就像一条丝带,蜿蜒着把各个空间串联起来,人走在回廊里,一会儿透过镂空的窗户看到外面的小景,像是一幅精巧的画框住了自然的小片段;一会儿又走进了一个小小的亭子,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被空间包围起来的小世界。
这种空间的变化,就像一场惊喜不断的探险之旅。
再说那借景。
这可真是园林建筑里的一个超级智慧。
园林就那么大点儿地方,要是只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多单调啊。
可是呢,那些聪明的园林设计师就像魔法师一样,把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隔壁的塔都给借进来了。
这就好比是自己的小家虽然不大,但是能把外面的大世界都当成自家的装饰画。
站在园林里的某个角落,看着远处的青山就像是园林自己的背景墙,那感觉就像是园林的空间一下子被无限放大了,这让我想起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园林里虽然空间有限,但是靠着借景这种魔法,它的美感空间却是无限延伸的。
而且啊,宗白华先生对园林建筑空间美感的阐述,还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空间不也像是一座园林吗?我们也可以像设计园林一样,巧妙地布置自己的小天地。
在自己的小房间里,我们可以用书架、屏风之类的东西来划分空间,让这个小小的房间也有不同的功能区和美感区。
剖析《美学散步》中宗白华的建筑美学的论文
剖析《美学散步》中宗白华的建筑美学的论文剖析《美学散步》中宗白华的建筑美学的论文宗白华先生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美学的先驱。
他所创造出的新的建筑美学理论,不仅借鉴了西方的建筑美学思想,还继承和发扬了我们中国传统优秀的建筑美学特色。
本文将从建筑的生命本质、建筑的自然意境、建筑的空间之美,三个方面对宗白华先生的建筑美学观念进行阐释。
一、建筑的生命本质。
建筑的生命本质特征主要是从宗白华先生持生命本体论的这一观点进行分析。
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表现。
” 这一观点恰恰充分体现了宗白华先生的生命本体论贯穿始终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先生建筑美学的生命本质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设计师和欣赏者之间的共鸣来赋予建筑物一生命气韵的空间。
建筑设计者在对建筑设计创作时,表达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以建筑来彰显自己设计的生命力,展现自己设计的风采。
在欣赏建筑的过程中,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自己生命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同时也是和设计者共鸣的过程。
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自然,是人向大自然索要的一个人为的空间。
而这个空间不是与大自然分离的,而是和大自然相通的、浑然一体的,是有生命的。
它和人的生命一样,拥有着设计师和欣赏者赋予的特殊的思维。
第二、结构形式是建筑艺术内容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衡量一个建筑物是否优秀的必要条件,这种结构形式它不只是实现了人们眼前表面的“美”的价值,而且充分地表现了生命对美的'向往与追求,给世人一种美的体验。
第三、建筑艺术是表现的而并非模仿什么。
表现一种设计师的理想、表现一种独特的思维,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本质。
包括建筑在内的所有艺术形态,都具有“形”、“ 景”、“情”这三种艺术表现结构。
二、建筑的自然意境。
翻开中国艺术之篇,你会发现中国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亲近自然,融于自然。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道:根据《诗经》记载,周璇王先生的建筑艺术构思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野鸡。
2025届湖南省隆回县重点名校初三第一次全国大联考语文试题卷含解析
2025届湖南省隆回县重点名校初三第一次全国大联考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1.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一词多义是汉字的突出特点。
例如“适可而止”的“适”表示“恰好”的意思,“”的“适”表示“去,往”的意思。
再如“化险为夷”的“夷”表示“平坦,平安”的意思,“”的“夷”表示“平常”的意思。
又如“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爽”表示“舒服,畅快”的意思,“”的“爽”表示“差错”的意思。
因此,学习汉语必须关注一词多义的现象。
A.无所适从鄙夷不屑毫厘不爽B.削足适履鄙夷不屑屡试不爽C.削足适履匪夷所思毫厘不爽D.无所适从匪夷所思屡试不爽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应.许/里应.外合纤.细/屡见不鲜.浩瀚./颔.首低眉B.适当./锐不可当.漂.荡/虚无缥.缈喑.哑/黯.然失色C.煞.白/大煞.风景谀.辞/冻饿之虞.绯.红/妄自菲.薄D.行.辈/体色当行.扶掖./笑靥.如花亵.渎/浑身解.数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流浪地球》等多部国产电影挤在大年初一上映,“史上最激烈”春节档.(dǎng)已经形成,票房有望再创新高。
B.茫茫的旷野,五彩的树林,漫山的流云,勾勒.(lè)出一幅幅壮美的画卷。
C.外婆会把晒干后的鸡毛鸡金皮,或者破铜烂铁,让我拎.(līn)到收购站出售,卖得的几角钱归我自己支配。
D.一个能力平平却有着热忱.(chén)的人,往往能超越一个能力很强却毫无热忱的人。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的营造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的营造摘要:“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美学。
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艺术意境的营造,意境的营造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这种重视意境美的美学思想与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造园技艺一起铸造了我国传统园林这块瑰宝。
关键词:意境;营造;古典园林;环境美学意境是“寄情寓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
园林意境是指通过对园林中景物的设置而使深入其中的人或事物产生由景生情,情景交汇的艺术境界。
它是将有形的景观与无形的感觉完美结合的结晶。
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西方圆园林“唯理”,而中国古典园林则“重情”。
注重游者在体察感受中从身心入情,提高到深层次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这种意境的营造不同于其它一些艺术中的意境的体现,园林意境的体现是一种具体实物的经营与表现,这种真实而丰富的物像正是园林所给予我们的美的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世界理解中国美学观念的最佳媒介,了解意境的创造原理对我们创作和赏鉴古典园林手法有很重要的作用。
那么这种美有是通过怎样的手法营造的呢?在这方面,我国明代造园里程碑式的园林专著《园冶》有着非常多的论述。
园林意境的营造与绘画和诗歌意境有着许多不同,诗歌,绘画的已经是借助语言或者线条,色彩构成的,而园林的意境是借助于实物构成的,但是园林的意境和诗歌,绘画的意境有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
如绘画所强调的意在笔先,唐代王维《山水论》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这在造园中同样适用,即造园也须立意在先,例如《园冶·借景》说:“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提出造园家安排园林借景要先立意,也就是施工前就对内外风景胸有丘壑。
再如,和诗歌营造的意境,绘画营造的意境相似的是,园林所营造的意境同样具有其无限性,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意境并不是仅仅局限于那框框里的一尺天地,它以写意之笔出神入化,通过有限的土地,有限的建筑物,花木,有限的几处风景,带来无尽的思考和想象,婉转迂回,正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此给予游览者更丰富的美的感受。
宗白华园林建筑空间美感读后感
宗白华园林建筑空间美感读后感1. 宗白华先生说园林建筑空间有独特美感,我就想啊,这美感是不是像我家楼下小花园那曲径通幽处?我在花园里玩捉迷藏,小伙伴们在那弯弯绕绕的小径里穿梭,一会儿藏在花丛后,一会儿躲在假山下。
“哈哈,你肯定找不到我!”一个小伙伴大声喊道。
这小花园虽不大,却因这曲折的布局有了无尽趣味,就如同宗白华先生说的园林建筑,空间的变化带来不一样的惊喜,难道不是吗?2. 宗白华提到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能让人内心宁静。
我记得那次去爷爷的老院子,院子里有个小亭子。
我和爷爷坐在亭子里,爷爷拿着蒲扇轻轻摇着,说:“在这亭子里啊,啥烦心事都没喽。
”周围是爬满藤蔓的围墙,阳光透过缝隙洒下星星点点。
我望着那斑驳的光影,心里格外平静,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
这老院子不就是个小小的园林吗?那宁静的空间能包容一切烦恼,这是不是园林空间美感的魔力呢?3. 读宗白华园林建筑空间美感,我不禁想问,这美感像不像那层层叠叠的生日蛋糕?有一次我过生日,看到那精美的蛋糕。
朋友说:“这蛋糕一层一层的,真好看。
”园林建筑不也是这样吗?不同的空间层次,就像蛋糕的每层奶油和水果,从外到内,从庭院到楼阁,每一处都有独特韵味,怎么能不让人着迷呢?4. 宗白华先生说园林建筑空间有节奏感。
我想起学校组织的朗诵比赛舞台。
我在后台准备,前面的同学在舞台上朗诵,声音高低起伏。
老师在旁边轻声说:“这朗诵就像园林里的空间转换,有缓有急。
”舞台上灯光的明灭,朗诵声音的强弱,就如同园林中空间的开合,时而开阔明朗,时而幽闭静谧,这样的节奏感不正是园林建筑空间美感的体现吗?5. 宗白华笔下园林建筑空间美感似一首悠扬的乐曲。
我去听音乐会的时候,小提琴和钢琴交织演奏。
旁边的观众小声议论:“这音乐的起承转合真妙。
”园林里的空间从长廊到水榭,不也像音乐的不同章节吗?有舒缓的前奏,有激昂的高潮,有轻柔的尾声,难道你不觉得它们很相似吗?6. 宗白华谈园林建筑空间美感,我琢磨着是不是像那彩色的拼图?我和弟弟在家拼拼图,弟弟说:“这块红色的该放在这里,和蓝色的挨着才好看。
从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谈空间里窗的艺术
系更加和谐 。在苏州 新博物馆设 计中 ,首层 展厅与天窗 、廊道 由墙 隔断分开 ,人漫步廊 道 ,展厅 的构架 、天花和木框 使人联想到 中国 古建筑 的语 言 ,而廊 窗外的一个 个庭 院 ,由窗取景 , 若 隐若现 。而 这所有 的组 织 ,贝聿 铭是 以非 常简明 、便捷 、出神入化 的建筑 语言
让 人为之 赞不 绝 口 。 据 记载 ,我 们见到窗 的具体形象最 早是在 汉代的明器 上 ,可 以
看 到不同形 式窗的 图形 。 《 淮南 子 ・ 说 山训 》中就有一段 形象的描
述: “ 受光与 牖 ,照北 壁 ” , “ 十牖毕 开 ,不若一 户之 明” 。可知 当 时的窗是 朝南开并且 很小 ,从 窗 中射 进光 ,能直 接照到 背面的 墙 壁 上 。汉代 出现了直 棂窗 。直 到魏晋 时期 ,文 人兴起建造 花园 ,使 窗 置身于景 观与屋墙 交界处 , 赋 予窗更 多的含 义 ,起到漏 窗隔景与
窗外 的竹子或 青山 ,经 过窗子的 框框望去 ,就是一 幅画 。颐和 园乐
寿堂 差不多 四边都是窗 子 ,周 围粉墙列着 许多小窗 ,面 向湖景 ,每 个 窗子都等于 一幅小画 。而且 同一个窗子 ,从不 同的角度 看出去 , 景 色都不 相同 。 这 样 ,画的境 界就 无限地 增多了 。” 窗 和 门不 同 ,门能 够进 出 ,而 窗则是 眼 睛的 穿越 、光 线 的投
样 还表现在其 内容极其 多样上 ,漏窗的 内容 多为花卉 、鸟兽 、山水 或单纯几何 图形 ,也有 以传奇小 说 、戏 曲及 佛 、道故事 的某些场 面 为题材 。自然 形体的 图案则取材 范围较广 ,图案题材多 取象征吉 祥 或 风雅的动植 物 。属于 花卉题材 的有松 、柏 、牡丹 、梅 、竹 、兰 、 桃 、石榴等 。属于乌兽 题材的有 狮 、虎 、云 龙 、蝙蝠和 松鹤图 、柏 鹿 图等 。物 品题材有花 瓶 、聚宝 盆 、文房 四宝和博古等 ,还有表 现 戏 剧人 物和 故事 、象形 文字 的图 案 。属于 人物 题材 的 多以小 说传 奇 、佛教和 戏剧中的某 些场景 为题材 。空 间形式 自由多样有其独 特 的优点 , 在构 图上总 的来说 ,以直线组成 的图案较 为简 洁大方 ,曲 线图案 较为生 动活 泼 。 贝聿铭说过 , “ 在西 方 ,窗户就是 窗户 ,它放 进光线和新鲜 的 空气 ;但对 中国人来说 ,它是一 个画框 ,花 园永远在 它外头 。”在 现代室 内设 计中 ,漏 窗的运用是 一个再设计 的过程 ,间形式 自由多 样 亦得到较 为充分的表 现 ,图案 的选择上 比较简洁 、多样 ,例如 万 字 纹 、冰裂 纹 、梅花 图案等 ,如 西安香格里 拉的室 内设 计 中把万 字 漏窗图案基 本形与灯 具设计的结 合 ,这种手 法在苏州古 城 区景 观设
宗白华园林建筑空间美感的读后感
宗白华园林建筑空间美感的读后感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宗白华是中国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空间设计理念在园林建筑界备受推崇。
宗白华个人资料_宗白华简历、照片
宗白华漫步于未名湖畔的美学老人——宗白华1952年院系调整,宗白华先生从南京大学调至北大。
在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和南京大学(中央大学的前身是东南大学,解放后中央大学分为南京大学和南京工学院,南京工学院现又改名为东南大学),宗先生一直讲授美学和艺术学,其间还做过哲学系主任。
宗先生为何对美学和艺术情有独钟,细究起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性格上的原因;一是教育上的原因。
照宗先生自己说,他从小就爱静思和浪漫,喜欢对着天上的白云流连想。
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宗先生从小就具有诗人气质。
这里多少有些天生的机缘。
宗先生17岁起,接受德语学校的教育。
众所周知,德语里既有式的浪漫情怀,又有式的深邃思辨,而正是这两方面把青年宗白华牢牢地吸引住了。
不可否认,德语教育,对宗先生后来所从事的美学事业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尽管青年宗白华还没有对美学作专门的研究,却具备了超群的审美鉴赏能力。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上海《时事新报》主编张东苏、副刊主编郭虞裳能看中才20出头的宗白华,请他去编辑《学灯》副刊;也不难理解郭沫若的诗在四处碰壁之后,能得到宗白华的赏识。
也许真的只有诗人才能真正地理解诗人。
不难想象,在1919年发表郭沫若的诗需要多大的觉解和勇气。
也正因为有宗白华的慧眼,有《学灯》的支持,郭沫若才能够像火山爆发似地唱出他的《天狗》和《凤凰》。
出于对哲学和诗的无限憧憬,宗先生于1920年5月赴德留学,专攻美学。
也许只有美学能兼顾宗先生对哲学和诗的同等的爱,只有美学能使哲学和诗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东西在一个人身上统一起来。
需要提及的是,美学这门学科是在德国首先建立起来的,在德术史上,美学研究非常深入,并且形成了一贯的传统。
在宗先生到德国的时候,美学研究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思辨领域,转向对审美经验作心理学上的解释。
当时流行的美学理论很少是抽象的哲学思辨的结果,而更多的是现实的审美经验的总结。
如果没有经历德国古典哲学对美学的深入研究,这一转向就不会有多大的意义。
剖析《美学散步》中宗白华的建筑美学理论
剖析《美学散步》中宗白华的建筑美学理论【摘要】《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探讨了建筑美学理论。
宗白华认为建筑美学中存在主体性和客体性的关系,形式与意义有机结合,空间与时间互相影响,材料与构造是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理论启示了建筑美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对建筑美学的新思考。
未来建筑美学可能会更加关注建筑与环境的互动,探索建筑材料和构造的创新,以及建筑空间与时间的更深层次的关系。
通过对宗白华的建筑美学理论的剖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艺术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为未来建筑设计和美学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美学散步》,宗白华,建筑美学理论,主体性,客体性,形式与意义,空间与时间,材料与构造,启示,思考,发展。
1. 引言1.1 介绍《美学散步》《美学散步》是宗白华散文集中的一部分,书中囊括了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的随笔散文,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文学、艺术、建筑等多个领域。
作者在书中以自由闲散的方式探索美学之美,通过对自然、人文、建筑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他独特的美学视角和深邃的美学思考。
《美学散步》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理念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成为了一部备受瞩目的文学作品。
在这部书中,宗白华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眼中的美,展示了他对美学的独特见解和对世界的敏锐观察,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美学画卷。
通过对《美学散步》的阐述和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感受他对美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的深邃感悟。
1.2 宗白华的建筑美学理论宗白华作为当代著名建筑学家和美学家,其建筑美学理论深受人们的关注和赞誉。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和观点,为我们揭示了建筑美学的奥秘。
宗白华认为,建筑美学是一门关于建筑艺术本质和价值的学科,它旨在通过研究建筑的形式、结构、空间和材料等方面,探讨建筑作品所蕴含的美学意义和价值。
在他看来,建筑美学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更是一种关于人类生存和生活方式的探讨。
文学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五、课文讲解
第一部分: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就是对空间的处理。 在与园林建筑有着同样悠久历史的诗词艺术中,作者随
手拈来的几个例子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第二部分:园林建筑如何实现空间美。
作者依然从古典文学的艺术滋养中,进一步阐述了这种 空间之美的实现途径。
总结:园林建筑极是一种科学性与艺术性交相辉映的活动。 作者通过文学性的话语,让读者体会到了科学的艺术性。
• 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哲学、 伦理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 展的时期。尤其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哲学,自近代以来发 生了认识论转向,为美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 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鲍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学体 系中,第一次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在严格规定了逻 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的抽象思维的同时, 也给美学规定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并写出了美学专著, 初步形成了美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讨了美学的一些基 本问题。故此,美学学科诞生,而鲍姆嘉登也因此成为美 学之父。
• 鲍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国 普鲁士哈利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关于美学的主要
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
人感性认识的学科。鲍姆嘉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
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
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 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则应有“Aesthetic”。 “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 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1750年鲍姆嘉 登正式用“Aesthetic”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 的一部专著。他的这部著作就被当作历史上的第
• 人们总是先有了某种生活、某种现象,尔后才开 始思考、探讨,并在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相 应的学科。对人类早期审美现象的思考、探讨始 于古希腊。那时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苏 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哲学家都参与 了美的探讨和争论。但他们关于美的观点、见解 常常和他们关于真、善的认识混在一起,成为他 们哲学思想、道德思想、神学思想以及政治思想 和文艺思想的附庸。另外,当时也没有一部美学 专著。思想家们的美学观点夹杂在政治、哲学、 宗教、道德、艺术甚至史传、书札、批注等论著 中。人们还没有从那些混杂交织的思想体系中为 美学寻找出一个独立、特殊的研究对象。这种状 况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叶以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学艺术
(一)飞动之美
前面讲《考工记》的时候,已经讲到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
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
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
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选》中有一些描写当时建筑的文章,描写当时城市宫殿建筑的华丽,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幻想。
其实不然。
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发掘出来实物材料,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文选》中的那些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开现实并不是那么远的。
现在我们看《文选》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鲁灵光殿赋》。
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宫殿内部的装饰,不但有碧绿的莲蓬和水草等装饰,尤其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还有一个黑颜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蹬在那里,吐着舌头。
不但有动物,还有人:一群胡人,带着愁苦的样子,眼神憔悴,面对面跪在屋架的某一个危险的地方。
上面则有神仙、玉女,“忽瞟眇以响象,若鬼神之仿佛。
’在作了这样的描写之后,作者总结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胶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
”这简直可以说是谢赫六法的先声了。
不但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
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斯干》),可见中国的建筑很早就趋向于飞动之美了。
(二)空间的美感之一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
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
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
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例如,郑板桥这样描写一个院落: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
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
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
”(《板桥题画竹石》)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天井,给了郑板桥这位画家多少丰富的感受!空间随着心中意境可敛可放,是流动变化的,是虚灵的。
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
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
“望”最重要。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
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领导我们“游”,而且领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
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
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
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
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
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
“一琴几上闲,
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
春风自吹入。
”
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又和外边联系起来了。
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
这首诗好比是一强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Cyzanne)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碍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
这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
左思《三都赋》:“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
”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
”就是这个意思。
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
“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
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
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
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
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
古代中国人就不同。
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我们讲《离卦》的美学时曾经谈到过这一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
这样的诗句多得很。
象“凿翠开户牖”(杜甫),“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
”(杜甫)“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
”(李白)“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许浑)。
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
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
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
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
(三)空间的美感之二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
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
总之,为了丰富对景。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
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
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
《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
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
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
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景”。
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人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人镜中”(王维诗句)。
“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诗句)。
这就是所谓“镜借”了。
“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偏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
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
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
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
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原载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艺论丛》1979年第6辑《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