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李保国先进事迹图
李保国的先进事迹心得(通用8篇)
李保国的先进事迹心得(通用8篇)李保国的先进事迹心得篇1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坚持三十年扎进太行山,用科技力量帮助百姓脱贫致富,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的爱戴,呈现出时代楷模李保国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怀。
对党赤胆忠心,是他扎根太行的不竭力量。
大家知道,李保国不怕吃苦,更是将吃苦当成科研的乐趣。
这些不仅体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更充分展现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让太行披上绿装,是他交给党的优秀答卷,35年如一日,他就是用坚定理想信念,顾全大局的政治意识,处处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更好地担当起时代赋予他的使命,他的行为处处彰显了党培养出来的优秀科研工作者的时代形象。
对人民群众的大爱,让他立志要为农民增收致富去不停干。
他为什么选择去太行山?又做了哪些为人称道的事?这里不外乎一个爱字,就是对人民深深地爱。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椅子还没坐热,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一头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35年间,他坚持扎根生活贫困、生态脆弱的山区,他用生命搞科研、搞扶贫、搞产业,他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
作为农民出身的李保国,从小生活在农村。
他觉得太行山区的农民生活条件很苦。
正是这份对农民深沉的爱,他才无怨无悔地把自己所学的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凤兴夜寐,呕心沥血。
不仅以太行山为家,更将整个人生都交给了改变太行山面貌的行动中。
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是李保国35年如一日的责任铸就。
太行山的生活艰苦可想而知,但是,再苦他认准的事,就一定会干下去,不会回头。
他不仅拉来了妻子和他一起努力,也将孩子和家安在了山沟沟里,为了忙科研,孩子差点被蝎子咬伤。
可是,这些困难都没有改变他对事业的追求,和对人民的爱,因此他明白,能用所学的知识让农民们增收,这也是最高兴的事,最大的事。
李保国先进事迹
李保国先进事迹篇一:李保国先进事迹学习心得学习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生致力于山区开发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足迹踏遍河北山山水水,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826万亩,为河北山区生态治理、农民脱贫致富作出突出贡献。
4月10日凌晨4时,这位30多年如一日,扎根山区的太行新愚公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逝世。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党员干部的先进楷模,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新愚公”。
他对党忠诚、对群众忠诚,根本要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
30多年来,李保国把个人融入到带领群众发展,做好为群众服务的具体实践中,他每年在农村工作200天以上,足迹遍布河北太行山所有山区县,用生命书写了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
作为残联的一名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始终对党忠诚、忠于使命,心系残疾群众、勇于担当,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通过学习,我的体会如下:一、学习他技术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作风,努力帮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而太行山区是河北省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
李保国扎根太行,致力于技术扶贫,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先后完成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在人民群众脱贫攻坚中,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把人民群众精准脱贫的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行动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让人民群众加快实现全面小康。
二、在工作中艰苦奋斗、奋力拼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太行山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生存条件较差、社会事业滞后,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李保国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立志做“太行新愚公”,迎难而上、拼搏进取,单是山区土质治理,他就和他的团队整整研究了十几年,使前南峪从荒山秃岭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李保国先进事迹
李保国先进事迹————————————————————————————————作者: ————————————————————————————————日期: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就是服从组织,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
”李保国说。
1981年2月26日,李保国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后并入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
3月6日,他就响应学校号召走进太行山,来到邢台县前南峪村,投身到小流域立体开发项目中。
原本农家子弟出身的他苦读之后又回到农村,心中却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失落:“我学的东西,只有农村用的着啊。
”初到前南峪,这个900多口人的小山村竟然有100多条光棍汉,因为穷啊。
这里的山地土层薄,不涵水,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
初生牛犊不怕虎,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记录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
“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啃干粮”,这莫说比安静的校园生活,就是比入学前在老家武邑县机电局的工作状态都艰难了许多。
但他似乎没想过这些,天天精神饱满,忙得团团转,村民们给他起了个外号:“李疯子”。
靠着这股疯劲儿,李保国和课题组摸透了山地的脾性,提出用爆破整地的方法聚土截流。
当时,条件有限,开沟爆破的炸药需要自己炒制,李保国主动接下了这个危险的工作,从原料配比、炒制、爆破实验,样样亲自干。
一次,他和课题组的同事们在一片土地安装了几十眼实验炮。
随着“嘭嘭”的闷响,炸点连续起爆,但细心的李保国发现有一眼没响,“怎么回事?”李保国不禁起身走出掩体。
“危险!”同事们见状着急地呼喊他回来,他只转头挥挥手,继续走近哑炮,扒开土小心地拆掉了引信。
此时,他已汗湿衣背,同事们也惊出一身冷汗。
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李保国不断加深着对党的认识。
1989年7月,在取得河北农业大学林学硕士学位的同时,他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服从组织的意识,悄然升华为忠诚组织的品格,个人的价值与意义,紧紧结合进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徐川、李保国优秀党员事迹课件资料
徐川:顶天立地谈信仰——解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徐川的思政工作法需要提前占座,经常是一座难求;上课过程中,掌声、笑声不断,听者专心致志……如果告诉你,这是高校党课的课堂,你会不会惊讶?这样的‚盛况‛,就出现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川的党课上。
讲党课,要把自己‚摆‛进去故事,要从徐川的一篇文章说起。
今年‚五一‛期间,徐川在微信朋友圈里着实‚火‛了一把,其个人微信公号‚南航徐川‛推送的题为‚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文章,相继被人民日报、团中央等官方微信转发,阅读量很快突破10万+,并陆续被中华全国学联、党建头条等300多个公众号转载,在青年中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文章中,徐川先从学生们的入党动机说起。
‚很多同学一谈入党动机都是套话连篇,动不动就‘从小爷爷对我说’。
要么是,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打井人;要么是,从小爷爷教育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么是,从小爷爷告诉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我一度深深地怀疑,大家拥有同一个爷爷……我从来没有这么说过,也从来没有让我爷爷现身说法。
因为我没有见过我爷爷。
‛这样的‚桥段‛,一下子拉近了与青年的距离。
事实上,让徐川坚定入党信念的不是家人,而是他就读大学时的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毕可友。
在学院保送研究生面试中,毕可友‚出人意料‛地没给亲侄女‚开绿灯‛,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当个人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冲突了,党员本来就要作出牺牲和让步,不然凭什么你是党员?入党的时候是宣过誓的,要随时付出,入党不是为了能够给自己获得更多利益。
‛毕可友的话,深深触动了徐川的内心,‚推着‛他迈进党的队伍里。
后来,在经历过一番成长的烦恼和挫折后,徐川认识到,为什么要入党的答案只能是两个字:信仰。
‚我们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也就不能凭空建立起对党的感情和深情。
所以,我们要回头看,要仔细想,要慢慢走……这个政党的未来也容易判断,最近一两年,我们见证了很多事儿。
所有人都看得到‘打老虎拍苍蝇’,看得到‘从严治党’;所有人都看得到‘八项规定’,看得到‘三严三实’;所有人都看得到‘群众路线’,看得到‘两学一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常态,这就是趋势。
李保国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李保国先进个人事迹材料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特派员、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
2016年4月10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
1981年,李保国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离开校园一头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承担起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
从此,李保国便与大山结下不解之缘。
走遍太行山的旮旮旯旯,随手指向一片果园,他都能脱口说出是谁家的。
从邢台县前南峪村到内丘县岗底村,从临城县凤凰岭再到平山县葫芦峪,每道沟沟坎坎都留下他的足迹。
绵延80公里的燕赵太行山区,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都是他的朋友。
有人把他誉为百姓心中的“科技财神”,引领大家摘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有人把他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愣是把世代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改造成了硕果累累的林果基地。
在大学校园里,在各地讲台上,他是教授、博士生导师。
可到了太行山区的村庄里,他就成了地地道道备受尊敬的“农民教授”“土专家”。
尘土飞扬的荒坡秃岭、田间地头,就是他30多年最为珍视的课堂。
他30多年如一日,扎根山区,为农民举办各种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先后完成28项山区开发研究成果,直接帮扶100余个村庄,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使贫瘠山沟里的10多万名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和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用实际行动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巍巍太行山上!他生就一副朴实之相,纵使光环满身,脚踩的依然是太行沙石和燕赵故土,手拿的依然是钢锯和剪刀。
2月9日、2月10日,人民日报在“时代先锋”专栏分上下篇推出李保国事迹报道。
上篇以《百姓心中的“科技财神”》为题,讲述了李保国不仅让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聚宝盆”、让山沟沟里的农民有了“摇钱树”,还让千千万万个农民变成了“专家”的先进事迹。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共7张PPT)
民一起开山、栽数,走家串 有这样一位老人,李保国,投身太行扶贫工作近35年,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投身太行,他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
,一心为民。
大学户教授体出察身的农李保民国的,却困保持苦着,淳朴给的农农民民本色。 讲授种植技术,自掏科研经 他脸色黝黑,穿着朴素,和农民一起开山、栽数,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给农民讲授种植技术,自掏科研经费给太行相亲们力所能及的
向李保国同志学习 上,可是35年来,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原因调整过一次学生的课。
有这样一位老人,李保国,投身太行扶贫工作近35年,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投身太行,他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 ,一心为民。 有这样一位老人,李保国,投身太行扶贫工作近35年,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投身太行,他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
向李保国同志学习
在大学当教授因为一些不可控 的原因,比如开会调研等等, 调整上课时间是很正常的事, 尤其是李宝国同志把大量的时 间花在了为农民服务上,可是 35年来,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 的原因调整过一次学生的课。
在大学当教授因为一些不可控的原因,比如开会调研等等,调整上课时间是很正常的事,尤其是李宝国同志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为农民服务
35年,指导建成实地面积数千亩果田,人均年收入达到了三万多元,直接为人民增收35亿多元。 在大学当教授因为一些不可控的原因,比如开会调研等等,调整上课时间是很正常的事,尤其是李宝国同志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为农民服务 上,可是35年来,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原因调整过一次学生的课。 他脸色黝黑,穿着朴素,和农民一起开山、栽数,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给农民讲授种植技术,自掏科研经费给太行相亲们力所能及的 技术帮助,下乡指导不给农民添负担,从来都不要一分钱…… 有这样一位老人,李保国,投身太行扶贫工作近35年,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投身太行,他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 ,一心为民。 有这样一位老人,李保国,投身太行扶贫工作近35年,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投身太行,他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 ,一心为民。
时代楷模李保国先进事迹图
时代楷模李保国先进事迹(图)三十五年如一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扎根太行,用科技染绿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群众的深情爱戴。
李保国先进事迹广为流传。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2017年4月10日,我校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
噩耗传来,学校师生和太行山区的农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他生前服务过的山区农民一批批来到家中吊唁,多地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他守灵,为什么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去世,会让这么多山区百姓悲伤和不舍?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领导,我目睹了解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执着于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
他有强烈的大局观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2017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在全省脱贫攻坚下乡干部培训大会上作首场报告,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
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总是为农户、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既不拿工资,也不持股份,还时常自己搭路费。
我曾听到有记者问他你有这么好的技术,又常年奔波在外,每年至少也得有上百万收入吧。
他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才能信你、才能听你的。
他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尽管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已有多年,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以超常的意志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保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李保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是一位来自太行山的农民工,他在太行山上建起了一条通往山外的公路,并因此被称为“新愚公”。
在太行山中,道路崎岖不平、陡峭难行,但这并不能阻挡李保国心中的梦想:建起一条路,连接山里的村庄与山外的城市。
于是,他开始收集资料、编制规划,拿起工具、动手实践。
这条路的建设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建设这条路,李保国饱经艰苦,不怕苦、不怕累,一直在山上持续工作,其实,李保国并不是个路线工程师,他的技能只是简单的民间技术,他的工具只是简单的锄头,锄地锄空缺,锄出这一条似乎不切实际的道路。
在这条路线开辟的过程中,他不只遇到了陡峭的地势,还有那充满危险的准备工作,谛听彻底的梦想与勇气现在异常满溢,李保国一次又一次地克服蓝绿、高温、寒冷,一直坚持到八年,这条远离声扰的山路终于建成。
这条新公路改变了村民的出行方式,将山里的特产送到了市区,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更为重要的是,这条路也连接了山上的各个村庄和社区,让人们之间的互通和交流变得更加便利。
李保国成了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他的精神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许多人来这里参观考察,在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
最终,从这条新路上,走出了越来越多的人才,他们勇敢地开创自己的未来,在太行山上创造出了更加精彩的生活。
如今,这条新公路已经成为了太行山上一个标志性的景点,并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李保国的故事也被广泛传播,他的勇气和毅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李保国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拥有梦想和勇气,就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在奋斗的路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位新愚公李保国的精神让人们不由得思考,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工,他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新世界,让山里的人们享受到了开阔天地的感觉。
他的事迹诠释了劳动者的奋斗精神,人人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建设美好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倍感失落,面对生活中的困苦和压力,他们失去了前行的勇气,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太行新愚公”—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太行新愚公”—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016年4月10日凌晨4时,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
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得知李保国同志逝世的消息,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对其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人表示亲切慰问,要求在全省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
于4月12日上午10时,在保定殡仪馆举行李保国教授遗体告别仪式。
上万群众送别“太行新愚公”李保国,缅怀这名带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太行新愚公”,寄托哀思。
李保国,生于1958年;1981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004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农学博士,主要研究山区开发治理和经济林栽培技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三十多年来,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新愚公”,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写在太行山上,镌刻在山区人民群众的心里。
他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子。
今年2月,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新闻媒体,分别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集中报道了李保国教授30多年如一日,用科技帮助太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在各地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同时,河北省委作出决定,在全省广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以李保国同志为标杆,联系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切实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尽心尽力)。
“把我变成农民”。
过膝的灰黑色棉服上,蹭了很多尘土,脸庞黝黑、笑容憨厚的他,扎在人堆里,就是一个农民的样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农民”,真实身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被山区群众亲切地称为科技“财神”。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
李保国,男,46岁,河北农业年夜学教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李保国深知,为人师者,“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一缸”.他年夜学结业20年后,为了不竭接受新的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他坚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他主持的科研项目都取得了重要功效,分别获得了国家、林业部、河北省的一系列奖项,如他主持的“太行山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获原林业部“国家七五重年夜攻关功效荣誉奖”,“太行山高效益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获原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中心试点的前南峪村获得“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并获得“河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优质无公害红富士苹果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李保国每年在艰苦的农村工作超越200天.他率领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己的研究功效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邢台县桨水试区,他们把一个穷山沟酿成了花果山,成为太行山区最绿的处所,荣获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提名奖.在内丘县富岗村,他把自己的研究功效运用到苹果生产中,生产出的优质苹果被评为A 级绿色食品,创出了国内著名的“富岗”苹果品牌,在99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银奖,极品果卖到100元一个.年夜量的实践,使学生看到了学农也会年夜有作为;在与基层群众的接触中,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可喜变动,巩固了专业思想,坚定了“学农爱农”的决心和信心.长期的科研工作,年夜量的科研功效,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李保国最了解学科的前沿、农村的需要、果农的期盼.他及时把自己的科研功效和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充分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作为自己调整教学内容的信号,更新教材,更新讲授内容.他先后主讲了《高级经济林栽培专题》等9门课程,每年逾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主持完成了《南方经济林栽培学总论》等9部教材的编写,在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教学研究功效先后获省级二等奖一项、校级一等奖二项.他的进取精神激励着学生.他教的结业班,25%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他带的硕士研究生,70%考上了博士研究生.李保国讲:“我自己就是农民出生,农民的孩子上学不容易”.他自己出钱为贫困学生交学费.他主动和学习后进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努力上进,完成学业.他人不愿意上的课他去上,他人不愿意管的班他去管,他人认为是“刺儿头”的学生,在他的帮手下,不单以优异成果完成学业,而且和他结下了深厚友谊.一些结业十几年的学生,有了困难他仍然一如既往给予帮手.他曾荣获“全国振华扶贫奖”,“全国科技兴村先进个人”;先后6次被授予“河北省山区开发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还荣获河北省“特等劳模”,保定市“劳动模范”,“保定市教育系统红旗手”,“保定市生产建设红旗手”,和“河北农业年夜学太行山路途先进个人”等荣誉和称号.李保国先进事迹资料(二)1981年,李保国从河北农业年夜学结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离开校园一头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承当起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从此,李保国便与年夜山结下不解之缘.初到邢台县前南峪村,乡亲们见到李保国不由惊讶起来:“这个人真土,咋看咋不像个年夜学教师哩!”“以前来咱们村里讲授技术的,可都是头发梳得溜光,皮鞋擦得锃亮,穿西装,打领带,这个人咋这么土哩?”在村民们的一片疑惑声中,李保国走进他们中间,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治山富山之路.李保国深知,农民兄弟与他这样的年夜学老师之间肯定存在某些隔阂.只有首先消除这些隔阂,真正走进他们心里,才华更好开展工作.他认为自己长得又黑又土气,反倒容易跟乡亲们拉近距离.但光靠形象取得老苍生的信任还不够.还要靠真本事,那就是教会农民靠科技手段管理好自家的果树和林木,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增收、致富,这才是令老苍生真正信服的“砝码”.老苍生服气,才会全力支持自己,太行山区全面脱贫的宏伟计划才会逐步实现.李保国总结:“迎着农民的需求找课题,农业科研才有生命力.”他常对河北农年夜课题组同事说:“让农民亲近科技、掌握科技,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要学会当农民.”前南峪村一带多是光秃的石头山,就连野生灌木也因缺少水土滋养,生长得低矮瘦小.这里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为了摸清本地山区的“脾气天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点着油灯今夜研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 “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一度成了他的生活常态.有时,他还把乡亲邀到自己的临时住所里,促膝长谈,虚心请教.制约山区经济果林业发展的瓶颈逐渐露出水面,让树木存活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厚土层.可土又从何而来?如何保证加厚的土层不被雨水冲蚀?随之而来的一个个难题又摆在面前.他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在白天的翻山越岭中,在夜晚的油灯下,他的思索没有停止过.时间不长,李保国根据本地实际,联想外地治山经验和教训,年夜胆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治山方略.就是自山脚底部沿坡而上每隔四五米跨度左右各开挖一条沟,一下雨,山上的水就会顺坡而下流到沟里;再把山体表层的土统一收集到沟里面,这样就到达了有土、有水的目的.通过“双聚”办法,前南峪村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到达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村的沟沟壑壑出现“洋槐头、果树腰”,酿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处所”.1996年,50年一遇的年夜暴雨重创了邢台西部山区,前南峪村却丝毫未受影响,一草一木皆无恙.如今的前南峪村,林木覆盖率高达90.7%,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500佳”提名奖,本地苍生人均年收入达1.06万元.邢台市临城县凤凰岭地处干旱的太行山丘陵地域,鹅卵石密布,干旱缺水,开发难度年夜.这里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种树,种了死,死了种,再种再死.李保国通过采样分析发现,满山岗的乱石滩下都是强碱性的礓石层.乱石滩原本就不存水,礓石层又对植物根部破坏严重,树根本活不成.在李保国的指导下,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带头在凤凰岭干旱丘陵岗地开辟了治理战场.他们“挖走鹅卵石、打破礓石层、开沟建立保水层、聚水节水保水”,通过一系列治理,胜利种植了薄皮核桃,使历史上的荒岗披上了绿装.很快,这些技术功效被广年夜荒岗丘陵区的农民复制推广,仅邢台市薄皮核桃种植就发展到60万亩,年产值超越20亿元.李保国先进事迹资料(三)2015年12月10日薄暮,终年在外奔走的李保国风尘仆仆回抵家中,他兴奋地抱起小孙子亲吻时,却被一声“你是爷爷吗?”的生分质疑击痛心房,这个硬汉落泪了.想起孙子那皱起的眉头,紧绷的小脸,稚嫩的童声,李保国心里横竖不是滋味,双眸噙满愧疚.“我最对不起的就是这个家.没有老伴和孩子们的理解和支持,我啥也干不成!”昔时从邢台山区回保定看望孩子和老人,至少要赶3个小时的汽车,再转乘7个小时的火车,经过10个小时的辗转波动才华抵家.因路途遥远,工作太忙,李保国根本无暇顾及远在保定的家.1983年李保国在前南峪村搞小流域治理时,儿子李东奇刚满一岁.在后来的日子里,前南峪人给李东奇起了个小名就叫“小流域”.小流域治理好了,可“小流域”却真的酿成了这里隧道的山里娃,一张嘴满口流利的山根话.为了绿山富民,李保国为山区付出越多,亏欠家里的也就越来越多.李保国先进事迹资料(四)4月10日一早,翻开手机,一条消息“冻住”了我:“李保国教授今晨因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片刻无语后,我带着侥幸问:“不会吧?”“确已去世,12日追悼会.”一时间茫然无措,唯有“天妒英才”四字跳入脑海.我与李保国教授不算相识.我曾采访过他,但他其实不记得我.一则,他每到一处,总是被人围住问问题,或是记者,更多是村民;二则,他非常忙,一年200多天奔走在各个山村,为村民解决林业技术难题;三则,对事分歧毛病人是他的风格,他说:“我的手机里有上千个德律风号码,绝年夜大都我不知道是谁,但我会回答每个人的问题,不论是什么时候打来的.”可我却深深地记住了他,他的名字,他的相貌,他的事迹.作为帮农民增收35亿元、带动10余万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恩人”、“财神”,他对得住自己的名字;作为河北农业年夜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比农民还像农民”的相貌让人在瞬间惊讶后油然而生敬佩;而他35年间在太行山区推广36项实用技术、培育16处山区开发先进典范的事迹,更是感动了无数人.第一次见李保国教授,是在河北省平山县.2月下旬,听说该县葫芦峪地域的核桃树漫山遍野,蔚为壮观,不单靓了太行山,而且鼓了山民的腰包,我便前去采访,想为本报京津冀协同发展专版的《美丽乡村》栏目写篇报道.然而,被采访者三言不离李保国,且称之为“恩人”、“财神”,完全改变了我的采访方向,我决定写人物.当我被带到李保国教授面前时,他身上浓浓的乡土气息先是让我惊异,后来听他说“这辈子最过瘾的事,一是把我酿成农民,二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酿成‘我’”,听人们讲他在邢台县前南峪村、内丘县岗底村、临城县等地的故事,惊异酿成了敬仰.从山上林间下来,天已黑,我想在晚饭时再和他聊聊,他却开着车去了邢台,“晚上要指导培训”.第二次见李保国教授,是在河北省青龙县.3月25日,我去青龙县干沟村采访该村脱贫攻坚情况,再次碰到李保国教授,他是干沟村脱贫的技术总顾问,来为首期果树种植做统一规划.这次,我依然没有找到和他更多交流的机会,因为他忙着给村干部介绍种植要求、运营管理经验等,连午饭都没顾上吃几口.年夜家劝他先吃饭,他说:“我有糖尿病,不能多吃,下午还要干活.”介绍完,就扛着丈量设备上山了.李保国教授去世后,河北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驻干沟村第一书记赵鸿颇写道:“李教授来到时,已经13:20,来不及休息,简单吃了几口饭,吃了药,就到山上调查……我们来到山上,一直指导规划了三个山沟.规划指导完,已经17:20,李教授没有休息,就坐车去了唐山市滦县.现在回想起来,李教授真是累死的……李教授是太行山人民的恩人,也是我们干沟村的恩人,更是我的恩人.永远怀念、敬仰李教授!”李保国教授不幸去世后,万人相送,内丘、临城、平山、阜平等地的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其守灵,“太行山的老苍生,舍不得您!河北的父老乡亲,舍不得您!”何止河北的父老乡亲,听闻李教授事迹的人,都舍不得李教授!本报微信公众号“行走京津冀”4月10日编发《“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教授今日凌晨去世》一文,有网友留言:“巍巍太行苍翠远,颗颗硕果几度风.穷山瘠土何所惧,满腔热血扶民生.”太行常绿,您的精神长存,李教授,一路走好!保国的妻子郭素萍也在河北农年夜工作,昔时也是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每每谈到跟着李保国辗转迁居于山区各地的经历时,郭素萍总难免生出诸多感慨.她说昔时最对不住的是自己的老母亲,母亲岁数年夜了,需要照顾,可李保国工作起来不要命,也同样需要照顾.不得已,她想了个两全其美的法子,就是让老母亲和“小流域”跟上自己,同李保国一起到山里居住.可这一住就是4年多.郭素萍经常跟着李保国一起在山里奔走,每天忙碌不竭,经常过午贪黑,错过饭点.疲劳和困倦常在此时结伴袭来,李保国走上车朝座椅上一靠,“呼噜”一觉,哪里还顾得吃工具.郭素萍有时也顾不得吃饭,但始终不曾忘记吩咐丈夫吃药.去年夏季,李保国再次来到前南峪村指导果农剪枝.午饭后,他来到一处高坡,指着山脚下那排破旧低矮的石板房说:“这是昔时我们住的处所,这些房子过去都是村庄里喂牲口的处所,老苍生都没住过.可我为了让乡亲们信任我,就住在这里.”李保国边说边凝望着坡底.“你还别说,这些房子说不定以后还真成文物了呢!”李保国呵呵地笑作声来,笑得很爽朗.风吹乱了他的头发,黝黑的脸庞显得格外清朗.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李保国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李保国先进个人事迹材料李保国,男,汉族,1974年出生,山东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飞行员。
他以杰出的飞行技能、良好的品德和崇高的精神风貌,被誉为中国空军的杰出代表。
以下是对他个人事迹的详细描述:李保国自幼立志成为一名飞行员,他深深地热爱着祖国和空军事业。
2000年,他顺利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并进入空军飞行学院学习。
在学院期间,他学习刻苦、钻研技术,兢兢业业地完成各项训练任务。
他极富天赋,很快成为同学们眼中的佼佼者,并在学院举办的各类飞行比赛中多次获奖。
毕业后,李保国被分配到一线部队,开始正式的飞行工作。
他在岗位上忠诚履职,恪守飞行纪律,积极参加各项训练和任务,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出色的才能。
他以超强的空战技巧和出色的机动能力,在模拟作战中频频击败对手,获得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除了在飞行岗位上表现出色之外,李保国还积极参与各类科研和技术攻关工作。
他坚持不懈地探索先进飞行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他以科学的态度面对技术难题,坚持创新,勇于攻坚。
经过多年努力,他主导研制了多项新型飞行器装备,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的技术成果为空军战斗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保国十分关心部队的建设和飞行员的培养,他始终将个人荣誉放在部队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之上。
他带领部队积极参与各种重大演训任务,并多次担任领队和教官。
他严格要求部队成员,注重细节,不断完善作战训练方案,确保部队能够在各个战场上胜任任务。
他不仅亲自示范,还耐心指导队员们,提高了全体队员的实战能力。
李保国始终秉持报国精神,主动参与各类国内外重大任务,积极履行军人的职责。
他曾多次参与应对自然灾害的救援任务,成功挽救了许多生命,赢得了民众的赞誉。
在国际交流活动中,他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外国飞行员开展友好交流,增进了中国空军与世界各国军队的友谊。
李保国出色的事迹使他得到了各个层面的表彰和奖励。
他荣获了国家级和军队级的多项荣誉称号,被授予“杰出飞行员”称号,并荣立了一等功。
李保国先进事迹故事材料
李保国先进事迹故事材料李保国,1981年2月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2005年1月获得中南林学院森林培育学博士学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时代楷模、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奉献奖获得者,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先进事迹故事材料一:民心深处有丰碑苹果花开的季节,李保国走了,走得让人牵肠挂肚!20XX年4月12日,李保国教授遗体辞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那天清晨,天公落泪,古城含悲,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群.他曾经帮扶过的邢台县浆水村的农民都要来参加辞别仪式,村干部给大家做工作,最后选了近70名村民代表.乡亲们眼含热泪说:“李老师引领我们发家致富,我们一定要来送他最后一程!〞李保国去世后,他的还不时地传出老乡们的声音:“李老师啥时候来俺们村作指导啊?〞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由于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亿元.在李保国的心里,农民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去年12月初,李保国正在邢台市做课题研究. 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农民给他打咨询果树冬季剪枝问题, 听说他在市里,就邀请他去村里作指导.本来他的时间安排得很紧,而且从市里到村里,打个往返得半天工夫,但面对老百姓的邀请,他爽快地应了下来,说第二天上午一定挤时间过去看看.可是第二天一大早,起了雾,高速路封了.随行的人员都劝李保国说:“高速路不知道啥时候开,别去了吧?〞李保国摇摇头说:“村里知道我今天上午过去,肯定都等着呢,不去怎么行,还是绕道走吧!〞在他的指引下,三拐两拐,车子驶上一条窄窄的路,到村里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将近一个小时.一下车,李保国就冲着等在地里的果农们大声说:“今天雾大,高速路封着,国道又堵车,来晚了,实在对不起啊!〞诚恳地抱歉后,他才拿起工具,教大家怎么操作.不管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只要农民有需要,李保国都会热心帮助.在他的通讯录里,有很多这样奇怪的名字:“井隹核桃〞“曲阳核桃〞“江苏核桃〞“洛阳高核桃〞“平山苹果〞“宁夏苹果〞等等. 原来,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农民给他打咨询事情, 又没有说清楚他们叫什么,所以李保国就先这么存了起来,方便随时指导.35年来,李保国带着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的产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开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开展之路.这两年,河北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根本方略,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李保国更忙了.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给他们的乡镇、村庄作规划. 他能多去一个地方,绝不少去一个.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他说:“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 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这两年,李保国一直在谋划运作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就是把太行山区的农业企业进行大联合,充分发挥各个企业的优势,每个企业专做一项产业,以此打造太行山区的农业航母.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像个“拼命三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仅从20XX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 公里.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保定、邢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是什么支撑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是什么支撑他不顾病体、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是什么支撑他30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泊名利、不图回报?是信念的力量,他的信念就是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起来、让老百姓都过上他们向往的好日子!一个专家教授,有如此一门心思干事的苦干实干精神,有如此一心一意为民的百姓情怀,有如此一尘不染做人的高尚情操, 百姓又怎么能不爱戴他、不尊崇他呢?百姓们说,李老师没有走,这漫山的苹果树、核桃树,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李保国先进事迹故事材料二:我们的严师慈父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1999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经济林栽培课上.那天,我和同学提前十分钟进教室,发现老师已经到了,就好奇地问:“老师来得这么早?〞他笑着说:“刚从邢台基地赶回来,怕耽误上课就直接来教室了〞.李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慢慢地,我们都喜欢上了李老师的课,觉得果树治理并不难.然而,当我们走进果园真正动手时才发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不容易.2003年初,我们跟随李老师来到邢台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实习.不久后, 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还要快. 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练.在他严格要求下,只用一周时问,我们全都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为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2021年我考取了李老师的研究生.一入学,我们每个人都接到一个3年的学习任务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问表,学习中,他会随时抽查.无论多忙,李老师对每篇论文,从框架结构到字句标点,都会仔细修改.师弟刘海鹏的论文先后被李老师修改了7次,内容从最初的3000字丰富到7000 字,最终顺利发表.李老师在教学和实践中,经常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做事.他常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关键的是要踏实、认真.2021年大旱,7月的一天中午,李老师打 ,要我马上到核桃地.原来一片核桃树受旱严重,已经长成个的核桃都焉了.他安排我对土壤、叶片、果实取样,测定含水量,并观察浇水后的变化,我把测得的数据随手记在了一张纸上. 后来有事耽误了几天,等我想起来时,那张纸却找不到了.李老师知道后生气地说:“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调查也就错过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时机〞.正是在李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之下,我们这些硕士博士研究生没有一个延期毕业的,毕业时用人单位都争着抢着要.在我的心里,他不仅是我们的严师,更像我们的慈父.我性格比拟内向, 不善言谈.从2021年开始,每次对外技术培训李老师都会叫上我,并鼓励我开口讲.在他的引导下,我的水平不断提升,先后在邢台、石家庄、秦皇岛等地独立开展技术培训上百次.在生活上,李老师也总是为我们着想.我一直在基地的宿舍住,孩子跟着奶奶在农村生活.他每次来公司都会劝我赶紧在县城买个房子, 方便孩子上学,如果钱不够他帮着凑.李老师常教导我们,搞科研不能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2021年4月19日,正值果树的盛花期,石家庄以南,包括邢台,突降大雪.在保定上课的李老师得到消息后,马上给我打 ,让我“摇树除雪、熏烟防霜、霜后及时补充营养〞.天刚蒙蒙亮,他又开车来到了绿岭.当年河北省中南部核桃几乎全部绝收,但李老师指导的绿岭基地却几乎没有减产.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以前核桃树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于树体营养积累, 冬季修剪会引起养分流失.师弟汤轶伟经过反复研究,将修剪时间确定在春季核桃树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树势衰弱.当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应用,看到果农敬佩和感谢的眼神时,我们逐渐体会到,山区、基层有我们学子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我的老家在平原地区, 小时候根本没见过核桃树.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不仅爱上了核桃,还留在了山区,并成为邢台市市管专家,荣获了河北省农村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李老师教过的学生中,像我一样扎根山区、效劳基层的还有很多.李老师,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我们一定会把您的精神传承下去,努力成为和您一样的人,帮助更多的百姓脱贫致富!李保国先进事迹故事材料三:我和保国的三个家我和保国是大学同学,我们1981年结焙,一起生活了35年.我和他既是生活伴侣,也是工作伙伴,这些年,我陪伴着保国几乎走遍了河北的山山水水.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很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是流动的家,就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那辆越野车.80年代初,山里的家是我们的生活中央,常年住在村里,生活比拟艰苦, 没水没电,经常干粮就咸菜.当时为了不分心,我们把城里的老母亲和一岁多的儿子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那时我们搞的课题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 村民们都管我们的儿子叫“小流域〞. 有一次,学校领导来我们科研点,走的时候,儿子爬上了车,死活不下来,哭着喊着说:我要回保定,我想上幼儿园.可当时实验离不开,我还是狠着心,把孩子从车上硬拽了下来,紧紧地把他抱在怀里.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慕名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波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他开车,我坐在旁边,替他接打 ,安排工作,联系事情.有时看他累了,陪他聊聊天,喝水、吃药、中午休息,都是在车里.一些常用物品,雨鞋、草帽、衣服、工具包等,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 车成了我们流动的家.比拟起来,在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20XX年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的时候是腊月二十九,想准备准备年货,第二天过个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清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我们亲家打来 ,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 我想初一总不能还在人家过吧,就张罗着去买点肉馅想包顿饺子,可是附近卖菜卖肉的摊贩早就都回家过年去了.三十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往返奔波,结焙这么多年,保国由于太忙,常常顾不上家里的事.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 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别看家里的事他顾不上,可保国也有温情的一面.对老人,他特孝顺.保国的父母在农村,看病吃药他都让村里先记账,过一段我们就去结账.我父亲今年已85岁高龄,保国去世的消息一直瞒着他,由于他和保国的感情很深.对晚辈,他特慈祥,2021年我们的小孙子出生,保国喜欢得不得了,只要在家,有时间就陪小孙子玩,孩子跟爷爷的感情也最深,爷爷一回家,就谁也不找,只让爷爷抱.我们夫妻间,别看他脾气急,说话冲,但对我是从心里惦念着,我俩过马路时,他都会拉着我的手,说“慢点,看车〞.我和他个头差不多高,下雨天外出,只有一把伞时,他都是伸着胳膊撑着伞,把我遮住,自己淋着.保国身体底子很好,可常年往山里跑,生活不规律,超负荷工作,身体越来越差.1998年,患上了糖尿病.2007年,在张家口黑龙山林场,平时上山总是走在前头的他,忽然觉得憋气,嘴唇发紫,也就在这次,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心脏造影显示他75%勺血管狭窄,连心脏支架都做不了,只能做搭桥,但医生说做搭桥后,需要休养,干不了事,所以他果断不做,采取保守治疗.一般医生讲解病情都不让患者本人在场,为的是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但是我们家不一样,我特意叫着他一起听,就是希望医生能帮我劝住他,把节奏慢下来,稍微休息一下,别再这么拼命.可他不听啊.2021年,保国出国考察,我给他买了一件大红色的冲锋衣,他问我,干嘛买个红的.我说,红色显眼,在果园丢了你,好找!今天,那件红色的冲锋衣还在,保国却丢下我,走了.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接着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咱家再吃一顿团圆饭,多想看到你再抱抱我们可爱的小孙子.保国,我想你!。
李保国先进事迹
李保国先进事迹“我呀,就想把我变成农民,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这是李保国爷爷常说的一句话。
记得有一天,我跟着爸爸妈妈去果园玩。
那果园可真大呀,一眼望不到边。
果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子,红的、绿的,好看极了。
我兴奋地在果园里跑来跑去,好奇地这儿摸摸,那儿看看。
“哎呀,这可咋办呀!”突然,我听到不远处传来一个焦急的声音。
我跑过去一看,原来是果园的伯伯正愁眉苦脸地看着一棵果树。
“伯伯,怎么啦?”我忍不住问道。
伯伯叹口气说:“这果树不知道咋了,长得不太好呀。
”这时,爸爸说:“你可以找李保国教授呀,他可是这方面的专家。
”伯伯眼睛一亮,“对呀,我怎么把他给忘了。
”没多久,李保国爷爷就来了。
他穿着朴素,满脸笑容,一到就开始仔细查看果树的情况。
“这树呀,是缺乏营养啦,得好好调理调理。
”李保国爷爷一边说一边给伯伯讲着该怎么做。
伯伯连连点头,脸上的愁云渐渐散去。
李保国爷爷还在果园里给其他果农们讲解种植的知识呢,大家都围在他身边,听得可认真了。
“李教授,您说我们种果树咋就这么难呢?”一个果农问。
李保国爷爷笑着说:“不难不难,只要掌握了方法,就一定能种好。
你们看,就像这棵树,只要我们用心呵护,它就能结出又大又甜的果子。
这就跟我们养孩子一样呀,得细心照料。
”大家都被李保国爷爷的话逗笑了。
看着李保国爷爷在果园里忙碌的身影,我心里想:李保国爷爷可真厉害呀!他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能让那些果树变得健康又茂盛。
他把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无私地传授给农民伯伯们,让他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是多么伟大的人呀!李保国爷爷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的事迹会一直被人们传颂。
他就像那果园里的一棵大树,永远扎根在人们的心中,为人们遮风挡雨,带来希望和收获。
我也要像李保国爷爷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开创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山新愚公”——李保国(1958—2016)
开创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山新愚公”——李保国(1958—2016)
作者:暂无
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 2019年第1期
30多年来,他扎根太行山当“土教授”,自配炸药进行数千次开山爆破实验,跑遍了太行山所有的县。
他的“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理论开创了太行山区绿色生态发展新模式,140万亩荒山披上绿装;
30多年间,他用科技之手把太行山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再打造成“金山银山”。
他开发了干旱山区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将平原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转移到山区,使山地效益达到平原良田的1.4倍以上;
30多年间,他转战太行山区,技术推广面积1826万亩,培育了16个山区开发治理先进典型,打造了系列全国知名品牌,带动省内外10万山区农民增收58.5亿元;
30多年间,他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成了“技术把式”;
30多年间,他先后承担了57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大批学生被他“赶”到田间地头,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
中宣部授予李保国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中宣部授予李保国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佚名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河北)》
【年(卷),期】2016(000)016
【摘要】5月23日下午,中宣部在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录制了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
在录制现场,宣读了中宣部关于“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的表彰决定,颁发了“时代楷模”纪念章和荣誉证书,并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
【总页数】2页(P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1
【相关文献】
1.中宣部授予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 [J],
2.中宣部授予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 [J],
3.中宣部授予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J],
4.中宣部授予福建省“漳州110”“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J],
5.中宣部授予肖文儒“时代楷模”称号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楷模李保国先进事迹(图)三十五年如一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扎根太行,用科技染绿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群众的深情爱戴。
李保国先进事迹广为流传。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XX年4月10日,我校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
噩耗传来,学校师生和太行山区的农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他生前服务过的山区农民一批批来到家中吊唁,多地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他守灵,为什么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去世,会让这么多山区百姓悲伤和不舍?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领导,我目睹了解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执着于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
他有强烈的大局观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XX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在全省脱贫攻坚下乡干部培训大会上作首场报告,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
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总是为农户、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既不拿工资,也不持股份,还时常自己搭路费。
我曾听到有记者问他“你有这么好的技术,又常年奔波在外,每年至少也得有上百万收入吧。
”他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才能信你、才能听你的”。
他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尽管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已有多年,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以超常的意志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老师生前获得过诸多荣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但他最看重的还是“优秀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刻着“共产党员先锋岗”的标牌,一直摆在他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
他曾讲:“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
”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
在他手机存储的电话号码中,有1/3以上是农民朋友的,并随时随地为农民群众解答难题,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他常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为了农民的需求,为了产业的发展,他一次次探索创新,一次次开辟“战场”,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山区开发的典范,从邢台前南峪、内丘岗底、临城绿岭、平山葫芦峪,再到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帮扶点,他所到之处,都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30多年来,他始终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
他注重言传身教,无论是课题攻关还是下乡实习,都与学生一同住联排通铺,一同做试验课题,一同劳动实习,用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爱,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不论是在校的还是毕业的,看到谁生活上有困难,都会主动帮一把。
在学生心中,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
李保国是脱贫攻坚的榜样。
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在邢台县前南峪进行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将贫瘠干旱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沟,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在内丘县岗底,他开发了优质绿色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工序,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苹果年收入达XX多万元;在临城县凤凰岭,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使过去赤壁几十里、草都长不好的荒岗变成了“花果山”“摇钱树”,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的发展;在平山县葫芦峪,将“山水林田路”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做成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带动周边地区复制开发荒山近30万亩。
他用科技的力量使许许多多的贫困山村摆脱了贫困,帮助10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
他经常讲,太行山人民为我国革命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授,有责任、有义务为太行山人民脱贫致富干几件实事。
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
他把太行山当成自己的家,他把那里的人民当成亲人,年轻时在前南峪,为了方便工作,他把家安在了村里的石板房,和同课题组的爱人把孩子接到山里,一住就是4年多。
农民也把李老师当成自家人,有一年春节,我给他打电话拜年,电话里,他兴奋地说,“我们全家在岗底村过年呢,这儿热闹,就是呀,叫我去吃饭的人太多,不去谁家谁都不高兴,我一顿饭要吃两三家,有时一天要吃6顿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和山里人在一起的那股子亲热劲、兴奋劲。
在我们学校,有一件尽人皆知的事。
有一天,李老师急着赶回学校上课,走到村边遇到堵车,他心里着急,下车看看,村民一看是农大李老师,二话没说,拆掉自家篱笆院墙,让他过去。
李老师和山区农民亲如一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李保国走了,但他的人生价值依然发光发亮,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前行!“我见不得老百姓穷”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我和李保国教授是1996年认识的。
那年8月,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走了全村200多亩保命田,山场果树遭受了很大损失。
村民们哭着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这个时候,李老师随省里的科技救灾组来到了岗底村查看灾情。
他递给我一张写在烟盒上的字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
李保国。
”后面留了电话,还说:“你3个月修一条通往村后沟的路,路修好了,我再来。
”岗底村是河北省内丘县太行深山区的一个小村,1984年人均收入不足80元,为了脱贫致富,从1985年开始,XX年种了20多万棵苹果树,但苹果质量特别差,到1996年还没摘掉穷帽子,迫切需要技术指导。
20天后,路修好了,我给李老师打了电话,讲了我们的困难和愿望。
没想到,他真带着铺盖卷来到了岗底村,一头扎进山里,查看果树情况,每天跑50多里山路,累得晚上都上不去炕。
看到果树光疯长不挂果,他比我还心疼,说“我来晚了。
”李老师对我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你相信我,依靠科技肯定能致富,咱们一块干,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我一分钱也不要你的。
”从那天起,这个愿望就在我俩心里扎下了根。
他比我小4岁,他喊我大哥,我喊他老弟。
我们哥俩一起干,一干20年。
刚来岗底村的时候,李老师指着树上的苹果,跟我开玩笑说,“你看它们简直就是黑蛋子。
”他还说,“3年内,要让这些果树长出金苹果。
”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为了让农民能听懂、记住,李老师把技术编成顺口溜、歌谣,简单易懂接地气儿。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
他把课堂设在果园,亲自动手,一会儿用锯,一会儿用剪子,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1/3。
农民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急切地说:“你找来的这个教授到底行不行?这不是糟蹋年景吗?看他穿戴也不像教授。
”面对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了16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
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这次很多人死活不敢用。
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
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真成了金苹果。
这下,村民打心眼儿里服了,以后全听他的,他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
李老师在岗底村扎下了根,他研究推广的28项成果中,有15项是在岗底实验成功的。
从1996年到XX年这十几年里,李老师每年都有200多天住在岗底村,他把富岗苹果栽培技术分解成了12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先对村民集中培训,然后再单独辅导。
李老师刚到村时,画了两张平面图,一张是果园分布图,一张是村民住宅图。
他经常到果园里转,看到谁家的果树有问题、谁家操作不规范,就直接找到村民家里去辅导。
村里有些老树生了腐烂病,传染途径广,传播速度快,防治不及时,整个果园就毁了。
村民十分绝望,想把树刨了种庄稼。
李老师想了好多办法,并反复给果农做示范,就这样救活了100多亩果园。
根据太行山独有的气候特征,李老师还对果树进行了树形改造,让树冠变成了垂帘形。
改造后,果树变得通风、透光、枝条壮;苹果变得果形正、果面光、着色均匀见太阳。
李老师在管理果树时,经常起早贪黑,探索、实践出绿色、有机苹果的治虫、施肥生物链条,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
富岗苹果获得了99世博会银奖、中国驰名商标、河北名片,一个极品果儿卖到了100块钱。
这些都是李老师的功劳,可他却说:“科技致富,不能光依靠我一个人,要把农民变成我,把大家都培养成管理果树的专家。
”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
后来,62人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
在他督促下,又请农校对全村208名果农进行培训,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我们村现有技师14名,农艺师1名,高级技师5名。
在岗底20年,李老师始终保持着刚来时的样子:“比农民还像农民”。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万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
可是,就在今年4月10日,李教授去世了。
李教授,我的好兄弟,岗底的好日子,是你用命换来的。
我们要把你安葬在岗底高高的山冈上,让你看蓝天白云,赏日月星辰;把你的碑,立在山顶上,让你看见岗底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让你看着我们一起谋划的50平方公里生态大花园变成现实!我们的严师慈父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利英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1999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经济林栽培》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