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马原资料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讲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原理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
对它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分为唯物、唯心两大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即物质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思维即精神是第二性的,是派生出来依附于物质存在的。
唯心主义:认为思维即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存在即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由精神决定的。
(2)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对它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可以被认识。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怀疑人类的认识能力,认为世界在原则上是不可以认识的,或至少是不可彻底认识的。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1)社会历史根源——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2)阶级根源——落后阶级的需要和宣扬(3)认识根源——割裂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把认识的某一方面、环节、过程片面地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神化了的绝对3、怎样理解马哲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从内容上看,它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对象上看,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从社会作用上看,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服务。
并在实践中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
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
理论难点1、一元论就是唯物论。
(1)错误。
(2)一元论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
唯物论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3)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唯一的本原是精神)和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唯一的本原是物)。
唯心论也是一元论,此题说法以偏概全。
2、马哲是科学之科学。
(1)错误。
(2)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
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1.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答:(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世界观人皆有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但只有经过专门家加工过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哲学带有鲜明的阶级性。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指人的精神或意识;存在这里是指物质和自然界。
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又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精神与自然界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谁是本原的,谁是派生的。
这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2.简述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简述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答: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过三种形态。
它们是: (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这是指在人类早期生产和科学均不发达的条件下,通过对人们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把世界中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实物当作世界本原的哲学。
例如古希腊有哲学家把水当作万事万物的本原;也有哲学家把水、土、气、风当作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有五行说,把金、木、水、火、土当作世界的本原。
(2)机械唯物主义,也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这是到了近代生产和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对生产经验和科学实验等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提出原子是万事万物本原的哲学。
(3)现代唯物主义,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在生产和科学有了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都发展了的条件下,由马克思所创立的崭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3.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把精神、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东西。
哲学与哲学的的基本问题
1.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定义):----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
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真理的客观性21.真理的客观性就是主体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真理的客观性还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它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真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B真理的内容和它反映的客体是相符合一致的C作为真理性认识的标准——社会实践具有客观性D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我选的ABCD 答案是ABC 请老师讲讲D是什么意思?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把精神、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东西。 不同点(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 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客观事物以致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其荒谬之处 在于它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 独立的存在, 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其荒谬之处在于其以哲学化的方式承 认“宗教创世说”,其所谓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
12.简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 简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对这个问 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其观点属于可知论; 但也有些哲学家, 如美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 否 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其观点属于不可知论。
11.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是什么 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是什么
能动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 识活动既不能脱离被认识的客观对象,也不能脱离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也 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直观反映论:是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认识 是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的反映是一个选择和建构的过程, 在 思维中对客体信息进行了重新组合,不是照镜子那样的直接反映。
7.论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论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皆有,普通人们的世界观通常是自发的,而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关于世界的最一般的问题。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和具体科学存在着区别。
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存在着联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我们既要反对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又要反对取消哲学指导作用的“取消论”。
3.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二)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含义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构成的对立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3.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第一方面是主要的。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①物质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是对世界上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最高概括。
研究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乃是世界观最重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
②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世界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统一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 社会在内的整个世 界,其真正统一性 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 意识 微观世界 宏观世界
人类社会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标志 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 程的哲学范畴。
火箭升空
鳄鱼出壳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哲学、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辩证法、 形而上学
(二)、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二)、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 一块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 物质概念的理解,对物质与意识关 系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素朴到科 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
红旗渠引水工程
第四,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将导致唯心主义 的错误。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出发点只能 是客观实际。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人们的 社会实践。
内容目录回顾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恩格斯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一切活动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都涉及到客观和主观、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2)这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 3)这个问题是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也是人们现实生活所面对的基本问题。
(2)意识的本质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 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 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 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 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 的共同属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 = 原子
牛顿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培根
霍布斯
洛克
狄德罗
爱尔维修
霍尔巴赫
拉美特里
思维和存在的 同一性问题
不可知论
德谟克利特
物质 = 具体的物质形态
朴 素 唯 物 主 义 物 质 观
德谟克利特
• 机械唯物主义:是以机械的观点去解释一 切自然现象,解释人以及人的认识的唯物 主义哲学。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 按规律运动的。但它却用纯粹力学的观点 来观察和解释世界的一切现象,把复杂的 运动形式归结为单一的机械运动,抹杀物 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各种运动形式之间 的质的差别,甚至否认有机界与无机界、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本质差别。
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
主观唯心主义
物是感觉的复合 存在就是被感知
宇宙便是吾心,吾 心即是宇宙
贝克莱
陆九渊
客观唯心主义
理在事先
绝对精神
朱熹
黑格尔
可知论
凡以知,人之性;
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 子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 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 认识的。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 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 界的可能性。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
2 、哲学从哪里来 3、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4、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
• 亚里士多德:哲学是有闲阶级的智 力活动。 • 诺瓦利斯(法国诗人哲学家):哲 学是满怀着乡愁,到处寻找精神的 家园——哲学是一种精神寄托 • 黑格尔:庙里的神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古代朴素辩证法
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韩非:“夫物之一存一亡,乍生乍死,初盛而后衰,不可谓常。” 赫拉克利特:“一切皆流,一切皆变” “一切都是在斗争中变化、发展”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01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02
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区 别
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1
从康德到黑格尔哲学
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什么?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们在实际活动中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谁是本原,谁决定谁,谁依赖谁(哲学的最高问题) 不同回答产生: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五行说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03
这是由哲学“爱智慧”的性质决定的。
04
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 -----《古希腊罗马哲学》p23
05
世界观
01
信仰化、非理性化
02
宗教
03
哲学
04
理论化、系统化
05
感性的、零碎的
06
哲学
07
常识
08
世界观
09
理论化、系统化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 指导人生选择和道德判断 • 启发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 • 推动科技进步和科学发展 • 反思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 • 探索宇宙奥秘和生命意义
哲学的意义与价值
指导人类生活: 哲学为人类提供 生活指南,帮助 人们理解世界和 人生
推动社会进步: 哲学思考推动人 类社会不断进步, 促进文明发展
价值论问题
什么是价值: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客体对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的效应
价值的主体性:价值具有主体性,即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客体具有不同的价值
价值的客观性:价值具有客观性,即客体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是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
价值的主客观统一: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即价值既不是纯粹主观的,也不是纯粹 客观的,而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存在与本体论问题
存在与本体论问题的历史演 变
存在与本体论问题的主要观 点
存在与本体论问题的定义
存在与本体论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哲学中 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论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之一: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
认识论的核心问 题:思维能否正 确反映存在
认识论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 唯心主义认识论
认识论的发展历 程:从古至今的 认识论演变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目录
哲学的定义与内涵
哲学的定义:哲 学是对世界和人 类存在的基本问 题进行思考和探 究的学科
哲学的内涵:哲学 关注人类存在、意 义、价值、知识、 语言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思考和探究, 寻求对人类存在和 发展的深刻理解
哲学的特点:哲学 具有思辨性、反思 性、批判性等特点, 通过对问题的深入 思考和探究,推动 人类思维和文化的 进步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
1.存在:哲学关注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存在。
它涉及到我们的
存在及生命的意义,包括我们是否能够知道世界的本质和我们自己的角色。
2.知识:知识是指对真实情况的信仰。
哲学关注知识如何被获取,它的限制,以及人类的认知能力。
3.价值:价值问题是指价值观及道德标准应该如何被理解和应用。
它包括道德和伦理,以及美学和文化问题。
4.自由:自由问题涉及到人类如何掌握并行使自己的自由意识,以及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限制。
5.意义:意义问题关注人生、宇宙和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
我们如何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
这些问题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相互关联且相互影响,哲学家们一直试图尝试找到这些问题间的联系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理论。
哲学及基本问题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与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
讲解:“哲”在汉语中是聪明的意思,希腊“philosopia”意为“追求”philem和“智慧”(sophia),即爱智,即哲学家就是追求智慧的人,本身并不聪明,只是爱智者,所以苏格拉底说:“I know that I know nothing”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
这就是“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所以夸人说“聪明”暗含着“小”。
英语philosophy在中国本无,中国有“形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近代,日本学者西周懂汉学英语日语引入中国“哲学”。
那在当今中国,哲学何意呢?原来哲学意谓众多,日本有学者说,如果你想难倒一个哲学家,那你就问他什么是哲学。
中国古代有“学”,儒墨理学,先奉诸子,魏晋玄学,宋明理学。
古希腊有“知识总汇”,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近代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之科学。
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哲学——形而上学之为无意义之学问,后现代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概念”之学,可谓每一个哲学家心中都有一个哲学定义。
故而,今天我们学的概念:什么是哲学,只是多数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给哲学下的定义。
1.哲学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a世界观: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看法。
第一,世界观人皆有之。
醉酒人的世界是羁勒拐弯的,瞎子的世界是黑咕隆咚的。
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缺乏理论论证。
而哲学世界观则是通过系列概念、范畴和系统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以总体方式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①如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与莱布尼茨1646-1716的单子论。
②再如康德现象界与自在世界。
第二,世界观包括历史观与人生观,决定历史观与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现实表现。
解释历史观、人生观。
举例笛卡尔(1596-1650)之死第三,方法论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方法的理论体系。
阐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阐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一门探讨根本问题的学科,它关注并深入思考人类存在、知识、价值和现实等基本问题。
以下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 存在问题:哲学关注存在的本质和存在的含义。
它涉及到对存在的问题的探讨,例如: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我们的存在有何意义?
2. 知识问题:哲学探究知识的来源、性质和可靠性。
它问: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什么是真理?知识是否有限?
3. 价值问题:哲学考察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问题。
它涉及到对善恶、义务、责任和人的目标的思考,例如:什么是道德行为?如何判断是非?
4. 现实问题:哲学探讨现实的本质和现象的解释。
它问: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自然界是否有规律?
5. 精神问题:哲学研究思想、意识和精神的本质。
它涉及到对思维、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探究。
6. 真理问题:哲学探讨真理和认识论问题。
它涉及到对真理的本质、真理标准和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的思考。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深刻而复杂的,它们不仅是哲学家们长期以来思考的重点,也关乎每个人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和看待方式。
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拓展我们的思维,提供不同的观点和理念,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人类存在和现实的本质。
1/ 1。
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第一节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哲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的特殊形式和结果已存在三千年左右。
它产生于古代东方、希腊、罗马的奴隶制社会。
从哲学的词源来看,它的古希腊文是由“爱”(philos)和“智慧”(sophos)两词组成;在汉语中,“哲”字释为“智慧”、“聪明”、“贤明”等等。
19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1829—1897)首次借用汉语的“哲”、“学”二字来称呼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学说;1896年前后,中国学者黄遵宪(1848—1905)将这一名称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794页)。
在此之前,中国哲学则称为道学、理学、玄学。
从哲学的字面上讲,含有爱智慧、通晓事理之意,是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然而这并非是哲学的科学含义,它尚未反映出哲学的本质。
因为,正确的哲学确能给人以智慧,而错误的哲学则会使人糊涂或愚昧,况且能使人聪明的还有各种具体科学和人们的实践活动等等。
那么,怎样正确理解哲学含义呢?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从哲学同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
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其基本内容是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它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等等。
但是并非所有的世界观都是哲学,只有那些经过哲学专家学者加工、形成了一定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才能称得上是哲学。
可见,哲学与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在于:它们都是从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都是后天形成的,必须经过学习,同属于意识形态、精神的范畴。
2.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在于:(1)世界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零乱的、不系统的、不自觉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的基本派别一、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爱智慧。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世界观: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哲学世界观与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进入自身认识和实践领域的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发展规律,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标和意义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哲学是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一一部分世界一一特殊规律哲学一一整个世界一一一般规律3、哲学是世界观,同时又是一般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关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哲学是一般方法论一一指导一一一门科学或具体科学的方法的理论是具体方法论二、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1、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一. 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上根本性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明确: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二者既区别又联系区别:研究对象具有共性和个性之别;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的党性问题。
4.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展开:1.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内容:第一,思维和存有何者为第一性;(更为根本)第二,思维和存有有没有同一性。
2. 为什么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第一,这个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家都要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
第二,如何回答这个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志。
第三,对这个关系问题的解决成为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基础。
第四,这个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3.哲学的党性问题。
第一,哲学派别五花八门,归结起来只有两大党派:唯物论和唯心论。
第二,没有超越于唯物和唯心的第三派,二元论最终倒向唯心论。
第三,阶级社会哲学的党性表现为阶级性。
第四,坚持哲学的党性就是要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反对各种唯心论。
4. 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①概念:辩证法: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内部矛盾;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内部矛盾。
②关系:两个对子既区别又联系。
区别:二者回答的问题不同。
联系:后者从属于前者并与前者交织在一起。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三. 哲学派别及其历史形态1. 唯物论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物质第一性。
发展形态:第一,古代朴素唯物论;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第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中政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专家解析: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所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这一问题贯穿于包括社会历史观在内的所有哲学问题之中,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出发点,也是哲学的起点,其他所有哲学问题都是从这个问题中派生出来的。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①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必然要对思维和存在(或意识与物质)两大类现象及其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②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一派哲学的基本倾向和性质。
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的出发点和理论前提对它的思维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定着它的基本性质。
而对基本问题的回答,就具有出发点和理论前提的意义。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实践的基本问题。
(3)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确定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重要意义:①它揭示了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
②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
③它揭示了哲学斗争的焦点,给了我们理解哲学历史的线索。
④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1)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即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
(2)第二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从不同侧面阐明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其中,第一方面是主导的方面,而第二方面则是从属的方面。
第一方面规定着第二方面论证的前提;第二方面所持的基本观点,是以第一方面的回答为转移的。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凡是主张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即是唯物主义;相反,认为意识(思维)是世界的本质,意识第一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即是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
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即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物质能否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和认识的问题。
2,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实践的基本特征第一,直接现实性。
第二,自觉能动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6,,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最后,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9,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变化了的境和条件;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生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皆有,普通人们的世界观通常是自发的,而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关于世界的最一般的问题。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和具体科学存在着区别。
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存在着联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我们既要反对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又要反对取消哲学指导作用的“取消论”。
3.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二)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含义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构成的对立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3.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第一方面是主要的。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①物质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是对世界上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最高概括。
研究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乃是世界观最重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
②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③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决定着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
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
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基本方面,这两个方面实质上都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因此,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就成为人们一切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5.哲学的党性在哲学史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哲学流派,但任何一种哲学流派要么属于唯物主义,要么属于唯心主义,不可能超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之外。
坚持哲学史上只有两大基本派别,否认“第三种路线”的存在,这就是哲学的党性原则。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的党性表现为阶级性。
一般地说,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坚持唯物主义;而反动的没落的阶级坚持唯心主义。
6.哲学史上两个对子的关系在哲学史上,既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也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①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交织在一起。
辩证法可以和唯物主义相结合,也可以和唯心主义相结合;形而上学可以和唯心主义相结合,也可以和唯物主义相结合。
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不是平行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精神(感觉、观念等等)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
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主张是唯我论,认为“我”的感觉是宇宙的本原。
②客观唯心主义主张“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3.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形态①朴素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往往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自发地结合在一起。
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继承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但有其局限性。
其一,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其二,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其三,不彻底性,即自然观是唯物的,但历史观是唯心的。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辩证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和社会阶级根源。
唯物主义的认识根源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认识和实践相统一。
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是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分离。
人的认识是一个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片断(如感觉或概念)加以夸大,使之变成第一性的东西,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还有其社会阶级根源。
进步的阶级由于其利益同社会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所以能够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而坚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也有其社会阶级根源。
反动的剥削阶级由于其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相矛盾,所以就要歪曲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而坚持唯心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坚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唯心主义,纠正形形色色用主观代替客观、决定客观的错误的做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 19世纪中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1.社会条件19世纪中叶,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尖锐,暴露了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经济根源。
2.阶级条件19世纪上半叶,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社会活动的舞台,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理论来源19世纪英、法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帝国主义论,进而推导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
20世纪中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
20世纪后半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量、度。
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4.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否定之否定。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运动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3.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是具体的。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四)历史唯物论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