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19.20世纪欧洲美术
19世纪欧洲美术.doc

19世纪欧洲美术四:19世纪欧洲和美国美术在19世纪,不可抑制的工业化的强劲步伐,使西方社会发生迅速变化。
资产阶级的要求和趣味,与贵族的要求和趣味交织在一起,通过学院教育和作品展览等方式,在美术领域内得到了强化。
受到他们支持的保守倾向,借助古典美术的光辉成就,有意无意地阻挡着新生事物的成长。
经过一代又一代美术家的努力,到了19世纪末叶,西方美术终于摆脱了自文艺复兴时期确立的、延续数百年之久的再现性传统和古典规范的束缚,开始踏上现代之路。
1:新古典主义美术(1)达维特及其弟子18世纪30--40年代,欧洲进行的大规模古迹挖掘,重又点燃起人们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浓厚兴趣,新古典主义的种子开始萌发。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日渐临近,渴求改变现状的法国民众,更加反感散发着浓重的、没落的贵族气息的罗可可美术,期待有更严肃更高尚的美术。
在这种条件下,一股更雄劲的新古典主义之风,从欧洲的中心吹动起来。
新古典主义宗师,法国画家达维特(Jaques Louis David,1748--1825)就是这种风格的创立者。
他的代表作有《荷拉斯三兄弟的宣誓》(1784)、气派辉煌的巨幅油画《加冕式》(1805--1807),写形传神的肖像画《莱卡米耶夫人像》(1800)。
达维特门下,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新古典主义画家。
如画风甜美的席拉尔(Baron Francois-Pascal Gerard,1770--1837),就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肖像画家。
(2)新古典主义的中坚安格尔19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席卷了法国,在整个文艺领域内驱赶着新古典主义势力。
作为一种潮流,新古典主义成为保守的象征。
在这种情况下,新古典主义绘画仍能在法国延续并焕发出光彩,主要靠的就是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1780--1867)。
他一生中,以高傲的固执态度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坚持捍卫新古典主义的理想。
安格尔是一位不懈地致力于纯化造型语言的画家,不愧是新古典主义最后的伟大代表。
美术鉴赏——20世纪欧洲美术 波普艺术

美術鑒賞〃20世纪西方美術
8.1 1945年以前的美术
8.1.2 现代主义美术
(1)绘画
油画《格尔尼卡》,是立体主义的领导人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 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 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是 表现战争题材且具有纪念意义的作品。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纳粹德 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 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 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谴责和抗议。 毕加索他那潜在的变现主义再次迸发出来,线条扭曲着,膨胀着, 激情在奔腾驰骋,这便是《格尔尼卡》。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 12日 - 1944年1月23日) 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 画复制匠。伟大的挪威画 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 先驱。爱德华〃蒙克是具 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 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 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毕 加索、马蒂斯就曾吸收他 的艺术养料,德国和法国 的一些艺术家也从他的作 品中得到启发。他对心理 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 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 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 要的影响。
巴拉(1871-1958), 生于意大利的Turin。画 家、雕塑家,未来主义画 派的重要代表画家。巴拉 立意表现的不是运动中的 物体,而是力求还原速度 本身这一抽象的概念。" 抽象速度,车的觉醒"一 画,车子早己不见了,留 下的是一串表现"力"的线 条组合。"力的线条"是未 来主义画派绘画的基本要 素。他认为这些能够表现 物体"随着力的趋势而自 我消失",如"链条上一条 狗的动态"一画,虽然他 们使用的是艺术的语言, 但是光和速度可以改变物 体的物理性质,正是当代 物理学家在相对论影响下 所研究的课目。
20世纪欧洲美术

《三乐师》画中三
个乐师以几何抽象色 块造型、平面化构图、 平涂手法制作。作品 的主题是欢乐的,同 时又有一种肃然庄严 的气氛。
亨利·马蒂斯(1869~1954)
• 野兽主义的主将,早年从事律 师工作,23岁时改学绘画,他 认为“美的色调不可能从抄袭 中获得,绘画的色彩必须依靠 思索、想象和梦幻才能获得。” 后来受到点彩派影响,借鉴黑 人雕塑和东方装饰艺术。 • 他的作品体现了野兽派的美学 观念:大胆的色彩、简练的造 型、和谐一致的构图以及强烈 的装饰性,形成了他独特的风 格。
• 《格尔尼卡》画的背景布满黑暗,那盏光明的灯照射着这血腥的
场面,好似一个冷酷而凶残的梦魇笼罩着全画。画家以黑、白、灰三色为 色调对比,强烈中有和谐,运用具象与抽象和超现实等手法结合创作而成, 具有结构严谨、主题鲜明的浪漫主义精神气质。
毕加索自画像
表现主义
• 20世纪初诞生于德国而后流行于欧洲 的现代主义流派。 • 特征:在作品中强调表现和宣泄情感的重要性。表现为造 型的夸张和扭曲,色彩的强烈和主观,视觉上的冲击和粗 放。 • 德国表现主义的两个社团:1905~1913成立的“桥社” (画裸体和风景画);1911在慕尼黑成立的“青骑士社”。
爱德华· 蒙克(1863~1944)
•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享誉世界的挪威艺术家,西方表现主 义绘画艺术的先驱。对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至关重要。蒙 克创作了大量带有悲剧意味的作品,表现疾病、死亡、孤 独和忧郁,充满对人生的怀疑和焦虑。
• 《呐喊》蒙克自己曾
19世纪欧洲美术

威廉•特纳,《奴隶船》,1840年。布面油画,91×122.8厘米。波士顿美术馆。
返回
卡斯帕•达维德•弗里德里希,《橡树林中的修道院》,1810年。布面油 画,110.4×170.8厘米。柏林国家博物馆。
返回
弗朗索瓦•吕德, 《马赛曲》,1833 年~1836年。约 12.8×7.92米。法国巴 黎。
安东尼奥•卡诺瓦,《维纳斯般的保林尼•博尔盖塞》,1808年。大理石,真人 大小。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 返回
理查德•波义耳(伯林顿勋爵)和威廉•肯特,奇兹维克宅邸,1725年始建。英国 伦敦附近。 返回
雅克-热尔曼•苏弗罗, 先贤祠,1755年~ 1792年。法国巴黎。
返回
第二节 浪漫主义美术
玛丽•卡萨特,《洗浴》, 1892年。布面油画,99×66 厘米。芝加哥艺术学院。
返回
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 蒂,《受胎告知》, 1849年~1850年。布面 油画,72.6×41.9厘米。 伦敦泰特画廊。
返回
约翰•埃弗里特•密莱司,《奥菲丽娅》,1852年。布面油画,76.2×111.7厘米。伦敦泰 返回 特画廊。
返回
第三节 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
法国 英国 美国
返回
古斯塔夫•库尔贝,《碎石工》,1849年。布面油画,160×259厘米。原件在 德累斯顿画廊(1945年被毁)。 返回
古斯塔夫•库尔贝,《画家的画室:一个我七年艺术家生涯的真实寓 言》,1855年。布面油画,361×598厘米。巴黎奥塞美术馆。 返回
返回
奥迪隆•雷东,《独眼 巨人》,1898年。布 面油画,63×51厘米。 荷兰克罗勒-穆勒国家 博物馆。
返回
奥布里•比亚兹莱,《孔雀 裙》,1894年。为奥斯卡•王 尔德的戏剧《莎乐美》所作 的钢笔画插图。
巴洛克落可可 新古典19-20世纪欧洲美术

“巴洛克”是一种风格术语,巴洛克艺术(Baroque art)指自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
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一种不规则的珍珠。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用这个词来批评那些不按古典规范制作的艺术作品。
巴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艺术(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
巴洛克风格的在绘画方面的最大代表是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建筑与雕刻方面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贝尔尼尼。
巴洛克风格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巴洛克风格”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
其着装特点是大量的使用蕾丝、花边,并配以奢侈豪华的装饰,如丝绸带、大扣子、刺绣、珠宝等,所以这种风格的时装和配饰表现出来的尽是奢华和古典的面貌。
裙子是巴洛克女装的重点。
衣裙特点是松垂、多褶、曳长,比文艺复兴时期柔和、自然、大方、富有浪漫气息,更显出女性自然的妩媚。
女性除了外边的罗布以外,还要穿三条不同颜色的裙子(即衬裙、内裙和外裙),以取代裙撑架。
下裙穿多层肥大而多褶的裙子,使下体显得鼓大,以增添体积感和层次感。
服装上不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造型,都是更多地强调曲线,展露出女士特有的性别魅力。
巴洛克风格建筑与雕塑特点1.巴洛克建筑具有强烈的庄重、对称的特征;2.巴洛克建筑具有强烈的凹凸感,用大量曲线代替直线,使形象产生强烈的扭曲感;3.巴洛克建筑多繁复的装饰,用许多雕塑和浮雕使建筑产生丰富的运动感;4.巴洛克建筑用不完整构图代替完整形象,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巴洛克艺术本身具有雄浑的气势)另外还有圣像和装饰光芒。
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
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
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
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19世纪欧洲绘画共17页word资料

下面是概况,想要更详细的信息还是读一下《外国美术史》比较好希望帮到你了欧洲的绘画艺术1、欧洲的绘画、建筑、雕刻的概况19世纪欧洲的绘画、建筑和雕刻领域获得最大成就的是法国,代表各种思潮的美术流派不断出现,如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尤其是现实主义美术发展达到了辉煌的阶段。
这与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阶级斗争空前激烈、复杂,政权更迭频繁有密切联系。
其次是英国和俄国也取得了较突出的成就。
此外,北欧的瑞典、中欧的德国、匈牙利等也在民族艺术方面显得比较突出。
而此时期的意大利和西班牙艺术领域则显得黯然无光,进入了低谷。
2、法国绘画艺术的演变第一、新古典主义美术: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新古典主义成为法国美术领域的主导力量。
当时第三等级等进步力量出于革命宣传的需要,主张艺术成为自由、平等、博爱、共和的武器,发挥鼓舞人们的斗志,倡导英雄主义精神和树立新道德的作用。
因此,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英雄主义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与行动的楷模,他们赞美古代共和国否定今天尚存的封建专制制度。
新古典主义一扫洛可可风格时代的脂粉气,以朴实无华代替了华而不实,题材上以严峻望而庄重取代了浮夸空虚,内容上强调古希腊罗马的市民英雄主义,而艺术表现形式强调完整性、和谐性、塑造性,完全适应了当代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有雅克·路易·大卫(1784——1825)的绘画《荷拉斯三兄弟之誓》、《马拉之死》;乌东的杰弗逊、富兰克林的胸像,华盛顿的立像、伏尔泰国坐像和胸像等雕像。
第二、浪漫主义美术:新古典主义在拿破仑当政时代逐渐失去其过去的辉煌,志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
浪漫主义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浪漫主义强调艺术家个性发展,以独创性、个人美与新古典主义的理性美相对抗,较多从历史尤其是从中世纪民间文学和社会现实中寻求创作题材。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注意色彩、构图与画面的整体效果,而不限于局部的实体描述,从而使作品达到整体完美统一的效果。
最新19世纪世纪欧洲美术

(浪漫主义之狮)
德拉克洛瓦 Eugene Delacroix
法国杰出的浪漫主义 画家,被喻为浪漫主 义之狮
“我被丢给野兽有30年之久” 他给人类留下九千多幅作品 油画有853件
《
西
阿
岛
的
屠
醉
杀
汉 手
》
中
的
扫
帚
完
成
的
〈阿尔及尔的女人〉
新古典主义
理性 描绘 表现类型化 崇尚传统 重视线和轮廓 雕塑般的造型
《拉斐尔和弗娜 里娜》
back
浪漫主义
时代风尚:尊重人性 强调情感
1.强调主观感情,努力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2.一切能够激发艺术家热情和想象的事物
作为创作对象,追求新奇的思想态度。
浪漫主义画家:借里柯 德拉克洛瓦
◆ 借里柯Gericault
美的本质是不变的, 但美的形式是有变化 的
我认为,只有想象力 才能看带别人看不到 的东西
19世纪世纪欧洲美术
以
法
后 印 象 主 义
印 象 主 义
现 实 主 义
浪新
漫 主 义
古 典 主 义
国 为 中 心 的 美 术 运 动
法国新古典主义
1.以自然为原型 2.以希腊罗马英雄事迹及当代生活为题材,
宣扬视死如归的坚强 3.注重以线造型,忽视色彩
代表画家:大卫、安格尔
大 卫 David
“艺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为了帮 助某一个政治概念而存在。” “绘画不是技巧,技巧不能成为画家” “拿调色板的不一定是画家,拿调色板 的手必须服从头脑”
多采用横构图 代表作品: 〈晚钟〉
〈播种者〉
《晚钟》
十九世纪欧洲美术(2)

一、19世纪俄罗斯美术
1、背景及其特征 • 进入18世纪的俄罗斯,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 影响下,处于落后农奴制的俄国发生了深刻的 变化。1682年上台的彼得大帝实施了改革开放 国策,吸收欧洲先进的建国经验,使俄国在政 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得到迅速的发展。 • 彼得大帝努力把当时欧洲的文明直接移植到俄 国来,这时期美术接受了西欧艺术的经验,逐 渐发展繁荣起来。
• • • • • • • • • • • •
3、代表性作品: 《庞贝的末日》----------- 布留洛夫 《少校求婚》---------------费多托夫 《白嘴鸦飞回来了》------萨符拉索夫 《松树林之晨》------------希施金 《无名女郎》---------------克拉姆斯柯依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 《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王》--列宾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苏里柯夫 《女贵族莫洛卓娃》--------苏里柯夫 《弗拉基米尔卡》------------列维坦 《女演员叶尔玛洛娃》 ------谢洛夫
• 19世纪美国美术 • 1.霍墨(Homer) • 代表作《生命线》(战争生活)。 • 2.卡萨特(Cassatt) • 代表作《母与子》(女画家)。 • 3.萨金特(Sarrgent) • 代表作《阿格纽夫人像》《作画的保罗· 赫流 与其妻》。
• 俄国皇家美术学院十分重视历史画,肖像画也 很活跃,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肖像画家,此外雕 塑艺术也得到了发展。 • 19世纪俄国的一流画家基本上毕业于皇家美术 学院,尔后又赴西欧留学考察。
• 俄国19世纪上半期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布留洛 夫(1799—1852年),他的名作《庞贝的末日》 是俄罗斯民族绘画的初日。俄罗斯的革命运动 促进了民主的现实主义文艺发展,涌现出一代 大师伊凡诺夫(1806—1858年)和批判现实主 义巨匠费多托夫,费多托夫的《少校求婚》深 刻地揭露了那个时代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十三章19.20世纪美术提要:文艺复兴绘画、巴洛克绘画和十九世纪绘画是二十世纪前世界美术史上并立的三大绘画高峰。
与前两个绘画高峰相比,十九世纪绘画艺术体现了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流派纷呈,风格迥异,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后印象主义等阶段,成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绘画诸流派的历史源头。
内容:一、浪漫主义1814年3月联军进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下沼退位,路易十八随即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就此复辟。
在复辟年代里,一些知识分子是苦闷的,在文学和艺术上掀起了浪漫主义运动。
法国浪漫主义艺术的主要代表是藉里柯与德拉克罗瓦。
1819年,年仅26岁的席里柯根据1816年所发生的沉船事件创作了震惊画坛的《梅杜萨之筏》,从此,揭开了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序幕。
浪漫主义画家不同于达维特、安格尔那样热衷于希腊、罗马的古典规范,热衷于从希腊、罗马神话中去寻求创作的灵感;而是立足于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热衷于从中世纪、东方文化中寻求灵感;在创作中,他们不强调素描和严谨的外形而是强调激越的情感和极端个性化的表现。
藉里柯(G6ricault,179l一1824)短促的一生与马紧密相连,他自幼崇拜驯马演员,画马的作品多达千幅,最后还因坠马受伤而死于33岁的盛年。
<受惊的马>、<狮摞马>、<埃普松赛马>都是捕捉动物神情的力作。
不过,借里柯最可贵之处还在于他的画笔凝聚着时代感情。
1812年,他第一幅参加沙龙的作品<骑兵>以一位挥刀驰骋的指挥官表现出战火纷飞的年代,荣立金奖。
两年之后,他又展出<受伤的龙骑兵退出战场>,与前者形成鲜明对照,绝好地体现了拿破仑的溃不成军。
1816年发表的<梅杜萨之筏>,更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
《梅杜萨之筏》:1816年,“梅杜萨”号军舰由于指挥者无能,触礁沉没,军官乘救生艇逃命,并对试图登艇的士兵开枪。
义愤填膺的借里柯当即创作了巨幅油画<梅杜萨之筏>,该画取金字塔式的构图,右下角是已被浸泡得变色的尸体,左面是抱着儿子遗体,衰弱得无法动弹的老水手,第三组人是坚持了14天的幸存者,他们发现了海平面上的一点帆影;正在把最健壮的一个黑人推到高处去挥舞衣衫。
画家废寝忘食地工作,在几个月中只到海边去了一下——为了观察乌云密布的天空。
这位写实主义的伟大先驱扎了真正的木筏放在画室里,并请来肝炎病人作模特儿,把在惊涛骇浪中漂流的苦难表达得淋漓尽致。
如果你长久地置身画前,会有海浪击身的逼真感。
当这幅巨作在英国首次展出时,便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
德拉克罗瓦:是19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浪漫派画家。
他以富于激情和动感的构图与色彩挑战了保守的学院派传统,受到青年一代画家的普遍尊敬。
在他的画面上,除了飞腾的笔触与跳跃的色块,我们还可以感觉到一个欧洲人在描绘一个骁勇善战的东方民族时所流露出的力量和兴奋。
《自由领导人民》: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领导人民>>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
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
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
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
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二、现实主义西方19世纪的美术思潮。
最早起源于法国,其中心也是法国,后波及欧洲各国。
法国在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之后,于30~70年代间,曾掀起过一场强大的现实主义美术思潮,1848年革命后,首次用“写实主义”这个词来自称。
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为画家G.库尔贝,最早的理论家为尚弗勒里,其第一份宣言发表于1855年。
库尔贝等所提倡的写实主义既反对僵化了的新古典主义,也反对那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
它认为现实生活本身便是最适当的题材来源,无须进行粉饰。
它坚持表现当代生活,并往往以社会低层人物为作品的主人公和满怀同情地描绘他们的处境,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
这种美术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历史原因。
在法国,由于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继1830年革命以后,又掀起了规模更大、波及全欧的1848年革命。
这场革命遭到残酷的镇压,“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被践踏,使人们不再抱任何浪漫主义的幻想,而迫切要求对现实作客观的认识。
具有批判性质的写实主义,便是这种思想意识在艺术上的反映。
库尔贝: 1819年6月10日,库尔贝诞生在法国东部弗朗什—孔太山区一个葡萄园主的家庭。
自幼天赋聪颖、相貌出众,既高傲自大、自命不凡,又热情奔放、慷慨大方,从中学时代;就成为同龄朋友们心悦诚服的领袖。
他的许多自画像,如《叼烟斗的库尔贝》、《带黑狗的库尔贝》和大型寓意画《画室》中的库尔贝,都具有这样的气质。
在古代大师中,他最欣赏17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技巧,专心地临摹过不少收藏在卢佛宫的委拉斯贵支的作品。
由于革命思想家普鲁东和诗人波特莱尔的影响,库尔贝在1848年就积极投身法国社会的革命运动。
1855年木板枷画展的反传统精神,使他赢得了一大批激进的青年画家的拥戴。
1872年,库尔贝又投身伟大的巴黎公社运动,担任公社委员和美术家联合会主席,巴黎公社失败后,库尔贝被捕入狱,在狱中所画的《戴贝雷帽系红领带的库尔贝》,表现了他这个时期的革命风貌。
1873年,经友人保释,库尔贝出狱,随即流亡瑞士,1877年12月31日在瑞士的洛桑逝世。
《石工》:1849年完成的《石工》,是库尔贝的重要代表作。
这场景是库尔贝在途中亲见的一幕,石工艰苦的劳活使他震惊了。
画上那个老工人形象非常感人。
他跪着一条腿,在低头砸石块,对照身后那个年轻石工,他的劳动量似乎是超负荷的。
再从艺术形式处理上看,画家以两个背朝着观众的石工姿势来展现,目的是要加强生活形象的偶然性,决非人为化,可是画面的构图显得不大平衡。
观众只能注意到人物的动势。
当这幅画在沙龙展出时,官方的舆论与批评有如疾风暴雨。
说他爱低级、爱庸俗,说这种艺术乃是对艺术的玷污。
此画不幸于1945年时被毁了。
原作有160×259厘米,原藏德累斯顿国立画廊。
米勒: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
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
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志学习绘画。
《拾麦穗者》:这幅画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
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
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
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
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蓝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迷人的乡村风光。
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也正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
《晚钟(晚祷)》:1858~1859年间,米勒创作的杰作《晚钟》。
一个叫《晚钟》,另一个是《晚祷》,常常引起混乱。
这两个名字,一个虚,一个实,无论哪个名字,都不能够高度概括绘画的内容,但既然大家约定俗成,那就两个都叫吧!这幅画深刻地反映了一种复杂的农民精神生活:画面上,夕阳西下,一天辛勤的田野劳作结束了。
一对农民夫妇刚听到远方的教堂钟响,便自然而然地、习惯地俯首摘帽祷告。
画家着重于描绘这两个形象对命运的虔诚。
在充满黄昏雾气的大地上,立着两个农产品的创造者,他们感谢上帝赐予他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并祈求保佑。
这个恩惠就是农妇身旁小车上的两小袋马铃薯!这样的恩惠竟是他们一天劳动的报酬?形象在画上是显得那样孤立无援,他们体现了农民那种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
简陋的生产工具,左侧一把挖马铃薯的铁杈,两人中间一只盛物的破篮子,除此以外,只有他们身上那件褴褛的袄衫。
日落给大地蒙上一层萧瑟的氛围,画家在这里倾注全部心血去刻画这种萧瑟氛围,让它来笼罩这对可亲可怜的劳动夫妇的形象。
他着重描绘了农夫妇的虔诚和质朴,寄托了他对农民生活境遇的无限同情。
色调上,暮色沉沉,农夫脱帽少妇合掌祈祷,黄褐色调庄严温暖,地平线与人物恰组成两个端肃的十字,可用上温克尔曼用来评述古希腊雕塑的名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这样的情怀后来我们只能在凡.高的《食土豆者》和大大小小关于农鞋的描绘中遥遥感应了,他们同是伟大的农民画家,在日常劳动与俭朴生活中感受诗意。
三、印象主义在西方美术史上,印象主义一词有两层含义:①指产生于法国的印象主义画派;②指包括技法革新在内的印象主义美术思潮及其广泛深远的影响。
后者具有世界性意义。
印象主义流派出现于1874年。
印象主义是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的,它反对当时已经陈腐的古典学院派,反对当时已经落入俗套、只在中世纪骑士文学中寻找创作源泉、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
它在C.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G.库尔贝的写实作风的影响和推动下,在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
印象主义一反欧洲几百年来在画室中作画的传统习惯,摒弃从16世纪以来变化甚微的褐色调子,主张到室外,在阳光下,根据眼睛的视察和直接感受作画,表现物体在光的照耀下色彩的微妙变化,在绘画表现上开辟了新的领域。
印象主义还从小荷兰画派、西班牙的 D.委拉斯贵支、英国画家J.M.W.泰纳、J.康斯特布尔的作品中吸收了营养。
日本浮世绘、中国绘画对印象主义画家的探索和创新都起过促进作用。
莫奈:法国画家,印象主义的代表。
1840年11月14日生于巴黎,1926年12月5日卒于吉维尼。
莫奈的少年时代在勒阿弗尔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