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约村”给我们的脱贫启示

合集下载

2023年阅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精选11篇)

2023年阅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精选11篇)

2023年阅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精选11篇)阅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篇1日前,由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和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

连日来,由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报告文学家王宏甲撰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塘约道路》一书,在社会上尤其是文学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掀起了不小的涟漪。

该书紧扣时代的脉搏,以扶贫攻坚为主题,反映了当下贫困村里普通老百姓的脱贫故事。

我们关注和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看故事的表象,更要读懂其给我们带来的双重启示。

启示之一:只要同心协力,就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

当前,各地脱贫攻坚激战正酣。

攻城拔寨、脱贫摘帽,往往越是到最后越是艰难。

面对“硬骨头”,也有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畏难情绪,甚至有的对困难和问题无计可施、一筹莫展。

到底如何才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各地都在结合不同实际探索路径、寻找答案。

应该说,塘约村穷则思变,仅仅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就带领全村跃入小康村行列的成功做法,为农村的脱贫致富出了一条新路,为各地扶贫攻坚做出了示范。

塘约村之所以能够攻破碉堡,实现了从省级二级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跨越,其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以党的建设为抓手,干群齐心、同心协力,从而一举拔掉了“穷根”、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启示之二:只要扎根人民,就能够创作出精品力作。

生活是创作的深厚沃土,人民是创作的不绝源泉。

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够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

报告文学《塘约道路》一书在艺术上取得成功、产生良好的社会轰动效应,再一次地印证了文艺创作只要扎根人民,就能够创作出精品力作。

该书作者王宏甲以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通过一年多在塘约村的深入采访、写作,记录下这个小山村一个个撞击心灵的真实故事,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农村波澜壮阔的画卷,吹响了脱贫攻坚的胜利号角,凝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力量,让人们看到农村脱贫的新路径、中国农村的新希望。

塘约村脱贫经验及其对农村共享式发展的启示

塘约村脱贫经验及其对农村共享式发展的启示

塘约村脱贫经验及其对农村共享式发展的启示作者:游岸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02期[摘要]塘约村脱贫在经济新常态下具有典型意义,其本质在于依靠内生动力走共享式发展道路。

塘约村脱贫主要经验在于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发展的出色领导,关键在于通过深化改革形成了集约化经营模式,而其治理方式的创新以及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保证了发展的可持续。

塘约脱贫经验对农村实践共享式发展的主要启示在于,基层党组织应当领导构建乡村社会共同体并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必须坚持以深化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必须坚持积极引导群众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和权力监督。

[关键词]脱贫;共享;农村;改革[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就全国而言,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

自2014年起,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通过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举措,两年多时间就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实现了户户脱贫。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塘约村的脱贫可视为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共享式发展的典型,其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1 塘约村发展历程简述塘约村占地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62亩,下辖10个自然寨,11个村民小组,921户3393人。

据村史记载,该村建于明末清初,多为明朝“调北填南”“调北征南”的后裔迁徙而来。

自建村以来,农业就是主要产业,部分先祖具有经营意识,曾开办过染布、造纸、制陶等乡村手工业。

由于民国时期土地兼并的盛行,新中国成立之前,该村土地全部被集中到县城的两个大户手中,村民大多为雇农、长工,温饱问题难以解决。

新中国成立后,塘约村确立了党在基层的领导,进行了土改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了集体经济。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及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随着全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沿海工业发展繁荣,从90年代中期起,塘约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外出到沿海打工,外出务工人员最多曾达到劳动年龄人口的2/3。

学习塘约经验 助推扶贫攻坚

学习塘约经验 助推扶贫攻坚
业化 经 营 ” 的土 地经 营托 管模 式 , 不 断促 进 农业 发展增 收 、农 民脱贫 致
这一 目标 , 突 出“ 大党 建 ” 这 一统领 ,
围绕 “ 大扶 贫 、 大 安全 、 大发展 ” 三 个

重点 。今 后 五年 的奋 斗 目标 是 要 实 现 “ 两 个高 于” “ 三个 如期 “ “ 四个 翻 番” , 建设“ 四个 高 地 ” 和打造 “ 一 个
Li l un Y u D angdai
学习塘约经验 助推扶
张荣怀
《 塘 约道 路》 为 报告文 学作 家王
宏 甲撰 写、 人 民出版社 出版 的一 本记
述农村 改革发生蝶 变的经验之书。 书
校、 中国 社 科院 、 人 民 日报 社 、 光 明
日报 、 人 民 出版 社 、 中国 人 民大 学 、
升 级版 ” 。“ 两 个高 于” 指 确保 全市 经
见 ,并 做 得很好 ;塘 约村 的成 功 实 践 ,在 于找 到 了党支 部如何 在 村 庄
富; 各地 驻 村 干部 要把 《 塘约道路》 作 为驻村 帮扶 的鲜 活材 料 ,带着 脱
贫难 题 学 , 带着 帮扶 任务 学 , 进 一步 结合 本地 实 际 ,帮助加 强基 层组 织 建设, 帮助 理清 脱贫 致 富路子 , 确 保 所 有村 如期脱 贫 ;本地 主 流媒体 要 积极 发 现 、挖 掘和 报道 各 地推 动脱
《 塘 约道 路 》 的出 版 发行 , 在 社
会上 引起 了强 烈 的反响 。 中国作 协
副主席 、报告 文学 学会会 长何 建 明
说 ,塘 约 树立 了一 个中 国 当代 扶 贫
攻坚 的典 型 , 是 扎实 的、 没有 水 分的

读了塘约道路读后感心得体会

读了塘约道路读后感心得体会

读了塘约道路读后感心得体会篇一:读了塘约道路读后感心得体会《塘约道路》这本书用报告文学的形式,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塘约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将一个遭遇大洪水灾难、濒临绝境的山村的村民组织起来,成立农民合作社的故事。

塘约道路为农村扶贫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新的经验;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成功的范例,为三农工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为农村未来建设开辟了一个新的路标。

2014年百年不遇的洪水席卷了塘约的村庄。

濒临绝境,塘约的村民们却选择了一条组织起来的道路: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建立起“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新型集体组织。

由此,塘约从灾难中贫困中崛起。

灾后两年,塘约从一个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变成拥有200万资产、吸引90%的村民返乡安居乐业的集体化村庄。

放眼中国,太多的村庄遭遇留守、空巢的孤寂,随着生产和生活开支的无情上涨,还有相当的村民陷入增收难脱贫的困境。

作者在书中贯穿了一个观点: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

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过去我们在扶贫工作中为了追求扶贫资金的`经济效益,往往要求农民有了项目才可以争取到扶贫资金,结果是扶了村里的强者,漠视了村里的贫困者,这就违背了扶贫工作的初衷。

而扶持村集体,集体才有能力帮助贫困村民脱困致富。

扶贫工作才能落实到根子上。

农民有了集体组织依靠,才能制度性地得到政府扶贫工作带来的实惠,扶贫工作也才能有一个一劳永逸的长久效果。

篇二:读了塘约道路读后感心得体会近日,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和人民出版社在京举办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

农村如何脱贫?农村基层党支部该发挥怎样的带头作用?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撰写的《塘约道路》(人民出版社出版),叙述了贵州安顺平坝区塘约村,在一场大洪水洗劫了这个村庄后,大家投票选择了土地确权入股的股份制合作社的模式,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组织规模化的运输、装修、种菜,还用“全村酒席统一办理”来正村风。

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塘约道路观后感安顺平坝县塘约村,是省级二级贫困村,原本就贫困交加,但2014年夏季的一场洪水更是毁坏了他们原本的生活,本是贫困不堪的村庄更是雪上加霜。

逼到绝境的塘约村开始反思发展之路:改革。

改革是中国历史进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历史不就是在不断改革中前进的吗?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

唯有探索改革新道路,才能改变如今的窘境。

古有商鞅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孝文帝改革、张居正改革、戊戌变法等等,古人尚且能够通过改革推进社会的进步,今人有何不能呢?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拔穷根”,走上“小康路”,塘约村在村支书左文学等的带领下,突破固有的发展模式,探索确权、赋权、易权之路,以“三权”促“三变”,激活农村沉睡资源,整合城乡资源要素,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让贫困中的农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正如“山穷水复疑无路”,改革之后实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塘约道路不仅是平坝塘约村的改革之路,也是改变塘约村及村民命运之路,更是激发和鼓舞中国无数农村和农民改变命运的动力。

塘约村穷则思变,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带领全村跃入小康村行列的成功做法,为农村的脱贫致富蹚出了一条新路,为各地扶贫攻坚做出了示范。

塘约村之所以能够攻破碉堡,实现了从省级二级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跨越,其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以党的建设为抓手,干群齐心、同心协力,从而一举拔掉了“穷根”、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立足实际选产业,抓住特色建基地,塘约村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果的重要抓手。

抢抓供给侧改革机遇,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协调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优化组合各种资源要素,以产业发展助推农村改革和发展。

农村的脱贫攻坚、致富奔小康,除了抓好抓实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硬件外,也还必须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想脱贫、能致富、谋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凝聚正能量,消除负能量,才能凝心聚力、形成合力实现小康梦。

阅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阅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阅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塘约人在最困难最艰苦的时候,以村党支部书记左二牛为首带领共产党员、老百姓共同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下面请看小编整理的阅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1:阅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个典型的山区村庄,三年前还是贫困村,但短短三年时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不到4000元提升到20XX 年的10030元,村集体经济从不足4万元提高到20XX年的202.45万元,实现了从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华丽嬗变,为农村脱贫打造出了“塘约样板”,被学者誉为“塘约道路”。

事实上,安顺市的农村改革,一直走在前列,早在30多年前,我的家乡关岭自治县顶云公社十六个生产队冲破思想束缚,大胆实行“定产到组,超产奖励”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一道率先闯开“包产到户”的禁地,深刻推进了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丰富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内涵,激发了农村土地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奏响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

30多年后,和我国大多数农村一样,顶云社区解决了温饱,却还不够富裕。

新时期的“塘约道路”,成为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实践的缩影。

2014年,塘约村拉开改革的序幕,率先成立村级土地流转中心,建立农村产权确权信息管理平台,对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地集体财产权“七权”叠加一并进行确权登记,明晰了农村产权“身份证”,让农民把产权“揣”在兜里,初步形成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为农村产权交易打下基础,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农村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经营权参社入股,村里把利润分成讲得透亮:合作社30%,村集体30%,村民40%。

在读了《塘约道路》后,我选了一个周末,约上一群小伙伴,来到了塘约,村寨被雨水洗刷得干干净净。

20xx年最新塘约道路读后感想心得(荐读)例文

20xx年最新塘约道路读后感想心得(荐读)例文

20xx年最新塘约道路读后感想心得(荐读)例文篇一塘约道路读后感想心得农业、农村和农民,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尤其是在跨步迈进小康的进程中,农村如何赶得上全民致富的步伐,不仅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更直接牵动着千百万农民的切身利益。

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基于历史发展原因,广大农村唯有在党和国家正确领导下,在自身的不断努力下,才能真正实现“蝶变”。

安顺市塘约村,就是农村发展的一个“样本”。

“穷”是不争的事实,“富”是农民的期盼。

尤其是经历一场大洪水洗劫后就更加“穷”。

穷则思变,变得如此迅捷与华丽,令人瞠目。

依托着“全市首个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试点”这个平台,一年不到,就使“国家二类贫困村”改天换地———集体经济富了,群众腰包鼓了。

“塘约道路”之最宝贵的经验与精髓,就是“三权”促“三变”,以农村产权确权、赋权、易权为抓手,围绕“三权”+党建+扶贫+产业+金融的发展思路,探索实施“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发展模式,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这就使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更加巩固,党支部领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利益得到切实维护。

一些经验说起来简单容易,而做起来并非易事。

以“土改”为例,如何让广大农民“自愿”把承包地确权流转到新成立的合作社里,使土地实现“从分到合”的状态,并且在此基础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发展,不是“动动嘴皮子”就了事儿的。

这期间,转变群众的“观念”至关重要,而且还要解决好“回收”土地后农民的“去处”问题。

经济好了,更需要人的精神也“富裕”起来。

也就是说,农村的小康,不能“顾此失彼”,还需打好“统筹牌”。

如,针对农村大办、滥办酒席出台的塘约村“九条”规定;“好媳妇”“道德模范”“五好家庭”等评比。

这些蕴含着“民慧、民主、民生”的好法子,同样让塘约村“精神小康”没有落伍。

塘约村是一个被唤醒的村落,生机无限。

借用时任安顺市长曾永涛同志所言,塘约的实践,唤醒了两大资源:一是沉睡的土地资源,二是人的内在资源。

《塘约道路》读后感心得体会500字

《塘约道路》读后感心得体会500字

《塘约道路》读后感心得体会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塘约道路》读后感心得体会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塘约道路》读后感心得体会500字:
这本书,去年7月从办公室拿的,一直静静地躺在书架上。

今年5月,面对贫困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发问,面对现在帮扶工作的一些疑问和思考,结合自己手头的工作,我带着问题,打开了这本书。

书的内容不多,不到8万字,但是写的很生动具体,没有照本宣科,讲述了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在遭受一场洪灾后,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群众重建家园、脱贫致富的历程。

塘约村通过七权同确、建立合作社、更新乡风等措施,旧貌换新颜,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从该书中,我感受到贫困群众强烈的生存欲望,被中国人那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染;感受到党组织强有力的带动作用,集体力量的强大;感受到在现代这个物质社会,人的精神光辉的闪耀。

曾经有人批评中国集体主义束缚人的自由性,崇尚外国的“个人自由”,总是想解构,却从未想过集合凝聚。

但是外国现在也是讲团队合作的,我们的集体主义,实际上也是对人的集合的一个有效引导。

外国有更先进的望远镜,看月亮可能更清晰一些,但看月亮并不比中国更圆。

谚曰:“干部不领,水牛掉井。

”意为没有人引领,就像水牛掉
进深井,浑身有力无处使一样。

不论是小到一个家庭,还是大到一个单位,一个国家,没有一个精神引领力,是成不了事的。

做事,先树一面旗帜,凝聚人心人力,才能做到名正言顺,才能事成。

作者:光山笑笑生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人民日报塘约道路读后感1000字

人民日报塘约道路读后感1000字

人民日报塘约道路读后感1000字导语:塘约是新现象,但也不过是旧瓶装新酒。

因为构成塘约模式成功的核心要素: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和农村集体所有制度。

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塘约道路》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读《塘约道路》有感【1】近十几年来,每年春节过后,都会有大批文章出来,反映新一代背井离乡的“农二代”的乡愁。

就在中国城市不断变得光鲜亮丽的同时,大片的中国乡村却在走向凋零。

农村的环境污染让儿时山清水秀的家乡变得陌生而苍桑,也不再有传统社会那种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

农村基层组织的涣散让中国的乡村正在走向衰败,许多农村正是黑恶化的道路上狂奔,因为选举而打架群殴,许多村干部蜕变为新的土豪劣绅,村官明码标价,贪腐横行。

农村经济的落后,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正在使大片良田荒芜,青壮年十室九空,外出务工,留守的都六一九九三八部队。

而精神文化建设的滞后,也让中国农村的纯朴荡然无存,人们变得越来越势利,婚姻彩礼钱越堆越高,女人被商品化,赌博成风,家风无存,高利贷横行,部分农村有回到旧社会的趋势。

大量乡民因病返贫,因天灾人祸返贫。

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如果我们不能解决“三农”的问题,我们的城市化建设就有可能变成印度和拉美那样,在每一个城市的周边地区,出现大量的贫民窟,大批的流民和乞丐,毒品和犯罪肆虐,一旦中国经济的高铁失速就会爆发系统性的社会危机,造成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新近出现的塘约模式,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希望,值得我们宣传和推广。

一、重走回头路收拾旧山河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民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本来是一句大实话。

但这话听在今天的主流经济学家耳朵里,就变成了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

按旧他们的套路,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仇富基因”,会阻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塘约”这个地方第一次进入我的视线,是在王宏甲老师的《塘约道路》这部作品,此前我不知道贵州省有这样的一个村庄,事实上2016年前塘约也并不出名,和全国大多数农村没有什么两样。

读了《塘约道路》这本报告文学,我的内心受到很大震撼,看到了一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背景下轰轰烈烈建设美丽乡村的典型,看到了一批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优秀党员干部,不由地生发出许多感动、敬佩之情,“塘约”是脱贫的一面典型旗帜,虽然我们无法完全复制他们走向成功的做法,但塘约精神、塘约发展的理念教育启迪了我们。

中国有一个成语“破茧重生”,我觉得用它来形容塘约村近几年的改革发展道路比较合适。

2014年6月3日,塘约村遭遇了百年未见的大洪水,变成了一片一贫如洗的废墟,村支书左文学带领村委会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开展自救,冒着危险转移群众和抢救财物。

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亲眼目睹这一场景后,非常肯定的对左文学说:“你这个村子有前途,班子很强,这么大的水,人住的这么散,没死一个人,你们干部了不起。

”左文学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塘约村干部身上表现出的无私无畏的精神,让我们确实感动。

周建琨书记关于发展塘约村的一席话,惊醒了左文学这个“梦中人”,走全村抱团发展的集体化道路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重要选择。

如何让群众认识合作社,并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左文学等11位干部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塘约村的土地确权,巩固了集体所有制,保障了每一户村民的承包经营权,维护了全体村民的利益。

其实,土地确权是摆在许多农村的重要课题,因为其中存在许多矛盾,好多地方确权工作一直难以开展下去。

提到土地流转,使我想到了过去一段岁月,我们引导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大户或公司,采取大户+农户和公司+农户的方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全体农民共同富裕。

但结果显而易见,富人越来越富,而穷人依旧贫穷,要想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像塘约村发展集体经济。

塘约村成为中国“七权同确第一村”,着实让中国农民高兴了一把,内心重新燃起脱贫致富的火焰。

乡组织委员参加塘约学习体会

乡组织委员参加塘约学习体会

乡组织委员参加塘约学习体会塘约,一个农村改革、发展、脱贫的成功典范,未到安顺之时,她在遥远的云端,需要仰视和向往,在现场聆听、观摩、交流之后,我对塘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因平凡而伟大,因真实而崇高。

吕氏春秋有曰“取法其上,得乎其中”,我认为,这次县委组织部组织的“安顺之行”,是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深化农村改革攻坚拔寨的特殊时期,为提振精神、开拓眼界、解放思想而采取的一次成功举措,对今后全县党建促脱贫及农村工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通过学习,我对基层党建、农村工作乃至自己的事业都有了更多的思索和感悟。

他们在干什么?很明显,他们在走股份制合作共赢之路。

我们所到之处,都能够感受扑面而来的改革气息,他们敢于先闯、先试、先干,无论是沙湾农业示范园、秀水村、浪塘村、大坝村,还是核心的塘约村,从现场观摩和经验介绍上都体现了把农村土地集中起来发展现代农业的创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曾经使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与市场经济已经高度融合,出现了土地撂荒、空壳村、土地不自觉流转等现象,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改革是大方向,也有其必然性。

塘约的改革创新是有条件、有土壤、有政策保障的,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不过是牢牢抓住了机遇,是那个有准备的“人”而已。

而我们的一些干部怀疑,认为农村改革离我们很远,大庙没有能力搞股份制,困难多、阻力大、难搞成。

我觉得与安顺比我们少的是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办成大事的宏大气魄、言出必行的务实作风。

我们在怕什么?怕矛盾。

35多年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一旦有所创新和改革,没有好的制度保障,没有健全的机制,没有法律法规的支持,势必引起矛盾纠纷。

怕创新。

多年来,我们这里,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居民群众都已经习惯了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已经逐渐滋生了“等、靠、要”思想,既得利益者有时候必然成为改革的羁绊,有的思想桎梏必须打破,才能有改革创新的动力。

最新《塘约道路》观后感心得体会2篇精准扶贫

最新《塘约道路》观后感心得体会2篇精准扶贫

最新《塘约道路》观后感心得体会2篇精准扶贫最新《塘约道路》观后感心得体会2篇1上个月,终于有空拜读《塘约道路》,每每读到精彩之处,不禁热血澎湃,忍不住为塘约人欢呼!《塘约道路》着重报告了贵州省安顺市一个名叫塘约的村庄,在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加强党支部在农村中的领导作用,这两件当前农村改革中关系全局的大事上,做出的突出创造性作为。

2014年,贫困村塘约被一场大洪水洗劫后更加贫困,他们成立了“村社一体”的合作社。

全体村民自愿把承包地确权流转到新成立的合作社里,进而做到“七权同确”,极大地巩固了集体所有制。

全村重新组织起来,抱团发展,走集体化道路,变化和成效都令人惊叹。

塘约道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吗?《史记·货殖列传》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姿。

”两千多年前的道理,在现在看来,依然很有道理。

如今的农民,光靠地里的产量(按一家五口每人二亩地来算),一年两季,亩产不过两千元,这是一年的生产总值,也就是GDP,刚刚够河间市城镇人口的人均纯收入。

所以几乎所有能进工厂打工的都去打工了,农不如工。

土地怎么办?流转给有实力的合作社。

村村如此。

那为什么自己村里不成立农业合作社呢?集中耕种可以提高产能,提高农产品质量,这是有目共睹的。

华北平原的土地质量远远高于贵州贫困山区的。

塘约村的土地集中起来能够产生如此大的效益,那我们这里岂不是遍地长黄金了?把自家的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收成好了,收入自然比流转出去收那可怜的四五百元的流转费强得多。

村集体的合作社有钱了,集体经济搞活了,便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村级福利设施,就业、医疗、养老、公共娱乐文化项目……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熟,单打独斗,空手套白狼的创业奇迹越来越少。

赤手空拳的农民,出去闯荡只能是先打工。

如果抱团发展集体经济呢?像塘约村,从无到有,市场竞争力强势膨胀。

为什么?因为老板是人民群众!9月19日,沧州市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动员会议召开,治理散乱污企业也已进入最后的攻坚克难阶段。

2023年关于学习塘约道路研讨会心得体会

2023年关于学习塘约道路研讨会心得体会

2023年关于学习塘约道路研讨会心得体会学习塘约道路研讨会心得体会一《塘约道路》由报告文学家、著名学者王宏甲所创作,是记录贵州安顺一个穷山村在党组织带领下,如何从灾难之后的一穷二白中,通过重拾集体化道路,重拾乡约民俗,重拾村民自治,实现惊人蜕变的一篇写实报告文学。

全文用字简练、文笔朴实、寓意深刻,读后发人深省、使人振奋、催人上进,个人认为是近年以来被穿越、玄幻、盗墓、神剧充斥的现代文坛浊世中难得的一股清流。

作为一名层三农工作者,对文中所提及的诸项事宜,感触尤深。

一些体会、几点思考,以飨读者。

一:从改革到深化改革“我们为什么不成立一个土地流转中心?”左文学说,“通过流转,把承老保障全覆盖,农村合作医疗及医疗救助全覆盖,教育资助等全覆盖,1-2项增收产业全覆盖。

贫困村出列要通水泥(沥青)路,通客运车辆,组组通公路和村庄内便道全部硬化,通宽带及电话,自然村村村通生产用电;有美丽乡村创建点,有达标合格的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或有执业资格医生,有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信息员,有不低于3万元的.集体经济等收入来说,我们主要认为,只要能通过各种办法整合项目资金到位,就能解决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的问题。

读了《塘约道路》,进一步思考才进一步发现,要做好“四有五覆盖、五通四有”,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有上级党委坚强的领导和支持。

二是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要在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进一步加强统的力量,壮大“村集体+合作社”,更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发展,走集体化集约化道路。

四是要充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王荣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我认为塘约道路主要有以下四条路径。

一是坚持“村党支部管全村”的领导路径。

塘约村党支部4月升格为党总支。

村行政有村委会、合作社、老年协会、妇女联合会、产权改革办、红白喜事理事会六个机构,全部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各机构“一把手”都是总支委员。

塘约道路读后感1000字范文

塘约道路读后感1000字范文

塘约道路读后感1000字范文由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报告文学家王宏甲撰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塘约道路》一书,在社会上尤其是文学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下面是网为大家的塘约道路读后感1000字,欢送参考~乡村是需要民主的。

我不敢说塘约村民已经实现了当家作主,但我相信,这正是塘约道路最重要的目标和方向。

要是真能实现中国农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想象一下,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壮丽景象!在亲眼看到了塘约已经做的和正在做的这些事情之后,我给这个村庄的党总支的书记、小我十五岁的左文学敬了一个礼,外表上像是开玩笑,内心里那么十分庄重、真诚。

我在安顺待了十天,跟着宏甲不止一次见了村、镇、区、市四级党的书记。

还接触了不少机关干部和其他领导干部。

扶贫帮困,他们表现出来的那种急迫感,那种真心实意,是假装不出来的;我想我还有这个判断力。

跟周建琨书记的接触、交谈,还给了我一个相当深的印象——对于农民的脱贫,他和市长都不是简单地当作上级交下来的一个工作任务来完成,而是试图帮助农民找到一条长远的、靠得住的出路;给当地的农村、农业,找一条长远的、靠得住的出路。

我不断地受教育、被感动;在心底不断滋长的温暖和尊敬,我自己都能感觉得到。

我知道宏甲正在撰写《孔子大传》。

他放下了手里很重要的写作任务,来写这个村庄正在跋涉的道路。

这期间他还承受了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长征》电视总撰稿任务,仍然挤出时间飞到贵州补充采访,继续写这个村庄……对此,他自己解释说:“看到了,不敢不写。

”我可能比很多人都更理解宏甲一定要写这个的原因。

少年、青年时代八年的插队生活,使他了解了农村,建立了对农民的感情。

因此,二十五年前,他就屡次对我讲到,不了解中国的农村,就不能说了解中国。

几亿农民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再建二十个深圳,中国也不能说强大。

本来,他到安顺是给当地干部讲人民观的,却在无意中看到了塘约,看到了,就放不下了。

我知道,这里面有一种宽厚深广的情志和情怀。

关于塘约道路读后心得

关于塘约道路读后心得

关于塘约道路读后心得关于塘约道路读后心得1:《塘约道路》的成功经验是否可以复制?笔者认为虽然不能照搬照抄,但是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其中很多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

第一个体会:“塘约”实质上是一个与群众签订的,由党组织领导、共产党员带头、群众响应,凝心聚力苦干实干、砥砺前行谋求发展的约定在《塘约道路》这本书中,建立农村合作社进行土地确权流转的实践经验,为农村党组织重新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党员重新成为农村发展核心提供了一个成功典范。

塘约村行政的六大机构的一把手全部都是党员,而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等一系列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坚强领导。

广大基层党组织能不能担当历史重任,整合资源、团结人心、统筹各方,带领群众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是对我们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实实在在的考验。

可能发展的道路有千万条、面临的困难有千万种,但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共富的重任,我们广大农村党组织必须当仁不让“一肩挑”,广大基层党员也必须勇挑重担,首当其冲。

第二个体会:“道路”是在实践中走出来的,农村基层民主之路的本质应该以村民为主体,突出两委主导作用和上级党组织保驾护航作用,以村规民约促成村级协同共治在新常态背景下,“基层发展、村级事务管理、民生服务”对基层管理、治理提出了新需求,推进协同共治很必要、很重要。

村规民约,作为一村中全体村民共同制订、共同遵守的自治性行为规范,它是一种集体契约,是一种集体意志的明文化、规范化,是推动协同共治的有力抓手。

《塘约道路》中“红九条”“黑名单”等维护着塘约的道德底线,是在中国社会最基层重建乡村规范和重建良好民风,以此来优化协同共治、引领基层发展。

这也正体现了村民共治的精神内涵:村民共治是对村民自治的演化和进步,通过真正讲求人民民主,即实现村民自治,也实现村民共治共享。

第三个体会:基层党组织既是深化改革的“先锋官”,也是保持稳定的“稳压器”。

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塘约道路心得体会塘约道路心得体会一我是在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读到王宏甲这本新书的。

当时坐在我旁边的一位作家说,王宏甲的名字我知道,但这本书的名字我看不懂,我知道有协约、违约、公约、条约,不知道还有个“塘约”。

我告诉他,塘约是贵州安顺的一个村,一个带着泥土气息的名字,村里应该是有塘的,不光有塘,还有两条河,一条叫洗布河,一条叫塘耀河,洪水一来两条河的水就暴涨,把村里的田地都淹了。

“塘约”也可以理解成一种约定,一个由村里____员带头、老百姓共同响应,改变贫穷落后相貌的盟约。

靠着这种约定,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农村脱贫攻坚的道路,一条实现富裕幸福梦想的道路,一条具有农村开展典型意义的道路。

塘约道路既不同于华西村形式,也不同于小岗村形式,但两者的成功经历都在这里得到借鉴。

塘约是____老区,是红军走过的地方,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方。

王宏甲通过塘约困惑、塘约经历、塘约形式、塘约道路,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道路在基层的成功理论。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关键词】:^p ——中国道路。

王宏甲是讲故事的高手。

书中有这样一段:“当晚,(左二牛的)父亲主持家庭会。

父亲问儿媳妇:这个村主任,你同意不同意他干。

儿媳妇说:他想做的事就做吧,我从来都没拦着他。

父亲说:村干部要付出的,没有你支持,他干不下去。

儿媳妇问:咋支持父亲说:你就支持他两点,一是他有事,随时要走的,你不能拖后腿;二是有人来找,端椅倒茶要及时,找你吵架,你也必须先倒茶。

儿媳妇说可以。

然后问二牛什么态度。

二牛说牛还在。

父亲说:没必要老想着挣钱……你有时机给大家做点事,是福气啊!……第四天,二牛就把牛全部卖了,开场当村主任。

”一段朴素的白描,描绘了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____员、老农民、老父亲形象,描绘了一位敢于担当的年轻村干部形象,描绘了一位朴实、明理的农村媳妇形象。

这个家庭会的故事让人想落泪。

像这样的故事,书中有很多。

王宏甲的白描功底很深沉,字里行间,让我们似乎读到了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孙犁的《荷花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塘约村”给我们的脱贫启示在观看完专题节目《榜样》之后,深深的被民居靓丽、道路宽阔的塘约村所震撼,难以想象三年前塘约还是国家二类贫困村,没有路、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一家一户只有几亩贫瘠的山地,不外出务工根本养活不了一家人……仅仅两年时间,塘约村凤凰涅槃:2016年,村人均纯收入从以前的不足4000元升至10030元,村集体经济从零增到202万元,95%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

村支书左文学说:“一个人你要活出精神来,一个村庄你也要活出精神来”,我想正是这种精气神才让他能带领村民在塘约村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出他们自己的小康。

塘约村党总支积极探索实践,锐意进取带领广大村民脱贫致富给我们贫困地区带来了启示,提供了借鉴。

第一,要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塘约村的变化是党组织带着群众一起干出来的,老百姓对村干部的评价都非常高。

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要靠支部带头,村支两委一班人,全体党员和全体群众齐心协力一起干。

塘约村进行了改革,原来是一个支部,后来把它改成总支,下设4个支部。

不仅如此,还在4个支部设了10个党小组,把党小组设在村民小组上,同时又在每个村民组成立了组委会,每15户选出一个代表。

实际上这样的结果是每个村民组有2个为村民服务或者管理的机构,一个是党小组,一个是组委会,党小组和组委会起到了互相监督,互相支持的作用,极
大提升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第二,要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农村的改革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以前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给整个农村发展奠定了基础,带来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现阶段,塘约村通过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建设,探索出了适宜自己发展的新路。

塘约村921户农户,大家都是“金土地”合作社的股东、社员,合作社总共有5230股,大家以土地按照规定价格进行入股,入股以后相当于把全村土地进行统一经营。

这样就解决了资源比较分散,土地闲置、抛荒,农民单独面临市场的时候抵御风险能力比较弱等问题。

通过这种“抱团”的方式,集体收入大大增加,农民富裕了起来。

第三,要有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

2014年6月,塘约村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灾,冲毁了道路、田地,也冲毁了许多村民的房子,可以说给塘约村雪上加霜。

市委领导到塘约村,应该说当时的条件非常差,老百姓碰到市委领导,讲的一句话就是“希望能给一点水泥,把路打起来”,他们也没有提过多的要求。

过了一阵子,市委领导再去看的时候,男女老少齐上阵,双手把村庄进行初步重建。

正是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才能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塘约村是这样,对于其他贫困地区贫困村也是这样,唯有拥有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趟出一条致富路、创新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