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其三)文章解释详细

咏怀古迹》(其三)文章解释详细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 “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 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 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 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 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咏怀古迹(其三)》题 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 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 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 不符?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 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 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 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 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 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 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 恨之情。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
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 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 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 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 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咏怀古迹 (其三)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 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 也”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 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 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 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 感慨。

浅析王安石《明妃曲》与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形象再考究

浅析王安石《明妃曲》与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形象再考究

2浅析王安石《明妃曲》与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形象再考究■王琳深/香港教育大学摘 要:历史对王昭君最早的记载在《汉书·匈奴传》中,当年王昭君以“良家子”的身份进入宫中但入宫数年不得皇上宠幸,正适逢单于要求和亲,汉元帝同意赐给他五个宫女。

当汉元帝朝见五女之时,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于是昭君出塞就在历史中流传开来。

关键词:昭君出塞 《明妃曲》 《咏怀古迹》 王昭君 形象唐诗以用华丽慷慨的陈词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高贵典雅的意境,如李白杜甫的作品都是借王昭君的故事来抒发自己的失意惆怅。

到了宋代时期,理学盛行,大多诗人都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对生活中的问题,社会的所见所闻,国家的朝政朝纲等方面深度理解,写文直击人物内心和事件核心,《明妃曲》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在王安石的《明妃曲》中不再是仅局限于昭君其人,不单单把昭君作为吟咏的对象,而是将其中加入理性思维,表达对生活,社会一些问题的探究和看法,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诗中的思辩意味显得尤为突出。

古今议论王昭君的诗词曲有很多,从汉代《琴操·怨旷思惟歌》开始,王昭君的形象被定义为“悲哀”的,直到宋代王安石的作品《明妃曲》打破了这一观念,改变了人们对王昭君的认识。

在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中提到“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两句写昭君本人,杜甫用这样简短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从这本句诗的构思来看。

杜甫应该是借用《恨赋》里的:“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但是通过对比发现,杜甫这两句诗所表达的内涵不仅是简单的悲剧,读者看到第一句自然就会想到昭君离开国土远嫁匈奴的的悲伤,在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里一辈子都郁郁寡欢,而下句写昭君死在了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二词将匈奴所在的荒漠地区与空旷的天空结合,天地之大有一个孤独的青冢在向着家的方向,就这一句给人十分沉痛的意味,能感受到青冢独立的恨意。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马蹄声声,我心悠悠。那鸟儿一定在安慰我,望着薄暮 中的宫殿,我竟发现它有些衰败,有些龌龊。我清楚地记得, 在宫中,我的每一夜都独自在冰冷的玉枕上度过,每一日都 在猜忌与妒忌中度过,锦衣玉食,丝竹管弦之后,我面对的 是毛延寿们的贪婪和盘剥,姐妹们孤独的泪水。我曾希望皇 帝可以垂青于我,但我又怎能向毛延寿弯腰低头! 也许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上,我可以不再以青灯为伴,不 再与孤独为伍,不再面对伪善,不再独忍忧伤。在那里,辽 阔的天地可以任我驰骋,淳朴的民风可以给我慰藉。我有豪 爽的单于丈夫,还会有可爱的儿女,天伦之乐难道不是最大 的幸福吗?远处,似乎传来了牧人粗犷的牧歌。 我笑了,是由心底涌出的喜悦。 天边的晚霞一片绚烂,长安城早已没有了踪影。风,拂 过我的脸颊,这风是从北边吹来的,它带来草原对我的呼唤。 我笑了,那是快乐的笑,幸福的笑,因为我懂得了,忧伤能 变为快乐。苦难也能变为幸福———全看你怎么想!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其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 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 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 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 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 最根本的原因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 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 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 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 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 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 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 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

2.分析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深入感悟作者的情感。

3.学会鉴赏咏史诗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分析王昭君的形象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王昭君的故事二、初读课文1.听录音,划分节奏,正音。

2.自由朗读、个别读。

3.齐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三、研读课文,理清诗意讨论:杜甫笔下的昭君是怎样的?写了昭君的什么?(1)首联: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烘托昭君的美与不凡。

(倾国倾城、绝代佳人)(2)颔联:“一去”对“独留”,写出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堂皇,一个荒凉冷落(对比)。

“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写出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凉。

这两句对仗工整,内涵丰富,写出昭君生前的不幸与孤苦,死后的孤寂与冷落。

写尽昭君一生的悲剧。

(远嫁朔漠,故乡千里)昭君的不幸是怎样造成的?(3)颈联:“画图省时春风面”,交代典故(画工毛延寿的故事)。

“环佩空归夜月魂”,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故国,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

(死葬胡沙,魂魄空归)(4)尾联:写出昭君怨恨之深。

(千载之怨)四、再读课文,感知情感思考:杜甫为何要塑造一个这样的昭君形象?有何用意?补充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器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就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挫折,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杜甫绝代佳人才华横溢画图省识怨恨不被重用身死异域颠沛流离借古抒怀——(“悲昭君以自悲”)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总结鉴赏怀古咏史诗的方法1.咏何史2.抒何怀六、背诵全诗并默写七、板书设计昭君杜甫绝代佳人才华横溢画图省识借古怨恨抒怀不被重用身死异域颠沛流离。

从《咏怀古迹》(之三)看男性笔下的王昭君形象

从《咏怀古迹》(之三)看男性笔下的王昭君形象

从《咏怀古迹》(之三)看男性笔下的王昭君形象作者:田恩铭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01期《咏怀古迹》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一组诗,诗人大历元年(766)作于夔州。

《咏怀古迹》(之三)写的是王昭君,因此时此地想起昔日的佳人,于是历史图景中相关的人事浮出水面,故事经过梳理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

王昭君被称为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可是她的美貌并没有被及时发现,自然也没有给她带来好运,最终她远赴异国他乡,从此再未归来。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的故事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了男性的书写视角,在史传文本中还算保留了史事的基本面貌。

据《汉书·元帝纪》:“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

”《汉书·匈奴传》:“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

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结合《汉书》所载,基本史实是:王昭君本为汉元帝的宫女之一,也称明妃。

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求美人为阏氏以和亲,昭君自请嫁匈奴。

入匈奴后,生一男,呼韩邪死,前阏氏子代立,求归。

成帝命从胡俗,复为后单于阏氏,生二女。

王昭君最终死在匈奴,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

如果就此而言,故事并不复杂,从官方到了民间,传说演绎下来,就大不一样了。

如东晋孔衍《琴操》中的解题部分就讲述了一个较为离谱的故事,王昭君的怨妇形象呼之已出。

王昭君是齐国王襄之女,因其貌美而被选入宫,呆了五六年,被无视后不饰装扮而进一步为汉元帝所忽略。

正值单于使者来朝贺,昭君心有怨怒,精心打扮出场而闪耀其中。

汉元帝欲以一女赐单于,昭君自愿前往,元帝悔之晚矣。

昭君至匈奴,心思不乐,情系故土。

儿子继位为单于,欲娶母,昭君吞药自杀。

这个故事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昭君的怨旷,成为“自请”的原因;二是昭君再为阏氏的改编,因恐乱伦而自杀的结局变化。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说的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说貂禅拜月的故事、“羞花”是说杨贵妃观花的故事、“沉鱼”是说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是说昭君出塞的故事。

其中,王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而身死异乡的悲剧更是成为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走进那段历史,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请同学讲述昭君出塞的故事二、题解与背景《咏怀古迹》五首简介:《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是诗人杜甫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由五首咏史诗组成。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结合注释,听读感知1、播放录音,体味感情:沉郁怨愤的感情2、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四、细品诗歌,鉴赏情感: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目的何在?(引出歌咏昭君)3、(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不同意。

原因:一、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歌属于体裁,从内容上看属于题材。

(2分)(2)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昭君怨恨什么?借昭君的怨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七言律诗,咏史诗。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写出了昭君远嫁他乡,独葬异乡的怨恨。

“画图省识春风面”写出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出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

总之,昭君悲剧的根源怨恨的根源就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3)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二:16.诗题中的“古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1分)17.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中的“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C.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D.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身世和爱国思乡之情。

18.明人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原文与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原文与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原文与赏析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本诗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是咏昭君村的。

王昭君是汉元帝宫人,由于她的特殊遭遇,倍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在以昭君为题的连篇累牍的诗文中,杜甫的这首七律是皎皎者。

诗的首联“用形家寻龙问穴之法,大奇!”(《杜诗解》)起句如大江东去,撼山摇谷。

“赴”字拟人,将群山万壑写活,欲伴诗人齐去访古,其情之殷,其行之疾,不言而喻。

第二句如涓涓细流,轻声低语。

在这秀美的山水之间,还有王昭君出生成长的村庄,“尚”字透出诗人对灵秀钟斯的赞叹,既点出所怀之人,又交代所咏之迹。

行云流水般的诗句,一疾一徐,一重一轻,可谓摇曳多姿。

颔联写昭君出塞的故事。

十四字,抵得上一部王昭君传记,这是何等高超的概括凝炼之功,昭君辞汉,远嫁匈奴,葬身荒漠,只留下一抔黄土朝着衰草斜阳。

工巧对仗,双声迭韵,推敲语词,饱含深情,诗人在倾全力歌唱。

“一去”、“独留”都寓有无边的感慨。

“连”字写出昭君虽远行千里,却心系故国;“向”字表现了孤魂异域的悲怆凄凉。

颈联再写昭君出塞,从而讽刺汉元帝昏庸,寄托对昭君的哀怜。

凭画图而辨宫女容貌,封建统治者的荒淫可想而知。

“春风”般的美貌反遭嫉妒暗算,确实令人不平,而诗人杜甫的遭遇又何尝不是如此!昭君葬身他乡,只有玉饰丁当作响,在凄凉的月夜,伴孤魂随北风飘归汉朝。

怀古伤情,哀思缕缕,一个“空”字,寄托无限惆怅。

这两句明暗相伴,因果相生,有声有色,情景交融。

尾联承上而来,咏叹昭君的哀怨千古流传。

《琴操》云:“昭君在外,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庾信亦有《昭君词》,其诗云:“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

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

”这些以咏叹昭君为题的曲子,都在评述当年的故事,诉说昭君的哀怨,寄托作者自己的情怀。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课件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课件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 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美 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毓:养育,才孕 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 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 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 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 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 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总结诗歌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
咏怀,可里面只写王昭君 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 怀,这不是与主题咏怀不 符
•此咏明妃以自悲.——黄叔灿唐诗箴注
•琵琶胡语,怨恨谁论 亦隐寓知音寥落之
感.
——郭曾祈读杜札记
•此第三首,则专咏明妃之事,无一字及于 己怀,乃吾正谓此为少陵自用己怀,非咏 明妃.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托 之千载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 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写‘怨恨’二 字,乃所以写明妃,即所以写己怀也.——佚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 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 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 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 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 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 征
讨论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 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 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 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 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 种看法吗
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 效果如何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 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 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
笔般指下时有就神间.,这朔而么在漠这对两里黄句似昏工乎,朔整更漠主的即要北对指方偶空的,间大内,漠即和,黄无昏边一的 大漠连涵在一却起相的当,笼丰罩富四:野的上黄句昏写的她天幕,何等的空 旷凄清生它是前那的样不的幸大与,仿孤佛能苦够,下吞食句一写切、消化一 切化,不但了是她,独为死有什后一么个的青墓冢孤草有寂长恨与青啊的冷一青年落冢年,,一、它一吞句天食天不下,向,人消 们展示话着千写古尽的了悲昭哀君一生的悲剧.

咏怀古迹解读

咏怀古迹解读

《咏怀古迹(其三)》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抒情诗,通过对王昭君的生平的描绘,表达了杜甫对这位古代女子的同情和感叹,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这首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首先,诗人在开头就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描绘了王昭君的出生地和成长环境,表现了环境的恶劣和昭君的坚韧不拔。

接着,诗人用“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描述了昭君离开故土,远嫁异乡的情景,表现了昭君的孤独和无奈。

其次,诗人通过对昭君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人性的理解。

昭君的遭遇让人同情,她的坚强和孤独让人感叹。

这不禁让诗人思考,历史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有些人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思考人性和社会的本质。

再者,诗人通过描绘昭君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当今社会的看法。

昭君的遭遇让人想起了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如移民问题、民族关系、女性地位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思,需要我们以历史为鉴,寻求解决之道。

最后,诗人通过对王昭君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诗人感叹历史的无情,感叹人生的短暂,感叹命运的不可预测。

但是,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相信人类社会会不断进步,会不断解决各种问题。

总之,《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思考的诗。

诗人通过对王昭君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人性的理解,对当今社会的看法,以及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它让我们思考人性和社会的本质,寻求解决之道,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象丰富,结构紧凑,韵律和谐,是杜甫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之,《咏怀古迹》系列诗是杜甫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探索,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思想和情感,更深入地探索人类社会的本质和未来。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01
02
《咏怀古迹五首》对昭君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
此外,《咏怀古迹五首》也通过对昭君形象的塑造,表达了杜甫对古代才士、国色、英雄、名相的崇敬之情。他通过描绘昭君的形象,传递了一种对故乡、家国之情的敬仰和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
05
《咏怀古迹五首》的文学价值及其影响
《咏怀古迹五首》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和贡献
《咏怀古迹五首》展现了杜甫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色,这种风格和特色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要特征,同时又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这种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咏怀古迹五首》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丰富了中国的诗歌传统。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中国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这句诗以“一去紫台”形容昭君离别皇宫,远赴塞外。而“连朔漠”则表现了昭君离开家乡的决心和对国家的忠诚。这种悲壮的情感基调为后面的诗句奠定了基础。
“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明妃离宫悲事
这句诗以“青冢向黄昏”形象地描绘了昭君遗骨的青冢,黄昏时分更显得孤独凄凉。这种描写不仅体现了历史的沧桑感,也表达了诗人对昭君命运的深深同情。
《咏怀古迹五首》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04
昭君形象与《咏怀古迹五首》的关系
Chapter
在《咏怀古迹五首》中,杜甫通过描绘王昭君的故土和其悲剧的一生,展现了昭君的形象。其中,首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描绘了昭君的故乡——荆门,以及其出生的村庄。而后,通过“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等诗句,描绘了昭君离开故乡后,在异域他乡过着孤独的生活,唯有青冢与黄昏相伴的悲剧命运。

《咏怀古迹(其三)》主旨及写作特色简析

《咏怀古迹(其三)》主旨及写作特色简析

《咏怀古迹(其三)》主旨及写作特色简析
一、中心主旨
《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叙述王昭君之怨恨,也反映了诗人的怨恨。

全诗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二、写作特色
1.寓爱憎怨恨于形象之中。

这首诗借王昭君的故事,从形象入笔,全写王昭君,没有一句议论,但诗人的爱憎全在其中。

王昭君的怨恨,暗寓了诗人才能受屈、流落飘零之愤。

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极有韵致;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是杜诗七律中的优秀诗作。

2.创造出了“有我之境”。

诗人在咏怀古迹时,用的是“古人即我,我即古人”的手法,把自己完全融入诗中,诗人悲明妃出塞与自悲“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同样,诗人叹明妃绝色遭弃与自叹“古来材大难为用”也同样,真是水乳交融,似水中着盐,浑然无迹。

可以说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

吟咏时诗人并非隔岸观火,或作壁上观,而是亲赴火场,身临其境,故感慨格外深切,意蕴分外深邃,情意特别真挚,余韵尤其深长,令后人读之击节赞赏,拍案叫绝,唏嘘叹惋,以至泣下,绝非一般客观评判者之所能及也。

1/ 1。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第一篇: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

“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

“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

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

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

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

《咏怀古迹_其三》人物形象

《咏怀古迹_其三》人物形象

《咏怀古迹(其三)》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体会感情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

所以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进而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教学难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方法:诵读、联想释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诗歌,感受文美
1.单读(纠正字音)
2.齐读(感受文美)
三、合作探求,赏析诗歌
1、诗中王昭君人物形象是怎样的?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明确:
第一联:从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展示昭君坚强勇毅的人物性格。

(性格之美)
第二联:“一去”对“独留”,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
么悬殊!
“朔漠”、“黄昏”,深步挖掘昭君的孤寂,反衬其内在美——
为了汉胡的人民和平安定,她付出了自己整整一生的青春和幸福,在国家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昭君的选择令我们肃然起敬。

(选择之美)
第三联: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情感之美)
下面我不知道怎样连接本文进行升华。

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形象的塑造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点击查看: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大全和鉴赏王昭君形象的塑造: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妪,《新婚别》中的新妇,都十分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

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

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的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昭君的出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接着叙述昭君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颇有“关山度若飞”的气概,“一去”二字尤其真切,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性格;“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的形象。

但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

“画图”,指汉元帝“按图召幸”一事,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省识春风面”五字带过,把史家因“为尊者讳”(见“有关资料”)而隐去的事实含蓄地揭露了出来,说明了皇帝的昏庸。

接着再说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这一句除讥讽昏庸的统治者而外,还兼有跟上文“独留”句相照应的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

整体感知:
读罢整首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内容?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本诗的情感?
怨 恨!
问题探讨:
2、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 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
• 群山起伏,连绵不绝; • 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雄伟灵动
“赴”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 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才华横溢, 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来自沉怨恨)借史咏怀的写作手法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借琵琶之音诉凄怨之情
“悲昭君以自悲也”
怀古咏史诗一般的内容: 1.临古地、咏古迹 2.怀古人、忆古事 3.发感慨、抒己怀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 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 果。直到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做了个参军(看管 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 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但很快因上疏救宰相房琯 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后因对污 浊的时政痛心疾首,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
感慨呢?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谢 谢 欣 赏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问题探讨:
4、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 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yān) 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高中语文:明妃身在外,一意寄中原——《咏怀古迹(之三)》中昭君形象

高中语文:明妃身在外,一意寄中原——《咏怀古迹(之三)》中昭君形象

明妃身在外,一意寄中原——《咏怀古迹(其三)》中的昭君形象王昭君的故事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了男性的书写视角,在史传文本中还算保留了史事的基本面貌。

结合《汉书》所载,基本史实是:王昭君本为汉元帝的宫女之一,也称明妃。

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求美人为阏氏以和亲,昭君自请嫁匈奴。

入匈奴后,生一男,呼韩邪死,前阏氏子代立,求归。

成帝命从胡俗,复为后单于阏氏,生二女。

王昭君最终死在匈奴,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

如果就此而言,故事并不复杂,从官方到了民间,传说演绎下来,就大不一样了。

如东晋孔衍《琴操》中的解题部分就讲述了一个较为离谱的故事,王昭君的怨妇形象呼之已出。

王昭君是齐国王襄之女,因其貌美而被选入宫,呆了五六年,被无视后不饰装扮而进一步为汉元帝所忽略。

正值单于使者来朝贺,昭君心有怨怒,精心打扮出场而闪耀其中。

汉元帝欲以一女赐单于,昭君自愿前往,元帝悔之晚矣。

昭君至匈奴,心思不乐,情系故土。

儿子继位为单于,欲娶母,昭君吞药自杀。

这个故事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昭君的怨旷,成为“自请”的原因;二是昭君再为阏氏的改编,因恐乱伦而自杀的结局变化。

乐府诗《昭君怨》则以韵语述说远嫁异域的情怀,颇有些“身在虏营心在汉”的倾向。

《琴操》所提供的叙事框架和抒情指向对于后来的诗歌、小说、戏曲都有不小的影响。

写着写着,王昭君远嫁匈奴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小人当道”成为她没被皇帝及时宠幸的重要因由。

托名为葛洪的《西京杂记》“画工弃世”条云:“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

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

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

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优雅。

帝悔之,而名籍已定。

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这段故事显然是横生枝节了,毛延寿等画工的出场减低了汉元帝的负面影响,从画图到真人,这个变化也衍生了“小人”与“美人”的关系的确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昭君形象பைடு நூலகம்塑造
接着叙述昭君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 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 行程,颇有“关山度若飞”的气概,“一去”二字 尤其真切,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性格;“独留 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 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 己生长的地方,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的形象。
接着再说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 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这一句除讥讽昏庸的统 治者而外,还兼有跟上文“独留”句相照应的作 用,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最后两句写千年(实际是800年)以来,人们从琵 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也是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美好的品 格,又同情她的不幸。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但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一 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画图”,指汉元帝 “按图召幸”一事,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省识 春风面”五字带过,把史家因“为尊者讳” 而隐去 的事实含蓄地揭露了出来,说明了皇帝的昏庸。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能给 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 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 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 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 人形象实现的诗的开头。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昭君的出生地, 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 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 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 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 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