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导学方案七年级地理上册晋教版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3.1 海陆分布》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使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陆格局,理解海洋和陆地的相互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海陆分布的详细情况,以及海陆分布对于地球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分布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状况,掌握海洋和陆地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球仪上的海陆分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海洋和陆地环境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状况,海洋和陆地的相互关系。
2.难点:海陆分布对于地球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球仪、图片等教具,创设情境,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海陆分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海陆分布的知识。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
2.图片:用于辅助说明海陆分布的情况。
3.教学课件:用于展示海陆分布的相关知识。
4.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和图片,向学生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上有这么多海洋和陆地?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课件,详细讲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状况,以及海洋和陆地的相互关系。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上的海陆分布,分析海洋和陆地的相互关系。
初一地理上册问题解决导学方案
初一地理上册问题解决导学方案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导学方案,学生应能:
1. 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理解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
2. 掌握地理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提高地理素养。
二、学习内容
1. 地球与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
2. 世界时区:掌握时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世界气候:了解气候类型、特点和分布。
4. 世界人口:了解人口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
5. 国家与地区: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经济等。
三、学习方式
1. 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地图等资料,独立完成导学案。
2. 合作学习:与同学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探究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探究地理现象和原理。
四、导学案示例
(一)地球与地球仪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怎样的?
2. 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上有哪些基本要素?
3. 如何计算地球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4. 什么是经线和纬线?经纬网的作用是什么?
(二)世界时区
1. 什么是时区?时区是如何划分的?
2. 如何计算不同时区之间的时间差?
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时区的问题?
(三)世界气候
1. 什么是气候?气候类型有哪些?它们的特征是什么?
2. 气候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气候变化会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3. 如何在地图上识别不同的气候类型?。
七年级地理上册 2.2 使用地图教案 晋教版(1)
2.2 使用地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
2、不同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图是平面的,而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不平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的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4、教师出示一幅有等高线的地图,自答“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
二、阅读材料,自主学习
1、教师提问: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等高线示意”、“海拔的计算”两幅图和文字,讨论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2、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3、让学生阅读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总结,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4、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还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5、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以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加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矿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分布图、旅游分布图、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三、学生分组活动,探讨书中练习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问题
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内容四、课后作业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测量,要求每个学生都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地图要有学生自己的图例及其他要素。
1。
问题解决导学方案七年级地理上册晋教版第六章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问题解决导学方案七年级地理上册晋教版第六章聚落——人类的聚居地第六章测评一、单项选择题读下列聚落景观图片,完成1、2题。
1.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A.①B.②C.③D.④2.与④聚落相比,②聚落的()A.居民全部从事海洋渔业B.大气污染非常严重C.交通经常堵塞D.房屋更集中密集3.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A.水源充足B.地形崎岖C.资源丰富D.交通便利4.聚落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B.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C.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D.农业地位下降,工业地位上升5.世界上一些聚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是()A.这些聚落特色鲜明,不易伪造B.它们可供游人欣赏,有重要的旅游价值C.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D.它们是当地民居的特色建筑,具有民族象征意义6.广东省深圳市原来只是一个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小城镇,改革开放后一跃成为著名的大城市,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沿海地区,交通便利B.曾被资本主义国家占领C.风光秀丽,主要发展旅游业D.人口稀少,自然环境压力小7.下图中的特色民居所反映的自然环境是()A.积雪深厚的温带地区B.季节变化明显的地区C.终年严寒的极地地区D.地势高峻的雪域高原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东南亚的房屋多平顶,墙壁厚、窗子小B.长春冬天寒冷,人们喜欢吃火锅C.雨衣在吐鲁番地区销售得很好D.印度人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在孟买看球赛9.造成不同的民居呈现出较大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聚落中居住的人口数量B.聚落所处的地形不同C.气候的差异D.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10.目前,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A.在所有国家都存在B.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C.在发达国家最明显D.不管在哪些国家都应大力提倡二、综合题11.读下列四幅景观图,回答问题。
甲乙丙丁(1)比较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完成下表。
聚落人口密度居民从事的职业建筑特点交通状况文化教育事业对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乡村城市(2)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民居是________图,其名称是________;分布在华北平原的民居是________图,其名称是________;分布在西北草原地区的民居是________图,其名称是________;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民居是________图,其名称是________。
问题解决导学方案七年级地理上册晋教版
问题解决导学方案七年级地理上册晋教版问题解决导学方案七年级地理上册晋教版训练案四第四章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4.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4.2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单项选择题气温的分布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
等温线的不同排列,反映出不同的气温分布特点。
完成1~3题。
1.在同一幅等温线图上,等温线稀疏,表示()A.气温相同B.气温不同C.气温相差很大D.气温相差不大2.等温线沿东西向平行排列,则表示()A.气温因纬度而不同B.气温因距海远近而不同C.气温因海拔而不同D.气温因地形而不同3.等温线呈闭合状,表示()A.气温受纬度位置影响大B.气温受海陆位置影响大C.有高温或低温中心D.等温线分布密集暖湿气流在运行过程中,遇到地形阻挡,被迫沿着山坡爬行上升,从而引起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降水,称为地形雨。
完成4、5题。
4.地形雨一般发生在()A.山麓B.山顶C.山地的迎风坡D.山地的背风坡5.下列山脉多雨的坡向是()A.俄罗斯乌拉尔山脉东坡B.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坡C.中国大兴安岭西坡D.中国台湾山脉东坡降水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
完成6、7题。
6.下列城市中,夏季多雨的是()A.北京B.新加坡C.开罗D.伦敦7.下列城市中,冬季多雨的是()A.孟买B.乌兰巴托C.上海D.罗马8.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法的是我国的()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西藏自治区C.广西壮族自治区D.内蒙古自治区二、综合题9.读城市天气预报图,回答下列问题。
(1)晴转多云的城市是________,晴转大雨的城市是________,多云转晴的城市是____________,有雷阵雨的城市是________,香港的天气是________,台北的天气是________。
(2)A海区风力为________级,风向为________。
晋教版-七年级(上)地理导学案(1-3章)-图文
晋教版-七年级(上)地理导学案(1-3章)-图文某某某一中地理导·学案流程︵探究部分︶1质疑探究2拓展提升3知识网络质疑探究为什么总是先看见船桅,后看见船身呢?拓展提升1.下列事实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是()A.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B.麦哲伦环球航行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D.郑和下西洋2.以下关于地球仪的正确描述是()A.它是地球的模型B.它是地球缩小了的模型C.它是用文字和符号来表示的事物D.它能真实的反映地貌3.关于地球仪的正确叙述是()A.地球仪是地球等大的模型B.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C.地球仪是用颜色和符号来表示事物的 D.地球仪不能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知识网络一、地球的形状——不规则的球体平均半径:6371千米二、地球的大小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2某某某一中地理导·学案流程︵训练部分︶1基础训练2综合训练3能力提升基础训练1、在古代,关于地球的传说存在着\与\的假说。
2、读图1.1回答:麦哲伦环球航行从______出发,经过______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________海峡,进入______洋,1521年到达________群岛,向西穿过______洋,绕过非洲南端的______角,终于在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完成环球航行。
3、读P3的“信息传递”回答: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不规则球体。
4、读图1.6回答:地球的表面积约______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__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__________千米。
综合训练1、地球的形状是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有哪几个代表性事件?3、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你有哪些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4、要描述地球的大小,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5、地球极半径为()千米,赤道半径为()千米,平均半径为()千米,赤道周长为()千米,表面积为()平方千米能力提升谈一谈:你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3某某某一中地理导·学案自我评价1.地球的形状是:()A、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B、皮球似的正球体C、赤道略扁的不规则球体D、天圆地圆2.关于地球不正确的叙述是:()A、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之一B、在太阳系中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活的场所C、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D、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米3.我国古人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这句话在当时是指:()A、天是圆的,地是方的B、天是方的C、地是圆的D、天、地都是方的4.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这次事件证明了()A、地球上都是海洋B、地球是一个球体C、地球是方的D、地球上海洋、陆地各一半5、地球的半径是()A、5371kmB、6371km流C、6731kmD、6173km程自6、地球的周长是()我A、约4万米B、约4千米︵评C、约4万千米D、约400000千米检价测部分︶4某某某一中地理导·学案课题主备人1.1认识地球面貌——第2课时:地球的模型总课时审核人使用日期年级七129学生班级130人数1312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流程︵预习部分︶预习纲要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015秋晋教版地理七上1.2《感受地球运动》word导学案
A ( 38.5 °
N,135 °W) B(47° S,24 ° E) C ( 76 ° S,12 ° W) D(81° N,67 ° 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从而使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产生了
的
差异。
()
A.15 小时 B.20 小时 C.24 小时 D.36 小时 6.下列现象中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登高望得远 B、刮风、下雨 C、
太阳东升西落
D、四季变化
7.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相同的是 ()
A 、运动一周的时间相 同 B、运动方向相同
C、运动围绕的中心相 同 D 、产生的地理现象相同
C 、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
D 、地
3.在同纬度的地区, 相对位置偏东
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
A .先看到日出 B.后看到日出
C.时刻晚 D .时刻相同 4.地球自转的现象是 ( )
A. 四季的变化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昼夜交替 D. 五带的划分 5、“坐地日行八万里 ”中的 “日 ”是指
.一师生共同演示地球公转过程,结合课本
“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问
题。
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像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
3.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
名称 春分
日期
太阳光直 射的纬度 日期
北半球昼 夜长短状 况
南半球昼 夜长短状 况
北半球季 节
南半球季 节
教师复
2015 秋晋教版地理七上
1
备栏 或学生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知识与技能】知道气温、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概念,并能通过具体的数据学会计算它们的方法。
理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通过读图学会分析造成变化的原因。
学会绘制和分析任何一个地方的气温曲线图。
【过程与方法】用设问质疑的方法,教师提出问题,让小组展开讨论,然后互相交流不同意见。
如通过读书了解气温的概念、特点、单位;通过读教材图4.1和图4.2,理解日平均气温的观测、计算方法;通过类比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学会计算月、年平均气温的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绘制气温曲线图,体会气温变化的规律,培养识图、绘图和读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描述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地理的重通过观看微视频,知道天气的概念,认识到天气现象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读图、对比分析,了解卫星云图上主要颜色所代表的地理事物,识记常用天气符号,能在天气预报图上利用天气符号说出某地的天气状况,养成收听、观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并能看懂各种新闻媒体中的一般天气预报。
【教材分析】本节主题是“天气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知识内容中“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是重点内容,主要让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关注空气质量”这部分以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为切入点,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和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区别“天气”和“气候”差异;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降水的概念、单位和主要表示形式。
逐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特点。
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用变换学习方式、及时反复练习的方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会运用降水资料,绘制“太原市降水量柱状图”,然后由各组代表叙述作图过程;通过绘图活动,既复习了上节课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方法,又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七 年级上册晋教版地理 导学案第2章1
8、在比例尺为1:32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济南市与香港间的直线距离为5厘米,则两地间的实地距离为多少千米?
【学习目标】1.能写出比例尺及其换算公式.2.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3理解图幅一定,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4识记主要图例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比例尺的计算。难点: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
一自主练习
1比例尺=()
2比例尺有()三种形式。
3选用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地图内容越()(简略或详细),表示的范围越( ).(大或小)
4下列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范围较小的是()比例尺较大的是(
)A阳泉地图B中国地图
5下列比例尺,最大的是()
A.东B.南C.西D.北
3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正确的是()。
A.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B.先找指向标,然后定方向。
C.在同一,肯定会有东西之分
二读图完城下列问题:
①②③
(1)图①中,教室在停车场的_______方向
(2)图②中,教室在食堂的________方向
河底中学七年级地理导学案主备人:刘静琳教研组长签字授课时间:月日课型:
课题:地图上的方向
教师复备栏
或学生笔记栏
三、交流展示
四、巩固提升
五自我检测:
一选择:
1、甲地(40°N,20°E)位于乙地(20°N,40°E)的()方向。
A.西北B.东北C.西南D.东南
2、如果一个人站在北极点上,那么他的前后左右均是()。
A、20厘米B、40厘米C、80厘米D、10厘米
5、实际距离为1200千米,图上距离为20厘米,该图的比例尺为()
问题解决导学方案七年级地理上册晋教版第四章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
问题解决导学方案七年级地理上册晋教版第四章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4.3天气板块一创设问题,引领目标问题导学,明确目标你能从图片中判断出每一个地方的天气状况吗?你知道天气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有哪些影响吗?板块二自学思疑,初探问题自主学习,亲身感悟自学提示阅读教材,关注下列核心词语。
天气天气状况天气特点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指数大气环境问题呈现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1.天气有什么特点?2.大气的污染来源主要有哪些?基础自测1.下列语句中,描述天气的是()A.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C.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少雨D.极地地区全年严寒2.下列语句中,描述气候的是()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昨夜雨疏风骤,今日绿肥红瘦D.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暖短促3.读我国部分城市2015年3月5日空气质量日报。
下列城市中,空气污染最严重的是()A.北京B.天津C.长沙D.广州4.下列措施有利于降低空气质量指数的是()A.用煤炉做饭B.焚烧秸秆肥田C.植树造林D.增加私家车数量板块三合作探究,共析问题主动合作,协同探究与图对话阅读教材图4.11~图4.14,思考下列问题。
1.图4.11中的这些信息,说的是哪些天气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关系?2.天气预报通常要预报哪些内容?3.归纳天气的特点。
探究发现天气预报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许多便利。
如果能识记这些天气符号,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地区短时间的大气状况。
1.对照图中的天气符号,想想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妥当,并说明原因。
甲乙丙丁2.你所在的地区什么季节空气质量好,什么季节空气质量差?分析造成空气质量差的主要人为原因。
3.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该如何用实际行动保护大气环境?板块四展示交流,巩固训练精选精展,精选精练精题展示【精题一】读山西省某市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图,完成1、2题。
日期2014年3月4日星期二2014年3月5日星期三2014年3月6日星期四2014年3月7日星期五天气气温12℃~7℃9℃~5℃6℃~4℃7℃~3℃1.由中雨转小雨的是()A.星期二B.星期三C.星期四D.星期五2.小明所在班级计划于3月4日到该市的科技馆参观,出行时你会建议他带上()A.防晒霜B.墨镜C.雨伞、御寒衣物D.太阳帽思路点拨:1.要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上册全册
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序言与同学们谈地理课型:新授课编写人:唐春平审核人:王丽华杨光田长海使用时间:2011年___月___日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感知地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2.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一、想一想、做一做(读课本P1——P2页内容回答):1、日本人为什么爱吃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为什么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东非高原的选手为什么在国际长跑中能取得好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江浙一带为什么多丝绸服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理的研究内容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课本P2——P4页内容回答1、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日常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由于违反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原则而遭到大自然报复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地理的目的:能使人们了解________的奥秘,了解一些_________、________现象,会用地理的_______和_______看待身边的事情,更科学的选择、安排_________和________.3、“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总结】【学习自评】1.不涉及地理知识的内容是()A.天气和气侯 B.河流和湖泊C.思想和感情 D.语言和宗教2.下列所属涉及到地理内容的说法是()A.我国的旅游业发展的很快B.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使文盲率大大降低C.中国的地形特点是多种多样的D.我国的经济建设正在飞速发展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意思是()A.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B.因地制宜,扬长避短C.在适应当地环境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D.具备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的观念4、过去山坡上种粮食,收成不好,现在改种果树,效益好了,其原因是()A.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B.能够综合的分析问题C.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 D.粮食价格低,水果价格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仪(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编写人:唐春平审核人:王丽华杨光田长海使用时间:2011年___月___日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球体,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2.会说出地球大小的几个数字.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3.在地球仪上识别出地轴、北极、南极、赤道、等地理事物【学习过程】:一、读一读、找一找(读课本P3页图1.2和P3页活动题1)地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球体。
问题导学方案晋教版地理
问题导学方案晋教版地理I believe that a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approach can greatly benefit students when studying geography. By focusing on real-world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students are able to connect theoretical knowledge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 For example, when learning about environmental issues such as deforestation or climate change, students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these problems o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world. 通过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和挑战,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联系起来。
例如,当学习关于森林砍伐或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对世界不同地区的影响。
Moreover, by exploring these problems in depth,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develop analytical skills. They are motivated to find solutions and consider the 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actions. This not only enhance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geography but also cultivates their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此外,通过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学生被鼓励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分析能力。
山西省平定县城关联校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2.2使用地图-2
平定县城关中学班学生姓名:合作伙伴:主备人:刘昧银审核人:授课时间:第二章 2.2 使用地图第 2 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等高线、等深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⑵.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读出地表的起伏情况。
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真正体会到地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反思[来源:学科网ZXXK](3)教师讲述: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过度: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3、读图2.21,按以下步骤进行分析[来源:Z。
xx。
](1)看清楚等高线的分布状况和数值。
(2)找出各种地形所在位置。
(3)理解各种地形等高线的形状特点。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鞍部:两座山峰之间相对较平缓的部分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4、阅读26页及图2.22,按以下步骤进行(1)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2)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来源学科网](3)看图:课本第26页“分层设色地形图”,讲解: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2000~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5、读图2.23,按以下步骤进行分析(1)明确剖面图的用途:可以直观地显示某一方向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2)了解剖面图绘制步骤和方法。
问题解决导学方案七年级地理上册晋教版
问题解决导学方案七年级地理上册晋教版第三章陆地和海洋——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3.1海陆分布板块一创设问题,引领目标问题导学,明确目标海陆分布人类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在看到地球的全貌时,曾感叹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水球’,因为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
”同学们,你知道加加林为什么把地球叫“水球”,而人类一直称“地球”吗?板块二自学思疑,初探问题自主学习,亲身感悟自学提示阅读教材,关注下列核心词语。
大洲大洋大陆岛屿半岛洋海海峡问题呈现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说出亚洲与欧洲、非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基础自测1.世界上面积最大和最小的大洲分别是()A.北美洲和非洲B.南美洲和南极洲C.亚洲和大洋洲D.亚洲和欧洲2.我国首位飞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星球。
试想,这里提到的“蔚蓝色”是指由于地球海陆分布的哪种情况所导致的()A.海洋面积广大B.陆地面积广大C.海陆面积相关不大D.北半球陆地面积比海洋广3.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海陆面积比例的是()A B C D4.以运河作为分界线的大洲是()A.欧洲和亚洲B.非洲和欧洲C.亚洲和北美洲D.北美洲和南美洲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代表下列大洲和大洋的字母填在图中适当位置。
A.亚洲B.非洲C.南极洲D.欧洲E.大洋洲F.太平洋G.印度洋(2)图示大洲中,纬度位置最高的是__________,赤道穿过的大洲有______。
板块三合作探究,共析问题主动合作,协同探究)与图对话1.阅读教材图3.2~图3.6,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
(1)在图中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并比较陆地和海洋面积的大小。
(2)围绕南极洲,顺时针方向看依次是哪些大洋?围绕北冰洋,逆时针方向看依次是哪些大洲?(3)比较七大洲的面积大小。
(4)填表,比较四大洋的特点。
晋教版初中地理七上3.2《海陆变迁》导学案设计
3.2 海陆变迁一、学习目标1. 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
2. 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3. 知道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
4. 知道板块运动学说及六大板块的名称。
5. 知道板块运动与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难点: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三、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沧海桑田地球自诞生以来,其表面形态就处在不断_____和______之中。
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也可以变成陆地,即人们所说的“______”。
答案:运动变化沧海桑田(二)漂移的大陆1.1912年,德国人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假说”。
答案:魏格纳大陆漂移2.魏格纳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________开始破裂,破裂的大陆像冰块浮在水上缓慢________,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七大洲和四大洋。
答案:泛大陆漂移(三)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1.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组成地球的坚硬岩石表层是由______大板块组成,且板块都处在不断的________之中。
答案:六运动变化2.一般来说,各板块内部比较________;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________,容易引发火山和________。
答案:稳定活跃地震3.世界著名的火山、地震带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环太平洋地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区4.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相互挤压形成的;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张裂,形成了____________。
几乎全是海洋的板块是____________。
答案: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红海太平洋板块【合作探究】1.海陆变迁受哪些力量的影响?答案:内部力量外部力量力的来源来自地球的内部来自地球的外部力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火山、地震流水、风、海浪、冰川促使地形变化的结果形成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而变得高低不平侵蚀高地、堆积低地、使地表形态趋于平坦二者共同作用,同时进行,永不停息2.有关海陆变迁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他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四周是海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解决导学方案七年级地理上册晋教版
训练案四
第四章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
4.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4.2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单项选择题
气温的分布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
等温线的不同排列,反映出不同的气温分布特点。
完成1~3题。
1.在同一幅等温线图上,等温线稀疏,表示()
A.气温相同B.气温不同C.气温相差很大D.气温相差不大
2.等温线沿东西向平行排列,则表示()
A.气温因纬度而不同B.气温因距海远近而不同
C.气温因海拔而不同D.气温因地形而不同
3.等温线呈闭合状,表示()
A.气温受纬度位置影响大B.气温受海陆位置影响大
C.有高温或低温中心D.等温线分布密集
暖湿气流在运行过程中,遇到地形阻挡,被迫沿着山坡爬行上升,从而引起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降水,称为地形雨。
完成4、5题。
4.地形雨一般发生在()
A.山麓B.山顶C.山地的迎风坡D.山地的背风坡
5.下列山脉多雨的坡向是()
A.俄罗斯乌拉尔山脉东坡B.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坡
C.中国大兴安岭西坡D.中国台湾山脉东坡
降水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
完成6、7题。
6.下列城市中,夏季多雨的是()
A.北京B.新加坡C.开罗D.伦敦
7.下列城市中,冬季多雨的是()
A.孟买B.乌兰巴托C.上海D.罗马
8.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法的是我国的()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西藏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D.内蒙古自治区
二、综合题
9.读城市天气预报图,回答下列问题。
(1)晴转多云的城市是________,晴转大雨的城市是________,多云转晴的城市是____________,有雷阵雨的城市是________,香港的天气是________,台北的天气是________。
(2)A海区风力为________级,风向为________。
B海区风力为________级,风向为________。
10.下图是某区域等温线分布图,请根据图上信息以及你所学过的地形与气温关系的知识,回答问题。
(1)A地的地形是________,B地的地形是________。
(2)如果A地(25℃)海拔是500米,那么B地海拔大约为________米。
(3)比较A、B、C三地气温的高低与海拔的高低。
气温:________海拔:________
(4)根据以上分析,说说气温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三、案例分析题
11.夏季,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为什么都喜欢到郊区去避暑?城市和郊区的气温差异是怎样造成的?
12.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人喜欢穿白色的衣服。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