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第一节_陆地生态系统。
自然地理学《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二叠纪古生物
三叠纪古生物
侏 罗 纪、 白 垩 纪 生 物
新生代古生物
人类的出现
第四节 生态系统
r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环境间不断进行物 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成的统一体。 即: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物 质-能量系统 生态系统 = 生物群落 + 环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陆地生 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组织—维管束
Ø 分为
苔藓植物 维管植物
蕨类植物 祼子植物 被子植物
(四)后生动物
Ø 多细胞生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Ø 细胞
组织
器官
器官系统
Ø 重要特征——运动
Ø 异养型——植物、动物、寄生
第二节 生物圈的结构
垂直准正态分布结构 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 多级嵌套结构 结构特性 生物的地域分异与区系性
一 、垂直准正态分布结构
Ø 在垂直方向上,集中分布在某一 范围内,向上或向下都逐渐减少。
Ø 主要集中在海平面及地面附近
如:浅海区——1500种鱼类
850种
200-1000m,
只有150种
1000-4000m,
陆地上 0-500m, 约51.6%
约20%
500-1000m ,
1000-2000m,
陆地面积随海拔的变化
地表的光强大于地下和水下,水深或者埋深越 大光强越小,生物的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光 合作用的强弱。生物圈结构上的亲光性反映了 太阳辐射对于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温控性
Ø 热带生产率高于寒带
生物圈结构上的温控性,是指生物圈的结构特征受 到温度分布控制的性质,反映了温度或者热量对于 生物的影响。
五、生物地域分异与区系性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第7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1.计算: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食物链。
假设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70000kg,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kg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
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答:林德曼定律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约为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
所以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传到后一营养级的能量是:70000×10%=7000(kg)即进入到兔子的能量是7000kg。
同理,兔子的能量传到后一营养级时的能量是:7000×10%=700(kg)由于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kg肉,所以,该灌丛最多能养活2只狼。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怎么循环的,能量是怎么流动的?答:(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处于不断的流动之中的能量流动不仅使生态系统各个部分都能获得能量,保持稳定性,而且使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建立联系。
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来完成的如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化成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而食草动物又把绿色植物中的能量转移到第二营养级上,食肉动物又把能量转移到第三营养级。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逐级流动下去。
③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亡。
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过程,始终是从能量较丰富的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重要原则是“十分之一”法则即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前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移给后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效率一般为10%左右,其它的能量通过散热或呼吸、排泄等形式输出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各种物质和元素从环境到生物,又从生物到环境的这种往返不停的运动。
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各种化学元素,通过食物链不停地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反复利用,如氧、碳、氮、磷等元素。
《陆地生态系统》PPT课件
精选ppt
23
一、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指热带高温高湿地区那种茂密高耸而 常绿的森林类型。
1.位置: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区域。
•Between 10oN and 10oS
Amazon Basin
Congo Basin South-east Asia
第十一章 陆地生态系统
精选ppt
1
第一节 概述
一、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
(一)纬度 (二)经度 (三)海拔
精选ppt
2
(一)纬度
1. 随纬度升高温度有规律变化: 纬度引起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导致太
阳辐射量不同,产生热量差异。 如从赤道到两极,每增加一个纬度,温度
降低0.5-0
1)纬度带的宽度较垂直带的宽度大的多。 2)纬度带的相对连续性,垂直带的相对间
断性。 3)纬度带、垂直带植被类型分布顺序的相
似性,指群落的优势生活型和外貌,植物种 类成分和群落生态结构有很大差异。
精选ppt
20
3. 相互关系
某一处山系上的植被垂直带谱,是反映该 山系所出的一定纬度和一定经度的水平地 带性特征,也就是说植被垂直地带性的表 现,是从属于水平地带性的特征。
精选ppt
26
2)热带雨林中土壤和岩石的风化作用强烈,其 风化壳可达100米。土壤养分极为贫瘠,而且 为酸性。
3)雨林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几乎全储存在植物 中,每年一部分植物死去,在高温高湿条件下, 有机物分解很快,能迅速直接被的树根和真菌 所吸收,形成一个几乎封闭的循环系统。
精选ppt
27
3.热带雨林植被特点: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PPT课件
2.陆地生态系统
(1)林地生态系统(人工林)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2.陆地生态系统
分布: 半干旱地区。一般降雨量 较少,且很不均匀
(2)草地生态系统(草原)
特点: 动植物种类较少。主要生活 着各类草本植物,如狗牙根, 还有蘑菇等真菌,以及兔、 蝗虫、田鼠、鼬、狼等动物。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2.陆地生态系统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根据环境的不同,科学 家把生态系统分为水域生态系
统、陆地生态系统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1.水域生态系统
(1)淡水生态系统(湖泊)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1.水域生态系统
分布: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 表面的71%。 特点: 动物种类较多,植物 多为藻类植物及浮游 植物,结构稳定。
阳光、溶氧量、温度、水,生物数量、不同营养级 生物之间的比例、微生物数量等
生态瓶
小小生态瓶实际上是地球生态系统 的缩影。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种组成成分 遭到破坏,其稳定性都会受到影响。
草
兔
狼在某草原生态系统中, 如果兔数量减少,草和狼的数 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 某种植食性动物数量减少时,有关植物种 群和天敌种群的数量也随之变化; • 一种生物灭绝后,生物圈中起相同作用的 其他生物就会取代它的位置; •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时,会使植物加 强光合作用,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第20章 生物圈是最大的
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当你来到海底世界时,可以看到好多五彩缤
纷的珊瑚以及各种鱼类;当你来到沙漠戈壁时,看到 的只是孤零零的几株植物;当你来到大草原时,一片 片绿草映入眼帘,牛羊在悠闲地吃草……
由于地球上有各种 各样的环境类型,生活在 其中的生物也各不相同, 因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 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PPT课件
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指 分布在北纬30-50度的 温带地区,以落叶乔 木为主的森林。该区 由于冬季落叶,夏季 绿叶,所以又称“夏 绿林”。
一年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 冬季寒冷。最热月平均温度1323度,最冷月平均温度约-6度。 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构成 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主要树种是 栎,山毛榉,槭,梣,椴,桦 等。这些树种都具有较宽的叶 子,叶子上通常无或少茸毛, 厚薄适中。芽有包的很紧的鳞 片,树干和枝桠也有很厚的书 皮,这些都是适应冬季寒冷环
22
分布
23
温带草原
24
热带草原
25
26
27
荒漠生态系统
• 荒漠生态系统是地球上 最耐旱的, 以超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和半灌木占 优势的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所组成 的综合体。荒漠有石质、砾质和沙质 之分。人们习惯称石质和砾质的荒漠 为戈壁,沙质的荒漠为沙漠。
28
分布
• 沙漠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 温带极端干燥少雨的地区,在北半 球形成一条明显的荒漠地带。我国 的荒漠分布于西北和内蒙古地区。
陆地生态系统
姓名:
1
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平分布格局
2
分类
(按生境特点和植物群落生长类型)
• 森林生态系统 • 草原生态系统 • 荒漠生态系统 • 湿地生态系统 • 农田生态系统
3
森林生态系统
•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题。 • 它是陆地上面积最大、就够最复杂、
生物量最大、初级生产力最高的生态 系统,其特殊功能决定了森林在维持 生态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 条件中起着决定性与不可替代的作用。
• 草原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主要是适宜于 奔跑的大型草食动物,如野驴和黄羊。 小型种类如草兔、蝗虫的数量很多。 另外还有许多营洞穴生活的啮齿类, 如田鼠、黄鼠、旱獭、鼠兔和鼢鼠等。 肉食动物有沙狐、鼬和狼。肉食性的 鸟类有鹰、隼和鹞等,除此而外的鸟 类主要是云雀、百灵、毛腿沙鸡和地 鵏。它们之中有的栖居于穴洞之中。
第七章 海洋、大气和陆地间的相互作用(完整版)
亚欧板块
非
太
洲
平
板
洋
块
板
块
南极洲板块
请你对图中红海的命运作出预测?
红海面积会随着板块张裂运动变的越来越大
请你对图中地中海的命运作出预测?
地中海面积会越来越小,并最终消失
地球
海洋(71%)
陆地(29%)
大陆
半岛
岛屿
大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州
苏伊士运河 巴拿马运河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 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
北
美洲
欧洲 亚洲
南 非洲
大
美
洋
洲
洲
南极洲
南极洲
乌苏高拉伊加尔士索山白运山脉令河脉、海、乌峡黑拉巴海尔拿、河马土、运耳里河其海海、峡大
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人工河道,位于南 北美洲分界线处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巴拿马地峡,全长82 千米,可通行6万吨级船舶。
上述三个重要性质,决定了海洋对大气运动和 气候变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海洋对大气系统热力平衡的影响 (2)海洋对水汽循环的影响 (3)海洋对大气运动的调谐作用 (4)海洋对温室效应的缓解作用
Fe、冰芯记录、海洋初级生产、海洋生态 系统、CO2通量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Fe
Fe
CO2
冰 芯 纪 录
四、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1、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地位
四、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1、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地位 海洋在地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已越来
越为人们所认识,它是地球气候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80年代的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是气 候变化问题的核心内容,对于几年到几十年时间尺度的气 候变化及其预测,只有在充分了解大气和海洋的耦合作用 及其动力学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解决。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 重要地位是由海洋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生态系统
一、海岸带生态系统的退化
• 海岸带生态系统是处于浅海与陆地交界区 域的生态系统。
•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开 发强度持续加大,对海岸带及近岸海洋 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压力。
– 1、城市化过程引起海岸线退化:损毁了海 岸湿地生态系统的缓冲能力
• 2008年国家海洋局开展了沿海开发强度、近岸 海域综合环境质量及海洋生态脆弱区评价工作。 • 评价结果显示,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口总数约为5.5亿,人口平均密度约为700人/ 平方公里,人均GDP约为3万元,岸线人工化指 数达到0.38,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和广东的 沿海地区已经处于高强度开发状态。上海、广 西、浙江、广东、天津、山东、辽宁和河北近 岸海域综合环境质量一般,水体普遍受到氮、 磷污染,局部区域沉积环境和海洋生物受到铜、 镉、砷、总汞等重金属和石油类(烃)污染。
第三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化
• 一、全球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 从世界范围看,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 有3%,发展到1900年。也只有14%。而 经过1900年~2000年这一百年的时间,城 市人口达到了55%,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 现了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的情况。 1950年,世界上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 484个,1970年增至844个。100万人口以 上的大城市在1950年-1970年间由71个增至 157个,1980年达到234个。
中国城市化进程
• 联合国201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城 市化进程极为迅速,目前全球超过50万人口的 城市中,有四分之一都在中国。中国在过去30 年中的城市化速度极快,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 目前全球共有50万以上人口城市961个,其中中 国占到236个。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 当天在纽约总部发布了《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 年修正报告》。报告称,1980年中国有51个50 万人以上人口的城市,到2010年,中国增加了 185个这样规模的城市。报告预测,到2025年, 中国又将有107个城市加入这一行列。中国的城 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 预计至2025年将达到59%。
《陆地生态系统》课件
结语
1 生态系统的未来展望 2 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再 3 生态系统保护的使命
探
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的迫
和挑战
切性日益增强,构建绿色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中最为
保护生态系统不仅是我们
生态系统,已经成为全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基本的组成部分,对于人
的责任,更是一项跨越国
关注的焦点。
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界、跨越时空的挑战。
草原生态系统
是大面积自然草原的 集合体,有着独特的 物种组成和 生态功能, 如供应牧草、调节气 候等。
湿地生态系统
是重要的生态过渡带 和水体净化系统,具 有保持水源、保护生 物多样性等功能。
沙漠生态系统
是极端环境中的生态 系统,具有适应性强 等特点,因此对于生 物和人类等都具有卓 越的意义。
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环境保护
2
设方向等,制定相关规定和切实行动。
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境治理和调控,以
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的“绿色发展”。
3
生态旅游
推广绿色出行、绿色旅游、绿色住宿等环
生态农业
4
保方式,促进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
药等污染物排放,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
5
科学研究
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规划和管理, 完善现有的资源环境管理系统,提升生态 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
3 分类
生态系统可以从规模、类 型、环境和物种组成等多 个方面进行分类。
陆地生态系统
1
组成
由气候、土壤、植物和动物四个要素组成,
特点
2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维持着一个相对稳定 的生态平衡。
自然地理学 第七章 生物与环境
一定的群落外貌
植物长期受一定的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出 的生长形态(阔叶林与针叶林)
一定的群落结构 • 垂直结构:指群落的成层现象 • 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空间配置状况 • 生态结构:指群落的以层片为单元的三 维空间配置状况
第四节 生态系统
• 概念: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 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 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赖而 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 尺度——海、陆;河、湖、山、林 • 特点——多层次性、开放性、反馈机能、
动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组成成分
非生物环境 生产者: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
物。 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食
物的异养生物。植食动物与肉食动物 分解者:把动植物残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接近 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范围,就成为其的限制因子。
※生态幅——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广生态幅生物(杂食)与狭生态幅生物(单食)
植 物
阳 光
1、植物需要光合作用,故阳光对植物 的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作用
喜光植物
2、光对陆生植物分布的影响
喜阴植物
3、光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群落结构非常简单,通常仅1~2层,植 物多贴伏地面
三、 水域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PICTURE
BACK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三、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 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总称。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等)。
生态系统的类型: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1.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观看生态系统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作用。
2.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
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详细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利用图示、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2.4 教学活动讲解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及其作用。
展示相关教具,如图示、模型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理解。
第三章:食物链和食物网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食物链的定义: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食物网的概念: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详细介绍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其作用。
利用图示、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
3.4 教学活动讲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其作用。
展示相关教具,如图示、模型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直结构
Emergent Layer
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
植被类型呈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或沿经度 方向有规律分布,这种现象称为植被分布 的水平地带性。
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三)海拔
1.温度、降水随海拔变化:海拔高度每上升 100米,气温下降0.6度。相当于平地北移60公 里。降水最初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 定界限后,降水量又开始降低。
一、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
(一)纬度 (二)经度 (三)海拔
(一)纬度
1. 随纬度升高温度有规律变化: 纬度引起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导致太
阳辐射量不同,产生热量差异。 如从赤道到两极,每增加一个纬度,温度
降低0.5-0.7度。
2.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由于热量沿纬度的变化, 出现生态系统类型有规律的更替,如从 赤道向两极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北方 针叶林、苔原。
2. 不同之处
1)纬度带的宽度较垂直带的宽度大的多。 2)纬度带的相对连续性,垂直带的相对间
断性。 3)纬度带、垂直带植被类型分布顺序的相
似性,指群落的优势生活型和外貌,植物种 类成分和群落生态结构有很大差异。
3. 相互关系
某一处山系上的植被垂直带谱,是反映该山 系所处的一定纬度和一定经度的水平地带性 特征,也就是说植被垂直地带性的表现,是 从属于水平地带性的特征。
2.气候特点:
1)终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4度以上。年降 雨2500-4500毫米,全年均匀分布,无明显旱季。 这里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Rainfall Chart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J F M AM J J A S ON D
2)热带雨林中土壤和岩石的风化作用强烈, 其风化壳可达100米。土壤养分极为贫瘠,而 且为酸性。
2.垂直地带性: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自 然生态系统有规律地垂直交替。
3.垂直带谱: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依次出现的植 1.垂直带谱的基带与该山体所在地区的水平地带 性植被相一致。越向高纬度,垂直带谱越简单, 极地为冻原带,水平带与垂直带重合。
2.在同一纬度内,经度不同也影响山体植被的垂 直带谱。如长白山(东经128度)、西部的天山 (东经86度),两者均北纬42度。但长白山距海 较近,属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天山位于内陆,属 荒漠范围。
二者之间中,水平地带性是基础,由他决定 山地垂直地带性。
二、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平分布格局
森林生态系统
一、热带雨林(Tropical forest) 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Sub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 三、温带落叶阔叶林(Temperate
deciduous forest)、 四、寒温带北方针叶林(Coniferous forest)
3)雨林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几乎全储存在植 物中,每年一部分植物死去,在高温高湿条件 下,有机物分解很快,能迅速直接被的树根和 真菌所吸收,形成一个几乎封闭的循环系统。
3.热带雨林植被特点:
(1)种类組成极为丰富:高等植物 在45000种以上,而且绝大部分为木 本;乔木异常高大,常达46-55米, 最高达92米;富有藤本植物和附生 植物。
纬度地带性(即植被类型呈现从低纬度 向高纬度的有规律分布)。
我国植被分布纬度地带性
从南自南沙群岛,北至黑龙江,跨50多 个纬度,由于纬度的差异,从南向北形成 各种热量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 温带。
于此相应,在湿润森林区域内,植被类型 由南到北顺序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区、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 针叶林区。
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
天山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纬度、经度、海拔三个方向上植被类型有规律 的带状分布。
垂直带与水平带的关系
1.相似之处: 1)植被类型在山体垂直方向上的成带分布和
地球表面纬度水平分布顺序有相应性。如热带 湿润区的高山森林分布与赤道到极地的水平植 被分布向比较,自平地到山顶和自低纬度到高 纬度的排列顺序大致相似。 2)垂直带与水平带上相应的植被类型,在外 貌上也基本相似。
(二)经度
经度地带性: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 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分梯 度常沿经向变化,因此导致生态系统的经 向变化,即由沿海的湿润区的森林,经半 干旱的草原到干旱区的荒漠(植被因水分 状况而按经度呈带状依次更替)。
我国植被分布经度地带性
我国东西横跨经度约62度。陆地上大气降 水的主要来源是海洋蒸发的水汽,我国东 临太平洋,西连内陆,受海洋季风影响的 程度不同,在我国从东到西水分条件从湿 润到干旱的明显变化,依次分布三大植被 区域:湿润森林、半干旱草原和干旱荒漠。
第七章 生态系统的类型 第一节 陆地生态系统
地带性植被:又称为显域性植被,能够充 分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类型。明 显的具有三向地带性。
非地带性植被:又称为隐域植被,是指一 定的气候带或者大气候区内,因受地下水、 地表水、地貌部位或者地表组成物质等非 地带性因素影响而生长发育的植被类型, 如水生植被等。
Tall trunk and broad crown
攀援植物
附生植物Epiphyte
(2)群落结构复杂
乔木分为3层:第一层:高30-40米以上, 树冠宽广,有时呈伞型,往往不连接;第 二层:一般在20米以上,树冠长、宽相等; 第三层:10米以上,树冠锥形而尖,生长 极其茂密。
幼树及灌木层 稀疏的草本层 地面裸露或有薄层落叶 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发达。
一、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指热带高温高湿地区那种茂密高耸而 常绿的森林类型。
1.位置: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区域。
•Between 10oN and 10oS
Amazon Basin
Congo Basin South-east Asia
Location of Tropical Rainfo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