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几个衔接[论文]
浅谈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论文
浅谈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很多农村的学生在进入中学后,成绩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对语文学习感到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下降,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中小学语文教学没有良好的衔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就语文学科而言,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一定联系,小学与中学的衔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的研究主要放在初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策略研究上。
初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承上”和“启下”两者之间,笔者认为更应偏向“启下”,初一语文阅读的教学承担着为将来初二、初三的教学打基础的任务。
衔接工作是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呢?我觉得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一、认真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有效衔接打好基础由于教学目标不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都是从小学生的心理出发,即使到了高年级,课堂容量不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上主要是识记生字词、欣赏优美句子等。
尤其是农村学校,阅读课堂上多以老师为主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这样就限制了学生阅读的能动性。
而上了初中,教学目标的不同,老师多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这样,很多学生到了初一,明显地不适应初中语文阅读课堂。
接手初一新生的语文教师,要熟读新课程标准,认真了解小学高年级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目标,对新课标中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异同和联系心中有数,对初一衔接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有整体宏观的认识,根据学生情况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二、指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让学生自然过渡(一)从课堂做起,做好有效衔接我们应把握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唤醒学生对旧课文所学到的语文知识的记忆,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有侧重地展开新知识的传授。
阅读教学中读悟结合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悟结合自从我校提出自主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模式以来,学校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更要注重以读为主,读悟结合。
怎样才能做到读悟结合呢,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一、抓住切入点,进行情趣阅读所谓情趣阅读就是有情有趣的阅读,使学生阅读的心境与文本语境产生和谐的振动。
唤起学生阅读情趣的方法有很多,但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找到“切入点”。
我看过两位特级教师孙双金和王菘舟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切入点。
孙老师是从听切入的听《二泉映月》谈感受: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细读课文,乐曲,人物,景色融为一体,最后以小泽征尔听《二泉映月》的感受——“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进行拓展提升。
王老师则由“景”切入的:《二泉映月》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实际上它还是无锡惠山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
今天的这篇课文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打开课文大声朗读,把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都读出来行吗?然后,由景入情,沿着“发现一片风景——体验一段人生——感悟一片情怀——理解一首曲子”的思路感悟课文。
在上述案例中,两位特级教师都把握了这种相似的关系,使学生读的入情入境。
抓住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意味着能使教学的思路从混沌到有序,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显然切入点的确定是很关键的,我觉得它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必须紧扣课文中心总揽全文。
2、必须紧扣本节课的中心任务。
3、必须切题而不兜圈子。
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品读课文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还学生以读者的地位,真正让学生与文本接触,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品词析句,通过由课文内容展开的想象,通过查阅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所塑造的形象,通过读书感悟,让学生入情入境。
如,我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朗读课文,感受到小钱18岁,花一样的年龄,就要面临死亡的威胁,他是多么的不幸。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几个衔接
汇报 。
也诱 人 : 学 生在 自 主 的学 习状态 下“ 生 成” 教 学 内容 , 完 成 学
习任务 。 但仔细分析可 以发现 , 它暗含着一个前提 : 学生必 须拥有较强的知识和能力, 而且知识还需要不断的增加 , 能
力 也需 要 不 断 的提升 。 可惜 我 们 有 人在 阅读 教学 中只 注 重
造, 甚至用一套什么样 的语言, 背后都有思想的底蕴 。 ”
“ 我国中小学教师或多或少的缺少一种文化精神, 文化
2 0 1 3 年第9 期( 总第2 0 1 期)
至连文本的理解也不能做到准确 、 透彻 。长此 以往 , 学生 “ 知识” 将越来越贫乏, 能力越来越欠缺 , 水平必然越来越糟
学。 时下语文教学的模式是: 学生分组提 出问题 , 再提炼出
一
个或几个主要 问题 , 然后小组“ 合作” “ 探究” , 最后是成果 本来“ 自主 、 合作、 探究” 的理论 期望非常崇高 , 出发点
语文教师 的任务就 是让学生真 正喜欢语文 , 并且能够 读懂有 品位的文学书籍; 喜欢写并且 能够写好 自己的生活 感悟 。 所 以我们认为 , 阅读就是一种衔接 , 在衔接 中激活与 创新。 衔接的范围越广, 激活 的内容越博 , 创新的成就越 突
、
衔接已有 的知识
初 中生 已积 蓄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 。 除了字词句意 及语法等外 , 还有一定的文化、 文体 的基础知识积蓄, 这些
决摒弃套作和宿 构, 关注 自然、 社会和人生, 在考场上写真
诚作文。
眼光, 一 种 自觉 的价 值 追求 , 一种 坚 定 的对 于 社会 、 人 生 和
出。就是说 , 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在阅读 中衔接 相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语文课内外阅读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既涉及到学生的语文知识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也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态度的形成密切相关。
有效地衔接课内外阅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内知识,丰富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热爱阅读的情感态度。
下面从教师、学生和家长三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一、教师的作用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首先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内外阅读环境。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提供一定范围的阅读素材,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
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够有机会进行充分的阅读。
2.引导学生形成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的能力教师在课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的能力。
通过在课堂上推荐、介绍和讨论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并且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3.提供有效的阅读指导和评价在课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和评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阅读内容。
教师可以进行课堂上的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中的问题,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引导。
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定期阅读报告、阅读心得等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
二、学生的作用1.主动参与课内外阅读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的专注和耐心。
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阅读活动,拓展阅读范围,丰富阅读经验。
2.善于总结和归纳阅读内容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应该善于总结和归纳阅读内容。
在课内阅读中,学生要能够从课文中找到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知识。
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要能够总结阅读心得,记录感想和体会,形成一定的阅读积累。
语文教学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探究
语文教学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探究语文教学中,课内和课外阅读是紧密衔接的。
课内阅读注重对文本的分析、理解和应用,而课外阅读则更注重提高阅读技能和阅读量。
如何将两者有效衔接起来,既能够使学生在课内更好地应用所学,又能够促进课外阅读积极性的提高,是教师需要探究的问题。
一、建立衔接机制在语文教学中,课内和课外阅读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衔接机制,以确保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阅读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1、建立阅读档案教师可以建立学生阅读档案,记录课内和课外阅读的情况,包括阅读的书目、内容、阅读时间、阅读心得等。
通过建立这样的档案,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还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留出反思时间在课内阅读后,教师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回顾所学内容,总结收获并发表感受。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应用,也能够促进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
3、导入课外阅读在课内阅读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阅读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能力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
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延续课内学习,提高阅读质量和效果。
二、设计阅读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的阅读任务,以有效地将课内与课外阅读衔接起来。
1、设置阅读目标教师应在课内阅读前,明确阅读的目标和重点,要求学生对文本的内容、结构等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加强交流互动在课内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开展班内阅读俱乐部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并检验学生对课内阅读的掌握情况。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有趣的阅读任务,如开展课外阅读比赛、针对热门书籍进行读后感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三、运用多元评价多元评价是衔接课内和课外阅读的有效方式之一。
通过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阅读中的表现,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阅读能力。
浅谈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策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在不断更新拓展。
课内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阶段尤为重要。
但是如何有效地衔接课内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认真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希望对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构建课内外阅读知识体系,促进衔接课内外阅读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有效衔接二者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在课内阅读中加强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中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一些与课内学习内容相关的、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课外读物,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内的内容。
在教学内容为《红楼梦》时,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些与清代文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如《儿女英雄传》、《聊斋志异》等,既能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又能加深对清代文学的理解。
二、借助课内阅读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阅读的机会,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
可以在课堂上推荐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如《小王子》、《哈利·波特》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本或几本喜欢的课外读物。
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还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开展课内外阅读的主题式活动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策略之一是开展主题式的阅读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引人入胜的主题活动,以便更好地促进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开展“阅读与旅行”主题的活动,邀请学生带着自己的课外读物,分享自己在旅行中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或者开展“名著改编电影欣赏”主题活动,邀请学生阅读与电影相关的课外读物,看电影,分享观后感。
这样的主题活动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也能促进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浅谈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衔接
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衔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以及英语水平。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那么就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英语阅读衔接方式。
首先,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技能,例如借助生字、词汇、句子等进行阅读。
基本的英语阅读技能是学生学习英语阅读教学的基础。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思维,像推理、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隐含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此外,要有一定的分层教学,能够对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
最后,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实践,多进行实际的文章阅读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总之,有效的英语阅读衔接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来达到这一目的。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衔接方法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衔接方法引言: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有限,教师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衔接方法,帮助学生从简单的词汇和句子阅读过渡到更复杂的篇章阅读。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衔接方法,以提高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一、词汇和句子的有效衔接1. 词汇教学的渐进性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应该从基础词汇开始,逐渐增加难度。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动作、游戏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础词汇。
在学生熟练掌握基础词汇后,可以引入一些常用短语和句子,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词汇进行简单的交流。
2. 句子结构的逐步拓展在学生掌握了基础词汇和简单句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更复杂的句子结构。
例如,通过引入一些连接词和从句,让学生学会组织和理解更复杂的句子。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和阅读材料,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对句子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阅读技巧的培养1. 阅读策略的引导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一些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测、概括等。
通过训练学生使用这些策略,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
2. 阅读材料的选择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包括故事书、简单的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
通过选择有趣且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阅读活动的设计1. 听读和朗读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听读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听读让学生熟悉文章的内容和语音,提高他们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流畅性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阅读理解练习阅读理解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阅读材料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这些问题可以包括词汇理解、推理判断、文章主旨等。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方法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方法摘要:在语文教育体系中,阅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模块,主要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任务,所以提升阅读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但是,由于小学与初中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年级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会发生较大变化,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侧重点、教学方法也会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就导致很多学生升入初中之后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节奏,不利于阅读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此,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加强探索,利用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提前做好衔接工作,从而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方法引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提出,应该“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间的合作”。
这就对学段间的衔接提出了初步要求,语文阅读能力需要衔接教学,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升初语文课内外阅读能力衔接教学就具备了可行性。
一、加强中小学阅读教学衔接的必要性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开始从“整体上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
这一政策方针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小学学段的联系,使得小学到初中的阅读教学衔接更加完美,中小学教育教学更加连贯,从教师教的角度,改善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
并且学生从小学进入到初中阶段,他的身心发展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以前的阅读方式不再满足现有的阅读教学,因此学生的阅读习惯发生变化是必然的。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刻,而阅读是贯穿学生整个语文学习的重要过程。
张心科、郑国民在《20世纪前期语文课程分和论一一兼说“阅读教学”含义》中认为:“阅读教学就应该是教师带领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进而与文本交流、对话的过程,相应地阅读教学应该教的就应该是从文本中获取信息,进而与文本交流、对话的技能或策略。
”①但是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等,中学阅读教学无法和小学阅读教学完美契合,所以中小学阅读教学的衔接问题就是需要语文老师严肃对待的问题。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随着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入,阅读成为了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而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显得尤为重要。
在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提高语文素养,尤为关键。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进行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非常重要。
在课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去进行课外阅读。
对于课外阅读,学校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有趣的书籍,比如童话故事、科普读物等,通过这些书籍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二、设置适合学生的阅读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在课内外阅读的衔接上,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设置合适的阅读内容。
在课内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阅读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而在课外阅读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阅读活动,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的书籍或文章,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注重阅读方法的培养在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中,教师和家长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在课内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进行导读教学,向学生传授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比如如何快速找到文章的主题,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理解等。
而在课外阅读中,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阅读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中,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阅读。
在课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名家名作,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而在课外阅读中,家长也可以向孩子推荐一些大众喜爱的文学作品或者名著,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五、加强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措施为了加强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学校和家长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论文写作中的篇章衔接方法
论文写作中的篇章衔接方法在论文写作中,良好的篇章衔接是保证文章连贯性和逻辑性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篇章衔接方法,帮助读者提升论文的质量和可读性。
一、使用承接词和过渡词承接词和过渡词可以在文章中起到连接各个段落和句子的作用。
比如,在引言部分,可以使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语来引导读者进入下一部分。
在段落间的衔接处,可以使用“然而”、“与此同时”、“此外”等过渡词来引出新的话题或观点。
通过运用这些词语,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
二、使用代词和指示词在连续的句子或段落中,使用代词和指示词可以让读者清楚地知道前后文所指的对象。
比如,在介绍一个研究实验的过程时,可以用“它”、“这个实验”等代词来指代前文提到的实验。
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重复,还能够使读者更好地跟随作者的思路。
三、使用转折和对比转折和对比可以帮助作者表达不同观点、观点之间的差异,从而丰富文章的内容和表达。
在讨论论点时,可以使用转折词如“然而”、“但是”等来引出相反的观点或事实。
同样,对比词如“相反”、“与此相比”等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的观点或现象。
通过运用这些手法,作者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并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四、使用重复和总结重复和总结是在文章中强调和回顾重要信息的好方法。
在论文的开头部分,可以通过重述问题或提出主题句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在段落中,可以通过重复关键词或观点来提醒读者,强调重要性或回顾前文。
此外,总结部分也是整个文章中的关键,可以对前文的主要观点、结论进行简洁的总结,确保读者对整篇文章的关键内容有清晰的理解。
五、使用图表和插图图表和插图是在论文中展示数据、观点和实验结果的重要手段。
通过插入适当的图表和插图,作者可以更直观地呈现数据和实验结果,并为读者提供更详细和具体的信息。
在使用图表和插图时,作者应确保其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并在文字说明中解释其意义和作用,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总之,篇章衔接是论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衔接手段及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衔接手段及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英语已经成为全球最为重要的语言之一。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英语阅读是获取英语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然而,许多英语学习者在阅读时遇到了困难,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有效的衔接手段。
本文将介绍衔接手段的概念和种类,并探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衔接手段的重要性。
一、衔接手段的概念和种类衔接手段是指在文章中用来引导读者理解文章结构和内容逻辑关系的语言手段。
衔接手段主要分为两大类:语法衔接和语义衔接。
1. 语法衔接语法衔接是指使用语法结构来连接文章中的各个部分。
语法衔接主要包括代词、连接词和短语、从句等。
代词可以用来代替前面出现过的名词,以避免重复;连接词和短语可以用来连接句子或段落,以表达逻辑关系;从句可以用来表达更为复杂的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比较等。
2. 语义衔接语义衔接是指使用语义关系来连接文章中的各个部分。
语义衔接主要包括重复、反复、对比、举例、解释等。
重复和反复可以用来强调某个观点或概念;对比可以用来表达相似或不同之处;举例和解释可以用来说明某个观点或概念。
二、衔接手段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衔接手段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三个方面的具体应用:1.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使用衔接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逻辑关系,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注意文章中的代词、连接词和短语、从句等,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使用这些衔接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用衔接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文章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使用这些衔接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论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传统语文教学重视通过博览、诵读、精思、背诵,让学生接受丰富的滋养,具备较扎实的语文功底。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的核心是“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1]“语文教本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他去打开其他的书库”。
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励帆前行的风”[2]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学生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
一、诱发小学生阅读期待阅读期待是源自于接受美学,阅读期待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和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能力,对新的阅读内容进行内心的预想,是阅读的先导,它直接关系到阅读的热情和质量。
(一)设置悬念,诱发阅读期待。
教师适当的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
同时“学习目标”在阅读活动中起定向作用。
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明确自己的认知方向,形成一种心理预设,进而维持一个适度的“认知焦虑”,并且在老师精心设置的悬念强化下,“认知焦虑”,愈发强烈。
(二)多方拓展,促进阅读期待。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有精神,课外阅读比学习语文有兴趣。
“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是重要原因。
根据心理学分析,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比较强,在学习一篇课文前,提前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大概内容,“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
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就会失去兴趣。
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要有劲头,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再加上现在的课外读物很多是快餐式的,形象性强,情节性强,文字浅显,很容易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而语文课,要学的并不是这些内容,阅读要有思维的参与,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而思维是痛苦的,因此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大幅度地缩水。
因此,阅读时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出其不意地利用教材诱发学生潜能,使教学成为基于学生经验之上的探究与生成的过程,实现“由教科书是孩子的世界,变成世界是孩子的教科书”的转变,要让学生产生“语文课堂就好像蓝色的大海,而我就是一条小鱼,在里面快乐地游着”的愉悦。
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策略论文
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读写结合阅读教学法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
从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到程端礼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都是强调读书与写作的关系。
教学中,怎样做到读写结合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下面是我的主要做法。
一、读写结合一定要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要达到提高学生阅读与习作能力,一定要根据不同年级段教学要求循序渐进。
教学中我探索读与写之间的转化规律,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由易到难,先会说后能写的认知规律,从最基本的知识点着手,有计划,分部且序列化强化整合训练。
一、二年级训练重点是句子的理解和掌握,三年级训练好段落结构写法及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四年级进行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修改的训练,五、六年级进行综合训练。
这个训练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认知规律的体现,即:一、二年级句子训练好了,三年级才能训练好段落;三年级段落练好了四年级才能进行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修改的训练,才能写好文章;在前面的基础上,五、六年级学生就能自学自得,自作自改了。
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由句到段再到篇,由易到难的训练,不懈坚持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表达能力。
二、读写结合训练要有计划性,训练设计要序列化。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美文,任何一篇文章可以学习模仿的写法都不止一种,如果教学中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学生也不可能在那么短时间消化太多的知识。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选取训练内容、设计读写结合训练时,一定要杜绝随意性。
要根据所教年段的每一学年的训练要求和训练重点有计划设计训练题目,训练要有计划性。
在设计这个训练计划还要是序列化的。
譬如:三年级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段的训练,在设计读写结合训练计划时就要围绕此重点来设计段的各种形式的训练,做到计划是在整体设计中进行,设计时注意瞻前顾后,确保训练的目的性、全局性和连贯性。
以《赵州桥》为例:本文介绍了赵州桥雄伟坚固而且美观的特点,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词汇衔接理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论文
词汇衔接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摘要:作为篇章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衔接”论受到了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重视。
根据ha11iday和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词汇衔接是一种非结构性衔接手段,是实现语篇连贯的多种衔接之一。
本文结合衔接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分析衔接手段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探索阅读教学新方法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词汇衔接;衔接手段;英语阅读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2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听、说、读、写是应该掌握的四项基本技能。
阅读,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语言输出技能,通常被视为衡量英语学习者英语习得水平的标准之一,英语阅读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从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三个层次对英语的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翻译能力以及词汇量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其中,对于阅读理解能力的一般要求为:能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
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能就阅读材料进行略读和寻读,能借助词典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教材和题材熟悉的英文报刊文章,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
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材料,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在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
许多学生都感觉到虽然掌握了语法知识和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词汇,即使有与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但在理解语篇时还是有相当多的困难,特别是关于作者的观点及态度、篇章的组织情况及隐含意义等。
在语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篇章中词汇的讲解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词汇学习与语篇分析的融合。
自从1976年ha11iday和hasan提出以来,作为篇章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衔接(cohesion)”这一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重视。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面临着语文阅读教学衔接问题。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亟需研究和探讨的。
1.阅读内容衔接不顺畅。
中小学语文教材层层递进,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当前的知识点,容易忽略前后知识点的衔接问题,导致学生对前后知识点间的关系理解不清。
2.教学过程衔接不自然。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只强调知识点的传递,而忽略了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衔接不自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影响。
3.学习习惯衔接不良。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到较长篇的文学作品,往往缺乏对于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容易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倦怠感,无法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1.改变教材选择方式。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教材内容,将前后知识点更加有机地融入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点之间关系的理解。
2.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阅读素材,运用多媒体、文学作品等多样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动力。
3.注重思维训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思维训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适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以鼓励学生定期阅读,记录阅读心得等,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学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探究
语文教学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探究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衔接课内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提高,是语文教师们一直探索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语文教学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策略,希望能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一、课内外阅读的关系语文教学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课内教学主要是以教材为基础,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
而课外阅读则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阅读各种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读体验。
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课内教学强调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而课外阅读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趣味性。
如何将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衔接起来,成为了语文教师们思考的问题。
二、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意义1. 丰富教学内容。
课内教学是以教材为基础的,内容相对较为固定。
而课外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使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阅读体验,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
2. 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得到启发和提高,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内教学强调对教材的掌握和理解,而课外阅读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有更多的联想和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策略1. 教师引导。
教师在课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够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
2. 开展阅读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
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
学校和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如图书馆、阅览室等,让学生能够更便捷地获得优质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策略研究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策略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而在阅读教学中,衔接策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分析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衔接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间的衔接,二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同阶段之间的衔接。
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间的衔接小学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基本阅读技能,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注重孩子的自主阅读。
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注重启发式阅读,强化学生的理解、分析、推理和评价能力。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握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时,需要先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课堂活动,如小组合作探究、阅读笔记和阅读日志等方式,让学生初步掌握概括、归纳、推导、解释和批判等基本的语文阅读技能。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设置更复杂的阅读课堂活动,包括小说、文学作品、报纸杂志、文献资料等不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分析、推理、评价和创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对此,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预热阶段:在新的学期或新的学习任务开始前,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设计好预热阶段,让学生先进行一些简单的阅读或口头表达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教育意识和兴趣。
(2)课内进度同步:在各个阶段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对阅读内容和主题有一定的把握,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和阅读技巧。
教师应该在讲解新知识之前,先了解学生的基本水平和兴趣,保持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学习进度相一致。
在课堂上,逐步展开阅读内容的详细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掌握相关技巧、方法和知识点。
(3)课外拓展:在课堂教学完成后,需要在课外拓展方面作出一定的努力,如设置作业项目、阅读营地、社区活动等,让学生在更全面的学习环境中得到补充和拓展,从而更好地理解、熟悉和运用阅读技巧和文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几个衔接
新的初中语文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时间应占到中学语文教学时间的一半以上,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接受一定量的语文熏陶,再加上现代信息社会的主动或被动接受的语文信息的刺激,让他们有更多的语言积淀,吸收那些优秀的作品留给自己的启迪,将别人从心灵流淌的生命清泉转化为滋养自我心灵的甘泉;将那些生命的感悟、生活的智慧消化成自己的修养,进而体会到文字承载的思想的厚重和艺术的美感,以培养语文素养,酿造语文状态。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并且能够读懂有品位的文学书籍;喜欢写并且能够写好自己的生活感悟。
所以我们认为,阅读就是一种衔接,在衔接中激活与创新。
衔接的范围越广,激活的内容越博,创新的成就越突出。
就是说,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衔接相关内容,并利用这些内容对文本进行理解和分析,从而做到读懂文本中丰富的语言和思想,养成阅读习惯,以提高阅读和运用母语的能力。
衔接是阅读的基础,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衔接已有的知识
初中生已积蓄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
除了字词句意及语法等外,还有一定的文化、文体的基础知识积蓄,这些已为学生学好语言文字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目前的语文教育正从以语文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向以语文素养提
高为本位的教学转轨。
这无疑是好现象,它可以改变语文教学繁琐沉闷的局面,实现语文本体属性的回归。
但当下人们又往往借“素养”之说表现出矫枉过正的倾向,把“素养”推崇到极致进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流行模式,使今天的语文教育已经或者说正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知识教学。
时下语文教学的模式是:学生分组提出问题,再提炼出一个或几个主要问题,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最后是成果汇报。
本来“自主、合作、探究”的理论期望非常崇高,出发点也诱人: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状态下“生成”教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
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它暗含着一个前提:学生必须拥有较强的知识和能力,而且知识还需要不断的增加,能力也需要不断的提升。
可惜我们有人在阅读教学中只注重形式,而忽略达成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知识序列,甚至缺少对错误进行有效矫正。
这种课堂教学,往往只是让学生处于朴素的原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在过程中更多依赖的是自己的“悟性”,结果小组合作只能是在原有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徘徊,缺乏深层的探究;虽然有了形式的活跃,缺少的恰好是深刻,也就是缺少对文本实实在在的感悟、理解。
其结果往往是浮光掠影、细枝末节。
解读只停留在最低层面,甚至连文本的理解也不能做到准确、透彻。
长此以往,学生“知识”将越来越贫乏,能力越来越欠缺,水平必然越来越糟糕。
在众多的知识中,我认为如下几点知识更值得关注:
1.与已有的文字知识衔接。
语文教学须有“敏锐”的文字感悟,
须有不错的文字素养。
正如医生见人面色,会不自觉表露医生职业敏感,而语文老师捧读文章,若不首先关注文字,或者自身的文字很糟糕,就难配做语文教师了。
文字对语文教师,犹如空气对人之生存那样重要,但也如空气容易让人忽视。
今天,语文课漠视文字知识现象极严重,语文教师“文字自轻”意识极深固,视“文字妙处”如无物,只关注内容、主题、哲理、情节、结构、作者等,却不关注文字。
如此教语文,就让人疑惑。
“文字妙处”是什么?它是指文字含蕴的背景意义、文字的情感色彩、文字的语法功能等。
古人写文章向来讲究炼字,在炼字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许多文字的知识,所以我们阅读文章就不应该忽视炼字,对于“吹面不寒杨柳风”“风乍起,吹皱了一池春水”这些炼字的典范自不必说了。
就是那些似乎毫不起眼的文字也有可能留给你许多解释的空间。
因而阅读中离不开对文字的咀嚼,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培养学生“以求甚解”的习惯。
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起篇就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一个“无非”就深刻地传达了鲁迅在东京特别的见闻与感受,深含了他的爱国情感,为他后来弃医从文奠定思想基础,也是文章的伏笔,这就是衔接语言文字的张力。
2.与广泛的文化知识衔接。
文字是有生命的,那生命是情感,是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缺乏文化的学生也许永远不能读懂深邃的文化,永远也不能真正走进绚烂缤纷的文字世界。
这里的文化既是指文化常识,也指那些体现在人物、事件、风物上的气质和韵味。
我们阅读文字其实就是在阅读一种文化,阅读文化的那份幽深,阅读文化的那份韵味。
比如,我们会在文章中读到下面一些概念:夕阳、柳树、芳草、天涯、明月等,这些已经在中国人的心灵中烙下深深的印记,学生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可以让他们多一份理解的从容和感动。
如读《故乡》我们要理解中年闰土的遭遇,杨二嫂的现状,就得联系当时封建社会的文化背景,学生才能理解他们各自的处境。
也才能理解作者刻画这两个人物,并互相映衬的动机。
这就是文化,就是学生应将文本内容与之衔接的地方。
说白了,阅读离不开文化的积淀,离不开文化知识的参与,只有将知识融进文化血脉之中,我们才能感动于那些凝聚生命的文字,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
3.与多种语文知识的衔接。
修辞帮助我们将语言运用得生动。
比如阅读朱自清的《春》,文章中使用的那些修辞手法就蕴含着作者对春光的喜爱;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就要注意到引号和反语等用法以及比喻修辞、论证方法等,通过把握这些细腻的语言材料,达到对其精神内涵的理解。
二、衔接创造思维
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
但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教师很少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就是教学中形成了太多的思维误区:僵滞思维、定势思维、肤浅思维、狭窄思维、被动思维、单身思维等。
因为对思维缺少关注,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不能对问题准确、深刻的理解,甚至对文本的解读无法完
成。
比如初中学生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如果不理顺思路,不明白其逻辑结构,是难以理解其深意的。
有的文章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因此描绘形象是文章的基本手段。
也就是说理性的议论文也离不开事例。
但阅读文章的目的却在于通过品味这些形象去理顺蕴涵其中的内核即
主题。
于是阅读的过程就是通过现象获取本质的过程。
能否获取本质往往也成为我们评定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比如《藤野先生》一文,作者就是选取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过程中的几个典型材料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及自己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
又如本文写到匿名信文件及电影文件,这材料似乎与藤野先生品质关系不大,但它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无民族偏见品质,这一点对于作者是多么大的慰藉与支持,学生只有靠创造思维才感悟得到。
透彻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忌浅尝辄止。
透彻即是深刻,深刻才能创新。
创新不等于创造,创新重在新,而创造重在“造”。
三、衔接学生人格
阅读是一种生命的交流,是读者与文本的心灵沟通,这是阅读终极的目标。
语文具有熏陶的功能,具有塑造灵魂的作用。
阅读能够塑造人的灵魂,能够唤醒人的潜意识,能够使人成为大写的“人”。
阅读文章就是阅读思想,就是阅读一种人生态度,就是阅读一种文化。
因此,阅读教学需要人格到堂,只有人格到堂,才能将文本的思想和情感内化为生命的滋养。
阅读教学是一种综合的活动,需要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能力、思想,并与知识、思维以及读者的人格等形成有机的衔接,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走进自己的心灵,创造出迷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