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课程设计 (2)
自控能力提升课程设计

自控能力提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自我控制的概念、重要性以及相关理论。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制定目标、时间管理和情绪调节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自律自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围绕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展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自我控制的概念与理论:介绍自我控制的定义、类型及其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2.目标设定与达成:教授如何设定合理的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
3.时间管理: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
4.情绪调节:引导学生认识情绪、学会调节情绪,以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
5.自律与自强: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强精神。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自我控制的相关理论,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自我控制的方法。
4.实验法: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购置必要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5.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交流平台。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考试:设置期中、期末考试,以检验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
4.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程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审定成绩: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单位负反馈系统设计校正学生姓名罗衡班级0903班院别物理与电子学院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学号14092500060 指导老师杜健嵘设计时间2011.12目录一、设计题目 (1)二、设计要求 (1)三、设计思路 (1)四、设计方法与步骤 (1)(1)确定系统开环增益 (2)(2)分析校正前系统性能指标 (2)(3)选择校正方案 (4)(4)设置校正装置的参数 (5)(5)分析校正后系统性能指标 (6)五、验证与对比 (8)六、参考文献 (9)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设计题目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2.0)(11.0()(0++=s s s K s G ,用相应的频率域校正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和静态性能:(1)相角裕度045≥γ(2)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05.0<ss e (3)系统的剪切频率s /rad 3<c ω二、设计要求(1)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或滞后-超前校正)(2)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校正装置的Bode 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3)用MATLAB 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 (4)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三、设计思路根据题目要求的稳态误差 e ss 的值,确定开环增益 K ,再得到校正前系统的传递函数及频率特性,利用matlab 画出其 bode 图,从图形及结果可以得到校正前系统的相角裕度γ和剪切频率ωc ,判断这两项指标是否符合要求,若不符合,则选择合适的校正装置,确定并计算出校正装置的参数 a 和 T 。
即得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然后得到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及频率特性,最后验证已校正系统的γ和ωc 是否都达到要求。
如果有指标仍未达标。
则须另取合适的w c 的四、设计方法与步骤(1)确定系统开环增益单位负反馈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为:)12.0)(11.0()12.0)(11.0()()(11)()s (K s s s s s s s H s G s R E +++++=+= 根据稳态误差的定义,在单位斜坡输入信号t t r =)((2s 1)(=s R )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为:K1)()(1)(lim)]([lim )(lim =+=⋅==∞→∞→∞→s H s G s sR s E s t e e s s s ss现要使稳态误差05.0<ss e ,则K>20,取开环增益K=21即可满足系统对稳态误差的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2. 掌握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及其计算方法,了解各类控制器的设计原理;3. 学会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控制系统进行优化。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数学软件(如MATLAB)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2. 培养学生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 增强学生的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动控制技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本科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定义、分类及其基本组成;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 控制器设计: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的原理和设计方法;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方法。
3.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
4.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快速性、准确性分析;稳态误差计算。
5. 控制系统仿真与优化: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控制系统性能优化方法。
6. 实际控制系统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周: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及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第二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控制器设计。
第三周:PID控制器参数整定及稳定性分析。
第四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及MATLAB仿真。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15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15页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自动控制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2)熟悉常见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3)了解自动控制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自动控制理论分析实际问题;(2)具备设计和调试简单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3)掌握自动控制技术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2)增强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自动控制基本理论:包括自动控制的概念、原理、特点和分类;2.控制系统分析:涉及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以及复数域分析;3.控制器设计: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方法;4.常用自动控制系统:如温度控制、速度控制、位置控制等系统的原理和应用;5.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理论和概念,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4.实验法: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自动控制原理》等;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论文,供学生深入研究;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辅助讲解和展示;4.实验设备:准备自动控制实验装置,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20%;2.作业:布置适量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30%;3.考试: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50%。
自动控制操作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操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工作方式。
2. 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帮助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如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能对实际系统进行简单的建模与仿真。
2. 让学生学会使用自动控制设备,进行基本操作和调试,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利用自动控制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动控制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勤奋刻苦、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课本,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教材,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控制原理: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应用,重点讲解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原理及特点。
2.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讲解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方法,包括传递函数、状态空间表达式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介绍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性能指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深入讲解。
4. 自动控制设备操作与调试:教授自动控制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控制器参数设置、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使用等,并安排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
5. 自动控制系统仿真与设计: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运用仿真软件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2)

课题: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二)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 2011级三班姓名:居鼎一(20110073)王松(20110078)翟凯悦(20110072)陈程(20110075)刘帅宏(20110090)邓原野(20110081)指导教师:毛盼娣设计日期:2013年12月2日成绩: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目录一、设计目的-------------------------------------------------------------1二、设计要求-------------------------------------------------------------1三、实现过程-------------------------------------------------------------33.1系统概述-------------------------------------------------------- 33.1.1设计原理------------------------------------------------- 33.1.2设计步骤------------------------------------------------- 43.2设计与分析----------------------------------------------------- 53.2.1校正前参数确定--------------------------------------- 53.2.2确定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 53.2.3 理论系统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和BODE 图-- 73.2.4系统软件仿真------------------------------------------ 8四、总结------------------------------------------------------------------15五、参考文献-------------------------------------------------------------16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设计目的(1)掌握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的步骤和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1、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K()(10)(60)G SS S S=++,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使(1)输入速度为1rad s时,稳态误差不大于1126rad。
(2)相位裕度30γ≥,截止频率为20rad s。
(3)放大器的增益不变。
要求: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或滞后-超前校正),确定串联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并确定有源校正网络各元器件的参数,绘制校正网络电路图;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图,校正装置的Bode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用MATLAB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2、针对二阶系统,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1)引入该校正装置后,单位斜坡输入信号作用时稳态误差,开环截止频率ωc’≥4.4弧度/秒,相位裕量γ’≥45°;2)根据性能指标要求,确定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传递函数; 3)利用Matlab 绘制校正前、后及校正装置对数频率特性曲线;4)设校正装置R1=100K ,R2=R3=50K ,根据计算结果确定有源超前校正网络元件参数R4、C 值;5)绘制引入校正装置后系统电路图(设给定的电阻和电容:R=100K ,C=1μF 、10μF 若干个);6)利用Matlab 仿真软件辅助分析,绘制校正前、后及校正装置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并验算设计结果;7)在Matlab-Simulink 下建立系统仿真模型,求校正前、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特性,并进行系统性能比较。
要求: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或滞后-超前校正);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校正装置的Bode 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用MATLAB 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 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自控原理基础实验课程设计(随动系统校正修正) 2

实验六随动系统的校正(课程设计)一、实验目的1.学习使用SIMULINK进行系统仿真的方法。
2.掌握如何运用最常用的校正方法对线性系统性能进行校正。
3.借助SIMULINK验证自行设计的校正方案的正确性。
4.掌握校正的概念和设计方法。
二、实验原理及内容:SIMULINK是MATLAB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实际上它是对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的软件包。
SIMULINK的基本功能模块包括连续系统、离散系统、非线性系统、函数与表、数学运算、信号与系统、输入模块、接收模块等组成。
在这里,我们主要针对实验涉及的有关部分作简要地介绍。
1.1 SIMULINK的基本操作1.1.1SIMULINK的进入只要在MATLAB命令窗口的提示符下输入“Simulink”或者“simulink”(注意两者间大小写的区别),按回车键即可启动SIMULINK软件窗体。
如果输入的是“Simulink”,按回车键后出现的是“library:simulink”窗体(图1),此窗体内包含了SIMULINK的基本功能模块,双击其中任何一项,均会弹出此模块包含的所有子模块的窗体(图2)如下图所示:双击图1 “library:simulink” 窗体图2 “Sources”模块包含的所有子模块的窗体如果输入的是“simulink”,按回车键后出现的是“Simulink library Brower”窗体(图3),此窗体内的左下子窗体显示了SIMULINK的基本功能模块,右下的窗体显示了左边窗体选中的基本功能模块的所有子模块。
图3 “Simulink library Brower” 窗体1.1.2 窗体介绍在建模之前,你需要创建一个工作区域窗体。
创建一个工作区域的方法为,选择“File”项,然后再选择“New”菜单中的“Model”子菜单,这将弹出一个新的窗体,这个窗体就是用于构造系统模型,仿真等操作的工作区域,故称这个窗体为工作窗体。
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课程设计 (2)

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课程设计课程背景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是现代工业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之一。
通过自动化仪表和过程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工业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和优化,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自动化仪表和过程控制的相关概念、原理和应用,并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目标本次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PID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通过选定的温度控制实验任务,进行自主开发和设计,了解PID控制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
课程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分为理论部分和实习部分两个环节,其中理论部分主要介绍PID控制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控制参数的选取方法等,实习部分则是让学生通过选定的温度控制实验,进行自主开发和设计,加深对PID控制器的了解和应用技能。
理论部分第一部分:PID控制器概述主要介绍PID控制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特点和常见应用场景。
第二部分:PID控制器的工作原理详细讲解PID控制器的控制过程和控制原理,并了解三个参数的具体含义,分析如何选择最佳控制参数。
第三部分:PID控制器参数调节方法介绍PID控制器参数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并通过实例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控制参数。
第四部分:PID控制器应用案例通过实际案例介绍PID控制器的应用场景和效果。
实习部分第一部分:实验背景和目的介绍本次温度控制实验的背景和目的,指导实验参与者明确实验任务和要求。
第二部分:实验方案设计通过实验方案设计,让学生了解自动控制和过程控制的实际应用场景,在实践中学习PID控制器的具体应用。
第三部分:实验过程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PID控制器的理解和掌握控制技能。
第四部分:实验结果分析让学生自行进行实验结果分析,掌握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加深对PID控制器的理解和应用技能。
总结通过本次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课程设计,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深入了解了PID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加强了对自动化仪表和过程控制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为学生的未来工业生产控制探索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题目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题目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
(2)熟悉常用的自动控制器和调节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3)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精确性的评价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MATLAB等软件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仿真。
(2)具备分析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的能力,并能提出改进措施。
(3)学会撰写科技论文和报告,提高学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2)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强化工程伦理观念,关注自动控制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常用自动控制器和调节器、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等。
具体安排如下:1.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
2.常用自动控制器和调节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3.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精确性的评价方法。
4.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法。
5.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6.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7.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改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理论和概念,引导学生掌握核心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自动控制系统实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实验法: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胡寿松主编。
2.参考书:《现代自动控制理论》,吴宏兴、王红梅编著。
3.多媒体资料:课件、教学视频、动画等。
4.实验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平台、MATLAB软件等。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直流电机同步控制

目录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2)二、摘要 (3)三、控制对象旳分析 (5)1.工作原理 (5)2.系统运行方框图 (5)3.分析系统过程 (6)4.建立数学模型求系统旳传递函数 (6)5.传递函数旳表达 (9)6. 系统校正 (10)7.运用Matlab进行仿真 (16)四、总结体会 (20)五、参照文献 (20)六、附录 (21)1.手工绘制旳微分校正旳根轨迹图及校正网络 (19)2.手工绘制旳相位超前校正旳幅特特性 (19)3.手工绘制旳相位超前校正旳相频特性及其校正网络 (19)4.频域法矫正旳Matlab仿真19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描述: 两台直流电动机启动后, 当一台电动机抵达设定速度后, 另一台电动机在响应时间内抵达同一速度, 并保持两台电动机同步运行。
控制系统中各构成环节及参数如下:①直流电动机(他励)参数:✍✍励磁线圈电阻✍✍电感扭矩常数211min,/1500,8.9,110,85.0m kg J r n A I V U kW P N N N •=====设计规定:1.根据速度跟踪原理图建立系统数学模型。
2.画出速度跟踪系统旳方框图。
3.当系统不稳定期, 规定对系统进行校正, 校正后满足给定旳性能指标。
4.稳定性分析:A 频域法校正系统在最大指令速度( )为 (度/秒)时, 对应旳位置滞后误差不超过 度(稳态误差);相角裕度为 度, 幅值裕度不低于6分贝;过渡过程旳调整时间不超过3秒。
B 根轨迹法校正①最大超调量%3%≤σ②过渡过程时间2≤s t 秒;静态速度误差系数5≥v K 秒.5.校正网络确定后需代入系统中进行验证, 计算并确定校正网络旳参数。
6.Matlab 进行验证7.搭建电路进行验证(注: 手工绘图(幅频、相频及根轨迹图))二、摘要针对双电机同步驱动控制在负载发生扰动时同步控制性能较差旳问题,建立了两台直流电动机同步控制系统(速度控制)旳数学模型。
重要处理旳问题是对两台直流电动机同步控制系统构造图进行分析, 画出构造框图, 算出传递函数, 并对其进行频域校正和根轨迹校正, 找到合适旳处理措施, 构建校正网络电路, 从而使得系统可以满足规定旳性能指标。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工作原理,理解并能够描述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
2. 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数学模型,并能够运用这些模型分析系统的性能。
3. 让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及其计算方法,能够评价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进行自动控制系统建模、分析及设计的能力。
2. 使学生具备使用相关软件(如MATLAB等)进行自动控制系统仿真的技能。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自动控制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动控制技术在节能、减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自动控制系统的学科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为从事自动控制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系统概述: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领域,使学生建立整体认识。
教材章节:第一章 自动控制系统导论2.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讲解线性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状态空间等数学模型,以及它们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讲解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性能指标,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4.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介绍PID控制、状态反馈控制、最优控制等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实际设计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5. 自动控制系统仿真:结合MATLAB等软件,讲解自动控制系统仿真的基本方法。
教材章节:第五章 自动控制系统仿真6. 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目录绪论 (1)一概述 (2)1.1课程设计的任务与目的 (2)1.1.1设计任务 (2)1.1.2设计目的 (2)1.2课程设计题目与要求 (2)1.2.1设计题目 (2)1.2.2设计要求 (2)二校正函数设计 (4)2.1校正步骤 (4)2.2 校正过程 (4)三传递函数特征根的计算 (10)3.1 系统未校正前 (10)3.2 校正后传递函数的特征根 (10)四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1)4.1 校正前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11)4.2 校正后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13)五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7)5.1 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图 (17)5.2 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图 (18)5.3 绘制奈奎斯特曲线图 (19)5.3.1 未校正前的奈奎斯特曲线图 (19)5.3.2 校正后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图 (20)六绘制系统的伯德(Bode)图 (21)6.1 绘制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 (21)6.2 绘制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 (22)七设计心得与体会 (24)八参考文献 (25)绪论校正装置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有广泛的应用,它不但可应用于电的控制系统,而且可以通过转换装置将非电量信号转换成电量信号应用于非电的控制系统。
通常是对象、执行机构、测量元件等主要部件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设置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调整系统的放大系数。
使系统的动态性能能够得到满足要求的性能指标。
这就是系统的校正。
常用的性能指标可以是时域的指标,如上升时间、调节时间、峰值时间、超调量、稳态误差等;也可以是频域的指标,如截止频率、相稳定裕度、模稳定裕度等。
由于校正装置加入系统的方式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常用的校正装置又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置校正、干扰补偿等四种类型。
在许多情况下,它们都是由电阻、电容按不同方式连接成的一些四端网络。
串联校正主要是由相位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组成的。
串联校正的理论设计方法有频率域方法和根轨迹法。
一 概述1.1课程设计的任务与目的1.1.1设计任务设计报告中, 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校正方式对原系统进行校正,使其满足工作要求。
自动控制基础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分类。
2. 学生能掌握数学模型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包括传递函数、状态空间等。
3. 学生能描述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如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数学工具建立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 学生能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并进行简单的设计与优化。
3. 学生能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创新实践的欲望。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能够客观、理性地分析自动控制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解决问题。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自动控制基础课程的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课程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自动控制理论基础,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激发他们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具备一定的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为后续学习及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定义、分类及基本组成部分。
- 教材章节:第一章 自动控制概述2. 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状态空间、线性系统特性。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平稳性。
- 教材章节: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4. 控制器设计:比例、积分、微分控制,PID控制器设计及应用。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控制器设计5. 自动控制系统实例分析: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及优化。
- 教材章节:第五章 自动控制系统实例6. 实验教学:动手实践,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 教材章节:第六章 自动控制实验本章节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组织和系统安排,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的相结合。
自控课程设计-液位控制系统

自控课程设计-液位控制系统1. 介绍液位控制系统是一种自动化控制系统,用于监测和控制液体的容器中的液位高度。
该系统包括液位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基本部件,可以应用于诸多场合,如水处理、油田、化工等。
本文设计一套液位控制系统,并简述其原理、流程和实现方法。
2. 原理液位控制系统根据水位传感器的反馈信号,调整容器里的水泵或阀门的开关状态,以实现液位的控制。
通常,控制系统需要有两个目标水位,高水位和低水位,当水位超过高水位时,系统会自动关闭出水口;当水位小于低水位时,系统会自动开启水泵或阀门,将水源输送到容器中。
3. 流程液位控制系统主要有以下流程:(1)线性传感器检测液位传感器的信号,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
(2)控制器通过比较检测到的电信号与预设的目标水位的大小,计算出控制执行器的操作信号。
(3)执行器接收来自控制器的操作信号,并将其转换为实际的控制信号,例如启动电机或控制阀门的打开和关闭。
(4)线性传感器检测水位的变化,并将其反馈给控制器以更新系统状态。
4. 实现方法液位控制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搭建实验平台为了验证液位控制系统的可行性,需要先搭建一套实验平台。
实验平台包括一个容器(例如水箱)、一个水泵和一个阀门。
(2)安装液位传感器将液位传感器安装在容器中,连接线性传感器与控制器。
(3)预设目标水位根据实验平台的需求,设定高水位和低水位的位置。
(4)编写程序利用 Arduino IDE 编写程序,实现液位传感器与控制器的数据通信,以及控制执行器输出操作信号的任务,来完成对液位控制的控制。
(5)测试和调试经过程序的上传和调试,对实验平台进行测试,验证液位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和优劣。
5. 结论液位控制系统是一种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在水处理、化工等多种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介绍了液位控制系统的原理、流程和实现方法,并且在实验平台上进行了验证和测试。
该系统具有简单、实用和可靠的特点,是实现液位自动控制的有力手段。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1. 引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程设计目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自动控制原理知识进行系统设计和建模的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应能够熟练运用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并能够独立完成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3. 课程设计内容(1)理论学习:包括PID控制器的原理、校正与调节,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频域分析与设计,以及状态空间分析与设计等内容。
(2)实际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动控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控制系统、液位控制系统等。
(3)仿真实验: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对控制系统实际应用的认识。
4. 课程设计要求(1)掌握理论知识:学生应在课程设计中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频域分析与设计等。
(2)熟练运用软件:学生应能够熟练运用MATLAB等仿真软件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实验。
(3)独立完成设计:学生应能够独立完成一个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并能够对系统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
5. 总结回顾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运用相关仿真软件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实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有效地运用于相关领域,为自动控制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6.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撰写者,我深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应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程设计中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设计内容。
1. 课程概述。
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技术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它涉及到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数学模型、性能指标、稳定性分析、校正设计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2. 课程实践。
课程设计将包括以下内容:(1)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与仿真。
通过对不同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学生将学会如何利用数学工具描述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并通过仿真软件进行系统性能分析。
(2)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校正设计。
学生将学习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包括校正器的设计和参数整定等内容。
(3)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学生将了解控制系统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工业控制、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三、设计要求。
1. 学生在课程设计中要求独立完成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稳定性分析与校正设计,以及实际应用案例的分析。
2. 学生需要结合课程学习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学生需要按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报告内容需包括设计过程、结果分析、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内容。
四、设计步骤。
1. 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
学生需要根据课程要求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明确设计目的和要求。
2. 学习相关知识。
学生需要认真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相关知识,包括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稳定性分析方法等内容。
3. 进行系统建模与仿真。
学生需要运用仿真软件对所选控制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并进行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4. 进行稳定性分析与校正设计。
学生需要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并进行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包括校正器的设计和参数整定等内容。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2. 学生能掌握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和状态空间分析法,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了解不同类型控制器(如PID、模糊控制器等)的原理与特点,分析其适用场合。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数学软件(如MATLAB)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性能分析的能力。
2.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模拟电路,并进行调试与优化。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自动控制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自动控制课程,培养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增强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沟通、协作与分工,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 学生认识到自动控制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自动控制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物理基础和电路基础知识,对工程技术有一定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控制基本原理:控制系统定义、开环与闭环控制系统、反馈与复合控制原理等。
2.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方程、线性系统特性等。
3. 控制系统分析方法:时域分析法(如稳定性、瞬态响应等)、频域分析法(如Bode图、Nyquist图等)、状态空间分析法。
4. 控制器设计: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自适应控制器等。
5. 控制系统仿真与实验: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性能分析;设计模拟电路,进行调试与优化。
6. 控制系统实例分析:分析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结构和性能,如温度控制系统、电机调速系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一○~二○一一学年第一学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设计报告书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班级:自动化0803班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二○一○年十二月
一 、设计目的
1. 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方法、步骤。
2. 掌握对系统相角裕度、稳态误差和剪切频率以及动态特性分析。
3. 掌握利用MATLAB 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
4.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题目和任务。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
()(0.051)(0.21)
k K
G s s s s =
++
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
任务: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
及静态性能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t t r =)(作用下,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15s v K ≥; (2)系统校正后,超调量不大于25%。
(3)系统校正后,调节时间不大于1。
三.设计报告要求
1.分析设计要求,说明串联校正的设计思路(滞后校正,超前校正或滞
后-超前校正) ;
2.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串联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校正装置的Bode 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
3.MATLAB 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
4.校正实现的电路图及实验结果(校正前后系统的阶跃响应图-MATLAB 或SIMULINK 辅助设计);
5.校正前后的系统性能指标的计算;
总结(包括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学习体会与收获、对本次课程设计的认识等内容)
四.课程设计内容。
1.校正前系统分析
设计之前对函数)(s k
G 进行分析: 由于要求校正前的系统要在在单位斜坡信号t t r =)(作用下,系统的速度误
差系数-15s v K ≥,故就取K=5。
将超调量和调节时间转换到开环频率域的性能指标。
由公式:
.2010416.10p
≤-+=)(M
δ可知,取5.20=δ代入计算可知,
2.21=M
p
又因为:
5.42p .521.5121M 2
p
=+-+=-)()(M
K
故可知: 1'0≥=
w
K t c
s π
,取1=t s ,带入计算可知:
s
rad w
c
/65.7'=。
所以得: 55
1
arcsin
=
=M
p
γ。
即题目的要求转化为了,用串联校正装置进行校正后的系统必须满足, 幅值穿越频率s rad w c /65.7'
=。
相角欲度满足55
1
arcsin
=
=M
p
γ
又因为校正前的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
12.0)(105.0(5
s k
++=s s s G )(
校正前的系统电路图:
用matlab 画校正前系统的阶跃曲线图为:
程序:
num=5;
den=[0.01,0.25,1,5]; t=[0:0.1:5];
[y,x,t]=step(num,den,t); plot(t,y); grid;
xlable('Time[sec]t'); ylable('y');
用matlab画校正前的系统的bode图:程序:
G=tf([5],[0.01,0.25,1,0]);
figure(1);
margin(G); grid;
[gm,pm,wg,wp]=margin(G);
校正前的bode图
由图可以看到校正前的系统的幅值穿越频率s rad /65.78.83w c <=,且相位欲度
55.2
410
<
=
γ
,故系统部符合题意,需要进行校正。
分析可知,由于
校正前的系统已经有一定的相位欲度了,故可知采用串联超前校正可以满足题意,从而使系统达到预期的要求。
2.校正部分分析。
由1可知,校正前系统的相位欲度为55.241000<=γ,故可知采用串联超前校正装置可以满足系统相位欲度的要求。
取s rad w c /65.7'
=为校正后的系统的幅值穿越频率,对应与A 点,过A 点做垂直与0dB 线,交未校正系统L 于B 点,取AB=AC,过C 点做+20Db/dec 直线,交0dB 线于D 点,取CD=CE.
故由式子:w
D
c
w w
w lg
20lg 40c
c
’
‘
=,可知,w
D
=1.968rad/s 。
因为w w w E D c *'
=故可以得之,()w
w w D
c
E
2'=
=
968
.165.72
=29.74rad/s
故根据所求的w D 和w E
可知,所求的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函数
为:
1
29.74
1
968.1)(c
++=
s s
s G
校正部分的电路图:
校正部分的bode 图: 程序为:
G=tf([0.508 1],[0.0336 1]); figure(1); margin(G); grid;
[gm,pm,wg,wp]=margin(G);
校正部分的bode 图
从所画的校正装置的bode 图可知,校正前的系统中310
0=γ,
w 1
c =7.65rad/sec ,故可知校正前的系统不符合要求,采用以上的校
正装置进行校正可以满足系统的要求。
3.校正后的系统分析。
由上可知校正后的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
)
(‘
1s 336.00)1.2s 0(*)1s 5.00(*1s 508.0*5)(*)(c
)(++++==
s S S G
s G G
故可知校正后的系统的电路图为:
校正后的系统的bode 图:
程序:
num=[2.54,5];
den=[0.000336,0.0184,0.2836,1,0]; G=tf(num,den); w=logspace(-1,2); margin(G); grid;
gm,pm,wg,wp]=margin(G);
bode 图
校正后的系统bode 图
由图可知,由于在计算和工具绘图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故可知校正后的系统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得到的系统满足题目的要求。
而且通过比较可知,相角欲度误差为:.2655.2
610
=
-=
∇γ,幅值穿越角频率的误差为:
9.125.674.89=-=∇W ,误差都不是很大,故近视满足校正后的系统的要求。
校正前的系统和校正后的系统阶跃曲线的比较:
程序:
G1=tf([5],[0.01,0.25, 1,0]);
G2=feedback(G1,1);
t=0:0.01:5;
G3=tf([2.54,5],[ 0.000336,0.0184,0.2836,1,0]);
G4=feedback(G3,1);
y1=step(G2,t); y2=step(G4,t);
plot(t,y1,'r',t,y2);grid;
xlabel('t');ylabel('c(t)');
title('校正前后单位阶跃响应对比图');
text(0.6,1.3,'校正前');text(0.4,1.0,'校正后');
从上图上可以观察到,校正前的系统的超调量很大,并且系统的
调节时间也比较长,经过一个串联的超前装置进行调节后,系统的阶跃曲线如图中的蓝线所示,经过调节后,系统的超调量很小(几乎没有),而且调节时间也明显缩短了。
故综上分析可知,所进行的串联超前调节装置符合题目要求,合理。
五、课程设计小节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