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概念和形成基础1. 中医学说的定义:中医学,全称为中国传统医学,是一种起源于古代中国,历经数千年发展而成的医学体系。

它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来诊断疾病,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旨在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和维持健康状态。

2. 中医学说的形成基础:(1)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物质和属性组成,阴阳的动态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 五行学说:将宇宙间的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它们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用以解释和指导医学实践。

-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 儒学:注重伦理道德,强调人文关怀,对中医伦理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2)自然科学基础:- 天文学:观察天象,了解季节变化,对中医时间医学有指导作用。

- 地理学:研究地域差异,对中医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有影响。

- 气象学: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医病因学和预防医学有重要作用。

- 生物学:对动植物的研究,为中药学提供了丰富的药物资源。

(3)社会实践:- 长期的医疗实践:古代医家通过临床观察和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 古代文献的总结: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医学基本特点1. 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健康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 人体的整体性: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器官、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生理和病理系统。

2. 辨证论治:- 辨证:通过四诊合参,收集病象,分析病因、病位、病性和病机。

- 论治: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包括治则和治法。

3. 防治结合:- 未病先防:通过养生保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3)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

最新整理《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学习资料

最新整理《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学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李本强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李本强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定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辨证论治(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

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

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精与气的基本概念(1)精: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

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

(2)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在中医学中,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1)气机:指气的运动。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理论的渊源、天人合一观念、五行理论、气血津液和经络系统。

中医理论渊源中医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土著医学,包括医疗材料、医生、医治方法等方面。

在中国古代,中医学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两部经典巨著,对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天人合一观念中医学的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指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相互联系。

中医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受到环境、情绪、饮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保持身心平衡。

所以,中医学特别注意通过调节人体内外的环境因素,来维持人体的健康。

五行理论五行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五行相生相克和五脏各属五行,与整体人体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五行相生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以五脏来看,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气包括外气和内气,外气取决于呼吸,内气取决于脏腑的功能。

血是心脏通过动脉和静脉循环流动的液体,津液是人体内的体液,包括津液、汗液、涕液、唾液和泪液等。

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式。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经脉是人体内部的主要通道,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分布在肌肉、皮肤和内脏等部位。

能量在经络系统内流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物电场,中医医师可以通过触诊、听诊、问诊等方式来诊断疾病,并通过针灸、按摩、艾灸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本文概述了中医理论的渊源、天人合一观念、五行理论、气血津液和经络系统。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中医医师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一.中医学的科学属性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

中医学研究的是人,主要研究探讨人体的生、张、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止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的特性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与疾病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

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

(三).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远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中最一般的共同规律的科学。

中医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精气)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

(四).中医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如气象学知识促成了六淫病因学说的产生等)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形成于战国质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A.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冶炼、酿造技术也有诸多创新。

B.战国时期,哲学思想方面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道、儒、法、兵、阴阳等诸家。

(2).医药知识的积累。

(3).对人体生命现象与自然现象的观察。

先后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 A.整体观察法(即把活的人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反应,结合已有的解剖知识,并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从而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 B.直接观察法(即采用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五脏分证:是把某一组在某一定部位和器官出现的特定症状,归结为五脏中某一脏的机能失调,把活的机体外部呈现的生理病理征象与内部的脏器统一起来。


(4).古代的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1).理论框架的建立:
A.《内经》,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东汉至隋唐仍有修订和补充。

此书包括《素问》与《灵经》两部分,共18卷,162篇。

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与理论的总结。

本书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

《内经》注重整体观念。

《内经》将体内的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作了对应联系,并认为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全身或其他脏腑,因而在治疗上重视局部与整体的联系。

《内经》又提出了*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观点,强调三因制宜。

《内经》建立了藏象经络理论。

B.《难经》,是一部可以与《内经》相媲美的古代医籍。

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作。

本书尤其对脉学又叫详悉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

C.《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与诊治理论。

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后经王叔和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以六经辨伤寒,后者以脏腑论杂病。

该书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三部医学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发展的飞跃,即由原先零散的医学知识与医疗经验上升为系统理论,并建立起独特的医学理论框架。

(2).治疗技术的发展:
A.药物疗法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神农本草经》的成书。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经》或《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记载了365种药,并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无毒,主益气;中品药有毒或无毒,主治病、补虚;下品药有毒,主除病邪、破积聚。

该书提出“四气五味”药性理论。

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

提出了“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B.针灸技术的发展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
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提倡“寸口诊法”。

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尤其重于对病源的研究。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他提出的医生在医德方面的要求和所达到的境界,可谓开中国医学伦理之先河。

2.宋金元时期:(此时医学发展迅速,且流派纷呈,建树较多,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南宋陈言(字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简称《三因方》。

共18卷。

将病因共归纳为三类: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所伤、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不外因。

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张从正、刘完素、朱震亨、李杲)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为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他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化火化热是外感病的主要病机,而内伤病中“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百病皆因火热。

故在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

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张提出邪非人身所有,,“邪去正自安”,不可滥用补药的新见解,该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代表。

代表作《儒门事亲》。

李杲(字明子,号东垣老人,后人尊称李东垣),师从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字洁古),强凋胃气对发病的决定性作用,倡言“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为“补土派”。

代表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沦》。

朱震亨(字颜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传河间之学,创造性的阐明了相火的传变规律,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的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动,即是邪火,能煎熬真阴,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

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

后人称为“滋阴派”。

代表作《格致余论》。

3.明清时期:明代命门学说的产生,为中医学的藏象理论增加了新的内容。

张介宾(字景岳)、赵献可(字养葵}等医家,对刘完素、朱震亨的观点持有不同的见解,反对以寒凉药攻伐人体的阳气,强调温补肾阳与滋养肾阴在养生康复与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

张介宾指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主张补养肾阳与肾阴。

赵献可认为命门为人体之主,特著《医贯》一书强调“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医学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温病:是多种急性热病疾病的统称,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温病学说源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温病学说至明清臻于成熟,形成发展过程中明代吴有性,清代的叶桂、薛雪、吴瑭等有较大贡献。

(1).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学说,》对溫疫病的病因有卓越贡献。

吴有性指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