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

劳动经济学复习整理1劳动力市场:这种市场上买方是雇主,卖方则是劳动者,劳动力交易并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

2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力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是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即经济活动人口】公式:劳动力年龄人口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力年龄人口 x 100%[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要求参加或参加工作的人]作用意义: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了解不同类别群体行为,可以制定就业政策,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和财务计划也有意义。

3 就业率:就业者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口数×100%4经济活动人口: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也就是说是劳动力。

5工资率与工资性报酬关系,总报酬与收入关系:工资率【单位时间工资】×工作时间【数量】=工资性报酬+员工福利【实物和延期福利】=总薪酬+非劳动收入【利息红利政府转移支付】=收入6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

第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于生产者,满足利润需求,所以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即劳动力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7企业在对劳动力需求做决策时的原则:实现利润最大化:短期内,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不变,企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所以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使用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用公式表示为:VMP=MP.PVMP=W又MP.P=W长期下【投入要素可变】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8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公式: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概念:是指劳动力工资率w增长1%所导致的劳动力雇佣量e变化的百分比。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名词解释:1、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2、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3、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5、劳动时间——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6、期望工资总收入——未来各期期望工资收入除以贴现率得到的现值之和。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7、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其基本计算公式为:工资水平 = 劳动者工资总额 / 劳动者平均人数。

工资水平有货币工资水平和实际工资水平两种表现形式。

8、工资指数化-即通过立法,将工资增长指数与生活费价格指数直接挂钩,定期按照规定的比例自动增加工资,它是一种制度化手段。

9、最低社会保障 ----- 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线也即贫困线。

对达到贫困线的人口给予相应补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做法。

10、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11、隐性失业:由于各种原因,已经失业但未被记录在官方失业统计数据内的情况,诸如那些那些放弃寻找工作的个人,或是提早退休,以及从事季节性或者兼职工作的人都算为隐性失业。

12、效率工资:企业或其他组织支付给员工的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1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也称之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总和。

年度统计的年末人口数是指每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

2.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一般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来表示。

3. 人口年结构:人口年龄构成是指把一定时点的人口数量排列起来,得出一岁一组的年龄构成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 个人劳动力供给:所谓个人劳动力供给,系指劳动者个人在一定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向市场提供的劳动数量。

5.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参与率也称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衡量的是一个社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的相对规模,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

6. 就业人口:就业人口是指正在工作的人口7. 失业人口:失业人口是指被临时解雇等待原来雇主将他们召回,或没有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而且一旦找到工作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上岗的人口。

8. 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是指没有工作而且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口。

9.摩擦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也会存在一些失业,例如,一些人正处于从上一个工作向下一个工作转换的过程中,等等。

这种类型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10. 同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也称需求不足性失业,是与商业活动的波动即“商业周期”联系在一起的失业。

11.工资:工资是指劳动者向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经济报酬12.广义工资:广义的工资,是指员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货币和实物报酬,包括直接的经济报酬如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等,以及间接的经济报酬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和企业福利等。

13. 狭义工资:狭义的工资,仅指劳动者得到的货币报酬,主要由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构成。

二简答题1.简述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由什么因素决定?答: 人口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出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劳动: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3.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4.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在某些情况也叫劳动力迁移,一般包括多重含义,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流动。

劳动力流动主要有三种形式:1. 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

2. 劳动力在地区之间流动。

3. 劳动力行业性流动(易地在其他行业就业)。

5.广义工资:是指劳动者因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收入。

它包括固定工资、奖金、津贴以及其他货币的,或者是非货币的福利收入。

劳动者所得、薪酬、劳动成本都是广义工资不同形式的表达。

6.狭义工资:是指员工因从事雇用劳动而获得的仅仅限于固定货币报酬收入的部分。

也即狭义的工资不包括奖金、津贴,更不包括其他福利性收入了。

7.歧视:是指某些劳动者在劳动报酬以及劳动条件等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

这些劳动者提供了相同的生产率,只是由于在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性别,年龄,民族,宗教,观念,地域,经历,出身,残疾,外貌等方面的不同而受到歧视。

8.雇主歧视:雇主是有歧视偏好的,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雇员有偏见,他为了达到与这部分人保持距离的目的而宁愿支付费用或放弃某种收入。

9.顾客歧视:指在有些场合下,顾客可能偏好于让某类劳动力来提供服务,在有些场合则偏好让另一类来提供服务。

10.雇员歧视:占优势地位的雇员可能会避开那些使他们不得不以一种自己不喜欢的方式与另一类成员打交道的工作。

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

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
23.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后,得出关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布关系的演变规律。(1)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2)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33.特殊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知识、技能只对培训的企业具有适用性,或者能使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高的更多,这类培训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益。
34.劳动力流动的条件:①劳动力的人所有权②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③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④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37.歧视的类型:(1)工资收入歧视;(2)就业歧视;(3)职业歧视;(4)人力资本投资歧视。
38.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
39.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货币政策也包括两种: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30.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1)各级正规教育;(2)职业培训技术;(3)健康保健;(4)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
31.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1)投资收益的广泛性;(2)投资收益取得的迟效性与长期性;(3)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
32.一般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对其所属企业以外的组织同样具有适用性,即接受一般培训的员工可以借此去其他企业谋职,并获得一个与其当前技能相称的较高的工资率。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

劳动经济学得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就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得个人总与。

年度统计得年末人口数就是指每年12月31日24时得人口数。

2、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就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区得人口数量与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上得人口数量。

一般以每平方公里得人口数来表示。

3、人口年结构:人口年龄构成就是指把一定时点得人口数量排列起来,得出一岁一组得年龄构成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得比例。

4、个人劳动力供给:所谓个人劳动力供给,系指劳动者个人在一定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向市场提供得劳动数量。

5、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参与率也称劳动力参与率,就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得一个重要概念,它衡量得就是一个社会从事经济活动得人口得相对规模,就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得重要指标。

6、就业人口:就业人口就是指正在工作得人口7、失业人口:失业人口就是指被临时解雇等待原来雇主将她们召回,或没有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而且一旦找到工作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上岗得人口。

8、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就是指没有工作而且不积极寻找工作得人口。

9.摩擦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也会存在一些失业,例如,一些人正处于从上一个工作向下一个工作转换得过程中,等等。

这种类型得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10、同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也称需求不足性失业,就是与商业活动得波动即“商业周期”联系在一起得失业。

11、工资:工资就是指劳动者向企业或其她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得经济报酬12、广义工资:广义得工资,就是指员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得所有货币与实物报酬,包括直接得经济报酬如基本工资、奖金与津贴等,以及间接得经济报酬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与企业福利等。

13、狭义工资:狭义得工资,仅指劳动者得到得货币报酬,主要由基本工资、奖金与津贴构成。

二简答题1、简述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由什么因素决定?答:人口中得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出生、成长与死亡得过程。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第二章1.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题(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2.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3.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时间比率,随年龄的整张呈周期性变动的轨迹4.潜在劳动力资源:在所考察范围内全部人口所蕴藏的劳动能力的综合,而不论其有无就业意愿和就业资格5.现实劳动力资源:指蕴藏在所考察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6.一级劳动力:指男性,他们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从而其参与率相对比较稳定,或者说对经济周期反映不灵敏7.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她们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有较灵敏的反映8.请解释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答:在工资率较低的时候,替代效应大,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正相关;当工资率超过某一点后,人们倾向于提供较少的劳动,而享受更多的闲暇,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为负相关关系9.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包括哪些?答:宏观经济状况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资率差距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的深浅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制度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第三章1.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组织内部劳动力在不同职位中的配置方式和规则2.劳动力市场均衡怎样实现?答:静态均衡:单一市场:愿意劳动力供给等于愿意劳动力需求。

多维市场:各个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基本相等。

动态均衡:工资率、劳动力供给与需三者的互动作用下实现的静态均衡3.请用劳动力需求的有关理论对现实中国较高的失业率进行解释答:4.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答:微观因素:企业生产规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利润量法定劳动时间的长短宏观因素:社会生产规模的大小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状况科学技术进步第四章1.劳动力市场(广义):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2.职业: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岗位与活动,通常要求劳动者有相应的专业技能3.劳动权:劳动者进行劳动从而取得劳动报酬或者其他合法收入的权利4.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有哪些?答:经济因素,劳动力创造价值的能力和使用成本非经济因素组织性要素,指工会、政府以及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社会性要素,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习俗等5.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原则有哪些?答:公平竞争原则劳动者权益保护原则保护儿童原则残疾人就业原则最低工资原则反垄断原则非歧视原则第五章1.劳动力流动: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工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徙和流动,它是劳动力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的基本现象2.刘易斯模型:理念:线代工业部门只要保持一种高于农村工资率的收入水平,就可以从传统农业部门获得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具有完全弹性。

《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1、多选:在适龄人口总体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如残疾人、精神病人等都不算劳动力资源。

劳动年龄以外的未成年人和退休老人,一般不属于劳动力资源,但那些虽未达到劳动年龄而实际参加劳动的人,以及超过劳动年龄却仍在从事工作的人,也算作劳动力资源。

2、名词解释社会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3、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

(1)、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2)、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

(3)、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4、所谓的劳动需求是指在资本存在量不变,惟一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长期需求则是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需求都是可变的,既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

5、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1)、生产技术的假设。

(2)、组织目标的假设(有关生产目标的假设,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

(3)、市场环境的假设。

(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6、简答:什么是交叉工资弹性和交叉工资弹性的类型?劳动力需求的两种类型,A和B,可以将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7、简答或选择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大小的主要因素体现在派生需求的四个法则之中。

(1)、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

(2)、产品需求弹性越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4)、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体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8、选择:(1)、整个行业或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弹性要比单个企业的小得多。

(2)、资本的供给弹性越大,其价格的上升速率就越快,企业以资本替代劳动的变通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自考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

自考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

自考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
自考劳动经济学考试的复习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了解劳动力市场的概念、结构、特点和运行规律,以及劳动力市场对就业的影响。

同时,需要掌握就业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以及就业政策的作用和效果。

2.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掌握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形成和变化。

同时,需要掌握工资的决定因素、变化趋势和工资差异的原因。

3.劳动力和企业行为:了解劳动力的流动和分割,以及劳动力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同时,需要掌握企业劳动力的需求行为、招聘行为和培训行为等。

4.劳动法和劳动经济学: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内容、作用和变化,以及劳动经济学在劳动法制定和实施中的作用。

同时,需要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以及劳动经济学的应用和实践。

5.经济发展与就业:了解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以及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同时,需要掌握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变化之间的关系。

6.人口与就业:了解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口变化对就业的影响。

同时,需要掌握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和特点,以及人口结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7.国际贸易与就业: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以及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

同时,需要掌握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国际贸易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以上是自考劳动经济学考试的重点内容,需要考生在复习时注重理解和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整理

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整理
*
完全竞争下的短期劳动需求
• 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
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 “边际收益”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边际成本 (即劳动价格)。
• 公式表示为:VMP =W F '( L* ) W / P 等价于 • 图形表示:
(在第8章“失业的成因与治理”章节深入学习)
2
• 市场经济的就业体制共同点:
通过市场竞争决定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和工资水平 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 形成原因:
政治制下的就业体制特点
2、转型经济的就业体制
– 劳动力资源配置由计划配置转向市场配置、劳动 力不能充分自由流动、工资刚性大、劳动力市场 存在分割性、社保制度不完善 – (1)激进式:转型速度快,休克疗法 – (2)渐进式:转型速度慢,中医疗法
完全竞争下的短期劳动需求
• 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成本推导 收益函数: R(Q)= Q · (公式2.1) P 生产函数: Q=F(L) (公式2.2) 复合函数: R(L)= F(L) · P (公式2.3)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 在短期,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惟一可变的是劳动投 入。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 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 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前提:技术水平不变 三个阶段: (1)边际产量递增阶段; (2)边际产量递减,但仍大于零,总产量递增阶段; (3)边际产量递减且小于零,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dF ( L) dL
(劳动的边际收益)
dF ( L ) P dL
• VMP=MP· P
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成本推导
• 成本函数: C = C(Q) (2.6) 即C = W· L 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成本(2.8式):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4、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二、理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劳动力是稀缺资源吗?→有价格→即使闲置也不能无偿使用→偶尔被无偿或低价使用,已经被使用的劳动力的价格也不会降低注意:若一种资源的价格不能有效降低,则对其使用量很难扩大,这种资源价格不能有效降低的现象就是价格刚性或价格粘性,比如,工资的粘性远远强于其他资源。

2、劳动力资源配置→假定经济行为人是理性的→对理性的阐述:劳动者总是通过劳动收入和闲暇的组合来最大化其效用。

注意:劳动力市场上经济行为人的理性使得劳动力市场上有着特殊的买卖——劳动力需求(买)和劳动力供给(卖)——的关系。

3、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的买卖→劳动力需求(买)的特殊性——派生需求→劳动力供给(卖)的特殊性——a、ba、人们“出租”给雇主的劳动显然不能与劳动者相互分离,即:使用价值(劳动)与价值(工资)不分离。

b、由于劳动者以某种工作形式在一周之内提供大约40小时的劳务,因此工作的非货币因素显然非常的重要,例如:工作的健康和安全特征、工作难度、稳定性、培训和晋升的机会、社会地位等等。

一、研究方法最大化分析均衡分析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特点:1、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物,研究现象自身运动的规律及内在逻辑。

2、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搜集并分析相关事实资料。

2、设定假设条件。

3、提出理论假说。

4、验证。

规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特点:1、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还是具有消极意义。

2、规范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按题型)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按题型)

一、名词解释(5*3分=15分)1.劳动力:(三种解释)第一种:传统或者早期的概念是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工人阶级”或产业工人。

第二种:马克思理论把劳动力划分为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

第三种:知识经济时代脑力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已不表现在劳动的本质特征上。

“员工”这一范畴被企业以及各类组织广泛使用。

2.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3.互惠原则: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各方都受益;或一些人受益,而无人遭受损失;或受益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

妨碍互惠活动的因素:“不知情”、“交易障碍”、“价格扭曲”、“市场缺位”4.派生需求: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劳动的需求是一种生产要素需求。

5.固定技术系数:固定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彼此之间不能替代。

6.可变技术系数:可变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变动的。

7.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8.交叉替代弹性: 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9.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10.广义工资:广义工资指劳动者因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收入。

包括固定工资、奖金、津贴等。

11.狭义工资:指员工因从事雇佣劳动而获得的仅仅限于固定货币报酬收入的部分。

即不包括奖金、津贴以及其它福利性收入。

12.雇主歧视:雇主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都更愿意雇佣一些人,而不愿雇佣另一些人。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劳动:就是人们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劳务服务,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劳动经济学:是系统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存在劳动力市场运行过程中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运行变化规律的科学。

3.实证研究方法:是解决“是什么”的方法。

即科学的描述事务本来的面貌,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4.规范研究方法:是解决“应该是什么”的方法。

即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判社会经济现象和人们行为的对错,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5.横向比较法:是从空间的角度,对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的劳动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6.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总和。

7.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的人口中的比率。

8.收入效应:指收入增加后,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增加休息,减少工作时间,从而减少劳动力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9.替代效应:指工资增加后,劳动者感到闲暇消费更加昂贵,增加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劳动力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10.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1.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

它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12.等产量线:是指用于生产同一产出数量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所有组合点连线。

即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企业某一产量水平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函数。

13.等成本线:是在总支出和投入既定的条件下,企业所能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最大组合。

14.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指对于同类劳动来说,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5.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是指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另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6.劳动力:也称劳动能力,是指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人力资源知识)劳动经济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

(人力资源知识)劳动经济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

基础知识复习重点劳动经济学一、劳动要素的特点1.动力性。

即主体推动性。

2.自我选择性。

即劳动要素作为主体要素,在构成劳动力供给与否和劳动力供给的投入数量与方向上,具有自主决定权与选择偏好。

3.个体差异性。

即不同的劳动要素个体,在个人的知识技能条件、劳动参与率倾向、劳动力供给方向,以及社会劳动岗位对其需求与选择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

4.非经济性。

即人作为生产要素供给,除了追求“高收入”的经济利益外,还有非经济方面的考虑。

二、劳动力供给的内容1.微观劳动力供给2。

中观劳动力供给3。

宏观劳动力供给三、劳动力需求的存量与增量劳动力需求可以分为原有的需求和追加的需求两部分。

劳动力需求的存量部分一般由原有的劳动供给来满足,其中少量的原有劳动供给会发生变化。

劳动力需求的增量,在于企业扩大生产、新行业的建立,特别是新兴部门和消费服务部门的大发展。

四、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类型劳动力供求关系,可以分为供过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平衡三种基本类型。

五、劳动力总量过剩在劳动力总量过剩的情况下,形成下列不同状态:1.被社会劳动需求所吸收的正常就业状态。

2.从就业岗位上被排挤、辞退或从学校毕业后尚未找到职业的青年。

即公开性失业。

3.一部分处于开工不足、半日工作等状态,成为“半失业”人员。

即不充分就业。

4.社会劳动需求不充分、但仍将劳动力硬性吸收进工作单位而就业,或者原正常的就业者在劳动需求数量下降但未退出结合状态。

即潜在性失业或在职失业。

5.农民、小生产者、小零售商等在经济水平落后、经济状况不景气、就业严重困难的情况下,难以进入市场与他人竞争,只能困守在自己现有的劳动岗位上,从事极低工资的劳动。

即隐蔽性失业。

六、失业的类型1.总量性失业。

指劳动力供给数量大于社会对它的需求数量,即处于供过于求状态的失业。

又称需求不足性失业。

直接表现为找不到工作或被辞退;间接表现为人员过剩、开工不足、在职失业。

2.结构性失业。

表现为有的人没事干,有的事没人干。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竞争性工资差别:劳动和生产资料可以自由流动的充分竞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由于本身的劳动效率或者劳动技能的差异而形成的工资差别。

2.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3.洛伦兹曲线: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4.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5.准固定成本:延长劳动力时间、增加劳动者人数,即使总劳动时间相等,所需要的成本也不同。

为增加劳动者,就要支付面试等工作所需的招聘成本;为了培养胜任工作的人才,也需要教育培训费;相反,为削减人员,必须制服很多退职金。

除此之外,企业还承担着与劳动时间的长度没有直接关系的成本,如交通津贴、福利保健费等。

为了区别于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可变成本,这些成本被称为准固定成本。

6.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7.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8.劳动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是研究就业状态的重要指标。

总人口劳动参与率= 劳动力人口/ 总人口X 100%9.替代效应:在个人实现相同效用水平的情况下,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改变其时间分配结构,必定由于工资率的变化所引起的。

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这就是替代效应。

10.收入效应:是从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向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所引起的,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余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11.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

12.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

劳动经济学学习重点

劳动经济学学习重点

劳动经济学学习重点第一章劳动力需求一.问答题1.考察劳动力需求时通常有哪些假设条件?2.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3.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有哪些影响?第二章劳动力供给一.名词解释1.劳动力参与率2.附加性劳动力假说3.悲观性劳动力假说4.就业愿望丧失效应5.附加性劳动者效应二.问答题1.一般把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哪几种?2.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有什么区别?3.劳动力参与率的含义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一.名词解释1.主要劳动力市场,,请举例说明2.次要劳动力市场,,请举例说明3.内部劳动力市场,请举例说明二.问答题1.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是什么?2.隐形失业的原因有哪些?3.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是什么?4.与劳动力分配有关的内部劳动力市场规则主要有哪些?第四章劳动时间一.名词解释1.准固定成本2.有效劳动时间二.问答题1.对许多企业来说,为什么喜欢采用延长劳动时间的方式增加产量,而不是采用增加劳动者人数来增加产量的方式?2.短期性经济复苏与长期性经济增长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有何不同?3.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三.讨论题1.影响有效劳动时间供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第五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一.问答题1.影响就业与就学选择决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在美国,为什么高学历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明显高于低学历的女性?3.影响实际退休时间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一.问答题1.简述计时工资的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适用范围。

2.简述计件工资的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适用范围。

3.福利的支付形式可以分为哪两类?福利作为劳动力价格的构成部分和工资的转化形式,具有哪些特征?4.为什么实物支付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5.简述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的主要观点。

6.试述均衡价格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完整word版)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第一章1.劳动力: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产生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的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质量的乘积。

3.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4.长期与短期劳动力需求长期:指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无论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

短期:指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即把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称为短期需求。

5.劳动力需求、供给曲线(图1-1)图1-1劳动力需求曲线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π=R-C=QP-(Lw+Kr) 7.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图4-2):在短期定义中,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都先增后减/AP 与MP 的交点是AP 的最大值/MP=0,总产量最大)8.假设企业的产量X 增加,价格P 不变(完全竞争),SD总收入与总成本曲线(盈亏平衡点)9.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当边际收入MR=MC边际成本时,产量X*,获得最大利润10.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11.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工资12.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L*W=L1W1+L2W2+…13.在长期劳动需求中,资本成为可变的生产要素14.等产量曲线:表明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方法,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不同组合,其产量相等。

15.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效应。

(w↑,等产,劳动L1-L2被资本K2-K1取代,等产量曲线曲率越小,替代的可能性加大)规模效应: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供给曲线左上移动)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效应。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比的数值。

3、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4、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5、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6、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替代效应=△H/△W>07、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

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8、家庭等产量曲线:就是指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9、交叉替代弹性:就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10、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11、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12、劳动力流动: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间流动。

13、职业流动率:是某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的就业人数之比。

14、前市场差别:社会使得有些成员只能接受较少的教育或者得到较差的健康照顾,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别我们称为前市场差别。

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

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

第一讲劳动经济学导论1.劳动经济学研究雇主和雇员对于工资、价格、利润以及雇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

焦点在于适用于群体而非个人的行为动机,即“典型的个人”。

2.工资是收入的最基本形式,雇佣关系是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3.劳动力市场雇佣双方交易的最终结果,是以一定的工资率将工人配置于工作岗位4.劳动力市场的某些“特殊性”: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交易价格受到相关法律的影响、最低工资方法的法规、社会保险方面的法规、交易的雇员一方存在不同的工作状态、非价格因素对交易存在显著影响、供给一般都有一个周期,有时还会较为漫长、由于某些原因,劳动力市场更容易被分割第二讲劳动力供给1.劳动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劳动力供给行为实际上是人们的工作决策过程2.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在根本上约束劳动力供给的状况,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愿意参与社会劳动的人口比例的一个重要指标。

3.人口数量: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4.人口密度: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的人口数量。

一般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表示。

5.人口性别比:由对应100名女性的男性人数来表示。

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数据,一般在103-107之间6.人口年龄结构:A.人口年龄构成:指把一定时点的人口数量排列起来,得出一岁一组的年龄构成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B.年龄中位数:按年龄自然顺序排列的总人口,构成一个连续的变量,其中间值就是年龄中位数。

年龄中位数把人口分成两半。

C.人口抚养比:少年儿童,老年,总抚养比7.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劳动力供给充足;抚养比低,社会储蓄较多,有利于物质资本的形成。

8.劳动力资源:处于劳动年龄阶段且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9.劳动力:是指在人口总体中年龄在16 周岁以上的,正在就业的,积极谋求就业的或暂时解聘等侯重新招用的人口总数。

10.劳动力参与率:A..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劳动力资源:劳动年龄人口减去无劳动能力人口)所占的比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力参与率,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当中,已经有工作的人和正在找工作的人与本国或本地区人口总量之比。

2.保留工资,如果市场工资尚未达到处于劳动力水平之外的人对其边际闲暇小时价值的判断,那么这些人宁愿不工作,也不愿意接受水平达不到自己认为的最低要求的薪酬去工作,即“保留”自己的劳动力
3.附加的劳动者效益,当家庭中的主要收入获取者失去工作或工资被削减以后,其他的家庭成员将临时性地进入劳动力队伍,以力图通过找到工作环节家庭收入的下降。

4.派生需求,由于存在对某种能够给人们带来效用的最终产品的需求而间接导致的对于生产这种产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

5.总替代关系,如果两种劳动力的交叉工资弹性为正值,则意味着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提高会促使另一种劳动力的加腋梁增加,这说明两者之间是一种总替代关系。

6.总互补关系,如果两种劳动力的交叉工资弹性值为负值,则意味着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提高会促使另一种劳动力的就业量减少,这说明两者之间是一种总互补关系。

7.劳动力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相等,从而市场出清的一种劳动力市场状态。

8.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9.特殊在职培训,是指通过这种培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对提供的雇主有效,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人力资本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是没有价值的。

10.工资性报酬,是指劳动者实际工作的时间单位数量与工资率之间的乘积。

11.基尼系数,是指位于洛伦兹曲线和完全均等线之间区域的面积与完全均等线以下全部区域的总面积之比。

12.正式雇佣合同,通常是明确的指明签约双方应当旅行的责任,并且还会明确指出一旦当事双方之中的任何一方未能旅行责任或责任旅行不充分时所必须承担的后果。

13.菲利普斯曲线,是指同伙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即在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交替或此消彼长的关系,在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在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二、简答
1.如何理解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及其主要作用力?(P21)
答:(1)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①劳动力市场交易对象的特殊性及交易的延续性
②劳动力市场的多样性
③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
④劳动力市场交易对象的难以衡量性
⑤劳动力市场交易条件的复杂性
⑥卖方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地位不利性
(2)主要作用力
①市场力量②非市场力量③社会力量
2.分别说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划分及其各自的特点
答:⑴结构划分
①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和地区性劳动力市场
②外部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
③优等劳动力市场和次等劳动力市场
⑵特点
优等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条件好,工资福利水平高,工作环境良好,职业保障性强
次等劳动力市场:就业不稳定,工资率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工作的社会地位也相对较低。

3.哪些因素影响女性劳动力的参与率?
答:①女性的相对工资率②女性对劳动力市场工作的偏好和态度③家庭生产活动的生产率的提高④出生率的下降⑤离婚率的上升⑥工作机会的增加
4.请说明出工资率意外还有那些因素对社会劳动力需求量产生影响?产生何种影响?
答:⑴①产品需求的变动②资本率的变动
⑵产生的影响:①产品需求变动增加,厂商就会扩大规模,劳动力需求增加
②资本率变动增加,资本需求增加,劳动力需求减少
④资本率变动下降,生产成本下降,规模增加,劳动力需求增加
5.试说明劳动力需求方遇到的摩擦力
答:1) 企业必须支付市场通行工资率,这样才能够雇用到自己需要的全部劳动力2) 现实中,企业雇用与解雇劳动力的过程都不可能不付出成本②解雇过程阻碍:a招募/员工的生产率b政府立法
6.简述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主要观点之一: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
主要观点之二: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
第一,经济增长和发展取决于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的投资,并且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往往高于物理资本的投资收益率,因而对紧急增长的贡献也大
第二,人力资本增加有利于社会各阶层收入的均等化
第三,提高人口质量是经济增长的关键,①
第四,人类的未来是乐观的,因为决定人类前途的并非空间、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而是人的技能和知识,是人类处理各种复杂事物的能力。

7.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企业因素:企业规模,企业所处地理位置,企业的组织文化以及领导风格等
②劳动者因素:劳动者年龄,任职年限,性别
③市场周期因素:劳动力市场宽松时,劳动力流动率下降劳动力市场紧张时,劳动率流动率上升
①整个社会对于流动的态度遗迹流动的传统习惯会影响劳动力的流动率,不同国家的社会
制度也会使劳动者的直接流动成本不同。

8.我国目前工资分配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答:收入分配不公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9.试分析技术变革和国际贸易对一国的失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答:⑴技术变革对失业的影响
①技术变革常会导致新的产品出现,而新产品的出现会对生产老产品的劳动力的需求产生
不利影响
②技术变革常常是与自动化或者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联系在一起的
⑵国际贸易对失业的影响
①国际贸易中的产品需求变化对失业也会有影响,出口的扩大对于增加就业的作用是非常
积极的,出口的萎缩带来的失业效应也很明显
②国际贸易中的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及其生产率对舍业也有影响
③国际贸易对失业有一定的净影响
10.失业分为哪几种类型?各自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政府相应采取的对策是怎样的?
答:⑴摩擦性失业:
原因:①劳动力本身的动态属性②劳动力市场信息流动的不完整性③求职者与拥有职位空缺的雇主之间相互寻找,洽谈需要一定的时间
对策:
一、名词解释(补充)
1.替代效应: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
代替了劳动。

2.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
少的数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劳动数量的下降,图中变现为从B点到C点的移动,劳动数量随之下降。

3.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4.人力资本投资:
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凡是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

5.派生需求: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
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二.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A影响劳动供给的自然因素
㈠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比如劳动力参与率不变,高人口增长必然引起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增加。

㈡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人口性别比例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

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一般要高于女性。

因此,如果一国人口中男性比例过高就会形成较高的劳动供给。

人口的年龄结构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

年轻型和老年型较之成年型社会,短期内表现为较低的劳动自然供给状况。

人口中的民族构成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

㈢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的身体条件是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

B影响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
㈠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通过劳动者对工作和闲暇的不同选择态度而产生的,这一点将在第三节做出阐述。

㈡经济周期波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经济增长快速发展时,劳动需求增加,导致劳动供给增加。

当经济处于萧条时,劳动需求水平下降,导致劳动供给减少。

C影响劳动供给的社会制度因素
㈠劳动制度
一国的劳动制度中一般都规定了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这些制度安排对劳动供给具有很大的影响。

㈡工资制度
不同的付酬制度对工作动力和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

㈢体制因素
不同的经济体制,对劳动供给造成不同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