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江苏2020版高考语文第六章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微专题一散文化小说的读法与答法讲义(含解析)

江苏2020版高考语文第六章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微专题一散文化小说的读法与答法讲义(含解析)

微专题一散文化小说的读法与答法一、认识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是小说体裁和散文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散文化的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即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一种小说。

散文化小说不以具体描写情节见长,甚至很少有情节,也没有更多的细节描写,这是这类小说接近散文的主要地方。

但作为小说,必须多多少少要有情节的安排,有些作品看似是散文,但人物是虚构的,事件也多以虚构为主,情节虽比一般小说真实,但也是虚构的,符合小说虚拟的特征。

这类小说往往能表现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桎梏,能自由地发挥作者的思想。

其文体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淡化情节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少有冲突,缺少悬念。

作者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

让叙述者的情感,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

这类小说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情节又与结构不可分割。

这类小说也不存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式的结构模式,自然也编织不出引人入胜的故事。

2.虚化人物传统小说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而散文化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的本真原貌,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

3.营造意境在散文化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中。

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4.突出情调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作者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

二、认真读好“这一个”文本考场上散文化小说阅读,首先存在一个文体确认问题。

一般而言,命题者会在题干中或以其他方式告诉你它是一篇小说,而到底是不是散文化小说,则要靠你自己判断。

巧借题干信息,提高答题效率——江苏省语文高考两道阅读题命题解读

巧借题干信息,提高答题效率——江苏省语文高考两道阅读题命题解读
阅读 第 l 题 题 干 的设 置 : 文 中 画线 部分 描 写 了峡 1 “ 谷 险 峻 气 势 , 分 析 其 表 现 特色 。 题 干 与 去 年 高考 请 ”
泛 的概 念 , 它包 括 修 辞 手 法 、 现 手 法 、 达 方 式 等 表 表 各 个 方 面 , 生 拿 到这 样 的题 目会 感 觉 到无 从 下 手 学 解答 , 如果 不加 以提 示 , 会 出现 五 花 八 门 的答 案 , 就
话 文 考 试 碍 霓
2 1 第 1 、2 合 刊 0 0年 11 期
疑 l 0 砥 _ 巍
三是 文 体 限 制 持 续 升 温 。 曾几 何 时 , 考 作 文 中

一 … … …… …
套卷子考试 。 余下的省级考区还 有河北 、 安徽 、 河
似乎是 “ 文体 自选”的大合唱—— 直到 2 0 年 中 08
题效率 , 出比较准确 的答案 。 得 请看 2 0 09年江苏语 文高考文学类文本 《 上善 若水》阅读第 l 题题干 是这样设 置的 :本 文写 的 3 “
是都 江堰 , 但不 以描 写见长 , 请具体 说明它在艺术
表现 上 有 哪 些 特 色 。( 6分 )仔 细 研 究本 题 的题 干 , ”
题 干 中 对 命 题 意 图 、 查 指 向 、 题 角 度 都 做 了 提 考 答 示 , 果 考 生 能 明确 这 些 隐 藏 的 信 息 , 能 提 高 解 如 就
类 散 文 中是 紧 密 结 合 、 此 不 分 的 , 然 题 干 中 提 彼 既 示 “ 以 描 写 见长 ” 即 意 味 着考 生 在 答 题 时不 能把 不 ,
的 另#-L 表 达 方 式 来 分 析 思 考 。大 家 知 道 , I 种 J 文学

探索解题规律,规范答题要领——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古典诗歌鉴赏题《送魏二》答题例析

探索解题规律,规范答题要领——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古典诗歌鉴赏题《送魏二》答题例析


把 握 诗 歌 内容
要 整 体 把 握诗 歌 的 思 想 内容 , 须 从 以下 几 个 方 面着 眼 。 必
1知 人 论 世 .
“ 言 志 ” 在 鉴 赏 古 诗 时 , 们 应 尽 可 能 多 地 了 解 诗 歌 诗 , 我 创 作 时 的 历 史 背 景 、 者 的 际 遇 及 情 感 抱 负 。 比 如 , 昌 龄 作 王 ( 元 6 8 7 6 ) 盛 唐 著 名 诗 人 , 境 贫 寒 , 元 十 五 年 进 公 9- 5年 , 家 开 士 及 第 , 秘 书 省 校 书 郎 。 王 昌 龄 是 盛 唐 著 名 诗 人 , 重 一 授 名 时 , 称 为“ 家夫子王江宁 ” 被 诗 。与 当 时 名诗 人 交 游 颇 多 , 谊 交 很深 , 与李 白、 浩然 的交游外 , 同高适 、 颀 、 参 、 除 孟 还 李 岑 王
之 涣 、 维 等 都 有 交 谊 。他 因数 次 被 贬 , 荒僻 的 岭 南 和 湘 西 王 在 生活 过 , 曾来往 于经 济较 为发达 的 中原和 东南 地 区 , 曾 也 并 远 赴 西 北 边 地 。 丰 富 的 生 活 经 历 和 广 泛 的交 游 , 他 的 诗 歌 对 创 作 大 有 好 处 。 王 昌 龄 擅 长 七 言 绝 句 , 后 世 称 为 “ 绝 圣 被 七 手” 。如 《 塞 》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但 使 出 诗 “ 万 龙 城 飞 将 在 ,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 叹守 将 无 能 , 不 慨 意境 开 阔 , 感 情 深 沉 , 纵 横 古 今 的 气 魄 , 实 为 古 代 诗 歌 的珍 品 , 誉 为 有 确 被 唐 人 七 绝 的 压 卷 之 作 。又 如 《 军 行 》 , 都 为 脍 炙 人 口 的 从 等 也 名 作 。反 映 宫 女 们 不 幸 遭 遇 的 《 信 秋 词 》 《 宫 春 怨 》 , 长 、西 等 格 调哀 怨 , 境超 群 ; 写 思妇情 怀 和少女 天真 的《 怨 》 《 意 抒 闺 、 采 莲 曲 》 , 笔 细 腻 生 动 , 新 优 美 ; 别 之 作 《 蓉 楼 送 辛 等 文 清 送 芙 渐》 样为千古 名作 。 同 了解 了诗 人 的 相 关 背 景 有 利 于对 诗 歌 思 想 内容 的 整体 把 握 。诗人 有如 此 的经历 , 不难 理解诗 中的“ “ ”忆 君 ” 就 醉 凉 “ “ ” 情感 了。 愁 等

江苏2023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江苏2023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江苏2023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完整版)江苏2023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XX年到20XX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XX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XX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XX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江苏语文阅读理解高考

江苏语文阅读理解高考

江苏语文阅读理解高考
江苏语文阅读理解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考核,旨在
评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项
考试不仅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也考察他们对非文学文本
的解读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

在江苏语文阅读理解高考中,考生需要面对的文本类型多样,从古典
文学到现代作品,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无不涉及。

考试内容通常包括
对文本主旨的把握、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对文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的分析等。

此外,考生还需要能够准确理解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以及能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推理和判断。

为了在江苏语文阅读理解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语
文基础知识,包括对词汇、语法、修辞等的熟练掌握。

同时,考生还
需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快速阅读、深度阅读和批判性阅读。


过大量的阅读实践,考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从而
在考试中更加从容应对。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该注重对历年真题的研究,了解考试的题型和
出题规律。

通过模拟考试和专题训练,考生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提高。

此外,考生还应
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各科目的学习,确保在高考中能够全面发
挥自己的实力。

总之,江苏语文阅读理解高考是一项综合性的考核,它不仅要求考生
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还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通过
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考生可以在这一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自己
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江苏2020版高考语文第六章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微专题二小说“61”答题法讲义(含解析)

江苏2020版高考语文第六章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微专题二小说“61”答题法讲义(含解析)

微专题二小说“6+1”答题法[专题微语] 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有它独特的艺术规律和特点。

在小说阅读答题训练中也存在着有别于其他文体而附着于小说独立、独特艺术之中的答题方法,这就是广大师生摸索出来的“6+1”答题法。

希望考生能掌握这种方法,对你的答题会有所帮助。

一、小说“6+1”答题法简介“6+1”中的“6”指的是人物、情节、环境、标题、手法(效果)、读者,“1”是指主题。

无论答小说哪类题,都要兼顾主题,把“6”个要素考虑进去。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小说中的作用、好处、效果题。

运用举例:示例1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2016年山东卷第19题) 答案①突出文章主题,表明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关怀,需要亲情和爱。

②承接上文,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的原因,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的表现做铺垫,突出吴秋明对孩子们的爱。

剖析(1)指向情节: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的原因。

(2)指向人物:突出吴秋明对孩子们的爱。

(3)指向手法(结构上):承接上文,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的原因,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的表现做铺垫。

(4)指向主题:突出文章主题,表明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关怀,需要亲情和爱。

(5)指向环境、标题、读者等方面均无。

示例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2017年全国卷Ⅰ第5题)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剖析(1)指向情节: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

(2)指向人物: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

(3)指向主题:使主题更突出。

(4)指向环境、手法、标题、读者等方面均无。

示例3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2017年江苏卷第16题)答案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③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④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模式终极版

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模式终极版

现代文答题模式一、艺术手法题(一)艺术手法类型1修辞手法修辞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辞可以令人: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更清楚了解别人的意思,不会受修辞手法的影响而有所误解;便于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文的修辞类型比喻譬喻──明喻、暗喻、借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夸张──时间、空间、物象、人情、数量;互文;对偶──单句对、句中对、隔句对、三句对;双关;顶真;移觉通感2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映衬正衬\反衬、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以实衬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正侧、欲抑欲抑先扬&先抑后扬、点面以点代面\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像、引用用典\化用、白描、留白等;(二)答题模式是什么点出手法;为什么解释手法;怎么样作用以比喻为例答:①比喻;②把……本体比作……喻体;③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本体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以拟人为例答:①拟人;②把……人所特有的动作/形态用到了……描写对像上面;③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描写对像的……特点/使得……描写对像人格化;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二、作用题一知识积累这是答“作用题”的依据,必须熟记在心,答题时按照题干要求选择合适的术语作答结构主题类:A、词句出现在开头段:开篇点题,揭示主题;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上下文形成对照;B、词句出现在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C、词句出现在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照应开头,呼应前文,使结构首尾呼应;含蓄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寄托作者感情;D、线索:文章中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其作用是环环相扣,连接紧凑;线索在文中表现为:时间、空间、人物、事物、事物的内在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线索在文中往往有语言标志;表达技巧类:1.修辞手法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具体如下: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拟物——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带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开头有引起思考的作用,用在中间段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反复——分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一般都是为了能够强调突出某种意思;用于写人,强调人物心理状态或思想感情用于写事,强调事件结果或意义用于抒情,强调作者思想感情用于议论,强调作者观点和看法间隔反复的作用除能表达强烈的情感之外,还能起到分清层次脉络,增添旋律美,加强节奏感的作用;用在抒情文字中能达到反复咏叹,回环起伏抒情效果,充满语言美;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2表现手法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着,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烘托衬托;烘托与衬托本来是有差别的,但这个差别不要求中学生分清,烘托是不正面刻画主要对象,而通过描写主要对象周围的环境、人物来加以映衬,以突出主要对象;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是从正面衬托主体事物;反衬是从反面衬托主体事物,如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乐景写哀情等;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3表达方式有五种:描写、抒情、说明、议论、记叙描写:描写是对人物、事件、环境、景物及其形态、特征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能把事物具体生动、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有很多种类,按用语的繁简可分为渲染和白描;渲染:是浓墨重彩的铺陈、烘托事物,使形象鲜明突出,生动传神;白描:与渲染相反,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人物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又称风俗画,自然环境描写又称风景画;社会环境描写可以为人物活动提供大的社会历史背景,还可以烘托人物的志趣、情操等性格特征;自然环境描写可以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相应的场所和环境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理和性格,寄托感情,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突出主题;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曲折有致,耐人寻味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议论记叙中的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说明:主要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列数字等;表达作用是:举例子:举例的作用是化抽象为具体实在,化深奥为浅显易懂,使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还能丰富文章的内容;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打比方: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人称运用;第一人称: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有如袒露胸怀,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第二人称:缩短作者和读者,或者“我”与被叙述者之间的距离,有如促膝谈心,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从而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第三人称:所叙述的人物和事件可以不受特定的时空的限制,叙述者如冷眼旁观,显得客观冷静,反映的生活面极为宽广;叙述方法各有长短,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文章常常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二具体操作1、如果问题与文章结构有关,从词句对文章结构的作用来作答;例如:2007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分2、如果问题与表达技巧有关,从词句所运用的修辞及表现手法的效果来作答;例如2007年全国卷1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3、如果问题与主题有关,从词句对文章中心主旨的作用来作答;例如2007全国卷1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答题时要关注文章的重点语句,注意每段的段首和段尾,承上启下的,反复出现的,抒情和议论类的,这些句子往往对中心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要么深化,要么升华如上题原文中的倒数第二段,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概括文章主旨的主旨句,即“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4、如果问题与情感有关,从词句本身流露出的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作答;例如2007年的高考试题全国卷Ⅰ第14题: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答: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①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风貌;②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5.如果问题与人称有关,从人称表达的作用回答;例如2000年卷第22题第1小题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发感情;三、理解题与含义题(一)核心定义难以理解的的句子出理解题,有多层含义的出含义题(二)解题思路理解题:找出隐含的矛盾并解决之;此类题目往往是表面上有矛盾,但结合上下文却没有矛盾;含义题: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模板(7篇)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模板(7篇)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模板(7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模板篇1一、进入考场,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冷静下来。

详细做法是: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不要焦急,按时交卷就行了。

二、开考铃声响前有5分钟时间让你扫瞄试卷。

此时不行用笔答题,否则违反考纪。

你可以一边深呼吸,一边看试卷,但切记不行看作文题,以免影响答题心情。

三、开考铃声响后允许答题。

答题过程中要留意避开以下几种心态:1、偏急心态,为了抢时间,没有审清题目条件,慌张答题,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匆忙做题,做了也白做。

2、固执心态,久攻不下的试题,又不情愿放弃,徒然铺张时间,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我攻不下,别人也攻不下,临时先搁着,做了其它题目后或许会有灵感。

四、时间支配策略安排时间要听从于考试胜利的目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简单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能多得分。

在详细操作上,要求考生做到量菜吃饭,按分数时间比有用原则,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一些时间;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花时间,需要考虑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放在其次梯队完成;难度最大的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题目,放在最终攻关。

时间支配大致可以是这样的:Ⅰ卷50分钟左右,最多不要超过一个小时;1524题35分钟左右,作文原则上不得少于一个小时。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模板篇2高考语文高分的同学总会有许多答题技巧,并不是把书本倒背如流才是高水平,在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上能把握好才是最重要的。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这一学问点时应当采纳哪些方法?答:复习文言虚词时,要结合一些典型的例句,娴熟把握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特殊应对使用频率高而常见意义和用法又较多的虚词进行重点的系统的复习。

依据高考对文言文虚词的考查向教材靠近的走向,考生必需熟识教材中消失的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擅长将这些虚词与试题中的同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和辨别。

同时,考生还要有意识地培育自己依据语境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力量。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手法,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

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客观实在)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苦衷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总体来说,描述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景。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述:具体描述自然风景,营建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述、侧面描述:正面直接施展分析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高考语文考试的答题技巧(一览)

高考语文考试的答题技巧(一览)

高考语文考试的答题技巧(一览)语文作为敏捷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大多学问需要积累,所以提高成果可能比较困难。

不过高考的时候考试题型是固定的,同学们可以运用一些答题技巧来提高分数。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考语文考试的答题技巧,盼望对您有所关心!高考语文考试的答题技巧我们都知道,做语文选择题首先要审清题意,其次要(方法),比如采纳直接法、比较法、排解法、代入法等等答题。

要留意信任自己的第一语感,不要轻易改动,信任自己的第一印象。

那么有没有技巧呢?答案是确定的,语文选择题也有很大的技巧性,能够关心大家提升做题速度和提高做题精确率。

一、语文选择题的原则和技巧题目示意原则、预言精确度原则语文纯考查学问点的题,最好能够先去排解迷惑选项。

像病句题、词语填充题等,这么做有助于提高精确率。

但是如何排解呢?很简洁,假设你什么都不懂,由“试卷”表述信息,你认为说清晰什么事了,就基本无误,假如可能会让你误会,那么出错的可能性特别大。

也就是你把(句子)表述的意思(第一印象)得出后,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解读,假如有其他的解读,那么,出错率较大。

例如: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先分裂后统一是无法通行的死胡同,分裂与统一不能共存,如同鱼与熊掌,不行兼得。

印象解读:分裂统一像鱼与熊掌。

明显觉得不对B.入春以来,长春市一些小贩走街串巷上门收购陈米、陈面,尽管价格低廉,每公斤有1元多钱,但生意做得很红火。

印象解读:小贩以1元多收购陈米、面,尽管价格低廉,但生意红火。

“尽管”和“但”别扭。

C.远古时代,地球上的某个角落,有一个部落,以狩猎为主,但知猎兽,不知(捕鱼),更不知稼穑(种植)为何物。

印象解读:某个角落以狩猎为主,不知到种植。

“角落”不会狩猎也不会种植,明显用错主语。

D.简洁是一种富足和从容,只有寒碜和自卑才需要泡沫的虚化和油彩的掩饰。

印象解读:简洁是一种…… 只有寒碜和自卑才需要…… 比较通顺。

通过这种方式去解读,能解决这一类题型。

高考语文-阅读修辞类答题技巧精讲

高考语文-阅读修辞类答题技巧精讲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中的“常见”是指使用频率高,学生见得多且较为熟悉。

江苏省《考试说明》列出的常见修辞手法有以下七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重在“运用”,即要求考生在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语意和语境的要求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次:一是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某种特定的内容,二是能解说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表达上的作用。

修辞手法几乎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其出题方式常常翻新花样,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备受命题者青睐。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仅体现在各类语言表达题中(常与“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以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结合考查),也体现在现代文阅读及古诗词鉴赏中。

因此,加强对各种常见修辞的辨识能力、熟悉掌握各种常见修辞的表意功能以及准确灵活地运用各种常见修辞来表情达意,是复习备考中的重点。

掌握七种修辞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作比来表现另一事物。

比喻主要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明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暗喻,常用判断词“是”或陈述变化的词“成了”等来联系本体和喻体,有本体、喻体但没有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也没有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构成比喻的关键是甲和乙必须是不同类别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2017·江苏卷)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江苏省2022高考语文答题模板

江苏省2022高考语文答题模板

江苏省2022高考语文答题模板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1)某句话在文中作用1)文首开编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2)修辞手法的作用句子本身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写出了+对象+特征2)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强调了+对象+特征(3)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现代文阅读试题设问角度及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试题设问角度及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试题设问角度及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学科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面对这一考点,教师的训练切入方式多种多样,但多采用仅以选文所设置的习题为训练主体,而没有采取以文章为训练主体的错误的训练思路,花费时间很多,但收效甚微。

笔者以为,现代文阅读教学,应该“以文为本”,即把每一篇文章读透,讲透,依据高考常见的命题角度尽可能多地训练,揭开现代文命题的神秘“面纱”,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下面,笔者根据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常见的命题角度对文章进行命题、解答,旨在让考生了解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方向,远离题海战术,从根本上提高考生的解题能力。

内容角度(一)文章主旨【应试必备】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示例1】(2006年全卷I第17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①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②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示例2】(2007年湖北卷《日月行色》第4题)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1)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美丽、淳朴、灵性。

(2)本文通过描写一对青年情侣约会的情景,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淳朴的爱情之美。

(总结方法:以小见大,窥一斑见全豹)【示例3】(2007年安徽卷第3题)文章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点加以概括本题是对思想感情的把握,也属于把握主旨的范畴,这样的题可从作者对所描写景物的情感或喜爱、或憎恶、或忧伤等来把握。

本文作者描写风时“风是乡村的”“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在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永远不老的只有风”“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寂寞”等语句里,可以体察出作者对乡村、对故乡、对父亲、对自然、对生命的情感。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第3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第3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

考点3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技法1__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高考选考词语的类型对于散文而言,高考一般会选考那些使用准确、精练、形象、生动的词语。

“准确”,不仅指对外部特征概括得准确,还指对作者感情、体验、思想表达得准确;“精练”,指的是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即通常所说的“词语”;“形象、生动”是指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具体说来,有下面几种类型: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二、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要求和方法(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粮食学群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

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

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

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

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

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

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

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

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

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在高考结束后,很多考生都会对答案,提前预估自己的分数,这样方便大家提前准备志愿填报。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欢迎大家阅读。

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还未出炉,待高考结束后,小编会第一时间更新 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供大家对照、估分、模拟使用。

2022高考语文试卷题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4.客观题(选择题)(3分)将原来的多项选择题改为单项选择题(四选一)5.主观题(4分)6.主观题(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7.客观题(多项选择题)(4分)将原来的多项选择题改为不正确的两项。

8.主观题(4分)9.主观题(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10、11、12、1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1415题:14.客观题(侧重于句意理解、表现手法,形式为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15.主观题。

(侧重于思想内容)(三)名句默写(5分)16.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21题。

原题内容不变。

四、写作(60分)啥叫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时评、书评、政论文、学术论文、杂文等;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为主;实用类文本:新闻、人物传记、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1)鸡鸣桑树颠 (2)烟光凝而暮山紫 (3)此情可待成追忆(4)烽火扬州路 (5)惶恐滩头说惶恐 (6)援疑质理(二)文言文阅读(15分)2、D3、D4、C5、(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

(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1)【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高考语文(江苏专用)核心题点精练:第一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核心题点精练三+三、特殊句式译到位

高考语文(江苏专用)核心题点精练:第一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核心题点精练三+三、特殊句式译到位

三、特殊句式译到位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矿税流毒,宇内已无尺寸净地,而淮徐之陈增为甚。

增名下参随程守训者,徽人也,首建矿税之议。

自京师从增以出,增唯所提掇,认为侄婿。

又不屑与诸参随为伍,自纳银助大工[注],特授中书舍人,直武英殿。

自是愈益骄恣。

是时山东益都知县吴宗尧,疏劾陈增贪横,当撤回。

守训乃讦宗尧多赃巨万,潜寄徽商吴朝俸家。

上如所奏严追。

宗尧徽人,与朝俸同宗也。

自是徽商皆指为宗尧寄赃之家,必重赂始释。

唯稍畏淮抚李三才,不敢至李所,住泰州。

李亦密为之备,佯以好语陈增曰:“公大内贵臣,廉干冠诸敕使,今微有议者,仅一守训为祟耳。

他日坏乃公事,祸且及公。

虎虽出柙,盍自缚而自献之?”增见守训跋扈渐彰,不复遵其约束,心愠已久,因微露首肯意。

李中丞觉之,潜令其家奴之曾受守训酷刑者,出首于增。

上即命李三才捕送京师治罪,及追所首多赃。

(选自《万历野获编·陈增之死》)注大工:指皇帝钦定的工程。

(1)自是徽商皆指为宗尧寄赃之家,必重赂始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虎虽出柙,盍自缚而自献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潜令其家奴之曾受守训酷刑者,出首于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从此徽商都被指控作为吴宗尧藏匿赃款的人家,一定要大加贿赂才能获释。

(2)老虎虽然已经出了笼子,但是您为什么不自己把他捆缚并献给皇帝呢?(3)(李中丞)悄悄地让曾经受过程守训严酷刑罚的家奴,向陈增告发程守训。

解析得分点:(1)被动句式,“始”,句意对。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

诗歌鉴赏和答题技巧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江苏高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

江苏高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
4.诗意浓郁 散文的诗意与它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是分不开的,其诗意的浓度同作者感情的 深度总是成正比的。为什么散文长于抒情呢?因为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写“我” 的所见所闻所感。无论写到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见解, 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同时散文有自己特殊的笔调,即所谓散文笔调。散文笔调,首 先是语言凝练,优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笔法灵活疏放,挥洒自如。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 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 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 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 能使他硬如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在他柔 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 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 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 管人家多么难堪。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
——侧重于审美体验的理解与鉴赏
文体精要 整体读文
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体裁。它是一种融叙述、描写、 抒情、议论于一体,题材广泛,形散神聚,笔法灵活,立意深远,情文并茂的文学 样式。
一、散文的选材 散文的选材范围海阔天空,表现形式灵便轻捷,行文活泼自由,记叙、描写、议 论、抒情无一不可,反映现实迅速及时。散文的创作,常常是撷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 片断甚至点滴小事,或自然界中的一个小小物件乃至一片叶、一缕光、一眼泉、一朵 花来寄托作者的情思,表达主观感受,流露某种意愿、希望和追求。散文常用象征、 衬托的手法,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寄寓某种思想感情 和生活哲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艺术手法
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细节描写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情由景生情景相生情由事生)
/以虚衬实)⑧照应⑨借景抒情⑩寓情于景赋(铺陈叙事)比(借一物喻他物)兴(先言他物)渲染动静结合(以动衬景/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抑扬点面引用(用典/化用)白描留白一语双关变抽象为形象借古喻今
比拟夸张排比反复对偶借代设问反问
⑴如何写景:修辞动静视听意象
⑵边塞诗感情:乐赞颂战争建功立业;苦反战战争残酷
⑶炼字:①手法②字义再结合语境谈句子含义③表达效果④思想感情⑤含义深远用的很好之类动态
⑷分析诗句好:①意象‐意境②炼字③修辞④结构上作用如点题
⑸景物描写:渲染氛围烘托人物
⑹评价内容好坏:①解句子②表面内容③诗人情感
⑺描绘意象把诗句内容描绘完整时间、季节、景物+总括性
⑻某句写A 却只字不提A:串讲此句怎样写出A;手法:侧面描写或其他,听觉视觉
⑼回答主题情感顺带提氛围
⑽回答对诗句的不同理解,先亮明观点
⑾分析双重含义:客观和主观
⑿赏析语言风格,可以炼字
⒀乐景衬哀情、哀静写哀情、乐景与哀情相互对比
⒁超脱之情,有无奈之中的超脱
⒂分析大的手法(上阕之类)可以有正侧面
⒃分析表达效果,加上诗人感情
1.景物描写有什么表达特色:
①选取代表性事物②动静视听正侧内心感受③修辞④语言表达富有韵味/使人如临其境⑤选取xx为观察点(视角)
⑥表现出和思想感情作者态度
2.作用:开头: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代事件地点人物背景、为下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设下悬念、其他特殊用法
中间:承上启下、与前文呼应、点题
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呼应开头、点题、使主题深刻
3.句意理解,分析每一个分句,联系上下文,结构作用
4.若写到是自身经历的,增加文章真实性,交代作者是见证者
5.抒情类文章,写意象作用,点名作者态度
6.理解小说主题,放到社会背景中
7.环境描写:①衬托②象征
8.回答丰富意蕴: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研究,分析作品意蕴以及内
涵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探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
品影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探究文本中比喻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