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学案设计: 1.4 测量平均速度学案设计(含解析)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课题测量平均速度单元第一章第4节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和方法。
①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
②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距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难点准确计时,体会实验课的整体环节。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视察图片中几种物体的运动情况思考:①根据前边所学知识,怎样知道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②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怎样计算和比较它们的平均速度?播放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①小艇下滑时做什么运动?仔细观察,回想体会。
带着兴趣观看视频中人下滑的速度变化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程,引起学生兴趣。
②怎样表示运动小艇的快慢?③小艇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整个路程和上半段路程的速度相同吗?④怎样测量小艇的平均速度呢?引入新课,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讲授新课1、测量平均速度(1)提出问题由此图片过渡到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并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怎样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呢?(2)猜想与假设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3)设计实验①实验原理:②实验方法:刻度值测出SAC的长,同时测出小车从A滑到C所经历的时间t,用算出速度③实验器材: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块。
④怎样测小车运动的时间?1、学生设计实验,交流设计方案。
2、组长明确操作、记时、记录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开拓学生思维。
A、秒表的使用方法:针对实物讲解机械秒表(或电子秒表)的使用方法。
B、上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直接用秒表测出小车从A运动到B所用的时间,AB段的时间是:t2 =t B,AC段的时间是:t1 =t CC、下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思考:能让小车从B点开始运动吗?能让小车运动到B点时开始计时吗?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4测量平均速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新课
1.以生活实例导入,如描述一辆汽车从学校出发到家的行驶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
2.提问学生:“我们如何知道这辆汽车行驶的速度快慢呢?”引发学生对速度概念的回忆和思考。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要计算这辆汽车从学校到家的平均速度,应该如何进行呢?”激发学生对平均速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他们相互鼓励和反馈,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课堂总结和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4测量平均速度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章第一节“测量平均速度”,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以及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对物体运动快慢有一定的理解。但平均速度的计算和实际应用,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速度的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场景下的速度现象,如运动员百米冲刺、汽车行驶等,让学生感受速度的存在。
2.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如赛车手、运动员等,进行课堂分享,让学生了解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创设生活情境,如学校到家的往返路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自己的平均速度。
(二)问题导向
2.分配实验任务,明确各组成员的责任,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3.开展小组间的交流与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与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鼓励学生勇于承认错误,积极改进。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4.反思与评价的环节:本节课设置了反思与评价环节,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收获与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承认错误、积极改进的良好品质。
5.作业小结的环节:本节课的作业环节,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平均速度,并撰写实验报告。通过作业小结,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总结实验技能。此外,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有效反馈。
1.引导学生提出与速度相关的问题,如“什么是平均速度?如何测量平均速度?”等。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如“影响物体平均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等。
3.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小组合作
1.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实验。
1.4速度的测量 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4节速度的测量1.学会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运用v=st计算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秒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4.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5.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6.通过测量平均速度的活动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7.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重点:用秒表和刻度尺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难点:设计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多媒体课件、长木板、小木块、玩具小车、刻度尺、秒表、金属片。
一、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跑步比赛时计时员计时的照片,教师描述一些比赛中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v=st,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合作探究实验探究: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演示实验实验目的: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
实验原理:测得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根据v=st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长木板、小木块、玩具小车、刻度尺、秒表、金属片等。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用长木板和小木块组合构成)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表中。
(2)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下滑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路程时间平均速度s1=t1=v1=s2=t2=v2=交流讨论(1)实验设计是否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处?(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值得别人借鉴的经验?(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评估,提出各小组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宝贵经验,分析实验误差。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2.教师点评学生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速度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巩固速度知识。
2.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道与速度相关的应用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练习题:
1.计算题:给出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路程,让学生计算平均速度。
2.应用题: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问题。
3.实验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设计一个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
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我会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帮助他们改正。
3.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学生需在实验报告中体现出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以及对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4.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测量平均速度的科普海报。海报内容需包括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实验操作步骤等,要求图文并茂,简洁明了,便于他人理解。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速度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如《从一到无穷大》(乔治·伽莫夫著),了解速度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拓宽知识视野。
6.观察生活中的速度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重思考、积极参与,提高作业质量。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设想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4.掌握速度的单位和换算,如米/秒(m/s)、千米/小时(km/h)等。
5.通过对实际运动物体的速度测量,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状态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测量过程,增强他们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平均速度的数值?
2.小组代表汇报: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实验方案和操作技巧。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存在的问题,提供改进建议。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如计算题、实验操作题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的核心是使学生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原理。学生需了解并能够运用以下知识点:
1.理解速度的定义,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2.学会使用刻度尺、秒表等基本工具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掌握简单实验操作技巧。
-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解释平均速度的定义,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结合公式和图表,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
3.实践操作教学:
-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测量平均速度的过程。
-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操作错误及时纠正,提高实验准确性。
2.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理解在测量过程中如何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导学案设计
导学案课题:测量平均速度课型:授新授课时间:【学习目标】 1、能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2、知道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能够正确、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
4、知道超声波测距的测量原理和计算方法。
【学习重点】熟练应用停表、刻度尺测量一般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学习方法】 1、观察法2、讨论法3、启发法【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学生观看大屏幕上的图片,问:小艇在下滑过程中速度是怎样变化的,上半段和下半段相比,哪段路程滑得快?从而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1、能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2、知道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能够正确、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
4、知道超声波测距的测量原理和计算方法。
二、提出问题,引导自学布置本节课的导学问题导学问题一: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3、本实验的实验器材有哪些?4、会描述本实验的实验过程。
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自学自究;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导学问题二:1、通过实验能够得出什么结论?2、各组之间测量值的差别很大,是误差所致吗?3、该实验的误差来自于哪些方面?4、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5、超声波测距的测量原理和计算方法是什么?三、互查互助,教师点拨导学练习一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时用____________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________,用___________测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_______,测量时要____________,进行比较。
3、实验所用的器材有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其中,金属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设计
丈量均匀速度【学习目标】1.学习采纳将行程或时间分红若干段的方法来研究速度的变化。
2.认识科学研究活动。
3.培育对物体运动快慢判断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经过实验丈量数据,会正确记录丈量结果。
2.学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一、问题的提出:以下列图,一辆小车从斜面上滑下。
问题:小车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呢?二、猜想与假定:依据你的生活经验,你做出的猜想是:。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制定计划:依据我们前方的学习,我们要想研究小车在斜面上速度的变化,我们能够采纳分段的方式把斜面,而后分别丈量小车运动的,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小车的。
(在上图画出表示图)由于要计算小车的速度,依据速度公式需要丈量小车运动的和,我们要选择的实验器械是。
2.思虑:(1)小车运动的距离是哪一段呢?请你在上图中标出来。
(2)在我们分的时候,你是把时间分红两段仍是把行程分红两段?在图上标出来并写上分得的大小。
(3)你是怎样丈量上面一段的时间的?(4)我们该怎样丈量下边一段的时间?是把小车放在中间放手后直接丈量吗?3.实验表格: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应当丈量什么?需要计算什么?你感觉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应当包括有哪些项目?请把实验表格画在下边的空白处。
四、进行实验与采集数据:依据方才的剖析与研究,进行实验,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入方才设计的表格。
注意:关于在实验中的发现、心得以及什么改良方法能够记录在下边的空格处,实验后与同学们沟通。
五、办理数据、剖析论证、得出结论:依据自己记录的结果,把小车不一样时候的速度计算出来,得出结论。
我的结论是:。
六、评估沟通:1.对照其余同学的结论,看能否与你同样?2.与同学沟通一下实验的经验?训练 1.一个小球从圆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一样的时间滚下的路程以下表所示。
时路程间 t/s s/m112439416525(1)取上面的坐标的纵坐标为行程s,每格为 5m,横坐标为时间t,每格为。
依据图中数据描点并作出小球的行程—时间图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3.针对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知识点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操作技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速度测量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实践与探究能力:
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际测量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2.利用实验数据,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究,追求真理。
4.通过对速度测量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交通安全,提高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速度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然而,对于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技巧,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实验操作充满兴趣。但同时,他们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沟通与协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中心任务:会使用测量工具,会处理实验数据设问导读测量平均速度实验:1. 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4、实验中斜面的倾斜坡度要(大或小),目的是。
5、实验中斜面底端的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6、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₁;(2)释放小车,用停表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₁;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₁;(3)根据测得的s₁、t₁,利用公式v=st(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₂和小车从顶端滑到金属片所用的时间t₂,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₂。
7、通过上述的数据可知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在不同的路段,小车的平均速度大小也不同。
自我检测:1、如图所示是小明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2)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撞到金属片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明让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所用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他的做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4)若小车通过上半段和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₁、v₂,则两者的大小关系为v1 v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1.4 测量平均速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初步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实验器材、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问题导入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
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实验来研究呢?推进新课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1.实验原理:v=s/t2.实验器材:小车、带金属档片的斜面、停表、刻度尺3.设计实验——实验装置:4.进行实验——实验步骤:步骤进行: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 1,把s 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3).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v 1=s 1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学习重点】: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学习难点】:如何准确的测量出小车的运动时间。
【自主预习】1.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都要首先了解它的__量程和分度值_,读数时,一定要有一位__估读__值。
2.使用停表:①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②停表的读数: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小盘:通常有30刻度(甲图)和60刻度型(乙图).30刻度型则每格代表0.5分钟,60刻度型每格则代表0.25分钟。
大盘:大盘每圈代表30s,共60个大刻度,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5个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0.5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这也是停表精确度为0.1s 的原因。
读数结果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则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读31-60s 。
每次读完后要_归零。
实验前先多练习几次停表的使用。
甲乙 【合作探究】探究一: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 =st.3.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 和时间t 。
实验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公式v=s/t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车的平均速度。
4.实验装置图:5.实验器材:长木板、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1)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获得运动的动力。
(2)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初中物理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同步学案 1.4 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学案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要 点 讲 解要点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 原理:v =st。
2. 实验仪器:刻度尺,停表,小车,长木板,木块,金属片等。
3. 实验步骤:用刻度尺测出小车经过的路程s ,用停表测量小车经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 ,则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 =st。
4. 实验结论:通过分析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下半段以及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可以看出小车沿斜坡滑下的速度是变化的,小车在滑下的过程中越来越快。
5. 实验注意事项:(1)斜面坡度应该小一些。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短,越不容易计时,其时间误差就会越大,所以为了尽量减小时间误差,应该减小斜面坡度。
(2)该实验中,测量的平均速度分别是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和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可以把这两次实验的平均速度进行对比,得出小车的运动情况。
经典例题1 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本实验的实验原理________。
(2)小车从位置甲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丙为止,通过的距离是________cm 。
(3)小车从位置甲出发开始计时,到位置乙时,所用时间如数字钟所示,小车从甲到乙所用时间是________s 。
(4)小车由甲至乙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小车由乙至丙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小车由甲至丙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
解析:(1)本实验的实验原理v =st 。
(2)由图中刻度尺可以看出:小车从甲位置到丙位置通过的距离是90.0cm 。
(3)小车在位置甲时的时间为00:05:04,到位置乙时的时间为00:05:06,因此所用时间为2s 。
(4)小车由甲至乙路程为s 甲乙=26.0cm ,时间为t 甲乙=2s ,故甲到乙的平均速度为v 甲乙=s 甲乙t 甲乙=26.0cm2s=13cm/s =0.13m/s ;小车由乙至丙路程为s 乙丙=64.0cm ,时间为t 乙丙=4s ,故乙至丙的平均速度为v 乙丙=s 乙丙t 乙丙=64.0cm4s =16cm/s =0.16m/s ;小车由甲至丙路程为s 甲丙=90.0cm ,时间为t 甲丙=6s ,故甲至丙的平均速度为v 甲丙=s 甲丙t 甲丙=90.0cm6s =15cm/s =0.15m/s 。
1.4 速度的测量(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第4节速度的测量(教学设计)据这两张照片的拍摄时刻就能算出车辆通过这段距离的时间,从而算出车辆的平均速度。
这就是区间测速的原理。
请你想一想:应该怎样测量物体的速度?下面我们来实际测量一个沿斜面下滑的小车的平均速度。
学习新课 一、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 设计实验【提出问题】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仪器?【总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1)我们可以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s ,用秒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 ,依据公式v= s/t ,就可以算出小车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我们可以将长木板的一端用木块垫起,搭建一个斜面,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小车可在这个斜面上运动。
(2)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3)实验原理:v =st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s 和时间t 。
(4)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挡板等。
【提问】你能说出各个器材的作用吗?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进行补充。
【总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 (5)实验器材的作用①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能够自由下滑。
②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会放”、“会读”、“会记”。
③停表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会读停表的示数:示数=小表盘示数(min )+大表盘示数(s ),根据小表盘分针是否过半加30s 。
④金属片的作用:让小车停止运动,便于测量时间。
(6)实验注意事项【提问】搭建斜面时,对斜面的坡度有什么要求?①搭建斜面时,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斜面的坡度太小,小车可能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太大,小车运动的速度大,时间短,导致测量难度大、实验误差大。
②实验过程中,斜面的倾斜程度不能变。
③测量小车下滑路程时,起点从车头算起,终点也应该是车头。
2. 实验步骤(1)如图,将长木板的一端用小木块垫起,形成一个坡度很小的斜面;(2)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1,把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实验记录表格中;(3)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4)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八年级物理上册学案设计:1.4测量平均速度学案设计(含解析)(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1.实验目的:2.实验器材:3.实验原理:4.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与记录数据】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结论:【交流评估】1.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2.还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3.还有哪些可以完善的地方?【跟踪训练】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用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计时的同学反应较慢,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s1段的平均速度偏(填“大”或“小”).课堂检测1.一小汽车在一段10 km的平直公路上,以36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则小汽车( )A.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大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B.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小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C.在任意10 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是100 mD.在第1 s内通过的路程与第2 s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2.在记录数据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记录的数据是不合理的,这个数据是(填“可以”或“不可以”)修改的,应该根据所得的数据,分析,纠正错误.3.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停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过10 m、20 m、30 m、40 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路程s/m 10 20 30 40时间t/s 2.5 4 5.5 6.5根据上面数据,计算出王军同学(1)从起点到1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2)从10 m处到2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3)从20 m处到4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4)在这40 m内王军同学做的是运动.参考答案自主探究跟踪训练1.刻度尺停表v=2.小3.大课堂检测1.C 解析:小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等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故A、B两项错误;小汽车的速度v=36 km/h=10 m/s,表示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即在任意10 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vt=10 m/s×10 s=100 m,故C项正确,D项错误.2.答案:不可以原因解析:实验数据的记录必须符合实验事实,不可以把不合理的数据加以修改,因为不合理数据可以反映实验过程中的不合理的地方,便于纠正错误,减小实验误差或避免错误.3.答案:(1)4 (2)6.7 (3)8 (4)变速解析:(1)从起点到10 m处的路程s1=10 m,所用时间t1=2.5 s则平均速度v1==4 m/s.(2)从10 m处到20 m处的路程s2=10 m,所用时间t2=(4-2.5) s=1.5 s.则平均速度v2==6.7 m/s.(3)从20 m处到40 m处的路程s3=20 m,所用时间t3=(6.5-4) s=2.5 s.则平均速度v3==8 m/s.(4)王军同学在40 m内的速度越来越大,所以他做变速运动.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全碳气凝胶”是我国科学家研制的迄今为止密度最小的材料,密度只有3kg/m3.某型号汽车发动机采用质量为120kg、密度为6×103kg/m3的高强度合金材料制造,若采用“全碳气凝胶”制造,需要“全碳气凝胶”的质量为A.6g B.60g C.600g D.6000g2.把两个物重相同的实心铁球和铝球,浸没在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A.相等B.铝球的比铁球大C.铝球的比铁球小D.浮力都等于重力3.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5.合作探究: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以下问题:
a.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b.在测量物体平均速度时,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c.平均速度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3.教师强调平均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28页的练习题1、2、3,并认真核对答案,对自己的解答进行反思和总结。
5.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物体运动速度与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过程自主探究平均速度的概念。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利用实际案例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2.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正确使用刻度尺、秒表等测量工具,进行物体运动速度的测量。
3.能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物体运动速度与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3.实践操作,培养技能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备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和“测量平均速度”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测量平均速度”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3. 通过实验,学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距离和时间,从而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4. 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确保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准确性,减小误差等。
5. 能够运用所学的平均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实验过程中误差的减小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测量平均速度”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测量平均速度”内容,强调“测量平均速度”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测量平均速度”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4. 团队合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v=Δx/Δt。
(2)掌握计算物体平均速度的方法:能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的平均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问题驱动:提出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速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难点:1.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2.绘制表格。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图片, 生活中大部分物体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我们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我们要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速度的测量。
激流勇进的视频,学生带着兴趣观看视频中人下滑的速度变化。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教师顺势提出: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部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如何测量平均速度?(二)新课讲授:实验原理教师提出问题: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实验原理是v =s t。
学生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刻度尺和停表。
小组同学讨论以下问题:(1)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2)要使用停表前应观察什么?教师点拨:1.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使用时要放对、读对、记对。
2.观察停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停表的最小刻度是0.1 s ,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
教师提问: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学生讨论得出:需要的实验器材有: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实验设计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分段。
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2.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明确实验步骤。
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实验前练习测量几次,并根据要测量的数据讨论交流如何绘制实验表格。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学案设计
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掌握停表的使用,会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体验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
【知识回顾】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___ _____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________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速度快。
3.声音的速度是340m/s,人喊话后0.2s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s走了3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 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自学导读】 1. 实验原理;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预习检测】1.为测量运动员短跑时的平均速度.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每隔10m作一记号.选出4位记时员分别站在10m、20m、30m、40m处;让该运动员跑完40m路程即告实验完毕。
(1)实验中所用的主要器材是_______和_______;(2)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3)设计出实验记录表格。
2.小明在利用图7进行“测平均速度”实验时,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下,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
实验次数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1 S1=75 cm t1=2.6s V1=28.85 cm/s2 S2=75 cm t2=2.5s V2=_____ cm/s3 S3=75 cm t3=2.4s V3=______ cm/sv=______ cm/s3.小明同学想利用图8中的器材探究: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猜想:(1)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
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自主探究
【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猜想假设】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1.实验目的:
2.实验器材:
3.实验原理:
4.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与记录数据】
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结论:
【交流评估】
1.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
2.还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
3.还有哪些可以完善的地方?
【跟踪训练】
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用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计时的同学反应较慢,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s1段的平均速度偏(填“大”或“小”).
课堂检测
1.一小汽车在一段10 km的平直公路上,以36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则小汽车( )
A.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大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
B.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小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
C.在任意10 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是100 m
D.在第1 s内通过的路程与第2 s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2.在记录数据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记录的数据是不合理的,这个数据是(填
“可以”或“不可以”)修改的,应该根据所得的数据,分析,纠正错误.
3.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停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过10 m、20 m、30 m、40 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
根据上面数据,计算出王军同学
(1)从起点到1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
(2)从10 m处到2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
(3)从20 m处到4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
(4)在这40 m内王军同学做的是运动.
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跟踪训练
1.刻度尺停表v=
2.小
3.大
课堂检测
1.C 解析:小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等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故A、B两项错误;小汽车的速度v=36 km/h=10 m/s,表示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即在任意10 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vt=10 m/s×10 s=100 m,故C项正确,D项错误.
2.答案:不可以原因
解析:实验数据的记录必须符合实验事实,不可以把不合理的数据加以修改,因为不合理数据可以反映实验过程中的不合理的地方,便于纠正错误,减小实验误差或避免错误.
3.答案:(1)4 (2)6.7 (3)8 (4)变速
解析:(1)从起点到10 m处的路程s1=10 m,所用时间t1=2.5 s
则平均速度v1==4 m/s.
(2)从10 m处到20 m处的路程s2=10 m,所用时间t2=(4-2.5) s=1.5 s.
则平均速度v2==6.7 m/s.
(3)从20 m处到40 m处的路程s3=20 m,所用时间t3=(6.5-4) s=2.5 s.
则平均速度v3==8 m/s.
(4)王军同学在40 m内的速度越来越大,所以他做变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