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遗忘的理论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遗忘的理论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遗忘的理论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遗忘的理论通过最新吉林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7年吉林教师资格考试内容、考试时间、招聘条件,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为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幼儿:《综合素质》、《保教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在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当中,关于中学生学习心理这一章节的考查,所占分值非常大。从2015年上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平均考查分值在30分左右,占整个考试的20%。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认知过程。因此,本文重点为大家讲解一下认知过程中的记忆最大变化--遗忘。常见的出题形式包括:遗忘规律(单选题);遗忘理论(例子反选题、多选题和简答题);防止遗忘的方法(材料分析题)。接下来,带领大家对这一部分知识点加以剖析,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

一、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学习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记忆内容的保持率会发生不均匀的变化,并由此得出了遗忘规律:

(1)遗忘进程先快后慢,呈负加速。(最重要的一条规律)

(2)遗忘在学习结束之后立即发生。

(3)遗忘到一定程度以后几乎不再遗忘。

(4)遗忘进程在学习后,初期的20分钟进展最快。

(5)一般情况下,最先遗忘的是对学生没有重要意义、不感兴趣的内容。

二、遗忘理论

(1)记忆痕迹衰退说

巴甫洛夫认为,记忆内容之所以遗忘是因为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最后消退。就像我们很多人对于高中会做的数学题现在已经不记得了,就是因为我们早已不在接触数学知识,没有得到强化而遗忘。记忆痕迹衰退说给我们的教育启示是应当及时复习。

(2)干扰抑制说

遗忘是由于学习的材料之间产生相互干扰所致。包括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情况。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内容对后学习的内容产生干扰,导致后学习的内容产生遗忘。比如说先学习汉语拼音,后学习英语音标。我们总是忘记英语音标的读法,将其读成汉语拼音的发音。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内容对先前学习的内容产生干扰,导致先前学习的内容产生遗忘。比如当我们熟练掌握英语音标时,又会对之前学习的汉语拼音产生干扰。

单一抑制:我们在学习完一天的内容之后,会发现早上和晚上记忆的内容不容易遗忘。就是因为早上学习的内容只受倒摄抑制,而不受前摄抑制;晚上学习的内容只受前摄抑制,而不受倒摄抑制。这种情况就叫做单一抑制。

双重抑制:在一天的学习结束之后,中间学习的内容最容易遗忘,是因为中间学习的内容既受前摄抑制又受倒摄抑制,这种情况叫做双重抑制。

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交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同样可以解释在一天的学习当中,早上学习的内容不容易忘记。

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可以解释在一天的学习当中,晚上学习的内容不容易忘记。

(3)同化说

奥苏伯尔认为遗忘是因为学习了高级概念之后,低级概念发生遗忘。比如当我们被问及什么样的角是直角的时候,会想到“90度的角是直角”,而很少想到“两条线垂直形成的角是直角”。就是因为前者为高级概念,后者为低级概念。这实际上是一种认知结构简化,能减少记忆负担。因此,在遗忘理论中,同化说被认知是唯一一种积极的遗忘。

(4)动机说

动机说又叫压抑说,弗洛伊德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受到压抑,如果压抑解除,记忆就会恢复。

情绪压抑:当我们在紧张或着急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遗忘。比如着急出门,越着急越找不到钥匙,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的时候却能够想起来钥匙放在哪里。

动机压抑:有些时候我们想不起来一些事情,是因为我们缺乏动机。这一观点其实跟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有关,我们会将自己一些无法接受的欲望、观点或者痛苦的经历压抑到自己的潜意识中去,产生动机性遗忘。比如,一个无法接受自己失恋的人在遭遇车祸醒来之后,会将失恋这一事实忘记,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因此,压抑也是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

(5)提取失败说

该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遗忘只是因为缺少提取的线索,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信息就能被正确的提取。生活中的舌尖现象,即到嘴边的话想不起来了就是因为缺少提取的线索,导致遗忘。

三、真题回顾

(1)有些学生在考试时,由于紧张之前已经保持的知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心理学中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的理论是_____。

A: 消退说 B: 干扰说 C: 压抑说 D: 提取失败说

答案:C

【解析】遗忘是因为情绪受到了压抑导致的,是压抑说。

(2)李小明同学今天在参加物理考试时,对于一些简单而熟悉的力学公式,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其中涉及的遗忘理论主要是_____。

A: 衰退理论 B: 干扰理论 C: 动机性遗忘理论 D: 提取失败理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李小明很简答的问题想不起来了,其实并没有真正的遗忘,而是缺少提取的线索。是提取失败说。

四、知识点辨析

上述两道相似的考题选择结果却不一样,在本部分知识点中,需要同学们重点区分的是压抑说与提取失败说两种理论。压抑说与提取失败说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是因为情绪或动机受到压抑导致遗忘,在考试过程中,往往解题的关键就是题干描述中出现“紧张”、“着急”等词语。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

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 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第一模块 1.20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终身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为什么?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3.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人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5.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首先,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其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最后,制定教育目的还需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6.素质教育的特征(内涵)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7.美育的作用 答: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8.五育之间的关系 答: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体育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第二模块 9.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答: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第二,腔调内容的基础性;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总结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总结 1、教学技能的观点:活动方式说,行为说,结构说,能力说,知识说; 2、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3、教学技能的含义:教学技能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整体体现;教学技能是内外兼修的结果;教学技能是在教师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不同发燕尾服阶段表现出的三种不同形态。教学技能即表现为为教师个体的经验,又是教师群体经验的结晶,它根植于个体经验,又不是个体经验的简单描述。教学技能是教师个体经验与教师群体经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多样性和简约性的统一。 5、教学技能的分类:备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技能,教学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媒体选择用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检查学习效果技能,说课与听评课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教学反思技能。 6、教学技能训练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整体素质。包括以下目标:掌握教学技能的基本知识;熟练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提高训练意识,掌握训练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形成教学能力和个人教学风格。 7、教学技能训练的原则:目的性原则,分解原则,示范原则,反馈原则,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的原则。 8、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观察法,书面作业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介入教学,教育教学实习,微格教学。 9、微格教学由美国瓦特爱伦创立。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性较强的方法。 10、微格教学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技能训练单一集中,针对性强;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全面。 11、微格教学的操作过程:理论学习和研究;确定要训练的教学技能;提供示范;组织讨论,编写教案;微格教学实践和记录,反馈评价,修改教案,再循环。12、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前提,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一环。 13、备课:是指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14、备课实质:是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对课程的领悟和把握,明确具体的课程目标,并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使之转化为课时教学目标,结合自己的个性风格和教学特长,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统观全局,二是深入章节。 15、备课类型: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16、备课内容: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17、钻研教材的意义:有助于教师掌握教材的逻辑体系;有助于教师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有助于全面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教师资格考试新大纲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点知识梳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篷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由此类也”。 (6)朱熹,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须》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 (7)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著《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并提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真题与答案

2015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答案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笔试真题及解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科目代码:302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答案]:B 2、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布鲁姆就学生学习结果划分的三大领域是() A. 知识,技能和技巧 B. 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 C. 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D.认知、应用和评价功能 [答案]:C 3、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主要说明教育具有哪种功能() A. 经济功能 B. 政治功能 C. 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答案]:A 4、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5、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有目的地培养人 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答案]:C 6、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 A. 六三分段设置 B. 五四分段设置 C. 九年整体设置 D.多种形式设置共存 [答案]:C 7、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A 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C 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B 8、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 课程标准 D.教科书 [答案]:D 9、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他在教学中贯彻了() A.直观性原则 B.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答案]:A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

30题: 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 (二)疏导原则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①严要有度; ②严要有方; ③严要有恒; ④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⑤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⑥不能迁就学生。 (四)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②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客服缺点;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修养。 (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①统一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③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六)因材施教原则 ①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世界; ②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进行教育。 (七)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③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与活力。 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1.语言说服 ①注意说服的时机,有针对性; ②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 ③做好引导总结。 2.事实说服 ①明确目的,制定计划; ②做好充分准备; ③加强指导; ④做好总结工作。 (二)榜样示法 ①选好示的榜样(先进性、时代性、典型性); ②引导学生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 ③激起学生学习榜样的倾慕之情; ④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调动行为,提高境界。 (三)情感冶法 ①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③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四)指导实践法 ①坚持严格要求; 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五)品德评价法 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②发扬,获得学生支持; ③注重宣传与教育; ④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种类:实物直观、言语直观、模像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全).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202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知识分享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一、简答题:(3X10)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2.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4.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5.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6.简述全面发展的内容 7.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8.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9.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0.简述四种不同气质类型的特征,并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如何指导 11.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12.简述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观的改变 13.简述新课改结构的主要内容 14.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5.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6.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7.建构主义学习观 18.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9.说服教育法的含义和要求 20.简述美育的任务 2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2.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3.小学班主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24.先进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育 25.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26.简述教学课程的基本规律 27.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28.教学实施的环节 29.简述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30.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历年来考察过的简答题: 【2014年下半年】: 1.简述皮亚杰7-12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2.简述学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3.简述教学研究中文检索的基本要求 【2014年上半年】 1.简述我国教肓目的的基本特征 2.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3.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2013年上半年】 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2.简述教育报告的-般结构 3.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 【2013年下半年】 1.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2.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3.中学生在安全用电方面犯了哪些常识性错误?你认为小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安全教育? 二、材料分析题(2X20) (一)材料分析题答题结构 1..总起:①这位老师(材料中)遵循了(违背了)体现了、指出……,这种做法有利于、不利于、促使、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②或者直接用知识原理进行阐释。 2..分析:结合材料分点解析(知识点+材料解析,如材料体现几个知识点则分点作答) 3.(总结)对于整个分析进行一两句话的总结。(不做硬性要求) (二)材料分析题知识点积累 1.新课改内容 师生: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独特、独立意义的人;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

1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作用 3.学校教育及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

1.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 2.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 3.有过失败的考试经理 4.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 5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6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7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8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11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简答题汇总(最新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古代产生了学校。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和象征性。 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4、现代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6、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学校的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方式。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在再生产科学知识。 7、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影响着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通过教育制度选拔受教育者,可以延续、发展或者加快改变社会政治关系。 8、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9、遗传素质的意义 [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 遗传素质的差距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4]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者决定人的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总结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总结 1、教学技能得观点:活动方式说,行为说,结构说,能力说,知识说; 2、教学技能:教学技能就是教师在已有得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与反思体悟而形成得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与心智活动方式。 3、教学技能得含义:教学技能就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与心智活动整体体现;教学技能就是内外兼修得结果;教学技能就是在教师已有知识经验得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得。 4、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就是教学技能不同发燕尾服阶段表现出得三种不同形态。教学技能即表现为为教师个体得经验,又就是教师群体经验得结晶,它根植于个体经验,又不就是个体经验得简单描述。教学技能就是教师个体经验与教师群体经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得产物,反映了多样性与简约性得统一。 5、教学技能得分类:备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技能,教学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媒体选择用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检查学习效果技能,说课与听评课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与教学反思技能。 6、教学技能训练得目标就是提高教师得业务能力整体素质。包括以下目标:掌握教学技能得基本知识;熟练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提高训练意识,掌握训练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形成教学能力与个人教学风格。 7、教学技能训练得原则:目得性原则,分解原则,示范原则,反馈原则,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得原则。 8、教学技能训练得方法:观察法,书面作业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介入教学,教育教学实习,微格教学。 9、微格教学由美国瓦特爱伦创立.微格教学就是一种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训练教师教学技能得实践性较强得方法。 10、微格教学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得紧密结合;技能训练单一集中,针对性强;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全面。 11、微格教学得操作过程:理论学习与研究;确定要训练得教学技能;提供示范;组织讨论,编写教案;微格教学实践与记录,反馈评价,修改教案,再循环。12、备课就是教学得起点与前提,就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得关键一环。 13、备课:就是指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与了解学生得基础上,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得明确,方法适当得教学方案得过程。 14、备课实质:就是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对课程得领悟与把握,明确具体得课程目标,并依据课程标准与学情使之转化为课时教学目标,结合自己得个性风格与教学特长,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包含两个层次:一就是要统观全局,二就是深入章节。 15、备课类型: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 16、备课内容: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17、钻研教材得意义:有助于教师掌握教材得逻辑体系;有助于教师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有助于全面贯彻与落实课程标准;

(完整版)下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7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 答案 、单项选择 题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 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特尔巴特 C.赞可夫 D.布鲁纳 答案:A 2、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需品,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 的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这表明教育具有()。 A. 阶级性 C.永恒性 B.历史性 D. 平等性 答案:C 3、社会成员经由教育的培养,刷选和提高,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 岗位以及科层组织之间转化和调动。这种教育功能是( ) A. 社会流动性功能 C.社会改造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D. 人口控制功能 答案:A 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 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这部教育名著是( ) A. 《理想国》 B.《巨人传》答案:D C.《教育论》 D.《爱弥儿》 5、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的烙印,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种现象表明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 ) A. 遗传素质 C.教育影响 B.社会环境 答案:B D.个体实践

6、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因素是() A.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C.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 B. 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D. 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 答案:C 7、李老师再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特长, 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不断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李老师的这种做法适应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点?( ) A. 顺序性 C.连续性 B. 阶段性D. 差异性 答案:D 8、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学生品德的发展也是由其内部矛盾推动的。学生品德发展的内 部矛盾是( ) 。 A. 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B. 社会德育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C. 学生品德发展的社会要求与学校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D. 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答案:D 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的特点是( ) A. 主动性、阅读性和引导性 C.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洁性 B.探索性、间接性和引导性 D. 间接性、引导性和复杂性 答案:C 10、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课 程设置方式是( )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2.狭义: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1. 永恒性。(人在教育就在) 2. 历史性。(古今不同) 3. 相对独立性。 a. 历史继承性(古今相同) b. 不平衡性(可超前、可滞后) 三、教育的起源 1. 生物起源论:生物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息 2. 心理起源论: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孟禄 3. 劳动起源论:劳动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四、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1. 公平、无阶级性。 2. 教育和劳动生产相结合。 3. 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奴隶社会:1. 夏朝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教育形态。 2.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特征: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3. 私学兴起:春秋时期,特征:自由。 ?封建社会:1. 战国:私学繁荣。 2. 隋唐:科举制兴起。 3. 清末:1905年,废除科举制。 ?近代社会:1.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德国最早) 3. 教育世俗化、法制化。 ?现代教育:20世纪之后教育的新特点。(口诀:全民多献身) 1.教育的全民化。 2.教育的民主化。 3.教育的多元化。 4.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 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 (一)萌芽阶段 1. 《学记》:世界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教学 二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7. 杜威:现代教育代表人物。 a. 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b. 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c. 学校即社会。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备知识点(三)

71.身心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的生理发展 1.身体外形剧变。表现在:身高迅速增长,体重急剧增加,骨骼和肌肉迅速生长。 2.体内机能增强。主要表现在:心脏发育趋于成熟,脉搏跳动减慢,心脏重量、形体、恒定性及血压都接近成人;呼吸系统方面,肺活量接近成人水平;大脑机能显着增强,内抑制机能逐步发育成熟,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明显增加。 3.性的发育成熟。性的成熟表现在:生殖器官的增大,体态上出现新特征,男性、女性气质逐渐明朗化。 72.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日益发展 第一信号系统:对现实的具体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对言语刺激、抽象信号等形成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机制。 73.中学生性心理发展

(一)异性疏远期 这个时期大约在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一、二年级。这时由于青春萌动,男女生理上出现的明显差别,使他们感到陌生不安,又由于他们缺乏两性的知识,因此在异性面前,就产生了一种害羞或畏惧心理,从而使男女同学暂时疏远。 (二)异性接近期 初中二年级以后,中学生进入了青年初期。此时情窦初开,男女之间又有了一种喜欢接近的需要,他们的性心理发展又开始进入了相互吸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新时期,男女同学愿意在一起学习、工作和活动。 (三)两性恋爱期 恋爱期的显着标志是爱情集中于一个异性,对其他异性的关心明显地减少,喜欢与自己选择的对象单独相处而不大愿参加集体性的活动,经常陷于结婚的幻想之中。这个阶段一般从青年初期的中后阶段开始,是青春期性意识表现

和发展的相对成熟阶段,这也是青春期性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从这个阶段开始,才可能逐渐产生和形成真正的爱情。 74.中学生的异性交往 中学生正处在朝气蓬勃、独立意识强烈的青春期,随着性生理的成熟,性意识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自然会产生一种喜欢接近异性的感情倾向。作为教师一定要理解、宽容,指导学生在把握良好尺度的前提下健康交往。 (一)教师对异性交往中的引导 1.抓好青春期教育。2.提倡异性学生的正常交往。3.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二)异性交往应遵守的准则 1.要自然适度。2.要注意交往的场所和方式。3.要留有余地。4.不能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75.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文化 内在:成熟和需要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鼻祖,生就的,环境起引发作用 格赛尔:成熟机制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复演说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 外在:环境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及学校教育等,注重教育的价值 荀子:今人生性…顺是… 洛克:白板 华生:健康婴儿一总统到小偷 教育的功能 生产力 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政治功能 ②经济功能 4.科 3.教育的内容、手段 技功能育结构的变化 4..学校专业设置 威尔逊: 然本能 更新和创造文化(新思潮、新思想、 新技术) 基因复制是决定人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对教育的制约作用Y 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3.学校课程的发展 教育 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4. 教育目的确定 1?传承文化:传递、保存、活化 5. 教育内容的选择 改造文化(选择、整理和提升) 2. 3. 传播、交流融合文化(国际、民族)

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教育是特殊的环境和实践;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和促进作用 一、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二、促进作用:个体个性化(体现在:主体意识,个体特征、价值观;心理内 化)和个体社会化(内容:遵守规范、树立理想、掌握双基。方面:政治、道 德、性别、语言) 1. 教育工作核心 2. 教育活动评判依据、出发点、归宿 ②激励、③评价的重要标准 3. 全部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灵魂,是教育 的最高理想 (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教师的教学目标 4. 教育内容选择、教法选择、评价教育 教师的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1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培养人的活动 2专门的教师 3能控制调节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 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做出社会性规范 2开发特殊才能和个性功能 3对个体发展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III II 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层次: III ;;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III 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的作用:①导向、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 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 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克己复礼、诲人不倦;四书五经、六艺 2、孟子:(亚圣)最早使用“教育”一词;人性本善:非良知良能;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自觉:强调内省 3、荀子:人性本恶;化性起伪;教人向善 4、道家: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 5、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オ学校和社会大学。主要内容有: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生活相互联系。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西方教育名家名作: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细斯:捷克教育家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洛克: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二、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含义:1、教育是活动。(思想、观念)2、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 3、教育是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学活动) 4、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人的活动。(生产活动、娱乐活动) 5、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一培养人。(影响的积极与消极) 6、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与管理、治疗与咨询的区别)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8、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一种④有目的、有意识地⑤培养③(影响)人的②社会实践①活动。 狭义的教育一一学校教育 教育的起源与基本形态: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现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 结论: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枸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2)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

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

生产力 文化

教育 在:成熟和需要 佛洛依德:性本能是自然本能 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鼻祖,生就的,环境起引发作用 格赛尔:成熟机制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复演说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

外在:环境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及学校教育等,注重教育的价值 荀子:今人生性…顺是… 洛克:白板 华生: 健康婴儿→总统到小偷 ------------------------------------------------------------------------------------------------ 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教育是特殊的环境和实践;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和促进作用 一、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培养人的活动 2.专门的教师 3.能控制调节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 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做出社会性规 2.开发特殊才能和个性功能 3.对个体发展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二、促进作用:个体个性化(体现在:主体意识,个体特征、价值观;心理化)和个体社会化(容:遵守规、树立理想、掌握双基。方面:政治、道德、性别、语言) 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层次: 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目的的作用:①导向、②激励、③评价的重要标准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教师的教学目标 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师的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