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21风筝》上课2
《第21课,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第21课,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bf79feed630b1c58eeb52d.png)
《第21课,风筝》教案风筝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一、导入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读准下列字音1.生字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堕du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2.形近字嫌xián 嫌恶怒nù 愤怒堕duò堕落赚zhuàn 赚钱恕shù 宽恕坠zhuì下坠诀jué 诀别决jué 决定抉jué 抉择3.多音字è 凶恶恶ě 恶心wù 嫌恶shí什物mó 劳模什模shén什么mú 模样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主朗读课文1.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二)思考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风筝)学案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风筝)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b450011711cc7930b7161f.png)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风筝)学案新授课导学案第2课时课题《风筝》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个性化的解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感悟至爱亲情,获得思想启迪;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学法指导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文章主旨。
采纳朗读法、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层层深入领会文中浓浓的同胞手中情和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课前预习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要紧内容。
2、精读课文第3——12段,探究问题见《导学案》的研讨部分。
新授课导学案课堂导学【一】导入新课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接着研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问题探究〔1〕师范读1、2自然段,生思考〔问题情境一〕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我”见到风筝什么原因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3、“四面都依旧严冬的肃杀,毕竟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什么原因说春天“久经逝去”?什么原因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3、4段〕,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情境二〕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板书〕“我”:嫌恶,小兄弟:喜爱2、从那些神态、语言、行动能够看出小兄弟真的特别喜爱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天真、活泼、聪明〕〔3〕自由朗读第5-——11段:思考〔问题情境三〕新授课导学案课堂导学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明白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八段。
语文:备课资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风筝
![语文:备课资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风筝](https://img.taocdn.com/s3/m/a2e8c6f40722192e4436f6d6.png)
《风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从整体感知课文,探究从多角度解读课文丰富的意蕴。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观,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品读文中富含深意的句子,理解文章思想内涵。
【教学计划】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你人生历程中,你觉得什么时光是最快乐的?为什么?引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正是这句话让我们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一生背负着自责,正是这句话让鲁迅先生想起小时候对于精神虐杀的一幕,这一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风筝》这篇散文回到他的童年那段时光。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师: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这篇文章,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组自学,哪三个方面呢?——探究人物、探究语言、探究主题(板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人物、语言两个方面解读文章的主题不仅是这节课教学目标也是教学重点。
首先通过整体感知回答问题。
(出示幻灯)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回忆关于()的事,即精神虐杀的一幕。
这件事涉及到的人物:()和()。
师:好,我们就从探究人物开始解读文章的主题。
对人物的探究我们应该分两个阶段,就是“小时候”和“中年以后”的“小兄弟”和“我”分别留给我们怎样的印象。
(三)探究人物师:请第一组同学交流探究结果:小时候的“小兄弟”和“我”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幻灯)小兄弟:喜欢放风筝、活泼、可爱、胆小怕事、心灵手巧——不敢反抗我:不爱放风筝、有封建观念、粗暴、野蛮、专横自私——横行无忌(说明:要求学生走入文本,重点从3、4自然段进行分析,通过典型动作,神态把握人物的性格以及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请。
)教师引导:“我”为什么认为放风筝是没有出息的?(封建教育观念的影响)(说明:第四自然段采用表演的形式,把人物的性格特征演绎出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风筝》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风筝》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18f17c2af705cc17552709f0.png)
《风筝》说课稿一、说教材和学情(一)教材《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
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
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
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
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学情《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刚进的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
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而且我班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
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学习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探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2.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浓浓亲情的体验上;将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2)doc初中语文 (1)
![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2)doc初中语文 (1)](https://img.taocdn.com/s3/m/767dc5cddd88d0d233d46af5.png)
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版初一上)(2)doc初中语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明白得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明白得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明白得课文。
三、教学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联系前不久在厦门的风筝节,让学生谈谈放风筝的乐趣。
这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
放风筝时,我们能够/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如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闲适之事。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人在放风筝时都有着同样的心情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风筝»,看看他具有什么心情。
〔二〕、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要紧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整篇文章充满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风筝»就像一曲亲情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2、正字、正音伶仃:〔líng dīng;孤独,没有依靠〕憔悴:〔qiáo cuì;瘦弱,不行看〕嫌恶:〔wè;厌恶〕惊惶:〔huáng;惊慌〕瑟缩:〔sè;躯体因冰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咨询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摸索以下各题。
阅读适应:手握笔即兴批注。
〔1〕、这篇散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2〕、3-4自然段写了什么?〔3〕、5-11自然段写了什么?〔4〕、12自然段写了什么?明确:〔1〕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
〔2〕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
〔3〕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差不多完全忘却了这件事;〔4〕我无法补过,内心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伤〕〔边讲述边点击幻灯〕〔三〕、具体揣摩。
21课《风筝》ppt课件
![21课《风筝》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cd7e845767f5acfa1c7cdc8.png)
3、亲情是黑夜中的北极星。我们曾经因为目标追逐而忽视它的 存在,直至一天我们不辨方向,因而彷徨。亲情便是那一束柔光, 指引我们迈出坚定的脚步。 4、亲情是航行中的一道港湾,每一刻都等待我们从大风大浪中 回归,在这里我们放心停留,修补创伤,准备供给,再次扬帆出 航。
21岁的鲁迅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 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 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 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 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 历正月初一,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 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 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shí
huá nɡ
sè
shù
什物
丫杈
惊 惶
伶 仃
瑟缩
嫌 恶
duò
宽恕
bǐ
chà lí dīnɡ xiá wù nɡ n
可鄙
yì
zhì nü è
掷
憔 悴
虐杀
模样
堕
苦心孤诣
惩罚
qiá cuì mú o
wúɡōnɡ ché nɡ
蜈 蚣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文中指风筝少。 憔悴: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文中指风筝色彩黯淡。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相见的离别)。 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嫌恶:厌恶。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 可鄙:令人鄙视。 瑟缩: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或兼抖动。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惊惶:惊慌。 肃sù杀(书)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第21课风筝教案(新课标)
![第21课风筝教案(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b7c474c719e8b8f67c1cb96a.png)
第21课风筝教案(新课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21、《风筝》教案设计学习目标: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当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整体感知:课文导人: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
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③质疑探究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2018年《第21课 风筝》教案-文档资料
![2018年《第21课 风筝》教案-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4a3b4411ed9ad51f01df2b8.png)
《第21课风筝》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一、导入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读准下列字音1.生字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堕du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2.形近字嫌xián 嫌恶怒nù 愤怒堕duò堕落赚zhuàn 赚钱恕shù 宽恕坠zhuì下坠诀jué 诀别决jué 决定抉jué 抉择3.多音字è 凶恶恶ě 恶心wù 嫌恶shí什物mó 劳模什模shén什么mú 模样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主朗读课文1.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二)思考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
【教育资料】《第21课 风筝》教案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第21课 风筝》教案学习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eb40bf9a910ef12d2bf9e722.png)
《第21课风筝》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一、导入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读准下列字音1.生字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堕du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2.形近字嫌xián 嫌恶怒nù 愤怒堕duò堕落赚zhuàn 赚钱恕shù 宽恕坠zhuì下坠诀jué 诀别决jué 决定抉jué 抉择3.多音字è凶恶恶ě 恶心wù 嫌恶shí什物mó 劳模什模shén什么mú 模样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主朗读课文1.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二)思考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
七年级语文上21《风筝》第二课时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21《风筝》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db5fef9b89680203d8254f.png)
七年级语文学科第 21 课风筝达标测评题(时间约5分钟)(要与同步结合起来使用,题目、题型要根据本节内容灵活把握)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⑴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⑵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
()()⑶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⑷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2.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我即刻伸手____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____在地下,____扁了。
A.拉丢压B.抓掷踏C.抓掷压D.拉丢踏3.下面与例句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已憔悴可怜模样。
A.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B.干干静静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
C.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D.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丫杈()诀()别吐蕾()伶仃()瑟()缩嫌恶()5.下边每一句中都有一个字书写有误,请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⑴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
()⑵早的山桃也多吐雷。
()⑶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极杂物的小屋去。
()⑷灰黑色的凸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第21课参考答案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⑴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丫杈:即桠杈,形容树枝歧出。
)⑵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
(伶仃,这里指风筝数量少。
)(憔悴:在句中指色彩黯淡。
)⑶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⑷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2.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我即刻伸手____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____在地下,____扁了。
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5)doc初中语文 (1)
![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5)doc初中语文 (1)](https://img.taocdn.com/s3/m/2495e88d4b35eefdc8d333e9.png)
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版初一上)(5)doc初中语文(1)一、课题的导入〈一〉背一背。
清·高鼎«风筝»导入课题。
鼓舞学生齐读,大声读,提高课堂气氛和活跃度。
风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yuán)〈二〉猜一猜。
下面这首诗是清·吴友如的一首题画诗,猜一猜描写的是一项如何样的活动:只凭风力健,不加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清云有路通。
①同学们放过风筝吗?曾经放过风筝的同学举手,并谈一谈你放风筝时的心情好吗?③由鲁迅和他弟弟关于风筝的故事引入课文:强调鲁迅的心曾因为风筝的事而繁重过,设置疑咨询,引入课题。
二、认识鲁迅①谁了解鲁迅先生的一点情形?小学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一篇课文«三味书屋»。
②补充有关鲁迅的资料: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写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讲,他有小讲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中篇小讲«阿Q正传»;还有其他杂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一〉学法指导: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注意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假如有咨询题能够随时举手咨询我,注意学习要求。
①标出每一自然段的序号,找出不认识的字、不明白得的词,看谁又快又认真。
〔时刻:7分钟〕②读完课文想一想,这篇散文诗向我们表达了一件什么事?作者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注意:结合听、点学生们的回答进行板书〕〈二〉学习指导: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注意和学生交流,把握学生学得情形。
①注意纠正下了字的读音:模样嫌恶什物掷在地下虐杀堕着②和同学们交流整体感知的情形。
四、质疑探究〈一〉学法指导:通过同学们对课文的初步阅读,我们对文章有了粗浅的认识,我想,课文中确信有你不明白得的句子,不明白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