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第17讲)
合集下载
烹饪与化学上课用ppt
2.合成食用色素 化学合成食用色素有价格低廉、色泽鲜艳、着
色稳定性高、色彩多样等特点,广泛被食品企业所 使用。这些合成色素如果食用过量,会引起人体慢 性中毒、畸形,甚至致癌等症状。由于毒理方面的 原因,合成的食用色素使用受到很多限制,而且不 断被淘汰。
食物的色素主要有天然色素、 合成色素和人工着色物质三类。
• 1.天然食用色素----指未加工的自然界的花、果和 草木的色源。常用的天然食用色素主要有:
• (1)红曲色素—用乙醇浸泡红曲米所得到的液体红色 素。可直接用于红香肠、红腐乳、各种酱菜及各种糕 点的着色。
• (2)姜黄素--从姜黄茎中提取的一种黄色色素。由于 具有稳定性好、着色力强、色泽鲜亮等特点,广泛作 为食品的着色剂使用。资料显示:姜黄素能抑制实验 动物皮肤癌、胃癌、十二指肠癌、结肠癌及乳腺癌的 发生,显著减少肿瘤数目,缩小瘤体大小 。
涂层易被破坏,不能与金属配
易清洗用油
有机化合物涂层在使用过程中
逐渐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 因铝盐有毒,酸、碱、盐对铝都 有腐蚀作用,使用铝锅时需小心 。在铝锅里存放菜肴的时间不宜 过长,不要用来盛放醋、酸味食 物、碱水和盐水。均加重铝的溶 出。
• 使用不锈钢产品时不可烹饪酸碱 性食物,不宜久放醋、盐、酱油 、菜汤等,不能用来煮煎中草药 。
水迹,保持其清洁光亮;(2)盛放食物或水 不要过夜;(3)金属类锅若有轻微锈迹可用 些食醋擦洗;(4)做不同的菜,用不同的锅 ;(5)不要突然冷却处于高温中的锅,以免 缩短使用寿命;(6)发现家里的锅腐蚀严重 ,就要赶快把锅换掉;(7)提倡几种锅定期 轮换使用,如3个月交换一次,切忌长年累月 使用同一种锅。不用时将炊具涂上油膜。
合专家委员会日前警告公众关注食品中的丙烯酰胺, 呼吁采取措施减少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确保食品 的安全性。
《烹饪与化学》PPT课件
⑥葡萄糖酸
完整版课件ppt
30
(2)常用家庭调料
1)食醋。我国的名醋主要有:
①山西老陈醋。
②四川保宁醋。
③江苏镇江醋。
2)其它调料
各地均有特殊调料,大都以酸、香为特点,兼有其它 味。较著名的有:
①贵州独山盐酸。
②广西玉林酸料。
③湖南湘潭龙牌酱油。完整版课件ppt
31
2.甜
甜味是与糖联系在一起的。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是 大家熟悉的糖。它们不仅味道甜,而且还供应人体能量。
1211灭火器很适宜居民家庭使用,它体积 小巧,使用方便。内装二氟一氯一溴甲烷。这 种物质在高温下能分解产生游离基,参与燃烧 反应而中止燃烧,是典型的化学抑制法灭火。
完整版课件ppt
7
3.煤气中毒
煤气中毒,轻者头晕心慌、四肢无力;重者昏迷
不醒,呼吸微弱,抢救不及时甚至可能死亡。
煤气的有毒成分是什么呢?煤气主要来自灶具或
完整版课件ppt
24
(3)食用香精
分水溶性和油溶性两种。其中以香猫酮、香叶醇、甲
酸香叶酯为基体的香精最为重要。
由于调香是一种专门技术,香型极多,主要有两种类
型:①花香型。如玫瑰、茉莉、兰花、桂花、麝香型等,
模仿自然界各种名花的香;
②想象型。如清香、水果、芳芳(兰花型)、东方、
菲菲(清草香型)、科隆(柑桔香型)以及美加净等,即
半 乳 糖
0.49- 0.74
乳 糖
0.40- 0.60
糖 精 *
甜 度 0.33- 0.60 0.33- 0.6 0.27- 0.52 0.16- 0.28
450- 700
糖精的化学名为邻苯甲酰磺亚胺,不符合“糖”的定义。
烹饪化学.ppt
而蔬菜中的无机盐又是人类获得无机物质营 养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生物体内已经发现 的,为人体所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如Fe、 Zn,Mn、Mo、Co等更是引人注目。
无机盐变化的几种形式:
流失:植物及动物的食品原料在加热时即收缩, 汁液被分离出来,其中可溶性的碱金属盐类随汁 液流出,而钙、镁等盐类在酸性时也被溶解出来。 如白菜在煮沸四分钟时,钙,磷的损失率,经测 定,若全叶煮沸可达:Ca l6%,P46%;若切断 煮沸:Ca25%,P53%。
蛋白质变化几种形式:
变性作用 →适度变性--改善口感,易于消化 →过度变性--口感不佳,营养损失 胶凝作用 →形成半固态物质--豆腐、蛋羹 羰氨反应 →赋予食品风味和色泽
4、糖类的变化
糖亦称碳水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 有机物质。
主要存在于植物中,一般占植物干重的 50~80%;而在动物体中的含量,仅占动 物干重的2%以下。
等)、呈味成分等的一部分转移到煮汁中。
1、水分的变化
水是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一切生命现 象都必须在水参与下才能完成。
在大多数生物体内,水分的含量都超 过任何一种物质成分,通常可占体重 的 2/3左右。
水在生物体内不同部位其含量差异也 很大。
水分变化的几种形式:
吸水:烹调过程中添加水。如干货的涨 发;
5、脂肪的变化
脂肪分为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
在常温下,植物脂肪为液体,一般习 惯称为油;动物脂肪在常温下一般为 固体,称为脂。
脂肪是由甘油与高级脂肪酸形成的酯 类,油脂的性质与其中所含脂肪酸的 种类关系甚大。
脂肪变化的几种形式:
溶出:肉类、鱼类等的脂肪组织,在 加热时,一部分脂肪游离出来,如果 丢弃汁液,这部分脂肪将损失掉。
烹饪化学
无机盐变化的几种形式:
流失:植物及动物的食品原料在加热时即收缩, 汁液被分离出来,其中可溶性的碱金属盐类随汁 液流出,而钙、镁等盐类在酸性时也被溶解出来。 如白菜在煮沸四分钟时,钙,磷的损失率,经测 定,若全叶煮沸可达:Ca l6%,P46%;若切断 煮沸:Ca25%,P53%。
蛋白质变化几种形式:
变性作用 →适度变性--改善口感,易于消化 →过度变性--口感不佳,营养损失 胶凝作用 →形成半固态物质--豆腐、蛋羹 羰氨反应 →赋予食品风味和色泽
4、糖类的变化
糖亦称碳水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 有机物质。
主要存在于植物中,一般占植物干重的 50~80%;而在动物体中的含量,仅占动 物干重的2%以下。
等)、呈味成分等的一部分转移到煮汁中。
1、水分的变化
水是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一切生命现 象都必须在水参与下才能完成。
在大多数生物体内,水分的含量都超 过任何一种物质成分,通常可占体重 的 2/3左右。
水在生物体内不同部位其含量差异也 很大。
水分变化的几种形式:
吸水:烹调过程中添加水。如干货的涨 发;
5、脂肪的变化
脂肪分为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
在常温下,植物脂肪为液体,一般习 惯称为油;动物脂肪在常温下一般为 固体,称为脂。
脂肪是由甘油与高级脂肪酸形成的酯 类,油脂的性质与其中所含脂肪酸的 种类关系甚大。
脂肪变化的几种形式:
溶出:肉类、鱼类等的脂肪组织,在 加热时,一部分脂肪游离出来,如果 丢弃汁液,这部分脂肪将损失掉。
烹饪化学
烹饪化学教案课件
烹饪化学的重要性
烹饪化学有助于我们理解食物在烹饪 过程中的变化,掌握食物的成分和性 质,从而更好地控制烹饪过程,制作 出更加美味和营养的食物。
烹饪化学的主要内容
食物的成分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选择
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 生素和矿物质等,了解这些成分的性 质和变化是烹饪化学的基础。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性质、作用和使用 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控制食品的 质量和安全。
焦糖化反应
糖在高温下发生反应,产 生焦糖和深色物质,为食 物带来特殊的色泽和口感 。
酯化反应
脂肪和酸在加热过程中发 生反应,产生酯类物质, 为食物带来香气。
烹饪过程中食材的营养成分变化
蛋白质变性
加热会使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 使其更易消化和吸收。
淀粉糊化
加热会使淀粉颗粒膨胀和破裂,使 其更易消化和吸收。
03
烹饪过程中的化学 变化
热能对食材的影响
热能可以改变食材的 物理状态,如加热使 食物软化、煮熟等。
热能可以破坏食材中 的酶活性,从而影响 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 值。
热能可以促进食材中 的化学反应,如蛋白 质变性、淀粉糊化等 。
烹饪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美拉德反应
在加热过程中,食物中的 氨基酸和糖发生反应,产 生褐变和香味。
感更加丰富。
色彩搭配
03
根据食材的颜色特点,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使菜肴更具视觉
美感。
如何保持食材的营养成分
新鲜度
选择新鲜优质的食材,避免使用过期变质的食材,以保持营养成 分。
烹饪方式
采用合理的烹饪方式,如蒸、煮、烤等,以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
烹饪时间
控制烹饪时间,避免长时间高温加热,以保持食材的营养成分。
烹饪化学有助于我们理解食物在烹饪 过程中的变化,掌握食物的成分和性 质,从而更好地控制烹饪过程,制作 出更加美味和营养的食物。
烹饪化学的主要内容
食物的成分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选择
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 生素和矿物质等,了解这些成分的性 质和变化是烹饪化学的基础。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性质、作用和使用 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控制食品的 质量和安全。
焦糖化反应
糖在高温下发生反应,产 生焦糖和深色物质,为食 物带来特殊的色泽和口感 。
酯化反应
脂肪和酸在加热过程中发 生反应,产生酯类物质, 为食物带来香气。
烹饪过程中食材的营养成分变化
蛋白质变性
加热会使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 使其更易消化和吸收。
淀粉糊化
加热会使淀粉颗粒膨胀和破裂,使 其更易消化和吸收。
03
烹饪过程中的化学 变化
热能对食材的影响
热能可以改变食材的 物理状态,如加热使 食物软化、煮熟等。
热能可以破坏食材中 的酶活性,从而影响 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 值。
热能可以促进食材中 的化学反应,如蛋白 质变性、淀粉糊化等 。
烹饪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美拉德反应
在加热过程中,食物中的 氨基酸和糖发生反应,产 生褐变和香味。
感更加丰富。
色彩搭配
03
根据食材的颜色特点,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使菜肴更具视觉
美感。
如何保持食材的营养成分
新鲜度
选择新鲜优质的食材,避免使用过期变质的食材,以保持营养成 分。
烹饪方式
采用合理的烹饪方式,如蒸、煮、烤等,以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
烹饪时间
控制烹饪时间,避免长时间高温加热,以保持食材的营养成分。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
1、分类:
一、天然色素
动植物色素 微生物色素 矿物性色素
第2页/共19页
2、特点: 对人体健康无害,色调自然协调,还
有许多色素具有一定的营养或药理作用。 着色效力差、易变色、价格高、不易
保存等。
第3页/共19页
3、目前规定使用的天然色素: 虫胶色素、姜黄素、叶绿素铜钠盐、
辣椒红素、红曲色素、甜菜红、β-胡萝 卜素、胭脂树抽提物、焦糖色。
三、调色 1、保色:
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保护原料原有的颜 色。
第13页/共19页
2、变色: 利用烹饪过程中物料的颜色变化。
第14页/共19页
3、对色: 添加各种色料调配而成。
第15页/共19页
4、明油良色: 利用薄层油脂增加色彩效果。
第16页/共19页
四、配色
烹饪过程中常采用的仿真手段,例如用南瓜 或胡萝卜代替蟹黄
第8页/共19页
诱惑红 可用于糖果包衣,最大使用量0.085g/kg,用 于冰淇淋、炸鸡调料最大使用量为0.07g/kg
日落黄 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 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西瓜 酱罐头、青梅、乳酸菌饮料、植物蛋白饮料、 虾(味)片最大使用量0.10g/kg;用于糖果包衣、 红绿丝最大使用量0.20g/kg;用于冰淇淋最大 使用量为0.09g/kg。
第9页/共19页
柠檬黄 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 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 装、西瓜酱罐头、青梅、虾(味)片、渍 制小菜最大使用量0.10g/kg;用于糖果包 衣、红绿丝最大使用量0.20g/kg;用于冰 淇淋最大使用量为0.02g/kg;植物饮料、 乳酸菌饮料最大使用量为0.05g/kg。
第10页/共19页
一、天然色素
动植物色素 微生物色素 矿物性色素
第2页/共19页
2、特点: 对人体健康无害,色调自然协调,还
有许多色素具有一定的营养或药理作用。 着色效力差、易变色、价格高、不易
保存等。
第3页/共19页
3、目前规定使用的天然色素: 虫胶色素、姜黄素、叶绿素铜钠盐、
辣椒红素、红曲色素、甜菜红、β-胡萝 卜素、胭脂树抽提物、焦糖色。
三、调色 1、保色:
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保护原料原有的颜 色。
第13页/共19页
2、变色: 利用烹饪过程中物料的颜色变化。
第14页/共19页
3、对色: 添加各种色料调配而成。
第15页/共19页
4、明油良色: 利用薄层油脂增加色彩效果。
第16页/共19页
四、配色
烹饪过程中常采用的仿真手段,例如用南瓜 或胡萝卜代替蟹黄
第8页/共19页
诱惑红 可用于糖果包衣,最大使用量0.085g/kg,用 于冰淇淋、炸鸡调料最大使用量为0.07g/kg
日落黄 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 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西瓜 酱罐头、青梅、乳酸菌饮料、植物蛋白饮料、 虾(味)片最大使用量0.10g/kg;用于糖果包衣、 红绿丝最大使用量0.20g/kg;用于冰淇淋最大 使用量为0.09g/kg。
第9页/共19页
柠檬黄 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 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 装、西瓜酱罐头、青梅、虾(味)片、渍 制小菜最大使用量0.10g/kg;用于糖果包 衣、红绿丝最大使用量0.20g/kg;用于冰 淇淋最大使用量为0.02g/kg;植物饮料、 乳酸菌饮料最大使用量为0.05g/kg。
第10页/共19页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PPT学习教案
烹饪油脂的熔点
油脂 棉籽油
熔点 (℃)
6~4
油脂 椰子油
熔点 (℃)
20~28
花生油 大豆油 菜籽油
0~3
18~ 15
5~1
猪油 牛油 羊油
36~48 3~51 44~55
芝麻油 7~3 奶油 28~36
第6页/共24页
油脂的熔点与人体消化吸收率之间的关系: 熔点低于37℃,消化吸收率为97~98%,原
第2页/共24页
猪油
牛油
鸡油
菜籽油
橄榄油
大豆油
第3页/共24页
➢ 纯净的油脂也是无味的。 ➢ 油脂的味来自两方面: 1、天然油脂中由于含有各种微量成分,导致出
现各种异味。 乳制品的香味――酪酸(丁酸) 芝麻油――乙酰吡嗪 菜籽油――含硫化合物(甲硫醇)
第4页/共24页
2、经过贮存的油脂酸败后会出现苦味、涩味。 油脂在贮存中或高温加热时,会氧化、分
➢ 皂化值反映了组成油脂各种脂肪酸混合物 的平均分子量的大小
➢ 皂化值越大,脂肪酸混合物的平均分子量 越小,反之亦然
第16页/共24页
油脂的水解对其品质的影响
(1)在加工高脂肪含量的食品时,如混入强碱,会使产 品带有肥皂味,影响食品的风味。
(2)在油脂的贮藏与烹饪加工时,油脂都会不同程度地 发生水解反应。
第12页/共24页
4. 油脂的乳化性 油脂是不溶于水的,但烹饪中加入蛋白质、
磷脂等后,由于发生了乳化作用,油脂就可以 形成乳状液而分散于水中
第13页/共24页
二、油脂的化学性质 1. 水解反应
➢ 油脂在适当条件下能 在酸、酶催化发生水 解反应
➢ 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 大,加热时间越长水 解程度也会越大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第18讲) ppt课件
1. 绿色蔬菜贮藏中变色:贮
藏过程中容易发生“黄化”作用 变色
叶绿素 降解为无色产物和黄 色的脱镁产物
蔬菜中原有的呈黄色的类胡萝 卜素则露出来的缘故
2.绿色蔬菜烹饪加热中变色
短时间的快速加工:发生蛋白质变性、 组织破坏而释出叶绿素,所以蔬菜的绿色 更加明显;这个现象是烹饪中加工蔬菜时 判断制熟程度的主要标志
7.缓解花粉病和其它过敏症
8.增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弹性;
9.保护动脉血管内壁
10.保持血细胞正常的柔韧性从而帮助血红细胞通过细小的 毛细血管,因此增强了全身的血液循环、为身体各个部分的 器官和系统带来直接的益处,并增强细胞活力
11.松弛血管从而促进血流和防上高血压(降血压功效);
13.防止肾脏释放出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所造成的血压升高 (另一个降血压功效)
肌肉颜色的变 化
暗紫红色
鲜肉短时间存放在空 气中
鲜肉常见存放在空气 中
腐败变质的肉类
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肌红蛋 白和氧合血红蛋白 亚铁血红素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素
肌红蛋白及血红蛋白还能与一氧化氮作用,生 产亚硝基肌红蛋白及亚硝酰基血红蛋白
鲜红色 棕褐色 鲜红色
添加适量亚硝酸盐
肌红蛋白及血红蛋白与一氧化氮作用,生成亚 鲜红色 硝酰基肌红蛋白及亚硝酰基血红蛋白
烹饪化学
第一节 食品中天然色素
你喜欢吗?
天然色素的分类
来源 化学结构 溶解度
植物色素 动物色素 微生物色素 水溶性 脂溶性
1、植物色素
叶绿素
(1)物理性质 叶绿素绿色-----镁卟啉结构 叶绿素是脂溶性色素\叶绿酸是水溶性的
(2)化学性质
叶绿素与酸的反应:氢离子易进入叶绿体,置换镁原
藏过程中容易发生“黄化”作用 变色
叶绿素 降解为无色产物和黄 色的脱镁产物
蔬菜中原有的呈黄色的类胡萝 卜素则露出来的缘故
2.绿色蔬菜烹饪加热中变色
短时间的快速加工:发生蛋白质变性、 组织破坏而释出叶绿素,所以蔬菜的绿色 更加明显;这个现象是烹饪中加工蔬菜时 判断制熟程度的主要标志
7.缓解花粉病和其它过敏症
8.增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弹性;
9.保护动脉血管内壁
10.保持血细胞正常的柔韧性从而帮助血红细胞通过细小的 毛细血管,因此增强了全身的血液循环、为身体各个部分的 器官和系统带来直接的益处,并增强细胞活力
11.松弛血管从而促进血流和防上高血压(降血压功效);
13.防止肾脏释放出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所造成的血压升高 (另一个降血压功效)
肌肉颜色的变 化
暗紫红色
鲜肉短时间存放在空 气中
鲜肉常见存放在空气 中
腐败变质的肉类
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肌红蛋 白和氧合血红蛋白 亚铁血红素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素
肌红蛋白及血红蛋白还能与一氧化氮作用,生 产亚硝基肌红蛋白及亚硝酰基血红蛋白
鲜红色 棕褐色 鲜红色
添加适量亚硝酸盐
肌红蛋白及血红蛋白与一氧化氮作用,生成亚 鲜红色 硝酰基肌红蛋白及亚硝酰基血红蛋白
烹饪化学
第一节 食品中天然色素
你喜欢吗?
天然色素的分类
来源 化学结构 溶解度
植物色素 动物色素 微生物色素 水溶性 脂溶性
1、植物色素
叶绿素
(1)物理性质 叶绿素绿色-----镁卟啉结构 叶绿素是脂溶性色素\叶绿酸是水溶性的
(2)化学性质
叶绿素与酸的反应:氢离子易进入叶绿体,置换镁原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第16讲)
3.铁
人体内含铁约4~5克,是含量最多 的必需微量元素,其中60%~70% 以血红素形式存在于红血球中,在深 色肌肉中也含有血红素
植物性食物中的铁是高价铁 (Fe3+),人体消化吸收率非常低, 而动物性食物如血液、红色肌肉、肝 脏等中铁的含量丰富,且是二价铁, 比植物性食物的利用率高
在酸性环境中可促进铁的利用,因 此,维生素C有利于提高铁的利用率
6.其他
硫:维生素B1
镁 : 叶绿素
锌:免疫功能
四、烹饪加工过程对食品无机盐的影响
1.烹饪加工方法对食品无机盐的影响 无机盐在谷物等原 粮的皮、壳、糊粉及 胚芽中含量较多,加 工精度越高而损失率 越高。
许多无机盐元素是 水溶性的,因而会在 水洗、浸泡、切、煮、 烫、炖等加工过程随 汁液流出而损失。
8.89
9.28 9.40 12.00 14.60
猪肉
鲤鱼
5.60
6.40
柿子
莴苣
6.20
6.33
正常人体血液的酸碱度在pH为7.36~7.44范围 内,若pH低于7.3或高于7.5时,人体就容易生病, 典型的是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症状。 现代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存在不 合理之处,容易出现酸中毒。应该适当多吃碱性 食品。 在配餐时要特别注意原料的搭配,要注意酸碱 食品的搭配比例,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荤素搭 配,营养平衡,确保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
0.80
1.80 2.50 3.00 4.80 4.80 5.00
面粉
鳗鱼 鸡肉 牡蛎 糙米 精米 蛋黄
6.50
6.60 7.60 10.40 10.60 11.67 18.80
豆腐
洋葱 藕 黄瓜 四季豆 土豆 南瓜
烹饪化学教案课件
脂肪可以保持食物的温度 ,减缓食物的散热速度, 从而延长烹饪时间和提高 食物的口感。
润肠作用
适量的脂肪可以润肠通便 ,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蛋白质在烹饪中的作用与影响
凝固作用
蛋白质在高温下会发生凝固作用,从而形 成食物的结构和质地。
调味作用
蛋白质可以与香料结合,增加食物的风味 和口感。
保水作用
蛋白质可以吸附水分,从而保持食物的水 分和口感。
03
烹饪化学实践应用
烹饪中食材的营养成分变化
01
02
03
蛋白质的变化
烹饪过程中,蛋白质会发 生变性,影响其消化率和 营养价值。
脂肪的变化
高温下烹饪会使脂肪酸氧 化,产生有害物质,同时 影响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 值。
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烹饪过程中,淀粉会糊化 ,糖会发生焦化反应,影 响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
保留食物中的膳食纤维
烹饪过程中尽量保留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如选择全谷物、蔬菜、水 果等食材。
合理烹饪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蒸、煮、炖、焖等低温烹饪方法
01
这些方法能够较好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素,同时使食物更加软
烂,易于消化。
炒、煎、炸等高温烹饪方法
02
这些方法能够使食物更加香脆可口,但需要注意火候和时间,
避免过度烹饪导致营养流失。
营养价值
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对于维 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碳水化合物在烹饪中的作用与影响
甜味剂
碳水化合物中的糖类 物质可以增加食物的
甜味和口感。
粘合剂
碳水化合物可以形成 粘稠的溶液,从而增 加食物的粘性和质地
。
保湿作用
碳水化合物可以吸附 水分,从而保持食物
润肠作用
适量的脂肪可以润肠通便 ,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蛋白质在烹饪中的作用与影响
凝固作用
蛋白质在高温下会发生凝固作用,从而形 成食物的结构和质地。
调味作用
蛋白质可以与香料结合,增加食物的风味 和口感。
保水作用
蛋白质可以吸附水分,从而保持食物的水 分和口感。
03
烹饪化学实践应用
烹饪中食材的营养成分变化
01
02
03
蛋白质的变化
烹饪过程中,蛋白质会发 生变性,影响其消化率和 营养价值。
脂肪的变化
高温下烹饪会使脂肪酸氧 化,产生有害物质,同时 影响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 值。
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烹饪过程中,淀粉会糊化 ,糖会发生焦化反应,影 响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
保留食物中的膳食纤维
烹饪过程中尽量保留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如选择全谷物、蔬菜、水 果等食材。
合理烹饪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蒸、煮、炖、焖等低温烹饪方法
01
这些方法能够较好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素,同时使食物更加软
烂,易于消化。
炒、煎、炸等高温烹饪方法
02
这些方法能够使食物更加香脆可口,但需要注意火候和时间,
避免过度烹饪导致营养流失。
营养价值
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对于维 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碳水化合物在烹饪中的作用与影响
甜味剂
碳水化合物中的糖类 物质可以增加食物的
甜味和口感。
粘合剂
碳水化合物可以形成 粘稠的溶液,从而增 加食物的粘性和质地
。
保湿作用
碳水化合物可以吸附 水分,从而保持食物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第15讲)
二、酶的分类
内源酶
酶 外源酶
微生物产
生的外源酶 酶制剂
三、酶的催化作用特点
高效性
高度的专一性 酶的催化作用特 点 在常温下进行反应
强酸、强碱、高温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件下,酶失去催化 活力
四、影响酶活力的主要因素
1、温度 温度是酶促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第一阶段:
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度增大,达到最大值。
原因:是由于温度的升高,使反应的活化分子数 增加,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酶促反应 速度增大。当升到某一温度时,反应速度达到最大。
第二阶段:
当温度升高到一 定值时,若继续升 高温度,酶促反应 速度则不再提高, 反而降低。
原因:这是由于 当超过某一温度时, 酶蛋白的热变性使 酶变性失活,使得 酶促反应速度迅速 下降。
2、pH值
pH值也是酶促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很复杂。 它不但影响酶的稳定性,而且还影响酶的活 性部位中重要基团的解离状态、酶-底物复合 物的解离状态以及底物的解离状态,从而影响 酶促反应速度。
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最适pH
最适pH:酶促反应速度最大时的pH。 一般酶的最适pH在4~8之间。植物和微 生物体内的酶,其最适pH多在4.5~6.5之间; 动物体内大多数酶,其最适pH接近中性,一 般为6.5~8.0之间。个别酶的最适pH可在较 强的酸性或碱性区域,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 为1.5,精氨酸酶的最适pH为9.7。
与酶的最适温度一样,酶作用的 最适pH也不是一个特征常数。它也 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影响最适pH的因素:如酶的纯度, 底物的种类和浓度,缓冲液的种类 和浓度等。
所以,酶的最适pH只有在一定条 件下才有意义 。
烹饪化学完整版全套PPT电子课件
腌制、发酵等非热加工方 法
这些方法通过酶或微生物的作 用改变食材成分和风味。但腌 制过程中可能产生亚硝酸盐等 有害物质,需控制加工条件和 时间。
22
综合评价
不同烹饪方法对食材成分的影 响各有利弊,应根据食材特性 和烹饪目的选择合适的烹饪方 法。同时,注意控制加工条件 和时间,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和营养损失。
烹饪化学完整版全套PPT电 子课件
2024/1/27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7
• 烹饪化学基础概念与原理 • 食材中水分、矿物质及维生素 • 食材中蛋白质、脂肪和糖类 • 烹饪过程中色香味形成原理 • 烹饪方法对食材成分影响 • 现代技术在烹饪化学中应用
2
01
烹饪化学基础概念与 原理
16
呈香物质及其相互作用
呈香物质种类
包括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等 挥发性化合物,以及含硫化合物
等。
相互作用机制
呈香物质在烹饪过程中挥发、氧 化、还原等反应,形成独特的香 气组合,如酯化反应产生的果香
、美拉德反应产生的肉香等。
影响因素
食材种类、烹饪温度和时间、调 料使用等因素都会影响呈香物质
的产生和相互作用。
维生素的生理功能
促进生长发育、维持正常 生理功能、保护细胞免受 氧化损伤等。
10
03
食材中蛋白质、脂肪 和糖类
2024/1/27
11
蛋白质结构与性质
2024/1/27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
氨基酸、肽链、多肽
蛋白质的高级结构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
蛋白质的性质
两性、胶体、变性、沉淀等
12
脂肪组成与性质
脂肪的基本组成
烹饪化学教案PPT
白质 脂肪 糖类 维生素 不同的食品含量不同,称为食品的一般化学成分。
二、烹调过程中的食品成分变化
食物的烹调方法是各式各样的,成分的变化是多 种多样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而成分的损 失程度也不相同。 烧、盐渍时水分损失大。 脂肪在加热时部分流出。 蛋白质在受热时一般损失较少。 在蒸煮食品时,可溶性成分(盐类、糖类、维生素 等)、呈味成分等的一部分转移到煮汁中。
糖类变化的几种形式:
焦糖化反应:糖类在加强热(熔点以上)时, 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下,会变为深色物 质,即发生焦糖化,而在碱性条件下会加 速这种变化。 羰氨反应:糖类在有氨基化合物存在下, 加热时,糖类的羰基与氨基可结合形成褐 色物质,故称羰氨反应。 它们都可给食品带来美好的色泽和风味, 但亦可给食品带来不良影响。
二、《烹饪化学》的研究内容
结构和性质及其变化给烹饪带来的
影响 →→→正面和负面
1、研究烹饪原料及产品中的物质成分 与烹饪加工相关的重要性质(包括物 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对 形成和保持食品的色、香、味、形及 营养价值所起的作用。
2、研究在烹饪加工中食品物质成分的
相互作用规律和对这些规律加以利用 和控制的方法,即如何利用这些规律 或控制这些规律。
6、维生素的变化
烹调加工时损失最大的是维生素类, 各种维生素中以维生素C最易受破坏。 维生素损失的大致顺序为: 维生素C >维生素B1 >维生素B2 >维生 素A>维生素D >维生素E
溶解--水溶性维生素损失较大 氧化--金属、酶、热、光、PH
7、色、香、味的变化
天然、人工(--着色、调香、入味) 颜色变化--蔬菜、肉类、焙烤食品→→ 酶促褐变、非酶促褐变 香气变化-- 滋味变化--
二、烹调过程中的食品成分变化
食物的烹调方法是各式各样的,成分的变化是多 种多样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而成分的损 失程度也不相同。 烧、盐渍时水分损失大。 脂肪在加热时部分流出。 蛋白质在受热时一般损失较少。 在蒸煮食品时,可溶性成分(盐类、糖类、维生素 等)、呈味成分等的一部分转移到煮汁中。
糖类变化的几种形式:
焦糖化反应:糖类在加强热(熔点以上)时, 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下,会变为深色物 质,即发生焦糖化,而在碱性条件下会加 速这种变化。 羰氨反应:糖类在有氨基化合物存在下, 加热时,糖类的羰基与氨基可结合形成褐 色物质,故称羰氨反应。 它们都可给食品带来美好的色泽和风味, 但亦可给食品带来不良影响。
二、《烹饪化学》的研究内容
结构和性质及其变化给烹饪带来的
影响 →→→正面和负面
1、研究烹饪原料及产品中的物质成分 与烹饪加工相关的重要性质(包括物 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对 形成和保持食品的色、香、味、形及 营养价值所起的作用。
2、研究在烹饪加工中食品物质成分的
相互作用规律和对这些规律加以利用 和控制的方法,即如何利用这些规律 或控制这些规律。
6、维生素的变化
烹调加工时损失最大的是维生素类, 各种维生素中以维生素C最易受破坏。 维生素损失的大致顺序为: 维生素C >维生素B1 >维生素B2 >维生 素A>维生素D >维生素E
溶解--水溶性维生素损失较大 氧化--金属、酶、热、光、PH
7、色、香、味的变化
天然、人工(--着色、调香、入味) 颜色变化--蔬菜、肉类、焙烤食品→→ 酶促褐变、非酶促褐变 香气变化-- 滋味变化--
烹饪化学教案ppt课件
不同菜系的烹饪化学特点
中式菜系
中式菜系注重火候和调味的运用,烹饪过程中常使用蒸、煮、炖、炒等多种方法。这些方 法对食物的化学成分和口感都有不同的影响,因此中式菜系的烹饪化学特点在于掌握火候 和调味技巧。
西式菜系
西式菜系注重食材的原味和口感,烹饪方法以烤、煮、煎、炸为主。西式菜系的烹饪化学 特点在于掌握食材的搭配和烹饪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以保留食材的原味和营养价值。
调味料的作用原理
盐
盐能降低溶液的冰点,使食材保 持水分,提高口感。同时,盐还 能与食材中的氨基酸反应,产生
鲜味。
糖
糖能与食材中的氨基酸反应,产生 甜味。此外,糖还能在高温下发生 褐变反应,产生香气。
醋
醋中含有醋酸,能软化食材中的钙 、镁等矿物质,使其更容易被人体 吸收。同时,醋还能抑制细菌生长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食材中的碳水化合物是烹饪过 程中重要的能量来源,如淀粉
和糖。
脂肪
脂肪可以为食物提供丰富的口 感和风味,同时也有助于人体
吸收脂溶性维生素。
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食材细胞和组织 的主要成分,对于食材的质地
和口感有重要影响。
维生素与矿物质
这些微量营养成分对于维持人 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
食材中的水分与温度
印度菜系
印度菜系注重香料和香草的运用,烹饪过程中常使用咖喱、肉桂、丁香等香料。印度菜系 的烹饪化学特点在于掌握香料和香草的搭配和烹饪技巧,以制作出具有独特风味的菜肴。
烹饪化学与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烹饪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烹饪 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和食物变质的原因,能够帮助厨师选择正 确的保存方法和烹饪方式,以避免食物中毒和其他食品安全 问题。
烹饪化学教案ppt课件
调味的时机
调味的时机也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和 风味,过早或过晚添加调味料都可 能影响食物的味道。
烹饪过程中的色泽变化与影响因素
色泽的变化
烹饪过程中,食物的颜色会发生 变化,这主要是由于食物中的色
素与氧气发生反应所致。
影响因素
食物的色泽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如加热方式、加热时间、
调味料等。
保持食物色泽
营养价值。
03
食物的保存与加工
通过了解食物的化学性质和保存方法,可以采取适当的加工和保存措施
,保证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同时也可以根据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特点
,开发出适合不同人群的食品。
05 烹饪化学的发展趋势与展 望
烹饪化学与营养学结合
营养学在烹饪中的应用
烹饪化学与营养学相结合,研究食物 中的营养成分和烹饪过程中的变化, 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膳食提供理论 支持。
为了保持食物的色泽,可以采取 一些措施,如使用抗氧化剂、控
制加热时间和温度等。
04 烹饪化学在烹饪实践中的 应用
烹饪化学在烹饪原料加工中的应用
原料的选择与鉴别
通过烹饪化学知识,了解原料的成分、性质和特点,有助于选择 优质的烹饪原料。
原料的清洗与加工
利用化学知识,掌握正确的清洗和加工方法,可以去除原料中的杂 质和有害物质,提高烹饪质量。
05
04
蛋白质
是烹饪原料中重要的营养来源,主要 来源于动物和植物蛋白质,具有丰富 的味道和质地。
烹饪原料中的色素、香气、滋味等成分及其性质
01
02
03
色素
是烹饪原料中重要的成分 之一,赋予食品色泽和风 味,如叶绿素赋予蔬菜绿 色。
香气
来源于烹饪原料中的挥发 性化合物,如氨基酸、酮 类等,赋予食品独特的风 味和香味。
调味的时机也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和 风味,过早或过晚添加调味料都可 能影响食物的味道。
烹饪过程中的色泽变化与影响因素
色泽的变化
烹饪过程中,食物的颜色会发生 变化,这主要是由于食物中的色
素与氧气发生反应所致。
影响因素
食物的色泽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如加热方式、加热时间、
调味料等。
保持食物色泽
营养价值。
03
食物的保存与加工
通过了解食物的化学性质和保存方法,可以采取适当的加工和保存措施
,保证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同时也可以根据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特点
,开发出适合不同人群的食品。
05 烹饪化学的发展趋势与展 望
烹饪化学与营养学结合
营养学在烹饪中的应用
烹饪化学与营养学相结合,研究食物 中的营养成分和烹饪过程中的变化, 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膳食提供理论 支持。
为了保持食物的色泽,可以采取 一些措施,如使用抗氧化剂、控
制加热时间和温度等。
04 烹饪化学在烹饪实践中的 应用
烹饪化学在烹饪原料加工中的应用
原料的选择与鉴别
通过烹饪化学知识,了解原料的成分、性质和特点,有助于选择 优质的烹饪原料。
原料的清洗与加工
利用化学知识,掌握正确的清洗和加工方法,可以去除原料中的杂 质和有害物质,提高烹饪质量。
05
04
蛋白质
是烹饪原料中重要的营养来源,主要 来源于动物和植物蛋白质,具有丰富 的味道和质地。
烹饪原料中的色素、香气、滋味等成分及其性质
01
02
03
色素
是烹饪原料中重要的成分 之一,赋予食品色泽和风 味,如叶绿素赋予蔬菜绿 色。
香气
来源于烹饪原料中的挥发 性化合物,如氨基酸、酮 类等,赋予食品独特的风 味和香味。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第17讲)
缺乏症:脚气病。
6、维生素B2
维生素B2又称作核黄素,是核糖醇与7,8-二 甲基异咯嗪二者缩合物。
维生素B2在自然界中主要以黄素单核苷酸 (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这两种辅 酶的形式存在。
维生素B2为橙黄色针状晶体,味苦,溶于水 和乙醇,水溶液呈黄绿色荧光;在酸性或中性 溶液中对热稳定;在碱性或光照条件下极易分 解;易被紫外光、碱破坏(牛奶的日光臭)。
生理功能
维生素B3在体内是合成辅酶A(CoA)的原料,CoA是有 关酰化作用的辅酶,在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中都有 很重要的作用。
来源与缺乏症
维生素B3分布极广 ,人体自身肠道菌又可以合成,所 以一般没有缺乏症。
8、维生素B5
又称维生素PP或抗癞皮病维生素。是一种含烟酸或烟酰 胺的B族维生素。
性质 白色针状晶体;最稳定的维生素;对光、热、氧、酸和
加热/℃ 110 >150
备注
估计烹调 损失率(%)
C
UU U
U
U
U
很不稳定
0~100
B1
UU U
U
U
不稳定
0~80
B2
U
U
U
不稳定
0~75
B6
U
U
U
较稳定
0~40
B11
U
U
U
U
不稳定
0~100
B12
U
U
U
较稳定
0~10
四、维生素在贮藏和烹饪过程中的变化
1、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植物在不同采收期维生素含量不同 采收和屠在后,内源性酶会分解维生素。 含水量对维生素的保存率都有重要影响。禾 谷
主要功能:作为羧化酶的辅酶参与物质代谢中的 羧化反应。在食品中—般都与蛋白质结合而存在。
6、维生素B2
维生素B2又称作核黄素,是核糖醇与7,8-二 甲基异咯嗪二者缩合物。
维生素B2在自然界中主要以黄素单核苷酸 (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这两种辅 酶的形式存在。
维生素B2为橙黄色针状晶体,味苦,溶于水 和乙醇,水溶液呈黄绿色荧光;在酸性或中性 溶液中对热稳定;在碱性或光照条件下极易分 解;易被紫外光、碱破坏(牛奶的日光臭)。
生理功能
维生素B3在体内是合成辅酶A(CoA)的原料,CoA是有 关酰化作用的辅酶,在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中都有 很重要的作用。
来源与缺乏症
维生素B3分布极广 ,人体自身肠道菌又可以合成,所 以一般没有缺乏症。
8、维生素B5
又称维生素PP或抗癞皮病维生素。是一种含烟酸或烟酰 胺的B族维生素。
性质 白色针状晶体;最稳定的维生素;对光、热、氧、酸和
加热/℃ 110 >150
备注
估计烹调 损失率(%)
C
UU U
U
U
U
很不稳定
0~100
B1
UU U
U
U
不稳定
0~80
B2
U
U
U
不稳定
0~75
B6
U
U
U
较稳定
0~40
B11
U
U
U
U
不稳定
0~100
B12
U
U
U
较稳定
0~10
四、维生素在贮藏和烹饪过程中的变化
1、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植物在不同采收期维生素含量不同 采收和屠在后,内源性酶会分解维生素。 含水量对维生素的保存率都有重要影响。禾 谷
主要功能:作为羧化酶的辅酶参与物质代谢中的 羧化反应。在食品中—般都与蛋白质结合而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烹饪化学
第三节 维生素
一、维生素的概念及特点
1、维生素的定义
定义——维生素是维持生物正常生命过程所必需 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需要量很少,但对维持健康 十分重要。大部分维生素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必须 从外界食物中摄取。
生理功能——在机体内,维生素不是构成组织细 胞的基本成分,也不能作为能量的来源,大多数维 生素主要是作为各种辅酶的组成成分,在代谢调节 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6)选用微波炉、电磁炉及远红外线烤箱等短时加热, 可有效减少维生素的损失。另外,用铁锅或铜锅作为加热 容器会对维生素C产生较大的损失,特别是铜锅。
二、维生素的分类
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等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维生素C
主 要 维 生 素 的 分 类
类别 脂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
字母命名 A D E K B1 B2 B3 B5 B6 B11 B12 H C
俗名 类视黄素,抗干眼病维生素 抗佝偻病维生素 生育酚,生育维生素 凝血维生素 硫胺素 核黄素,抗口角炎维生素 泛酸 维生素PP,尼克酸,抗癞皮病维生素 吡哆素,抗皮炎维生素 叶酸 钴铵素 生物素 抗坏血酸
维生素E极易受分子氧和自由基氧化,因此可 以充当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
维生素E对氧、氧化剂、强碱均不稳定。
在食品中,特别是植物油中常用作抗氧化剂。
食品中一般不缺乏维生素E。
维生素E与动物的生育功能有关, 动物缺乏维生素E时,其生殖器官受 损而不育;
维生素E极易氧化,可保护其他物 质不被氧化,是动物和人体内最有效 的抗氧化剂 ;
类原料随含水量↑,Vit降解速度↑. 原料暴露在空气中贮藏,对光敏感的维生素很
容易遭到破坏。 低温能使大多数维生素较稳定,但是解冻过程
中常会导致维生素C以及B族维生素等水溶性维生 素损失。
2、修整和碾磨中的变化
烹饪原料在烹调前大多要经过修整,如摘叶、 去梗、去皮、切割等,会导致维生素的损失。
谷物碾磨时可因机械作用脱去种皮和胚芽, 导致谷物表层中所含的维生素、矿物质等不同 程度流失到麸皮之中。
1、维生素A
◆色泽:维生素A是淡黄色结晶
◆溶解性:溶于脂肪和脂溶剂
氧化试剂――空气、氧化剂
◆易氧 化
条件――高温 催化剂――紫外光、金属 抗氧化剂――磷脂、维生素E
◆稳定性: 对热、酸、碱相当稳定
维生素A对于维持正常视觉、 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基因调 节、动物繁殖和免疫功能都是必 不可少的。
维生素A能增强机体抗感染能 力,参与蛋白质的合成,维持骨 骼的正常生长代谢。
能对抗生物膜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保护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延缓 衰老。
4、维生素K
维生素K是一类2-甲基-1,4-萘醌的衍生物。其中较常 见的有天然的维生素K1和K2。
维生素K为黄色油状物,不溶于水,稍溶于醇,可溶 于油脂及脂溶剂。耐热,但易受日光、碱、还原剂的破 坏。在空气中被氧缓慢地氧化而分解。
(2)脂溶性维生素相对比较稳定,主要是要注意防止富 含脂溶性维生素的食品,如油脂、肉类等受氧和紫外线的影 响发生氧化酸败,而引起如维生素A、维生素E及维生素D的 氧化破坏;在烹制过程中,还要注意采用荤素搭配的方式来 促进维生素的吸收与利用,如胡萝卜与动物性食品一起烹调, 可提高维生素A的利用率。
(3)对热敏感的含维生素原料,应避免高温长时间烹饪, 采用做凉菜或挂糊上浆、勾芡及缩短加热时间等方式可减 少维生素的损失。如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维 生素B1、维生素B2等的食物
维生素K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肝脏生成凝血酶原,从而 具有促进凝血的作用,故又称凝血维生素。
维生素K在食物中分布很广,以绿叶蔬菜的含量最为 丰富。蛋黄、大豆油和猪肝等也是维生素K的良好来源。 部分维生素K可由大肠杆菌合成。人体一般不会缺乏维 生素K。
5、维生素B1 维生素B1因其分子中含有硫及氨基,故称为硫胺素, 又称抗脚气病维生素。白色结晶,干燥结晶态对热 稳定,
(4)加醋可保护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C,如“醋熘白 菜”;而维生素A、叶酸等却不宜与醋和含有机酸高的食物 烹制。对碱敏感的维生素K、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 B2、维生素B6等在加碱时会受到破坏
(5)对氧敏感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 素E、维生素B1等应注意用现切现烹、挂糊上浆、密闭烹 制等措施以减少其损失。另外,对光敏感的维生素应防止 紫外线的照射,采用避光保存的方式
脂溶性维生素的稳定性(U:不稳定)
酸 中 碱 氧气 光 维生素 性 性 性 空气 辐射
加热/℃ 110 >150
备注
估计烹调 损失率(%)
A
U
U
U
U 烹饪稳定 0~40
D
U
烹饪稳定 0~40
E
U
U
U
U 较不稳定 0~55
K
U
UU
U
U
不稳定
0~65
水溶性维生素的稳定性(U:不稳定)
酸 中 碱 氧气 光 维生素 性 性 性 空气 辐射
生理功能
维生素B3在体内是合成辅酶A(CoA)的原料,CoA是有 关酰化作用的辅酶,在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中都有 很重要的作用。
来源与缺乏症
维生素B3分布极广 ,人体自身肠道菌又可以合成,所 以一般没有缺乏症。
8、维生素B5
又称维生素PP或抗癞皮病维生素。是一种含烟酸或烟酰 胺的B族维生素。
性质 白色针状晶体;最稳定的维生素;对光、热、氧、酸和
缺乏症:脚气病。
6、维生素B2
维生素B2又称作核黄素,是核糖醇与7,8-二 甲基异咯嗪二者缩合物。
维生素B2在自然界中主要以黄素单核苷酸 (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这两种辅 酶的形式存在。
维生素B2为橙黄色针状晶体,味苦,溶于水 和乙醇,水溶液呈黄绿色荧光;在酸性或中性 溶液中对热稳定;在碱性或光照条件下极易分 解;易被紫外光、碱破坏(牛奶的日光臭)。
主要功能:作为羧化酶的辅酶参与物质代谢中的 羧化反应。在食品中—般都与蛋白质结合而存在。
白色细长针状晶体,易溶于热水和稀碱,耐热、 耐酸、在碱性溶液中稳定性较差,不易氧化。
蔬菜、蛋、肝、肾中丰富,肠道菌可合成。
11、维生素B11
维生素B11,又称叶酸,最初是于20世纪40年代从菠 菜叶中分离提取而得名,是蝶酸和谷氨酸结合而成的化 合物。
核黄素的来源最好是动物性食物,如肉 类、牛奶;豆类,绿叶蔬菜亦是核黄素的 重要来源。
核黄素是体内黄酶的辅酶(FMN和FAD)的 重要组成成分,参与糖、脂肪、蛋白质的 代谢,维持正常视觉功能,促进生长。
缺乏症:口角炎、舌炎、结膜炎、脂溢 性皮炎、视觉模糊等。
7、维生素B3 (泛酸 )
性质
维生素B3为浅黄色的粘性油状物,呈酸性,易溶于水, 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
碱不敏感
生理功能 与缺乏症 维生素B5能促进组织新陈代谢;膳食中长期缺少维生素
B5可引起对称性皮炎,又叫癞皮病或糙皮病。
来源 动物肾脏、肝脏、牛肉、猪肉、豆类、啤酒酵母、蛋、
蘑菇、坚果、蜂王浆、全麦等。
9、维生素B6
维生素B6是具有吡哆结构的衍生物,又名吡哆素,在 食物中有吡哆醇、吡哆胺和吡哆醛三种形式。
热烫和热加工造成维生素大量损失。
温度越高维生素损失越大,加热时间越长, 损失越多;加热方式不同,损失不同 。
五、烹饪过程中减少维生素损失的措施
(1)烹制富含水溶性维生素的原料时,特别是富含维生 素C的蔬菜类,应先洗后切、沸水短时焯料、避免挤汁、短 时高温加热、成熟后加盐等方法,以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 对冷冻食品最好采用速冻和自然解冻的方法,以减少肉汁 的流失,从而减少B族维生素的损失。
加热/℃ 110 >150
备注
估计烹调 损失率(%)
C
UU U
U
U
U
很不稳定
0~100
B1
UU U
U
U
不稳定
0~80
B2UU源自U不稳定0~75
B6
U
U
U
较稳定
0~40
B11
U
U
U
U
不稳定
0~100
B12
U
U
U
较稳定
0~10
四、维生素在贮藏和烹饪过程中的变化
1、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植物在不同采收期维生素含量不同 采收和屠在后,内源性酶会分解维生素。 含水量对维生素的保存率都有重要影响。禾 谷
食品去皮过程中会因使用强烈的化学物质, 如碱液处理,也会使外层果皮的营养素遭破坏。
3、洗涤和焯水引起的变化
洗涤和焯水会造成水溶 性维生素损失。原料的切 口或破损表面越大、水量 越多、水流速越快、水温 越高,则维生素的损失就 越严重。(蔬菜洗后再切 , 漂洗大米减少次数 )
4、烹调加热过程中引起的变化
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夜盲、干 眼、角膜软化、表皮细胞角化、 失明及生长抑制等症状。
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 物性食品中,最好的 来源是各种动物的肝、 肾、鸡蛋、鱼卵中。
植物可提供作为维 生素A元的类胡萝卜素。
2、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一种具有胆钙化醇生物活性 的甾醇的统称。其中维生素D3的活性最强。
人及动物皮肤中含有的7-脱氢胆固醇, 经紫外线照射后可得维生素D3,即胆钙化 醇。
性质
维生素B6为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和酒精。对热都很稳 定。
来源与缺乏症
维生素B6缺乏会引起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代谢异常,表 现为贫血、脂溢性皮炎、舌炎、神经系统病变等。
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 有绿色蔬菜、啤酒、小麦麸、麦 芽、肝、大豆、甘蓝、糙米、蛋、燕麦、花生、核桃等。
10、维生素B7
维生素B7又叫维生素H、生物素
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是调节磷、钙代谢, 促进骨骼与牙齿的形成。
第三节 维生素
一、维生素的概念及特点
1、维生素的定义
定义——维生素是维持生物正常生命过程所必需 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需要量很少,但对维持健康 十分重要。大部分维生素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必须 从外界食物中摄取。
生理功能——在机体内,维生素不是构成组织细 胞的基本成分,也不能作为能量的来源,大多数维 生素主要是作为各种辅酶的组成成分,在代谢调节 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6)选用微波炉、电磁炉及远红外线烤箱等短时加热, 可有效减少维生素的损失。另外,用铁锅或铜锅作为加热 容器会对维生素C产生较大的损失,特别是铜锅。
二、维生素的分类
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等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维生素C
主 要 维 生 素 的 分 类
类别 脂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
字母命名 A D E K B1 B2 B3 B5 B6 B11 B12 H C
俗名 类视黄素,抗干眼病维生素 抗佝偻病维生素 生育酚,生育维生素 凝血维生素 硫胺素 核黄素,抗口角炎维生素 泛酸 维生素PP,尼克酸,抗癞皮病维生素 吡哆素,抗皮炎维生素 叶酸 钴铵素 生物素 抗坏血酸
维生素E极易受分子氧和自由基氧化,因此可 以充当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
维生素E对氧、氧化剂、强碱均不稳定。
在食品中,特别是植物油中常用作抗氧化剂。
食品中一般不缺乏维生素E。
维生素E与动物的生育功能有关, 动物缺乏维生素E时,其生殖器官受 损而不育;
维生素E极易氧化,可保护其他物 质不被氧化,是动物和人体内最有效 的抗氧化剂 ;
类原料随含水量↑,Vit降解速度↑. 原料暴露在空气中贮藏,对光敏感的维生素很
容易遭到破坏。 低温能使大多数维生素较稳定,但是解冻过程
中常会导致维生素C以及B族维生素等水溶性维生 素损失。
2、修整和碾磨中的变化
烹饪原料在烹调前大多要经过修整,如摘叶、 去梗、去皮、切割等,会导致维生素的损失。
谷物碾磨时可因机械作用脱去种皮和胚芽, 导致谷物表层中所含的维生素、矿物质等不同 程度流失到麸皮之中。
1、维生素A
◆色泽:维生素A是淡黄色结晶
◆溶解性:溶于脂肪和脂溶剂
氧化试剂――空气、氧化剂
◆易氧 化
条件――高温 催化剂――紫外光、金属 抗氧化剂――磷脂、维生素E
◆稳定性: 对热、酸、碱相当稳定
维生素A对于维持正常视觉、 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基因调 节、动物繁殖和免疫功能都是必 不可少的。
维生素A能增强机体抗感染能 力,参与蛋白质的合成,维持骨 骼的正常生长代谢。
能对抗生物膜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保护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延缓 衰老。
4、维生素K
维生素K是一类2-甲基-1,4-萘醌的衍生物。其中较常 见的有天然的维生素K1和K2。
维生素K为黄色油状物,不溶于水,稍溶于醇,可溶 于油脂及脂溶剂。耐热,但易受日光、碱、还原剂的破 坏。在空气中被氧缓慢地氧化而分解。
(2)脂溶性维生素相对比较稳定,主要是要注意防止富 含脂溶性维生素的食品,如油脂、肉类等受氧和紫外线的影 响发生氧化酸败,而引起如维生素A、维生素E及维生素D的 氧化破坏;在烹制过程中,还要注意采用荤素搭配的方式来 促进维生素的吸收与利用,如胡萝卜与动物性食品一起烹调, 可提高维生素A的利用率。
(3)对热敏感的含维生素原料,应避免高温长时间烹饪, 采用做凉菜或挂糊上浆、勾芡及缩短加热时间等方式可减 少维生素的损失。如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维 生素B1、维生素B2等的食物
维生素K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肝脏生成凝血酶原,从而 具有促进凝血的作用,故又称凝血维生素。
维生素K在食物中分布很广,以绿叶蔬菜的含量最为 丰富。蛋黄、大豆油和猪肝等也是维生素K的良好来源。 部分维生素K可由大肠杆菌合成。人体一般不会缺乏维 生素K。
5、维生素B1 维生素B1因其分子中含有硫及氨基,故称为硫胺素, 又称抗脚气病维生素。白色结晶,干燥结晶态对热 稳定,
(4)加醋可保护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C,如“醋熘白 菜”;而维生素A、叶酸等却不宜与醋和含有机酸高的食物 烹制。对碱敏感的维生素K、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 B2、维生素B6等在加碱时会受到破坏
(5)对氧敏感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 素E、维生素B1等应注意用现切现烹、挂糊上浆、密闭烹 制等措施以减少其损失。另外,对光敏感的维生素应防止 紫外线的照射,采用避光保存的方式
脂溶性维生素的稳定性(U:不稳定)
酸 中 碱 氧气 光 维生素 性 性 性 空气 辐射
加热/℃ 110 >150
备注
估计烹调 损失率(%)
A
U
U
U
U 烹饪稳定 0~40
D
U
烹饪稳定 0~40
E
U
U
U
U 较不稳定 0~55
K
U
UU
U
U
不稳定
0~65
水溶性维生素的稳定性(U:不稳定)
酸 中 碱 氧气 光 维生素 性 性 性 空气 辐射
生理功能
维生素B3在体内是合成辅酶A(CoA)的原料,CoA是有 关酰化作用的辅酶,在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中都有 很重要的作用。
来源与缺乏症
维生素B3分布极广 ,人体自身肠道菌又可以合成,所 以一般没有缺乏症。
8、维生素B5
又称维生素PP或抗癞皮病维生素。是一种含烟酸或烟酰 胺的B族维生素。
性质 白色针状晶体;最稳定的维生素;对光、热、氧、酸和
缺乏症:脚气病。
6、维生素B2
维生素B2又称作核黄素,是核糖醇与7,8-二 甲基异咯嗪二者缩合物。
维生素B2在自然界中主要以黄素单核苷酸 (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这两种辅 酶的形式存在。
维生素B2为橙黄色针状晶体,味苦,溶于水 和乙醇,水溶液呈黄绿色荧光;在酸性或中性 溶液中对热稳定;在碱性或光照条件下极易分 解;易被紫外光、碱破坏(牛奶的日光臭)。
主要功能:作为羧化酶的辅酶参与物质代谢中的 羧化反应。在食品中—般都与蛋白质结合而存在。
白色细长针状晶体,易溶于热水和稀碱,耐热、 耐酸、在碱性溶液中稳定性较差,不易氧化。
蔬菜、蛋、肝、肾中丰富,肠道菌可合成。
11、维生素B11
维生素B11,又称叶酸,最初是于20世纪40年代从菠 菜叶中分离提取而得名,是蝶酸和谷氨酸结合而成的化 合物。
核黄素的来源最好是动物性食物,如肉 类、牛奶;豆类,绿叶蔬菜亦是核黄素的 重要来源。
核黄素是体内黄酶的辅酶(FMN和FAD)的 重要组成成分,参与糖、脂肪、蛋白质的 代谢,维持正常视觉功能,促进生长。
缺乏症:口角炎、舌炎、结膜炎、脂溢 性皮炎、视觉模糊等。
7、维生素B3 (泛酸 )
性质
维生素B3为浅黄色的粘性油状物,呈酸性,易溶于水, 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
碱不敏感
生理功能 与缺乏症 维生素B5能促进组织新陈代谢;膳食中长期缺少维生素
B5可引起对称性皮炎,又叫癞皮病或糙皮病。
来源 动物肾脏、肝脏、牛肉、猪肉、豆类、啤酒酵母、蛋、
蘑菇、坚果、蜂王浆、全麦等。
9、维生素B6
维生素B6是具有吡哆结构的衍生物,又名吡哆素,在 食物中有吡哆醇、吡哆胺和吡哆醛三种形式。
热烫和热加工造成维生素大量损失。
温度越高维生素损失越大,加热时间越长, 损失越多;加热方式不同,损失不同 。
五、烹饪过程中减少维生素损失的措施
(1)烹制富含水溶性维生素的原料时,特别是富含维生 素C的蔬菜类,应先洗后切、沸水短时焯料、避免挤汁、短 时高温加热、成熟后加盐等方法,以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 对冷冻食品最好采用速冻和自然解冻的方法,以减少肉汁 的流失,从而减少B族维生素的损失。
加热/℃ 110 >150
备注
估计烹调 损失率(%)
C
UU U
U
U
U
很不稳定
0~100
B1
UU U
U
U
不稳定
0~80
B2UU源自U不稳定0~75
B6
U
U
U
较稳定
0~40
B11
U
U
U
U
不稳定
0~100
B12
U
U
U
较稳定
0~10
四、维生素在贮藏和烹饪过程中的变化
1、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植物在不同采收期维生素含量不同 采收和屠在后,内源性酶会分解维生素。 含水量对维生素的保存率都有重要影响。禾 谷
食品去皮过程中会因使用强烈的化学物质, 如碱液处理,也会使外层果皮的营养素遭破坏。
3、洗涤和焯水引起的变化
洗涤和焯水会造成水溶 性维生素损失。原料的切 口或破损表面越大、水量 越多、水流速越快、水温 越高,则维生素的损失就 越严重。(蔬菜洗后再切 , 漂洗大米减少次数 )
4、烹调加热过程中引起的变化
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夜盲、干 眼、角膜软化、表皮细胞角化、 失明及生长抑制等症状。
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 物性食品中,最好的 来源是各种动物的肝、 肾、鸡蛋、鱼卵中。
植物可提供作为维 生素A元的类胡萝卜素。
2、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一种具有胆钙化醇生物活性 的甾醇的统称。其中维生素D3的活性最强。
人及动物皮肤中含有的7-脱氢胆固醇, 经紫外线照射后可得维生素D3,即胆钙化 醇。
性质
维生素B6为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和酒精。对热都很稳 定。
来源与缺乏症
维生素B6缺乏会引起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代谢异常,表 现为贫血、脂溢性皮炎、舌炎、神经系统病变等。
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 有绿色蔬菜、啤酒、小麦麸、麦 芽、肝、大豆、甘蓝、糙米、蛋、燕麦、花生、核桃等。
10、维生素B7
维生素B7又叫维生素H、生物素
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是调节磷、钙代谢, 促进骨骼与牙齿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