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学考复习学案
高中地理_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章节 必修三第一章复习课 授课人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比较、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及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3.结合实例,理解“3S ”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掌握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重难点 教学目标1、2。
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复习目标展示】 【导入】(形成本章复习的总体思路)以江西省春夏连旱引起的鄱阳湖水面面积变化的新闻事件导入。
(通过这则新闻事件和学生的回答,串联出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知识框架并板书,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复习思路形成初步印象)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进行板书,展示重点内容。
【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思维构建----长江三角洲](分----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给学生提供不完整的知识框架。
本节重点内容是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提供知识框架时就只出示前半部分,即“自然特征”,后半部分“区域发展”让学生自行补充。
学生回答后,教师对作答的小组根据回答情况进行加分量化,并对学生的展示情况做引导和小结,最后展示出较规范和全面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思维框架。
[思维构建----松嫩平原](分----以松嫩平原为例)在以上长江三角洲地区分析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另外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即松嫩平学生阅读这则新闻,提取新闻中的地理环境要素,得出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对区域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思考后回答以上问题。
(体现在学案上就是“本章体系自主完善”部分,如下图,学生课下自主完成)一、1.长江三角洲学生根据提示,自主补充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知识框架(课下完成)。
课上小组内展开讨论,以某位同学的知识框架为模板进行充实完善,小组派代表展示并由其他小组补充。
本环节体现在学案上如下图所示。
2.松嫩平原原。
给学生提供思维导图的各种形式供学生参考。
[方法总结](总)有了以上具体案例后跟学生一起进行方法总结,达到思维构建的目的。
高中地理 必修三 第一章 复习学案
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 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 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 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主
对外开放 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 小,表现出自给自
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 提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 联系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 而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 加快
现代化交通、信 息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 水平高,区域内
中心城市
高于区域平均
部差异小
发展状态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 江和大渡河 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 水入黄河上游
大
水质
差
较好
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 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括把四川盆 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 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 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 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 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三条线路。 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 ⑤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 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3、产业转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 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 易成本。
高中地理第0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2019年高中地理第0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高中地理第0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高中地理第0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要点提升1 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分析区域先要从位置、要素特征进行分析,再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进行评价,最后扬长避短,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具体分析如下。
1.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相结合来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同时要能对区域的空间位置进行描述,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等。
2.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1)区域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矿产资源等.(2)地形包括地势、地形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区、排列格局等.(3)气候包括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等。
(4)河湖水文状况包括河网密度、空间分布、流量大小及变化、含沙量大小、有无结冰期及水能蕴藏情况等.(5)土壤包括土壤类型、肥沃程度等。
(6)植被包括植被种类、数量、分布等。
(7)矿产资源包括种类、富集程度、开发条件等。
3.区域人类活动主要特征分析(1)农业生产活动:包括农作物种类、分布、熟制、种植方式、农业发展的利弊条件等。
(2)工业生产活动:包括工业部门、工业中心分布、工业发展利弊条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等。
(3)商业、交通状况:包括商业中心的分布及布局原则、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及选择等。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必修三第一章
27.图说地理.解读图中信息,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 误的打"×"(6分) (1) × √ √ (2)× × √
(1)通过Ⅰ图、Ⅱ图两个区域基本特征的分析比较,三位同学得出以下结论: 甲同学:Ⅰ图所示区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Ⅱ图为温带季风气候. ( ) 乙同学:Ⅰ图所示区域植被为温带荒漠,Ⅱ图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 丙同学:Ⅰ图所示区域属于绿洲农业,Ⅱ图则是以水田为主的种植业( ) (2)"十五"期间,我国建设了连接Ⅰ图、Ⅱ图两个区域的西气东输能源调配工程,三 位同学对该工程作了如下评价: 甲同学:利于改善长江三角洲能源消费结构,但会加重当地居民的经济负担.( ) 乙同学:将塔里木盆地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但会制约当地的可持续发 .() 丙同学:既能缓解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紧张的矛盾,又会减轻当地环境污染 .( )
D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的某些产业出现了向国外 转移的趋势,并持续至今。据此完成24--25题。 24.日本汽车制造业到我国办厂,主要是因为我国 A.劳动力素质高 B.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C.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D.基础设施齐全,技术力量先 进 25.日本产业在东亚转移的先后顺序大致是 A.日本、中国沿海、韩国、中国内地 B.中国内地、中国沿海、韩国、日本 C.日本、韩国、中国沿海、中国内地 D.韩国、日本、中国沿海、中国内地
答案:D
C B
4.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是 C A.生态环境良好,草原广布 B.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比较方便 C.国境线长,邻国较多,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 D.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劳动力资源丰富 5.与西部地带今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不一致的是 C A.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 牧业 B.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加快军工 技术向民用工业的转化和扩散 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以 缓解能源、交通、运输紧张等问题 D.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能源、矿产和水力资 源,使其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册部分复习学案
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I 、II 、III 全套复习纲要必修1复习提纲第一章 行星地球1、(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河外星系(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 火和 木之间。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 有生物物质纯在 ,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 条件、大小行星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 距离适中, 适中,原始大洋形成,即具备 、 、 等条件。
2、(1)太阳主要成分是____和 ,表面温度为___ _, 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其能量以 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 。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 ,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 。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 和 。
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 和 ,其活动周期为 年,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 性。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 、 、 。
(2)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_________度。
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白天走向黑夜叫 。
(3)时间计算:东 西 。
(加减)地方时:因 而不同的时刻。
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 。
600E 为10时,则800E 为 时时区。
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 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 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 。
本初子午线为8时,则北京时间为 ,纽约为 。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 偏,北半球 偏。
(5)地球自转的平面叫 如 地球公转的平面叫 。
如黄赤交角为 度。
如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 度,如(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 存在,地球的 (自转或公转)运动。
(7)各节气的特点研究短 夜 南半球昼 夜 夜 南半球昼 夜 出现极昼范围不填(8)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 和 季节变化,气候划分: 月为春季、 月为夏季、 月为秋季、 月为冬季。
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必修3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复习学案1.11、区域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区域空间结构1、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空间分布形式:农业________交通运输线路___________城市和工业_________城市群和工业群__________区域产业结构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产业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产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传统的农业区域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_________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_________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________________比重较大1.2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高,以传统农业为主。
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区域空间结构简单,区内经济差异小,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3、工业化的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地理必修三学案
地理必修三学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 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复习教案鲁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学习目的1、学会分析自然、人文环境产生差异原因方法2、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3、知道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思路二、知识框架三、核心内容、规律再落实1.自然环境要素差异(1)气候差异影响因素气候主要包括气温与降水。
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多少)、地势的高低以及沿岸洋流的性质等;影响降水的因素: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气环流以及洋流的性质等。
(2)地貌差异的形成(3)影响水文差异的因素气候差异(降水、气温);地形差异(落差、流速、水系特点);植被差异(含沙量的多少)。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要素差异(1)不同地区农业差异的影响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既有自然要素也有社会经济要素。
自然要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要素包括: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
(2)影响人口差异的原因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3.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1)进行区域定位;(2)确定自然地理要素特征;(3)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4)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5)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例1 读伊比利亚半岛地形图及气候资料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信风影响,两地夏季降水较少B.受西风影响,两地冬季降水较多C.受地形影响,甲地气温年较差高于乙地D.受海陆位置影响,甲地年降水量少于乙地(2)关于图示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高差较大,河流流程较短B.地形复杂多样,内陆多沙漠分布C.植被覆盖率高,常绿阔叶林为主D.海洋温暖广阔,珊瑚礁发育良好4.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思路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学习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学案学生版复习课程
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预习案】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单位。
它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划分出来的。
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和。
有的区域界线明确,行政区域;有的区域界线模糊,如自然区域。
2.特性:⑴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⑵性。
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但不同区域间存在的特性不同。
⑶性。
区域的划分目的和尺度不同,必然出现不同等级的区域,同等级的区域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等级越高,差异性越强,反之,等级越低,共性越强。
一个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下一级区域。
⑷性。
任何区域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下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二.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三.区域的开发方式1.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原因: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困难;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2)农业社会: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
原因:a船的广泛使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河湖稠密使交通变得方便;b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创新,使土壤的开垦不再困难;c北方人口的南迁使人口增多,为水稻的精耕细作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
(3)工商业社会:在全国的农业地位有所下降。
原因:a人均耕地面积,耕地破碎,粮食商品率;b“粮仓”地位让位于平原;c棉花生产不如和平原。
【探究案】考点一:区域的特点区域是空间单位,差异性是永恒的,一致性是相对的,有的区域界线明确,如行政区域;有的区域界线模糊,如自然区域。
1.(2012·启东高二检测)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A.地理差异是划分的基础,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B.人们是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C.人们划分的目的不同D.因研究的需要区域是发展变化的(2)与图示区域C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①行政区②政治文化区③热量带④干湿区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和青岛市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⑥D.③④⑤考点二:区域比较区域比较法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1-3节学案精品课堂同步学案
必修3第一章1-3节复习学案一、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指;第二产业是指和;第三产业是。
【练习】读下列“某市产业结构变化表”和“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变化表”,回答有关问题。
表一某市产业结构变化表表二某市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变化表(1)表一中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说明了该市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2)该市重工业比重的变化特点是;轻工业比重的变化特点是。
(3)1978年以后,该市重工业比重逐渐下降,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最可信的是:()A、该市重工业产值下降导致重工业比重下降B、该市轻工业发展的速度较重工业快,导致重工业产值比重相对下降C、该市缩减了重工业的工业项目,导致重工业产值比重下降D、该市农业比重下降,使农业机械的使用量下降,进而影响重工业的发展(4)重工业主要生产生产资料,轻工业主要生产消费资料。
从表二中的该市轻重工业的变化情况可以推知,该市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列表比较三个区域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
【练习】1、区域发展的阶段与主要工业部门搭配正确的是A、工业化起步阶段——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加工制造业为主体B、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大大增加C、工业化阶段——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D、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没有任何工业部门2、下列分别属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是A、普通服装制造业、水产品加工业、有色冶金工业、电子工业B、木材加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电力工业、印染工业C、化学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冶金工业D、采矿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飞机制造工业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回答9~10题。
()9、在区域发展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10、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
高中地理复习学案答案必修三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一、重点和考点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区域概念的内涵(1)区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2)区域是地表的空间单位(3)区域的排他性(4)区域的区位特征2.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横向和纵向。
横向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例如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他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纵向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四、典题解析例1.区域是()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解析: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在地理差异的基础划分出来的。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因此区域的客观性主要是地理差异。
答案:B例2.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气候的共同点是雨热同期,原因是()A.同属温带地区B.气候的大陆性强C.同属东部季风区D.都是平原地区解析:雨热同期主要是指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这主要得益于季风气候。
来自低纬度海洋的夏季风不仅带来丰沛的水汽,也带来了充足的热量,使松嫩平原成为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气温最高的地方。
答案:C例3.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农业经济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原因是()A.雨热同期的气候B.黏重的土壤C.单一的农作物品种D.地势平坦解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的早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受地理环境条件限制大。
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发困难,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障碍。
因此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平原。
五、达标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B.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C.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D.区域是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2.我国北方有些民居没有后窗,这反映当地()A.雨水多B.风沙大C.冬季寒冷D.光照强3.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A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B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C玉米、高粱、大豆、甘蔗D玉米、黄麻、甜菜、大豆4.我国某城市: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早2分钟,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35º10ˊ,则该城市所在区域盛产的农作物是A 水稻B 椰子C 小麦D 甘蔗读下图,回答5—7题。
高三地理(必修3)全套复习学案
高三地理(必修3)全套复习学案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1 认识区域 第一课时【目标导学】1.通过阅读教材、结合实例、与相似概念的比较等方法分析说明区域的含义和划分。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从多种划分角度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知识构建】 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指 是人们在 的基础上按一定 划分出来的。
2.特点:区域具有一定的 、 、 、 ,有明确的 ,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指标:可采用 指标,也可采用 指标来划分;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 来划分。
4.划分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 , 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是指那些要素具有 的区域,如方言区、水田农业区、高原区等。
2.功能区:指那些 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如城市商业区等。
【案例剖析】案例1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甘肃省的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规律是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填代号)。
A. 太阳辐射 B .洋流 C. 地形 D. 海陆位置(2)甘肃省四个干湿区的划分指标是 ;该干湿区的划分是依据 (单一或综合)指标来划分的。
(3)甘肃省湿润区、干旱区的划分就区域类型而言,属于 区;兰州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区域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发展起主导作用,兰州属于 (区域类型)。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甘肃省干湿区划分的指标及区域的类型。
答案: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D ⑵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关系 综合 ⑶均质区 功能区 案例2 分析下面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三个地带的GDP 、人均GDP 和人口比重。
(1999年)材料二 三个地带的国内生产总比重变化(%)(1)材料一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 。
(2)材料二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 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 。
(3)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东部与中、西部GDP 的人均差异要比总量差异_____(大、小)一些。
必修三第一章 复习案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但地理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据此回答3--5题。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地理位置方面的共同点是( )
A.都临海洋
B.都处在大河的入海口
C.同属地势平坦的大平原
D.同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4.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气候的共同点是雨热同期,原因是( )
A.同属温带地区B.气候的大陆性强
C.同属东部季风区D.都是平原地区
5.长江中下游平原能够成为水稻种植区的原因是( )
①高温多雨的温带季风气候
②丰富的劳动力资源③水网稠密④地势平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6--7题。
6.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D.如果采用飞机遥感,探测的范围会更大
综合题
阅读图文资料,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中提供的地理信息,试着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并阐述划分的理由。
2.比较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只要写出比较的项目即可)
3.据资料试写出我国西部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和东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分界线。
4.图乙中牧区①受自然因素影响,畜种的分布主要呈____________地带性变化。限制牧区②和③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中,牧区②是__________,牧区③是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复习学案+练习 含答案
第一章学案+练习复习目标1。
以我国主要区域地理分界线为背景,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运用有关材料,了解“3S"之间的差异和联系.知识梳理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①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②和边界。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差异(1)地理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30° N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43° N~48° N,我国东部地区的中部。
(2)气候条件:长江三角洲为③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为④气候,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
(3)土壤条件:长江三角洲以⑤为主,耕地多为水田,比较分散,人均耕地少;松嫩平原以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多。
(4)矿产资源:长江三角洲贫乏,松嫩平原⑥等矿产资源丰富.3。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差异(1)农业:长江三角洲为⑦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业较发达;松嫩平原为⑧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2)其他: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是全国最大的⑨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重化工业.4。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早期: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下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2)农业社会: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其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主要的⑩和棉花生产基地。
(3)现代社会: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耕地破碎,导致农业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粮食商品率低,粮棉生产在全国的地位。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
地理信息技术与遥感(1)地理信息技术:是获取、、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复习学案(第一节)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复习学案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标展示】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高考预测】1.以不同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以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着重考查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知识梳理】复习教材,完成市编一轮复习资料第158—159页上【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
核心考点一区域的内涵和特点1.区域的内涵区域是地理学一个基本概念,其内涵有:(1)区域的划分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即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主观性)划分出来的。
(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
(3)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即占据一定位置,并与周围的区域发生着空间联系。
(4)区域的排他性,即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表现。
2.区域的特点(1)层次性。
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如:(2)差异性。
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
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越小。
(3)整体性。
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
首先是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其次是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标准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思维拓展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1)与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图2)核心考点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地理环境差异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思维拓展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技巧(参见市编一轮复习资料第160页考点精析)核心考点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农业社会 主要的粮食产地、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 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 ②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 全国“粮仓”和全国棉花生产基地地位下降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思维拓展概念形成资源状况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区域早期发育阶段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 基本协调成长阶段 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 已显现出不协调 后期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本地区资源的耗竭矛盾加剧2【典例精析】例1 读我国自然区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a 、b 、c 、d 四个区域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共同的有利之处是_______________;共同的不利之处是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考点:考点1、区域的含义及主要特征考点2、区域的空间结构考点3、区域的产业结构考点4、区域发展阶段考点5、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及发展差异考点6、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考点1.区域的含义及主要特征(识记)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
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和,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
3)区域具有一定的、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边界、异同、特色、联系)课堂练习1、在不同的区域间存在有:()A、显著的差异性B、明显的连续性C、基本的相似性D、相同的特色2、下列各区与其特色优势、功能搭配正确的是:()A、矿区-交通优势B、旅游区-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特色C、中心商务区-艺术特色D、文化区-商业功能3、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与区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互不联系B、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界线,且一定是明确的界线C、一个区域的发展能促进其内部经济的发展,但并不影响周边地区D、一个区域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这是其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所在◆典型例题有人以经济地理为主要基础,将中国区域划分为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七大经济区。
据此完成第1~2题。
1.有关地理区域含义的正确叙述是()①区域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②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③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致④区域特性与其区位没有关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显著的性。
()A.相似差异B.绝对一致相似C.差异整体D.地带非地带考点2.区域的空间结构(理解)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区域空间结构是由区域核心、网络结构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
(1)区域核心多表现为,或者是 、以及 、 等。
(2)空间网络系统是指由各种 等 组成的地域分布体系(3)外围空间是相对于 而言的,它的部门构成、空间结构、发展水平等,都要受到 和 的制约 3.地域空间分布形式项目 形状 结论农业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交通运输线路 城市和工业城市群和工业区◆典型例题读某区域发展变化图(下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1)—(3)题。
(1) 从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图中所示地区空间结构的变化特点。
(2)该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其中面积不断扩大的是____________,该地域以____________生产活动为主,该地域与另一地域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农业表现为____________,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城市和工业表现为____________。
考点3.区域的产业结构(应用)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因素:、、、、等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以外的其他各业2.产业结构的差异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所占的比重较大。
•反之,可根据产业比重判断区域状况:•第一产业比重大:水平低,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水平高。
◆典型例题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2.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A.① B.②C.③D.④◆典型例题读“我国某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图”,回答1~2题。
1.该省可能是( )A.辽宁省B.江苏省 C.台湾省 D.云南省2.从该省的产业结构变化来看( )A.区域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B.第二产业的产值不断下降C.农业产值一路下滑 D.产业比重波动太大,对经济发展不利考点4.区域发展阶段(理解)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及区域发展的趋势(1).常用指标常用指标:、、等区域类型:与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2).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和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区域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 结构对外开放区域发展 状态◆典型例题读“倒‘U ’型区域发展规律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示发展阶段,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 .②是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C .③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D .①—②—③体现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发展趋势 2.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国仍处于图中阶段( ) A .① B .② C .③ D .①②读下列“某市产业结构变化表”和“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比例变化表”,回答有关问题。
表一 某市产业结构变化表 (1)该市产业结构有何变化?(2) 表一中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说明了该市的 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3) 该市重工业比重的变化特点是: (4) 轻工业比重的变化特点是是:表二 某市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变化表(4)1978年以后,该市重工业比重逐渐下降,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最可信的是:( ) A 、该市重工业产值下降导致重工业比重下降B 、该市轻工业发展的速度较重工业快,导致重工业产值比重相对下降C 、该市缩减了重工业的工业项目,导致重工业产值比重下降D 、该市农业比重下降,使农业机械的使用量下降,进而影响重工业的发展年份产业结构1989年 2001年 第三产业(%) 29.1 42.3 第二产业(%) 53.9 50.8 第一产业(%) 17.07.1年份产业比重 1952 1960 1978 1985 1992 2001 重工业(%) 2.1 20.6 33.2 31.2 30.5 26.3 轻工业(%) 34.7 53.9 47.1 57.5 61.2 66.6 农业(%)63.225.519.79.48.37.1(5)重工业主要生产生产资料,轻工业主要生产消费资料。
从表二中的该市轻重工业的变化情况可以推知,该市人民的生活水平。
考点5.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及发展差异(应用)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典型例题下图示意我国四大地区及全国的城市化速度的阶段差异。
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依次表示()A.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B.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C.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D.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2.1990—2000年,丁地区的城市化速度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反差,其直接原因是()A.人口的大量外迁B.矿产资源的枯竭C.环境质量的恶化D.老工业基地衰落◆典型例题“长三角”经济圈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由江苏和浙江的16座城市形成的城市群,是我国最具活力的三大经济圈之一。
读下表有关资料(2007年数据),完成1~2题。
GDP总值(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经济外向度一二三“长三角”46672 3.4 54.4 42.2 126.7%全国249583 11.3 48.6 40.1 66.2%1.①“长三角”经济发达,GDP约占全国的20%②“长三角”农业生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③“长三角”对外开放程度较高④“长三角”应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2.有关“长三角”发展阶段及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②工业化阶段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④扩大制造业规模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考点6.南方与北方的差异(理解)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一淮河一线。
1、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区域项目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棕壤、钙质土、黑土红壤、砖红壤社会经济条件农业产业工业产业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交通运输对外开放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限制因素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水土流失严重,人地关系矛盾加剧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开放不够发展方向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领域,治理环境,加快产业的升级改造,协调好人地关系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开放, 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渤海湾地区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典型例题1.关于南方与北方特征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矿产资源:北方煤炭、石油、铁矿丰富,南方有色金属矿产丰富B.限制因素:北方水源不足,南方热量不足C.工业结构:北方以能源工业为主,南方以重工业为主D.农业生产:北方自然条件差,无商品粮基地,南方水热条件好,水稻种植广泛。
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有关地理区域含义的正确叙述是 ( )①区域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②区域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③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④区域特性与其区位没有关系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划分区域的意义是 ( )①更方便了解区域差异、特点②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③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④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民居,可以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某方面特点。
据此回答问题。
3.我国北方住宅有院落,且围墙很高的原因是( )A.平原广大 B.太阳辐射弱 C.降水少 D.冬季风力强4.我国少数民族苗族的典型民居吊脚楼反映了当地的 ( )A.气候环境 B.地形条件 C.水文环境 D.土壤特征5.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 ( )A.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 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C.玉米、高粱、大豆、甘蔗 D.玉米、黄麻、甜菜、大豆6.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B.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多为集中分布的水田C.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种植制度是一年一熟至两熟D.长江三角洲的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水稻土为主7.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方式是A.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B.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C.只适合于发达国家的开发方式D.只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开发方式8.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变化是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B.不协调——协调C.协调——不协调——协调D.协调——不协调9.下列关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B.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C.拥有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许多乡镇从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工业化阶段,其产业结构的转变模式是A.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B.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C.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D.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11.在工业化阶段,各产业变化的特点是A.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继续上升B.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C.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D.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12.下列城市中,主要产业同美国匹兹堡相似的是A.底特律.长春B.塔兰托.鞍山C.休斯敦.新加坡D.阿伯丁.大庆13.下列省级行政区与其所属区与三个经济地带对应正确的是A.吉林、辽宁、浙江——东部经济地带B.内蒙古、陕西、西藏——西部经济地带C.江西、福建、上海——东部经济地带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经济地带14.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最突出的区域特征组合,正确的是A.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B.东部季风区——冰川纵横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伏旱D.青藏高寒区——“高”和“寒”15.青藏高寒区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河谷中,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二、综合题16、读我国两区域图,回答问题:(1)A.B两地区储量荀阿良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以此为基础发展的工业部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