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教案课后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教案课后反思背景介绍本文是我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文章。
本次教学内容是《生物与环境》单元,教材使用的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我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反思,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3.不同生物在不同环境中适应的机制。
教学反思问题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性给了我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我并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导致我没有给学生明确的教学指导,学生也没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其次,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性会给考试带来负面影响,因为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那么就很难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解决方法为了解决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我开始花时间制定课程目标,让学生和家长更明确地了解课程目标。
同时,在教学前,我认真备课,梳理教师教学目标,并在课堂上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的目标,这使得学生学习效果更好,考试成绩也得到了大大提升。
问题2:教学步骤不清晰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的教学步骤很不清晰,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重点。
没有清晰的教学步骤肯定会影响学习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决方法为了解决教学步骤不清晰的问题,我做了以下努力:1.制定计划。
为了确保教学过程不乱,提高效率,是我第一时间想到的。
在开始教学之前,我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这个计划展现了整个教学过程,并规划了每一个步骤。
通过计划我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对教学质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教学演示。
不仅我的教学要注重基础,而且要注意实际操作的演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实际操作演示了一些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不同环境的机制等,这样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点更加生动也更加容易理解。
3.语言简洁准确。
在教学中,我始终保持语言简洁明了。
这样不仅更容易让学生听懂,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与教学反思金品
检测案1、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具有()A.普遍性B.个别性C.相对性D.绝对性2、到了寒冷的冬天,杨树落叶,而松柏郁郁葱葱,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A.杨树不适应寒冷的冬天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松柏比杨树更适应寒冷D.杨树对低温更敏感3、雷鸟在冬季到来的时候会换上一身白色的羽毛,如果当年的降雪来的过早或过晚,都会使雷鸟暴露在天敌的视野中,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A.普遍性B.个别性C.相对性D. 绝对性4、下列说法不属于对环境适应的是()A.仙人掌的叶变成刺,茎有储水功能B.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毛是纯白色的C.蚂蚁借机爬在过往的动物身上D.竹节虫的形状像竹节和树枝5、青岛崂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崂山石更是景点的点缀。
而石上的地衣也引起了许多游人的注意。
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又能腐蚀岩石,这说明生物体()A.只能适应环境B.只能影响环境C.都能改造环境D.既能适应又能影响和改变环境板书设计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做生物圈。
三、生物中的生态因素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四、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课后反思本教案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导学案《生物与环境的互相干系》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相干系;2. 掌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3. 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
二、导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的互相干系概述;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3.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4.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5. 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
三、导学过程:1. 生物与环境的互相干系概述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相干系,生物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环境产生影响。
生物和环境之间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通过发展、繁殖等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开释氧气,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动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影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3.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主要表此刻气候、地理环境等方面,不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
例如,极地动物适应寒冷的气候环境,而沙漠植物适应干燥的地理环境。
4.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生物通过进化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生物的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使生物能够在不息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5. 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种群产生选择作用,促使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
这种选择作用促使物种不息进化,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导学总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相干系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内容,了解这种互相干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珍爱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相影响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珍爱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通过本次导学,同砚们能够深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互相干系,关注环境珍爱,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故里。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范文
过去的课堂教学,我习惯于"讲授",面对所有的问题更多使用讲授法去解决,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感受,主体与主导关系不清;而学生也习惯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
久而久之,天真烂漫的孩童逐渐"僵化""老成",随之而来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泯灭。
本学期教学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师生位置转换,从过去的"权威"位置,转换成组织者、引导员,似乎像旅游团中的导游,带着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感受发现和创造后的愉悦。
本次课的教学先安排学生"给生物找个家"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为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
提高资料分析和探究活动,得出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重新审视。
希望通过长期的努力,使生物课堂教学营造宽松、活泼、愉快、平等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学生、教师良好的沟通,使学生直接或间接体验到科学的魅力。
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7.1.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配套说课稿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学生理解难度大、参与度不高、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等。
3.使用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有趣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
1.先介绍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解释什么是生物适应,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接着,详细讲解不同生物体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使用图表、模型和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应该已经具备了一些前置知识,如生物学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等。但是,他们可能对生态学中的一些复杂概念和关系理解不够深入,比如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机理、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细节等。学习障碍可能包括:
1.对生态环境概念的理解不够清晰,难以把握生态环境的整体性。
2.对生物适应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缺乏认识,难以理解不同生物体适应同一环境的差异性。
3.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等,直观展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实例,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抽象概念。
4.设置探究性学习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调查等方式,自主探索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5.定期进行学习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从而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7.1.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配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说课稿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的知识对于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材的编排上,先通过一些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对环境的适应现象,然后深入探讨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的进化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深入的思考。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直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对环境的适应。
(2)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
2、教学难点(1)生物适应环境的相对性。
(2)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察和思考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3、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2024年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精选5篇)
2024年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精选5篇)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经过七年级生物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对生物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一、初中生物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才,而是为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并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基础。
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
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而又贴近生活的例来帮助学生一步步走近生物学。
例如:讲授生物细胞分裂时,将动物细胞的分裂比作揪面髻,将植物细胞的分裂比作垒墙,以体现二者的区别。
总之,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中心。
二、在教学中融入一点生活味,把“死知识”变为“兴趣生活”,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到“光对鼠妇的影响”时,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平常在有阳光或是大白天时见不到鼠妇由此提出问题:光对鼠妇有影响。
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己动手抓鼠妇,设计对照实验: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经过反复实验,查阅资料,验证了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这样的教学既抓到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
由于是首次使用北师大版的教材,对教材了解研究不够,使我这一学期的教学走了一些弯路。
比如在讲光合作用这一节时,课时的安排就很让我头疼。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与环境》每课教学反思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与环境》每课教学反思第1 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
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
同样是上这节课,探究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我们经常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来探究,比如:老师不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自己直接给出问题,生怕学生胡思乱想,五花八门的问题让自己下不了台(其实老师回答不出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坦白说出学生反而觉得你坦诚,更喜欢你,不让学生提问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再比如,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常常担心学生丢三拉四而干脆给出实验的具体步骤,在学生实施探究方案时又担心学生计时不准,而常常由老师统一计时,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
而这次上课,我放得很开,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从设计探究方案到实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我只是起了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项时把需要交代的问题交代清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积极思考、提问、表达、动手,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探究活动,并且在实验后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表现出很好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有体会,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第2 节种群1.展示生态系统和生态因素等雷达图样本,请学生了解每个生态因素的意义,并总结大气、水、陆地等不同类型的生态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
《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引言在教授《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课程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更深刻地意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通过反思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我希望能够不断改进和提升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
1. 课程设计在教学前,我认真研究了《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的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
我将这门课程划分为三个主要模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例分析。
我选择了合适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并根据学生的背景和兴趣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2. 教学方法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我首先引入教学内容的背景和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然后,我通过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的原理和机制。
我还设计了一些小组讨论和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3. 教学评估为了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我定期进行课堂小测验和作业,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学习困难。
此外,我还安排了一个小组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与课程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口头报告和展示。
通过这种方式,我评估了学生的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教学反思与改进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我在一些概念的讲解上可能过于深入和抽象,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实例的引入和生动形象的解释。
其次,我在小组项目的组织和评估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更加细致地设计项目的要求和支持学生的研究过程。
另外,我也意识到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实时性非常重要。
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寻找和整理与课程相关的案例、新闻和研究成果,以便能够及时更新和丰富课程内容。
我还计划增加一些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例如生物环境实地考察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反思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材内容主要围绕生物同环境的关系组织教学,这章内容主要讲了二者之间的四层关系:即生物依赖于环境、环境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但从前几节课题来看本节课题显得和《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似乎矛盾,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怎么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呢?在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并未有所深刻的思考,只是就教材中提到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阅读本节教学参考时提到这样一句话: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暂时的适应而不是永久的适应。
因此在教学时,我就这句话给学生做了板书和强调。
在理解二者关系时没有认真思考,这点做的很差劲,这说明自己在对教材的深入研读还不够深入。
但本节课在教学中,也有做得较好的地方,就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处理的比较好。
在教学中,我运用达尔文的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意义引起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达尔文提到:“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我给学生讲到:当今的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大家未来面对就业问题也是如此。
我们怎样才能成为竞争中的强者?从眼前出发,从我们的学习着手。
在现在各科任老师的教学方法下,你们怎样快速适应教学环境,适应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同时学会思考,学会调试自己的情绪,快速适应学习环境,使自己的学习得以稳步提升。
本节在教育学生情感方面做得较好。
北师大版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2课时优秀教案附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认识生命第1章生命的世界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学目标】通过探究实验和测量,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设计思路】概念图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是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人们思考、交流、表达。
概念图盛行于欧美国家,是中小学教学中很常用的方法,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推广概念图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策略之一。
因此,概念图是一种有效教与学的策略。
本节内容试图以概念图的构建为线索,通过课堂讨论、探究、测量、观察等活动,让学生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感受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性,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形成生态学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②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难点: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教学方法】概念图、探究法、讨论法、讲述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引入〗由生物最基本的特征一一新陈代谢引出生物离不开环境(例举人的呼吸:吸入的氧来自环境,呼出的二氧化碳排放到环境中),同时生物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例举人类的活动一一开垦荒地,采伐森林,兴修水利,兴建城市……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耕地减少,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板书课题: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学习新课〗问:什么是生物?什么是环境?答: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生物的生存空间统称为环境。
问:鱼儿离不开水,是不是鱼儿只要在水中就能活下去呢?答:不一定,鱼儿在水中还需中空气、饵料等。
问:如果人们向池塘中乱倒污水和垃圾,鱼儿还能很好地生活吗?答:人们向池塘中乱倒污水和垃圾,会使水质变坏,鱼儿不能正常生活,不久就会死亡。
问:这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环境中有多种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教学设计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2)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阐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1)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的特点。
(2)分析生物对环境影响的实例,并总结其规律。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物对环境适应与影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3、观察法: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观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深入剖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不同环境下的生物图片,如沙漠中的仙人掌、极地的企鹅、森林中的猴子等,提问学生:“这些生物为什么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它们有哪些特点适应了所在的环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讲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展示仙人掌的图片,讲解其形态结构特点(如叶变成刺,茎肥厚多汁),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帮助仙人掌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
(2)展示北极熊的图片,分析其厚厚的皮毛、脂肪层等特点与寒冷极地环境的适应关系。
(3)举例说明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适应方式,如竹节虫的形态像竹枝,枯叶蝶的外形像枯叶等。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还能举出哪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2)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是如何形成的?(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吗?4、讲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通过介绍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如工业污染导致桦尺蛾体色的变化,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可能不再适应环境。
第4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第2章生物与环境第4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举例说出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对环境相的适应。
能力目标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模拟探究活动,提高分析和推理能力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认同坚持合理规划,确保生物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重要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三、教学重点:1. 生物能适应环境。
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四、教学难点: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全面认识。
五、教学准备:制作课件、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制作不同颜色的纸蝴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复备情境导入:曾经有实验者把跳蚤放在桌子上,跳蚤迅即跳起,跳起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400倍左右。
然后,在跳蚤头上罩上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
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下的高度。
接下来,逐渐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会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起跳高度。
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
实验者于是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不会跳了,变成“爬蚤”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激发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一、寻找纸蝴蝶活动方法:将一张大的风景画粘贴在黑板上。
请两位同学蒙上眼睛,其余同学将各自制作的纸蝴蝶贴在风景画上。
粘贴时,要注意不能覆盖别人已经粘贴的纸蝴蝶,并尽可能粘贴在“天敌”不易发现的位置。
当两位同学“重见光明”后,请他们在1min内一个一个寻找蝴蝶,尽可能找到更多的纸蝴蝶。
讨论分析:主动参与活动,体验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1.两位同学个找到了多少只纸蝴蝶?你粘贴的纸蝴蝶被发现了吗?分析被找到的和没有被找到的纸蝴蝶各自具有什么特点。
2.如果是一只真蝴蝶,它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中不易被鸟类等天敌发现?这对蝴蝶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共同分析:此模拟实验中纸蝴蝶模拟真蝴蝶,纸蝴蝶所粘贴的地方模拟的是真实的蝴蝶生存的环境,两个同学寻找纸蝴蝶是模拟天敌捕捉蝴蝶。
《蚯蚓与环境》教学设计及反思
《蚯蚓与环境》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2)明白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2)让学生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
(2)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
2、教学难点(1)蚯蚓的呼吸方式。
(2)蚯蚓对环境的影响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蚯蚓若干条、解剖盘、放大镜、镊子、棉球、湿纸巾、土壤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蚯蚓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蚯蚓在土壤中活动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大家知道蚯蚓在土壤中是怎样生活的吗?它对环境又有什么影响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蚯蚓与环境。
2、讲授新课(1)蚯蚓的形态结构①展示蚯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蚯蚓的外形,提问:“蚯蚓的身体有哪些部分组成?”引导学生说出蚯蚓的身体由环节组成,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②发给学生放大镜,让他们分组观察蚯蚓的体表,发现蚯蚓的体表有黏液。
提问:“黏液有什么作用呢?”讲解黏液可以帮助蚯蚓呼吸和减少在土壤中运动的阻力。
(2)蚯蚓的生活习性①让学生思考蚯蚓一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然后播放一段关于蚯蚓生活环境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
②提问:“蚯蚓为什么喜欢这样的环境?”引导学生从蚯蚓的呼吸、食物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
(3)蚯蚓的运动方式①把蚯蚓放在解剖盘上,让学生观察蚯蚓的运动,提问:“蚯蚓是怎样运动的?”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总结蚯蚓是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进行蠕动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1多媒体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提高课堂效率,我特地把高中生物第二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的有关内容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上了一堂课。
从课后学生的反应来看,效果要好于原先的那种课堂上的单独的讲述讨论模式。
由于生物学科的特殊性,多媒体教学可以发挥更大的优势。
在这堂课中,声音、图像、影片、文字各个角度的刺激,使学生可以全方位的去体会和理解所学内容。
并以此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一、利用案例引入新课在新授课的教学中,好的引入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而利用与实际相关的一些案例材料来引入新课,既容易接受,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本节课中,我首先由事物的两面性来承接上一堂课的内容(有关生态因素),同时导入本节课的内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然后利用一些录象资料介绍昆虫的采粉过程、猎豹的捕食过程以及植物的种子形态、沙漠中的仙人掌和热带雨林植物等,通过这些形象的案例引发学生兴趣,并因势诱导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生物对于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从而为本节课开了一个好头。
利用这种方式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刚开始就抓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还通过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利用案例展开讨论在通过这种灵活的方式导入新课后,不是带着能够层层分析,得出答案,而是把此问题留给学生,并展示了一些与要学习的内容相关的一些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层层设问,来引导学生看书,自己总结知识上,解决问题。
如:在介绍生物的保护色时,展示三幅相关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总结出保护色的概念。
【精品模板】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5篇)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5篇)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授课的教学中,好的引入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而利用与实际相关的一些案例材料来引入新课,既容易接受,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本节课中,我用故事《找尾巴》导入,让生知道壁虎的断尾其实就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然后导入本节课的内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在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
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比较少的,所以我又展示了几幅图片(北极熊的体色,壁虎的体色,不同环境中青蛙的体色,竹节虫的拟态,长颈鹿的变化,桦尺蛾因为工业污染体色的变化等),通过这些形象的案例引发学生兴趣,然后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这一段我还加了趣味阅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让生知道我们人类的'不同特征也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一个阶段引起了一个小高潮,学生很感兴趣,效果很好。
并因势利导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生物对于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并且让生明白生物的生存斗争其实是很残酷的,或经历风吹雨打,或饥肠辘辘,会饥寒交迫,会被抓捕,所以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在讲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时,除了课本中举得事例,我重点给学生讲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让生明白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多么重要,让生知道人类对环境的破会早晚会回报给人类,明白其实爱惜环境就是爱惜我们自己,对生进行充分的情感教育,效果很好。
回顾本节课,感觉也存在好多不足,如:1、时间的分配上,有点前紧后松。
应当拿出更多让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讲学稿的检查、管理应更系统严格些。
3、如果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小组汇总,课上展示,学生的积极性会进一步地被调动4、讲课的艺术性有待欠缺,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鄂教版》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掌握不同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技巧,并能够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干系。
一、导入引导1. 通过观看一段视频或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方式。
2. 提出问题:你认为为什么有些动物能够在极端环境中生存?它们是如何适应这些环境的?二、知识讲解1.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生理适应、行为适应和进化适应。
2. 生理适应:例如企鹅的羽毛密度和颜色能够帮助它们在极寒的环境中保持体温。
3. 行为适应:例如鸟类迁徙、松鼠储存食物等行为能够帮助它们应对不同季节的变化。
4. 进化适应:例如长颈鹿的颈部长短适应了草原环境中的取食方式。
三、案例分析1. 以北极熊为例,介绍其在极地环境中的适应方式:厚厚的皮毛、脂肪层和黑色皮肤帮助它们保暖,同时强壮的四肢和爪子有助于捕食。
2. 以骆驼为例,介绍其在沙漠环境中的适应方式:长长的睫毛、耳朵和鼻孔能够防止沙尘的侵入,同时能够储存大量水分。
四、讨论互动1. 分组讨论: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动物,探讨它在特定环境中的适应方式。
2. 展示讨论结果:每组学生可以分享他们的钻研效果,进行互相交流和进修。
五、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动物进行深入钻研,了解其在特定环境中的适应方式,并撰写一篇小钻研报告。
2. 观看相关纪录片或读取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技巧和适应方式。
六、总结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进修内容,总结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有哪些?2. 反思:你认为人类在面对环境变化时,可以借鉴哪些动物的适应方式?以上是本节课的导学案,希望同砚们能够通过进修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珍爱环境的认识和行动。
祝大家进修愉快!。
2.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说课稿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苏科版)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布局合理、内容精炼、风格清晰。板书布局分为三个部分:标题区、知识点区和总结区。标题区位于板书顶部,标注课题名称;知识点区以条目式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生物适应性的定义、类型和实例;总结区位于板书底部,用于总结重点和难点。板书内容突出关键词和逻辑关系,采用清晰的字体和大小,确保学生远距离也能阅读。风格上,我追求简洁明了,避免冗余信息,以便学生快速把握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板书起到梳理思路、强化记忆的作用。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提前规划板书内容,课堂上适时更新,并引导学生关注板书中的重点信息。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设计以下互动环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
课堂提问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检验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观点,通过交流合作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实验操作则让学生亲手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理论知识。这些互动方式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性的内在机制。
(2)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表现为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实例来理解抽象概念。在学习兴趣上,学生对生物世界充满好奇,对身边的生物现象感兴趣,但可能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感到枯燥。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可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思考的习惯,需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
南宁八中
朱亮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是构建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自觉地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而教师对新课内容的巧妙导入,问题提出的策略,探究实验的设计,知识检测的方法,都能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
以下谈谈我自己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教学中所采用的,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的方法。
一、课题导入
展示长颈鹿生活图片:让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长颈鹿生存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会受到哪些生态因素的影响?2、按照生物进化理论,什么样类型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引出学生的思考,看到了长颈鹿学生就会思考长颈鹿的生存需要受到哪些条件因素的影响?在他们的头脑中会自然而然的回想起在第二节中的重点“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与其相关的生物因素”以及相关内容。
这样一个思维情境的创设,会吸引了每一位同学,使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能快速的集中到课堂来又能引出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也影响和改变这环境这一主题。
点题,采用课件展示四张图片:“沙漠中的骆驼”、“荒漠中的骆驼刺”、“寒冷海域海豹的皮下脂肪”以及“旗形树”,通过对背景的描述让学生能够认同生物的生活需要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如果没有适应那么生物很难生存下去。
从而导引出本节第一部分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利用多媒体导入教学,图片鲜明,环境真实,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了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望。
我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设计了明显的清晰分层教学。
我所给出的图片和示例全部都是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全部分开描述,并恰当的引入“拟态”、“保护色”以及“警戒色”等概念来加以说明。
从而使学生能清晰理解到无论是植物或动物只要是生物要想生存就必须适应周围的环境的变化这一理论,并引出了生物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这一结论。
利用分层问题的创设,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每一位同学都有问题可思考,无论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还是
学习有困难学生,都能产生相应的学习效果。
二、探究活动的设计
在肯定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同时,试问学生“那么生物对环境会产生出影响来吗?”从而引出第二个主题,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在大屏幕中给出“裸地”、“草地”和“茂密灌木丛”的图片让学生对三者的植被覆盖情况加以对比。
并要求学生在了解和阅读教材20页内容的同时对以下四个问题加以解答。
1、为什么选择测量以上三种的空气湿度,它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裸地、草地、茂密灌丛湿度又有什么区别?你能假设吗?
3、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水坑,测量时干湿计能直接放在旁边吗?测灌木时,能直接放在地上吗?
4、每次测量是否应多测几次,如:在裸地分3次测湿度,然后计算出平均值作为测量数值?
请学生分析,完成以上的分层思考题。
利用给出的相对湿度和时间之间的分析图,为学生创设一个参与观察探究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有自己去分析去探究,并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上也设计了分层,问题由简单到复杂,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提问,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探究,都有事可干。
对复杂问题的探究我设计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为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创设了平台,同时也会提升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深度。
并将清晰地动植物分层说明贯彻到底。
三、教学检测扩展知识
一般的教学往往要采取课后检测来检查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这节课的引导中我也没有例外但我采取了把具体化的题隐藏起来,而只让学生去选择所选择题目的编号的方式,因为这样的选题方式很像电视中的《开心辞典》或者《幸运52》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了起来,课堂变的十分活跃。
而在这节课的设想上我还希望除了以检测题的形式考察外,还希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理论运用实际的检测情境。
比如将一株生长状况很差的盆栽花卉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为我的花卉设计一个拯救方案,并谈谈方案设计的依据,全班讨论看那一方案快速可行。
这一检测情境的创设给学生一个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机
会。
这样不仅检测了学生对当堂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面对美丽的花卉即将死亡这一事实,每一位学生都会情不自禁的怜惜它,都想改变它的生活状况,所以方案设计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会非常高,表现了对这件事的极大兴趣。
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理解到环境如何影响生物,又可以使学生清晰的意识到生物要想生活就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果不能适应环境自然就会被环境所淘汰。
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完成这一体验过程对此我深表遗憾。
由于本检测过程即是检测过程又是学生的一个积极的参与学习的过程。
所以总的来说,其实教学后的课后检测有没有效果,还需要有心的教师认真的设计创设情境来达到最为理想的效果。
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教师用心的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用创设的精彩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让他们能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学习中产生乐趣和兴趣,这也许才是一节让教师没有遗憾的教学经历。
而我也会为了这一目标而会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