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是否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辩论辩题
人类活动是否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辩论辩题正方观点:人类活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人类活动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这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过去的200年中增加了约70%,其中二氧化碳是主要成分。
而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等。
这些活动大量消耗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不断上升。
其次,人类活动还导致了大量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这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氧气。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全球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无法被吸收,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最后,人类活动还导致了大量的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碳酸盐。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海洋中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无法被吸收,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因此,人类活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森林和海洋,以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反方观点:人类活动并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原因不仅仅是人类活动。
首先,全球气候变化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自然因素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太阳活动、地球自转、地球轨道变化等都可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其次,温室气体排放并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温室气体排放只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方面。
如果我们只关注温室气体排放,那么我们会忽略其他可能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
例如,太阳活动和地球自转也会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这些因素并不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自然灾害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例子
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例子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下面列举了十个例子,展示了人类活动如何对气候产生影响。
1. 工业化和能源消耗:工业化进程导致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
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积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2. 交通运输:汽车、飞机和船只的使用也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特别是航空业和海运业,它们的排放量在过去几十年里迅速增加。
3. 砍伐森林: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储存库之一,但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了碳排放的增加。
同时,森林的砍伐也破坏了生态系统,影响了气候的稳定性。
4. 农业活动:农业产生大量的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
特别是大规模畜牧业,它们的排放量很大,对气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垃圾处理: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气体对温室效应的贡献非常大。
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是主要的甲烷排放源。
6. 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导致森林和湿地的破坏。
这些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无法继续吸收和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浓度。
7. 水资源开发:大规模的水库建设和水资源开发改变了自然河流和湖泊的水循环,对气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活动可能导致干旱或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8. 渔业活动: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气候产生了影响。
海洋生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导致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积累加剧。
9.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中大量的建筑和道路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这可能导致更频繁的高温事件。
10. 大气污染物排放:工业和交通活动产生大量的大气污染物,如颗粒物、硫化物和氮氧化物。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人类健康有害,还对气候产生了影响,影响了气候系统的稳定性。
这些例子说明了人类活动如何对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利用资源,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气候变迁,探寻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变迁,探寻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引言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不仅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对生态系统和地球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作用,但人类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这一过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各个要素。
气候变迁的背景气候变化是指长期的气候特征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天气模式和温度等气候要素的异常。
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包括全球气温的升高、降水模式的改变、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等。
科学界普遍认为,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导致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被干扰。
温室效应与人类活动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并重新辐射地球表面的辐射,使地球保持温暖。
常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二氮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温室气体的浓度也在急剧上升,加强了温室效应,进一步导致气候变化。
工业革命与温室气体排放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引发巨大变革的一段时期,也是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关键时刻。
随着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中,引发了温室效应的加剧。
森林砍伐与二氧化碳排放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储存库之一,但人类活动中的森林砍伐导致了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
通过砍伐森林来获取木材和建筑材料,不仅降低了碳的吸收能力,还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效应。
化石燃料与温室气体排放使用化石燃料是当代人类社会最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然而,燃烧化石燃料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头之一。
燃煤与二氧化碳排放燃煤电厂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煤炭中含有丰富的碳元素,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全球范围内大量的燃煤行为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加剧了温室效应。
石油与甲烷排放石油的开采和利用也对温室气体排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石油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气体是温室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类是地球上最具有智慧的生物之一,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退化和污染等。
本文将探讨这些影响并寻求解决办法。
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室气体的排放上。
工业化进程、能源消耗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导致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释放到大气中。
这些气体在大气中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地球吸收更多的太阳能量,使得地球温度上升。
气候变暖带来的问题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生态系统受损等。
二、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不可忽视的。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湿地开发以及过度捕捞等行为,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仅使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也会影响农业、药物发现和生态旅游等诸多领域的发展。
三、土地退化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主要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和土地污染。
大规模的农业耕作和过度的放牧行为,使得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地易于受到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威胁。
工业污染、化学品使用以及废弃物的不当处置导致土壤受到污染,使得土地无法继续支撑丰富的生态系统。
四、污染人类活动所带来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
大气污染导致空气质量下降,进而对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水体污染使得水资源变得稀缺,同时也影响了水中的生物。
土壤污染会污染作物和饮用水,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疾病构成威胁。
解决方案: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发展清洁能源、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以及加强环境监管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遏制气候变化的加剧。
2. 保护生物多样性。
建立自然保护区、推动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和渔业管理,以及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有助于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3. 实施土壤保护措施。
推广可持续的农业和林业管理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同时加强土壤污染的监测与治理。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而人类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
工业化进程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些气体在大气中形成了“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据科学家的研究,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近年来全球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还体现在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方面。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汇之一,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然而,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了森林面积的减少,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加剧了温室效应。
此外,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还表现在能源消耗和化石燃料的使用方面。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而大部分能源仍然依赖于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
这些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问题。
那么,如何应对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呢?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温室气体的减排工作。
这包括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等。
同时,促进森林保护和恢复,减少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以增加碳汇的容量。
其次,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制定更加严格的减排目标和措施,共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同时,发达国家应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此外,个人行动也非常重要。
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减少能源的浪费,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如骑自行车、步行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同时,也可以通过参与环保组织、倡导环保意识等方式,推动社会的环保发展。
总之,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初中地理教案:气候与人类活动互动关系
初中地理教案:气候与人类活动互动关系一、气候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概述气候是地球表面上长期大气变化的总和,它对人类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类在各种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与气候相互互动,这种互动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理分布。
本文将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气候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1. 工业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了当今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
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的砍伐等人类活动导致了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大量释放,进而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
例如,工业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以及交通运输的尾气中的温室气体,使得地球温度逐渐上升,进而引发了气候变化。
2. 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人口的增加,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和使用。
城市的建设及其周边地区的灌溉和耕种等活动改变了土地的物理特性和自然水循环,进而对气候产生影响。
城市中的高楼大厦、水泥路面、人口密集等因素影响了气温和风向。
而农业活动也改变了土地的植被覆盖和蒸腾作用,进一步影响了降水和气温的分布。
这些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和一些地区的干旱或水资源紧缺。
3. 污染物的排放和大气变化工业和交通尾气中的颗粒物和气溶胶等污染物不仅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还对气候产生了影响。
这些污染物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降低了地表的日照量,从而造成了一些地区的遮阳效应。
此外,这些污染物还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云的凝结核,改变了云的性质和降水过程。
这些影响共同作用导致了气候变化的复杂性。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 农业和食物生产气候对农业和食物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象条件直接影响着作物种植和生长的情况,如温度、降水和光照等。
气候变化会改变农田的水资源和土壤湿度,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人类的粮食供应。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无意识的影响,即在人类活动中对气候产生的副作用;一种是为了某种目的,采取一定的措施,故意识地改变气候条件。
在现阶段,以第一种影响占绝对优势,而这种影响以以下三方面表现得最为显著,即①在工农业生产中排放至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各种污染物质,改变大气的化学组成;②在农牧业发展和其它活动中改变下垫面的性质,如破坏森林和草原植被,海洋石油污染等等;③在城市中的城市气候效应。
自世界工业革命后的200 年间,随着人口的剧增,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人类活动对气候的这种不利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必须加强研究力度,采取措施,故意识地规划和控制各种影响环境温和候的人类活动,使之向有利于改善气候条件的方向发展。
(一)改变大气化学组成与气候效应工农业生产排入大量废气、微尘等污染物质进入大气,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比二氮(N2O)和氟氯烃化合物(CFCS)等。
据确凿的观测事实证明,近数十年来大气中这些气体的含量都在急剧增加,而平流层的臭氧O3。
总量则明显下降。
如前所述,这些气体都具有明显的温室效应,在波长9500 毫微米(p m)及12500-17000p m 有两个强的吸收带,这就是O3 及CO2 的吸收带。
特殊是CO2 的吸收带,吸收了大约70-90%的红外长波辐射。
地气系统向外长波辐射主要集中在7000-13000p m 波长范围内,这个波段被称为大气窗。
上述CH4 、N2O、CFCS 等气体在此大气窗内均各有其吸收带,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增加必然对气候变比起着重要作用。
大气中CO2 浓度在工业化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大致稳定在约(280±10)³10-3ml/L,但在近几十年来增长速度甚快,至1990 年已增至345³10-3ml/L ,90 年代以后,增长速大。
图8 ²14(图略) 给出美国哈威夷马纳洛亚站(Mauna Loa) 1959-1993 年实测值的逐年变化。
从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说明
从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说明1、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正面影响第一、人类植树造林,可以改变空气湿度,增加有效降水;第二,建造人工湖泊,跨流域调水,可以帮助气候干旱地区变得湿润~等等吧~~2、人类活动是怎样影响气候的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先要明白什么是温室效应。
大约在30多年前,我国北方在冬天是很少吃到新鲜蔬菜的。
然而,现在不同了,无论冬夏,人们都能吃到品种繁多的新鲜蔬菜,还能欣赏到盛开的鲜花。
这些蔬菜和鲜花怎样度过严寒的冬季呢?这就是利用了温室效应。
人们用玻璃盖成房子,或用透明的塑料薄膜做成大棚,太阳光(短波辐射)可以射进室内或棚内,室内或棚内的空气被“晒”得温度增高后无法与外界流通(它向外的辐射是短波辐射,无法穿过玻璃或薄膜),因而室内或棚内的温度会逐渐增高。
这就是温室效应。
北方冬季的蔬菜和鲜花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温暖如春的人造气候里生长的。
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沼气等所起的作用与玻璃和塑料薄膜类似,但也有区别。
来自太阳的质量将地球表面加热,地球同时向外辐射同等的能量。
如果没有大气,地球将像月球一样寒冷。
但地球有大气,其中的水蒸气强烈吸收波长在4~7微米之间的辐射,二氧化碳吸收13~19微米之间的辐射,这几部分辐射留在了接近地面的大气层中,通过复杂的过程,辐射转化为热量,使气温升高。
而其余的波长在7~13微米的占70%的辐射进入到了宇宙空间。
7~13微米之间的辐射被称为地球大气的“窗口”。
地球从诞生那天起就存在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所以也存在温室效应。
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的平均温度会只有-17℃,比现在的15℃低32℃。
金星和火星也存在温室效应。
由于温室效应,金星的温度由-46℃升到了477℃,火星的温度由-57℃升到了-47℃。
最近100年来,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效应。
并且,人类在大工业生产中排放的氯氟烃、甲烷、一氧化碳和臭氧等还吸收波长在7~13微米之间的辐射,堵住了“窗口”,这些都是加剧温室效应的原因。
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是否存在辩论辩题
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是否存在辩论辩题正方观点: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是存在的。
首先,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类活动释放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导致了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效应的增强,进而导致全球气温上升。
例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的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约1.4华氏度。
其次,人类活动还导致了大量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加剧了土地的脆弱性,导致了更频繁的林火和洪灾,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的影响。
此外,许多著名科学家和环保专家也都认为,人类活动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比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前执行主任克里斯托弗·斯普内尔曼曾说过,“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这是科学已经证实的事实。
”。
反方观点: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并不存在。
首先,气候变化是地球自然的现象,而不是人类活动所导致的。
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就经历过多次变化,如冰河期和间冰期的交替。
其次,科学研究也表明,地球气候变化的周期性是存在的,人类活动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非主要原因。
例如,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研究指出,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远远大于人类活动。
此外,一些科学家也提出了反对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的观点,认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不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比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家威廉·哈珀曾在他的研究中指出,“气候变化并不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而是由自然因素所驱动的。
”。
综上所述,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是否存在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这一观点,我们都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证据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只有通过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成因,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论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论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真是个大话题。
想象一下,咱们每天开车上下班,吃东西、用电,甚至连平时喝的水,都在悄悄改变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感觉像是在玩一个大游戏,结果却没想到,游戏的难度越来越高,boss也越来越强。
就拿汽车来说吧,大家都喜欢开车,方便又快捷。
可是,一开车,排放的废气就像在给大气层加了一层“厚厚的外衣”,让地球越来越“热”。
那些汽车尾气、工厂排放,仿佛是给我们的蓝天蒙上了一层灰,真是让人心疼。
然后说说我们吃的东西,嘿,你知道吗?种一块牛肉,得用掉不少水和粮食,还得饲养好多牛。
每一口美味的牛排背后,都是水和资源的消耗。
这不,就像是我们在挥霍资源,把地球的“存款”花得一干二净。
化肥、农药的使用,搞得土壤都生病了,地球妈妈可真是伤透了心。
就像老妈看到儿子一天到晚吃快餐,心里多不痛快。
再说说电的使用,哎呀,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开空调,尤其是夏天,简直就像是个“空调控”,没空调就像失去了灵魂。
但是你知道吗,这些电可是大多数靠燃烧化石燃料来发电的。
电厂冒出的烟,跟我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
想象一下,每次开空调时,后面都跟着一辆小卡车,装着二氧化碳,嘻嘻,这可不是什么环保的小车。
咱们的日常生活也在影响气候,比如说垃圾处理,扔了个苹果核就没事?可不是,垃圾填埋场里那些可怕的气体可是不少,臭味熏天。
塑料袋就更是个麻烦,随便一扔,可能在地球上呆上几百年。
感觉自己就像是个不负责任的小孩,玩完玩具就丢一边,根本不考虑后果。
塑料污染真是个大难题,海洋里的小鱼小虾可都是受害者。
那些可怜的小生物,误以为塑料是食物,结果一口吞下,悲剧就发生了。
还有工业化。
那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可是带来的可不只是繁荣,还有巨大的环境代价。
工厂的烟囱像是无情的“魔鬼”,吞噬着新鲜空气,吐出令人窒息的烟雾。
工人们为了生计在工厂里辛苦忙碌,然而他们的努力却常常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感觉这个世界就像是在走钢丝,风一吹,随时都有可能摔下去,真是让人提心吊胆。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至今一直以无穷的魔力吸引众多的科学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乃至文学艺术家。
无论是古代“天人合一”观还是现代“回归自然“论,无不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协合统一、人与环境密不可分的鱼水之情。
但是,本世纪以来,伴随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人口爆炸性增长、资源过度开发、能源需求量大增,不仅导致全球性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而且使大气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猛增,引发了诸如气候变暖等环境效应,使气候变化问题不得不从学术论坛搬进地球首脑会议的“大雅之堂”。
而从“李崇银院士谈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中有新的较为充足的证据表明:过去50年的气候变暖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这让我对灾害频发生由天更怨人这一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也更表明了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一直都存在并日益严重。
最初,主要表现在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垫面的面貌,改变了下垫面的粗糙度、反射率和水热平衡等方面,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增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就日益重要。
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增加了全球大气的污染,影响了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能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减弱了入射的太阳辐射数量,从而导致气温的降低。
科学家利用气候模式研究气候变化的成因时,首先模拟了过去100年仅受“自然”影响的气候变化,如太阳辐射的变化和大规模火山爆发,然后再将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浓度增加因素加进去,对气候进行模拟运算。
这些试验结果让人震惊:只包括自然作用的模式无法解释20世纪中期以来观测到的全球变暖现象,只有加入了人为因素,才可以很好地解释观测事实。
至于温度的长期变化模式,也只有考虑了所有的效应之后,模拟结果才与观测事实最为一致。
有两种气候变化类型提供了人类影响的证据。
第一个是陆地比海洋升温明显,海洋表层比深层升温明显。
这与温室气体弥漫在大气中引起的升温形式一致:因为海洋的热惯量(thermal inertia)大、增温慢。
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球气候众所周知,地球的气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的,但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但是人类出现以后,气候变化的进程加快了,特别是工业社会以来,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有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二、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生活中可以见到的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地球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像一层塑料薄膜,允许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加热地面,同时阻止了地面的散热.温室效应本是很正常的气候现象,它使地球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维持生命生存所需的温度。
但是人类活动大大增加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打破了自然平衡,从而破坏了全球气候,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二氧化氮、水蒸气,最主要是二氧化碳等。
工业社会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人口急剧增加,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增加;人类开采并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为人类活动提供能量,但也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
原本二氧化碳可以通过被植物吸收和溶解到海水中达到生成和转化的平衡,但是人类不断大规模地破坏森林和农田等绿色生态系统为城市化铺路,再加上水域面积的不断减少,使被吸收转化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少,二氧化碳含量因此急剧上升.温室效应将对全球气候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全球变暖,改变水循环,某些地方降水增加海洋风暴和干旱、飓风等极端天气增加。
三、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指由于人为原因,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
一方面,城市里的交通工具、工厂生产、居民生活需要燃烧大量的燃料,产生的热量本来就比郊区的多;另一方面城市里建筑物高大密集,本身就不易散热,再加上钢筋水泥材料易吸热而不易散热,使城市中心白天吸热比郊区多气温比郊区高,夜晚降温比郊区慢气温还是比郊区高,因而形成高空城市风和低空的郊区风。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室气体的排放上。
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些气体在大气中形成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气温升高。
温室效应的加剧导致了全球气候的变暖,从而引发了许多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飓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人类活动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进而加剧了气候变化的趋势。
森林砍伐、土地开垦、水资源过度开发等行为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土地的退化。
这些破坏行为进一步削弱了地球的自然调节能力,使得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加严重。
此外,人类活动还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然而,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人类活动导致了海洋生物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影响了海洋的碳吸收能力。
这使得海洋无法有效地吸收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
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积极的因素。
随着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例如,推广清洁能源、改善交通工具的燃烧效率等措施都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人们的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行动的付诸实践,为减缓气候变化带来了一线希望。
然而,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减排目标和政策。
各国政府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同时,科学家们也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气候变化的机制和影响,为制定更科学、更有效的对策提供支持。
总之,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和生产活动导致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
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最为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然而,气候变化的根源是什么呢?人类活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首先,人类活动对全球大气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氮等温室气体被释放到大气中。
这些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球表面反射的热量并将其重新辐射回地球表面,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近些年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洪涝、干旱、飓风、热浪和海平面上升等气候灾害频频发生。
其次,人类活动对全球海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洋变暖,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
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也受到威胁。
另外,人类活动还导致海洋酸化,破坏了海洋的生态系统,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对全球大气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使得大气和水资源不再是健康可持续的资源,而成为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风险因素。
生态系统的破坏进一步推动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
土地的乱砍滥伐和过度开采水资源导致土地退化,水资源的稀缺让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更加棘手。
为了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一直在制定和执行各种政策和计划。
然而,这些计划仅仅依靠政府机构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在实现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上,每一个人都必须首先认识到气候变化的严重性。
每一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燃料消耗等,从而减少对全球气候的损害,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立即采取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在史前自然环境下,地球气候是一个很缓慢的变化过程。
但是由于近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是强烈的,产生了很多气候效应。
地球气候处于快速变化的过程。
当人类社会进入农业社会之后,由于农耕的需要,曾大面积地砍伐或焚烧森林,疏干或围垦湖沼,从而改变了下垫面的物理状态,影响了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
工业社会的发展,使人类改变自然的手段空前地提高了,随着人类对环境的干预程度愈来愈强,所引起的气候效应也愈来愈多,规模愈来愈大。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气候效应,以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广为大众所熟知。
此外,还有阳伞效应、海洋沙漠化效应、湖泊效应、绿洲效应等等。
下面我将一一讲解这些气候效应。
一、热岛效应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气候中表现最为突出。
一是城市人口集中,高楼密集,高速公路密集,工厂、汽车、空调及家庭炉灶和饭店等大量消耗能源,散发出相当多的热量,甚至人体本身也都不停地产生热量,城市连片的人造设施,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学性质,使城区的显热增加,除造成大气污染外,还释放出废热进入大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1度,甚至更多。
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就好像突出于周围乡村较低温度海洋中的岛屿一样,"热岛"之名由此而来;二是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是气流通行的障碍物,使城市风速减小,引起城市气候其他要素如风向、湿度、降水和云、雾等的相应改变。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市区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
进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
二、干岛效应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伴存在的。
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份大部份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
因而平时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份补给。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演讲稿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我们的生活、经济和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气候变化的背景。
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气候模式的变化,主要由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
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它们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地球上的热量,导致地球温度上升。
人类活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如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和工业排放等。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具体影响。
首先是全球变暖。
随着温室气体的不断排放,地球的平均气温不断上升。
这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例如,近年来我们经常听到的极端高温、洪水和干旱等现象都与全球变暖有关。
其次是海洋酸化。
大量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到海洋中,导致海水的酸碱度发生变化。
这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珊瑚礁的白化和鱼类的迁徙。
海洋酸化还对渔业和旅游业等产业造成了负面影响。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对农业和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了降水模式的改变和干旱的增加,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威胁。
同时,气候变化还会引发新的病虫害和农作物疾病,给粮食安全带来了挑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呢?首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清洁能源和采取节能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此外,保护森林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也可以帮助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其次,适应气候变化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需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体系,以及建立灾害风险管理机制。
同时,我们还需要投资于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作物的适应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最后,国际合作也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
各国应共同努力,制定并落实国际气候变化协议,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同时,发达国家应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给发展中国家,帮助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结束之前,我想强调的是,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天气和气候是大自然不可预测的表现之一,尽管自然灾害接踵而至,但它们无法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媲美。
在上个世纪,人类活动对气候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这一影响正在向未来延伸。
人类活动不仅改变了气候和环境,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经济,这是一个多方位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引发的后果。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燃烧化石燃料成为主流,这又引发了工业化,导致全球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上升。
自那时起,气温上升了1.1°C,大气碳浓度增加了45%。
目前大多数气候科学家认为这种变化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气候变化显著波动,并且会引起极端天气和气候模式的变化。
例如,极端高温、干旱、洪水、飓风和海平面上升都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的。
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已经明显上升,尤其是在高纬度地区。
这样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气候模式,并提升气候灾难的风险。
气候变化还会导致食品产量减少。
天气变化可能导致干旱、洪水、自然灾害或货运问题。
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7-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这是由于干旱、洪水和燃料价高所致的,从而导致粮价飙升,使得数百万人面临粮食短缺。
气候变化也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它可能导致慢性疾病、伤害和死亡。
例如,极端高温可能导致中暑和脱水。
气候变化还可能间接影响健康,如水气候模式变化,可能使得某些病原体得以更有效地传播。
人类活动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是温室气体排放。
这些排放主要源自能源产生,如发电厂、工厂和车辆。
减少排放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方法。
我们可以减轻自己的碳足迹,例如通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用汽车、节约能源和避免浪费等方式。
总体而言,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多维度问题,需要全球各国一起与之抗争。
这不仅关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也关乎我们子孙的未来。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而人类活动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指的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包括温度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海平面上升等。
这些变化对人类的生计、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都带来巨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
首先,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室气体的排放。
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这些气体的增加导致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效应加强,从而引起气候变暖。
人类活动产生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包括燃烧化石燃料、工业生产和森林砍伐等。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推广可再生能源将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
其次,气候变化也对人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飓风等都对农业、水资源和基础设施等产生直接影响。
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尤为重要,会导致粮食产量下降、食物安全问题加剧,从而引发社会不稳定和经济衰退。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地区的居民和生态系统的安全。
因此,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采取适应措施来减轻其对人类活动造成的负面影响。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气候变化的影响并非单向的,人类活动也能够通过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来减轻其造成的负面影响。
例如,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推广可持续交通方式和实施能源管理措施,都可以帮助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减轻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此外,气候变化问题也提醒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促使人们更加注重低碳生活和可持续发展。
除了人类活动,在自然因素中也存在着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例如,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等自然因素都会对气候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然而,与人类活动相比,这些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贡献较小。
科学研究表明,现代工业化以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是导致气候变化加剧的主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无意识的影响,即在人类活动中对气候产生的副作用;一种是为了某种目的,采取一定的措施,有意识地改变气候条件。
在现阶段,以第一种影响占绝对优势,而这种影响以以下三方面表现得最为显著,即①在工农业生产中排放至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各种污染物质,改变大气的化学组成;②在农牧业发展和其它活动中改变下垫面的性质,如破坏森林和草原植被,海洋石油污染等等;③在城市中的城市气候效应。
自世界工业革命后的200年间,随着人口的剧增,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人类活动对气候的这种不利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必须加强研究力度,采取措施,有意识地规划和控制各种影响环境和气候的人类活动,使之向有利于改善气候条件的方向发展。
(一)改变大气化学组成与气候效应工农业生产排入大量废气、微尘等污染物质进入大气,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比二氮(N2O)和氟氯烃化合物(CFCS)等。
据确凿的观测事实证明,近数十年来大气中这些气体的含量都在急剧增加,而平流层的臭氧O3。
总量则明显下降。
如前所述,这些气体都具有明显的温室效应,在波长9500毫微米(μm)及12500-17000μm有两个强的吸收带,这就是O3及CO2的吸收带。
特别是CO2的吸收带,吸收了大约70-90%的红外长波辐射。
地气系统向外长波辐射主要集中在7000-13000μm波长范围内,这个波段被称为大气窗。
上述CH4、N2O、CFCS等气体在此大气窗内均各有其吸收带,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增加必然对气候变比起着重要作用。
大气中CO2浓度在工业化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大致稳定在约(280±10)×10-3ml/L,但在近几十年来增长速度甚快,至1990年已增至345×10-3ml/L,90年代以后,增长速大。
图8·14(图略)给出美国哈威夷马纳洛亚站(Mauna Loa)1959-1993年实测值的逐年变化。
大气中CO2浓度急剧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大量砍伐森林所造成的。
据研究排放入大气中的CO2有一部分(约有50%上下)为海洋所吸收,另有一部分被森林吸收变成固态生物体,贮存于自然界,但由于目前森林大量被毁,致使森林不但减少了对大气中CO2的吸收,而且由于被毁森林的燃烧和腐烂,更增加大量的CO2排放至大气中。
目前,对未来CO2的增加有多种不同的估计,如按现在CO2的排放水平计算,在2025年大气中CO2浓度为4.25×10-3mL/L为工业化前的1.55倍。
甲烷(CH4沼气)是另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
它主要由水稻田、反刍动物、沼泽地和生物体的燃烧而排放入大气。
在距今200年以前直到11万年前,CH4含量均稳定于0.75-0.80×10-3mL/L.近年来增长很快。
1950年CH4含量已增加到1.25×10-3mL/L,1990年为1.72×10-3mL/L。
Dlugokencky等根据全球23个陆地定点测站和太平洋上14个不同纬度的船舶观测站观测记录,估算出近10年来全球逐年CH4在大气中混合比(M)的变化值如图8·15(图略)所示。
根据目前增长率外延,大气中CH4含量将在公元2000年达2.0×10-3mL/L,2030年和2050年分别达2.34至2.50×10-3mL/L。
一氧化二氮(N2O)向大气排放量与农田面积增加和施放氮肥有关。
平流层超音速飞行也可产生N2O。
在工业化前大气中N2O含量约为2.85×10-3mL/L。
1985年和1990年分别增加到3.05×10-3mL/L和3.10×10-3mL/L。
考虑今后排放,预计到2030年大气中N2O含量可能增加到3.50×10-3-4.50×10-3mL/L之间,N2O除了引起全球增暖外,还可通过光化学作用在平流层引起臭平氧O3离解,破坏臭氧层。
氟氯烃化合物(CFCS)是制冷工业(如冰箱)、喷雾剂和发泡剂中的主要原料。
此族的某些化合物如氟里昂11(CCl2F,CFC11)和氟里昂12(CCl2F2,CFC12)是具有强烈增温效应的温室气体。
近年来还认为它是破坏平流层臭氧的主要因子,因而限制CFC11和CFC12生产巳成为国际上突出的问题。
在制冷工业发展前,大气中本没有这种气体成分。
CFC11在1945年、CFC12往存在1935年开始有工业排放。
到1980年,对流层低层CFC11含量约为168×10-3mL/L而CFC12为285×10-3mL/L,到1990年则分别增至280×10-3mL/L和484×10-3mL/L,其增长是十分迅速的。
图8·16(图略)给出CFC12近数十年来的变化形势,其未来含量的变化取决于今后的限制情况。
根据专门的观测和计算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年增量和在大气中衰变的时间如表8·7(图略)所示。
可见除CO2外,其它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皆极微,所以称为微量气体。
但它们的增温效应极强,而且年增量大,在大气中衰变时间长,其影响甚巨。
臭氧(O3)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它受自然因子(太阳辐射中紫外辐射对高层大气氧分子进行光化学作用而生成)影响而产生,但受人类活动排放的气体破坏,如氟氯烃化合物、卤化烷化合物、N2O和CH4、CO均可破坏臭氧。
其中以CFC11、CFC12起主要作用,其次是N2O。
图8·17(图略)是各气候带纬向平均臭氧总量距平值的年际变比(196-1985年,由图可见,自80年代初期以后,臭氧量急剧减少,以南极为例,最低值达-15%,北极为-5%以上,从全球而言,正常情况下振荡应在土2%之间,据1987年实测,这一年达-4%以上。
从60°N-60°S间臭氧总量自1978年以来已由平均为300多普生单位减少到1987年290单位以下,亦即减少了3-4%。
从垂直变化而言,以15-20km高空减少最多,对流层低层略有增加。
南极臭氧减少最为突出,在南极中心附近形成一个极小区,称为“南极臭氧洞”。
自1979年到1987年,臭氧极小中心最低值由270单位降到150单位,小于240单位的面积在不断扩大,表明南极臭氧洞在不断加强和扩大。
在1988年其O3总量虽曾有所回升,但到1989年南极臭氧洞又有所扩大。
1994年10月4日世界气象组织发表的研究报告表明,南极洲3/4的陆地和附近海面上空的臭氧已比十年前减少了65%还要多一些①。
但有资料表明对流层的臭氧却稍有增加。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会造成气候变暖和海平面抬高。
根据目前最可靠的观测值的综合,自1885以来直到1985年间的100年中,全球气温已增加0.6-0.9℃。
图8·10(图略)中点出了1860年到1985年实际的气温变化(对于1985年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差值),表明全球增暖的趋势也是0.8℃左右。
1985年以后全球地面气温仍在继续增加,多数学者认为是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
图中列出三种不同情况温室气体的排放所产生的增温效应,从气候模式计算结果还表明此种增暖是极地大于赤道,冬季大于夏季。
全球气温升高的同时,海水温度也随之增加,这将使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升高。
再加上由于极地增暖剧烈,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后会造成极冰融化而冰界向极地萎缩,融化的水量会造成海平面抬升。
实际观测资料证明,自1880年以来直到1980年,全球海平面在百年中已抬高了10-12cm。
据计算,在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1985年排放标准情况下,全球海平面将以5.5cm/10a速度而抬高,到2030年海平面会比1985年增加20cm,2050年增加34cm,若排放不加控制,到2030年,海平面就会比1985年抬升60cm,2050年抬升150cm。
温室气体增加对降水和全球生态系统都有一定影响。
据气候模式计算,当大气中CO2含量加倍后,就全球讲,降水量年总量将增加7-11%,但各纬度变化不一。
从总的看来,高纬度因变暖而降水增加,中纬度则因变暖后副热带干旱带北移而变干旱,副热带地区降水有所增加,低纬度因变暖而对流加强,因此降水增加。
就全球生态系统而言,因人类活动引起的增暖会导致在高纬度冰冻的苔原部分解冻,森林北界会更向极地方向发展。
在中纬度将会变干,某些喜湿润温暖的森林和生物群落将逐渐被目前在副热带听见的生物群落所替代、根据预测,CO2加倍后,全球沙漠将扩大3%,林区减少11%,草地扩大11%,这是中纬度的陆地趋于干旱造成的。
温室气体中臭氧层的破坏对主态和人体健康影响甚大。
臭氧减少,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辐射增加。
大气中臭氧总量若减少1%,到达地面的紫外辐射会增加2%,此种紫外辐射会破坏核糖核酸(DNA)以改变遗传信息及破坏蛋白质,能杀死10m水深内的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减低渔产,以及破坏森林,减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削弱人体免疫力、损害眼睛、增加皮肤癌等疾病。
此外,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出来的气体中还有大量硫化物、氮比物和人为尘埃,它们能造成大气污染,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酸雨”,能使森林、鱼类、农作物及建筑物蒙受严重损失。
大气中微尘的迅速增加会减弱日射,影响气温、云量(微尘中有吸湿性核)和降水。
(二)改变下垫面性质与气候效应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的自然性质是多方面的,目前最突出的是破坏森林、坡地、干旱地的植被及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等。
森林是一种特殊的下垫面,它除了影响大气中CO2的含量以外,还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森林气候,而且能够影响附近相当大范围地区的气候条件。
森林林冠能大量吸收太阳入射辐射,用以促进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使其本身气温增高不多,林下地表在白天因林冠的阻挡,透入太阳辐射不多,气温不会急剧升高,夜晚因有林冠的保护,有效辐射不强,所以气温不易降低。
因此林内气温日(年)较差比林外裸露地区小,气温的大陆度明显减弱。
森林树冠可以截留降水,林下的疏松腐植质层及枯枝落叶层可以蓄水,减少降雨后的地表径流量,因此森林可称为“绿色蓄水库”。
雨水缓缓渗透入土壤中使土壤湿度增大,可供蒸发的水分增多,再加上森林的蒸腾作用,导致森林中的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都比林外裸地为大。
森林可以增加降水量,当气流流经林冠时,因受到森林的阻障和磨擦,有强迫气流的上升作用,并导致湍流加强,加上林区空气湿度大,凝结高度低,因此森林地区降水机会比空旷地多,雨量亦较大。
据实测资料,森林区空气湿度可比无林区高15-25%,年降水量可增加6-10%。
森林有减低风速的作用,当风吹向森林时,在森林的迎风面,距森林100m 左右的地方,风速就发生变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