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大学》读后感3000字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习《大学》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篇1最近,我在国学堂学了《大学》这本书。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大学》指出:“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一定要做到言行谨慎,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在这方面,古代圣贤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南北朝时期,齐国有一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
有一次,他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的当铺作抵押换钱,后来赎回苎麻时,发现在苎麻中包着五两金子。
甄彬看到金子后二话没说,立即送还当铺。
当铺的人非常吃惊,于是用一半金子作为酬谢,并让甄彬把名字详细的告诉他,两人往复推辞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
从此,甄彬还金的美名远播。
甄彬的家庭并不富裕,却能做到拾金不昧,这就是“慎独”的功夫啊!如今已是21世纪,很多人都能做到慎独,一事当前,先替他人着想。
一次,我的好朋友小红看到老奶奶过马路很不方便,就赶紧跑过去搀扶,我应该向小红学习。
学习了君子要“慎独”这段话,我在独处的时候也能做到言行谨慎。
自己在家的时候,也不玩电脑,不看电视,自己完成作业。
在学校也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到别人家串门,也不随便动别人的东西。
读了《大学》让我懂得,一个人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成大事。
没有良好的品德,学的再多也没用。
我们之所以接受教育,为的就是将来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篇2《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提出了“止于至善”的目标:“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的读后感(通用7篇)
《大学》的读后感《大学》的读后感(通用7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的读后感篇1用了几天时间,把《大学》精读了几遍,真有一种相见恨晚、醍醐灌顶的感觉。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也。
”大学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做学问必读的第一部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是2000年来士子们做人做学问的标杆。
程颐先生还说,大学是做学问第一部,《论语》《孟子》到在其次,学者做学问必须从这本书学起。
大学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觉得这条可以作为所有大学的校训,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的意义吗?再看看当今的大学,仿佛离这三条基本的方向还相差的挺远,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授人以技,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
之后这本书还说了实现这三条基本方向,实现天下大治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八条途径又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意修身为本。
”如果修身搞不好,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关于做学问,《大学》里引用了一句《诗经》中的话“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意思是做学问就像磨制一块精美的玉器那样,需要反复的为之,精益求精。
做学问如此,磨练德行也是如此。
接着又提到了诚意的根本“勿自欺也”,所以说君子在独处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最后,《大学》里提到几条关于“治国”“平天下”,摘抄几条经典的,“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意思是听案子的最佳状态就是没有案子,有点像中医里的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大家都没有纠纷了,自然和谐社会就成就了,非常高。
还有“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 以利为利,即是以利为目标,那么上下交争利,国危矣!以义为利,即是以义为目标,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大学》的读后感篇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读后感(通用)(优秀范文五篇)
《大学》读后感(通用)(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大学》读后感(通用)《大学》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读后感1同学们,你们知道家喻户晓的“四书五经”指的是哪四书吗?对了,那就是《论语》《大学》《孟子》和《中庸》。
在这个寒假中,我就阅读了“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大学》。
《大学》这本书为世人所传诵,是儒家学派的经典。
那么,何为“大学”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大学就是一片政治哲学论文,探讨了各国平天下的原则道理。
它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三大纲领,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个条目,阐明了治国平天下必须从“修身”、“齐家”做起,而“修身”、“齐家”又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途径。
其中还特别强调个人修身对政治的影响。
《大学》可真是儒家德治注意原则的表现。
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雅士把《大学》看得很重,还将《大学》中的话用于生活当中做到。
古代汉武帝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汉武帝在位时,可见多么重视儒家学派呀!汉武帝也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他打败了匈奴的屡次进攻,最终统一天下。
《大学》这本儒家学派的经典,告诉了我们太多太多。
勤政爱民、自立修身,让我们永远记住“四书五经”中《大学》这本书吧!《大学》读后感2老师说:“《大学》是我国的“四书”之一,它积淀华夏五千年的魂,是中学生必读的经典之一。
”我急忙周六就去图书馆借来看。
之后,我去网上搜查资料,原来《大学》原本是名列《五经》的《礼记》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来单列,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哲理,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读完《大学》,我深受启发,心中颇多感悟。
《大学》开篇便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一句话提纲挈领地阐述了大学的宗旨和目标。
“明明德”,即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则是要去亲近民众,关心他人;“止于至善”,是追求最完美的境界。
这三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明明德,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同时,要积极亲民,关心社会,为他人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追求至善,则是我们一生的目标,不断完善自己,永不停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一段论述了知止的重要性。
知道自己的目标所在,才能心有所定;心定了,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内心平静,才能安稳;安稳之后,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经过思考,最终才能有所收获。
在这个快节奏、充满诱惑的时代,我们常常迷失在各种选择中,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知止,让我们明确方向,不再迷茫。
比如在职业选择上,很多人盲目跟风,追求热门行业,却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和专长。
如果能够知止,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且愿意为之努力的事业,那么就能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是《大学》中著名的“八条目”,从治国平天下,到修身齐家,再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由外而内,层层深入。
它告诉我们,要实现伟大的理想,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完善自身开始。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品德修养都无法保证,又如何能够治理好一个国家、一个家庭呢?而格物致知,则是修身的基础。
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获取知识,才能明白事理,进而端正自己的心态,做到诚意正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急于追求成功,却忽略了自身素质的提升。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大学》读后感(通用6篇)《大学》读后感1悠久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
上下五千年,无数圣人贤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一路传承,薪火相传,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大学语文老师让我们读一本关于古代的道理之书。
我选择了《大学》。
曾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闲暇之余,游弋其间,细细品读,感。
悟人生,于物欲横流、亲情疏远、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为国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的一剂良方猛药。
”借老师的安排,重拾“四书”之《大学》,于自身之修养是一次很好的锤炼。
《大学》为“四书”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
宋朝的朱熹把《大学》的原文进行了重新编排,分为“经”和“传”。
“经”是曾子记录的孔子的原话,“传”是曾子学生记录下来的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
开篇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纲目”,然后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三纲目”的途径。
通篇文辞简约,条理清晰,内涵深刻,对我们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具有深刻而实用的指导意义。
在《大学》中阐述的八个方面中,我对于“诚意”感受颇深。
升入大学,我面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
而那时我就告诉自己:“不用害怕,以诚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实的自己。
”在大学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诚心诚意之心。
怀着诚意之心我交到一群好朋友。
诚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厚;诚意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诚意是鲜花,送之人手有余香。
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助;一颗充满戒备关闭的门多么需要诚意这把钥匙打开呀!诚意让我拥有很多。
读完《大学》后,我更坚信“诚意”会让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成功。
在《大学》书中看到这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这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和追求。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古人修齐治平的智慧结晶。
读完《大学》,我深受启发,对人生、道德、社会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大学》开篇就点明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一句话提纲挈领,道出了大学的宗旨和目标。
“明明德”,即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是每个人内心本就具有的善良本性,需要我们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去发现和彰显。
“亲民”,则是要亲近民众,关心他人,将自己的德行推广到社会中去,使更多的人受到感化和教育。
“止于至善”,是说要达到最完美的境界,不断追求卓越,永不停歇。
这一宗旨贯穿了《大学》的始终,也为我们的人生指明了方向。
在个人修养方面,《大学》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
修身是基础,只有先修好自身,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和睦了,才有能力治理国家;国家安定了,才能实现天下太平。
而修身的关键在于“正心诚意”。
心不正,则意不诚,行为就会偏离正道。
我们常常在生活中被各种欲望和杂念所干扰,导致心浮气躁,不能专注于当下。
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的真正需求,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同时,《大学》还提到了“格物致知”。
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获取知识和真理。
这让我明白了,学习不仅仅是在书本上,更在于对生活中的点滴事物的观察和思考。
只有不断地探索和求知,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学》教导我们要“絜矩之道”。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这是一种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的智慧。
在与人相处时,如果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那么就能减少很多矛盾和冲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治理方面,《大学》主张“德本财末”。
认为道德是根本,财富是枝末。
如果一个社会过于追求财富而忽视了道德建设,必然会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人心浮躁。
《大学》的读后感(精选7篇)
《大学》的读后感(精选7篇)《大学》的读后感(精选篇1)小时候读书,老师会要求写读后感,只是那时的读后感过分八股,几乎千篇一律,后来也喜欢上了看书,每看完一本书就会想很多。
只是今天所写的大学并非一本书那么简单,或者说不仅仅是一本书。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真正的去读万卷书或许会发现,不但没有行万里路,反而在原地停留,大学四年,并不算长,但这四年走过的,却影响了一个人的终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的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止于仁,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大学,并没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如此漠然的处世态度,可能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毕竟我们所处的社会太过复杂,太过现实,似乎已经很少有人会或者有机会去体会修身的意义所在。
我们总是以仰望的姿态去面对人生,或许仰望意味着追求,意味着理想,却未曾想过仰望的同时却已经将自己贬了值,人确实该有理想,该有追求,但是这种追求这种理想应该如何去体现呢,我们总是在应对这社会所带来的一切,却有多少人能对所谓的社会现实泰然处之,以一个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呢。
之前看过一本书叫《善待自己、善待生命》,书中有一段话说人用自己的实践一次又一次证明,人是一种可以重塑的生命形式,人是自己自主选择和创造的产品,但走到现实中,我们却把这种重塑生命的机会交给了所谓的现实社会。
《大学》的读后感(精选篇2)“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终都是失败的人生。
《大学》读后感3000字
《大学》读后感3000字篇一:《大学》读后感《大学》读后感读完《大学》后我感想诸多,概括下就是两方面的领悟,一是做人,二是做学问。
朱子在《大学》中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所以说,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大学问,这次选择读《大学》我认为是很正确的,读“初学入德之门”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做人生的大学问。
我曾很不理解“大人之学”,大人是指做官的大人,还是长大的大人,看了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后,我才知道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为“大人”。
所以读大学,是修身、做学问那么基础的一步。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但后来被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
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时候正式成为四书之一。
《大学》的主要内容总结起来被称为“三纲八条七证”,三纲即:明明德,亲(通“新”,革新的意思)民,止于至善。
八条即: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七证即:知,止,定,静,安,虑,得。
它所包含的道理很多很多,我的领悟有以下几点: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闭眼深思这段,能做到那样独善其身的人确实不多。
现在的社会到处都是诱惑、比较、不信任,大家都活在面具下,适应这社会不得罪人的同时保护着自己脆弱的心,让我想起了小丑,彩色的笑脸下那颗心是笑着,还是流着泪呢。
又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呢,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动,所处而安,处事精详,然后达到至善之境。
就拿我们的大学生活举例,真正踏踏实实学习的人又有多少,那些因为社团、学生会、兼职的事逃课、不学习的人又有多少,意志有定向了吗,心不妄动了吗,心里总是顾忌那么多,离自己的目标、梦想却越来越远。
修身,做学问却被那么多事诱惑着、阻碍着,有一本书中说:“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
《大学》读后感精选(5篇)
《大学》读后感精选(5篇)读完《大学》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读后感篇1近日无事,便拿起闲置已久的《大学》细细品读。
品读中,被其中儒家先贤的大智慧所折服,产生写读后感的冲动。
奈何个人水平有限,在此便与诸君讨论其中皮毛。
书中,我最喜欢这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便是儒家所追求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处。
在这段话中,明德天下者,既大贤与圣人,必先治国。
国不能安定,何以明德?而治国又必须齐家,齐家在于管理好家族,使家族和睦。
家人知礼而友善,从而社会人人皆仁。
齐家在于以小见大,以家印国,一家不治,何以治大国?齐家又在于修身,以身印家,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如何修身?明心见性,格物致知,养成一腔浩然正气,此谓养性!宋有大儒张载,修一身仁义之躯,养一身浩然正气。
以此发下大宏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立那“天理之心”,立那仁孝之心;做那安身立命之事,做那国泰民安之事。
到了新时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如何齐家是未来我们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对于有意官场的大学生来说该如何治国又是一个问题。
现在我们自问,届时该如何齐家?又该如何治国?回首过去,我们是否修身?又是否养性?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为当代青年,我认为,我们要做,就做那,修得一身仁义礼智信,养的一身浩然正气,做事问心无愧又胸怀壮志并且心系国家的人。
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等生来不凡,何必平庸一生?我等壮志凌云,何苦今生无悔!《大学》读后感篇2我这个人不喜欢看书,特别是那种很厚的书,看几页就不想看了。
大学3000字读后感
大学3000字读后感大学3000字读后感大学3000字读后感 1《大学》作为四书之一是古人必修的科目,千年之后,再读《大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思想风潮。
可以说它影响着千万古人,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具有中国色彩的思维方式与做人原则。
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们的思维方式仍受其影响。
《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止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简而言之,即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
这是它的核心。
再直白些,他讲的就是做人,做学问。
众人皆知,人性本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
但我们所崇尚的都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品行的君子。
做君子的基础首先要做到正心,诚意,修身。
首先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有一颗正直的内心。
这样就算外界环境何其复杂,也不能扰乱你的判断,动摇你正确的态度。
俗话说:脚正不怕鞋歪。
再看看如今,不少官员因贪`受`纷纷落马。
其实他们缺钱而贪,而是没有正心,被欲望所迷惑。
盲目追求名利,脸面。
认为受`很有成就感,是自己权力的体现。
再说现在的大学生,不少皆沉迷于网络,或是游戏,或是小说,或是不良影片。
这显然也是不正心的表现。
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当然仍是学习。
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为人处事,而不是学习如何花着父母的钱娱乐,消遣。
其余次之。
其次做人要讲诚意。
“所谓诚意,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心慎独也。
”王y 明说:“大学之要,诚意而己矣。
”又曰“君子之要,诚意为主。
”做人要诚意,可是诚心诚意去修养道德却很艰难。
它既需要人们对诚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愿意过有诚意的人生,同时还要逐渐养成习惯,以诚意人生为幸福,以违反诚意道德为痛苦。
这样才会实实在在去追求诚意。
阅读《大学》心得(优秀10篇)
阅读《大学》心得(优秀10篇)阅读《大学》心得篇1第一天见教官时感觉好严厉,因为我们每排都是由多个学院组成的,所以都在那聊的不亦乐乎,教官也成了我们闲聊的话题,是啊,其实这也是一种缘分,我们有缘相遇,我相信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们也会配合的很好。
在那翠绿的草坪上,我们一个个身着迷彩服,伴随着教官们一声声响亮的口号声,操场上一排排方队整齐的站着,或许是因为第一天我们都感到很新奇,我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洋溢着青春的朝气。
我站在那里,置身于这一片军绿色海洋中,体验着这青春的朝气与蓬勃。
每天,站军姿成为了一件必不可少的事,站在那里必须纹丝不动,即使有虫子飞到身上也必须站着。
“腿挺直,两肩往后张,小腹微收,抬头……”教官的指导直到现在还在我耳边萦绕,站在那翠绿的草坪上,清风拂过我的脸颊,送来小草清新的气息,那一块块整齐的方队像一群准备气壮待发的士兵,他们眼神中充满了坚强,主席台上的军训旗帜迎风飘扬,一个个嘹亮的口号声在翠绿的操场上回荡……尽管有时艳阳高照,有时狂风暴雨,但同学们还试坚持着,因为我们懂:年轻,值得我们更多的付出!阅读《大学》心得篇2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固然五天的时间活动让我觉得很累很辛劳,但我从中锻炼了自己,并且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也通过五天的实践,使我有了些关于社会下层建设的心得体会。
第一次全方位、近间隔的进出自己的专业知识。
通过假期中的社会实践工作,使自己的思想和意志都得到了一个质的奔腾。
社会是个大课堂,对我们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讲,我们只有主动的往接触它,了解它,才能更好地往适应它。
未来的社会布满剧烈的竞争,心得体会这向我们广大大学生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为此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要多多参加社会实践。
多多向社会学习,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而完善自己,进步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国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作为当代大学的我们也在不断地发扬参加社会实践精神;晓得科技、晓得创业、更是现今大学生更趋势的社会实践项目。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论述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
读完《大学》,我深受启发,对个人的成长、品德修养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
开篇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为我们点明了大学的宗旨。
“明明德”,即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则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止于至善”,是要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这三句话提纲挈领,告诉我们人生应当追求的目标。
在个人修养方面,《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根本,只有先修好自身,才能管理好家庭,进而治理好国家,最终使天下太平。
这让我明白,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多么重要。
我们不能只追求外在的成功和物质的享受,而忽略了内心的修炼。
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克服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
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做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一段论述了实现“明明德于天下”的途径,从治国到齐家,再到修身,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而修身的前提是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
只有通过对事物的深入研究,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
有了知识,才能做到诚意,即真诚地对待自己的意念;诚意之后才能正心,使自己的内心端正;心正了,才能修身。
这让我认识到,学习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获取功名利禄,更是为了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品德和智慧。
在“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一句中,“慎独”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独处的时候,我们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放纵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因为一个人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最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面目。
读《大学》心得体会4篇
读《大学》心得体会4篇读《大学》心得体会4篇篇一《大学》开篇名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直接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自身美妙的品德。
“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是对“明德”的一个阐述,要完善自身的美妙品德就要不断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到达一个新的高度,最终到达一个“至善”的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首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明白了事物什么事“本”,什么是“末”。
而完善自己的品德就是学习之“本”。
然后提出按步骤施行到达目的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后逐层、逐步阐述了学习的目的、方法和要点。
找准自己的位置,事抓住根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要自欺欺人,修身先正心,齐家先修身,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从古时起,人们就很注重品格修养的问题了,一个被世人念念不忘的人,不在于他的奉献有多大,而在于他的高尚的品格、德行。
古时的人为什么那样重视个人修养呢?为什么如今的人都很难做到呢?古时消费力低下,经济不够兴旺,社会诱惑相对较小。
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就少。
只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就可以去做学问,去修养身心了。
现如今科技进步、社会开展日新月异,人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一个人要生存下去,要生活的好,不拉人后,就得不停地学习,工作、挣钱。
篇二《读书心得《大学》之道》所以生存压力就大,整天忙都忙不过来,谁还会顾得上修养身心?再加上外界诱惑太多,生存不仅仅是生下来,活下去。
面对种种诱惑,有了还想要更好的,说到底不过是一种虚荣心作祟。
不断的攀比,只能是自己累上加累,徒劳身心。
说句题外话,这跟如今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为了进步“挤兑屁(GDP)”也不是没有关系的。
一个小孩从三四岁就开场为了自己以后的生存开场学习,有的从一两岁、甚至从未出生就开场学。
学的啥?学的无非都是生存的技能。
生存都成问题了,谁还去做那些没有的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其实是现代人们把问题弄反了。
“生存”也就是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也就是“明德”)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大学》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由庄子、孟子、荀子等多位先贤共同编纂而成。
这部书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了《大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和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大学》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在书中,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观点,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意识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修炼,才能够真正做到内圣外王,才能够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大学》中强调了“格物致知”的观念,即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来获取知识。
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有着很大的启示。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死记硬背,而应该注重理解事物的本质,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获取知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掌握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
另外,《大学》中还提出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这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一个人的诚信和正直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只有通过诚实守信的行为,才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够真正做到内圣外王。
通过阅读《大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修炼,才能够真正做到内圣外王,才能够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诚实守信的行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只有通过诚实守信的行为,才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够真正做到内圣外王。
总的来说,《大学》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学思想的著作,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于人生和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诚实守信的行为,我们一定能够成为更好的人,也能够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4篇)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4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大学》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1四书之中,《大学》为经义之根本。
《大学》的开头的总纲便首先阐明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目,这三纲八目指出了儒门学士的学习修行的目的与所以安身立命的根本准则。
就如同《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与任务一样,《大学》也指出了儒家学派的性质与任务。
从个人的学习生活到国与国之间的政治斗争,由浅入深而又贯穿始终地将“正道”灌输到了儒门弟子的心中。
历史上,将《大学》从《小戴礼记》的从属地位中首先单独提出来的是韩愈。
在经过两晋南北朝以及安史之乱的黑暗时代之后,儒家学者受佛道两家学术影响颇深,文学上崇尚追求声律辞藻,对仗工整的骈文。
而为了解决这一由学术思想影响到社会风气的问题,韩愈为首一批知识分子掀起了古文运动。
而为了解决更深层次的政治思想受到佛道两家感染,“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的社会现状,韩愈提出了《大学》中的三纲八目,以此作为儒门学士的学术根本,用天下公义与佛老学说的个人心性相抗衡。
自此,《大学》在儒家经义中的地位随着与佛老学术的斗争的深入进行,而变得越发重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了众多学子的政治理想。
到了宋代,宋明理学日趋成熟,《大学》的基础地位也越发不可动摇。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格物致知”。
在《大学》中,解释“格物致知”的章节失传已久。
宋明理学,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对“理”十分重视。
相比起着重训诂的汉唐儒学,宋明理学更注重个人思想的阐述,也即“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的以个人学术观点和经文相结合,在原有经义上阐发自己的学术思想。
孔子《大学》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由孔子的弟子曾子编撰,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阐述了君子修身养性的道理,以及如何将个人修养扩展到家庭、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治理之中。
在阅读《大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修身养性,做人的根本《大学》开篇即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明明德”即明德,指的是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在我看来,修身养性是做人的根本,是成就事业、治理国家的前提。
1. 坚定信念,追求道德《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里的“修身”即是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坚定信念。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在家庭、国家乃至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追求道德至善。
2. 谦逊有礼,尊重他人《大学》中说:“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里的“独”指的是一个人独处时,无人监督的状态。
在独处时,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谦逊有礼,尊重他人。
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自省慎独,不断进步《大学》中提到:“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必败。
”这里的“自省慎独”指的是一个人在独处时,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做到慎独。
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勇于改正,从而不断进步。
二、齐家治国,肩负责任《大学》认为,修身养性是齐家治国的基础。
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需要有德行高尚的君子来引领。
以下是我对齐家治国的几点感悟。
1. 家风传承,重视家庭教育《大学》中提到:“教民以孝,教民以悌,教民以忠。
”家庭教育是齐家治国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注重培养下一代的道德品质,传承家风,让家庭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石。
2. 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大学》强调:“仁者爱人。
”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必须具备仁爱之心。
我们要关心他人,关爱弱势群体,让社会充满温情。
3. 严谨治学,提高自身素质《大学》中说:“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必败。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人生哲理,阅读之后,犹如在人生的长河中找到了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
初读《大学》,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其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的阐述。
它清晰地指出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忙于追求物质的丰富和外在的成就,却忽略了自身品德的培养。
而《大学》告诉我们,修身是一切的根本。
只有先修好自身,才能有能力去经营好家庭,进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中的行为举止,是否做到了真诚、善良、正直?是否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坚守了道德底线?“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一段论述,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它让我明白,任何伟大的目标都需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
比如,想要在社会上展现出高尚的品德,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而要治理好国家,就得先让家庭和睦有序;想要家庭和睦,个人的修养就至关重要。
而修身的前提是端正心态,端正心态又依赖于真诚的意念,真诚的意念则源于对事物的正确认知,而正确的认知来自于对事物的探究和分析。
这一过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急于求成,渴望一步登天。
然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有耐心和恒心,从点滴小事做起,逐步积累和提升。
比如,在学习上,不能只追求表面的成绩,而应该深入探究知识的本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人际关系中,要学会换位思考,真诚待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为实现更高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书中还提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句话强调了真诚意念的重要性,并且指出真正的真诚是不自欺。
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坚守道德准则,这才是君子的行为。
在如今充满诱惑的社会中,能够做到慎独是非常不容易的。
看《大学》感悟心得(精选5篇)
看《大学》感悟心得(精选5篇)看《大学》感悟心得精选篇1相传《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一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启迪意义。
很早以前就接触过这本书,最近也经常在早晨基础教育的学校里听到朗朗的读《大学》的孩子们的声音,每次听到我的思绪都不禁会出现短暂的停顿,仔细分辨读的是哪一句,又是什么意思。
对于像《论语》、《大学》这种儒家经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感悟,但是有一点是不会变的,优秀的、经典的道理是永恒的,是不会发生质的'变化的,这是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我觉得我的态度应该是比较端正的,但我也非常清楚我对诸如《大学》这样的中国经典文学的理解是肤浅的,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但总碍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一直停滞不前。
也许是机缘巧合,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北京教科院组织的北京市农村成人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并以学员的身份参加了中华传统文化讲师团培训,其培训的内容就是《大学》。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的聆听了包括学习大学的重要意义、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等内容,从学习者的角度听取了马教授对大学的讲解。
下面就说说我的学习感悟,也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
且不说国家政策要求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单从儒学在中华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的影响与作用来看,就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的。
再者,在物质生活高度发展的今天,金钱至上、信仰缺乏、宗教侵蚀等,影响着中国年轻的一代,甚至是更多的中华儿女。
从这一点来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拾明明德与克己复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大学》读后感3000字
《大学》读后感3000字《大学》是中国古籍经典之一,全称《大学章句》,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作者是中国宋代理学大师朱熹,他在《明史》中被誉为“理学之祖”,对中国儒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经典之一。
其宗旨是明确人的修养之道,强调学习和实践,并提倡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念。
这部书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
作为一位大学生,我也曾在大学中学习过《大学》,既是一部经典之作,又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我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在我阅读《大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传承下来的思想和道德观念,这些观念渐渐地刻入我心,影响了我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
这本书教育的要点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要的是在这些要点上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也是当今社会仍然保持着的优秀价值观念。
读《大学》时,我一次次领悟其中的内涵,不断地探索、思考、反思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念,其藏在文字中的精华让我受益良多,在我迷茫的时候,它指引了方向,在我疲倦的时候,它给了我力量。
朱熹在《大学》中提出了“道之在心,养其正也”等崇高的思想,这些思想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社会面貌层出不穷,但人类群体的精神需求却是一致的,为了时代和自身的进步不断追求,就必须以这些崇高的思想为指导。
《大学》给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家学说的思想,还是一部大学生的修身养性之书,它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如何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梦想的人。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追求的是物质的满足和快速的成就。
但《大学》给了我们一种不同的思路和方向,它教我们如何勇敢面对困难,如何知行合一,如何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借助它里面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成就。
品读《大学》读后感3000字
品读《大学》读后感3000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美文摘抄、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品读《大学》读后感3000字品读《大学》读后感3000字:《大学》开篇的章句,共250字,据文中所言,“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后的“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一句,是在语言的历史流变中被语义歪曲的一句话。现在说起“无所不用其极”,常含贬义,是谴责一个人做事没有节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在《大学》中,这句话是用来形容君子应具备的美德的,带有期许和肯定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在追求自我人格完善、自我革新的过程中,要带有最大的诚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功夫下到极致,对自己做百分百的要求和努力,不断反思自我,改过自新,除去思想和精神上的尘垢,从而达到朱熹所注解的“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的终极价是把修身养心作为一个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事情的。人治国有赖德治,统治者个人的道德修养、能力品质的高下对于统治权威的树立、国家的治乱兴衰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事实上,权力持有者在权力本性作用下的任性弊端,在制度性约束手段有限的情况下,相应的道德义务的施加就是即便无力也要必须采取的举措。
所谓“右传”,系指竖排版上下文中的下文。下篇传十章中的首章,解释的是上篇正文的第一句“明明德”。
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盘,朱熹注曰:“沐浴之盘也。”铭是器物上、碑石上刻的用以自省的文字。就是说,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在其洗澡盆上刻了用以自我提示、警醒、借鉴的文字,让他在每日清洁沐浴身体的同时,也洗涤自己的心灵世界,去除心灵上的污垢和丑恶,做精神上的洁净自新。看来,古代百姓怎样不知,单就帝王来讲,还是很讲卫生的。是不是天天洗不知道,至少洗澡盆还是很讲究的。刻的这几句话,叫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这么刻了,估计不天天洗也不好意思,未免贻人以形式主义之口实。苟,也即如果、诚然之义。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真心想着不断自我道德完善、自我检省自己的话语,那么就要每天都要这样做,并要天天这样做,一天一天的持续坚持下去。商汤是开国之君,进取之心既强,反省自鉴的意识也比较清晰;既要勤政,又不能忘了检省自己,只有靠树立强大的个人权威和帝国功业,才能于夏之乱政面前,凭借文治武功,一并取得各方民众的真心归顺和臣服。故而,开国之君,往往勤谨,一方面是进取心使之,另一方面也是江山未稳之故也。舍此,也霸业难成。
品读《大学》读后感3000字:
《大学》开篇的章句,共250字,据文中所言,“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这后面的传十章,则为曾子对孔子前面观点的注释解读,并为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整理成篇。后为程颐修订编序,成十章,共1546字。
原文: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康诰,是《尚书·周书》的第一篇。康指的是康叔。康叔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弟,成王时期,因为参与平定三监之乱,而被功封于商朝后期的陪都朝歌,也就是如今河南北部的鹤壁市淇县。荆轲就是这个地方的人,想来他是从卫国游历到了燕地,结交了江湖朋友、王族公子,参与干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所谓的燕赵慷慨悲歌之士却原来是个河南人。回头说,成王命康叔在其封地建立了卫国。诰,是命令。康诰就是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遗民时所下的命令,以及成王对康叔封临行前所下达的执政纲领、方针纪要。由于康叔治理的是殷商故地,民众受殷商政治风尚影响长久,观念行为多有于西周之新政不相容甚至抵牾之处。故而,成王希望康叔治理卫国的基本宗旨和使命应在于革故鼎新,将商墟遗民改造成拥护新政权、合于新风尚的新臣民。是故,成王在康叔上任前对他说:“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就是成王对他这个小叔叔说“唉!你这个小子啊,你肩上胆子还是很重的。你到了那个地方要保护好殷商的那帮遗民,帮助我把上天的命令传达下去,让他们都顺应天意接受周朝已经一统天下的现实,鼓起精神来自我革新,努力做我们新朝代的新臣民。”可见,古代帝王在治国的过程中,除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讲究通过修身养德来获得内圣外王的历史功业外,也非常重视对普通民众的道德教化,克服人心性中邪恶偏私的弱点,来共同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的完善和社会成员人性的升华,由此在促成一个对道德修为有着观念共识基础上的德治理想国。而这样一种通过宣传教化的手段来维系权力、维系权力运行所赖以依靠的信念基础的治国理念,其中也蕴含着一种对于人和社会的积极的动态发展的观点,是对人性之善、人的道德升华以及人的自我革新有着充分肯定和认同基础上的治国策略选择。不管成效如何、是否可行,看上去总是很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