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13121634 蒋丝丝女广西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大抵中国所有的乡村都在大国崛起中换了面貌,然其土性却是不怎么变的。乡土,乡土,其基本意义仍是泥土,若用更高级的说法表达,便是土地。华夏文化中最重要、也是最先的便是农耕文化。在农耕文化中,土是根,土是本,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土地肥沃的地方更是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地方。浅显点来说,土是人类生存之本。往深去思考,又不免发觉它本质其实是一种恋乡情结,一种对土地的执念。月是中国文人思乡托愁绪的载体,乡土便是游子心中的月亮。在本色一文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费孝通先生对土地的挚爱。
汗滴禾下土,中国劳苦大众的血泪早就与土地紧紧相连。这汗水,经过不断地周期循环,天上地下,黄泉碧落,将中国民众连结,逐渐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精神。在时光洪荒中,乡土总是不失其本色。
庄子理想中的乡土生活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陶渊明追求的乡土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眼中的乡土生活是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林逋期许的乡土生活是梅妻鹤子,信步闲庭。然而他们都不是真真正正的农民,也没有身体力行地到土壤上耕种过。中国的农民用7%的土地养活了23%的中国人口,历史却没有留下他们歌颂自己的只言片语。只能从“门外汉”笔下看到他们生活的气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然而,对于土里土气的乡下人来说,有人为他们歌功颂德,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因为他们热爱的是足下的土地,别的无关紧要。于乡下人而言,土地不仅是谋生的方法,更是一种心安的慰藉。有了土地,便相当于有了生活的希望。前几年曾有人到我的家乡—广西壮族自治区去租用土地,以期像美国那样实行大规模农业生产。价格虽高,却遭到强烈的反对。直逼得老一辈大骂孽障,不守本分。说乡下人的目光不长远也是有的,但他们更乐意的是土地牢牢地拽自己手中。自己想种南瓜就种南瓜,想种辣椒就不种芹菜。只要守着土地,他们便能“偏安一隅”。有了这种与土地相伴一生的执念,中国的基层才会稳稳当当。
《乡土本色》○1中提及的法理社会与礼俗社会,即一种为了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和一种并没有具有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并非完全分割的。但在乡土社会中,礼俗社会一直处在主流位置。并非不懂法理,只是乡下人的礼俗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正如昆图斯○2所说:“习惯比天性更顽固。”这种代代相传、天天耳濡目染的习惯难以更改。譬如,一家请吃酒后,另一家必是要回请的。不然心里便会过意不去,总认为亏欠了对方,哪哪都不舒坦。又譬如结婚送礼,哪怕过上个十年八年,也是要将对方的礼金等价归还,不然必定遭人诟病。《乡土中国》中费老先生也写到:“我常见隔壁邻舍大家老远的走上十多里在街集上交换清楚之后,又老远地背回来。他们何必到街集上去跑这一趟呢,在家门前不是就可以交换的么?这一趟是有作用的,因为在门前是邻居,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
乡土社会的礼俗性,使它相对固定化,集中化。这可以表现在千变万化的方言上。不同村落之间的方言,十里一异,百里不互懂。便是如今多媒体技术普及到家家户户,电视天天听着普通话,同村的人也绝不会用普通话交流,否则便是卖弄、做作。同样的,在外乡孤苦飘零时,一句本土方言便能使人两眼泪汪汪。正是乡土的不流动性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方言文化,从另一角度来说,方言与乡土是共存亡的。礼俗性社会带来的还有静态化和封闭化。往往前三辈人干得糊涂事,后三辈的人还在用它们和他们的后辈调笑。这也是中国历代的文人墨客,在失意时第一个想到往乡下去避难的原因。在如此封闭的社会中,他们才能逃开闹市的喧嚣,找回心灵的宁静。
乡土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了中国百姓在农业生产上的相对孤立,没有分工关系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没有相互依赖,所以孤立。人与扔之间的孤立又造成了村与村的孤立。这代表着中国社会彼此隔绝的构成原则。然生产关系上的隔绝又是与人际关系不同的两个层次。
乡土社会一个更明显的特征是到处都是亲戚,什么三姑六婆、七大婶八大姨,极有可能是从乡土社会出去的。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人气却因此而丰厚。中国农民向来看重血缘,几千年的时间洪流也没能将血缘浓度冲淡些许。有亲戚关系就代表着彼此之间是一伙的,一伙人在一起就有安全感。认识的,素未谋面的,但凡亲戚,便会热络。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大事,第一个想找来商量的便是亲戚;凡有什么好处要与人分享,第一个想到的也是亲戚。邻居相处久了是亲戚,常来串门的也会慢慢变成亲戚。马克思·韦伯在《儒教与道教》○3中所说:“中国很难按照西方的形式来实现这种自由,因为从来就摆脱不了宗族的羁绊。迁居城里的居民一如既往的保持着同祖籍的关
系,保持着同他出生的村子的一切礼仪性的和个人的关系,因为那里有他所属宗族的祖田和祖祠。”中国城市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太重,纯粹的或久居城里人固然也注重血缘,但他们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家人。在冰冷的钢筋水泥中,逐渐失了与人同乐的习性。这并非是在贬低城里人,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描述。
但奇就奇在,没有城里人会因为自己是城里人而自卑,可乡下人却常常被人嘲笑土气。土包子便是对乡下人最大的不尊重。正如费老所说:“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而乡下人也没必要在物质面前弯下自己的脊梁,向往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靠土为生的人,会懂得土地的珍贵。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仍是人生莫大荣耀。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纵使世殊事异,乡土本色也不减其中真意。
○1费孝通《乡土本色》第9、11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2昆图斯,罗马共和国时代作家、罗马诗歌之父。
○3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第 7页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