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主要是费孝通先生在对乡村社会学的讲学中整理的论文,讲述了乡土中国的一些特色。费老在《乡土中国》中主要讲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在基层的中国社会中,有着和现代化不同的乡土本色,甚至有些特色是与现代相对立的。乡土性的农村崇尚道德,主张克己复礼,追求礼治,维护传统,追求以单亲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胜于家庭。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乡土性逐渐淡化,比如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等。但是中国的乡土特色依旧存在,而且影响深远。本文主要从费先生的乡土中国入手,分析费先生的乡土中国的本色以及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这两个伦理学视角下的乡土中国最为主要的特征,同时概括介绍了乡土社会的发展趋势,最后对费先生提出的“乡土中国”进行反思。

中国的农村,生存延续了数千年,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里,它有着稳定的因素,因而一直是在缓慢的前进。然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们的乡土社会也在时代的脚步下渐渐的发展。乡土社会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发展生存下去。在乡村的农业、熟悉等关系维系的情况下,使得乡村社会依然保留着部分的“乡土性”的特征。与此同时,在乡村结构上,社会结构的个人家庭

以及区域方面都呈现出分化与多样化的趋势。而且,在转型过程中,农村建设与治理过程中公共性越来越强。

《乡土中国》篇幅很小,由十四篇论文汇集成书,以简洁明快的文字就概括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及特点。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真正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所以在城市里的很大一部分人都只是“乡巴佬”进城,这又是我们现代都市人所面临各种危机,产生各种焦虑的根源所在,因为我们曾经都生活在一个固定和熟悉的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礼制规范”从小便规范着我们,使我们非常适应所处的生活环境,就算遇到任何问题,也可以像长辈请教经验,因为乡土社会每个人的一生几乎都是同质的,我们遇到的问题,都是长辈走过的路,所以,长辈的权威也来源于此,就是所谓前喻时代,也就是老人负责教年轻人。但是,当我们进入城市社会,身边的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所有我们遇到的问题几乎都是新问题,老人的经验不再有效,他们的权威也因此崩溃,而且年轻人面临新问题,所学习的新技能,反而要传授给老人,这就是所谓后喻时代的来临。

我觉得费老是在对中国乡村进行大量观察和研究后写出的《乡土中国》。这本书里确实没有很具体的数据,但是有逻辑严谨的论述以及大量事例。而且从重刊序言来看,这本书本来就不打算做很具体的描写,而是要从宏观角度去抓中国基层社会特点。同时因为具体社会的复杂性,从中提炼概念时会做一些简化,比如文字下乡中说乡下人不需要文字,这不代表乡下人一个文字都

用不到。这种简化可能会使得提炼出的内容与现实不完全一样,但大方向上是保持一致的。

我认为《乡土中国》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提炼出了一些能很好地描述乡土社会的概念,比如乡土性、差序格局。这些概念能流传、沿用至今就是对其正确性的一种证明吧。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道:中国的家族社会是由血缘和宗族维持,这种关系自古以来很难被打破;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这种“乡土情”像在慢慢变的模糊,可能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可能是人与人交往后所得的病症,又或许只是“人为意向”的我不想与你交往罢了,因为你之与我没有过多的“交往价值”

现代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方向即是城市化,中国的未来一定是城市的中国。过去千年里的中国社会,主流上都被归为农业社会,即便是在这样的农业社会中,也存在着不同于农村里自然经济的商品经济。伴随着商品经济产生的城市,有诸多同乡土里的中国在日常的经济分工、家庭关系、生活方式所不同的地方。在城市化加快脚步的今天,原本城乡间的差异已经逐渐转化为了现代与传统的矛盾。中国的“乡土”,在今天的中国城市中,被打磨,被改造,被留存下来,又在“乡土”里的人不断走进城市的过程中,影响着城市中国。

社会进步的过程包括着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其中生产力是最为活跃的因素,而政治、文化的变革往往要有着经济发展

的推动才能够实现。经济基础的变化速度往往快于其他方面,但却在一国之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与政治的统一不同,一国之内的文化也有着丰富的多样性,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不同的地域、民族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丰富的文化彼此交流和变化的过程,也与我们的经济乃至政治相互影响。

《乡土中国》里的乡土,实际上是一种乡土的文化,包括了传统的经济关系、道德规范以及人际关系等诸多关系及其间的相互关系。乡土的社会关系,在农业社会中得以一直延续,并在城市化过程中被人从乡土带到了城市中来,这也就是今天城市中国里的“乡土”。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虽然写于近百年前,并以农村地区为核心,但却十分精炼地指出了传统中国是乡土为主的中国,乡土中国的乡土是什么。到今天,《乡土中国》里对乡土的解释,依然能够用来解读城市里人们的社会、家庭及人际的关系。除此之外,《乡土中国》是对中国乡土的读解,绝不可能代表整个中国,更不能代表今天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中国。

今天中国城市里的诸多行为习惯被我们归为传统,在读完《乡土中国》以后应当可以看到,这些传统来源于农业社会,来自乡土。

城市里的乡土,尤其明显地体现在我们的伦理道德上。在乡

土中一脉相承的儒家文化等传统,在今日城市生活中仍得以保存。乡土的中国里,总是以血缘论家族,而非以人口论家庭,这种血缘也一定是父系的。在今天的城市里,依然有着浓重的家族观念,春节阖家欢聚的日子里,年夜饭多数是家族在一起吃的,得有着起码三代人或者是两个及以上的小家庭在一块,年夜饭才算是吃得热闹了。父系血缘的家族里,父系关系自然更得到重视,“堂”兄弟就会比“表”姊妹听起来更亲近一些。虽然在我的家族里,已经有很多“女婿”身份的人跟着“娘家人”过年了,但做晚辈的在饭桌上敬酒的时候,自然是先把“”“伯伯”“叔叔”敬完了,而后才能想得起敬“姑爷”们一杯。

我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比如为什么农村文盲多?以前我只把原因归结为经济落后、教学条件差,却想不到乡下人本来就无需学那么多文字。以前我是潜意识里就认为文字是好东西,也无法像费老那样摆脱文字带来的优越感,只谈论文字的用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