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群生态学:遗传与种间关系29页PPT

合集下载

种群生态学种内种间关系课件PPT

种群生态学种内种间关系课件PPT

动物领域性特点
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影响,食肉性种类
的领域面积比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大。 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尤其是繁
殖节律而变化。
领域行为的生态学意义
减少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冲突,即攻击行为的发生 当资源有限时,能够保证占有者有足够的食物等 在繁殖季节,可以避免其他同种个体的干扰,有
3.4 种内与种间关系
基本内容: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重点内容:
密度效应 竞争与生态位理论 他感作用 捕食作用
• 种内和种间的关系:生物在自然界长 期发育和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以食 物、资源和空间关系为主的种内和种 间关系,即种群关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
W = C •d -3/2
两边取对数: lgW = lgC -3/2lgd
K=-3/2
二、领域性
• 领域(territory):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 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 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 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 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 攻驱赶入侵者等称领域行为。
双核小草履虫 大草履虫
2、生态位理论
• 生态位(niche):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 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 定义中的关键词——时空上的位置、功能关系
– 它不仅说明生物居住的场所,而且也要说明它要吃什么、 被什么动物所吃、它们的活动时间、与其它生物的关系, 以及它对生物群落发生的影响等所有方面。也就是说生 态位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 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

第五章 种内种间关系(共78张PPT)

第五章 种内种间关系(共78张PPT)

+-
种群1捕食者,通常较猎物2 的个体大
+ ○ 种群1偏利者,而宿主2无影 响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有利,但 不是必然的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必然有利
一、生态位(niche)理论
保卫资源型一雌多雄制
生态位(niche):物种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 互利共生——不同物种的两个个体之间互惠关系,可以增加双方的适合度。
1、生态位理论的发展
Grinnell, 1917年首先使用:种或亚种占据的最后分 布单位(空间生态位)
Elton, 1927:有机体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与地位。 (营养生态位)
Hutchinson,1958:n-维资源中的超体积空间。
生态位niche:一个种群与群落中其它种群在时间和
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机能关系。
两个种群竞争动态——结果3
两个种群竞争动态——结果4
竞争释放
温度
水分
竞争释放: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
三、捕食作用predation
➢ 狭义的捕食
➢ 广义的捕食作用
• 典型捕食——捕食者袭击猎物迅速杀死并吃掉 • 食草——食草者仅仅消费对象个体的一部分 • 寄生——寄生者与单一对象个体(寄主)有密切关系,通常生活在
进攻、驱赶入侵者等。
3、规律:1)面积随体重而扩大;2)受食物品质影响,同
等体重肉食>植食;3)行为与面积常随生活史而变化。
四、社会等级
a. 定义: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 序的等级现象。 形成基础是支配行为。
b. 类型:独霸式(狼)、单线式(鸡)等
五、他感作用
1、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

种群关系PPT课件

种群关系PPT课件
• 社会等级优越性包括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 偶选择中均有优先权,这样保证了种内强者首先获 得交配和产生后代的机会。
• 从物种种群整体而言,这有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
他感作用
• 他感作用(Allelopathy): • 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
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 接的影响。
• W=Cd-3/2 • “自疏现象”(self-thinning)
2、性行为
• 动、植物性行为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种群 内部性别关系、动态及其决定的环境因素
• 植物的性别系统 • 动物的婚配制度
3、领域性
• 领域(territory)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 (social group)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 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1、密度效应(density effect)
•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 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 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 作用因素: • 内源性因素——指内因, 即种群自身内部的作用因
素,它包括种内竞争所产生的各种作用因素, 如遗 传效应, 病理效应和领域性效应等 • 外源性因素——指外因,即种群外部的作用因素, 它包括种间竞争,食物和气候等外部作用因素所引 起的密度效应
当没有竞争情况下, α12或N2等于0, α21或N1等于0;即呈S曲线.
竞争
• 可能有产生以下四种结果:
• (1) α>K1/K2或β>K2/K1
• (2) α>K1/K2和β<K2/K1 种2取胜.
• (3) α<K1/K2和β>K2/K1 种1取胜.
• (4) α<K1/K2和β<K2/K1 种平衡.

种间关系PPT课件

种间关系PPT课件

14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肉食
植食
15
特点: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不同步变化
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者 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者
被捕食者与捕食者相互决定数量的种间关 系,相互制约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不会 被捕食者淘汰。

A

A
B数

B
时间 16
寄生:
概念: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 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大草履虫 小草履虫
分别培养 生活很好
混合培养
大草履虫死亡 小草履虫正常
9
如何解释该实验结果?
◇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 同一种杆菌为食) ◇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 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 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 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小草履虫处于优 势。随着小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 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26
2019/10/23
27
7
互利共生——“同生共死”
概念: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特点: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 “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共生 关系,则可表示如下:
互 利
生 物
共 生
数 量
A
生物A
生物B
时间
B
8
竞争——你死我活 课本62页积极思维
§3.2 群落的结构 ——种间关 系
1
学习目标

《植物种群》PPT课件

《植物种群》PPT课件

M = ∑fx/N S2 = {∑(fx2)-[(∑fx)2/N]}/(N-1) ∑为总和,x为样方中个体数,f为出现频率,N为样
本总数
精选课件ppt
23
第二节、种群增长的基本模型
精选课件ppt
24
(一)种群的指数增长
种群在无限制条件下呈指数增长,是种群增 长的最简单形式。
精选课件ppt
25
(二)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logistic growth)
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在繁殖和竞争等方 面朝着不同方向、适应不同栖息生境的对策。生 物在自然选择中总是面临着两种相反的可供选择 的进化对策:即r对策(或r选择)和k对策(或K 选择)。
精选课件ppt
32
r对策。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 率低,但增殖率高(r),具有较大的 扩散能力,适应于多种栖息环境, 种群数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 波动。属于r对策的生物称r对策者, 昆虫、细菌、藻类等属于r对策生物。
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形,基部阔而顶部窄,表示种群中有 大量的幼体和极少的老年个体。这类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 亡率,是典型增长型的种群 。
(2)稳定型种群(stable population)其年龄结构
几乎呈钟形,基部和中部几乎相等,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 平衡,种群数量稳定 。
(3)衰退型种群(diminishing population)这类种
精选课件ppt
10
增长率:是描述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指标,
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百分数。 (出生率+迁入率)-(死亡率+迁出率)
精选课件ppt
11
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率的因素有: 环境条件、种群年龄、性别结构等。
精选课件ppt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 ppt课件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 ppt课件

三叶草(clover )
豆科(Leguminosae)三叶草属 (车轴草属,Trifolium)一年生 或多年生草本。分布最广的一 种牧草,也可兼作绿肥。原产小 亚细亚南部和欧洲东南部。
图4-1 三叶草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与播种 密度之间的关系(引自Harper,1977)
本属约有360多种,其中在农业上有利用价值的约 有 25种,而以红三叶(T.pratense)、白三叶(T.repens) 和绛三叶(T.incarnatum)3个种栽培较多。此外,还 有杂三叶(T.hybridum)等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13
竞争一般特征
• 种间竞争的一个共同 特点是不对称性,即 竞争对各方影响的大 小和后果不同。
• 例如生活在潮间带 中的藤壶与小藤壶 的竞争,藤壶在其 生长过程中,经常 覆盖、挤压和窒息 小藤壶,从而剥夺 小藤壶的生存,而 小藤壶的生长对藤 壶的影响却很小。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26
竞争一般特征
• 种间竞争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对一 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到对另一种 资源的竞争结果。
• 植物群落演替
– 重要的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内在因素之一。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23
1.2种间竞争(competition)
• 1.2.1竞争类型及特征 • 1.2.2竞争排斥原理 • 1.2.3竞争的理论模型 • 1.2.4生态位理论与应用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24
1.2.1竞争类型及特征
• 两个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 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第四章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
竞争 捕食作用 寄生与共生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1
本章导读
• 识记: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生态位、竞争排斥原 理、多样性、捕食、寄生、共生、协同进化等概念; 竞争排斥原理;种间竞争格局;生态位理论

《种内与种间关系》PPT课件

《种内与种间关系》PPT课件

7.1.2 与性别有关的种内关系
1 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无需偿付减数分裂的代价,母体所产后 代带有母本的整个基因组,环境条件有利时能迅 速增殖,开拓暂时性栖息地。
有性繁殖要在进化选择上处于有利地位,必须使之 获得利益超过所偿付的减数分裂价、基因重组价和 交配价。为什么多数生物行有性繁殖?一般认为, 有性繁殖是对生存在多变和易遭不测环境下的一种 适应性,有性繁殖能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有 利于生存竞争 。
dN2/dt = r2N 2 (1-N2/K2-N1/K2) (2)
dN1/dt = r1N 1 (1-N1/K1-N2/K1) (1) dN2/dt = r2N 2 (1-N2/K2-N1/K2) (2)
(a)和(b)分 别表示物种(1) 和(2)处于平衡 状态即dN1/dt =0 、dN2/dt=0时的条 件。在(a)图中 ,最极端的两种 平衡是(1) 全部 空间被N1所占, 即N1=K1,N2=0; (2) 全部空间被 N2所占,即N1=0 ,N2=K1/。连接 这两个端点,即
引自:Mcfadden and Keeton, 1994
7.2 种间关系
引自:Mcfadden and Keeton, 1994
种间关系包括正相互作用(互利 和偏利共生)和负相互作用(竞 争、捕食、食草、寄生、偏害)。
7.2.1 竞争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大草履虫与双小核 草履虫对资源的竞 独养 争导致大草履虫灭 绝。 (双小核草履虫与 袋状草履虫可达成 共存,出现分化)
引自:Mcfadden and Keeton, 1994
红皇后效应(Red queen effect): 在环境条件稳定时,一个物种的 任何进化改进可能构成对其他物 种的竞争压力,种间关系可能推 动生物进化。

种内种间关系ppt课件

种内种间关系ppt课件

2019
-
28
3. 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1)歇地现象 连作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的现象。
早稻,根系分泌对-羟基肉桂酸,强烈抑制早 稻幼苗,连作时则长势不好,产量降低。
2019
-
29
(2)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
黑核桃分泌的氢化核桃酮 (1-4-5- 三羟基 萘 ) ,被雨水冲洗到土中后,氧化成核桃 酮,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因此,其树 下很少有草本植物。
对一个物种有利,对另一个物种无关紧要的 情况。
附生植物兰花生长于乔木的树枝上;地 衣、苔藓附生于树木的树皮上; 鮣以其头顶上的吸盘固着在鲨鱼腹部等;
2019
-
36
2. 互利共生
对双方都有利的共生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 兼性共生:对共生双方都有好处,但二者 无相互依赖性。 • 专性共生:共生双方相互依赖、离开对方 就不能生存的共生关系。 自然界中,生物的互利共生的形式主要有:
2019
-
1
一、种内关系 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
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植物种群:主要是个体之间的密度效应。
动物种群:领域性、社会等级制度
2019
-
2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density effect) 植物种群个体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邻接个体 间的互相影响, 称之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邻接个体间的影响,还包括对个体上各构件如 叶、枝、花、细根的影响。
在种群自疏过程中,存活个体的平均单株重量 (w)与种群密度(d)的关系为:
w =c· d-a Harper 等发现,黑麦草在播种密度最高的样方首 先出现自疏。其斜率为-3/2。
即: w =cd-3/2

第7章:种内和种间关系ppt课件

第7章:种内和种间关系ppt课件

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是资源 (食物、营巢地)的质量和分布。
高质而分布均匀的资源有利于产生单配偶制, 雄性均匀地占有繁殖空间,雌性寻找没有配偶 的雄性,两性照顾后代也是其主要原因。
资源分布不均匀时,少数雄性占有资源,雌 性只与这些雄性婚配。条件极端严酷时,抚育 后代显得更加重要,一雌多雄可能更有成效。
让步赛(handicap)理论:拥有质量好的副性征 表明其拥有好基因,而弱小个体不可能忍受这种能 量消耗,去生产这些奢侈的副性征。
Fisher氏私奔模型:雄性的诱惑性特征开始被恣 意的雌性所选择,并继续进化,如果雌性基因对挑 选特征编码,雄性也会对该特征编码。
7.1.2.4 植物的性别系统(自学)
如果某一性别的个体对母体要求的花费较多,另 一性别的后代数就会较多,以保证相等投入。哺乳 类一般出生时雄性略多,这与雄性早期死亡较多有 关,灵长类、大熊猫等成体雄性有迁出的习性,雌 性一般不离开家区。
7.1.2.3 性选择
性选择可通过同性成员间的配偶竞争(性内选择) 或(和)通过偏爱异性的某个独特特征(性间选择) 而产生。很多副性征都是性选择的产物。
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
4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5 种群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6 生活史对策 7 种内与种间关系
7.1 种内关系 7.2 种间关系
7.2 种间关系
种间相互作用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是种群生 态和群落生态学的界面研究。种间相互作用包括: (1)相互动态(co-dynamics):两个或多个物种 在 种 群 动 态 上 的 相 互 影 响 。 ( 2 ) 协 同 进 化 ( coevolution):在进化过程和进化方向上的相互作用。
Population ecology
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四)

生态学种内与种间关系PPT课件

生态学种内与种间关系PPT课件

中性作用

○ 两个物种彼此不受影响
竞争:直接干扰型
-
-
每一种群直接抑制另一个
竞争:资源利用型
-
-
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
偏害作用
-
○ 种群 1 受抑制,种群 2 无影响
寄生作用
+
-
种群 1 寄生者,通常较宿主 2 的个体小
捕食作用
+
-
种群 1 捕食者,通常较猎物 2 的个体大
偏利作用
+
○ 种群 1 偏利者,而宿主 2 无影响
22
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
•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 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
• 要求相同资源的两个物种不共存与一个空间
• 长期共存在同一地区的两个物种,由于剧烈竞争,他 们必然会出现栖息地、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 的生态位分化
23
高 斯 假 说
遗传
15
植物的性别系统
• 雌雄同花(两性花) • 同株异花(单性花) • 雌雄异株 • 原因-环境因素和进化策略(藤露兜树实例)
16
动物的婚配制度
• 婚配制度
– 群体内婚配制度类型,异性的相互识别,配偶数目, 持续时间,对后代的照顾
• 婚配制度的类型
– 单配制 – 一雌多雄制 – 一雄多雌制
• 环境影响
19
他感作用
• 他感作用 (allelopathy)
– 植物体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 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
– 存在于种内和种间
• 克生物质
– 乙烯、香精油、酚及其衍生物,不饱和内脂、 生物 碱、配糖体等

《种内与种间关系》课件

《种内与种间关系》课件

竞争关系
种群内个体之间为了资源而展开的争斗,如植 物之间的光合作用竞争。
共享关系
种群内个体之间共同利用资源而不会相互竞争, 如共享同一领域的鸟类。
种内关系的作用和意义
1
提供资源
2
通过合作和共享关系,种内关系提供了
个体所需的资源,满足其生存和繁殖的
需求。
3
促进种群稳定
种内关系可以促进种群内的个体稳定发 展,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
加强适应能力
竞争关系可以推动个体的适应能力提高, 促进种群在环境变化中的生存和繁衍。
种间关系的定义
1 食物链
不同种群之间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等方式相互 关联,构成食物链。
2 共生关系
不同种群之间通过相互依赖或互利共生的关 系,如昆虫与花朵之间的关系。
3 竞争关系
不同种群之间为了获取有限资源而相互竞争 的关系,例如大牛群与小牛群之间的竞争。
4 捕食关系
一种种群以另一种种群为食物的关系,如狮 子和羚羊之间的捕食关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种间关系的作用和意义
生态平衡
种间关系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 平衡,确保各种群之间的相对稳 定。
生态服务
生物多样性
共生关系和食物链等种间关系为 人类提供了各种重要的生态服务, 如花朵的授粉和控制害虫等。
种间关系维系着生物多样性,促 进了不同物种的共存和繁衍。
总结和回顾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核心。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了地球上 的生命。
《种内与种间关系》PPT 课件
在生物学中,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至 关重要。本课件将介绍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定义、类型、作用和意义。

《种内与种间关系》PPT课件

《种内与种间关系》PPT课件

• 对一个生态因子如温度考察某一物种的适宜范 围即生态位时,即为一维生态位时,此为一条 线上的一个线段;
• 当考察两个因子的适宜位置时,即为二维生态 位,以面积表示;
• 考察三个因子则为三维生态位,以体积表示; • 当考察多个因子时,就是多维生态位,也叫作
生态位超体积。
• 基础生态位 • 不受竞争、捕食影响,是一种潜在的生态位空
领域面积和行为随生活史,尤其 是 繁殖节律而变化。
社会等级 :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 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等级形成的基础是支配行为或称支 配-从属关系。(家鸡)
•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与种群调节密切相关 • 种群调节学说
种群密度上升 最适栖息地被优势个体占满 上升 易受不良气候天敌危害 死亡大于出生
1. 搜寻者食谱倾向于广谱化 2. 处理者的食谱倾向于特化 3. 生产力低的生境捕食者比高生境食谱广 4. 拒绝低利润食物(白鶺鸽对粪蝇)
7.2.2.2 食草作用
1.食草动物对植物的危害及植物的补偿作用
1)受损程度对损害部位、发育阶段不同而异 2)补偿:增加光合率、增加种子粒重
2.植物的防卫反应 1)毒性与差的味道 2)防御结构
• 雄体:雌体 • Fisher 氏性比理论 性比倾向1:1 • 稀少有利:数量少的性别适合度高 • 雌雄两性应该有相等投入
几种情况:
1.一个性别个体对母体要求高于另一个(条蜂雌比雄重58%) 2. 哺乳类出生时一般雄性偏高(驼鹿1.13:1) 3.一些种类要求生殖最大化 局域资源竞争
局域交配竞争(螨1:6~9)
⑶ 生态位移动(niche drift): 生态位移动是指种群对资源谱利用的变动。 种群的生态位移动往往是环境压迫或是激烈竞争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