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 年号
高考文化常识之帝王年号
秦始皇自以为其统治可传万世,因此以世 系为庙号。如秦始皇、秦二世
汉代恢复古礼,以“祖”或“宗”为庙号,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
1、下列称谓中全属于谦称的一项是( C )
A. 孤 足下 不才
B. 愚 仆
小子
C. 妾 寡人 臣
D. 不谷 不才 竖子
《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 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
乐”分别是( B )
A、谥号、年号、年号 B、庙号、谥号、年号 C、年号、尊号、庙号 D、尊号、谥号、庙号
如唐中宗的尊号是“应天神龙皇帝”
唐玄宗的尊号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 孝德应道皇帝”
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 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 神圣纯皇帝”。 由于尊号太长,所以平民百 姓很少称呼皇帝的尊号。
• 大体来说,对于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 称呼他们的谥号,例如汉武帝、魏孝文帝、 隋炀帝;
•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 • 秦始皇为突出帝王的尊严,不允许群臣
和后人对自己有所评议和指责,下令废 去对皇帝之谥。西汉吕后当权时加以恢 复,一直沿用到清末。
• 谥号一般是在皇帝死后由礼官拟定, 报请新任皇帝裁定公布。
•
在改朝换代之际,也有由新王朝
为前朝末帝定谥号的。
•
•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
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辽太祖、金太祖等;
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庙号、谥号、帝号、年号什么是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
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年号则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
1,庙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
庙号制度被废止。
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
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
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
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
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必背文化常识(精华版)一、名字号出生取名,成年定字。
自称称名,称人称字。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岁、女 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二、古代表年龄称谓的词汇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指2——3岁的儿童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4、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13、期颐之年:一百岁三、谥号、庙号、年号【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庙号】庙号是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用于后人祭奠的牌位上的名号。
【年号】年号是古代皇帝在位时的纪年方式。
区分:庙号:祖宗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明清科举制度臣)二甲:若干三甲:若干五、三省六部【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庙号、谥号、年号【刘希国】
高考试题
帝王谥号是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 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高考试题(2007年江西省高考文综卷)
帝王谥号是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 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 无谥号 B、汉武帝 庙号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年号
文化常识积累
古代帝王的 谥号、庙号、年号
谥号:
始于周朝,是指帝王、贵族等死后,依 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如齐宣王的“宣”,楚庄王的“庄”,隋炀帝的 “炀”,汉武帝的“武”(威强睿德曰武)。
庙号:
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我国封建时代, 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宗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
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太祖、清太祖……。而 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
指皇帝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汉武帝
年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即位的第一年称为建元元年,次年称为建元二年,以 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位君主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 改元,明清两朝的皇帝用年号来称谓,如明思宗被称 为崇祯帝,清圣祖称为康熙帝。“康熙”为年号。
今日对“庙号” 的质疑
玘中流矢卒,子盖上其功,特赠正任观察
使,官其后九人,庙号忠勇。 1.通常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 起的名号。 2.后世亦用以称父殁后在宗庙所立之木主。
例如:
李世民:
年号:贞观 庙号:唐太宗 谥号:文皇帝
朱元璋:
年号:洪武 庙号:明太祖 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 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爱新觉罗· 玄烨
年号: 康熙 庙号:清圣祖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 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历史常识汇总之天干地支、谥号庙号等
一、古代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其特点是:(1)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2)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会出现奇偶相组合的现象。
(3)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提示]历史命题中常考的是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较为简便的换算方法是:求天干的方法: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为乙,依此类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 5 6 7 8 9 0 1 2 3求地支的方法: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依次类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示例]在中国古代历法中,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固定的顺序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构成了干支纪年法。
比如1901年为辛丑年,1911年为辛亥年,1951年为辛卯年。
辛亥革命诞辰100周年即2011年的时候,天干地支相配应为()A.辛亥 B.甲子C.乙卯D.辛卯[解析]中国古代历法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的顺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经过60年又回到甲子、乙丑等。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951年是辛卯年,60年后的2011年也应该是辛卯年,而辛亥革命100周年正好是2011年。
[答案] D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有时,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的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示例]学习历史必然会涉及历史时间,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秦朝建立于公元前三世纪晚期②民国26年全面抗战开始③康熙五十年是康熙皇帝五十岁那年④中国近代史开端是庚子年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即公元前三世纪晚期;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民国纪年+1911=公元纪年(民国26年+1911=1937年),公元纪年-1911=民国纪年(1938年-1911=民国27年);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1840年是庚子年。
古代年号资料
古代年号在现代的影响
民间信仰
• 古代年号在民间信仰中仍占有一定地位,如祈求年号吉祥、驱邪避
凶等。
• 古代年号在民间信仰活动中具有象征意义,如春节贴“福”字、对
联等。
文化传承
• 古代年号在现代仍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意义,如成语、典故等。
• 古代年号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历史研究
• 古代年号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线索,有助于了解历史背景。
文化研究
富历史知识。
• 古代年号承载丰富的历
政治研究
史文化,为文化研究提供
丰富素材。
• 古代年号有助于研究古
代文化特色,弘扬民族精
神。
• 古代年号与政治紧密相
关,有助于研究古代政治
制度和政治理念。
• 古代年号有助于了解古
代皇帝的统治方式和政治
思想。
古代年号的保护与传承
01
文化保护
• 保护和传承古代年号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
稳定性
• 古代年号通常长时间使用,如明清两代的年号稳定。
• 年号稳定性有助于维护政治统治,增强国家凝聚力。
象征性
• 年号代表皇帝的统治,具有象征意义。
• 年号中的字词通常具有象征意义,如“靖康”代表国家战乱。
文化内涵
• 古代年号承载丰富的历史文化,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
• 年号中的字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如“乾隆”代表乾隆皇帝的
影响年号的美感。
• 有时为避免避讳,会选择其他字词
替代,如“熙宁”替代“禧宁”。
03
古代年号的传承与废止
古代年号的传承方式
世袭制
自主制定
• 古代年号多世袭制,新皇帝即位后沿用前朝年号。
古文化常识之二国号、年号、庙号、谥号(历史纪年法)-高考历史常识
二、 干支纪年法
干支,天干地支的简称,其字如下: 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年时,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互相配合,以每二个字成 为一个数,即以天干首字甲,地支首字子合为“甲子”的称第 一年,依次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直到最后癸 亥为第六十年。其六十年一个循环。 干支还可以用来纪月纪日纪时。 教材中涉及到的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干支纪年: 甲午战争(1894年),戊戌变法(1898年),辛酉政变 (1861年,同治帝),辛丑条约(1901年),辛亥革纪年。这种纪年方法,月日同 公历一样,不必换算。
中华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年
如1937年是民国多少年,只要减去1911年,就可算出是民国26 年。反之,知道民国多少年,要换算公历,加上1911年,便可得 出答案。
五、黄帝纪年 是以黄帝降生之年为元年,但黄帝是哪一年降生的,在文献 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采用黄帝纪元,各 省政府也跟着使用。 黄帝纪年=西元纪年+2698年
六、公元纪年 1、公元纪年的由来 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基督纪年。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 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纪年起算点(西汉平帝元始元年)。 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XX年,在此以后的 时间称公元XX年,或直接称XX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XX 年)。我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开始采用公元纪年。
【学以致用】
1.(2009海南)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 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 侵华的1900年应是( )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B 2.(2008宁夏)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属鸡 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 A.庚申年 B.癸丑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D 3.(2009福建)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 汉 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D ( ) A .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公元前一世纪为公元前99年~公元前1年……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的号与名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的号与名【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作改元。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嬴政上尊号“秦皇”。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纪年纪月
古代文化常识——纪年纪月岁时历法1.干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如:辛未三月。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开始,皇帝即位要设立年号)如崇祯十四年。
3.纪月常用序数(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
阴历每月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称"晦"。
4.干支纪日如:元丰六月丁丑。
5.用十二地支纪时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die)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现代时段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干支次序表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孟仲季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例如孟春、仲春、季春。
朔望晦朔:每月初一;望:每月十五;既望:每月十六;晦:每月月末天干天干:子、丑、寅、辰、卯、巳、午、未、申、本、戌、亥。
五更五鼓夜分五更或称五鼓纪年纪年有:(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古代文化常识有哪些
古代文化常识有哪些古代文明是历史学专用名词,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这段时期,称做是古代文明时期。
那么关于古代文化常识您了解吗?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古代文化常识有哪些古代历法◆◆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法自汉武帝起有年号,此后多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
干支纪年法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来纪年。
如《赤壁赋》“壬戌之秋”,“壬戌”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近代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序数纪月法一月、二月、三月……类推,其中一月又叫“正月”,十一月又叫“冬月”,十二月又名“腊月”。
如《指南录后序》“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传》“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如杜甫《草堂即事》“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时节纪月法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序数纪日法如《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这里的“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干支纪日法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
谥号年号庙号文化常识
谥号年号庙号文化常识咱中国人啊,有一套特别有意思的文化常识,那就是谥号、年号和庙号。
这可不像咱平时吃的大米饭那么普通,这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谥号啊,就像是给一个人盖了个戳,总结他一生的功过。
你想想,一个皇帝或者大臣过世了,后人得给他个说法呀,这就是谥号。
要是个好皇帝,那可能就是个“文”啊“武”啊之类的好听谥号;要是个不咋地的,嘿嘿,那就可能是个不太好听的啦。
这就好比咱评价一个人,好人咱就夸夸,坏人咱就说说他的不是,谥号就是这么个道理。
年号呢,就像是给时间起了个小名。
皇帝高兴了,换个年号庆祝庆祝;国家有啥大事了,换个年号纪念纪念。
这年号啊,一年一年地过,就像咱过日子似的,有时候平淡,有时候热闹。
咱现在说哪一年哪一年,那时候可不一样,人家说的是啥年号多少年。
比如说贞观多少年,那感觉多有文化底蕴啊!你说要是咱现在也整个年号,那得多有意思,出门就说:“哎呀,今儿个是啥啥年号第几年啦!”庙号呢,这可是皇帝专属的。
啥太祖啊、太宗啊,这就是给皇帝在祖宗庙里排个号。
这就像是一个大家族,得有个老大老二的顺序不是。
那些有大功绩的皇帝,那庙号可就响亮啦,后人一提起,就知道这是个厉害的主儿。
咱再打个比方,谥号就像是给人发奖状或者批评信,年号呢是给时间穿上不同的衣服,庙号就是给皇帝在家族里定个位。
这一套下来,咱中国古代的历史就变得丰富多彩啦。
你说要是没有这些谥号年号庙号的,那历史得多枯燥啊。
就光说那些皇帝,咱咋区分谁是谁呀。
有了这些,咱一下子就知道这个皇帝干了啥好事或者坏事,他在位的时候国家是啥样。
你再想想,要是咱穿越回古代,别人一问你现在是啥年号,你要是答不上来,那多丢人啊。
所以啊,咱可得把这些文化常识好好了解了解,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呢。
而且啊,这些东西还能让咱更了解咱老祖宗的智慧和文化。
他们想出这么些办法来记录历史、评价人物,多有创意啊!这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有的。
咱作为中国人,得好好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呀。
咱可不能把这些宝贝给丢了,得让后人也知道咱老祖宗有多厉害。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纪年等
黄昏、人定。
2、古人纪时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
现在的两小时。从23点(即夜十一点)起至夜一点 配
子,依次顺推,前一个时辰为初,后一个时辰为正, 这样也就等于将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分成二十四小时辰。 搭配关系参见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纪时关系表。
天色计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dié 】 晡时【bū 】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计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序数计时 23-1点 三更 1-3点 四更 3-5点 五更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一更 19-21点 21-23点 二更
刻: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 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 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 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 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 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 余。 】
纪时法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
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
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 、日入、
百刻制:每刻14.4分钟 九十六刻制:每刻15分钟 午时三刻问斩: 大约中午11点45分问斩
古代计时工具: 圭表 、漏刻、日晷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 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 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 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 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 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花朝: 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
古代文化常识之谥号庙号年号
古代文化常识之谥号庙号年号古代文化常识之谥号庙号年号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1)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子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智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2)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近内远礼曰炀(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mǐn)庙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后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年号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尊号起于唐代。
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
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
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她们的阿谀奉承。
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古代文化常识之年号
中国历史朝代歌谣2
唐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年号总括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 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 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 元狩,并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 “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 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 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 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 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 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中国古代年号之最
中国古代改换年号最多的帝王,为唐代武则天。她从中宗 (还有睿宗) 以太后名义临朝称制,到称帝改国号为 “周” ,自称神圣皇帝,再到中宗重新登基复国号“唐” 为止,前后执政21年,曾改元17次之多,平均一年又3个 月改一次年号。它们是: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天授、 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 天 神功 、圣历、久视、大足、长安 中国古代字数最多的年号,为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 和西夏惠宗的“天赐礼盛国庆”。( 年号大多为两字) 中国古代使用年号最多的朝代,为唐代,总共用了70多 个年号(包括武则天统治期内所使用的年号)。 中国古代使用次数最多的年号为“建兴(建功立业,荣幸 邦国)”,有11位帝王曾分别使用过。如:后主刘禅建 兴年号(223——237)
解释:意思是“大道光辉”之意,结果道光朝一点光明没 瞅见,从此朝开始,中国走上了一条历史上最黑暗的大道。
9.清文宗:爱新觉罗· 奕詝年号:咸丰 解释:咸,所有,普遍;丰,丰盈充足。“咸丰”意思是 “普天之下,丰衣足食”,这个目标只完成了一半,贪官 污吏们富了,人们造反了。 10.清穆宗:爱新觉罗· 载淳年号:同治 解释:①表示愿与大臣亲贵共同治理国家②两宫(东太后 慈安,西太后慈禧)同治;两宫与亲贵同治;两宫与载淳 同治;两宫与载淳、亲贵同治。 11 .清德宗:爱新觉罗· 载湉年号:光绪(道光第七子奕譞 之子)(非皇子而入继为大统的皇帝) 解释:①光是光大,绪表示兄终弟及的先后顺序。②继承 和光大咸丰皇帝的统治。③光,光大;绪,未竟之功业。 “光绪”意思是“光大未竟之功业”。这个年号反映了重 振国力的愿望。
郭郭古代文化常识:庙号、谥号、年号
古代文化常识(三)谥号、1、丁忧: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后世往往指用于拥有官吏身份之人。
"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忧,居丧也。
" 所以,古代的"丁忧",就是遭逢居丧的意思。
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
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丁忧分为丁父忧和丁母忧。
丁忧的社会基础是“孝”,为什么孝,因为小孩初生,三年不离母仔,时刻都要父母护料,因此父母亡故后,儿子也应还报三年.丁忧又叫“丁艰”。
丁内艰----丧制名。
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丁外艰----丧制名。
凡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称丁外艰。
2、服阕:守丧期满除服。
阕﹐终了3、赠: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或称号。
追赠,或作追封、追晋。
又如:赠谥(帝王和大臣死后,依其生前功绩赐赠称号);赠公(帝王时代称官员已死的父亲为赠公);赠官(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赠典(古代朝廷推恩重臣,把官爵授给官员已死父母及祖先的典礼)(一)谥号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
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姓氏名字号庙号谥号年号新建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的人:不幸吕师蒙构恶(è)于前 3、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 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 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只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三国周瑜 , 名瑜 , 字公瑾;三国诸葛瑾 , 名瑾, 字子瑜 ,“公”与“子”是衬字,春秋 颜回,名回 ,字子
渊 “子”是衬字 4、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号多为自己所起, 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简称号。在古人称谓中,别 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如:谥号。
5谥号是根据其生前的品德行为来定的,有帝王谥号,有帝王赐给大臣的谥号,以褒扬 居多。古代帝王或大官Fra bibliotek后评给的称号。
6、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 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 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
年号庙号谥号文化常识
年号庙号谥号文化常识
年号庙号谥号文化常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其相互交织,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唯一的文化特色。
在中国封建社会,从古至今,由帝王进行的一系列的礼仪,被当作是一种文明的标志,而这种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年号、庙号、谥号。
一、年号
历史上每一位统治者在登基后,都会发布一个独特的年号,用来标识自己的统治时代,也是对统治者的尊崇。
年号一般由两个字组成,表达一种寓意,例如“开元”(指建立新的元号)、“大定”(指大顺)、“天顺”(指天道顺)等等。
在中国,每一朝代都有自己的年号,而每一朝代统治者也都有自己的年号,用来标识自己的统治时期。
二、庙号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被尊为神明的名称。
庙号最早出现在秦朝,是对统治者死后留下的崇敬之情的体现。
庙号通常是三个字组成,如“庙号”、“神号”、“神灵号”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命名方式。
庙号的奉祀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仪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谥号
谥号是古代礼仪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皇帝死后被尊号为神明的谥号。
谥号一般由5个字组成,每个字表达一种寓意,例如“高炎宣武”(指高空中的炎光宣示武威)、“天洋烈帝”(指天洋中的烈帝)等等。
古代的谥号,不仅体现了对统治者的崇敬,也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水平。
总之,年号、庙号、谥号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是对统治者的崇敬,也是对当时文化水平的体现。
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说年号
年号是中国历史记载上的一种特有纪年标识,从汉至清末使用了近两千年。
年号一般是两个字,但也有长达三至六个字的,如梁武帝的“中大同”,武则天的“天册万岁”和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
年号更换除改朝换代必须更换外,—朝之内也时有改换。
如汉武帝从建元到元封每六年—改,从太初到征和每四年改—次。
后来常有一朝一年数改的。
改换最繁的是武则天,所谓“凤凰之多莫过汉宣帝,灵芝之多莫过宋神宗,改元之多莫过武后,宰相之多莫过崇祯”。
自明太祖以洪武一号终其世后,直到清末帝宣统基本上都是一帝一号,给纪年带来莫大便利。
年号由于改换频繁,不免有所重复,异代相重尚不足怪,甚至有同一朝代而相重的。
如晋惠帝与晋元帝都以“建武”为年号,二者相隔不过14年,足见其朝臣之无知。
年号的定名除为“章述德美,昭著祥异”、“弭灾厌胜,计功称伐”而选用一些美好字眼外,有些衰微之世为取绍圣中兴之意,往往截取盛世年号里的字,合成新的年号,如唐德宗合唐太宗“贞观”与唐玄宗“开元”,定“贞元”新号。
年号由于避各朝讳而有异辞,如唐中宗讳显、玄讳隆基,唐人凡追称高宗显庆年号多云明庆,永隆年号多云永崇,这对鉴定古物、版本均有借助。
年号拟定后感到有问题时亦可废弃不用,如唐高宗曾拟用“通乾”年号,后因“通乾”的反语是“天穷”而停用;宋神宗曾拟定“美成”、“丰亨”二年号备选,但因“美成”是“羊大带戈不可用”,而“亨”字是“为子不成”而废弃。
也有以年号的谐音而影射政治的,如明海瑞曾在一疏中说:“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悬磬,十余年来,天下极矣。
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也有以年号命名作政治宣传的,如三国蜀号“章武”、魏号“黄初”,吴就号“黄武”以示要吞并魏蜀之意。
有些人使用年号常割并,如明的庆历启祯(隆庆、万历、天启、崇祯)、清的康雍乾。
年号不仅封建政权使用,农民起义军也使用。
如黄巢的“金统”、方腊的“永乐”、韩林儿的“龙凤”和李自成的“永昌”等。
宗教经典中也自用一套年号,如道经中有“延康”、“开元”等。
其他国家也有用年号的,如日本有“文明”、“天元”,新罗有“建元”、“太和”,高丽有“天授”、“光德”等,这些都证明我国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影响之大。
年号除用来纪年外,还有铸在钱币上以表明政权的。
钱载年号是从宋孝武帝孝建初铸四铢钱、文曰孝建开始。
年号还有用来命名州县的,如江苏昆山县东乡是宋宁宗嘉定十五年置县的,于是即以年号“嘉定”命名,以后沿用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