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考试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答案概念同化学习者利用原有概念来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这一过程叫概念同化。
归因: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头脑风暴法(脑激励法)脑激励法又称头脑风暴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不必考虑方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不对所提出的想法做评伦,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方案都被提出来为止。
然后,学生和教师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评价、修改、合并某些想法,形成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可以看出其基本思路就是把想法的产生和对想法的评价分开,在产生想法的阶段,不管一个想法起初看起来如何片面和荒谬,都不要妄加评伦,以防止因为怕受批评而缩回可能的创造性的想法。
在这种开放的、相互支持的讨论中,一种想法可以启迪、引发另一种想法,从而不断地扩展思路,激发灵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当个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能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如果不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
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建,按不变顺序相继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
影响发展的因素包括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区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教育学名词解释100题及解析
教育学名词解释100题及解析
正文: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涉及到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教育的目的、方式、内容等方面。
教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人文科学的一个分支。
在教育学的研究中,有很多重要的理论和概念。
其中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概念包括:
1. 教育目的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智力、能力等方面,以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 功能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是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潜力,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佳状态。
3.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4. 教育心理学:研究人们在学习、思考、决策等方面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规律。
5.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除了以上提到的理论和概念,教育学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概念,例如:
1. 教育史:研究教育的历史和发展,了解教育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趋势。
2. 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本质、价值和意义,探讨教育的基本问题。
3. 教育制度:指教育机构和教学方式,包括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等。
4. 教学方法:指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包括讲授、讨论、实践、游戏等。
5. 教育评价:指对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和判断,包括考试、评估、反思等。
为了弄清楚这些教育学的名词,我们可以进行100题的解析,以加深对教育学名词的理解和认识。
北师大年333教育综合试题终极预测题及答案
教育学部分样题(一)名词解释1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
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
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
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二)简答题1 .请简答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见试题二)2 .请简答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办法由于个人在社会不同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往往需要同时扮演若十角色。
当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取得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
教师职业常见的角色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社会“楷模”与“普通人”角色的冲突2 . “令人羡慕”的职业与教师地位低下实况的冲突3 .教育者与研究者角色的冲突4 .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为调适这些冲突,使教师保持心理平衡与协调,应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着手。
客观上,必须进一步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努力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应努力创造条件,给教师提供进修、提高与发展的机会,并给予教师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认可并肯定教师的劳动,满足教师的成就感;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增强其责任感与使命感;等等。
主观上,教师的自身努力是关键因素。
首先,教师要树立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自我意识;其次,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从“许多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用到那些对其更有价值的角色上”,做到有主有辅,有急有缓,协调控制,统筹兼顾;此外,教师应学会处理冲突的艺术,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做到心胸开阔、意志坚定,切实有效地完成教师角色的任务。
(三)论述题1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见试题二)2 .联系实际论述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见试题二)中国教育史部分样题(一)名词解释1 .六艺: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一、名词解释(6x5分)1.鸿都门学2.中体西用3.最近发展区4.元认知策略5.苏格拉底法6.道尔顿制二、简答题(4 xl0分)1.试评“环境决定论”。
2.学校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创造力。
3.德育的疏导原则。
4.教育为什么要“以人为本”。
三、分析论述题(4 x20分)1.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原则以及其对北大的改革。
2.教案原则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3.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内涵。
4.杜威教育思想。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详解一、名词解释1.【解读】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位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
鸿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是宦官为抵抗官僚势力而办。
鸿都门学在教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首先,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
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2.【解读】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
如何解决“西学”与中国固有文明之间的关系,洋务派提出典型的方案就是“中体西用”,即在“中学”(又称“旧学”)的主导下肯定“西学”的辅助作用和器用价值。
1861年,冯桂芬在《采西学议》中写道:“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到19世纪90年代,发表类似观点的人越来越多,而表达方式越来越明确,并逐渐定型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92年,郑观应在《西学》篇中说:“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
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直到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主旨集中阐述,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f翔高点评】在备考中可以将中国的洋务运动同疆本的嚼治维新迸行对比记一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真题汇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真题汇总
740 北京师范大学
一、名词解释:(10*8 分)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本题考察311 大纲中的教育起源论中的一种理论。
2.批判教育学
本题考察311 大纲中的20 世纪以后教育学多元化发展阶段中的一种教学学派,3.进步教育协会
第10 题
外教史必背53 题中,试比较欧洲新教育运动与美国进步教育运动。
一题中特意降到了创办的协会。
4.耶稣会学校
5.移情
6.观察学习
7.教育实验法
8.苏湖教法
二、简答题(25*4)
1.学生的本质特点说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
2.任选两个课程理论,谈谈他们的异同。
3.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异同点。
4.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原则及影响。
三、分析题(40*3)
1.结合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理论谈谈现代教育在国家中的战略地位。
2.论述从民国初年到20 世纪20 年代中国学制的改革。
3.大学生做研究,本科生课堂参与度,有几种方法:文献分析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
试分析该小组在这四种研究方法上选择的合理性,并为该小组进行研究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专升本)入学考试《教育学》试题库及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招生入学考试(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学》备考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小题)1.在科学分类中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的人是:()A.培根B.苏格拉底C.柏拉图D.洛克2.以下哪个不是教师劳动的特点?()A.复杂性B.示范性C.长期性D.不稳定性3.1632年,______________写出了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
()A.洛克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福禄倍尔4.我国现行学制属于:()A.分支型学制B.单轨学制C.双轨学制D.都不属于5.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A.教学方案B.教学模式C.教学方法D.教学手段6.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现代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B.卢梭C.杜威D.乌申斯基7.教师的主要任务是:()A.教书育人B.搞好教学C.做学生的思想工作D.关心学生的生活8.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_________________。
()A.教学内容B.教育制度C.教育目的D.教育措施9.在影响人发展的四个因素中,_______________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A.个体的主观能动性B.环境C.遗传D.教育10.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实现的。
()A.间接经验B.生产活动C.直接经验D.生活经验11.一种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能够满足所有年龄受教育者接受教育需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叫:()A.继续教育B.成人教育C.普通教育D.终身教育12.教育目的有两部分组成,即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______________和社会价值作出的规定。
()A.身心素质B.文化素质C.心理素质D.道德素质13.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北师大教育学考研740基础综合真题分析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740基础综合真题分析解读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80分)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批判教育学苏湖教法耶稣会学校进步教育协会观察学习移情教育实验法简答题(每小题25分,共100分)根据学生的本质特点,分析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选择现当代两种主要的课程理论,比较其异同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教学原则及其影响比较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的异同论述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1、结合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有关理论,简述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
2、述评民国初至20世纪20年代初的学制改革。
3、一个课题组探究“本科生课堂参与”,用到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问卷法、观察法、数据分析法,问研究方法好不好,然后写一个可操作的研究方法。
一、题型回归传统,重点突出不管是题型或是分值都与统考有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题型,在题型方面北师大采取了在统考之前的教育学研究生考试的题型分别是名词简释、简答题、论述题。
这三类题目的主要考察重点分别是:名词简释是考察考生是对教育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是否掌握和理解,因此只要在回答的时候简明扼要的把这个名词的的主要内容和含义表达清楚就好。
简答题主要考察的是你对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所以这部分可以说是考察的学生的基本知识的记忆,所以答题的时候的重点是全面细致。
最后的论述题,这部分是这三类题目中最难的一块。
因为这类题型不仅要考察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更重要的是你要对所学东西要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能梳理清楚事物内部的逻辑走向,能总结原因、也要能预测发展趋势。
这就是对你学术素养的综合考察。
正是由于北师大自主命题自主招生,所以这三类的的题目的分值也和往年的统考很不一样了。
名词简释(8*10=80分);简答题(4*25=100分);论述题(3*40=120分)。
这也可以看出,北师大对于最后的论试题的重视。
这也要求同学们在考试的时候注意把握时间,合理安排时间。
对于每种题型要形成最合适的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
北师大740教育学考研历年真题(含统考前教育史真题)
北师大740教育学考研历年真题(含统考前教育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北师大)教育学统考前历年真题2006年一、名词解释。
1、人的发展2、社会本位论3、活动课程论4、非指导性教学5、道德情感6、全民教育二、简答题。
1、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现代学制的类型。
3、认识教学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题。
1、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请结合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转变,评论这段话。
2、联系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际,比较分析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学过程理论。
3、联系中小学教育实际,分析自我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5年一.名词解释:1、实验教育学2、学科基本结构3、掌握学习4、教育目的5、德育过程6、教师专业化二.简答1、教育怎么样遵循年轻一代的发展规律?2、教育的政治功能?3、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智力发展和知识掌握的关系?三.论述1、评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2、论述现代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必然性原因3、评述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4一、教育学名词解释1。
教育价值2。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3。
单轨制4。
形式教育论5。
校本课程6。
集体主义教育原则二、简答题1。
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
美育的功能?3。
民族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意义?三、论述题:1。
辨析“教育”,“灌输”,“传播”,“训练”间质的差别。
2。
结合实际说明德育的适应性和超越性间的关系。
案例分析:根据材料(一个教师的教案)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观,教学目的观,和教学方法--------------------2003 教育学一.名词解释(6分/个)1.学制2.活动课程3.陶冶法4.终身教育 5 遗传决定论二.简答(15分/个)1.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简述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教育学名词解释(两版)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每小题2分,共100分)参考答案:经济方法的特点:利益性、公平性、即效性。
答案解析:1、经济方法的特点参考答案:法律方法的特点:权威性、规范性、严肃性。
答案解析:2、法律方法的特点参考答案:经济方法:是指学校管理者运用工资、奖金等经济手段或措施进行管理的方法。
经济方法的手段主要包括:工资、奖金、补贴加薪、待遇、实物、罚款以及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等等。
答案解析:3、经济方法参考答案:动态评价:是指对于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动态评价的特点是着重纵向比较,考察其历史情况,注意其发展的潜力和发展趋势。
答案解析:4、动态评价参考答案:定性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质的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量的方面。
答案解析:5、定性分析参考答案:总结性评价:是指在学校工作进行到一个阶段,或者说完成某一阶段性工作时进行的评价,其目的主要是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明确方向。
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即社会本位思想;一种是为个人的生存和发燕尾服服务,即个人本位。
答案解析:6、总结性评价考答案: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学校工作方案、计划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对照学校工作目标经常地检验学校工作状况和学生各方面发展水平关况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工作过程中的状况,以便及时调节器整工作的状态,因而,这种评价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方案作出适当的调整。
答案解析:7、形成性评价参考答案:诊断性评价:是指某项工作开始前,某一决策出台前或评价活动前所进行的准备性评价。
其目的是为了了解评价对象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也包括对评价对象的各种优势、优点和特殊性的识别,为制定符合评价对象实际情况的工作方案和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各方面工作做准备。
答案解析:8、诊断性评价考答案:校长负责制:是指学校工作有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起保证监督作用,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校内领导体制。
北师大2012年333教育综合试题及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333教育综合真题一、名词解释:1、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
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
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
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2、生活教育:陶行知的教育理论。
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
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
后又把生活教育的特点归结为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几方面,是争取大众解放、民族解放的教育。
3、贝尔兰卡特制:贝尔一兰开斯特制又称导生制。
由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开斯特所创。
其目的是为了解决英国近代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师资匾乏的问题。
其基本方法是教师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4、知识表征:知识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都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不同表征而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应用方法。
5、自我提高驱动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6、恩物:恩物是福禄培尔为儿童精心设计的游戏材料和教学用品,也即玩具。
他之所以把这些游戏材料命名为恩物源于其宗教思想。
他认为,恩物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它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
自然界的万物虽统一于上帝的精神,但在发展中又显出外在的差异性、多样性。
恩物作为自然的象征,能帮助儿童由易到难、由简及繁、循序渐进地认识自然。
福禄培尔设计的恩物主要有六种,每一种恩物都有其象征意义和不同的教育作用。
恩物能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可进一步发展“整体”和“部分”的概念,真正的恩物应满足三个条件:( 1 )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 2 )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 3 )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观念一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答案仅供参考,要考研的同学还需自己总结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形式教育说:课程论中另一个长期引起争论的问题,是怎样看待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种观点认为,选择某种知识作为课程.就是因为这种知识可以训练人的智力,使人变得更聪明。
这就是所谓的“形式教育说”。
3.实质教育说:关于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选择某种知识作为课程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知识本身的价值。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探求真理的钥匙,人们掌握了知识,就可以利用它去实现自己的各种生活目的。
教育学上把这种观点称为“实质教育说”。
4.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1927-2987)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20世纪70年代,为了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留级、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巴班斯基提出,要对学校教学进行整体优化。
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5.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它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6.美育:又称审美教育。
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7.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8.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不同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由老师有计划的对同一个班的全体学生同时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9.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703教育学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703教育学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融合教育2、“文翁兴学”3、研究设计4、大学区制5、要素主义教育思潮二、简答题6、简述德育中的知行统一原则及其实践要求。
7、简述北宋三次兴学的主要措施。
8、简述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9、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三、论述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基佐的三段话。
(材料缺失)10、材料中所指的法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三个问题是什么?11、述评法国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基本过程。
12、简述材料中提到的德国、美国、英国初等义务教育普及的基本过程。
13、结合理论和现实,谈谈你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认识。
14、举例说明如何根据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一、名词解释1、(1)含义:融合教育指一种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促进其在普通班学习的方式。
完全融合指的是特殊儿童不分类别、不分等级皆可融入普通班。
(2)背景:20世纪60年代针对特殊学校和普通学校相隔离的情况而提出。
(3)表现: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和成长。
(4)意义:①让所有人主动关心特殊儿童,这对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学业及社会性发展有益;②让特殊学生以后可以在正常社会中生存。
2、(1)含义:“文翁兴学”是汉代地方官学——郡国学的典型代表。
汉景帝时期,蜀郡太守文翁送地方官吏到京师进修,学成后回蜀郡为官或为教,在地方设立学校,培养地方官吏,促进了蜀郡的经济发展,史称“文翁兴学”。
汉武帝对“文翁兴学”极为赞赏,下令各郡国普遍设立学校。
东汉时,郡国学盛极一时。
(2)办学目的:①培养本郡官吏,向朝廷推荐优秀学生;②通过学校举行的“乡饮酒”“乡射”等传统的行礼活动,向社会普遍推行道德教化。
3、(1)含义:研究设计是整个研究工作中重要的一步。
研究设计是否合理完善,不仅直接影响研究的预定目标能否实现,影响研究工作的效率,而且还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性。
(2)步骤:提出明确的研究假设;确定具体的研究对象;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形成完整可行的研究方案。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2、教育学--就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方法的科学。
3、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4、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5、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6、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
7、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色的教育。
8、教育规律--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9、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11、教育预见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开始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应性,各种可能的教育干扰因素和教育效果的估计能力。
12、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
13、教师专业精神--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风范和精神。
14、年龄特征--就是指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年龄阶段,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共同的、本质的和典型的特征。
15、课程--指课业及进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
教育学复习题答案(名词解释+大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三、名词解释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工作的学科。
四、简答题1.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以教育为目的把受教育者作为对象。
(2)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2.简述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2)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
(3)心理起源说: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4)劳动起源说: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3.简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1)前教育学时期---萌芽阶段: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孔子《学记》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2)学科雏形时期--独立体系形成阶段: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儿》、康德《康德论教育》、裴斯泰洛齐、洛克《教育漫话》(3)学科形成时期: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4)教育学的多元化时期:杜威《民主主义和教育》五、论述题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谈谈教育学的价值表现在哪里。
p24-28 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教育学,你打算怎样学好教育学?1、教育学的价值:反思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2、教育学是师范专业的核心课程,教育学教学是对我们师范类生进行现代教育观念,教育学知识和教育研究意识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育学参考答案(题与答案)
教育学参考答案(题与答案)教育学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教育:各种各样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人的身心和增进人的知识技能的活动,包括家庭、社会、学校教育。
3、狭义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按照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能力,主要指学校教育。
4、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多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5、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以保证的适龄儿童或少年必须接受的国民教育。
6、教育目的:广义:人们对教育的期望。
即人们期望受教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和结果。
狭义: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确定的规格和标准。
7、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为促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8、智育: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9、教学:教师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最基本的一种学校教育活动。
10、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各门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其结构的指导性文化。
11、课程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育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2、课程:广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学的各门学科,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及环境影响的总和。
狭义:指某一门学科。
13、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间的关系。
14、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
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
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4*10=40分)1.课程【答】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学制【答】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国家根据教育方针、政策,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学习年限、入学条件等所作的规定。
它是教育制度的主体,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
有时专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习年限。
学制规定了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关系、学校的设置原则和组织办法。
3.颜氏家训【答】《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创作的家训。
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
共有七卷,二十篇。
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4.观察学习【答】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
而班杜拉认为,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
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依赖于直接强化,具有认知性,不等同于模仿,可提高学习效率。
二、简答题(4*15=60分)1.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一种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潮。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设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在思想和方法上,为实验教育思想提供了可以直接借鉴和吸取的东西。
1901年,德国教育家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1907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又出版了《实验教育学》一书,系统阐释了实验教育思想。
北师大740教育学基础综合真题2013__2017(最完整版)
2013年北师大教育学部740教育学基础综合一、名词解释1.教育的生物起源论2.批判教育学3.苏湖教法4.耶稣会学校5.进步教育协会6.观察学习7.移情8.教育实验法二、简答题1.结合学生的本质特征,谈谈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
2.试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的原则跟影响3. 选择现当代两种主要的课程理论,分析其异同。
4. 分析接受学习跟发现学习的异同三、论述题1.结合教育在社会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论述教育的战略地位2.试述民国初年到20世纪20年代间的学制改革3.一个课题组探究“本科生课堂参与”,用到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问卷法,观察法,数据分析法,问研究方法好不好,然后写一个可操作的探究方法2014年北师大740教育学基础综合真题一:名词解释: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2,教学策略3,东林书院4,生活教育5,永恒主义教育理论6,问卷调查7,教育实验的外在效度8,最近发展区二:简答题:1,简述哲学取向教学论有哪些?2,试用社会学理论对学生行为失范行为进行解释?3,简述裴斯泰洛奇“要素教育论”的基本主张?4,请举例说明观察法的运用程序。
三:论述题:1,请论述近十多年来,我国新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突破有哪些?2,试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内容,并进行评价。
3,请根据案例分析回答问题:生物课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了生物习作题,10分钟后,班上40位学生有许多不同的反应。
小明像往常一样坐在那儿,呐呐自语地说:”这太难了,我不会做,”但当老师帮他忙时,他却可以正确答题,即便如此,他仍说:“那是我随便猜的,我并不是真的会做。
”小英刚一做完就举手,请老师逐题检查她是否做到了,因为有一次她全答对了,老师给她满分,从此以后,她每次都很认真做练习题,不过她从不尝试那些较复杂而且不会考的课外练习题。
大华一直在看他手里的课外读物,并举手告诉老师,希望找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内容,而不想做老师布置的作业。
他考试成绩也不是很理想,他认为只要能考到“80”分就可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名词解释1.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的基本要求。
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4.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8.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9.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1.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
12.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13.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14. 谈话法:亦叫问答法。
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5.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6.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17.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老龄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8.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19.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20.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21.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22. 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23. 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
24. 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25.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6.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序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7. 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叙谈,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28. 特朗普制:这种教学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实行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讲课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小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9.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30.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分析和评定。
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31.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
32.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
33.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
34. 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产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故相对性评价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
35. 绝对性评价:用目标参照性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度量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
36. 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
37. 效度: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
38. 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39. 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序,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40. 论文式测验:是通过出少量的论述题要求学生系统回答以测定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
41. 客观性测验:以评分客观而得名。
它是通过出一系列客观性试题要求学生完成具有一定任务的作业来测定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
42. 标准化测验:是一种具有统一标准、对误差做了严格控制的测验。
43. 电化教学: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
44. 教学媒体:是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它主要分两类:一是印刷媒体,又称书本媒体,包括教科讲义、习题集、实验实习指南、学习指导书等等。
另一是电教媒体,又称非书媒体、媒体,包括幻灯教材、录音教材、电影教材等。
45. 电教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主要用图像和声音表达教学内容,用电声、电光、电磁、电控等技术,进行制作与重放的一种音像教材。
46.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47.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
48.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要求。
49.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50.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51.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52. 严格要求与并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并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53.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54.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55.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56. 德育方法:是指用来学生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品德的方法。
57.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58. 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59. 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60. 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61.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
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是全面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
62. 美育过程:是教师依据人的审美心理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形成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是运用人类的审美经验和美的规律,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过程。
63. 美育原则:是按照美和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所必须遵循的要求。
64. 体育:包括身体锻炼的教育和卫生保健教育两个方面。
前者侧重于学生机体的培育,后者侧重于学生机体的保护。
65. 体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的知识、技能,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全面地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不断增强学生体质的过程。
66. 劳动技术教育: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主要部门中适应面较广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它是普通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67.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育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
68. 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69. 正式群体:是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起来的学生群体。
它通常包括: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等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
70. 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
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邻居、亲友、老同学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
71. 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
通俗地说,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心目中向往和崇尚的群体。
72. 教师的权利:就是指教师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