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必记经典语录与医学名言名句归纳
中医顶尖名句-医术要言
![中医顶尖名句-医术要言](https://img.taocdn.com/s3/m/3a249c6e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a6.png)
中医顶尖名句-医术要言1.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素问·至真要大论》)2.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
(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3.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5.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6.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7.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除疾》)8.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10.知常达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当思人命至重,冥报难逃,一旦差讹,永劫莫忏。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2.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13.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14.有医术,有医道。
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明·赵献可《医贯·伤饮食论》)15.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明·周之幹《慎斋遗书·辨证施治》)16.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柯怀祖序)17.夫不知《易》者,不可以医。
(清·屈大均《翁山文外·卷二》)18.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中医熟记100句名言
![中医熟记100句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9979a356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9.png)
中医熟记100句名言1. 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
解释:治疗疾病并不难,难点在于诊断病情。
这句话强调了准确诊断病情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准确地诊断出病情,才能针对性地开出药方进行治疗。
2.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解释:作为医生,必须具备仁爱之心,能够关心、体贴患者,才能真正地治疗疾病。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人文素养和医德的重要性。
3.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解释:医生必须熟悉医书,才能够理解医学原理,从而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4. 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刑。
解释:治疗疾病需要像用兵一样讲究策略和方法,医生需要像用刑一样严格遵守医学原则和规范。
这句话强调了治疗疾病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5.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解释: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治疗疾病时医生应当怀有崇高的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6. 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解释:药物既能治疗疾病也能带来副作用甚至致命危险,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必须十分谨慎。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在用药时的严谨性和责任心。
7. 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解释:世界上没有难以治愈的疾病,只有不善于治疗的医生;药物没有难以替代的品种,只有不善于使用药物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对于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8.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
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解释: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或抑制疾病的发展,而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
因为大多数疾病是由不良的生活习惯或环境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是导致疾病的根源。
因此,要彻底治愈疾病,需要消除这些不良因素。
9. 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中医格言120句
![中医格言120句](https://img.taocdn.com/s3/m/2bca07e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9.png)
中医格言120句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其中,许多言简意赅的中医格言,蕴含着深刻的医学哲理和实践指导意义。
以下为您呈现 120 句中医格言: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要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措施。
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说明自身正气充足,外邪就难以侵袭。
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指出邪气能够侵袭人体,是因为人体正气虚弱。
4、“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意味着阴阳平衡协调,人体精神状态才正常。
5、“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提醒要仔细观察阴阳的变化进行调理,以达到平衡为目标。
6、“心主神明,肺主气,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主藏精。
”明确了五脏的主要功能。
7、“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形象地说明了肺脏的脆弱性。
8、“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强调了肾和脾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9、“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表明五脏与五官的密切联系。
10、“胃为水谷之海。
”突显了胃在消化食物方面的关键作用。
11、“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说明六腑需要保持通畅和下降的功能正常。
12、“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阐述了气与血相互依存的关系。
13、“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指出气血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
14、“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简洁地说明了疼痛产生的原理和治疗原则。
15、“风为百病之长。
”表明风邪容易引发多种疾病。
16、“寒主收引。
”形容寒邪具有收缩牵引的特性。
17、“暑多挟湿。
”指出暑邪常常与湿邪相伴。
18、“燥易伤津。
”强调燥邪容易损伤人体的津液。
19、“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说明湿邪的性质和危害。
20、“火性炎上。
”描绘了火邪向上蔓延的特点。
21、“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强调疾病治疗要趁早,病情越重越难治。
中医药文化名言名句
![中医药文化名言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81eedd1b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bd.png)
以下是一些中医药文化的名言名句:
1.博学然后方能医,厚德然后能树人。
2.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
3.做人要像苍松一样,百折不挠,愈挫愈奋;做事要像湘妃竹一
样,虚心劲节,利世致用。
4.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将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5.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医则贵视精明。
6.夫医药为用,道理极精,其帘尽非俗士之所能。
7.医者仁心,医术仁术,凡医道通于天道。
8.医之美者,莫过于仁爱为先,信誉为本。
9.欲从天下万事师,还向万物认识真。
10.存德行道,济世安民。
11.修身养性,崇德重义。
12.慈心济世,慈善为本。
13.扶危济困,救死扶伤。
14.医道人家,德高望重。
15.医者父母,仁爱为先。
这些名言名句都强调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爱、诚信、敬业、和谐等,这些价值观一直贯穿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中,对于提高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汇总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380142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74.png)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汇总学医者必须记住中医经典语录,这些语录是中医理论的基石,能够指导临床治疗。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中医经典语录的汇总: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这句话强调了中医实际操作中所推崇的温和、柔软的治疗方式。
中医强调保持人体的平衡,而不是强迫性的干预。
2.“从天而下,治未病。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这句话强调了中医的预防治疗观念,中医注重维持人体健康的平衡状态,通过关注原因而不是症状来预防疾病。
3.“形寒者病,法温;形热者病,法寒。
”,《伤寒杂病论》这句话讲的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即根据患者体质的寒热,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4.“治未病,要以未病防治。
”,《古代医书汇编》中医强调将治疗的重点放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方式,做到预防疾病的发生。
5.“未病先防,已病治其根。
”,《金匮要略》这句话强调了中医预防与治疗的综合观念,治疗应该从疾病的根本原因入手,而不只是关注表面症状。
6.“当与之通,乃可得天和。
”,《内经》中医强调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只有医患之间有良好的相互理解,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7.“病虽同名,治之多端。
”,《素问·行论》这句话强调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观念,同一种疾病的治疗可以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8.“以荣筋而害骨,严肃而失和。
中医强调人体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治疗时需要兼顾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平衡与和谐。
9.“不通则痛,痛则不通。
”,《外科正宗》这句话强调了中医的通则治疗原则,身体的不通常会导致各种疼痛症状,故治疗要通过调通经络来达到治疗目的。
10.“以静治动,以淡治烈。
”,《伤寒论》中医注重平和治疗,避免过度干预,以免加重病情。
以上是一些中医经典语录的汇总,这些语录都是中医治疗思想的精髓和指导原则,学医者应该牢记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名言(配解析),经典就是经典
![中医名言(配解析),经典就是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c57aff01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1f.png)
中医名言(配解析),经典就是经典1,未诊先问,最为有准(孙思邈)此语强调了问诊的重要性,应置于望,闻,切诊之先,清陈修园在张景岳的基础上总结出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病人也应积极配合医生,让医生掌握尽可能详细的资料做出准确判断,以免误诊错治。
就如张景岳所说:诊病不问起始,忧急饮食之失节……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2,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
(程杏轩)此语是根据小便的涩,通与否推测病情轻重。
主要在于肾的气化功能是否正常。
也间接说明了肾功能的重要性。
3,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
(张景岳)此语强调胃气的重要性。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赖胃气生,药赖胃气行。
4,肺虚易咳,心虚易惊,脾虚易泻,肾虚易遗,肝虚不宁。
(张秉成)此语概括了五脏虚衰所易出现的主证。
5,胃强脾弱,则消谷而便溏,脾强胃弱,则知饥而纳少。
(林佩琴)此语指出脾胃功能之异,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胃强脾弱时,胃能消谷而脾失健运,则便稀,脾强胃弱时,脾能运化而知道饿,却胃纳艰难吃的少。
临证时当细心分辨。
6,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李东垣)此语指出脾胃的重要性。
脾胃为元气之本,后天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百病生。
此为李东垣内伤学说的主要论点。
7,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内经素问)张景岳亦指出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
……医道虽繁,一言蔽之,阴阳而已。
8,外感头痛,常痛不休,内伤头痛,时作时止。
(顾松园)揭示了头痛的发作特点,鉴别。
9,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陈修园)揭示了虚实两种眩晕的病因病机。
10,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
(王旭高)此语分述了肝风与痰浊两证的病因病机。
11,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
(叶天士)阐明斑疹的病机重点。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https://img.taocdn.com/s3/m/cc467a6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75.png)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通过世代医家的钻研与实践,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名言,这些名言不仅体现了中医学的智慧,也对我们理解和学习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100句中医名人的名言,带我们一起感受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1. "药石之学,以立观念,学其他则不为深矣。
"——医学家扁鹊2. "上工之医,必善于调气。
"——医学家扁鹊3. "夫精诚者,天之弘医。
"——医学家扁鹊4. "病人惧医生,病人不归。
"——医学家扁鹊5. "大医不治病,治未病。
"——医学家扁鹊6. "不洁之气,未发为病;发为病,已病者急。
"——医学家扁鹊7. "上工之医,谓之善言。
"——医学家扁鹊8. "善言者示贤,能复魂魄,致腠理。
"——医学家扁鹊9. "知人生之所生,治之所生。
"——医学家扁鹊10. "用医不足以治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医之义也。
"——医学家张仲景11.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13.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14.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15.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16.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中医经典名句60条
![中医经典名句60条](https://img.taocdn.com/s3/m/445f627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3.png)
中医经典名句60条1. 上工医未病,中工医欲病,下工医已病。
2. 阴阳失调,百病乃生。
3. 气血调和,百病不侵。
4.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5.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
6.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
7. 肝主疏泄,开窍于目。
8. 肺主气,开窍于鼻。
9. 脾主运化,开窍于口。
10. 肾主水,开窍于耳。
11. 阴阳互根,互为其根。
12. 阴阳消长,相互制约。
13. 阴阳平衡,健康之本。
14. 寒热虚实,八纲辨证之纲。
15. 标本缓急,四诊合参之要。
16.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法。
17. 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18. 扶正祛邪,阴阳并调。
19. 攻补兼施,治病之要。
20. 调理气血,固本培元。
21. 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22. 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23. 疏经通络,气血畅通。
24. 扶正祛邪,恢复平衡。
25. 固本培元,增强体质。
26. 食疗养生,治未病之先。
27. 情志养生,心身和谐。
28. 运动养生,强身健体。
29. 导引养生,吐纳调息。
30. 中医养生,健康长寿。
31. 药食同源,药补食疗。
32. 食药兼用,调理身体。
33.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34. 分清寒热,用药之要。
35. 因人而异,辨证施治。
36. 调和阴阳,固本培元。
37. 扶正祛邪,增强体质。
38. 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39. 疏经通络,活血化瘀。
40. 调和气血,阴阳平衡。
41. 平心静气,调畅情志。
42. 劳逸结合,保持健康。
43. 戒烟限酒,健康之基。
44. 适时进补,增强体质。
45.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运动。
46. 预防为主,治未病之先。
47. 早睡早起,顺应天时。
48. 心静自然凉,清心寡欲。
49. 养心安神,睡前静心。
50. 中医养生,健康之宝。
51.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52. 病理从内,正气为主。
53. 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54. 扶正祛邪,阴阳调和。
55.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56. 食药同源,药补食疗。
中医医德名言名句集锦
![中医医德名言名句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3d57cac3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f0.png)
中医医德名言名句集锦一、经典名言1. 中医的基本职责是以德为主,以医为辅。
2. 医德高尚者,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
3. 医者父母心,以患者为家人,尽心尽力为其治疗。
4. 中医医者应当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关爱患者,不计较回报。
5. 中医医者应当不断学习,严谨治疗,塑造自己的良好医德。
二、名句集锦1. 中医之道在于明心,悉法而治。
2. 生者无一不病,病者无一不生。
3. 病由心生,治由心理。
4. 以医德为本,以患者为中心。
5. 三医之道:亲切和蔼的问诊,体贴入微的治疗,耐心温暖的关怀。
6. 中医治病,不仅仅是医治病症,更是医治人心。
7. 和为贵,中医强调与患者的沟通和共同协作。
8. 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治疗疾病需要综合分析。
9. 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和谐是治疗的根本。
10. 沉默和斗争,是中医从医者的修行。
三、医德的重要性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体系,注重医德的培养和提升。
中医医者应该具备良好的医德,才能更好地治疗患者,回报社会。
良好的医德不仅包括医术上的精湛,更需要医者以患者为中心,关爱患者,真正对待患者如同自己的家人。
中医医者应当用心倾听患者的痛苦和需求,给予慰问和鼓励。
同时,中医医者应当以谦逊的态度对待患者,与患者建立起信任和谐的关系。
中医医者还应追求医道的真谛,理解病因,追求疾病的根本治疗。
中医治疗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医者的修行不仅仅是医治患者的身体,更是医治患者的心灵,因为中医认为心灵的愉悦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中医医者必须以身作则,提升自身的医德,做到言行一致。
只有医者自身具备良好的医德,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以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德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修行,只有做到真心待人,以人为本,充满爱心,才能实现中医的价值。
四、中医医德要求中医医德是中医文化的重要核心之一,涵盖了多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医者应当以患者为中心,关怀患者的心理需求。
中医名言录大全
![中医名言录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e24edb2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f6.png)
中医名言录大全1.病不服药,如得中医。
——《闲情偶寄·颐养部·疗病第六》2.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千金方·诸论·论诊候第四》3.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
——《千金方·诸论·论诊候第四》4.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千金方·诸论·论诊候第四》5.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隋书·志·卷二十九》6.古者上医相色,色脉与形不得相失,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
——《千金方·诸论·论治病略例第三》7.中医听声,声合五音,火闻水声,烦闷干惊,木闻金声,恐畏相刑。
——《千金方·诸论·论治病略例第三》8.下医诊脉,知病原由,流转移动,四时逆顺,相害相生,审知脏腑之微,此乃为妙也。
——《千金方·诸论·论治病略例第三》9.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千金方·诸论·论诊候第四》10.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
——《千金方·诸论·论诊候第四》11.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须治而愈;一百一病,虽治难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
——《千金方·诸论·论诊候第四》12.《史记》曰: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千金方·诸论·论诊候第四》13.雷公云:药有三品,病有三阶。
药有甘苦,轻重不同;病有新久,寒温亦异。
——《千金方·诸论·议处方第五》14.《药对》曰: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虚生百病。
积者,五脏之所积;聚者,六腑之所聚。
中医和临床医学名言
![中医和临床医学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939e424d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fe.png)
中医和临床医学名言
以下是一些中医和临床医学名言:
1.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2.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3. 医者仁心,医德为先。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 医道是用来济世救人的,不是用来谋求个人名利的。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自序》)
5. 临病若能三思,用药如行险棋。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
6. 临床医生要心怀慈悲,以济世救人为己任。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序》)
7. 医者,既要知人冷暖,又要知病情冷暖。
(清·吴瑭《温病条辨·自序》)
8. 医者,既要把握全局,又要注重细节。
(清·吴瑭《温病条辨·自序》)
9. 大医精诚,厚德载物。
(近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0.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中国谚语)。
【转载】中醫經典語錄中医名言录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中医常见病典条文
![【转载】中醫經典語錄中医名言录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中医常见病典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fd51263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36.png)
【转载】中醫經典語錄中医名言录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中医常见病典条文中醫經典語錄用藥古人名言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汪昂《医方集解》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久病入络百病挟痰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脾喜燥而恶湿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久病先针足三里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上下交损,当治其中.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中医的名言
![中医的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d71be89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64.png)
中医的名言关于中医的名言中医的名言、格言和谚语,或载于典籍文献内,或流传于医生口头中,数量很多,可谓琳琅满目,是中医学的'一份宝贵遗产。
店铺收集了中医的名言内容,欢迎参考!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二、养生保健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https://img.taocdn.com/s3/m/f738716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e.png)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尊重中医的国家,而中医名人也是不胜枚举。
在这些名人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名言警句。
下面,我将为大家列举100句中医名人名言,以供大家参考。
一、黄帝内经篇名言1. 听善言,扬善行,此医道之要义也。
2. 夫医者,能工巧匠也;尽其技,不自失也。
3. 胜者之策,治人为治己,治己为治人。
4. 安忍为身主,真防为心本,心本安忍,而病安从。
5. 心不惊,神不惧。
神不惧,即无事。
6.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7. 不念居何世,不问志何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扁鹊天下名言8. 夫乐队之不偏,声调乃正。
9.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0. 由于养生,以待病之不来;及病之至,则已防范。
三、华佗名言11. 把握全局,循序渐进。
12. 以病论病,以人论人,方能制治有方。
13.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14. 尽可能地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尽可能地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
15. 非我之人,其心不我;不我之人,虽举案如山,不亦轻乎?四、张仲景名言16. 不畏病之来,但畏病之久留。
17. 惟形劳之所生病,皆可以形劳之所除。
18. 上工者有治未病者,中工者有治已病者,下工者有治已死者。
19.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20.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五、葛洪名言21. 良医所以治病者,以其道自在也。
22. 虚虚实实,道之所藏;深深浅浅,道之所成。
23.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万虑,必有一失。
24. 行道者不行过,言道者不出口。
25. 逆境之所以为神仙,顺境之所以为凡人。
六、雷公炮名言26.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27. 独卧寝息之时,为姓名实无分别。
28. 治病先静心,用药须谨慎。
29. 病在千头万绪中,治病只求一个确实。
30. 不求全责备,但求有建设性的批评。
七、朱震亨名言31.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32. 未病先防,已病先治。
33. 中国有养生之道,老有养老之路。
中医经典金句名言
![中医经典金句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03716782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e2.png)
1.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2.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
长有天命。
3.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4.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5.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6.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7.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8.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9.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10.诊候第四。
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
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
若病已成,可得半愈。
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1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12.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13.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14.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
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程国彭
1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中医重要名言名句大全
![中医重要名言名句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673a2e7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85.png)
中医重要名言名句大全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数千年的智慧和经验。
其中,许多名言名句成为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指导,深受医学界和广大民众的推崇。
下面将为大家整理一些中医重要名言名句,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医的精髓。
患病篇1. 名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解析:这句名言强调了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2. 名言:"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解析:这句名言形象地比喻了疾病来临时的痛苦与恐惧,以及康复后的缓慢恢复过程。
3. 名言:"寸金难买寸光阴,寸光阴易得寸金难。
"解析:这句名言表达了时间的宝贵和不可替代性,提醒人们重视健康,及早预防疾病,避免错失治疗最佳时机。
治疗篇1. 名言:"医者,对证则治,无证则不治。
"解析:这句名言强调了中医的特点,指出了中医治疗的核心原则,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个性化治疗。
2. 名言:"先调气血,次调阴阳。
"解析:这句名言是中医治疗中的基本原则,强调了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方式来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3. 名言:"不留余毒,不伤正气。
"解析:这句名言强调了中医治疗的温和性质,主张通过调理身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来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
养生篇1. 名言:"时常按揉的人是不需要医生的,时常需要医生的人是不会按揉的。
"解析:这句名言强调了中医养生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按揉穴位来促进健康的方式。
提示人们平时要注重养生,保持身体健康。
2. 名言:"百病皆由虚。
"解析:这句名言说明了中医对于虚寒、虚热等体质的重视,以及通过调理体质来预防疾病的观点。
3. 名言:"补肾先补脾胃"解析:这句名言强调了中医养生中的重要脏腑-肾脏与脾胃之间的关系,提示人们在养生过程中需注意调理这两个脏腑的功能。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建议熟背)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建议熟背)](https://img.taocdn.com/s3/m/4e45397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2.png)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建议熟背)体悟医者仁心,传承大家风范。
这100句中医名人名言,建议大家熟读成诵,在脑海中多思考,说不定能让你受益终生中医名人名言100句1、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
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
——王肯堂《肯堂医论卷中杂记》2、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杨泉《物理论》3、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
——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4、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
——温载之《温氏医案咳嗽》5、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
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王叔和《脉经序》6、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
——李梃7、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8、尝思用药如用兵。
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9、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
——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10、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褚澄《褚氏遗书》11、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陈梦雷12、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13、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
——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1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张机《伤寒论原序》15、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
——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一》16、医者,意也。
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17、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王叔和《脉经序》18、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刘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药》19、夫医诚难知,知之不精,则罪更甚于不知。
中医金句中医经典语录
![中医金句中医经典语录](https://img.taocdn.com/s3/m/1db9e5d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a.png)
中医金句中医经典语录
1.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就像你身体好好的时候,就该注意保养,别等真生病了才后悔呀!你看那些经常锻炼、饮食健康的人,不就是在践行“上医治未病”嘛!
2.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哎呀,人的身体要是正气满满,那些邪气哪能轻易得逞呀!好比一个阳光积极的人,遇到点困难也不容易被打倒呀!
3.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
”这不是很明白嘛,吃再多补药,都不如好好吃饭睡觉来得实在。
你想想,老是熬夜又不注意饮食,光吃药能有多大用呢?
4.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就如同家里着火了,肯定得先灭火呀,但之后还是得找到起火原因彻底解决,不然下次还得着火。
生病了也一样,紧急情况得先处理症状,后面再慢慢调理根本啊!
5. “三分治,七分养。
”治病可不能只靠医生呀,自己不注意调养那怎么行!就像伤口愈合,光靠药不行,还得给它时间和合适的环境去恢复呀,是不是?
6.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浑身都不舒服呀,心态平和的时候就感觉啥事没有。
人得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情,不然病都容易找上门呢!
7.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看再多医书,都不如多去临床上实践一下呀!你看书学游泳学得再好,不下水试试永远也学不会呀!
我的观点结论:中医的这些金句和经典语录真的是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呀,我们可要好好体会和运用呀!。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干货...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干货...](https://img.taocdn.com/s3/m/cdd7f62d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be.png)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干货...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干货>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久病和慢性病的注意事项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疏肝和胃,理气养阴)保护胃气和阴气。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肝脾的关系,胆胃的关系。
●百病挟痰
凡病多有痰湿。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引起眩晕的病机。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理气和活血的重要性。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和血的关系。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肝和脾的关系。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大多病痛都因淤血所致。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荊芥和木贼不能用太新鲜的。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所有的花类植物的中药都是往上升气的,唯有旋覆花是往下降的。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脾和胃的特性。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脾和胃的特性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理气和祛痰的关系。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与驱邪的关系。
我是一名中药执业药师,每天普及医药健康知识,关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收藏关注,一般健康每一天!。
中医古籍120句经典格言,中医人人都要会背
![中医古籍120句经典格言,中医人人都要会背](https://img.taocdn.com/s3/m/95cf2fe8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82.png)
中医古籍120句经典格言,中医人人都要会背在中医古籍中,常有些格言发人深省。
小编特整理120句格言,有言诊断,有言治法,语句对仗,朗朗上口,谈医理面广而发人深省,推荐给读者们,以期读者有所获益。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疏肝莫忘麦芽(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久病必瘀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久病入络百病挟痰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脾喜燥而恶湿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久病先针足三里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上下交损,当治其中.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
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用药古人名言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汪昂《医方集解》--------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
(胁痛)《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善嚏者,肺病也。
善噫者,脾病也。
呵欠者,胃病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
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
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李士材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
—《北方医话》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
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
—《汪石山医学全书》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
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古今医案按/俞按》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
—《周学海医学全书》暑有阴阳之分。
尿有赤浊之别。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疹是太阴风热。
癍是阳明火毒。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
名曰:热入血室。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
—《张聿青医案》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
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
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张聿青医案》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
—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医贯》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
—《医宗必读》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
—《医学衷中参西录》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
—《吴医汇讲》少火宜升,壮火宜降。
壮火降而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
—《医方集解》。
1.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
——《寿世青编》2.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同上)3.养心莫过于寡欲。
——《医学入门》4.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
——《折肱漫录》5.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
——《老老恒言》6.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
——(同上)7.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医学入门》8.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
——《景岳全书》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二阳之病发心脾.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甘温除大热.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久病有瘀,怪病有痰.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血不利则病水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激励我精求方术。
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告诉我仔细地诊察,肯定地判断。
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清.唐大烈六淫之速,莫过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