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
中医顶尖名句-医术要言
中医顶尖名句-医术要言1.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素问·至真要大论》)2.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
(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3.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5.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6.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7.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除疾》)8.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10.知常达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当思人命至重,冥报难逃,一旦差讹,永劫莫忏。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2.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13.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14.有医术,有医道。
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明·赵献可《医贯·伤饮食论》)15.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明·周之幹《慎斋遗书·辨证施治》)16.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柯怀祖序)17.夫不知《易》者,不可以医。
(清·屈大均《翁山文外·卷二》)18.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中医熟记100句名言
中医熟记100句名言1. 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
解释:治疗疾病并不难,难点在于诊断病情。
这句话强调了准确诊断病情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准确地诊断出病情,才能针对性地开出药方进行治疗。
2.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解释:作为医生,必须具备仁爱之心,能够关心、体贴患者,才能真正地治疗疾病。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人文素养和医德的重要性。
3.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解释:医生必须熟悉医书,才能够理解医学原理,从而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4. 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刑。
解释:治疗疾病需要像用兵一样讲究策略和方法,医生需要像用刑一样严格遵守医学原则和规范。
这句话强调了治疗疾病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5.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解释: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治疗疾病时医生应当怀有崇高的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6. 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解释:药物既能治疗疾病也能带来副作用甚至致命危险,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必须十分谨慎。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在用药时的严谨性和责任心。
7. 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解释:世界上没有难以治愈的疾病,只有不善于治疗的医生;药物没有难以替代的品种,只有不善于使用药物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对于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8.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
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解释: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或抑制疾病的发展,而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
因为大多数疾病是由不良的生活习惯或环境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是导致疾病的根源。
因此,要彻底治愈疾病,需要消除这些不良因素。
9. 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汇总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汇总学医者必须记住中医经典语录,这些语录是中医理论的基石,能够指导临床治疗。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中医经典语录的汇总: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这句话强调了中医实际操作中所推崇的温和、柔软的治疗方式。
中医强调保持人体的平衡,而不是强迫性的干预。
2.“从天而下,治未病。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这句话强调了中医的预防治疗观念,中医注重维持人体健康的平衡状态,通过关注原因而不是症状来预防疾病。
3.“形寒者病,法温;形热者病,法寒。
”,《伤寒杂病论》这句话讲的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即根据患者体质的寒热,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4.“治未病,要以未病防治。
”,《古代医书汇编》中医强调将治疗的重点放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方式,做到预防疾病的发生。
5.“未病先防,已病治其根。
”,《金匮要略》这句话强调了中医预防与治疗的综合观念,治疗应该从疾病的根本原因入手,而不只是关注表面症状。
6.“当与之通,乃可得天和。
”,《内经》中医强调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只有医患之间有良好的相互理解,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7.“病虽同名,治之多端。
”,《素问·行论》这句话强调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观念,同一种疾病的治疗可以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8.“以荣筋而害骨,严肃而失和。
中医强调人体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治疗时需要兼顾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平衡与和谐。
9.“不通则痛,痛则不通。
”,《外科正宗》这句话强调了中医的通则治疗原则,身体的不通常会导致各种疼痛症状,故治疗要通过调通经络来达到治疗目的。
10.“以静治动,以淡治烈。
”,《伤寒论》中医注重平和治疗,避免过度干预,以免加重病情。
以上是一些中医经典语录的汇总,这些语录都是中医治疗思想的精髓和指导原则,学医者应该牢记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最经典的医德名言
中医最经典的医德名言1.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呐!”就像孙思邈那样,一心为患者着想,倾尽全力去救治,这才是真正的中医呀!比如面对一个贫困的病人,医生不仅精心治疗,还自掏腰包为其买药,这就是在践行大医精诚啊!2.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哇,这得多高尚的情怀呀!想想那些为了预防疾病而努力宣传的中医们,不就是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的嘛,就像小区里义务给大家讲解养生知识的老中医,真的让人敬佩!3.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
”可不是嘛,一个没有医德的医生怎么能算好医生呢!就好像那个只想着赚钱而不顾病人感受的医生,能让人信任吗?而那些真正有仁德的中医,总是能赢得患者的心啊!4.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这话说得太对啦!人的生命多重要啊,就如同那千金般珍贵。
当医生全力抢救一个濒危病人时,不就是把人命看得比什么都重吗!5.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
”哎呀呀,这要求可真高呀!就像那位对每个病人都充满耐心和关爱的医生,真的如同佛一般慈悲,这样的医生才是大家需要的呀!6. “术不近仙者不可为医。
”哇塞,医术要像神仙一样高超才行呢!你看那些妙手回春的中医大师,他们的医术可不就是接近仙了嘛,能把那么多疑难杂症都治好!7. “悬壶济世,医者本分。
”对呀,医生就是要济世救人呀!就如同那个奔波在乡村为百姓看病的中医,不辞辛劳,这就是在履行医者的本分呀!8.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这是多好的志向啊!就像那个放弃从政而选择从医的人,一心想着为人们解除病痛,多么伟大呀!9. “行医一时,鞠躬一生。
”真的是这样啊!医生一辈子都要为病人负责呢。
像那位老中医,即使退休了还经常回医院指导年轻医生,这就是鞠躬一生的体现呀!10. “敬畏生命,尊重患者。
”这绝对是必须的呀!想想如果医生不尊重患者,那怎么能行呢?只有像那些认真倾听患者诉说的医生,才是真正敬畏生命的好医生啊!我觉得中医的这些医德名言真的太重要了,它们体现了中医的高尚品德和对患者的关爱,是中医传承的宝贵财富,应该被每一位中医铭记和践行。
中医的经典语句
中医的经典语句
1. “中医啊,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就像黑夜中的明灯,照亮我们的健康之路。
比如说我上次感冒,吃了西药一直没好,最后还是靠中医调理好的呢!”
2. “中医真的很神奇呀!就如同一个智慧的长者,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邻居大爷多年的关节痛,不就是中医给治好的嘛!”
3. “中医的养生之道,那可太重要啦!这就好比给身体修筑坚固的城墙。
你看那些注重中医养生的人,不都精神饱满嘛!”
4. “中医的针灸,哇,那简直绝了!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健康的大门。
我朋友的妈妈偏头痛,针灸几次就好多了呢!”
5. “中医的中药,那可是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啊!好比是一个丰富的宝库。
我自己身体虚弱的时候,喝几副中药就有力气多了!”
6. “中医的推拿,厉害着呢!就像一双温柔的手,抚慰我们的身体。
我上次脖子僵硬,推拿一下就舒服多了!”
7. “中医的理念,那真的是深入人心啊!如同清澈的泉水,滋养着我们。
身边好多人不都在遵循中医的理念生活吗!”
8. “中医的望闻问切,多了不起呀!像是侦探在寻找健康的线索。
那些中医大师们,不就是靠这个诊断病情嘛!”
9. “中医的传承,那是必须要重视的呀!就像接力赛跑,一棒接一棒。
我们可不能让这么好的东西断了呀!”
10. “中医,真的是我们的健康守护者啊!好比是我们的贴心卫士。
大家一定要好好珍惜和利用呀!”
我的观点结论:中医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在维护我们的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重视和传承中医。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通过世代医家的钻研与实践,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名言,这些名言不仅体现了中医学的智慧,也对我们理解和学习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100句中医名人的名言,带我们一起感受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1. "药石之学,以立观念,学其他则不为深矣。
"——医学家扁鹊2. "上工之医,必善于调气。
"——医学家扁鹊3. "夫精诚者,天之弘医。
"——医学家扁鹊4. "病人惧医生,病人不归。
"——医学家扁鹊5. "大医不治病,治未病。
"——医学家扁鹊6. "不洁之气,未发为病;发为病,已病者急。
"——医学家扁鹊7. "上工之医,谓之善言。
"——医学家扁鹊8. "善言者示贤,能复魂魄,致腠理。
"——医学家扁鹊9. "知人生之所生,治之所生。
"——医学家扁鹊10. "用医不足以治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医之义也。
"——医学家张仲景11.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13.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14.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15.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16.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中医最经典的一句话
中医最经典的一句话1.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2.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3.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4.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5.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6.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7.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8.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9.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1. 痛则不通,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12.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13.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脾喜燥而而恶湿。
14.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15.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6. 百病生于气;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7. 久病先针足三里。
18.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19.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20.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21.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2.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23.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4.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25.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唐] 孙思邈26.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唐] 孙思邈27.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28.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29.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30.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31.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2.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33.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34.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35.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
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11、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2、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4、气聚则塞,气散则通5、百病挟痰6、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7、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8、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9、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10、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11、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
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12、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13、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14、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15、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16、久病先针足三里17、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18、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19、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0、养心莫过于寡欲。
——《医学入门》21、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2、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善医者,法门广阔无边。
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2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26、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27、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28、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29、善嚏者,肺病也。
善噫者,脾病也。
呵欠者,胃病也。
30、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31、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32、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33、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34、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35、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36、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7、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38、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中医经典名句60条
中医经典名句60条1. 上工医未病,中工医欲病,下工医已病。
2. 阴阳失调,百病乃生。
3. 气血调和,百病不侵。
4.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5.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
6.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
7. 肝主疏泄,开窍于目。
8. 肺主气,开窍于鼻。
9. 脾主运化,开窍于口。
10. 肾主水,开窍于耳。
11. 阴阳互根,互为其根。
12. 阴阳消长,相互制约。
13. 阴阳平衡,健康之本。
14. 寒热虚实,八纲辨证之纲。
15. 标本缓急,四诊合参之要。
16.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法。
17. 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18. 扶正祛邪,阴阳并调。
19. 攻补兼施,治病之要。
20. 调理气血,固本培元。
21. 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22. 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23. 疏经通络,气血畅通。
24. 扶正祛邪,恢复平衡。
25. 固本培元,增强体质。
26. 食疗养生,治未病之先。
27. 情志养生,心身和谐。
28. 运动养生,强身健体。
29. 导引养生,吐纳调息。
30. 中医养生,健康长寿。
31. 药食同源,药补食疗。
32. 食药兼用,调理身体。
33.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34. 分清寒热,用药之要。
35. 因人而异,辨证施治。
36. 调和阴阳,固本培元。
37. 扶正祛邪,增强体质。
38. 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39. 疏经通络,活血化瘀。
40. 调和气血,阴阳平衡。
41. 平心静气,调畅情志。
42. 劳逸结合,保持健康。
43. 戒烟限酒,健康之基。
44. 适时进补,增强体质。
45.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运动。
46. 预防为主,治未病之先。
47. 早睡早起,顺应天时。
48. 心静自然凉,清心寡欲。
49. 养心安神,睡前静心。
50. 中医养生,健康之宝。
51.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52. 病理从内,正气为主。
53. 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54. 扶正祛邪,阴阳调和。
55.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56. 食药同源,药补食疗。
中医必看名言50则!
中医必看名言50则!展开全文踏雪无痕,韩愈后裔12:23中医必看名言50则!1、医者,意也。
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2、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3、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汉张仲景《伤寒论·序》4、医能治一病谓之巧,能治百病谓之良。
是故良医服百病之方,治百人之疾。
——(汉)王充《论衡别通》5、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孙思邈(见《旧唐书本传》)6、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粗守仁义。
绝驰鹜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
如此则心识自明,神物来相,又何戚戚沽名,龌龊求利也。
——(宋)张杲《医说》7、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8、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
——(宋)《医工论》9、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止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
——(宋)《医工论》10、或以医来见者,未尝不以葆精毓神开其心。
至于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激励之不暇。
——(元)戴良《丹溪翁传》11、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12、学问无窍,读书不可轻量也。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13、人身疾苦,与我无异。
凡来请召,急去无迟。
——明江瓘《名医类案医戒》14、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5、与吾不合之人求治,予以活人之心,不记宿怨。
——(明)万全《幼科发挥》16、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世,道则流芳千古。
——(明)赵献可《医贯》17、至重惟人命,最难却是医。
病源须洞察,药饵要详实。
当奏万全效,莫趁十年时。
死生关系大,惟有上天知。
叮咛同志者,济世务加思。
学中医的短句
1.学习中医,为健康把脉,为生命注入活力!
2.中医之术,博大精深,药食同源,身心兼顾。
3.德艺双馨,中医养生,健康生活,从中医开始。
4.中医之道,德润人心,千年传承,养生之源。
5.中医治本,固本扶元,身心兼治,健康长伴。
6.学习中医,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生命!
7.掌握中医技能,开启美好未来,实现人生价值!
8.掌握中医知识,远离疾病困扰,享受幸福生活!
9.医者仁心,中医金典,治未病,促健康。
10.中医锦句: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
11.气血调和,百病不生,中医调理,健康无忧。
12.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13.中医金典,健康之选,传承国粹,福泽万家。
14.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
中医经典语录11篇
中医经典语录11篇中医经典语录11、一是认为道是宇宙自然清静之气,二是认为道是阴阳二气消长之理,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的本原,是事物变化的根由。
2、儒医还为中医理论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善为诗文,重视典籍,所以不仅编纂、整理和保留了大量医学文献。
3、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4、故作为一名中医大家,应该像孙思邈那样,博览群书,涉猎百科,精通于“道”,才能达到“医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者矣”的境界。
5、儒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形成了“医乃仁术”的伦理道德,还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群体“儒医”,要求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6、医理、哲理、易理、文理四者融贯一体,是中医学之所以具有勃勃生机的主要原因。
7、《周易》阴阳和合的思维方式和取象运数的思维方法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
8、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9、唐代医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10、所以他们在思想品德、道德观念、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为人风范等方面都表现出儒家的特征。
11、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12、举凡历史上的名医,无一不是对“道”有深刻领悟的得“道”者。
13、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哲学“形而上之道”指导临床“形而下之术”,即所谓“医乃道之绪余”。
代表中医学理论形成的《黄帝内经》,其基本思想即以“道”为主。
14、中医学的文化特征之所以突出,与儒医传统的形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儒医”经过儒家思想的熏陶。
15、而且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熔铸其中;而且还由于他们重传承、重流派、重积累,故对中医学的理论发展和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医经典语录2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建议中医人收藏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建议中医人收藏体悟医者仁心,传承大家风范。
这100句中医名人名言,建议大家熟读成诵,在脑海中多思考,说不定能让你受益终生▍全文共4921字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1、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
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
——王肯堂《肯堂医论卷中杂记》2、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杨泉《物理论》3、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
——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4、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
——温载之《温氏医案咳嗽》5、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
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王叔和《脉经序》6、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
——李梃7、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8、尝思用药如用兵。
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9、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
——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10、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褚澄《褚氏遗书》11、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陈梦雷12、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13、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
——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1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张机《伤寒论原序》15、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
——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一》16、医者,意也。
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17、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王叔和《脉经序》18、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刘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药》19、夫医诚难知,知之不精,则罪更甚于不知。
中医六句话经典总结
中医六句话经典总结1. 中医讲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就好比一个国家,要是国防力量强大,外敌就很难入侵。
我有个朋友,身体倍儿棒,每天坚持锻炼、饮食规律,正气充足,周围人都感冒了,他就像个没事儿人似的。
哼,这就是正气足的好处!2. “不通则痛,痛则不通”,这可是中医的金句。
你想啊,身体里的气血就像河流里的水,河道堵住了,水流就不畅,那不就泛滥成灾了嘛。
我邻居大叔,老是腰酸背痛的,中医一瞧,说是经络不通。
经过一段时间的推拿按摩,气血一通,嘿,疼痛就减轻了好多呢。
3. 中医说“有诸内,必形诸外”。
这就像一个苹果,要是里面烂了,外面肯定能看出来点端倪。
我有次见一个人的脸色蜡黄,中医看一眼就说他脾胃不好,结果一检查,还真是。
哎呀,中医的眼力真是厉害得很呐!4. “风为百病之长”。
风啊,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小鬼,带着各种病邪到处乱窜。
比如说春天的时候,风特别大,好多人就容易生病。
我表妹一到春天就感冒咳嗽,中医就说是风邪入侵,调理的时候就着重祛风,你还别说,效果真不错呢。
5. “肾为先天之本”。
这肾就像是一个人的根基啊,如果根基不稳,那整个人都容易出问题。
我爷爷年纪大了,老是觉得腰酸腿软,没什么精神。
中医就说他是肾气虚了,给他开了些补肾的方子,吃了一段时间后,爷爷感觉自己又有活力了,像年轻了好几岁似的,哈哈。
6. “脾为后天之本”。
脾就像是一个大仓库,负责把吃进去的东西转化成身体需要的能量。
要是这个仓库管理员不称职了,身体就缺乏营养了。
我同学以前胃口特别差,人瘦得像根竹竿。
看了中医后,说是脾虚,调理了一段时间脾胃,现在能吃能喝的,身体也慢慢壮实起来了。
7. “肝主疏泄”。
肝就像一个情绪的调节开关,如果这个开关坏了,人就容易生气、郁闷。
我同事老是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中医说他肝郁气滞。
喝了一段时间疏肝理气的药茶后,他脾气都变好了很多,不再像个炮仗似的一点就着了。
8. “肺主气司呼吸”。
肺就像是一个风箱,一呼一吸间维持着生命的运转。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尊重中医的国家,而中医名人也是不胜枚举。
在这些名人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名言警句。
下面,我将为大家列举100句中医名人名言,以供大家参考。
一、黄帝内经篇名言1. 听善言,扬善行,此医道之要义也。
2. 夫医者,能工巧匠也;尽其技,不自失也。
3. 胜者之策,治人为治己,治己为治人。
4. 安忍为身主,真防为心本,心本安忍,而病安从。
5. 心不惊,神不惧。
神不惧,即无事。
6.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7. 不念居何世,不问志何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扁鹊天下名言8. 夫乐队之不偏,声调乃正。
9.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0. 由于养生,以待病之不来;及病之至,则已防范。
三、华佗名言11. 把握全局,循序渐进。
12. 以病论病,以人论人,方能制治有方。
13.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14. 尽可能地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尽可能地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
15. 非我之人,其心不我;不我之人,虽举案如山,不亦轻乎?四、张仲景名言16. 不畏病之来,但畏病之久留。
17. 惟形劳之所生病,皆可以形劳之所除。
18. 上工者有治未病者,中工者有治已病者,下工者有治已死者。
19.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20.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五、葛洪名言21. 良医所以治病者,以其道自在也。
22. 虚虚实实,道之所藏;深深浅浅,道之所成。
23.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万虑,必有一失。
24. 行道者不行过,言道者不出口。
25. 逆境之所以为神仙,顺境之所以为凡人。
六、雷公炮名言26.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27. 独卧寝息之时,为姓名实无分别。
28. 治病先静心,用药须谨慎。
29. 病在千头万绪中,治病只求一个确实。
30. 不求全责备,但求有建设性的批评。
七、朱震亨名言31.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32. 未病先防,已病先治。
33. 中国有养生之道,老有养老之路。
学中医必背122条经典格言
学中医必背122条经典格言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胡希恕先生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朱良春先生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中医金句中医经典语录
中医金句中医经典语录
1.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就像你身体好好的时候,就该注意保养,别等真生病了才后悔呀!你看那些经常锻炼、饮食健康的人,不就是在践行“上医治未病”嘛!
2.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哎呀,人的身体要是正气满满,那些邪气哪能轻易得逞呀!好比一个阳光积极的人,遇到点困难也不容易被打倒呀!
3.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
”这不是很明白嘛,吃再多补药,都不如好好吃饭睡觉来得实在。
你想想,老是熬夜又不注意饮食,光吃药能有多大用呢?
4.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就如同家里着火了,肯定得先灭火呀,但之后还是得找到起火原因彻底解决,不然下次还得着火。
生病了也一样,紧急情况得先处理症状,后面再慢慢调理根本啊!
5. “三分治,七分养。
”治病可不能只靠医生呀,自己不注意调养那怎么行!就像伤口愈合,光靠药不行,还得给它时间和合适的环境去恢复呀,是不是?
6.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浑身都不舒服呀,心态平和的时候就感觉啥事没有。
人得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情,不然病都容易找上门呢!
7.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看再多医书,都不如多去临床上实践一下呀!你看书学游泳学得再好,不下水试试永远也学不会呀!
我的观点结论:中医的这些金句和经典语录真的是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呀,我们可要好好体会和运用呀!。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六腑以通为补少年进补,老来吃苦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暴怒伤肝,五志化火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风为百病之长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六腑以通为用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程杏轩《医述?药略》必先岁时,勿伐天和氣聚則塞,氣散則通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氣--金翼匱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靈樞?五邪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大医精诚.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
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养生在动,养心在静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
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
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用药难,识证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发表者:赵东奇1270人已访问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疏肝莫忘麦芽(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久病必瘀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久病入络百病挟痰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脾喜燥而恶湿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久病先针足三里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上下交损,当治其中.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
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用药古人名言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汪昂《医方集解》--------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
(胁痛)《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善嚏者,肺病也。
善噫者,脾病也。
呵欠者,胃病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
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
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李士材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
—《北方医话》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
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
—《汪石山医学全书》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
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古今医案按/俞按》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
—《周学海医学全书》暑有阴阳之分。
尿有赤浊之别。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疹是太阴风热。
癍是阳明火毒。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
名曰:热入血室。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
—《张聿青医案》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
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
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张聿青医案》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
—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医贯》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
—《医宗必读》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
—《医学衷中参西录》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
—《吴医汇讲》少火宜升,壮火宜降。
壮火降而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
—《医方集解》。
1.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
——《寿世青编》2. 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同上)3. 养心莫过于寡欲。
——《医学入门》4. 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
——《折肱漫录》5. 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
——《老老恒言》6.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
——(同上)7.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医学入门》8.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
——《景岳全书》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二阳之病发心脾.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甘温除大热.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久病有瘀,怪病有痰.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血不利则病水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激励我精求方术。
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告诉我仔细地诊察,肯定地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