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语录
中医最经典的一句话
中医最经典的一句话1.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2.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3.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4.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5.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6.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7.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8.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9.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1. 痛则不通,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12.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13.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脾喜燥而而恶湿。
14.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15.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6. 百病生于气;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7. 久病先针足三里。
18.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19.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20.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21.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2.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23.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4.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25.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唐] 孙思邈26.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唐] 孙思邈27.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28.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29.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30.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31.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2.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33.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34.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35.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医者的经典语录
医者的经典语录1.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世,道则流芳千古。
2.医者当自重,施诊莫贪欺。
3.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4.今之医者,凡遇一证,便若观海望洋,茫无定见,则势有不得不为杂乱,而用广络原野之术。
5.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为。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今人医在手,手滥药不神。
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
遍行君臣药,先从冻馁均。
自然六合内,少闻贫病人。
7.医术乃医者之本,医德乃大医之魂。
8.名医之治病,较之常医难也。
知其难,则医者固宜慎之又慎。
——徐大春9.一个医生,不是为自己的名誉工作,他的价值,远比那五花八门的名誉更神圣更金贵棗驱除瘟疫,用欢乐代替痛苦。
10.医生三世,不服其药。
——戴圣11.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病人把最宝贵的生命交给了医院,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稍一粗心大意,就有可能致人伤残,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医疗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和轻率。
——内科专家张孝骞12.医道,古称仙道也,原为活人。
今世之医,多不知此义,每于富者用心,贫者忽略,此固医者之恒情,殆非仁术也。
以余论之,医乃生死所寄,责任非轻,岂可因其贫富而我为厚簿哉?——龚廷贤13.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14.医生不能光用药物来治病。
在病人最痛苦的时候,医生一定要出现在他的面前。
——白求恩15.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16.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
17.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
18.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19.医者不读仲景书,不知治伤寒;不读又可书,不知瘟疫。
中医经典名句60条
中医经典名句60条1. 上工医未病,中工医欲病,下工医已病。
2. 阴阳失调,百病乃生。
3. 气血调和,百病不侵。
4.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5.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
6.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
7. 肝主疏泄,开窍于目。
8. 肺主气,开窍于鼻。
9. 脾主运化,开窍于口。
10. 肾主水,开窍于耳。
11. 阴阳互根,互为其根。
12. 阴阳消长,相互制约。
13. 阴阳平衡,健康之本。
14. 寒热虚实,八纲辨证之纲。
15. 标本缓急,四诊合参之要。
16.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法。
17. 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18. 扶正祛邪,阴阳并调。
19. 攻补兼施,治病之要。
20. 调理气血,固本培元。
21. 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22. 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23. 疏经通络,气血畅通。
24. 扶正祛邪,恢复平衡。
25. 固本培元,增强体质。
26. 食疗养生,治未病之先。
27. 情志养生,心身和谐。
28. 运动养生,强身健体。
29. 导引养生,吐纳调息。
30. 中医养生,健康长寿。
31. 药食同源,药补食疗。
32. 食药兼用,调理身体。
33.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34. 分清寒热,用药之要。
35. 因人而异,辨证施治。
36. 调和阴阳,固本培元。
37. 扶正祛邪,增强体质。
38. 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39. 疏经通络,活血化瘀。
40. 调和气血,阴阳平衡。
41. 平心静气,调畅情志。
42. 劳逸结合,保持健康。
43. 戒烟限酒,健康之基。
44. 适时进补,增强体质。
45.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运动。
46. 预防为主,治未病之先。
47. 早睡早起,顺应天时。
48. 心静自然凉,清心寡欲。
49. 养心安神,睡前静心。
50. 中医养生,健康之宝。
51.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52. 病理从内,正气为主。
53. 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54. 扶正祛邪,阴阳调和。
55.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56. 食药同源,药补食疗。
中医经典语录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关于中医医德名言警句_经典名言
关于中医医德名言警句中医的名言、和,或载于典籍文献内,或流传于医生口头中,数量很多,可谓琳琅满目,是中医学的一份宝贵遗产。
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医医德的,欢迎阅读。
中医医德名言警句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中医医德名言警句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中医经典短句
中医经典短句(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伤感签名、微信签名、霸气签名、情侣签名、唯美签名、说说短句、说说美文、说说感言、说说标语、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entimental signatures, WeChat signatures, domineering signatures, couple signatures, aesthetic signatures, short sentences, beautiful articles, testimonials, slog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中医经典短句1、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600句中医顶尖名句
600句中医顶尖名句(一)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二、养生保健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4.养心莫善于寡欲。
中医术语经典名句100条
中医术语经典名句100条中医博大精深,很多古人总结的名言警句仍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在现在诊疗过程中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现总结一些常用的术语,咱们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自己体会其中的含义,领会古人总结的真谛,充分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对于以后的中医药发展事业会更上一个台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人身小天地2.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3.梦失封金柜,形衰守玉关,鼓呵消积滞,兜礼治伤寒4.上工治未病5.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6.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一身之根7.肺朝百脉8.肺为娇脏,心为火脏,脾为土脏,肝为刚脏,肾为水火之脏9.肺主治节,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水液10.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11.肾者胃之关也12.七节之旁,中有小心13.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14.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15.冲为血海,任主胞胎16.胃为五谷之府,胆为中精之府,小肠为受盛之府,大肠为传导之府,膀胱为津液之府,三焦为中渎之府17.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18.头为诸阳之会,四肢为诸阳之本19.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20.气为血帅,血为气母21.六腑以通为用22.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爪为筋之余23.脾为胃行其津液24.八脉丽于肝肾,冲脉丽于阳明25.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26.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27.五脏之伤,穷必及肾28.实则阳明,虚则太阴29.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30.通则不痛,痛则不通31.肺为水之上源32.壮火食气,少火生气33.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34.气有余便是火35.形寒饮冷则伤肺,饮食劳倦则伤脾36.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37.胃不和则卧不安38.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39.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40.聚于胃,关于肺41.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42.久痛入络43.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44.脏寒生满病4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46.气伤痛,形伤肿47.怪病多痰48.治痿独取阳明49.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50.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51.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檠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52.气乱于卫,血逆于经53.脾胃虚则阴火升54.亢则害,承乃制55.金实不鸣,金破不鸣56.二阳之病发心脾57.肺热叶焦,发为痿躄58.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59.冬伤于寒,春必病温60.小儿纯阳、稚阴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61.多诊识脉,屡用达药62.临病人问所便63.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64.有诸内者,必形诸外65.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66.得神者昌,失神者亡67.能合色脉,可以万全68.肥人多痰,瘦人多火69.热深厥深,热微厥微70.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腆胀71.尝贵后贱名日脱营,尝富后贫名目失精72.肝为女子先天73.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74.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75.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76.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77.治病必求于本7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79.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80.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81.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荃82.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83.诸病在脏,当随其所得而攻之84.气化则精生,味和则形长。
中医经典语录380句
中医经典语录380句1、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2、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3、脾胃为水谷之海。
(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6、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素问·脉要精微论》)7、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8、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9、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10、肝受血而能视。
(《素问·五藏生成篇》)11、肝体阴而用阳。
(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12、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13、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素问·五藏别论》)14、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素问·五藏别论》)15、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素问·五藏别论》)16、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藏别论》)17、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中医养生名言名句集锦
中医养生名言名句集锦1.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3.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4.气和则血循经,气逆则血乱溢。
5.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
6.久病无脉,气绝者死;暴病无脉,气郁可治。
7.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8.苔垢薄者,形气不足,苔垢厚者,病气有余。
9.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0.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
11.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12.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
13.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14.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
15.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16.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17.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18.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1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20.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
21.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22.济世之道莫大于医,识病之源在于经典。
23.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24.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
25.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26.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27.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28.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29.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30.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31.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32.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33.思想要乐观,性格要开朗。
饮食要清淡,起居要有常。
34.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35.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
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
36.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37.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中医经典句子
中医经典句子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你还知道哪些中医经典句子吗?下面是店铺特地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中医经典句子,赶快来围观一下吧!中医经典句子【优美篇】1、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2、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3、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4、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5、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6、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7、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8、四季脾旺不受邪。
9、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10、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11、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12、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1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14、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5、内不坚则善病风。
16、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17、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18、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
19、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20、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中医经典句子【精选篇】1、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
2、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3、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4、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5、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6、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7、肾精贵乎专涩,膀胱常欲气化。
8、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9、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10、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中医经典句子【热门篇】1、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2、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3、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4、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5、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合者,动静之机。
6、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7、有医术,有医道。
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8、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9、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10、不知为不知,亦良医也。
11、气属阳而无形,血属有而有形。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一)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二、养生保健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4.养心莫善于寡欲。
中医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中医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1. 解八千篇经脉,看人无日常。
2. 有理者必持千古之道,有不理者必坠万世之轮。
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4. 黄粱一梦,人间万象。
5.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行而知其人。
6. 百岁之人,或即不死,必亦或至近之年。
7. 巧言善辩者,口似朱脣,言若悬河。
8.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9.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0. 您要常怀一颗感激之心,否则,财永远不会持续流入你的生活。
11. 医者,其功至微,其能万分。
12. 脾胃者,先天之根本,五行之纲纪。
13.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4. 一切皆有缘,连理由也是缘。
15. 民之微者,国之大本也。
16. 有病治未然,无病防有备。
17. 无欲,以明心。
有欲,以困心。
18. 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庸医治尸骨。
19. 如无节,不合法则身病。
20. 登堂入室,不可不智而且勇。
21. 法而恒,民无康也;仁而义,民无仁也;忠而信,民无信也。
22. 活命要紧,保命第一。
23. 喜怒不形于色,有罪皆归自身。
24. 和为贵,心以和为贵,和以心为贵。
25. 随民而诊,如同宅心人。
119条中医经典名句!(关健是有注释)
119条中医经典名句!(关健是有注释)2019-04-05中医经典名句---01阳⼊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黄帝内经。
素问》注释:此为阴阳理论在中医临床诊断上的应⽤。
阳主动⽽在外,阴主静⽽在内。
病邪由阳分⼊于阴分,阳⽓敛藏,故病者多安静。
病邪由阴分出于阳分,阴不守内,阴阳相争,故病者多躁动⽽怒。
静与怒属情志表现,反映了病者阴阳盛衰的病理情况。
⼀般喜卧安静者,或为阳虚,或为阴盛,也有阴阳两虚所致的。
躁动易怒者,固然与阳盛有关,但属阴盛格阳、虚阳外浮所致者也不乏其例。
临床当洞察细微,不可掉以轻⼼。
中医经典名句---02脏实则声洪,脏虚则声怯。
-----《明。
张介宾》注释:⼈说话声⾳的强弱,反映了体内脏腑精⽓的盛衰。
就⽣理⽽⾔,脏腑精⽓充实,其⼈发声⾼亢洪亮,脏腑精⽓虚弱,其⼈声⾳就低微怯弱。
就疾病⽽⾔,语声的强弱还与邪⽓的盛衰有关,邪⽓亢盛⽽脏腑正⽓未虚的实证、热证,病⼈语声就宏⼤、响亮,并有多⾔躁动的表现,若邪⽓已衰,正⽓亦虚的虚证、寒症,则病⼈语声低微⽆⼒,少⾔⽽沉静。
中医经典名句---03因咳⽽有痰者,咳为重。
主治在肺;因痰⽽致咳者,痰为重,主治在脾。
---明.王纶注释:咳嗽之病,⼀般皆有咳有痰,然⽽咳和痰的出现常有先后之别,临床每可以此作为辩证依据之⼀。
若先咳⽽后觉有痰者,多因外邪袭肺,肺⽓壅滞,⽓道不利⽽咳作,由于肺失清肃之令,⽆以宣发有脾上输于肺之精⽓津液,使之滞留于肺,化⽽为痰。
虽然痰之多寡和颜⾊可随其所感之邪的不同⽽有异,但其皆有肺⽣则⼀。
此以咳为本,痰为标,病位在肺,治当以肺为主,肺⽓畅达,宣肃之令⼀复,则咳愈⽽痰⾃去。
若先痰蜒盛⽽后有咳嗽,则每有脾虚⽆以运化⽔⾕精微⽽致酿湿⽣痰,上渍于肺,从⽽肺⽓壅滞,令肺失清肃,咳嗽逐作,此以痰为本,咳为标,病位在脾。
治当以脾为主,健脾燥湿化痰,⽣痰之源⼀健则咳⾃⽌。
中医经典名句---04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者,取之经:经满⽽⾎者,病在胃及以饮⾷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古代名医经典语录
古代名医经典语录1.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2.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3.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
——清·陈清淳《蜀中医纂·医论》4. 病不可不察隐情,药不可徒拘成法。
——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5. 夫医官用药,如将帅之用兵。
——赵宜真《秘传外科方》6. 良医医病,病愈而道谢;庸医医病,病愈而杀之。
——清·吴瑭《温病条辨·自序》7. 术日以精,怀日以虚;名日以高,行日以谨。
——清·张璐《张氏医通·序》8. 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9. 乃知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
——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二·攻里发表寒热殊涂笺》10. 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
——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丹溪翁传》11. 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12.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13. 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14. 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
——明·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15.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16. 古之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致于有疾也。
——宋·朱文《朱子语类·卷一一七·杂论》17. 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18. 医以济世,术贵乎精。
话中医经典语录
话中医经典语录⼀句话中医经典语录 中医⽂化历史悠久,独具特⾊。
⼀碗药汤,⼀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竿见影的`效果,因⽽,中医⼀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
接下来是⼩编带来的中医经典语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句话中医经典语录 1. 肺为⽓之主,肾为⽓之根。
2. 治风先治⾎,⾎⾏风⾃灭。
3.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4.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络。
5. 疏肝勿忘和胃,理⽓慎防伤阴。
6.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7. ⽆痰不作眩,⽆风不作眩,⽆虚不作眩。
8. ⾏⽓则后重⾃除,理⾎则脓⾎⾃愈。
9. ⽓为⾎之帅,⾎为⽓之母。
1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1. 痛则不通,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12.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13. 脾⽓喜升,胃⽓喜降,脾喜燥⽽⽽恶湿。
14.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需只祛痰,贵在治⽓以为要,⽓顺则津 液⾃⾏,绝其源泉痰即消。
15. 正⽓存内,邪不可⼲;邪之所凑,其⽓必虚。
16. 百病⽣于⽓;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者⽆汗,夺汗者⽆⾎。
17. 久病先针⾜三⾥。
18. 兵⽆向导则不达贼境,药⽆引使则不通病所。
19.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20. ⼤实有羸状,⾄虚有盛候。
21. 治湿不利⼩便,⾮其治也。
22.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热不轻攻。
23. ⼩病理⽓⾎,⼤病调阴阳。
24.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25. 世⽆良医,枉死者半,此⾔⾮虚。
[唐] 孙思邈 26. 世有愚者,读⽅三年,便谓天下⽆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可⽤。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医道已了,深⾃误哉! [唐] 孙思邈 27. 见痰休治痰,见⾎休治⾎,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28. 喘⽓⽏耗⽓,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 29.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
30. ⽩丹⽪去⽆汗之⾻蒸,地⾻⽪去有汗之⾻蒸,桑⽩⽪去往来寒热之⾻蒸。
中医经典语录
中医经典语录中医经典语录1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4.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6.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7.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8.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9.孤阴不长,独阳不成。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10.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元·朱震亨《局方发挥》)11.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阴中有阴,阳中有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13.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宝命全形论》)14.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15.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
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
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张聿青医案》16.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医贯》中医经典语录2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疏肝莫忘麦芽(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中医的人生格言80句
中医的人生格言80句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医治疗人生的首要基本原则。
2. 人生如茶,须懂得调整火候,方可品味出美好。
3. 虚实寒热,中医术语也可用来表达人生中的不同状态。
4. 心态决定命运,关注内心的和谐才能达到身心健康。
5. 中医讲究平衡,人生也需要适当的广度和深度。
6. 脾胃为后天之本,积极养护自己的身体,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质。
7. 顺应自然,顺应自身,保持身心平衡。
8. 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作息和饮食规律,能够提升生活质量。
9.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医治疗人生的首要基本原则。
10. 加强运动锻炼,提升体质,预防疾病。
11. 保持愉快的情绪,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12. 学会放松心情,减轻压力,有助于身心健康。
13. 调整自己的心态,及时放下烦恼,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14. 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到事半功倍。
15. 心灵的满足感来自于内心对自己价值的认可。
16. 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17. 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18. 情绪的调节不只是改善身心健康,还能增强个人魅力。
19. 不断学习进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20. 知识是最好的财富,让自己变得更加有智慧。
21. 倾听他人的声音,从中汲取新的营养。
22. 学会宽容,学会原谅,这样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
23. 乐观的态度能够让自己更加坚强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24. 善待他人,善待自己,才能和谐共处。
25. 心有所依,才能有坚定的信念和目标。
26. 凡事都需要有耐心,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27. 不因小而弃,不因难而退,永远保持奋斗的动力。
28. 坚守底线,不为名利所动,做一个真正的中医人。
29. 技艺的精湛需要不断的练习和磨砺。
30. 敬业乐业,提升专业素养,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31. 坚持正道正义,不偏离道德底线。
3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医人的人生追求。
33. 学会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做到量力而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必记经典语录!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疏肝和胃,理气养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治湿不利小便,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
(胁痛)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善嚏者,肺病也。
善噫者,脾病也。
呵欠者,胃病也。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
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
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
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养心莫过于寡欲。
——《医学入门》
●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
●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
●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气聚则塞,气散则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