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有理数教案
第一章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2课时)第1课时正数和负数的概念1.了解正数和负数的产生,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2.理解正负数表示的量的意义,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3.会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重点正、负数的意义.难点1.负数的意义;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一、导入新课教师投影展示教材第2页图片,让学生体验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离不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通过设置如下问题引出课题.问题1:天气预报:北京市冬季某天的温度为-5~5℃,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一天北京市的温差是多少?问题2:有三个队参加的足球比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如何确定三个队的净胜球与排名顺序?问题3:某机器零件的长度设计为100 mm,加工图纸标注的合格尺寸为100±0.5(mm),这里的0.5代表什么意思?合格产品的长度范围是多少?活动1:游戏“说反话”;活动2:写出至少两组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与同学交流,找到更多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二、探究新知(一)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活动3:自学课本第二页内容归纳:像3,1.8%,3.5这样大于0的数叫作正数.像-3,-2.7,-4.5这样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作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方法总结】:对于正数和负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带“+”号的数是正数,带“-”号的数是负数,要看其本质是正数还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后面会学到+(-3)不是正数,-(-2)不是负数.(二)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例1一物体沿东西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它们的运动.(1)如果向东运动4 m记作4 m,那么向西运动5 m记作__-5_m__;(2)如果-7 m表示物体向西运动7 m,那么6 m表明物体向__东__运动.例2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 kg,小华体重减少1 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答:小明体重增长2 kg,小华体重增长-1 kg,小强体重增长0 kg.三、课堂练习1.数学中采用符号来区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①高于海平面8848米,记作+8848米;低于海平面155米,记作__-155__米;②如果水位升高4 m时水位变化记作+4 m,那么水位下降2 m时水位变化记作__-2__ m,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记作__0__ m.2.升降机运行时,如果下降13米记作“-13米”,那么当它上升25米时,记作__+25米__.3.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如果用-551年表示,那么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可表示为__-145__年,欧阳修出生于公元1007年,可表示为__+1007__年.4.某种零件,标明要求是φ:20±0.02 mm(φ表示直径,单位:毫米),经检查,一个零件的直径是19.9 mm,该零件__不合格__(填“合格”或“不合格”).【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理解“20±0.02 mm”的含义,20是标准,“+”表示比标准多,“-”表示比标准少.四、课堂小结小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五、课后作业教材P5习题1.1第4,5,6,8题.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课时,引入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书本的例子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第2课时正数、负数的应用以及0的意义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0的意义,熟练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重点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0表示的量的意义.难点理解负数及0表示的量的意义.一、导入新课师: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其海拔为-154.31 m,你能用语言表述它与海平面的高度关系吗?思考:“0”为什么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二、探究新知活动1:尝试解释正负数的含义.教师出示问题:1.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2.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的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规定海平面的海拔为0).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8.86米,它表示什么含义?某地的海拔为-750米,它表示什么含义?3.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活动2:感受数0的含义(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师: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 m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是表示“没有”.4.教师讲解教材P4例2.三、课堂练习1.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C )A.0℃表示没有温度B.0表示什么也没有C.0是非正数D.0既可以看作是正数又可以看作是负数2.你能举出实际生活中0表示的实际意义吗?请举两例.【答案】答案不唯一,如海平面平均高度为0米;0摄氏度表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四、课堂小结小结:谈谈你对正数、负数和0的认识.1.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应满足的条件:①必须是同类量,而且是成对出现的;②只要求意义相反,不要求数量一定相等.五、课后作业1.帮助家长记录一个月的生活收支帐目(收入计为正数,支出计为负数).2.教材P5习题1.1第1,2,3,7题.“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在引入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0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在体验中感悟和深化知识,通过实际例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1.2有理数及其大小比较1.2.1有理数的概念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2.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3.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重点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里.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一、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都学了什么知识?(2)某天毛毛看报纸,见到下面一段内容:冬季的一天,某地的最高气温为6℃,最低气温达到-10℃,平均气温是0℃,而同一天北京的气温为-3℃~7℃.问题1:这里面出现的数是什么数? 师:同学们都已经知道除了我们小学里所学的数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学生讨论. 二、探究新知师:你能列举出一些你已经学过的各类型的数吗?学生列举:3,5.7,-7,-9,-10,0,13 ,25 ,-356 ,-7.4,5.2,…师: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师:目前我们所学的小数有哪几类?你能尝试把它们化为分数吗? 概念归纳: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数统称为有理数. 师:思考:有理数可以怎么分类? 按定义分⎩⎪⎨⎪⎧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分数⎩⎨⎧正分数负分数按性质符号分有理数⎩⎪⎨⎪⎧正有理数⎩⎨⎧正整数正分数0负有理数⎩⎨⎧负整数负分数三、课堂练习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3.1415926,0,2008,-12 ,-7.88,10%,10.1,0.67,-89.3.1415926,2008,10%,10.10.67,正有理数集合) -12,-7.88, -89 ,负有理数集合) 2.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里:-4,0.001,0,-1.7,15,+1.5.正数集合{0.001,15,+1.5…}负数集合{-4,-1.7…}正整数集合{15…}分数集合{0.001,-1.7,+1.5…}四、课堂小结小结:谈一谈今天你的收获.1.有理数的概念;2.有理数的分类;3.数学方法:分类思想.五、作业教材P16习题1.2第1题.本课在引入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本节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避免了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1.2.2数轴1.了解数轴的概念,知道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表示的数.重点数轴的概念.难点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建立数轴的概念,正确地画出数轴.一、导入新课1.画情境图,体会方向与距离.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5 m 和25 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10 m和15 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思考:怎样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方向、距离)?提示:我们把正数、0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2.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温度计所表示的三个温度.出示温度计,并让同学读出任意的三个数.(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二、探究新知教师:由上述两个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的条件.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小组讨论,交流归纳)类比归纳数轴的画法: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并把这个点叫作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下面的数轴.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问题: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2.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3.哪些数表示的点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表示的点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4.每个数表示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结论: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三、课堂练习1.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1,-5,-2.5,4.5,0.练习:布置学生阅读教材,重新梳理知识,然后完成教材练习.四、课堂小结小结:谈一谈你对数轴的认识.1.数轴的意义,数轴的三要素.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作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2.数轴的画法.3.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原点右边的数是正数,原点左边的数是负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限点.五、课后作业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B.数轴的长度是有限的C.一个有理数总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一个表示它的点D.所有整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分数就不一定能找到表示它的点2.数轴上表示正数的点在原点的__右__边,表示负数的点在原点的__左__边,表示0的点在__原点__.3.数轴上,在原点左边且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__-3__;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__4和-4__;点A表示的数是-1,则距离点A12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__11和-13__.4.教材P17习题1.2第2题.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现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1.2.3相反数1.了解相反数的意义;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3.给出一个数,能说出它的相反数.重点相反数的概念.难点相反数的识别及理解.一、导入新课1.什么是数轴?2.数轴三要素.相反数的概念的引出.演示活动:要一个学生向前走5步,向后走5步.提出问题:如果向前为正、向后为负,向前走5步,向后走5步各记作什么?学生回答.师:这位同学两次行走的距离都是5步,但两次的方向相反,这就决定这两个数的符号不同,像这样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二、探究新知活动:观察下列一组数+1和-1,+2.5和-2.5,+4和-4,并把它们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思考:(1)上述各对数之间有什么特点?(2)请写出一组具有上述特点的数;(3)你能得出相反数的概念吗?(4)表示各对数的点在数轴上有什么位置关系?画一数轴,在数轴上任意标出两点,使这两点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练)师:这样的两个数即互为相反数,你能叙述具备什么特点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吗?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指出:0的相反数是0.提出问题:a前面加“-”表示a的相反数,-(+1.1)表示什么?-(-7)呢?-(-9.8)呢?它们的结果应是多少?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回答.三、课堂练习判断题:(1)-5是5的相反数;( √ )(2)-5是相反数;( × )(3)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数只有0;( √ )(4)-5和5互为相反数.( √ )填空题1.-(+4)是__4__的相反数,-(+4)=__-4__. 2.-(+15 )是__15 __的相反数,-(+15 )=__-15__.3.-(-7.1)是__-7.1__的相反数,-(-7.1)=__7.1__.4.-(-100)是__-100__的相反数,-(-100)=__100__. 学生活动:思考后口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在一个数前面加上“-”表示求这个数的相反数,如果在这些数前面加上“+”呢?学生讨论后回答.1.化简符号时,同号得正,异号得负.2.出现多重符号时,看“-”的个数,当“-”的个数为奇数时,结果为负;当“-”的个数为偶数时,结果为正.四、课堂小结小结:谈谈你对相反数的认识.(1)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 (2)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对应点,分别位于原点两侧,它们到原点距离相等; (3)-a 表示a 的相反数. 五、课后作业1.-1.6是__1.6__的相反数,__-0.3__的相反数是0.3. 2. 5的相反数是__-5__;a 的相反数是__-a __.3.若a =-13,则-a =__13__;若-a =-6,则a =__6__. 教材P12练习第1,2,3,4题.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1.2.4 绝对值1.理解绝对值的意义; 2.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重点绝对值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难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一、导入新课1.什么叫互为相反数?2.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点和原点的位置关系怎样? 二、探究新知以O 为原点,取适当的单位长度画数轴,并在数轴上标出A ,B 的位置,则A ,B 两点与原点距离分别是多少?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绝对值的概念师:我们把一个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作这个数的绝对值,用“||”表示. 结合图片指出,数轴上表示数-1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作数-10的绝对值,记作|-10|.然后结合图片让学生回答|10|=__10__,|-10|__10__.归纳: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作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这里的数a 可以是正数,负数或0.练习:根据绝对值的定义说出下列各数的绝对值:-5,3.2,0,100,-2,-23 ,12.学生尝试解决.师:进一步提出:以上各数中,①正数有哪几个,它们的绝对值和这个数有什么关系? ②负数有哪几个,它们的绝对值和这个数有什么关系? ③0的绝对值是多少? 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出: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师:要求学生根据归纳的结果,结合教材13页内容,完成如下填空.|a |=⎩⎨⎧ a ;(a >0)0 ;(a =0)-a W.(a <0)思考:相反数、绝对值的联系是什么? 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2.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三、课堂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一个数的绝对值是4,则这个数是-4.( × )(2)|3|>0;( √ )(3)|-1.3|>0;( √ )(4)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 )(5)若a=-b,则|a|=|b|;( √ )(6)若|a|=|b|,则a=b;( × )(7)若|a|=-a,则a必为负数;( × )(8)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1.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作数a的绝对值.2.|a|≥0.3.(1)如果a>0,那么|a|=a;(2)如果a<0,那么|a|=-a;(3)如果a=0,那么|a|=0.五、课后作业教材P14练习第1,2,3,4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获得数学体验,不仅加深对绝对值的理解,更感受到学习绝对值概念的必要性和激发学习的兴趣.教材中数的绝对值概念是根据几何意义来定义的(其本质是将“数”转化为“形”来解释,是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求有理数的绝对值的规律,如果直接给出绝对值的概念,学生理解较困难,不易接受.1.2.5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1.通过探究得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重点利用数轴及绝对值,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掌握两个负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一、导入新课小学时学过比较数的大小吗?怎样比较的?二、探究新知 星期温度 一0~8℃ 二1~7℃ 三 -1~6℃ 四-2~5℃ 五-4~3℃ 六-3~4℃ 日 2~9℃①这7天的最低气温中最高的是________,最低的是________.②你能将这七天中每天的最低气温按从低到高排列吗?③你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这七天中的最低气温吗?④观察,你所排列的顺序和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联系?生:独立解决①~③小题,然后同学间交流探讨第④小题并归纳出:从低到高的顺序对应于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师:数学中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在数轴上,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出示问题:根据以上规定用“大于”“小于”填空:正数__大于__0,0__大于__负数,正数__大于__负数.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间交流.师:利用数轴用“>”“<”填空:-6__<__-5,-3__<__-2,-12 __>__-23. 观察结果并讨论,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时,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讨论并归纳结果,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师:出示教材例题,然后师生共同完成.说明:两个负数比较大小,尤其是两个负分数比较大小时,学生易出错,讲解例题时教师应当关注这一点.观察例题,师生共同归纳:异号两数比较大小时,只需要考虑它们的__符号__,同号两数比较大小时,要考虑它们的__绝对值的大小__. 三、课堂练习 1.比较大小.(1)-(-1)和-(+2);(2)-821 和-37; (3)-(-0.3)和|-13|. 【答案】(1)-(-1)>-(+2) (2)-821 >-37 (3)-(-0.3)<|-13| 2.(1)若a <0,则-a __>__0;若a >0,则-a __<__0;若a =0,则-a __=__0;(2)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是__0__;绝对值最小的自然数是__0__;绝对值最小的负整数是__-1__.四、课堂小结1.说一说你对绝对值的概念的认识;2.谈一谈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五、课后作业教材P16练习第2,3题,P17习题第5题.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两种:(1)利用数轴比较大小;(2)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这两种方法.在教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时,引入是采用温度的排序.根据生活常识,学生可以由低到高排列这些温度,再让学生把这些数表示在数轴上.由此可以引出利用数轴比较大小的规定,在讲解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大小时,采用把两个负数在数轴上表示,利用在数轴上的数“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得出“绝对值大的反而小”的结论.从而得出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大小的方法.通过以上的教学,促使本节课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章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章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目标预设
一、知识与能力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通过实例引入负数,从而指导学生会识别正负数及其表示法,能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观察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数学话题,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难点:负数的意义,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准备
带有负数的实例若干
★预习导学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
例如,。
初一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复习教案最新3篇
初一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复习教案最新3篇篇一:数学《有理数》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的乘除法”是把“有理数乘法”和“有理数除法”的内容进行整合,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
在本章教材的编排中,“有理数的乘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有理数加减的深入学习,又是有理数除法、有理数乘方的基础,在有理数运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有理数的乘法”从具体情境入手,把乘法看做连加,通过类比,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
通过这个探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
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现实地位。
(二)学情分析:因为学生在小学的学习里已经接触过正数和0的乘除法,对于两个正数相乘、正数与0相乘、两个正数相除、0与正数相除的情况学生已经掌握。
同时由于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学生对负数参与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还有一定的困难。
另外,经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合作交流也做得相对较好。
(三)教学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探索归纳得出有理数的乘除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2、能力目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猜想、归纳、验证、运算的能力,同时在探索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类和归纳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4、教学重点:会进行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
5、教学难点: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探索与运用。
确定教学目标的理由依据是:新课标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同时也基于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2024新人编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2.有理数的概念》教学课件
有理数 零
正分数
负整数 负有理数
负分数
探究新知
注意 :①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 ②分类的结果应无遗漏、无重复; ③零是整数,但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探究新知
填一填
(1)既是分数又是负数的数是__负_分__数__; (2)非负数包括___正__数___和____0___; (3)非正数包括___负__数___和____0___;
-3, + 1 ,0, 4,,+2.12,-0.65,+300%,-0.6,22 .
2
7
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分数集合:{
};
整数集合:{
};
探究新知
素养考点 2 把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例2 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中:
易错提醒
-3,
+
1 ,0, 2
4,,+2.12,-0.65,+300%,1先-0.像.化6, +简3270成20.%整数这的种数可是以
探究新知
问题2:目前我们所学的小数有哪几类?
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问题3: 0.1, -0.5, 5.32, -15,0. 2,0.3ሶ 又是什么数?
小学:小数 初中:统归为分数
它们都可以化为分数:
0.1= 1 10
0.5= 1 2
150.25= 150 1 601
4
4
5.32=5 8 133 25 25
-15 +6 -2 -0.9
1
3 0 3 1 0.63 -4.95
5
4
(1)正整数集合:{ +6 , 1 }
(2)负整数集合:{ (3)正分数集合:{ (4)负分数集合:{
有理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课时教案
1.2 有理数-第一课时(参考课时:2课时)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理解整数、分数、有理数的概念。
并会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整数或分数或有理数。
②会初步对有理数进行分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③使学生知道数轴上有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会画数轴,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整数或分数。
④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1.2 过程与方法:①采用启发式教学,设法引导学生去归纳、整理。
②引导同学动笔画,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②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 教学重点①整数、分数、有理数的概念。
②数轴的三要素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教学。
2.2 教学难点①给一个数能正确说出它属于的集合。
②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3 专家建议“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我们进行数学教学,不能只给学生讲结论,因为任何数学理论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数学活动,应该暴露数学活动过程。
也只有在数学活动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以发挥。
这一节课,从数的分类,到数轴的介绍,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和方法,然后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练习,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判断,自己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的目的。
4 教学方法情境引入——引导同学进行数的分类——有理数概念介绍——有理数的分类——集合概念初步——数轴介绍及画法——数轴与有理数对应关系——课程小结——巩固练习5 教学用具6 教学过程6.1 情境引入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战绩辉煌。
在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中国选手刘翔以12.91秒的成绩夺得金牌,这个成绩打破了12.96的奥运会纪录,平了世界纪录,实现了中国男子田径金牌0的突破。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大单元教学设计)
5.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规则,能够求解简单的乘方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2.通过实际例题的分析与解答,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为了巩固学生对有理数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
-完成课本第1-2页的练习题,涉及有理数的概念、分类及简单的加减运算。
-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有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运算能力提升:
-完成课本第3-4页的练习题,涵盖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及括号的运用。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的概念、运算规则、相反数和绝对值等知识点。
2.归纳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有理数运算的注意事项。
3.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4.激发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有理数的奥秘,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发现有理数的运算规律。
-利用数轴、符号等工具,形象地展示有理数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互动问答、实际例题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引导他们从整数运算向有理数运算过渡,降低学习难度。
-对运算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教案 绝对值(第1课时)
第一章有理数1.2 有理数1.2.4 绝对值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2.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过程与方法】1.在绝对值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能根据一个数的绝对值表示“距离”,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3.给出一个数,能求它的绝对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从上节课学的相反数到本节的绝对值,使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的联系性。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会数形结合的方法.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教学难点】借助数轴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根据绝对值定义和相反数的概念,理解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屋顶架结构图等。
学生:三角尺、铅垂纸、小刀。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问1:两辆汽车从同一处O出发分别向东、西方向行驶10km,到达A、B两处.(出示课件2)它们的行驶路线的方向相同吗?学生回答:不相同.教师问2:它们行驶路程的距离(线段OA、OB的长度)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问题我们只需要考虑数的大小而不考虑方向.在我们的数学中,就是不需要考虑数的正负性,所走的路程只需要用正数来表示,这样就必需引进一个新的概念——绝对值.(二)探索新知1.师生互动,探究绝对值的概念教师问3:甲、乙两辆出租车在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上行驶,记向东行驶的里程数为正,两辆出租车都从O地出发,甲车向东行驶10km到达A处,记作___km,乙车向西行驶10km到达B处,记做_________km.(出示课件4)学生回答:+10,-10教师问4:以O为原点,取适当的单位长度画数轴,并在数轴上标出A、B的位置,则A、B两点与原点距离分别是多少?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出示课件5)学生回答:A、B两点与原点距离都是10,线段OA表示向东行驶10千米,线段OB表示向西行驶10千米.教师问5: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甲、乙两辆汽车各耗油多少升?学生回答:甲、乙两辆汽车各耗油1.5升.教师问6:计算汽车的耗油量时,我们考虑是+10或-10了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讲解: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具体值,而与相反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只与这个点离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这样我们得到了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总结点拨:(出示课件6)2.师生互动,探究绝对值的性质教师问7:观察这些表示绝对值的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出示课件8)|5|=5 |-10|=10 |3.5|= 3.5|100|=100 |-3|=3 |50|=50|-4.5|=4.5 |-5000|=5000 |0|=0……学生讨论后回答:都是正数或0,也就是非负数.教师问8:观察下面正数的绝对值,想一想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什么?|3.5|= 3.5 |100|=100 |50|=50学生回答:一个正数的绝对是它本身.教师问9:观察下面负数的绝对值,想一想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什么?|-10|=10 |-3|=3 |-4.5|=4.5 |-5000|=5000学生回答: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的相反数.教师问10:0的绝对值是什么?学生回答:0的绝对值是0.总结点拨:(出示课件9)结论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正数.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正数.0的绝对值是0.|a|≥0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结论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教师问11:字母a表示一个有理数,你知道a的绝对值等于什么吗?(出示课件10)师生共同讨论后解答如下:(1)当a是正数时,|a|=__a__;(2)当a是负数时,|a|=_-a_;(3)当a=0时,|a|=__0_.绝对值的判断法则:教师问12:相反数、绝对值的联系是什么?(出示课件11)学生回答: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出示课件12)12, , -7.5, 0.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12|=12;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7.5|=7.5;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0|=0. 0的绝对值是0.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3)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步骤例2:填一填:(出示课件16)(1)绝对值等于0的数是___,(2)绝对值等于5.25的正数是_____,(3)绝对值等于5.25的负数是______,(4)绝对值等于2的数是_______.师生共同解答如下:答案:(1)0,(2)5.25,(3)-5.25,(4)2或-2易错提醒:注意绝对值等于某个正数的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解题时不要遗漏负值.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7)绝对值的性质(1)任何有理数都有绝对值,且只有一个.(2)由绝对值的几何定义可知,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因此,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在数轴上,一个数离原点的越近,绝对值越小,离原点越远,绝对值越大.(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4)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例3:已知|x–4|+|y–3|=0,求x+y的值.(出示课件19)师生共同解答如下:分析:一个数的绝对值总是大于或等于0,即为非负数,如果两个非负数的和为0,那么这两个数同时为0.解:根据题意可知x - 4=0,y - 3=0,所以x=4,y=3,故x+y=7.总结点拨: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这几个数都为0.(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1-25)1.如图,点A所表示的数的绝对值是( )A.3 B.-3C.D.2. 判断并改错:(1)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本身,则这个数一定是正数. ( )(2)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这个数一定是负数. ( )(3)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一定相等. ( )(4)如果两个数不相等,那么这两个数的绝对值一定不等. ( )(5)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是非负数. ( )3. -2018的绝对值是______.4. ____的相反数是它本身,_______的绝对值是它本身,_______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5. 的相反数是_____;若,则a= _____.6. 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3,3.14,,-2.8.7. 化简:| 0.2 |=______;=______;| b |=______ (b<0);| a – b | =______(a >b).8.正式排球比赛对所用的排球重量是有严格规定的,现检查5个排球的重量,超过规定重量的克数记作正数,不足规定重量的克数记作负数,检查结果如下:指出哪个排球的质量好一些,并用绝对值的知识加以说明.参考答案:1.A2.(1)×;(2)×;(3)×;(4)×;(5)√.3.20184.0,非负数,非正数.5. ,±26. 解:|3|=3;|3.14|=3.14;|-2.8|=2.8.7.0.2;,-b,a-b.8. 答:第五个排球的质量好一些,因为它的绝对值最小,也就是离标准重量的克数最近.(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①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任意一个数的绝对值总是正数或0,•不可能是负数,即对任意有理数a,总有│a│≥0.②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③因为0的绝对值是0,而0的相反数是它本身0,因此可知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正数或者零,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的数是负数或零.(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1.2.4)12页到13页的相关内容。
数学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 1.2.1 有理数的概念 教案03
第一章有理数1.2.1 有理数的概念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回想一下,目前为止我们学过哪些数?你所知道的数可以分成哪些种类,你是按照什么划分的?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
这就是全部的分数分类吗?小数呢?事实上,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为分数,因此它们也可以看成分数。
进一步地,我们还发现整数又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教学说明】我们把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数称为有理数。
知识点1 有理数的分类根据整数和分数来分类。
【教学说明】可加以引导,有理数可分为整数和分数两大类,那么整数又包含哪些数?分数呢?以上按整数和分数来分,那可不可以按性质(正数、负数)来分呢?我们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负数集合。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 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并分别指出其中的正整数、负整数:跟踪训练:所有正有理数组成正有理数集合,所有负有理数组成负有理数集合,把下面的有理数填入它们属于的集合内。
15,-1/9,-5,7,0。
5,-80,12,-4。
2,2。
3。
正有理数集合:{ ⋯}。
负有理数集合:{ ⋯}。
知识点2 小数与有理数的联系按照定义,能够写成分数形式的数是有理数,那不能写成分数的数就不是有理数。
思考“不能写成分数的数”是哪些数呢?如2/3,−1/2,⋯这些分数是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
同样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能化为分数,也是有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如π)不能化成分数,因此就不是有理数。
例2 :在-1.2,10%,0,+0.33 ̇,7.01001001…(每两个1之间0的个数逐次增加1)中,有理数共有()A.2个B.3个C.4个D.5个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在数0,2,-3,-1.2 中,属于负整数的是()A.0 B.2 C.-3 D.-1.22.-0.5不属于()A.负数B.分数C.负分数D.整数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0.5不是分数B.0是整数C. −1/5不是整数D.-2既是负数又是整数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负整数和负分数统称为负有理数B.正整数、负整数和0统称为整数C.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统称为有理数D.0是整数,但不是分数5.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里.-2,0,0.314,25% ,11,0.3 ̇,+12/3.整数集合:{⋯}.分数集合:{⋯}.自然数集合:{⋯}.非正数集合:{⋯}.四、课堂小结填数集的两种方法(1)由数到集合:逐一分析每一个数,看这个数属于哪个集合,然后填入它所属的集合内.(2)由集合到数:逐一分析每个集合,然后从给出的数中找出属于这个集合的数填入.注意:同一个数可能分属于不同的集合.1.2.1 有理数1.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2.有理数的分类:(1)按符号分(2)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全章教学设计
第一章有理数镇中教课设计1.1.1 正数和负数( 1)[学习目标 ]1、理解正数和负数的观点,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仍是负数2、会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拥有相反意义的量3、理解数 0 的意义[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一)叙述:同学们,今日我们来学习第一章有理数.1.1.1 正数和负数(教师板书)二、出示目标(一)过渡语:要达到什么教课目的呢?请看投影(二)屏幕显示学习目标1、理解正数和负数的观点,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仍是负数2、会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拥有相反意义的量3、理解数 0 的意义三、自学指导(一)过渡语:如何才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依据指导认真自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 P1-3练习前方)① 理解正数的观点,会模仿正数的观点,解说负数的含义;②理解正数、负数和0 表示的实质含义,注意黄色书签的内容;③回答 P3“思虑”中的问题。
若有疑部问,能够小声讨教同桌或举手问老师。
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做出检测题。
四、先学(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敦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舞学生怀疑问难。
(二)检测1、过渡语:同学们,看完的请举手。
懂了的请举手。
好下边就比一比,看谁能正确做出检测题。
2、检测题 P3:1、2、3、4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改集错误会进行二次备课)五、后教(一)改正: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这四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解的请举手(指名改正)(二)议论:评第 1 题:(教师要重申停题格式)①正数找的对吗?为何对?师指引生回答:比0 大的数是正数(师板书)(如对,教师打√)②你还举一些正数的例子吗?③负数找的对吗?为何?师指引生回答:在正数前加“一”的数是负数④你能模仿正数的定义来谈谈负数的吗?师指引生回答:比0 小的数是负数。
(师板书)(如对,教师打√)评 2、3、4 题答案正确吗?为何?师指引生回答:数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负数的分界限。
(师板书)重申“0”的意义不单是表示“没有”,还能够表示温度读报00C(表示标准),山脚的高度 0 米等(表示起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教案第一章有理数单元教学内容1.本单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列举了学生熟悉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实例,从扩充运算的角度引入负数,然后再指出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入是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入正、负数概念之后,接着给出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集合及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2.通过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旁的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引入数轴.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可以把所有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形象地表示出来,使数与形结合为一体,揭示了数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体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作用:(1)数轴能反映出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2)数轴能反映数的性质.(3)数轴能解释数的某些概念,如相反数、绝对值、近似数.(4)数轴可使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形象化.3.对于相反数的概念,从“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点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来说明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同时补充“零的相反数是零”作为相反数意义的一部分.4.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是难点.根据有理数的绝对值的两种意义,可以归纳出有理数的绝对值有如下性质:(1)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即最小的绝对值是零.(3)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4)任何有理数都不大于它的绝对值,即│a│≥a,│a│≥-a.(5)若│a│=│b│,则a=b,或a=-b或a=b=0.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正数、负数的实际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2)掌握数轴的画法,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解.(3)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4)会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经过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鼓励学生探索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完善规范语言.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2.难点:准确理解负数、绝对值等概念.3.关键: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和绝对值的意义.课时划分1.1 正数和负数 2课时1.2 有理数 5课时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4课时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5课时1.5 有理数的乘方 4课时第一章有理数(复习)2课时1.1正数和负数第一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二.过程与方法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3.关键: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四、课堂引入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并不断扩充的.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课本第2页至第3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出现的新数:-3,-2,-2.7%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减少2.7%.五、讲授新课(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就是3,2,0.5,,…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工具)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3)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4) 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0℃,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5)、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数和负数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m,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m.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6)请学生解释课本中图1.1-2,图1.1-3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7)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8)例如,通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路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路程;用正数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量,用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量.六、巩固练习课本第3页,练习1、2、3、4题.七、课堂小结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数(除0外),在正数前放上“-”号,就是负数,但不能说:“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原数意义相反的数.如果原数是一个负数,那么前面放上“-”号后所表示的数反而是正数了,另外应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八、作业布置1.课本第5页习题1.1复习巩固第1、2、3题.九、板书设计1.1正数和负数第一课时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就是3,2, 0.5,,…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2、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有理数全章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有理数全章教案第一章“有理数”教材分析本章是第三学段教科书的第一章,既承接前两个学段的内容,又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
首先,从实例出发引入负数,接着引进关于有理数的一些概念,在此基础上,介绍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
引入负数是实际的需要,也是学习第三学段数学内容,特别是数与代数内容的需要。
引进数轴可以把有理数用数轴上的一个点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可以直观地介绍相反数、绝对值,同时为用数轴引进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与乘法法则作准备。
引入相反数的概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相反意义的量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为学习绝对值、有理数减法等作准备。
引入绝对值的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一个有理数由符号与绝对值确定。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有理数运算也要借助绝对值这个概念。
本章的重点是有理数的运算。
加法与乘法都是在介绍运算法则――着重是符号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基本运算,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引入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减法与除法,则是着重介绍如何向加法与乘法转化,从而利用加法与乘法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进行运算。
乘方是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也就可以利用乘法运算。
科学记数法与乘方有关,因而可进一步加以介绍。
近似数在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有必要在本章作进一步的认识。
近似数的内容与乘方也有一定的联系,例如,大数的近似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可以清楚地看出保留的有效数字的个数。
为了加强与相关运算的联系,利用计算器计算分散安排在相关内容中。
例如,教科书用计算器计算一些负数的乘方,进而探求负数的乘方的符号规律。
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运算,较复杂的计算就可以用计算器完成。
简单的有理数运算仍需要学生熟练地用笔算完成。
本章的教学要求如下: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第一章 有理数1. 1正数和负数备课:七年级数学教研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二.过程与方法: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两种意义相反的量教学难点:正确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归纳与练习相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1、冬天,零度以下的数在天气预报中如何表示,如某地一月份某日的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可用____数表示,记作______。
2、零上24摄氏度表示为_______,零下3.5摄氏度表示为__________。
3、如果向南走2米记为+2,那么向北走10米应表示为 。
4、地图册上亚洲西部地中海旁有一个死海湖,图上标有-392,这表明死海湖面与海平面相比 了392米。
二、课堂教学5、中国地形图上,可以看到我国有一座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图上标着8848米,在西北部有一吐鲁番盆地,地图上标着-155米,这两个数表示的高度是相对海平面说的,你能说说8848米,-155米各表示什么吗?学生思考讨论,尝试回答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或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叫 ;0既不是 也不是 。
6、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2, -9.24,31, -301, 427, 31.25, 0. 7、在某次乒乓球质量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出标准质量0.02克记作+0.02克,那么-0.03克表示什么?8、北京冬季里某天的温度为-3℃~+3℃,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9、课堂小结:三、反馈练习:1、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2、产品成本提高-10%,实际表示_________.3、甲、乙两人同时从A 地出发,如果向南走48m,记作+48m ,则乙向北走32m ,记为__这时甲乙两人相距___m.4、某种药品的说明书上标明保存温度是(20±2)℃,由此可知在__℃~__℃范围内保存才合适。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概念(教案)
-解决实际问题
-判断有理数的大小关系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5.练习题与例题
-各类有理数运算的练习题
-涉及实际应用的有理数问题
-提高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题解析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通过有理数的概念学习,使学生能够抽象出数的本质属性,理解数的分类及其意义,形成数学的抽象思维。
-举例:应用有理数解决温度变化、方向位移等问题。
2.教学难点
(1)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学生容易混淆有理数与整数、分数的关系,难以把握有理数的本质。
-突破方法: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有理数包含整数和分数,理解有理数的无限性和可表示性。
(2)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相反数的意义,以及绝对值表示的实际意义。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有理数概念和性质时显得有些吃力。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并通过举例来阐述。然而,可能由于讲解速度过快,部分学生还没来得及消化吸收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当放慢讲解速度,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提问和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有理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提升逻辑推理素养:引导学生掌握有理数的运算规律,学会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培养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
3.增强数学建模意识: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让学生学会运用有理数知识建立数学模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第2课时)》教案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数轴的概念,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2.内容解析数轴是初中数学的核心概念,它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产物.数轴是把数和形统一起来的第一次尝试.数轴建立了直线上的点与实数的对应,是一维的坐标系.数轴使数的概念和运算可以与位置、方向、距离等统一起来,使数的语言得到了几何解释,有了直观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对数的概念的理解,而且还可以从中得到启发而提出新的问题或结论(例如,相反数、绝对值、大小比较等).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就是要使任意一个实数都能用唯一确定的点表示,同时,任意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实数(这样要求的意义需要学生逐渐体会).在这样的要求下,明确规定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三要素”是必须而且自然的.这时,我们有:原点↔0(原点是区分方向的“基准”,0是区分正负的基准.)单位长度↔1(单位长度是度量线段长度的单位,1是实数单位,“单位”实际上给出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方向↔符号(空间中,A,B两点“位置差别”的定量化定义,必须且只需“方向”和“长度”.数轴上,方向只有“左”“右”两种,可以理解为“相反方向”.在数轴上,正与负具有“相反方向”,正数与负数的实际意义就是描述现实中的“相反意义的量”.确定一个实数,需要“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要素,它们正好对应了定量化定义A,B两点“位置差别”的“方向”和“长度”.)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数轴的三要素;体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合理性,感受其中的数形结合思想.二、教材解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之后,为了描述数与点的对应,引进了数轴的概念.它是数形结合的产物,用数轴可以直观的表示有理数,从而也为学生提供了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直观工具,同时也为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作了准备.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对数轴三要素的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无法深刻理解“数轴三要素”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在教学时,要利用引例通过三个步骤逐步抽象出数轴的概念:1.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位置;2.用数表示直线上的点;3.用数轴上的点直观的表示有理数.三、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1.教学目标(1)了解数轴的概念,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2)体会数轴三要素和有理数集(或实数集)中0、1以及数的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体会数形结合思想.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学生知道数轴是一条规定了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给定一个有理数,学生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它的点;能画出数轴,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目标(2)是“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学生需要体会的是在“用点表示数”时,数轴“三要素”保证了点与数的“一一对应”——给定一个数,就有唯一确定的点与之对应;反之,给定一个点,就有唯一确定的数与之对应.但本节课只要能体会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性,不要刻意强调“给一个点,不一定有一个有理数与之对应”.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第一次遇到用形表示数的问题,困难在于其中蕴含的思想.可以借鉴引入负数时的经验,通过生活实例进行讲解.但在基本思想上,还是要借助于具体情境,教师先讲解,学生获得体验后进行模仿式举例.本节课中,“三要素”及其对于确定“数轴上的点”的意义(根据“三要素”,可以在数轴上找到唯一确定的点,否则“存在性”“唯一性”就做不到),有理数集(或实数集)中0,1以及数的符号与数轴上的相关要素的对应性,都需要教师引导.本课的教学难点:数轴“三要素”与有理数集(或实数集)中0,1以及数的符号的对应性.五、教学过程设计1.问题情境下的三次概括问题1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牌,汽车站牌东3 m和7.5 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牌西3 m和4.8 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画图演示.学生画图后,教师提问:(1)马路可以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2)你认为站牌起什么作用?(基准点)(3)你是怎么确定问题中各物体的位置的?(方向,与站牌的距离)【设计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说明:学生也可能只用与站牌的距离来表示,可以与下面的方法做比较,看哪个更方便.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学生画图表示后,教师提问:(1)0代表什么?(基准点)(2)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方向)(3)如图,在一条直线上,A,B的距离等于B,C的距离,B点用3表示,C点用7.5表示,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单位长度不一致,与实际情境不符)(4)上述方法表示了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例如,-4.8表示位于汽车站牌西侧4.8 m处的电线杆.你能再举个例子吗?【设计意图】继续以“三要素”为定向,将点用数表示,实现第二次抽象,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直观基础.问题3 大家都见过温度计吗?你能描述一下温度计的结构吗?比较上面的问题,你认为它用了什么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先解释0℃的含义(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温度的基准点).【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用物品,说明正数、负数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三要素”表达,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个直观基础.问题4 你能说说上述两个实例的共同点吗?【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进一步的直观基础.2.定义、辨析数轴概念明确数轴的概念,并请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科书:(1)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2)根据上述实例的经验,“原点”起什么作用?(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3)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与问题的需要相关,表示较大的数,单位长度取小一些等)(4)数轴上,原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是;原点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是.【设计意图】明晰概念,并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加深对数轴概念中“三要素”的理解.3.练习、巩固概念(1)教科书第9页练习1,2;(2)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数-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设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数a的点和表示数-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设计意图】练习(1)通过指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有理数和画数轴表示有理数,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数轴的概念,并使学生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练习(2)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不同位置(原点左右)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由具体的数到字母表示的数)能力.4.小结、布置作业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2)数轴的“三要素”各指什么?它们各起什么作用?(3)你能举出引进数轴概念的一个好处吗?【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轴“三要素”,感受通过数轴把数与形结合起来的好处.布置作业:教科书第9页练习第3题,习题1.2第2,3,7,8题.六、目标检测设计1.在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侧,距原点个单位长度;表示-7的点在原点的侧,距原点个单位长度;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个单位长度.【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数轴的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理解.2. 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各数:+3,0,-3,41,1,21,-3,-1.25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数轴的概念及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的掌握情况.3.在数轴上,把表示3的A 点沿着数轴向负方向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B 点,则点B 表示的数是 .【设计意图】体会点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示的数的变化规律.4.小明的家(记为A )、他所在学校(记为B )以及书店(记为C )依次座落在一条东西向的大街上,A 位于B 西边300 m 处,C 位于B 东边1 000 m 处。
最新人教版初一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全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第一章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1.1 正数和负数(2)1.2.1 有理数1.2.2数轴课题:1.2.3 相反数课题: 1.2.4 绝对值课题: 1.3.1 有理数的加法(一)课题: 1.3.1 有理数的加法(二)课题: 1.3.2有理数的减法(1)课题: 1.3.2 有理数的减法(2)教学目标1,理解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学会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2,会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3,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程序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难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知识重点本节的重点是能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并用加法运算律合理地进行运算。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千米?(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得出答案)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1)4.5+(-3.2)+1.1+(-1.4)(2)4.5-3.2+1.1-1.4提出课题: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创设一个有趣的真实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加减混合计算的兴趣分析问题探究新知1,回顾小学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2,以教科书28页例6计算(-20)+(+3)-(-5)一(+7)为例来说明。
鼓励生来进行独立计算。
(这里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算出答案,估计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3,教师引导:这个式子中有加法,也有减法,我们可不可以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把这个算式改变一下?再给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再利用运算来简化计算)教师巡回观祭,作适当稍导,若学生不能进一步计算,也可以在他们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后,提示他们使用运算律。
(-20)+(3)一(-5)一(+7)=(-20)+(+3)+(+5)+(-7)=[(-20)+(-7)]+[(+3)+(+5)]=(-27)+(+8)=-194,学生交流汇报.(发现了什么?)充分鼓励学生大胆发现,勇敢交流.(如:计算结果与前面的算法是一样的;把减法都转化为加法可以使用运算律,计算会简单些等)5,归纳明确“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如:a+b-c=a+b+(-C).6,省略加号.教师引导:式子(-20)+(+3)十(+5)+(一7)是-20,+3,+5,-7的和,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式中的括号和加号,把它写为-20+3+5-7,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和”,或读作“负20加3加5减7",鼓励学生使用第一种读法;并让学生体会两种读法的区别.再根据教科书,规范书写例6的运算过程.通过这两种算法,为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减法运算打下伏笔.这里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确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先让学生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也是为了与接下去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再利用运算律进行简侠便计算作出比较。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含教学反思
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 (1)第1课时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1)第2课时正数、负数以及0的意义 (3)1.2有理数 (4)1.2.1有理数 (4)1.2.2数轴 (6)1.2.3相反数 (8)1.2.4绝对值 (10)1.3有理数的加减法 (12)1.3.1有理数的加法 (12)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法 (12)第2课时相关运算律 (14)1.3.2有理数的减法 (15)第1课时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15)第2课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7)1.4有理数的乘除法 (18)1.4.1有理数的乘法 (18)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 (18)第2课时相关运算律 (21)1.4.2有理数的除法 (23)第1课时有理数的除法 (23)第2课时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4)1.5有理数的乘方 (26)1.5.1乘方 (26)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方 (26)第2课时有理数的综合运算 (28)1.5.2科学记数法 (29)1.5.3近似数 (31)1.1正数和负数第1课时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了解正数和负数的产生;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正负数表示的量的意义;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重点正、负数的意义.难点1.负数的意义.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一、新课导入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投影展示教材第2页图片,让学生体验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离不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感想.二、推进新课活动2:体验负数的引入的必要性教师出示温度计:安排三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研究手中的温度计上刻度的确切含义,一名同学手持温度计,一名同学说出其中三个刻度,一名同学在黑板上速记.教师根据活动情况,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也可参与活动,逐步引入负数.强调: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活动3:分组活动,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各组派一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按老师的指令表演,看哪一组获胜.1.老师说出指令:向前2步,向后3步,向前-2步,向后-3步,学生按老师的指令表演.2.各小组互相监督,派一名同学汇报完成的情况.活动4:深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师投影展示问题,讲解课本例题.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千克,小华体重减少1千克,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学生讨论后解决.活动5:练习与小结练习:教材第3页练习.小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活动6:作业习题1.1第4,5,6,8题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课时,引入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教案
第一课时正数和负数(一)教学目标1.熟练区分正数和负数。
2.能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难点:熟练区分正数和负数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教学设计一、课前铺垫:我们小学已经学过哪些数,请举例说明。
二、探究新知知识点一: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1.自学课本1—2页,并回答以下问题:(1)在引言中表示温度、净胜球数和产品增长率时用到了哪些数?它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2)像2, 0.2, 17等数叫做数;像-4,1234-, -6.25这样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叫做,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你认为:叫做非负数。
针对性练习1.已知下列各数:13-,5,0,-4,47,其中正数的个数是( )A.0个B.1个C.2个D.3个2. 有下列六个数:-5,0,132,-0.3,+13,14-,其中负数的个数是( )A.1B.2C.3D.43.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①零是正数;②零是负数;③零是偶数;④零是奇数;A.0个B.1个C.2个4. 已知下列各数:-8,50.9,35-, 0.3,其中非负数的个数是( )A.0个B.1个C.2个D.3个知识点二:认识正数和负数具体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1.自学课本第3页,并结合以上问题回答以下问题:(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其实正数和负数是表示生活中具有意义的量。
(2)列举自己见到的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的量2.尝试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下面的一些量。
(1)温度是零上10℃表示为,零下5℃表示为。
(2)收入500元表示为,支出237元表示为。
(3)水位升高1.2米表示为,下降0.7米表示为。
针对性练习1.规定正常水位为0m,高于正常水位0.2m时记做+0.2m,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高于正常水位1.5m记做+1.5mB.低于正常水位0.5m记做-0.5mC.-1m表示比正常水位低1mD.+2m表示水深2m2.规定电梯上升为“+”,那么电梯上升-10m表示( )A.电梯下降10mB.电梯上升10mC.电梯上升0mD.电梯没有动3.温度计液面在0℃以上第五个刻度处,表示的温度是零上5℃,记做+5℃; 温度计液面在0℃以下第五个刻度处,表示的温度是零下5℃,记做 ,它是数。
七年级上数学第一章1.2.1 有理数的概念优质课教案
1.2 有理数及其大小比较 1.2.1 有理数的概念教学目标课题 1.2.1 有理数的概念 授课人素养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概念,能够把给出的有理数分类,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2.通过对有理数分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方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 教学难点 能将所给数进行正确的分类.教学活动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活动一:问题导入,引出新课 【问题引入】问题 请观察下列一组数: 1,5.7,457 ,-76 ,-10,0,13 ,-312,-15.2. 你能模仿小学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对上面的数进行分类吗?请简单说明你分类的理由.学习完今天这节课后,你就能轻松解决上面的问题了!【教学建议】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答案,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我. 设计意图 通过唤醒旧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活动二:实践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点 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问题1 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有哪些?问题2 0.1,5.32,0.3,-0.5,-150.5等数为什么被列为分数?因为这里的小数可以化为分数,所以我们也把它们看成分数.0.1=110 ,5.32=13325 ,0.3=310 ,-0.5=-12 ,-150.5=-3012.问题3 比较13 和0.3·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13和0. 3·相等.发现无限循环小数也可以化为分数,因此无限循环小数也可以看成分数.问题4 整数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请举例说明.【教学建议】教师需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通过引导让学生归纳,并将新旧知识融合.【教学建议】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无限循环小数的相关知识,借助简单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无限循环小数可转化为分数,具体方法会在设计意图 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入,促使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启发学生获取新知识,同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感悟有理数的相关概念.正整数可以写成正分数的形式,例如2=21 ;负整数可以写成负分数的形式,例如-3=-31;0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01.这样,整数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概念引入:即有理数⎩⎪⎨⎪⎧`正有理数负有理数这样,引入负数后,我们对数的认识就扩大到了有理数范围.问题5 有没有一些数不是有理数呢?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是分数,所以也是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如π)不是分数,就不是有理数. 例 (教材P7例1) 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并分别指出其中的正整数、负整数:13,4.3,-38 ,8.5%,-30,-12%,19,-7.5,20,-60,1.2·. 解:正有理数:13,4.3,8.5%,19,20,1.2· ;其中正整数有13,20.负有理数:-38 ,-30,-12%,-7.5,-60;其中负整数有-30,-60. 【对应训练】教材P8练习.后面的课时中学到,学生了解即可,本课时不做要求.【教学建议】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后,教师可适当总结,说明从小学开始,在我们不断认识新数的过程中,数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让学生体会数系扩充的原则.活动三:随堂训练,课堂总结【随堂训练】 见《创优作业》“随堂小练”册子相应课时随堂训练. 【课堂总结】 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有理数?2.如何对有理数进行分类?【知识结构】【作业布置】1.教材P16习题1.2第1题.2.《创优作业》主体本部分相应课时训练.板书设计1.2 有理数及其大小比较1.2.1 有理数的概念1.有理数的概念2.有理数的分类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有理数分类的教学,要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教师直接分类带来学习的枯燥性,要有意识地突出“分类”这一数学思想的渗透.解题大招 有理数的相关概念和分类(1)有理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数.(2)进行有理数分类时注意0的归属. 拓展:(1)小数的分类(2)例1(1)在-2,+3.5,0,-23,-0.7·中,负有理数有( C )A.1个B.2个C.3个D.4个 (2)下列各数中,是正整数的是( A )A.3B.2.1C.0D. -2 (3)下列有理数中,既是正数又是分数的是( D )A. -5.2B.0C.2D. 13(4)下列各数:-8,2.89,6,-12 ,-0.25,123,-314,0.其中非负数有( D )A.1个B.2 个C.3个D.4个例2 把下面的有理数填人它们属于的集合内:-10,8,-712,334,-10%,3101,+2,0,3.14,-2 025,73,0.61·8·,-1.正有理数集合:{ …}. 整数集合:{ …}.负有理数集合:{ …}. 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分析:要将各数填入它们属于的集合内,首先要弄清楚有理数的分类标准,其次要弄清楚每个数的特征.在填入相应的集合时,要注意有的有理数可能“身兼不同的身份”,解答时不要有遗漏.解:正有理数集合:{8,334, 3101,+2,3.14, 73,0.61·8·,…}.整数集合:{-10,8,+2,0,-2 025,-1,…}. 负有理数集合:{-10,-712,-10%,-2 025,-1,…}.正整数集合:{8,+2,…}.负整数集合:{-10,-2 025,-1,…}.方法总结:在填数时可参考以下两种方法:(1)逐个观察给出的每一个数,看它是什么数,是否属于某一集合;(2)逐个填写相应集合,从给出的数中找出属于这个集合的数,避免出现漏数的现象.培优点有理数概念的开放性题例在如图所示的方格中,填入相应的数字,使它符合下列语句的要求:(1)5的正上方是一个负整数;(2)5的左上方是一个正分数;(3)一个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在5的正下方;(4)5的左边是一个负分数;(5)剩下的四格请分别填上正数和负数使方格中正数与负数的个数相同.分析:此时,正数有两个,负数有两个,还剩四个空格,所以要填两个正数和两个负数,即可满足方格中正数与负数的个数相同.解:答案不唯一,示例如图②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有理数教案正负数的表示方法及其意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表示方法.难点1.正负数的相加、相减及其意义.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表示方法.第二章有理数2.1有理数的概念(2课时)第1课时有理数的引入了解有理数的产生,知道什么是有理数,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特点.重点有理数的意义和特点.难点1.有理数的产生.2.有理数的特点.一、新课导入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投影展示教材第2页图片,让学生回顾自然数、整数、分数和正负数的概念,引出有理数的产生.活动2:体验有理数的产生教师出示一些无限不循环小数,如0.333…、0.…等,让学生思考这些数是否可以表示为分数的形式,引出有理数的概念.二、推进新课活动3:认识有理数的意义和特点教师讲解有理数的意义和特点,例如有理数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有理数包括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0等.活动4:练与小结练:教材第3页练.小结:这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有理数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你能简单概括一下吗?活动5:作业题2.1第1,2,3,4题有理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它包括了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0等,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它的产生是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量,例如无限不循环小数就可以表示为有理数的形式,这样就使得数的范围更加广泛,更加符合实际应用的需要.学生在研究有理数的概念和特点时,应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特点,并掌握有理数的表示方法,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解负数及表示的量的意义。
在会计的账目本上,我们会看到一些数据,如+1800元,—6932元,这些数据代表着收入款额和支出款额。
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的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
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正负数的含义。
例如,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的海拔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用正负数表示高度。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感受数的含义,明确正数和负数的区别。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
0的意义已不仅是表示“没有”。
在练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例如,“上升”与“下降”,“前”与“后”,“高于”与“低于”,“得到”与“失去”,“收入”与“支出”等。
最后,我们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在体验中感悟和深化知识,通过实际例子的研究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
数轴的三要素和画数轴的方法.在本节课中,我们研究了数轴的概念,数轴是用来表示有理数的一条直线,它的三要素是起点、单位长度和正方向。
画数轴的方法是先确定起点和单位长度,再根据正方向画出数轴。
我们还研究了如何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只需要在数轴上找到对应的点,这个点所在的位置就表示这个数。
同时,研究了如何通过数轴上的已知点来表示对应的数。
本节课的重点是数轴的概念,难点是数轴的三要素和画数轴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并且能够更加熟练地画出数轴。
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建立数轴的概念,正确地画出数轴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首先,通过问题1和问题2的引导,学生可以感性认识到直线上的点可以表示有理数。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归纳出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的条件,即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接着,教师可以做一个游戏,让学生加深对数轴的理解。
在讨论和操作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归纳出数轴的一般结论,从而理性认识数轴的概念。
接下来,本节课重点讲解相反数的概念。
学生需要了解相反数的意义,并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最后,学生需要掌握给出一个数,能说出它的相反数的技能。
在本节课中,相反数的概念是重点,相反数的识别及理解是难点。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个数与它的相反数相加的结果是多少,并通过数轴的形式展示相反数的概念。
在学生掌握了相反数的概念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练和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
演示活动:让一个学生向前走5步,向后走5步,然后问他向前走5步和向后走5步各代表什么数。
学生回答后,老师解释说,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因为它们的方向相反,但距离相同。
活动2:让学生在数轴上画出两个点,使它们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
学生讨论后,老师指出相反数为0的数是0.接着,老师在投影上画出数轴,任意标出4个数,并要求学生标出它们的相反数。
然后,老师让学生说出9、-7和-0.2的相反数,并指出-2.4、-1.7和1各是什么数的相反数。
最后,老师让学生讨论a的相反数是什么,并回答这个问题。
提出问题:如果在一个数前面加上“-”,表示这个数的相反数,那么在一个数前面加上“+”呢?学生讨论后回答。
活动3:让学生完成教材练,包括求相反数和比较大小。
活动4:让学生总结相反数的概念,并布置教材课后练。
本教学设计注重数形结合,旨在让学生理解相反数的概念及其在数轴上的几何意义。
重点是理解绝对值的意义和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难点在于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会利用分类讨论的方法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投影展示教材第11页图片,指出甲、乙两汽车从公路上的同一处地点出发,分别向东西方向行驶10千米,到达A、B两地。
然后提出以下问题:1.若向东行驶记为正,此时甲、乙两车的位置如何表示?2.此时甲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乙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3.讨论问题2的两个答案与问题1中的有何不同,怎样理解这两个答案?二、推进新课1.绝对值的概念师结合图片指出,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然后通过例题让学生研究如何求绝对值。
师进一步提出以下问题:1.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多少?2.根据以上规律填空:│a│=a(a>0),│a│=-a(a<0),│a│=0(a=0)。
3.练教材第11页练1、2、3.2.探究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师投影展示教材第12页的思考,引导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这14个温度中最高的是什么,最低的是什么?2.能否将这七天中每天的最低气温按从低到高排列?3.能否在数轴上表示出这七天中的最低气温?4.排列的顺序和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联系?然后师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
通过例题让学生研究如何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个负数相比较时,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最后,师出示问题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小于负数。
教学内容:有理数的比较和加减法教学步骤:一、教学准备教师出示教材例题,然后师生共同完成。
二、教学内容在比较两个负数时,尤其是两个负分数相比较时,学生容易出错。
讲解例题时,教师应关注这一点。
观察例题,师生共同归纳:异号两数相比较时,只需要考虑它们的绝对值;同号两数相比较时,要考虑它们的符号。
练:教材第13页的练。
小结:1.对绝对值的概念有什么认识?2.谈一谈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布置作业:题1.2第5、6、8、10.三、教学反思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获得数学体验,不仅加深了对绝对值的理解,更感受到研究绝对值概念的必要性,激发了研究的兴趣。
教材中数的绝对值概念是根据几何意义来定义的,其本质是将数转化为形来解释,是难点。
然后通过练归纳出求有理数的绝对值的规律。
如果直接给出绝对值的概念,灌输知识的味道很浓,且太抽象,学生不易接受。
1.3有理数的加减法1.3.1有理数的加法(2课时)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法1.通过实例,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能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难点: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如何进行加法运算。
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已学过正数的加法,但在实际问题中还会遇到超出正数范围的加法情况。
此时应该怎样进行计算呢?活动2:自主研究探究加法法则教师布置自学任务。
学生自学教材第16-18页的内容,归纳并识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这一段大约用时15分钟,教师巡视指导,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加法法则的内容。
有理数加法的法则是: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同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活动3:运用法则试一试身手:口答下列算式的结果:1) (+4) + (+3);2) (-4) + (-3);3) (+4) + (-3);4) (+3) + (-4);5) (+4) + (-4);6) (-3) + 0;7) 0 + (+2);8) 0 + 0.学生逐题口答后,师生共同得出。
进行有理数加法时,首先需要判断两个加数的符号是否相同,是否有一个加数为零。
根据符号的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在计算时,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例如,对于(-3)+(-9)这个题目,由于两个加数的符号相同,可以使用加法法则的第1条进行计算。
即,将两个绝对值相加,再加上符号即可得到答案。
因此,(-3)+(-9)=-(3+9)=-12.对于(-4.7)+3.9这个题目,由于两个加数的符号不同,可以使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进行计算。
即,用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再加上符号即可得到答案。
因此,(-4.7)+3.9=-(4.7-3.9)=-0.8.在运用加法法则时,需要注意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出示教材例1,并与学生共同完成。
教师需要规范写出解答,并讲解对法则的应用。
学生可以通过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内容,并运用运算律进行加法运算。
难点是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导入新课。
例如,出示练题目并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随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二、探究新知1.探究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教师出示温度计,提出问题:“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3℃比较-3℃高多少度吗?你能列式求这个结果吗?”学生观察后先回答问题1得出结果,然后再列出算式3-(-3)=6.教师指出这里的计算用到了有理数的减法,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3-(-3)=6,而我们还知道3+3=6,即3-(-3)=3+3.观察这个式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发现?”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计算:9-8,9+(-8);15-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