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外科颅底内镜临床应用技术专家共识解读

合集下载

颅底内镜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颅底内镜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颅底内镜的解剖及临床应用颅底内镜是一种通过自然腔道进入颅底进行检查和治疗的微创手术技术。

它采用高分辨显微镜和光纤系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或颞后三角等自然腔道,进入颅底进行内窥镜下的手术和观察。

颅底内镜手术技术在颅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颅底内镜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颅底内镜可以用于直接观察和处理颅底脑膜瘤、颅底动脉瘤、颅底神经纤维瘤等颅底肿瘤。

同时,颅底内镜也可以用于治疗颅底脑膜脑膨出、颅底动脉瘤破裂引起的瘤内出血等急性危急疾病。

其次,颅底内镜具有微创的优势。

传统的颅底手术需要开放颅骨,移开大脑进行手术,这会对大脑造成更大的损伤,恢复也更慢。

而颅底内镜手术只需要通过自然腔道进入颅底,不需切开颅骨,避免了对大脑的直接损伤,减少了手术创伤,病人术后恢复更快。

另外,颅底内镜具有高分辨率的优势。

通过颅底内镜观察颅底疾病时,显微镜的高分辨率可以清晰地显示颅底解剖结构,帮助医生准确定位和评估病变。

此外,颅底内镜还可以结合显微镜下的放大器,进一步提高观察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

此外,颅底内镜还有许多其他的临床应用。

如在颅底动脉瘤手术中,颅底内镜可以通过颞后三角进入岩静脉窦,观察和夹闭岩静脉窦内的动脉瘤。

在颅底脑膜脱垂手术中,颅底内镜可以通过鼻腔进入基底脑池,观察和处理脑膜脱垂。

在颅底神经纤维瘤手术中,颅底内镜可以通过颞后三角进入小脑丘脑池,观察和切除纤维瘤。

在进行颅底内镜手术时,医生需要对颅底的解剖知识有深入的了解。

颅底是连接颅腔和脑膜的重要结构,包括大脑底面、脑干、脑血管、神经和交通结构等。

对颅底的解剖结构了解越深入,操作越熟练,手术风险越低。

总之,颅底内镜是一种新兴的微创手术技术,在颅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自然腔道进入颅底进行手术和观察,减少了手术创伤,恢复更快。

然而,在进行颅底内镜手术时,医生需要熟悉颅底的解剖结构,减少手术风险。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颅底内镜手术将为颅底疾病的治疗带来更多的优势和可能性。

神经外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神经外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NSIs 的诊断分为临床诊断和病原学确诊诊断。 符合下列 1~4 条为临床诊断,符合 1~5 条为病原学确诊诊断。
1.临床表现:(1)全身炎性反应:出现发热(体温>38 ℃)或低体温(<36℃),心率(>90 次/min)和 呼吸频率(>20 次/min)增快等全身感染表现。(2)意识和精神状态的改变:出现嗜睡、昏睡,甚至昏迷 等意识状态进行性下降,,以及疲乏、精神萎靡不振、谵妄等。(3)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及体征:出现头痛头 晕、恶心呕吐、视盘水肿等典型颅内压增高的表现;(4)脑膜刺激征:脑膜炎患者会出现颈部抵抗、克氏 征和布氏征阳性。(5)伴发症状或体征:因感染的机制不同,患者可出现不同的伴发症状或体征,在不同 的功能区会出现不同的局灶性功能缺失体征,同时可能会发生电解质紊乱、脑积水及垂体功能紊乱等。行脑 室-腹腔分流者常伴随腹部压痛、反跳痛等腹膜炎体征。如行脑室-胸腔分流术, 可出现胸膜炎体征。 2.血液相关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0.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8。
六、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0.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8,部分患者白细胞 计数减少或正常。 2.脑脊液相关检查:多数CNSIs患者腰椎穿刺开放压>200mmH2O(1mmH2O=0.0098KPa); 急性期脑脊液外观呈混浊、黄色或典型脓性表现。 3.脑脊液涂片和微生物培养:若疑似颅内感染时,需要在开始应用或更改抗菌药之前、 抗菌药处于谷浓度时收集血清和脑脊液样本行涂片和微生物培养;在行脑脊液培养的同时 ,也应该行2~4次血培养检查;若疑似CNSIs时,对切口分泌物、引流管头端和取出的分 流管等植入物要及时行涂片并送检微生物培养。采集脑脊液标本时,因第1管脑脊液被皮 肤菌群污染的可能性很大,故脑脊液收集要≥2管,可以采用3管法。第1管脑脊液行生化 检查,第2管或第3管脑脊液行常规检查、微生物培养或分子生物学检测。

神经内镜经双鼻孔入路在颅底外科中的应用

神经内镜经双鼻孔入路在颅底外科中的应用

神经内镜经双鼻孔入路在颅底外科中的应用周跃飞;冯枫;高大宽;费舟【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神经内镜经双鼻孔入路在颅底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收集70例颅底疾病患者神经内镜经双鼻孔入路行颅底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垂体腺瘤40例,鞍结节脑膜瘤11例,嗅沟脑膜瘤、脊索瘤、脑脊液鼻漏修补及视神经管减压各3例,颅咽管瘤、齿状突畸形各2例,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表皮样囊肿及鼻咽癌各1例.术后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切除肿瘤62例,完全切除54例(87.1%),次全切除8例(12.9%);其中3例脑脊液鼻漏修补完全治愈,3例视神经管减压后视力好转,2例齿状突切除术后神经症状明显改善.结论神经内镜经双鼻孔入路能充分暴露鞍区等颅底结构,有效避免因空间狭窄所引起的操作不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年(卷),期】2013(019)003【总页数】5页(P204-207,212)【关键词】神经内镜;颅底外科;双鼻孔;鞍区肿瘤【作者】周跃飞;冯枫;高大宽;费舟【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陕西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康复理疗科,陕西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陕西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陕西西安7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颅底外科是一门跨越神经外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等学科的临床交叉学科。

由于颅底位置深在,且毗邻重要的神经和血管,传统开颅手术暴露颅底需要抬高或牵拉脑组织,颌面入路也容易造成颌面毁损。

神经内镜外科目前已经成为微创神经外科的最重要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神经内镜经鼻颅底天然腔道,在不牵拉脑组织的情况下,能够充分暴露病变,最大限度的切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费用低的优势[1]。

收集我科自 2010年 1月~2012年1月应用神经内镜经双鼻孔入路手术治疗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访观察其临床疗效,复习相关文献并报道如下。

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ppt课件

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ppt课件

提高诊断准确性
多模态监测技术能够实时 监测患者脑功能状态,有 助于早期发现异常情况, 提高诊断准确性。
指导个体化治疗
多模态监测技术能够评估 患者脑功能损伤程度及恢 复情况,为制定个体化治 疗方案提供依据。
目前应用现状与挑战
技术普及程度有限
01
目前多模态监测技术在颅脑创伤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普及程度有限。
存在颅内压增高风险的患者
包括急性脑肿胀、脑水肿、颅内血肿等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的患者 。
需要神经重症监护的患者
如脑干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等需要密切监测神经功能的患者。
监测设备选择和使用建议
多模态监测设备
推荐使用多模态监测设备,包括颅内压监测、脑血流监测、脑电 图监测等,以全面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
设备准确性和可靠性
操作流程
清洁头皮、安装电极、连接仪器、开 始监测。
注意事项
确保电极与头皮紧密接触,避免干扰 ;定期更换电极片,防止感染。
04 颅内压监测技术应用与评 估
颅内压监测技术原理及优势
原理
通过传感器将颅内压转换为电信号,实时监测颅内压变化。
优势
及时发现颅内压异常,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适应证与禁忌证分析
拓展应用领域
多模态监测技术有望拓展至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领 域,为更多患者提供精准诊疗服务。
3
智能化发展
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多模态监测技术有 望实现智能化发展,提高数据解读效率和准确性 。
07 专家共识建议与总结
患者筛标准建议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
GCS评分≤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尤其是需要重症监护的患者 。
脑血流监测技术原理及优势

内窥镜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内窥镜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术后处理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 的并发症,如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等。
颅底肿瘤切除术
术前评估
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及 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制定手术方
案。
肿瘤切除
在内窥镜引导下,通过显微手术器械 对肿瘤进行切除,同时保护周围正常
组织及重要血管、神经。
手术入路
根据肿瘤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如经鼻蝶、经口咽或经颅底入路等。
03
内窥镜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实例
脑室内病变切除术
术前评估
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位置、 大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制定手术方案。
病变切除
在内窥镜引导下,通过显微手术器械对病变进行 切除,同时保护周围正常脑组织。
手术入路
根据病变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如经额部、 颞部或枕部入路等。
80%
手术辅助
在神经外科中,内窥镜可辅助显 微镜进行手术,提高手术的视野 清晰度和操作精准度。
02
神经外科疾病与手术简介
常见神经外科疾病类型
颅内肿瘤
包括脑膜瘤、胶质瘤、垂体瘤 等。
脑血管疾病
如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
颅脑外伤
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等。
脊柱脊髓疾病
如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等 。
传统神经外科手术方法及局限性
感染风险
内窥镜手术可能导致颅内感染,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需严 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抗感染治疗等以降低感染风险。
发展趋势预测及前景展望
技术创新
随着光学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 的发展,内窥镜技术将不断创新 ,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安全性。
多学科融合
神经外科将与影像学、工程学等 多学科融合,共同推动内窥镜技 术的进步和应用。

2022原发性脑干出血诊治中国神经外科专家共识(全文)

2022原发性脑干出血诊治中国神经外科专家共识(全文)

2022原发性脑干出血诊治中国神经外科专家共识(全文)原发性脑干出血(primary brainstem hemorrhage,PBSH)是指排除了外伤、血管畸形、肿瘤等可溯源继发性因素的自发性脑干出血。

在无法溯源的PBSH中,多数伴发高血压病,在国内常称为高血压性脑干出血(hypertensive brainstem hemorrhage,HBSH),是高血压脑出血的最致命亚型。

血肿通过对脑干神经核团、传导束、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等重要结构造成破坏、挤压,迅速引发一系列严重症状。

通常起病急,致残、致死率极高,对现存所有治疗手段构成挑战。

由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情况及治疗理念不同,国外发达国家很少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积极手术干预,特别是对PBSH的手术治疗列于手术禁忌之列。

虽然国内许多单位已开展PBSH的手术治疗,但缺乏规范的循证医学研究。

因此,目前国内外均没有PBSH相关的专家共识和指南。

随着医学影像、评估方法和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观念不断受到挑战。

本文汇聚国内医学会和医师协会两大脑血管外科学组专家及所在单位的经验,同时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达成以下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大家提供PBSH临床诊治的参考和建议。

一、概要PBSH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严重的亚型,占所有高血压性脑出血的6%~10%,最常见部位发生在桥脑。

责任血管位于脑干内部、邻近的小脑或丘脑,溢出的血液在脑干间质内扩展或由邻近丘脑、小脑向脑干内扩展并形成血肿,还可累及脑室系统。

损伤类型包括原发性损伤、继发性损伤及脑脊液循环梗阻所致急性颅内压增高引起的损伤。

因受损结构特殊,残存功能有限。

此外,重症管理不当及手术造成的医源性损伤也不容忽视。

由于出血量、累及部位、基础疾病、重症管理与操作水平的差异,PBSH 预后可能大相径庭。

适当的血肿分型可对治疗方案选择、预后判断带来方便,但目前缺乏统一标准,不利于规范化精准施治。

其次,因多数患者病情危重、预后差,临床常用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等评分方法对该病预后评估的区分度不高,难以对疗效作精细化评价,不利于现有方案的优胜劣汰。

神经内镜

神经内镜

神经内镜神经内镜的临床应用1.内镜手术的分类就临床应用而言,神经内镜手术可分为两大类,即水(脑脊液)环境神经内镜手术和空气环境神经内镜手术。

水(脑脊液)环境神经内镜手术,就是应用鞘式内镜和鞘式内镜器械,器械通过鞘内操作,器械与内镜同轴平行,操作区域在脑室内或脑脊液样囊肿腔内,属脑室脑池内镜外科范畴。

空气环境神经内镜手术,即应用观察内镜和特制镜外操作器械,器械在镜外操作,器械与内镜分离成角,操作区域大多在颅底,属内镜颅底外科范畴。

2.内镜脑室脑池外科2.1 神经内镜三脑室底造瘘(NTV)治疗脑积水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神经内镜手术以其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性、有效性而再次复兴。

其中最主要的应用就是对脑积水的治疗,最常用的术式就是第三脑室底造瘘术。

内镜的选择:硬镜的成像清晰度优于纤维内镜(软镜)。

软镜由于采用了纤维光导技术而价格更昂贵,但它可到达脑室系统的各个部分,因而也易于迷失方向,而硬镜只能到达与其插入方向一致的结构,在脑室内所能到达的位置及投射角度有一定限制。

硬镜直径较软镜大,因而内镜中进行器械操作较软镜方便。

三脑室底造瘘术通常选用硬镜操作。

术前影像学检查:首选MR,能提供内镜手术所必需的,而CT无法提供的解剖细节。

术前MR诊断标准:1)矢状位中线上T1、T2像均未见导水管全长2)在运动PC MR成像中无收缩期/舒张期流动信号3)三脑室、侧脑室高度扩张4)四脑室形态正常5)中脑和三脑室底形态学改变适应证:非交通性脑积水(导水管至第四脑室正中孔水平梗阻),如各种原因,如肿瘤、导水管狭窄、出血、梗塞等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少数交通性脑积水患者治疗有效,原因可能与蛛网膜颗粒的吸收功能恢复有关。

手术方法:1)平卧位,全麻,头略前屈2)于瞳孔位置的矢状线与冠状缝相交处的前方1cm处(一般为右侧)切开头皮3.0cm,钻颅,十字形切开硬膜3)脑内镜工作鞘穿刺侧脑室额角,置入内镜4)内镜通过室间孔进入三脑室,辨认三脑室底的解剖标记5)造瘘口选定在双侧乳头体前方中线处6)以双极电凝电凝穿透三脑室底,以球囊导管扩大瘘口至5mm以上7)内镜通过瘘口,可看到基底动脉、动眼神经,确认瘘口完全开放,无软膜分隔,此为手术成功的关键8)缓慢退出内镜9)脑室内以37℃预温的乳酸林格氏液反复冲洗,并充满脑室10)骨孔表面置明胶海绵,严密缝合皮下及皮肤切口注1:颅骨钻骨位置要适当,以便于经侧脑室呈一直线通过室间孔进入三脑室。

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专家共识-精编版

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专家共识-精编版

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专家共识-2015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刨伤专家委员会目前国内外有关颅脑创伤患者,特别是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征、时机和方法存在争议。

鉴于外科手术无法进行双盲临床对照研究和伦理学问题,至今尚无有关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疗效的一级循证医学证据。

2006年,美国神经外科专家在收集国际医学刊物发表的800多篇(二级或三级证据:)有关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方面论著的基础上,编写了美国《颅脑创伤外科治疗指南》(guidelinesforthesurgicalmanagementoftraumaticbraininjury),在Afe.wcwwge/iv杂志上全文刊登。

对美国和全世界神经外科医生外科手术治疗颅脑创伤患者发挥了良好指导作用。

鉴于我国神经外科医师在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再结合我国颅脑创伤患者伤情特点和医疗条件,2008年11月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召集了60多位神经外科专家,认真分析了我国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编写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专家共识,以指导我国从事颅脑创伤诊治医生的临床医疗实践,提高我国颅脑创伤患者救治水平。

一、急性硬膜外血肿1.手术指征:⑴急性硬膜外血肿>30 ml,颞部血肿>20 ml,需立刻开颅手术清除血肿;(2)急性硬膜外血肿<30 ml,颞部<20ml,最大厚度<15 mm,中线移位<5mm,GCS评分>8分,没有脑局灶损害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可保守治疗。

但必须住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行头部CT 动态观察血肿变化。

一旦出现临床意识改变、高颅压症状、甚至瞳孔变化或CT血肿増大,都应该立刻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

2.手术方法:按照血肿部位采取相应区域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和彻底止血,骨窗缘悬吊硬脑膜,骨瓣原位复位固定。

但对于巨大硬膜外血肿、中线移位明显、瞳孔散大的患者,可采用去骨瓣减压和硬脑膜减张缝合技术,避免手术后大面积脑梗死造成的继发性高颅压和脑疝,再次行去骨瓣减压手术。

颅底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和风险

颅底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和风险

术中大出血
颅底区域血管和神经丰富,操作不慎 可能导致血管破裂或神经损伤。
颅底手术涉及大血管,一旦出血难以 控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脑脊液漏
术中损伤硬脑膜或蛛网膜,导致脑脊 液漏,可能引发颅内感染。
术后并发症风险
01
02
03
感染
术后切口感染、颅内感染 等,可能加重患者病情。
颅内压增高
术后脑组织水肿、脑脊液 循环障碍等,可能导致颅 内压增高,危及患者生命 。
多学科协作模式探索
神经外科与耳鼻喉科、口腔科等跨学科合作
针对复杂颅底诊疗)模式
整合各相关学科优势,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远程医疗协作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专家之间的远程协作,提高颅底手术的诊疗水 平。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体系建设
颅底手术在神经外科 中的应用和风险
2024-01-16
目录
• 颅底手术概述 • 颅底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 颅底手术风险分析 • 降低颅底手术风险的策略 • 颅底手术未来发展趋势
01
颅底手术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颅底手术是指通过开颅或经鼻蝶等入 路,对颅底病变进行切除或修复的一 类神经外科手术。
脑积水分流术
针对脑积水患者,通过手术建立脑脊液分流通道,以减轻颅内压增高和改善脑功能。
脑室腹腔分流术
将脑脊液引流至腹腔内吸收,以降低颅内压并改善脑脊液循环。
神经功能重建与修复
颅神经修复术
针对颅神经损伤患者,通过手术进行神经修复或移植,以恢复或部分恢复神经功能。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针对部分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等,通过手术植入电极刺激脑深部核团,以调节神 经环路活动并改善症状。

神经应用内镜临床PPT课件

神经应用内镜临床PPT课件

谢谢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主要经营: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 告等 公司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 户满意!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 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主要临床表现:头颅异常增大28例,头痛、呕吐24例,视乳头水肿、 视力下降7例,发育迟缓19例
本组病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ETV,术后47例症状明显改善,2例术后 症状无明显变化。
临床资料
临床资料
临床资料
临床资料
术中视频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中.mpg
全景化视野 手术显微镜呈直线照明,属管状视野,而内镜视管带有侧方视角 可达到显微镜无法达到的术区 ①增加手术野局部照明强度 ②对观察物体局部放大 ③增大可视角度 所以它可以看到显微镜不能看到的区域,目前主要用于颅内动脉瘤结 构、桥小脑角区或其他颅底肿瘤的观察 微侵袭 手术侵袭性小、痛苦减轻、恢复更快,花费少
神经内镜发展历程神经内镜的发展20世纪初期第一例神经外科内镜手术20世纪70年代kins柱状透镜系统神经内镜进人新时期20世纪末至今发展迅速提出内镜神经外科神经内镜优点无术野死角用内镜应用能完成术中难以发现的死角部位操作增加手术野的暴露避遗漏病灶同时也减轻对脑组织的牵拉全景化视野手术显微镜呈直线照明属管状视野而内镜视管带有侧方视角可达到显微镜无法达到的术区增加手术野局部照明强度对观察物体局部放大增大可视角度所以它可以看到显微镜不能看到的区域目前主要用于颅内动脉瘤结构桥小脑角区或其他颅底肿瘤的观察微侵袭手术侵袭性小痛苦减轻恢复更快花费少神经内镜不足神经内镜手术野小操作空间小特别术区出血较多时处理较困难雾气或血迹污染可能影响内窥镜成像术中术者双手的自由度和协调性受限神经内镜简介显示器摄像动力系统光源冲水系统神经内镜简介神经内镜临床应用范围内镜神经外科学所有操作都在内镜下进行内镜控制显微神经外科学利用内镜光源及成像系统应用常规显微手术器械完成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学显微手术中利用内镜观察显微镜术野外区域内镜观察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增加照明扩大视野不操作神经内镜临床具体应用脑积水慢性硬膜下血肿脑室内的囊性病变蛛网膜囊肿脑室内囊虫症脑室内实质性病变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三叉神经或面神经微血管减压颅底肿瘤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镜发展历程2009年开展第一例内镜手术2010年宋来君主任倡导规范发展神经内镜工作2010年7月神经内镜培训2011年8月引进神经内镜设备201年8月23日独立开展神经内镜手术目前手术台数60余例神经内镜治疗最重要最好的适应证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脑脊液的引流更接近生理通路70的脑积水患者可以不做分流术而通过etv获得治疗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中脑导水管狭窄闭塞或中脑松果体区后颅窝的占位性病变chiari畸形等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部分交通性脑积水etv建立了新通路etv还适合于分流术失败者腹水腹腔感染等分流术禁忌证的患者以及脑膜炎脑室出血后脑积水患者手术指征手术禁忌三脑室底宽度小于5mm中间块过大可能阻挡内镜通过严重的三脑室底下疝造成鞍上池和脚间池的局部粘连有头部放疗史脑脊液吸收障碍或静脉窦闭塞基底池闭塞颅内感染未控制者手术并发症发热etv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术中血性脑脊液刺激打开通道过程中脑组织碎屑进入脑脊液循环手术并发症硬膜下积液etv术后硬膜下积液婴儿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40篇指南共识一览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40篇指南共识一览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40篇指南共识一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40篇指南共识是神经外科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它由全国范围内的神经外科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共同编写而成。

这些指南涵盖了神经外科领域的各个疾病和治疗方案,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和提高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这些指南共识进行一览,以期为广大医务人员和病患提供参考。

1. 颅脑外伤诊疗指南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对于其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从颅脑外伤的基本知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急性期处理、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为医务人员提供了一套科学、规范的诊疗指南。

2. 颅内动脉瘤诊疗指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危重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命性。

本指南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权威、可靠的诊疗建议。

3. 脑动脉瘤诊疗指南脑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畸形,具有一定的致残和致命性。

本指南从脑动脉瘤的分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规范、系统的诊疗指南。

4. 颅内动静脉畸形诊疗指南颅内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少见但危重的疾病,对于其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从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分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为医务人员提供了一套科学、规范的诊疗指南。

5. 脑积水诊疗指南脑积水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具有一定的致残和致命性。

本指南从脑积水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权威、可靠的诊疗建议。

6. 颅内感染诊疗指南颅内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外科疾病,对于其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从颅内感染的病原学、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抗感染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规范、系统的诊疗指南。

神经内镜的临床应用(二)2024

神经内镜的临床应用(二)2024

神经内镜的临床应用(二)引言概述:神经内镜是一种高精度的医疗工具,用于观察和诊断神经系统相关疾病。

本文将探讨神经内镜的临床应用,并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这些大点包括: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神经内镜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的应用、神经内镜在儿科神经疾病中的应用、神经内镜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以及神经内镜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神经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潜力。

正文:1.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神经内镜在颅内肿瘤切除手术中的辅助作用- 神经内镜在脑血管病手术中的引导作用- 神经内镜在脊髓手术中的显微观察和操作- 神经内镜在神经损伤修复手术中的应用- 神经内镜在颅底解剖学研究中的作用2.神经内镜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神经内镜在神经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神经内镜在运动障碍疾病的定位与治疗中的作用- 神经内镜在癫痫手术中的辅助作用- 神经内镜在头痛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神经内镜在神经肌肉疾病中的观察和治疗中的应用3.神经内镜在儿科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神经内镜在儿童脑瘤手术中的辅助作用- 神经内镜在小儿癫痫手术中的显微观察和治疗中的应用- 神经内镜在小儿脊髓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神经内镜在小儿运动障碍疾病中的应用- 神经内镜在小儿神经肌肉疾病中的观察和治疗中的应用4.神经内镜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 神经内镜在眼球肿瘤手术中的辅助作用- 神经内镜在视神经疾病中的显微观察和治疗中的应用- 神经内镜在眼眶病变的定位和治疗中的应用- 神经内镜在斜视手术中的辅助作用- 神经内镜在眼眶手术中的应用5.神经内镜的未来发展方向:- 神经内镜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与创新- 神经内镜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神经内镜在微创手术中的应用前景- 神经内镜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潜力- 神经内镜在远程手术中的可能性总结:神经内镜在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儿科神经疾病和眼科疾病中展现了潜力和前景。

神经内镜的发展及其临床应用

神经内镜的发展及其临床应用

囊肿 、 脓肿 、 内血肿 、 髓空 洞症 等疾病 的治疗 , 脑 脑 脊 以及低 级别 胶质 瘤 的 间质 内放 射 治 疗 等 , 术取 得 手 了 良好 的 效 果 。l 8 9 9~l9 9 7年共 完 成 微 创 内镜 手 术 4 0余 例 , 0 手术 死亡率 不 到 l , % 手术 致 残 率 也低
学者 又将 超声 、 体定 向 、 光 等技术 同时用 于 立 激 内 镜 手 术 , 为 超 声 立 体 定 向 内 镜 ( lao n 称 ut su d r
s roai e d so y 。 德 国 神 经 外 科 医 生 B u r t et c n oc p ) e x ae 等 将 此 技术进 一 步应 用 于 脑 积 水 、 质 或脑 室 内 间
于 3 。 %
早 期 没 有真 正 的神 经 内镜 , 多借 用其 他 I 学 临床 科 的内镜进 行操 作 , 且 仅 仅 是 用 来 尝试 治疗 脑 积 而 水 , 是 由于 当时所 用 的内镜 管径 粗大 , 但 光学 质量 和 照明差 , 又缺少 相应 手术 器械 , 因此 , 手术创 伤大 , 疗 效差 , 死亡 率高 ¨ 。 2 0世 纪 7 0年代 , 随着 H p is o kn 柱状 透镜 系统 的 出现 , 神经 内镜 又进 入 了一个 新 的时期 , 报道 应 用这 种 内镜技 术进行 脑 室脉 络丛 烧灼 治疗 脑积 水 的手术 效果较 以往 明显提 高 , 且 开 始 扩 展 到其 他 神经 外 并 科 手 术 中。A uz p zo等 应 用 内 镜 辅 助 观 察 手 术 时 难 以直 视 到 的鞍 内病 变 , 及 Wii 以 ls环周 围 动脉 瘤 l 和退 变 的腰椎 间盘 , 取得 良好 的 手术 效果 。 2 0世 纪 8 0年 代 , 由于 C T及 MR 的 出 现 , 经 神 外科 本 身进入 了 一个 快 速 发 展 阶段 , 传 统 神经 外 从 科过 渡 到显微 神经 外 科 , 以及 后 来 发 展 为 微 创 神经 外科 。在 相关科 学 进 步 带 动 下 , 内镜 及其 配套 器 械 更新 的速 度 明显加快 , 步 向小 型 、 分辨 和立 体放 逐 高 大方 向发 展 , 过 内镜 可 进 行 照 明 、 通 冲洗 、 引 、 吸 止 血、 割 、 切 球囊 扩 张 、 摄影 和 录像 等复 杂操作 , 内镜更 便于操 作 , 同时 内镜 与 立体 定 向 、 中 B超导 向 、 术 超 声 吸引 以及激 光 等技 术 相 结 合 , 步 解 决 了 内镜 在 初 使用 中 出现 的定位 困难 和 止 血 差 的缺 点 , 内镜 的 使 治疗 范 围越来 越广 , 了用 于治疗 脑 积水外 , 常用 除 还 于动 脉瘤 手术 、 小 脑 角 手术 、 区 手术 的观 察 , 桥 鞍 以 及 经 蝶 垂 体 腺 瘤 、 皮 样 囊 肿 、 咽 管 瘤 的 治 表 颅 疗 。奥地 利神 经外科 医生 A eL 做 出 了突 出 的 ur4 成绩 , 他应 用直 径 为 6mm的 内镜 治 疗 颅 内 血肿 , 仅 在颅 骨上 钻 lc m大 小 的骨孔 , 应用 内镜进行 血 肿 的 抽 吸 , 中借助 超声进 行 血肿 辅助 定 位 , 术 并且 将 激光 用 于 内镜 下 止 血 。 他 还 将 上 述 技 术 用 于 脑 肿 瘤 活 检 、 内囊 肿病 变囊 壁 切 除 以及 实 性 肿 瘤 的激 光照 脑 射 , 术 均 取 得 较 好 的效 果 , 完 成 内镜 手 术 13 手 共 3 例, 手术 并发 症仅 占 1 6 , 手 术死 亡 。近 年来 有 .% 无

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1. 应用背景神经外科是一门专门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医学科学,包括脑、脊髓、外周神经等部位的疾病。

神经外科手术需要对复杂的神经结构进行操作,因此需要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显微镜来辅助手术。

传统的显微镜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广泛,但其视野受限、操作不灵活等问题限制了手术效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神经内镜作为一种新型的显微镜技术,逐渐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 应用过程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2.1 神经内镜的选择和准备神经内镜有多种型号和规格,根据手术的需求和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神经内镜进行手术。

在手术前,需要对神经内镜进行检查和准备,确保其功能正常,镜头清晰。

2.2 麻醉和定位在手术开始前,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没有疼痛感。

然后,通过影像学和定位设备,确定手术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2.3 神经内镜的插入和定位将神经内镜插入患者的体内,通过导丝引导,定位到手术区域。

神经内镜可以通过小孔或切口插入,减小手术创伤。

2.4 手术操作在神经内镜的引导下,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手术区域,从而进行精确的手术操作。

神经内镜通常配备有显微摄像头,可以将手术过程实时传输到显示器上,便于医生观察。

2.5 结束和恢复完成手术后,将神经内镜从患者体内取出,并对手术切口进行处理和缝合。

患者需要进行恢复和观察,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健康状况。

3. 应用效果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高分辨率的显像神经内镜采用高分辨率的显像技术,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手术区域的细节结构。

与传统的显微镜相比,神经内镜的分辨率更高,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识别和处理病变组织。

3.2 精确的手术操作神经内镜的高精度定位系统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手术区域,提高手术的精确性。

医生可以通过神经内镜实时观察手术区域,进行精细的手术操作,降低手术风险。

2020神经内镜下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神经内镜下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神经内镜下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是一种疾病,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颅内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血管壁出现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血管壁弹性削弱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情绪激动、过度脑力或体力活动以及其他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时,就会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

HICH是高血压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欧美国家发病率占脑卒中的9%-28%,中国的发病率占脑卒中的19-48%。

HICH常见出血部位包括:基底节区、脑室、丘脑、小脑、脑干以及脑叶和皮质下,其中脑叶和皮质下多为血管淀粉样变所致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

HICH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均极高,导致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

2019年XXX报道了1999~2017年期间导致中国人群死亡的25类疾病,脑卒中以高死亡率和致残率居首。

因此,加强HICH一级、二级预防以及提高HICH的临床救治能力和水平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

目前,XXX已被列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年)》四类重点防治的重大慢性疾病范畴。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扫描已经成为脑出血诊疗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CT具备无创、快速、简便等特征,有助于诊疗方案的制定、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

HICH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方式较为单一,而手术治疗方式则有多种选择,包括大骨瓣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钻孔引流术、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以及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等。

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是成功治疗HICH的关键。

神经内镜手术结合了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神经导航和术中超声等技术,充分发挥了定位准确、创伤小、疗效好等优势。

在神经内镜手术过程中,内镜可置入血肿腔内,全景化显露术野,避免血肿残留。

高清图像有助于辨识活动性出血点,有利于止血,减少二次出血的风险。

随着神经内镜手术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和普及,有必要对神经内镜治疗HICH的技术特点和治疗流程达成共识,以便规范神经内镜手术治疗HICH的适应证、手术策略和技术特点等细节,推广内镜技术在HICH中的应用,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并发症。

神经内镜技术

神经内镜技术

神经内镜技术神经内镜技术简介神经内镜技术是科学技术带给神经外科医生的一双“慧眼”,是"微创神经外科"理念的突出代表,以"神经内镜技术"处理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创伤小、安全度高、恢复快和费用低等优点,手术是在内镜监视下进行操作,非常精细,创伤轻,疗效好。

作为一种新的诊治手段,它提高了人们对某些疾病的认识,并改变了一些疾病的治疗理念。

神经内镜(Neuroendoscope),又称脑室镜,是近10余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神经外科的内窥镜。

整套的神经内镜设备包括摄像系统,光源系统,冲洗系统,各种专用神经内镜(包括硬镜和软镜)以及配套器械和设备。

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史我国内镜神经外科工作起步较晚,最初在90年代中期才尝试开展,开展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黑龙江和广州等地。

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的神经外科相继购置了神经内镜设备,从不同角度开展了一些工作,神经内镜技术应用的范围现已基本和国际接轨。

当前全国累计神经内镜手术上万例。

治疗病种以脑肿瘤、脑积水、脑出血、颅内囊肿等为主,其中脑肿瘤占近50%,主要包括垂体瘤、表皮样囊肿、颅咽管瘤、脊索瘤、脑室内肿瘤。

开展的技术内容主要是颅底内镜、脑室脑池内镜,而脊髓脊柱内镜开展的相对较少。

近来无论是从手术例数,还是手术效果上都有明显的提高。

学术上,1998年至2008年的10年间,我国共发表神经内镜相关的中文论文581篇,英文论文17篇。

年发表文章的数量逐年增长。

文章的内容以学术论文为主占63%,其他为解剖、综述、基础研究等。

在近l0年中,全国性神经内镜技术各种培训班、研讨会平均每年都有1-2次,省或区域性的有2-4次,培训内容包括了技能训练、理论授课、现场手术演示等,充分发挥了近距离、互动式学术交流的优势。

强化国际间交流,促进了神经内镜技术发展的先进性。

近l0年间在神经内镜方面的国际间交流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都有以学习班、学术会议等形式请来进行学术交流的国际学者,包括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

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神经内镜是一种可以通过身体的自然孔道或小切口进入到脑部或脊髓的神经外科技术。

它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神经内镜手术:神经内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通过神经内镜可以观察和操作脑部或脊髓的病变,例如肿瘤、囊肿、血管畸形等。

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神经内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并且可以提供更精确的操作。

2. 神经内镜引导下的神经核心技术:神经内镜可以在神经网络的深处进行引导,帮助医生定位和病变神经组织,例如深部脑结构的病变和神经核团的刺激。

这种技术对于治疗帕金森病、焦虑症和强迫症等神经系统疾病非常有帮助。

3. 血管造影:神经内镜可用于对脑动脉和脑静脉进行造影,帮助医生准确观察血管的情况。

这对于诊断和治疗脑动脉瘤或脑血管疾病非常重要。

4. 神经内镜下神经调节:神经内镜可以通过电刺激或光刺激等方式对神经进行调节,以达到治疗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效果。

例如,对于焦虑症患者,可以通过神经内镜下的副交感神经刺激来缓解症状。

总体而言,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为医生提供了更精确和微创的手术方法,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中国神经外科颅底内镜临床应用技术专家共识作者:张亚卓来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日期:2015-05-04导读近10余年来,神经内镜技术发展迅速,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基本覆盖了神经外科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神经外科医师的有力工具。

其中,颅底内镜技术发展尤为迅速。

关键字:神经外科颅底内镜临床应用技术专家共识|神经内镜|内镜手术|颅底重建|神经导航系统一、前言近10余年来,神经内镜技术发展迅速,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基本覆盖了神经外科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神经外科医师的有力工具。

其中,颅底内镜技术发展尤为迅速。

颅底病变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重要结构繁多,又涉及多学科领域,是神经外科手术中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之一。

神经内镜技术以其视野广阔、成像清晰、手术创伤小、病变处理彻底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起源或侵及颅底的各种病变的治疗。

随着神经影像、神经监测和神经导航等神经外科新技术的发展,高速磨钻、激光、超吸、支持臂等新设备的改进,颅底内镜手术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适应证进一步拓宽。

国内颅底内镜技术发展水平目前并不均衡,技术水平差异较大。

颅底内镜手术技术临床应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具体技术的应用方面没有统一标准,多以经验治疗为主,缺乏循证医学的指导。

所以,有必要制订有关颅底内镜手术技术的专家共识,规范和指导颅底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为此,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内镜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中国神经外科颅底内镜技术I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供广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

本共识有机结合了基于专家临床经验的临床指南和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循证指南两者的优点有机结合,在广泛收集专家组临床经验、临床证据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并根据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制定了颅底内镜诊疗相关技术的临床指导意见。

共识制定参照了世界卫生组织的WHO指南编写和AGREE II发展的临床指南编写方法学原则,首先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内镜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神经内镜与微创专业技术全国考评委员会会商确定共识编写组的组长和副组长人选,然后邀请全国知名的颅底内镜技术专家,以及神经外科专家、统计学专家、学者组成共识编写组。

编写时首先提出临床问题,然后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确定检索手段、关键词检索国内外的文献证据,收集共识推荐意见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

按GRA DE证据质量分级评价证据质量,按证据级别评价各项研究结果在相关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最终明确其对共识的指导意义,达成推荐级别,并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制定本共识。

二、概述颅底内镜手术技术是指在颅底手术过程中使用了内镜设备对病变进行观察和操作,包括单纯内镜手术技术和内镜联合显微镜手术技术两类。

(一共识的目的依据专家共识和循证医学证据,明确颅底内镜技术临床应用的适应证、禁忌证,针对不同种类病变的特点制定相对标准化的技术步骤,关注常见并发症的处理,规范和推广颅底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二共识针对的疾病适合颅底内镜手术技术处理的各种颅底部位的疾病,如颅底创伤、肿瘤、血管病变、先天异常和炎性病灶等。

(三共识适用的对象掌握颅底内镜技术的神经外科医生(四共识编写过程1. 文献检索和证据分级:由文献评价小组根据专家组提出的临床问题进行文献检索和证据分级。

(1检索国内外近10年的文献证据,包括MEDLINE、EMBASE、CINA HL、Cochrane 图书馆和DARE数据库。

(2由文献评价小组按照GRADE证据质量分级对论文进行评价,应用G RADEpro软件生成证据概要表和结果总结表。

(3证据的合成和推荐意见的产生,通过电子邮件将每条推荐意见和相关证据发送给共识专家组各个成员,由其独立完成投票并说明理由,再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返回。

由工作秘书整理后将初步结果匿名提交评估员,由其进行综合整理,然后再反馈给各位专家,请他们重新考虑后再次提出意见。

经过几轮反馈过程,专家意见基本趋向一致。

如意见仍有分歧则进行现场讨论并在会议上进行第二轮投票,此过程重复进行,直到达成共识。

2. 共识修订:共识草案将在网站 org上公示并征集意见,同时在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内镜专家委员会年会上讨论共识初稿,根据意见进行共识的修订。

正式共识将根据新证据每两年修订一次,在此期间共识的任何改进将在网站注明。

(五本共识局限性共识的证据分级和推荐意见是基于当前公开发表的文献和资料,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

三、颅底内镜技术处理的病变颅底内镜技术处理的病变包括起源或侵及颅底的的各种病变,如肿瘤、创伤、血管病变、先天异常和炎性病灶等(表1。

四、颅底内镜技术手术设备和器械(一基本设备1. 神经内镜系统:神经内镜系统主要由镜体、光源、摄像系统及图像记录装置等部分构成。

2. 内镜器械:包括不同直径和角度的吸引器;不同长度的剥离子;不同角度和大小的鼻窦钳、活检钳、取瘤钳和刮匙、刮圈;不同长度和角度的叉式和枪式双极电凝;不同长度和角度的剪刀;适合经鼻经口使用磨钻等。

(二辅助设备包括神经导航系统、超声探测仪、血流探测仪、电生理监测仪、激光刀、超声吸引等。

1. 影像导航:推荐应用神经导航,以利术中重要结构和病变的判断,因内镜颅底外科手术中操作空间狭小,病变位置深在,而常用的解剖标志常存在个体间的变异,应用神经导航技术的意义在于可以准确显示术野所处的三维空间的位置,精确定位术野邻近的重要结构,并辅助术者确认病灶及其与周围的空间关系。

2. 术中超声:神经导航辅助内镜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影像漂移,可辅助应用术中B 超和多普勒血管超声探测仪予以纠正,B超可以提供病变的形态、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等关键信息。

与导航相比,B超提供实时图像,不存在漂移的现象。

但经鼻手术和经锁孔手术的超声探头直径较细,成像质量较差。

术中多普勒操作简单、方便,对于血管的判断非常有用,尤其是当血管被病变包绕或推挤移位时,根据探测到的血流速度和位置,可准确定位大动脉和静脉窦的位置,有效避免导航漂移或系统误差的影响。

3. 神经生理监测设备:神经生理监测可实时评估神经功能,监测与评价神经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指导手术医师操作。

监测手段包括诱发电位、肌电图及脑电图等。

诱发电位监测包括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等。

肌电图广泛用于颅底手术中Ⅲ、V、Ⅵ、Ⅶ、X、Ⅺ或者Ⅻ脑神经监测。

4. 高速磨钻:用于内镜经鼻和经口颅底手术磨除颅底骨质,也用于生成锁孔骨窗和磨除颅骨内骨性结构,例如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磨除内听道后壁。

对于内镜颅底手术,高性能的微钻以及其平稳操控性极为关键。

微钻手柄要求为细长,从而能够在钻头工作时提供良好的视野,能看到前方的金刚砂钻头。

可选配的手柄有直型和弯型,手柄的长度也有多种选择,以便在各种不同颅底手术时到达深部并在一定的术野中完成微小和精巧的钻磨功能。

5. 激光和超声外科吸引器:质地硬韧的肿瘤可应用超吸、激光等辅助设备切除肿瘤,明显提高手术效率和手术安全性。

6. 支持臂:用于术中牢靠的固定内镜,免除术者枯燥、易疲劳的持镜工作,术者双手操作时更稳定灵活。

目前国内常用的支持臂分为机械臂和气动臂两类。

前者灵活性、稳定性较差,但价格相对便宜。

气动支持臂由球状轴承关节构成,既灵活,又稳定可靠,但较笨重,且价格昂贵。

7. 冲洗泵:包括蠕动泵和离心泵两种,以前者应用居多,配合冲洗鞘管或冲洗通道保持术野清晰。

五、标准手术方式(一内镜经鼻腔、口腔手术1. 经鼻腔一蝶窦入路:此入路多用于治疗垂体腺瘤、Rathke囊肿、颅咽管瘤等鞍区病变,因蝶窦处于颅底中心位置,所以该入路是多种术式开始的位置。

可根据病变位置选择单侧或双侧鼻孔入路。

在内镜进入鼻腔后,扩张中鼻甲和鼻中隔间手术通道,确定蝶窦开口。

磨钻磨除蝶窦前壁骨质和骨性鼻中隔后部,开放蝶窦腔。

去除蝶窦间隔,显露鞍底,确认两侧颈内动脉隆起和鞍底一斜坡凹陷,确认视神经管和视神经管一颈内动脉隐窝。

磨除鞍底骨质,显露鞍底硬膜,切开硬膜处理病变。

2. 经鼻腔一蝶窦一鞍结节/平台入路:主要用于侵犯到鞍上的垂体腺瘤、鞍结节脑膜瘤和某些颅咽管瘤等鞍上病变的处理。

鼻腔和鼻窦内操作大部同经鼻腔一蝶窦入路,不同之处如下:(1切除中鼻甲扩大显露,保留带蒂鼻中隔黏膜瓣用于颅底重建。

(2磨除部分后组筛窦气房,形成前方到蝶骨平台和筛骨交界,后方到斜坡凹陷,两侧到蝶窦侧壁的颅底手术空间。

(3磨除上半部分鞍底、鞍结节、蝶骨平台,向两侧磨除MOCR和鞍旁两侧颈内动脉管表面部分骨质,切开鞍底和/或鞍结节硬膜处理病变。

3. 经鼻腔一蝶窦一筛板入路:主要用于嗅沟脑膜瘤、侵犯前颅底脊索瘤等前颅底病变的切除。

鼻腔及鼻窦操作大部同经鼻腔一蝶窦入路,不同之处如下:(1切除双侧上、中鼻甲,行右侧鼻中隔带蒂黏膜瓣用于颅底重建。

(2切除附着于前颅底的鼻中隔上半部分(从额窦到蝶窦下壁,向前切除全部前、中、后组筛窦气房,向两侧磨除筛窦气房到纸样板。

形成前方到额窦,后方到斜坡凹陷,两侧到纸样板(眼眶内壁、中间是筛板、筛顶、蝶骨平台、鞍结节、鞍底的前颅底手术通道。

(3磨除蝶骨平台、鞍结节、残余筛窦气房、筛板、筛顶骨质,去除鸡冠骨质。

磨除部分眼眶内侧壁骨质以增加两侧牵拉范围和手术空间。

电凝切断筛前、后动脉。

显露前方到额窦,后方到鞍底前方,两侧到眼眶内壁的前颅底硬膜区域。

剪开硬膜,处理病变。

4. 经鼻腔一蝶窦一斜坡入路:主要用于斜坡脊索瘤、岩斜脑膜瘤等斜坡病变的切除。

鼻腔及蝶窦操作大部同经鼻腔一蝶窦人路。

不同之处如下:(1切除右侧中鼻甲,做右侧鼻中隔带蒂黏膜瓣。

(2去除所有附着于蝶窦下壁的残余犁骨,确定翼管开口和翼管动脉、翼管神经,在翼管内侧,向下后方磨除蝶窦底壁,直至颈内动脉转折处。

(3对于上斜坡病变,磨除鞍底、斜坡凹陷、病变侧鞍旁和斜坡旁颈内动脉管表面骨质后,抬起垂体,去除鞍背骨质和病变侧颈内动脉管后壁骨质,继续去除斜坡骨质显露硬膜。

范围包括鞍底、鞍旁颈内动脉、斜坡旁颈内动脉、斜坡硬膜。

在病变侧斜坡旁颈内动脉内侧切开硬膜。

(4对于中、下斜坡病变,去除翼管水平以上的双侧颈动脉管之间的斜坡骨质;切开并剥离鼻咽部黏膜,磨除下斜坡骨质,显露斜坡硬膜,切开硬膜切除硬膜下病变。

5. 经鼻腔一枕骨大孔/颅颈交界入路:主要用于枕骨大孔区病变,如脑膜瘤等的切除。

基本步骤同4中的下斜坡人路,不同之处是由下斜坡进一步向下方扩展。

切开并剥离鼻咽部黏膜,磨除斜坡骨质,向外侧至咽鼓管内侧。

6. 经鼻腔一海绵窦入路:适用于起源于或侵入海绵窦的病变的处理,这些病变包括垂体腺瘤、脊索瘤、神经鞘瘤、脑膜瘤等。

在经鼻腔一蝶窦入路的基础上向外侧扩展,充分显露蝶窦侧壁。

切除中、上鼻甲和前中组筛窦。

向内磨除蝶窦底壁直至翼管,磨除翼管和三叉神经上颌支(V2之间的骨质,上方磨除外侧视神经一颈内动脉隐窝(OCR骨质,侧方磨除鞍旁颈内动脉管骨质,根据需要可向内侧移位颈内动脉改善显露,从颈内动脉(ICA前膝(内侧到V2(外侧切开硬脑膜后可到达下海绵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