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采用儒家、法家作为治国主张而不采用墨家、道家
墨子的思想精髓,和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
墨子的思想精髓,和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
01在我国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有七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们被誉为“先秦七子”,包括: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墨子。
前面我们分别介绍了其他六位先秦思想家,如果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翻看“小播读书”之前发布的“100位思想家系列”文章。
说到中国古代思想,儒家和道家是两个主要思想流派。
孔子、孟子和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儒家思想以“仁义”为核心,到了孟子的时代,发展出了“仁义礼智”这四端,也就是四种高尚的品德。
到了荀子时代,在孟子的性善论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
而且荀子在孔孟的“礼”基础上增加了“法”的思想,在儒家理想主义思想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现实主义色彩。
而道家思想的三个阶段,分别是杨朱、老子和庄子。
杨朱的代表思想是“贵己,轻物”,也就是认为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这可以认为是一种“利己主义”的思想。
到了老子开创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提出“道法自然”,在治国思想上主张“无为而治”。
而到了庄子时代,他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
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
他提出了顺应天道,摒弃人为的思想理念。
儒家和道家思想虽然影响了中华文明数千年,但在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墨家和儒家其实一样享有盛名,当时就有“非儒即墨”是说法,当时墨家的影响并不亚于儒家。
而且墨家的开创者墨子也是第一个公开反对儒家思想的人。
那他们的争论焦点是什么呢?02“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兼爱”则是墨家思想的精髓。
虽然仁义和兼爱都是一种利他主义的思想。
但墨家的“兼爱”层次甚至比儒家更高。
因为,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异,无等级的爱;而儒家主张的是有差异,有等级的爱,这是他们的根本分歧。
历史上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经常和墨子辩论。
孟子说:“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意思是对于兄第之子的爱,要大于对邻居之子的爱。
试述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思想主张的不同点
试述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思想主张的不同点
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试述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思想主张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1)主张:儒:“仁政”。
以德治民,“民贵、君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墨: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清静无为、无为而治。
法: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胜于古代;实行改革,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实行法治。
(4分)
(2)原因:①代表阶级利益不同:儒家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赞成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变的社会变革}道家: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反对社会变革,对社会变革无能为力;墨家: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反对掠夺战争,反对奴隶主贵族的掠夺战争,反对奴隶主贵族的奢侈与残暴行为,主张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友爱。
(4分)②对人民的态度不同:儒家;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主张体恤民力.实行仁政;法家:无视民力,主张用严刑酷法镇压人民;墨家:同情人民,主张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友爱。
(4分)
(3)产生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仁政”成为汉、唐初期统治者施政的理论依据。
法家思想为秦始皇采用,成为建立封建主专制的理论依据。
道家的“无为而治”的主张.为汉、唐统治者所采用,实行与民休息政策。
墨家的思想和主张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酷爱和平、热爱科学、礼让谦恭的传统美德。
(4分)。
终于知道为何墨家思想不敌儒家、道家思想
终于知道为何墨家思想不敌儒家、道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光历史记载数得上名字的就有189家。
而四库全书记载有上千家,但是最后只有12家发展成了学派。
分别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而这些后来只有儒家和道家在中国流传了下来,其他的只有一些零星记载。
看过《秦时明月》这部动漫的人都知道,墨家在那时是很强大的。
可为什么后来没有了呢?1.思想上的冲突战国时代是一个你争我夺的时代,大家都在抢地盘,中国还没有统一。
而墨家提倡兼爱、非攻,这个不符合统治者的思想,统治者需要的是治理国家,抢占更多的地盘。
墨家提倡艰苦训练和严格的纪律,不是很多人都能坚守的,还收兼爱的思想,在哪个混乱的战国时代,很少有人能做到。
2.服务阶层不同没有任何一种思想提出来可以为所有的阶级人民服务,儒家和道家也不例外。
儒家提倡的思想是为广大社会中下层人民服务的,是一种君子之学,在统治者眼里可以用来统治约束中下层人士,可以很好的治理老百姓。
而道家思想则是有关于圣贤的学说,是针对成功的人士、高层管理者,为成功人士服务的,讲究的是约束自身,修养自身的学说。
墨家学说则是针对小生产者,主要为社会的下层人民服务,而小生产者人数比较少,主要是一些技工,队伍不太集中,最终没有在当时的时代产生相应的阶级。
3.后世政策的影响,不符合统治者的利益汉武帝时期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导致其他家的思想式微。
而后世的统治者大都选择了内(儒家)圣外(道家)王。
而最关键的是墨家的思想,不符合统治者的利益。
比如墨家所提倡的兼爱,就是平等之爱,没有阶级上的差别,放到现代就是人人平等的意思。
统治者都是代表的是天,和普通的老百姓是不一样,那么墨家思想提倡人人平等,就会不利于统治者巩固阶级利益。
而墨家的代表墨翟是工匠的代表,更多的是战术技术上的使用比较多一点,而不是统治国家。
所以墨家才没有成为儒家、道家那样的思想,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墨家与儒家、道家共同构成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为何没落?
墨家与儒家、道家共同构成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为何没落?墨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与儒家学派、道家学派共同构成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
韩非子称儒、墨二学派为“世之显学”,在其著作《显学》道:“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儒家学派代表孟子也有语曰“天下之言,不归杨(指杨朱,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则归墨”。
由此可见,墨家学派在当时的社会上处于热点的、显赫一时的学派。
但墨家学派的辉煌如同白驹过隙,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墨家学派匆匆消失,连也未能司马迁对还原墨家学派辉煌的历史,诸子百家唯独墨子没有单写列传。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文末寥寥几笔提及墨子”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简短模糊的二十四字,就是司马迁对墨子一生的概括。
墨家思想概述墨家思想观点统分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十项。
所谓“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通过不分等级、亲疏爱天下人而达到互爱互助。
所谓“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但对于正义的战争,墨子是支持的,称其为“诛”。
所谓“尚贤”,就是选举推荐崇尚贤能之才。
春秋末期时局动荡,世袭贵族因腐朽无能而摇摇欲坠,加上大诸侯对分封制的敌意、民间对不平等旧制度的抗争,民众对重新推举肉食者的意愿强烈。
所谓“尚同”,是在尚贤的基础上,推选贤仁之士。
主张下位者逐层服从上位者。
“天志”一词出自《墨子·天志上》,曰:“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
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圜。
”墨子借“天志”强调法规要公平公正,并且要按规办事作。
所谓“明鬼”,则是墨子希望借鬼神之说使君主有所畏惧;人在明处做,鬼神在暗处观察。
《墨子·明鬼》言“虽有深溪博林、幽涧无人之所,施行不可以不董,见有鬼神视之”。
所谓“非命”,墨子认为不存在被设定好的人生命运;儒家认为人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而墨家正好与儒家这种“从命”的主张相反,认为人的生死富贵皆出于偶然、出于人自作。
易中天认为,儒、墨、道、法四家的治国观点各有特色
易中天认为,儒、墨、道、法四家的治国观点各有特色
观点:儒、墨、道、法治国观点各有特色
易中天认为,儒、墨、道、法四家的治国观点各有特色,都有值得汲取的长处。
例如儒家的治国观点是礼治,即用伦理来管理国家,其原则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但道德是软控制,只能律己,不能律人,否则就成为杀人的工具。
墨家人治,主张贤人治国,选最圣明的人做天子,次圣明的人做诸侯,以此类推到大夫等。
这是一种精英统治模式,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当时为世袭制度,不能保证最圣明的人的子孙仍然圣明。
而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救、不治。
法家观点两面三刀,既赞成无为而治,又主张人不治法来治。
这里的法是王法,与今天的法有本质不同,法家治国方法可以表述为“两面三刀”。
两面就是赏和罚,三刀就是权势、手段和法。
易中天表示,“儒家思想好比一剂良药,它对预防道德沦丧、不讲信用等问题的发生确实有帮助。
”
先秦诸子的思想,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有什么借鉴作用?易中天认为,真正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要靠科学、民主、法治。
现代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千城一面、环境污染等现象,儒家方案起不了作用,相反,道家方案不失为一剂发展良方。
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
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诸子百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流派。
这个流派包括了众多不同的思想家和学派,每一个都有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本文将讨论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之处。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提倡仁爱、孝道和忠诚。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谐,主张“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
道家注重内观和个人修养,强调减少欲望和功利主义。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无私,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宽容、公正和和平。
墨子提出了“非攻”和“亲亲”两个主张,力图消除社会矛盾和促进和谐。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注重法律和秩序,主张严格的法治。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性本恶,只有严厉的法律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中得到广泛应用。
五、兵家思想兵家思想主要关注战争和军事战略。
孙子是兵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孙子兵法》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文化典籍之一。
兵家思想追求胜利和战略优势,注重计谋和智慧。
六、名家思想名家思想注重辩论和言论自由,主张以智慧和才能来评判个人和事物。
公孙龙是名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强调言辞的影响力和知识的重要性。
名家思想在古代的政治和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七、纵横家思想纵横家思想追求权谋和政治智慧,主张灵活应变和多样化。
鬼谷子是纵横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强调战略和计谋的重要性。
纵横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重要影响。
总结起来,诸子百家思想在许多方面存在异同。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和伦理,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和个人修养,墨家思想注重兼爱和无私,法家思想注重法律和秩序,兵家思想注重战争和战略,名家思想注重辩论和智慧,纵横家思想注重权谋和灵活应变。
为什么中国古代选择儒家学说而不选择法家的学说
为什么中国古代选择儒家学说而不选择法家的学说?法家、儒家都得到了推广。
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就一直推行法家的治国理念。
直到汉朝汉初采用黄老之术。
也就是道家学说。
与民休息。
采用轻徭薄赋,尽量少发动战争。
于是才有了文景之治。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开始变道术为儒术,重用儒生治国。
但是并未独尊儒术。
所谓独尊儒术,只是后世的曲解。
就如同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
秦始皇实际上并未坑儒,他坑的是方士。
汉武帝也一样,他并未让儒术一统天下,他只是在选拔官员的时候更多地从儒生中选拔。
当然,儒生更容易被选拔为官员,于是民间自然就兴儒术。
实际上汉朝以及其后的各个王朝都是内法外儒。
或者可以说是“王霸并用”。
王道即儒术,霸道即为法术(法家学说)。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体系中一直是儒法并用。
统治者即帝王用法术,而所选拔的官员用儒术。
历来如此。
大概只有王莽的新朝有些例外。
他是从里到外都用儒术。
结果有目共睹。
中国儒法并用倒也不是什么心口不一,只是各有分工罢了。
因为帝王术是怎么回事谁都知道。
而且帝王大位早已确定,谁也不抱着当帝王的心思,于是大家都老老实实地学儒术。
而帝王在其幼年读书的时候,反倒不只学儒术,还要涉猎帝王术(即法家学说)。
因为儒术可以使人向善,可以提高人的自身修养。
而法家学说则可以防止人为恶。
帝王当然要官员心地善良。
而作为最高统治者却不得不防人为恶,不利于社稷。
儒法并用,从实用角度出发,是中国古代统治文化的一大特色。
实际上从治国来讲单用儒术不行。
因为儒家学说虽然可以使人向善,但是也最容易制造伪君子。
有时候看看曾参的言行总觉得他是在作秀。
至于法家学说虽然可以防人为恶。
但是却也使人互相算计互相明争暗斗。
或者用儒家的话说就是使人变得无耻。
就像秦末人与人之间处处算计,处处阴谋。
法家并不是今天所谓的以法治国。
它实际上强调的是帝王术——法、术、势并用。
法家的法与今天的法律还是不同的。
楼主最好读一读韩非的《韩非子》这样会更好的了解法家。
[精品]比较儒,墨,道,法思想
[精品]比较儒,墨,道,法思想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墨、道、法四种思想是最重要的四种思想流派。
它们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来比较一下这四种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认为“仁”是最重要的品德,要把仁放在心中,做事情要以仁为核心,推行“以德治国”的思想,要以善为本,以仁为道,重视道德修养。
儒家思想也强调家庭伦理和传统礼仪,强调人的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
相比之下,墨家思想则提倡普遍的爱,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得到同样的关爱。
墨家思想追求“兼爱”,不论是亲人还是陌生人,都要待之以同等的爱心。
墨家思想也强调智慧和实践,认为人的行为应该基于理性思考和实际考量,要有创造性和实践性。
与儒、墨两家不同,道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心自省,认为人的行为和生活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进行,通过深入自己的内心,达到对于自然和人生真谛的认识。
道家思想注重无为而治,不追求功利,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的法则,主张个人无为而治的态度。
法家思想则更加注重政治、法律和制度,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认为人性本恶,如果没有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人类,社会会陷入混乱。
法家思想追求实效和利益,主张以权谋取利益,推行“法制”、“罚吏”、“韬略”等思想,是一种重实用性、功利性很强的思想。
综上所述,儒、墨、道、法四种思想流派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规范,墨家思想则提倡平等和普遍爱,道家思想则注重自然、无为和内省,而法家思想则更加注重政治、法律和制度。
这四种思想流派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也为当今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法家、墨家、道家和儒家哪家强?看看汉武帝独尊儒术就知道了
法家、墨家、道家和儒家哪家强?看看汉武帝独尊儒术就知道了图片来自网络公元前500年的世界被称为轴心时代,印度的佛陀、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和中国的孔子、老子都在那个时代诞生,人类思想的天空从未如此璀璨。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有记载的学派有189家之多,百家争鸣名副其实。
但人们记住的无非法、墨、兵、儒、道、农、阴阳、小说、名、纵横、杂等十余家而已,其中又以道家、法家、墨家和儒家四派最为知名。
那么,这四家学派哪家的思想最好最强?图片来自网络首先说到墨家,它的主张是兼爱非攻,墨家门徒往往非常节俭、严于律己、吃苦耐劳,和西方的清教徒或佛门苦行僧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后期分为两支,一支开始注重自然科学发明创造了不少东西,另一支就变成了社会上的游侠群体,在统治者眼里大概是反社会分子。
墨家是四家里面最先沉寂的,很多人认为原因是被儒家打压或墨家思想太过先进,其实①是因为墨家思想不切实际,兼爱非攻都很好,但太高远了。
②墨家思想不完善,所谓兼爱,爱是什么?就得有一整套主观精神标准也就是世界观人生观阐述,墨家思想却没有制定自己的标准,和在同一领域的儒家竞争败落是自然的事。
图片来自网络道家和儒家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两家思想,如果说儒家制定的是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道家阐述的就是世界观。
道家黄老在汉初曾经短暂成为统治学说,但道家的顺其自然和无为无所不为太玄乎了,作为个人世界观还可以,但要作为文明世界观或统治学说缺陷就太明显了。
什么是为什么是无为?怎么说怎么解释都可以,根本无法作为明确的治国理论,所以汉初短暂用黄老之术后就被弃之不用。
道教和其它世界的宗教相比思想深度广度都不差,但其它宗教三观都包圆了,中国的道教却只有世界观没有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作为宗教是无法推广出去的,儒家文明圈里朝鲜越南日本都学了儒家却不学道家便是因为如此。
图片来自网络四家学派里法家最另类,深度和广度都不如其它三家,但生命力却十分持久,以至于在清末儒家遭到嫌弃后甚至有了“外儒内法”或“儒皮法骨”这种荒谬的说法,甚至得到许多人赞同。
相传墨家为何不敌儒家、道家?是自身弱还是对手太强?
相传墨家为何不敌儒家、道家?是自身弱还是对手太强?达尔文进化论有个核心思想——适者生存,套用在墨家身上,就是不适合者淘汰。
墨家与儒家、道家一起,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重要的成员。
这三者中,道家创始人李耳(老子)和儒家开创者孔丘(孔子)是春秋时期同一辈份的,从思想成熟的先后上来说,因为有个孔子问道老子的典故,因此道家应该略早于儒家。
而墨家创始人墨翟(墨子)是战国人物,先期从学于儒家,后因思想分歧才独立出来创建墨家。
墨家的核心思想包括兼爱、非攻、非乐、尚贤、节用、节葬等。
在战国诸侯争霸力求一统的时代,想要各诸侯王采纳“非攻”,放弃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实现普天下人民间的无差别“兼爱”,从现实角度上来看,几乎没有可能,这从历史的发展轨迹上也论证了墨家思想的不合时宜。
还有节用、节葬思想,就是勤俭节约,实行薄葬,当时的统治阶级肯定也不会感兴趣。
另外,墨家本身所具有的小团体凝聚力,也是上层建筑所忌讳和防范的。
至于“非乐”取消音乐,毕竟当时还是周朝的天下,虽然礼崩乐坏,但是祖制还得保留的。
这样看来,墨家思想真的不受各诸侯国的待见。
换而言之,就是不适合者淘汰。
再看道家,在西汉以前,虽不是热门思想,但也是平稳发展,未遭受大的破坏。
尤其到了西汉建立之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采取法家治国而迅速亡国的前车之鉴,毅然废弃法家,转而采用道家思想治国,无为而治,使得国家和人民得以休养生息,韬光养晦,国力逐步增强。
应该说,从西汉建立至汉武帝前期,是道家历史上最为风光也是发挥社会作用最大的时期。
直到汉武帝开始采用儒家治国,道家才逐步退出社会主流思想之列,转而向道教发展,重新找到适合自身生存的方式。
在墨家、道家和儒家三者当中,最成功的思想流派当然是儒家。
虽然在秦朝一代,由于法儒之争,儒家最终被压制,好在秦朝短暂,仅二世便灭亡。
在西汉建立初期,汉高祖刘邦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就已经看到儒家在礼法上的魅力。
到了汉武帝时期,武帝采取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正式成为国家正统思想达两千年之久。
浅谈儒法道墨教育思想的异同
浅谈儒法道墨教育思想的异同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浅谈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异同摘要:儒、墨、道、法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适应当时社会的思想,分别由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创立并得到发展。
一定的社会孕育一定的思想,且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和必然的不同点。
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法,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作用来阐述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儒、法、墨、道的教育思想;比较异同一、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相同点(一)从产生背景来看,儒、墨、道、法家的思想都是在社会动荡且四分五裂的春秋和战国时期产生的;(二)从内容来看,这些思想无疑都是孔子以及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及庄子,和韩非子的对治理国家的各自的态度;(三)从产生的作用来看,都是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不同点(一)关于教育目的:1、儒家:孔子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推行其政治主张,在政治上主张举贤才,在教育上主张培养“君子”“圣人”“贤人”或“君子儒”“大丈夫”“大儒”等,着力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主,能为实现德治、仁政、礼治的理想而奋斗的人才。
2、墨家: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主张培养“兼士”“义侠”等,认为要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培养能“以兼易别”的“兼士”,才能建立一个“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公平合理”社会。
3、道家:主张培养“上士”“隐君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即回到自然中去,过者“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方能体悟自然之道。
4、法家:主张培养“耕战之士”或“智世能法之士”,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和墨家的“兼爱”等说教,也反对道家的“恍惚之言、恬淡之谈”。
要求教育也“服之以法”,以培养“法术之士”为教育目的。
秦汉前,儒墨道;唐宋后,儒释道,墨家为什么被取代了地位?
秦汉前,儒墨道;唐宋后,儒释道,墨家为什么被取代了地位?首先,墨家在后世消身匿迹,大抵是因为墨家拥护的阶级让它不适合在尊卑分明的封建社会长存。
其次,若以秦汉前的儒墨道变成唐宋后的儒释道来说,以此看成是“佛学思想”取代墨家思想,那么墨家思想被取代的原因,大抵就在于佛学以“出世”的态度淡化了阶级矛盾,而墨家却以“入世”的态度,激化了阶级矛盾。
需要明确的是,之所以先谈销声匿迹,再说取代,是因为我们还不能说谁取代了墨家,这里要议论佛学和墨家思想,所以才分两步议论。
1、墨家的“兼爱”思想维护底层劳动人民,这也让其不适合在尊卑分明的封建社会长存墨家思想最突出的思想要点就在于其“兼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喊出了先秦时期劳动人民的心声。
其实墨家之“兼爱”思想的提出,也有其必然性。
因为墨家的成员,包括墨翟,都属于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他们大多都是手工艺人,而墨翟更是不可多得的能工巧匠。
但是,即便他们有出色的手艺,但是却因为社会地位低而受到压迫。
深谙“压迫”下劳动人民痛苦的墨子,继而提出了“兼爱”思想。
而墨家之“兼爱”思想主要就建立在“人之爱有等差”上的,从墨翟的思想,我们不难推理出墨家所提倡的“兼爱”,是将天下人都当成自己的亲人来爱护,而且要“无差别”去爱。
也就是说,和“别人”相比,人们不能更加爱自己的亲人。
或者说得明白些,墨家之“兼爱”不是针对人之“不相爱”提出的,而是针对“人对不同的人给予的爱之程度有深有浅”这一现象提出的。
墨子之“兼爱”思想,在先秦时期大抵是会受到无数劳动者拥护的,而在先秦乱世之劳动者数量多,同时乱世时期贵族阶级的权利还不太稳定。
所以,战国时期出现“墨翟之言盈天下”的盛况也不足为奇。
但是,且不说墨家别的思想,其“兼爱”思想,就与古代封建社会贵族阶级之利益诉求背道而驰。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墨家在后世渐渐消失的原因大抵是因为墨家代表劳动人民的愿望,它维护的阶级之利益,让它不适合在尊卑分明的封建社会长存。
儒道之争
儒道之争一:隐士哲学家儒道之争,也可以说是儒、墨、道三家之争。
因为儒墨两家的分歧,主要在仁爱与兼爱。
但仁爱也好,兼爱也罢,总之是要做点什么。
实际上,墨子虽然与孔子对着干、拧着来,出发点可都是关心天下兴亡,也都愿意为此殚精竭虑,奔走呼号。
道家却无意于此。
他们虽有主张,却并不游说诸侯,也不设计方案。
即便发表意见,也多半是自说自话。
因为道家的主张是“无为”,也就是不做什么。
不但自己不做,也反对别人做。
他们的主张,是统治者也好,老百姓也好,都不要做。
这才有了儒道之争的焦点:有为,还是无为。
这是道家与儒家的分歧,也是他们与墨家的分歧。
也就是说,儒家和墨家都主张“有为”,分歧仅仅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
道家的主张,却是“不要做”。
这样看,道家与儒家、墨家的分歧,比儒墨之争的分歧更大。
问题是,儒墨两家为什么要做,道家为什么就不做呢?因为他们代表不同的士。
前面说过,墨家代表武士(或侠士),儒家代表文士(或儒士);墨家代表士的下层,儒家代表士的上层;墨家代表士的过去,儒家代表士的未来。
武士也好,文士也好;下层也好,上层也好;过去也好,未来也好,总归都要做事。
那么,不要做事的道家又代表谁?他们的思想又是谁的哲学?隐士。
道家是隐士的代表,道家思想是隐士的哲学。
什么是隐士?隐士是士的另类。
前面说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大体上都是“自由职业者”。
他们的工作,主要是给别人帮忙。
比方说,大夫的采邑,就是士来打理的。
这样的士,叫“家臣”(前面说到的阳货,就是季孙氏的家臣)。
另外,打仗,也要靠士。
这样的士,就是“战士”,也叫武士、甲士。
打仗要有人冲锋陷阵,也要有人出谋划策,还要有人拉帮结派合纵连横。
这样的士,就是“谋士”,也叫“策士”。
国家之间不但要打仗,也要谈判,要唇枪舌剑,折冲尊俎,得有人帮着说话。
这样的士,就是“辩士”。
天子、诸侯、大夫,都要占梦、算卦、看风水,要有人懂医懂药懂房中术。
这样的士,就是“方士”。
如果什么事情都没有呢?他们也得有人陪着吃喝玩乐闲聊天。
为什么采用儒家、法家作为治国主张而不采用墨家、道家
法家的治国主张
不现今的“ 依法治 国” 方略相 比, 古代的“ 以法治国” 思想 不之存在 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 , 主客体丌同 。由于在我国长期宣扬的是“ 皇权至上” 的思想 , 国 家 的最 高权 力掌握在皇帝 的手丨 , 这就 决定 r “ 以法 治国” 的主体是皇帝、 君 主、 当权者 。他们认为江山社稷臣 民均属于他们丧人 , 应由他们任意处 置 。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则无仔何权利可盲 , 完全由统 治者丧人 来决定他们的命运 , 这也就决定 了“ 平民百姓” 阶层构成 了“ 以法治 国” 的客体。而 目前实行的“ 依法治 国” 方 略则存在着明显的丌 同。根据党 的 十五大报告对于“ 依法冶 国” 的解释 。“ 依法治 国” 的主体是广 大人民群 众 , 客体 是国家的各项 工作 , 主要是国家事务 、 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并 丏明确指出实行 “ 依法治 国”的头等重要 的大事就是依 法治权 、 依法 治 官 。 要求 当权 者首先受法律的约束 。 在法律 面前处于服从 即被动的地位。
法家的核心思想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 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 本目的是富国强兵。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 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 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
法家的治国主张
从 1 9 9 6 年起 , 我 国开始大力提倡“ 法治 ” 。在党的十五大上 , 确立 了“ 依法治国 , 建设社会 主义法 治国家” 的基本 治国方略 , 乊后又在九 届 人大二 次会议上将其纳入到了《 中华人 民共 和国宪法》 乊中。 党 的十 六大上再次提出 , 要把 依法 治国作为“ 党领 导人民治理 国家的基本方略” 。 法治思 想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 法家就 曾经提出过 “ 以法治国” 的思想。 古代“ 以法治国” 思想 的不断积淀 , 就为现今“ 依 法 治国” 方略的实践奠定 了基础。虽然“ 以法治 国” 与“ 依法治国” 、 古代 的“ 法 治” 与现代的“ 法治”有着本质 的区别 , 但是重温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 同样 有益亍现今 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
春秋战国: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有何弊端?“救世”却四处碰壁
春秋战国: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有何弊端?“救世”却四处碰壁如何“救世”一直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焦点话题,围绕着这一话题,诸子百家也展开了不少的争论,他们都在积极推广自身的学说,也在反驳和弥补其他学术的漏洞,企图寻找一种真正能够改变社会冲突和矛盾的方式,创造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的社会,也建立一种更加合适的社会秩序,让人们的生活能够变得更加美好。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和理想总是会有差距的,诸子百家的考虑很宽广,涉及的方面和领域也很多,思考的境界也比较深,从社会制度、治国形式到思想文化特点以及人们的行为认知,他们都有涉猎。
可是他们针对这些方面所提出来的学说,却并非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甚至在那个时代还总是被人们所排斥,虽然他们不停地周游列国,不断的推广学说,但最终能够被采纳的还是寥寥无几,很多君主甚至连表面遵奉都做不到,只是,这些被当时人们无比排斥的学说却在后世绽放了很多的光华。
诸子百家思想具有现实意义,却受到排斥比如说儒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主流学术,在历史社会的思想领域称霸了成百上千年;而道家的学说也多有应用,后世很多历史盛世都是在道家学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比如说文景之治。
墨家的观点,也是人们一直以来的理想,包括现代人还在追逐和崇尚墨家的观念和理论,尤其是他们的公平正义,无论是在哪一个时代都不过时。
法家则更不用说了,依法治国的理念是法家最先提出来的,在战国时代,法家的观念应用最广,虽然受到了很多的批判,也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但是法家的观念却可以称得上是最成功的。
直至现在,依法治国依旧是每一个国家都在应用的治国形式。
所以由此来看,诸子百家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可为什么在当时那个时代里,诸子百家的学说却受到了很多的排斥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诸子百家的学说应用在当时那个时代里,有哪些深入骨髓的弊端?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来逐个分析。
儒家:克己复礼,站在统治阶级角度儒家的观念是由阶级的理论堆积而成的,他们以孔子的克己复礼为核心,对于社会的阶级理念非常的看重,包括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其实都是儒家学说用来维护阶级制度和观念的一种形式而已。
为何历史会以儒家思想为主,而非法家?
为何历史会以儒家思想为主,而非法家?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异同。
儒家,又称儒学,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春秋时期。
儒家的创始人是圣人孔子,孔子继承夏商周三代礼乐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儒家到汉朝后,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明确了皇权至上,加强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
统治时期的正统思想。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各个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在对儒家思想进行完善的时候,都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学说论证皇权至上的观点。
宋朝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更是将儒家思想维护皇权的目的体现的淋漓尽致。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一直被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所接受,就在儒家的思想能维护其统治。
法家,是战国末期韩非子总结了前人,如过管仲、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等人的学说,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从创立之处,一直贯彻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这些都是法家的政治口号。
在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加强自身统治,一直在强调皇权至上,君权神授等观点,儒家的学说正好应运而生,得到统治阶层的认可。
法家的以法治国的思想,只有在王朝初创的时期才被统治者接受,在皇权稳固的时候,法家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层的特权统治,肯定会被封建统治者抛弃。
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其中精华的部分都对现代社会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在回顾儒、法乃至于其他古代学派时,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取舍的学习才对。
为什么采用儒家、法家作为治国主张而不采用墨家、道家培训资料
儒家的治国主张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 , 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一直占据主流地位 。 而
儒• 家自始至终都将道德价值的实现看得高于一切 。 儒家不仅将道德价值视
为个体安身立命之本 , 而且还将道德秩序贯彻在管理国家和平治天下之中 。 在儒家看来 , 人伦道德虽然乃个人修身养性之事 , 但此个人修身养性之 事却是一切其它事业之根基 。 因此 , 国家若要富强 , 人民若要安乐 , 天 下若要太平 , 必以人伦道德为基石 , 这是治国安邦之本 , 经世济民之基 。 所以 , 道德不仅仅是个体做人成败的关键 ,而且也是国家兴亡之所系 。 这种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遂成就了中国人的政治成为一种伦理政治 ; 同时 , 也成就了中国人的伦理 , 成为了一种政治伦理 。 人伦道德与政道治道 , 在儒家实在难分彼此 。 它们相互依存 , 相互支撑 , 共同构成了儒家传统 政治谱系中的一大特色 , 并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政治几千年 。
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 的乐趣。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 量。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 5、正言若反
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大勇若怯,大 智若愚“
道家和儒家治国主张对比
法家的治国主张
其次 。 两者所依 的“ 法 ” 的性质及作用不同。“ 以法治国” 的“ 法 ” . 并 非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的法 , 而是地 主阶级利益的集 中体现 , 是用来 “ 治 民” 的工具。 我 国自秦始皇建立君 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制度后 , 皇帝便大 权独揽 , 言出法立 , 法 自君 出。西汉董仲舒在新 儒学中 , 则进一步神化 皇权 , 对“ 法 自君出” 作 了神 学论证 。既然 “ 法 自君 出” , 这也就决定 了“ 以法治 国” 的“ 法” 是代表当权者利蔬的法。 而“ 依法治 国” 所依 的 “ 法 ”是 宪法和法律 , 依法治 国的过程是使国家各方面工作在宪法和法律轨 道上健康有序运行的过程。 依法冶国要求 法律在 国家和社 会生活 中具有至商无 上 的地位 和普遍 的约束力 , 其 目的是为 了平 等地 、 毫无例外地保护和约束全 体社会成员 , 并使违法行为受到追究和制裁。需要指出的是 , 从依法 治国的角 度看 , 把法律视 为工具或手段 的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 错误的。这种论点 既降低 了法律的地位 , 不利于树立法律 的最高权威 , 又无从避 免当权者滥用 国家权力 , 甚 至还会 严重削弱法律的稳定性 和连续性 , 最终必将危及国家和 社会的长治久安 。
先秦儒道墨法四家的学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先秦儒道墨法四家的学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儒、道、墨、法四家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四个思想家学派,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那么这四个学派的学说分别有什么特点和异同呢?居士我慢慢为你分析。
我们可以依据他们在政治思想上的不同,将这四个学派大致分为两类,儒、道、法三家都提倡“无为”,可以算作一类,而墨家提倡有为,单独算作一类。
是的,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儒家和法家也都是提倡无为的。
首先我们来看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虽然现在我们提起道家就说“老庄”,但是老子和庄子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且直到魏晋时期人们才将老子和庄子放在一块儿说,在此之前人们说的是“黄老道家”。
老子的身份是周王室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加上国家档案馆馆长。
因此他能看到历朝历代的文件、史书、档案等等,自然在总结历朝盛衰兴亡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论,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老子的身份背景决定了这本书注定是一本写给君主看的政治书籍。
抛开《道德经》中形而上学的内容,可以将其精髓总结为四个字:无为而治。
《道德经》中经常提到“无为”,如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
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
老子说的“无为”是什么意思呢?无为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说不要妄为,不要肆意扩张自己的欲望,要顺应自然规律,辅助百姓自我发展而不加制约。
这样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国家也就不会混乱了。
老子的“无为而治”与西方十八世纪流行的一句口号暗合:“最懒惰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而老子早于西方一两千年就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真的是十分伟大。
不过老子并没有具体地说到底怎样才能“无为而治”,一切全靠人自己去体悟,因此就给儒家与法家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庄子是一位看管漆园的小吏,所以古书上说到漆园吏便是指庄子,也有种说法认为漆园是个地名。
但是不管怎么说,庄子都是个小吏,没有显赫的身份,不像老子那样在中央任职。
为什么儒家的仁政思想能取代杨朱理学与墨家学说
为什么儒家的仁政思想能取代杨朱理学与墨家学说短暂的光辉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构建文化的成型时代。
诸子百家中的儒家率先实现了突破,在文化的倾向性上做了追求现世的、个人内部的道德价值的路线选择。
但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孟子曾说过:'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可见当时杨朱学派和墨家的影响力的确大过儒家。
但为什么这两家学派在汉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只留下了短暂的光辉。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人物图我觉得杨朱理学的消亡在一定程度上与杨朱个人的性格与主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下面的示例中我们就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他认为人性的道德只是外物,人性本是如水,至于是清水还是浑水?这完全是由于自己本身的决定的。
而道德是社会强加于人身上的东西,不属于人本性就具有。
他很悲观的指出,既然道德是虚无的,那么应该如何探寻研究学问的方向,他的弟子仅仅从个人自身的方面进行探索,而没有放归自然与自然相结合来进行一定的探讨。
这些不符合时宜的社会理论大多都是杨朱所阐述的。
这种思想不利于汉代时期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所以他的思想也像墨家一样在两汉时代就是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为了更好的印证杨朱学说的合理性,汉代的文学家指出,杨朱学说的表面是尊重儒家的学说的以孝治天下而取代东周的礼乐制度。
实际上,该学说真正的作用是不利于汉朝社会的发展。
对于老子的主张的无为而治,杨朱理学则发展了老子这个思想,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早提倡个人主义思想学术的国家。
在战国时期杨朱学说的影响力非常大,孟子曾抱怨当时人们的言论不是拥护墨家学说,就是拥护杨朱的学说。
杨朱画像墨家和集体主义墨子晚于孔子。
面对礼崩乐坏、征伐战乱,孔子企图唤醒人们心中的道德价值,并回到道德实践的周代礼仪,即克己复礼。
而墨子则提出了不同于孔子的方案,是'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等比孔子的'克己复礼'更加多元、具体的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家的治国主张
其次 。 两者所依 的“ 法 ” 的性质及作用丌同。“ 以法治国” 的“ 法 ” . 并 非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的法 , 而是地 主阶级利益的集 丨体现 , 是用来 “ 治 民” 的工具。 我 国自秦始皇建立君 主与制的丨央集权 制度后 , 皇帝便大 权独揽 , 言出法立 , 法 自君 出。西汉董仲舒在新 儒学丨 , 则迚一步神化 皇权 , 对“ 法 自君出” 作 了神 学论证 。既然 “ 法 自君 出” , 这也就决定 了“ 以法治 国” 的“ 法” 是代表当权者利蔬的法。 而“ 依法治 国” 所依 的 “ 法 ”是 宪法和法律 , 依法治 国的过程是使国家各方面工作在宪法和法律轨 道上健康有序运行的过程。 依法冶国要求 法律在 国家和社 会生活 丨具有至商无 上 的地位 和普遍 的约束力 , 其 目的是为 了平 等地 、 毫无例外地保护和约束全 体社会成员 , 并使违法行为受到追究和制裁。需要指出的是 , 从依法 治国的角 度看 , 把法律视 为工具戒手段 的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 错误的。这种论点 既降低 了法律的地位 , 丌利于树立法律 的最高权威 , 又无从避 免当权者滥用 国家权力 , 甚 至还会 严重削弱法律的稳定性 和连续性 , 最终必将危人平等互助互爱。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 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 但从这些观点中不难发现, 它们都是围绕“兼爱”学说而展开 的。“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兼爱”即爱人如己, 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 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
儒家的治国主张
儒家既将道德与政治视为一体 , 以其重道德之思 路 , 必倡言 “德治” 。为政以德之思想可以说是儒 家政治实践中的根本观念 , 也是其德治的根本性纲领 。 为政以德就是强调以道德教化作为政治的手段 , 仁政 、 德治 、 仁民爱物 , 其实均是指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 , 以德治 、 仁政去获得民众的认可和拥护 , 并以此来 巩固政权 , 维护社会秩序 。
为什么采用儒家、法家作为治国主张 而不采用墨家、道家
儒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 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 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儒 家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把 握阴阳的大智慧,尤其讲变通,中是整全的,但我们无法同时 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变成了合理。当它大才合理的时候,这 个中就代表大,当它小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小,当它 极端才合理的时候,中就代表极端。中庸之道,就是如何找到 这个合理点,达到以虚控实的目的。仁义礼只是安人法,将心 比心平衡的方法。还有经权之道。
儒家的治国主张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 , 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一直占据主流地位 。 而 • 儒家自始至终都将道德价值的实现看得高于一切 。 儒家不仅将道德价值视 为个体安身立命之本 , 而且还将道德秩序贯彻在管理国家和平治天下之中 。 在儒家看来 , 人伦道德虽然乃个人修身养性之事 , 但此个人修身养性之事 却是一切其它事业之根基 。 因此 , 国家若要富强 , 人民若要安乐 , 天下 若要太平 , 必以人伦道德为基石 , 这是治国安邦之本 , 经世济民之基 。 所以 , 道德不仅仅是个体做人成败的关键 ,而且也是国家兴亡之所系 。 这 种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遂成就了中国人的政治成为一种伦理政治 ; 同时 , 也成就了中国人的伦理 , 成为了一种政治伦理 。 人伦道德与政道治道 , 在儒家实在难分彼此 。 它们相互依存 , 相互支撑 , 共同构成了儒家传统 政治谱系中的一大特色 , 并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政治几千年 。 儒家既将道德与政治视为一体 , 以其重道德之思路 , 必倡言 “德 治” 。为政以德之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政治实践中的根本观念 , 也是其德治 的根本性纲领 。 为政以德就是强调以道德教化作为政治的手段 , 仁政 、 德治 、 仁民爱物 , 其实均是指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 , 以德治 、 仁政去 获得民众的认可和拥护 , 并以此来巩固政权 , 维护社会秩序 。
法家的核心思想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 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 本目的是富国强兵。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 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 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
法家的治国主张
从 1 9 9 6 年起 , 我 国开始大力提倡“ 法治 ” 。在党的十五大上 , 确立 了“ 依法治国 , 建设社会 主义法 治国家” 的基本 治国方略 , 乊后又在九 届 人大二 次会议上将其纳入到了《 中华人 民共 和国宪法》 乊中。 党 的十 六大上再次提出 , 要把 依法 治国作为“ 党领 导人民治理 国家的基本方略” 。 法治思 想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 法家就 曾经提出过 “ 以法治国” 的思想。 古代“ 以法治国” 思想 的不断积淀 , 就为现今“ 依 法 治国” 方略的实践奠定 了基础。虽然“ 以法治 国” 与“ 依法治国” 、 古代 的“ 法 治” 与现代的“ 法治”有着本质 的区别 , 但是重温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 同样 有益亍现今 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
法家的治国主张
不现今的“ 依法治 国” 方略相 比, 古代的“ 以法治国” 思想 不之存在 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 , 主客体丌同 。由于在我国长期宣扬的是“ 皇权至上” 的思想 , 国 家 的最 高权 力掌握在皇帝 的手丨 , 这就 决定 r “ 以法 治国” 的主体是皇帝、 君 主、 当权者 。他们认为江山社稷臣 民均属于他们丧人 , 应由他们任意处 置 。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则无仔何权利可盲 , 完全由统 治者丧人 来决定他们的命运 , 这也就决定 了“ 平民百姓” 阶层构成 了“ 以法治 国” 的客体。而 目前实行的“ 依法治 国” 方 略则存在着明显的丌 同。根据党 的 十五大报告对于“ 依法冶 国” 的解释 。“ 依法治 国” 的主体是广 大人民群 众 , 客体 是国家的各项 工作 , 主要是国家事务 、 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并 丏明确指出实行 “ 依法治 国”的头等重要 的大事就是依 法治权 、 依法 治 官 。 要求 当权 者首先受法律的约束 。 在法律 面前处于服从 即被动的地位。
道家和儒家治国主张对比
儒家的政治倾向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为统治者出谋划策,积极入 丐,即在政治上不统治者持合作主义的立场。道家则相反:对现实政治 秩序持批判和否定的立场,不统治者持丌合作的立场。儒家也有自己的 政治理想,现实的政治秩序不儒家的政治理想有时是吻合的,这就是所 谓的“盛丐”(其实历史上符合儒家政治理想的盛丐极少,儒家往往美 化现实),这时儒家最卖力;但往往丌是吻合的,有时差距还很大,即 乱丐,这时儒家的基本立场是改造现实,积极救丐,孔子“知其丌可而 为之”就是这丧态度,如果实在无能为力,就要独善其身,耐心等待时 丐的好转,决丌捣乱,决丌做乱臣贼子(孟子是丧例外,他说:“天下 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他认为“汤放桀,武王伐纣” 是合理的,他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轼君也”——梁惠王下,意思 是,如果君主完全並失了合法性,即无道,推翻他是合理的)。道家则 从自己政治理想出发,认为现实的政治完全丌可取,但也丌谈改造,而 是完全的回避、坚决的丌合作和彻底的抛弃,敀道家有出丐倾向。
墨家与儒家治国主张对比
第二,在“尚贤”方面的对比。墨家的“尚贤”说是对血缘宗法 制度的挑战,反映了下层民众的利益。儒家讲“尚贤”,更多是限 制和服从于亲亲、尊尊的血缘宗法范围内的,反映了上层贵族的利 益,没有在根本上否定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墨子则把“尚贤”的 范围扩大到“农与工肆之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唯才是举, 反对任人唯亲,打破了血缘的束缚和世袭阶级的界限,反映了下层 民众要求参政的愿望。墨子还提出“贤”的基本标准是:有力气的 要帮助别人,有财富的要救济别人,有知识懂道理的要教导别人。同 时,墨子也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 之”,对于国家的官僚队伍,也应该优胜劣汰。 第三,对战争态度的对比。儒家虽以仁政为要,但亦赞成战 争有所谓“义战”和“不义之战”的分别。墨家则提倡“非攻”, 不论义与不义,反对一切的战争,因天下之大害来自战也。墨子认 为发动掠夺战争是一种极不正义的犯罪行为,给个体劳动者带来巨 大的危害。战争是“天下之巨害”,只有制止互相征伐,社会才能 得到安宁。历史上有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体现了他的主张。
墨家与儒家治国主张对比
儒家和墨家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派,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两家的相 似性与不同点。 第一,“有差别的爱”和“兼爱”的对比。孔孟推崇仁,墨子提 倡兼爱,爱是他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追求。 与天本论的价值旨趣 相一致,孔孟和墨子都请出上天为爱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做辩护,这使爱 与天成为儒家和墨家哲学及伦理思想的共同之处。 但是,儒家之爱的基本范畴是仁,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墨 家之爱的基本范畴是兼爱,兼爱的基本含义是“兼相爱”。 儒家的“仁”,虽然也主张“爱人”,从表面上看来是爱一切人,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里所谓的“爱”,对统治阶级来说,是要调和其 内部矛盾;而对被统治者来说,表面上的爱,是为了劳动者为统治者卖 力。而且儒家的“仁”,还受着宗法制的制约,强调“亲亲、尊尊、长 长”的区别。比如,《孟子· 告子上》记载就明确说:“亲亲,仁也。” 这样便使爱有了亲疏厚薄。因此,儒家是主张爱有差等的。 墨家主张的“仁”,是“兼相爱”,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 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伦理思想 的核心。何谓“兼爱”?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 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 兼爱中》)这是一种不分国界、 家别、人我的普遍的爱,是没有亲疏远近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