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8feda57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66.png)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新闻作为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重要行业,承担着监督社会、传递真相和维护公共利益的使命。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新闻行业的公信力和社会信任度。
本文将就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进行阐述。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利益驱动。
部分新闻从业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择手段地报道新闻,夸大事实、捏造消息,甚至故意歪曲事实,给公众带来不实的信息,造成社会舆论的混乱。
2. 缺乏职业敬业精神。
一些新闻从业者对新闻行业缺乏敬业精神,对新闻报道随意马虎,不负责任地发布消息,轻易传播未经核实的消息,造成社会恐慌和不良后果。
3. 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一些记者对新闻报道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修养,不尊重新闻的真相和客观性,以及对报道对象的尊重,导致出现偏颇的报道现象。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对社会和新闻行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1. 影响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影响了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导致公众对新闻报道产生怀疑和质疑,影响了新闻行业的权威和影响力。
2. 造成社会舆论的混乱。
一些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导致社会舆论的混乱,让公众无法准确了解事实真相,给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带来了不良影响。
3. 损害了新闻行业的声誉。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损害了整个新闻行业的声誉,给新闻行业造成了负面影响,导致整个行业都受到了不公正对待。
我们需要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从源头上减少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对于新闻从业者,应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其职业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做到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维护新闻行业的专业性和公信力。
2. 完善新闻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的新闻监督机制,对新闻内容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核和监督,杜绝不实信息的传播,提高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提升新闻从业者的责任意识。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aa325836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0e.png)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近年来,新闻行业不断出现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令人不禁深思和关注。
作为传递信息和客观报道事实的载体,新闻媒体在社会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部分新闻人在追求热点和流量的过程中,忽略了职业道德和公正报道的原则,炒作、歪曲事实甚至发布虚假信息,严重损害了公众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在此,我将对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根源在于利益驱动和商业化导向。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广告营销和流量变成了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由此,部分新闻从业者为了获取更多的点击量和收入,不惜牺牲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炒作话题和发布虚假信息成为常态。
与此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待遇和保障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和不稳定的经济收入,使得一些人在道德诱惑面前难以自持。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与舆论监督和法律制裁不力密不可分。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虚假新闻和不实信息可以迅速传播,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当前我国对于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法律监管和处罚机制相对薄弱,不能够有效地遏制住这种行为。
舆论监督也并不尽如人意,公众对于虚假新闻和炒作行为的抵制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由此,部分新闻从业者得以逍遥法外,妄为而为,造成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持续存在。
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新闻从业者应该自觉增强职业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念和报道原则,远离炒作和虚假信息,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准确地报道事实。
媒体机构应该加大对于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惩戒力度,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对炒作和虚假报道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国家应该加强对新闻行业的监管,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于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提高新闻从业者的待遇和保障,营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闻环境。
公众也应该提高对于虚假新闻和炒作行为的识别能力,增强对于信息的甄别意识,避免被误导和利用。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b4c66c46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0f.png)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1. 引言1.1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不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兴网络媒体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道德问题。
记者采访中的不实报道、编辑部门的舛错编发、新闻媒体的不客观报道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新闻行业的公信力,也使得公众对新闻信任度大幅下降。
在商业利益和职业道德之间的选择上,一些媒体和从业人员往往选择了前者,导致了新闻报道的失真和不客观。
一些新闻工作者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素养,导致了一些不端行为的出现,比如利用新闻报道谋求不正当利益等。
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新闻行业的声誉,也影响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新闻职业道德的意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引导媒体从业人员恪守职业道德,推动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1.2 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于其作为新闻行业的灵魂和基石,不仅关乎新闻从业者自身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更关乎社会公众对新闻报道的信任和期待。
新闻工作者要始终牢记自己的职业道德,坚守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独立、公正、中立的立场,以确保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
只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才能有效地履行新闻传播的职责,为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公众创造一个公正、平等、开放的信息环境,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和进步。
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系到新闻从业者个人的职业荣誉和社会声誉,更关系到整个新闻行业的形象和声誉,对于维护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正文2.1 原因分析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其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社会竞争激烈,新闻界也不例外,为了抢占头条和吸引眼球,一些新闻工作者可能会选择违反职业道德标准,编造虚假报道或夸大事实。
一些媒体面临着经济压力,需要依赖广告和点击量来获取收入,这也会导致一些媒体追求眼球效应,忽视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
![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https://img.taocdn.com/s3/m/79276b1b0b4e767f5acfce7d.png)
1 . 1 新闻道德失范表现形式
单的理解为人们心 中的两种道德观念的
升新 闻记者个人素养中显得尤为重要 ,
的行为 ,其后果偏离了新闻记者本应具 作 为新 闻记者 来讲 ,更不 能须 臾放 弃 斗争过程 ,因此 ,批评 与 自我批评在提
工作 中出现的现象却出现了 , 使采写活 1 . 2 新 闻记者道德失范对社会 的危害
重的是 出现了向被采访者伸手要钱、
值观和世界观,会影响新闻队伍整体 遇到他人给予意见时;新闻记者要秉持
敲诈勒 索 等现象 。这种 收受 礼金 的行 素质的提高。 为也是有偿新闻的另外一种体现。 2 新闻记者道德建设的对策方法
“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思想,时刻为
党 、为人 民的利益勇敢地正视和改正 自
. 1 自我批评 是提升新 闻记 者个人 素 己的缺点和错误 。 第 三 ,报 道失 实 。恪 守新 闻报道 2
4 9
最后 ,要 具 有不 怕丑 、不怕 痛 的
“ 十八大”报告体现的是 中央的声 政治 理论 素养 和个 人素 质 ,以便 准 确
发展的未来 。总书记的报告 指出科学发 整体 的高度 ,增 强职 业 的责任 心 和使
就是指通过金钱作为 中介来报道新 闻的 交 易 ,其 结果 必然 降低新 闻传 媒事 业 且要 反 复进行 的 ,不 要奢 求一 次两 次 的 宣传 报道质 量 和真 实性 ,会 导致 大 的思想斗争能够解决。 众 对新 闻媒 介 的失望 。假想 一下 ,如 其次 , 正确地看待别人 给予 的 批评 。
也是道德修养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上 文介 绍 了新 闻工作 中职 业道 德 首先 ,作 为新 闻记 者 自身要 意识 随着 我 国经 济 的发展 ,社会 主义 失 范的主 要表 现形 式 ,显 然 ,它们对 到这种 思想 斗争 的反 复性 ,提升 道德
记者职业道德缺失原因
![记者职业道德缺失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17bd3ce6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d.png)
记者职业道德缺失原因随着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记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记者的责任在于向公众传递准确和客观的新闻,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然而,随着市场化推进,繁忙的工作时间和快速传播的需求,记者职业道德不断受到侵蚀。
本文将探讨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1. 利益驱动随着媒体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利益成为了许多媒体公司的主要驱动力。
对于记者来说,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可能不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而是新闻事件的吸引力和点击量。
一些记者可能会选择报道那些具有爆炸性的事件,或者放大某些问题的负面影响,以吸引公众的关注。
记者将新闻作为谋求个人和公司利益的手段,这违背了他们作为媒体人应有的职业道德。
2. 暴利一些媒体公司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可能会不断地压制记者报道的质量。
对于某些媒体公司来说,传递准确的新闻和陈述真相的价值可能不如导致争议甚至引起争端的报道对他们来说有利可图。
因此,记者可能会被强制或诱导报道不准确或片面的信息,以吸引观众和客户的关注。
这种情况下,记者很难保持自己的职业道德。
3. 时间和工作压力当记者面临延迟提交期限、情况紧急、工作量过大等因素时,他们常常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媒体职业的性质要求记者必须快速反应和得到准确的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可能会被迫根据尚未确认和证明的消息和细节来发布新闻,从而忽略了事实的真相和重要的背景信息。
此外,由于无法遵循标准报道程序和采访过程,记者可能会显得更为主观和片面,这有悖于职业道德。
4. 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在今天的快节奏的社会中,许多人都很难有效地处理信息并对社会事件做出公正的评价。
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公司和记者必须承担指导和引导大众视野的责任。
然而,当前一些记者缺乏对自己作为公众意见的形成者的责任感,这可能导致许多人迷失在错误的信息中,导致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
总的来说,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不正当的利益驱动、暴利和媒体公司为了赚钱不择手段、时间和工作压力、以及记者个人的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因素都足以影响记者的职业道德。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3c7b711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bf.png)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摘要】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是一种严重的现象,表现为报道不实、失实、失实,以及不道德的行为。
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多种原因,包括经济利益驱使、责任感缺失等。
而这种失范行为不仅仅会损害从业者自身的声誉,更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提升职业道德意识,新闻从业者需要不断学习,加强自律。
新闻机构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培训等,规范从业者的行为。
最终,改善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需要每个新闻从业者的积极努力,只有通过提升职业道德意识,才能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关键词】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表现形式、原因分析、影响、提升职业道德意识、规范措施、改善努力、准确性、公正性1. 引言1.1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我认为新闻职业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不准确性、偏颇性和不公正性。
一些记者为了追求独家新闻、炒作话题或获取更高的点击率,不惜夸大事实、断章取义,甚至编造事实,导致报道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利益驱动、舆论压力和道德观念淡化等方面。
一些记者为了个人得利或单位利益,不择手段地追求所谓的独家新闻或爆料,牺牲了新闻真相和公正性。
社会舆论压力也使一些从业者在报道中失去客观性,甚至站在某种利益集团的立场上进行报道。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不仅影响了新闻行业的形象和声誉,更严重地损害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利益。
新闻从业者应当时刻提醒自己,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媒体人。
在面对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时,我们每个新闻从业者都应当紧急起来,加强职业道德意识,主动规范自身行为,严格把关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确保公众收到真实、客观、权威的信息,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公正、民主的社会。
2. 正文2.1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1. 缺乏客观公正:一些新闻报道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带有主观色彩或立场倾向,对事实进行曲解和片面报道。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职风查摆问题及整改措施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职风查摆问题及整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f8ac417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cd.png)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职风查摆问题及整改措
施
问题
新闻记者作为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职业道德和职风
的问题对于其形象和信誉有着重要的影响。
目前,新闻记者职业道
德和职风中存在以下问题:
1. 新闻报道缺乏客观、真实和全面的原则,存在信息失真和偏
见问题;
2. 部分记者泄露新闻事实,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和合法权益;
3. 新闻报道中存在低俗化、娱乐化倾向,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
4. 部分记者存在收受贿赂、敲诈勒索等不良行为,损害了媒体
行业的公信力;
5. 新闻报道中存在侵犯个人隐私和造谣传谣等违法行为。
整改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1. 加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客观、真实和全面报道的意识;
2. 建立健全新闻泄露事实的查处机制,对泄露事实的记者进行严肃处理;
3. 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引导新闻报道回归真实、客观,避免低俗化和娱乐化倾向;
4. 加强媒体内部监督机制,严厉打击收受贿赂、敲诈勒索等不良行为;
5.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严惩侵犯个人隐私和造谣传谣行为。
通过以上整改措施的实施,我们相信可以有效解决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和职风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媒体行业的形象和信誉,为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客观、有价值的信息。
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现象分析及对策
![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现象分析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37c4f02f580216fc700afd5e.png)
诸 如领导人 的秘 闻趣事 、金钱万能金钱 至 闻记 者职 业道 德失 衡 的问题 ,必 须高 度
新 闻职业 道德 ,是 从事 新 闻传 播活 上 的拜 金 主 义 、黄 色 淫 秽 秘 闻 、暴 力 凶杀 重视对高 校新 闻专业 大学生 的道 德教育 , 加强 其职 业道 德精 神 的培养 ,整体 提 升 动 的人 们在 长期 的新 闻实 践 中形成 的调 细节等频频见诸各种媒体。
出现 了许 多新 闻记 者职业道德缺 失的现象 ,造成媒体公信 力下 降。本 文结合 实际,列举 一些新 闻记者职 业道 德缺失 的现 象 ,分析 新 闻记者职 业道德 失衡 的原因 ,并提 出解决措施 。 关键词 :职业道德 ;缺失 ;原 因;解决措施
1 新 闻职 业道 德 缺 失 的 主 要 表 现
整相 互关 系 的行 为规 范和准 则 。2 0 0 9年 2 新闻职 业道德缺 失的原 因
其 文化素养 ,使其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
新 修 订 的 《中 国新 闻 工 作 者 职 业 道 德
3 _ 2 健 全新 闻行业 法律法 规 ,尤其 准 则 》对 我 国新 闻工 作者 的道 德行 为制 近年来 ,国内媒 体数 量 大增 ,尤其 是 网 制定具体、可操作性 的管理制度 ,规范新 定 了七 条标 准 ,即 “ 全 心全 意 为人 民服 络 自媒 体 的盛 行 ,更 是给 传统 纸媒 带来 闻行业 管理及运作体制 。着重从两方面加
综上 所 述 ,我 国新 闻记 者 的职 业 道
原则。 在写作稿件 的过程 中或是无 中生有 、 正规培训 ,有些人甚至缺少最基本 的常识 德 缺失 现象纷繁复杂 ,需要 国家 、社会 、
凭空捏造 , 像 “ 千年木乃伊出土怀孕” “ 美 性知识 ,更遑论具有更高层次 的新 闻职业 学 校 、媒 体 自身 等全 方位 的共 同努力 。 国医生操 刀换人头” 等匪夷所思的假新 闻; 道德和职业理念。另一方 面 ,他们 的收入 从 而使 我 国媒体 更好 地发 挥舆 论 引导作 或是添枝加叶、层层拔 高,尤其在追忆杰 与 发 稿 数 量 、点 击率 直接 挂 钩 ,为 了追 求 用 ,提 升我 国媒 体 的 国 际话 语 权 。 出人物、先进典 型的报道里 。上海一家报 最大化的 “ 轰动 陛” “ 可读性 ”“ 新奇性”, 参 考文献 :
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27177a2ddd36a32d737581b0.png)
第二,收受礼金。记者心安理得地接受被 采访对象提供的各种好处,如收受红包、 礼品等。一些私欲膨胀、意志薄弱的记者 往往在尝到“甜头”之后不能自拔,有仅 别人给的全都拿了,而且还得才进尺伸手 要。结果陷入泥淖,不仅丢掉了工作,甚 至还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第三,贪图享受。整天热衷于“泡会议”、 赶“场子”,喜欢采访各种“产品鉴定 会”、“请柬新闻”等。而不愿下基层采 访,不愿到艰苦地区采访,整天浮在表面 上,把被采访单位提供的通稿改头换面, 标上自己的名字便当作新闻来发表。
第四,报道失真。出于种种原因,漠视新 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尤其是有些新闻记 者受名利驱动,一味追求轰动、刺激、煽 情的效果,屡屡在报道中无中生有,夸大 其词,造成恶劣的影响。
第五,导向错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 顾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在报道中宣扬不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四色报道” 频频见诸报端。所谓“四色报道”,即红 色的秘密(报道领导人的秘闻趣事)、金色的 诱惑(津津乐道大款大腕的奢侈生活方式)、 黄色的刺激(大力渲染淫秽内容)、黑色的恐 怖(对暴力凶杀的详尽描绘)。
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当前我国新闻队伍职业道德滑坡、新记者职业道 德行为失范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偿新闻。把新闻这种精神产品完 全商品化,实行以金钱为中介的新闻买卖。 如新闻广告化或广告新闻化的情况比较严 重,出卖版面(播出时间),用一定的版面或 时间刊播买方指定的报道内容,以达到赚 钱的目的。同时往往打着“协办”、“赞 助”、“专刊”的形式,具有较高的隐蔽 性和欺骗性。有的甚至转让刊号,出卖报 纸出版权,严重违反《报纸管理暂行规 定》。
记者职业道德的薄弱原因及防止假新闻的对策
![记者职业道德的薄弱原因及防止假新闻的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449855e30b4c2e3f56276358.png)
记者职业道德的薄弱原因及防止假新闻的对策记者职业道德的薄弱原因及防止假新闻的对策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下,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关注度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新闻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一些市场经济的不良竞争影响到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这一方面体现了新闻记者本身职业道德的缺失,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质量。
为了规范新闻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相关人员对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一)新闻媒体之间激烈竞争在社会经济和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下,读者获得的信息更加多元化,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新闻媒体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受众人群是固定的,加上新闻媒体内部波动带来读者数量的降低,新闻媒体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一些新闻媒体在报道上想尽一切方法吸引读者,不从新闻本身的社会意义出发,而是单纯考虑受众的猎奇心理,甚至不惜编造虚假新闻。
2016年5月4日,凤凰新闻、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媒体发布新闻称:5月3日下午4时许,长沙机场高速公路,一大巴被烧,造成2死10余伤,目击者称,不明物被2次点燃抛向前座。
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这则新闻内容是虚假新闻,篡改的是2010年7月21日长沙机场大巴发生的纵火案,犯罪分子在当年就被抓。
这是虚假新闻报道移花接木事件,通过简单修改新闻的时间的空间,扰乱社会群众的认知,制造虚假新闻,目的是通过大事件提升自家媒体在新闻界的影响力。
(二)新闻记者职業素质不高受媒体商业化发展的影响,很多人从新闻媒体发展中谋取私利,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直接导致很多新闻从业人员受经济利益的蛊惑而放弃职业道德操守。
一些新闻记者为了获得个人利益,会以曝光为借口威胁企业、个人,向他们索要各种物质报酬作为封口费;一些媒体为了扩大报刊发行、招揽广告收入,对本单位的记者和驻各地的记者站下达任务指标,逼迫一些人为了完成任务而去搞些歪门邪道;有的新闻单位为了扩大创收,在社会上乱招人员,使得他们的招摇撞骗有了媒体可依。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及其原因探讨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及其原因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74d4f9c126fff705cd170a03.png)
新闻学Xi nw e nxue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及其原因探讨□王晓冬摘要:新闻记者是新闻信息十分重要的传播媒介,其自身的职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很多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严重损害了新闻记者自身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给新闻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主要结合实践,就目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相关问题开展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原因分析;新闻撰写;奖惩措施作者:王晓冬,山东大学。
职业道德是新闻记者所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业行为规范,是记者自身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关键所在。
职业道德和职业的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同的职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异,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是新闻职业精神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职业精神的重要体系。
用事实说话、情系百姓是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也是促进新闻记者个人不断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源泉。
然而近年来所频发的新闻记者个人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使得新闻媒介的权威受到很大的质疑,这同时也造成了假新闻事件的不断出现,民众对于传媒质疑的呼声也越来越大,使得新闻记者的个人形象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主要结合自身的理解和实践,就目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开展探讨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分析(一)虚假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最为重要的属性。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发展过程中的命脉,新闻一旦丧失了真实性,也就缺少了应有的价值,而且还会给社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所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一直以来都是新闻行业所遵循的原则。
近年来,虚假新闻事件不断滋生,影响了新闻本来所应该具有的权威性。
虚假新闻的存在不仅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而且一旦被揭发出来,虚假新闻中的主角将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也造成社会公众难以正确辨别信息的真伪。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及对策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9b8ca385a8102d276a22fec.png)
浅析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及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体在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新闻记者队伍中一些思想偏见,愚昧无知以及职业道德缺失的人员,导致低质量的新闻报道,违背新闻专业主义客观,真实,准确的三大原则,即影响记者整体队伍的信任危机,又引发社会的信任危机。
本文以彭宇案为例,分析探讨当前新闻记者道德确实现象及策略。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新闻专业主义;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体在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新闻记者队伍中一些思想偏见,愚昧无知以及职业道德缺失的人员,导致低质量的新闻报道,违背新闻专业主义客观,真实,准确的三大原则,影响记者整体队伍的信任机,进而引发社会的信任危机。
一、新闻专业主义内容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新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新闻工作者最主要的职业规范。
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本来面目展现在读者面前。
新闻工作者要求保持中立的态度,客观报道新闻事实;同时,新闻工作者要把好关,以新闻价值为中心进行报道呈现,要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不能仅达到部分真实,而且必须达到整体真实。
二、彭宇案事件回顾2006年11月20日南京市民彭宇扶起一跌倒老人徐老太前往医院检查,随后徐老太向彭宇索赔医疗费,彭宇自称乐于助人,被指为肇事者。
在各种调解失败后,开始漫长民事诉讼。
2007年9月5日南京市鼓楼区法院主审法官王浩对彭宇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因视野限制,无法判断,被告彭宇赔偿原告徐老太45876元,诉讼费1870由徐老太承担。
2007年10月15日中共江苏省书记李源潮关注此案,并在十七大江苏分省分组讨论会发表讲话,提到此案,标示着官方公开表示此案以庭外“和解”告结。
但”和解”内容并未公告媒体。
2012年1月16日,瞭望新闻周刊发表文章《彭宇承认与老太碰撞“彭宇案”不该被误读》。
南京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刘志伟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指出,舆论和公众认知的“彭宇案”并非事实真相。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29241b2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5.png)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新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承载了着社会的信息、事件和思想。
新闻职业是一项需要高度责任感和道德规范的职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媒体的多元化,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愈发显现,这种现象对于新闻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着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虚假报道:新闻人员为了获取更高的点击率或者销量,有时会编造假新闻甚至故意夸大真实事件的情况,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也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2. 不实报道:有些记者或媒体为了赶紧报道新闻,未经核实便草率发表,导致报道内容与事实相去甚远,给公众造成了误导,甚至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3. 缺乏中立性:有些新闻媒体或记者在报道中偏袒一方,片面宣传某种观点或利益,失去了新闻应有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将新闻报道变成了一种工具,以满足特定的需求。
4. 侵犯隐私:一些记者为了获取独家的新闻,违背了当事人的隐私权,通过暴露私人信息或进行跟踪报道等手段,给当事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损害。
以上种种现象,都是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新闻行业的形象和信誉,也给社会公众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和损害。
那么,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解决呢?我们应该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
新闻工作者作为信息传递的使者,应该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严格遵守职业准则和行业规范,做到诚实守信,客观公正。
新闻机构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对新闻报道的审核和把关。
对于失范行为要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杜绝不良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社会公众也要提高对新闻报道的辨识能力,增强对虚假报道和不实报道的警惕性,对于有问题的报道要进行质疑和举报,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新闻从业人员、新闻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应对措施-伦理道德论文-社会学论文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应对措施-伦理道德论文-社会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d4e474bfd0a79563d1e727b.png)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应对措施-伦理道德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闻事业空前繁荣,各媒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对于从事新闻事业的人员的业务能力、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有了更高的要求。
不过,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屡禁不止,假新闻假记者层出不穷,这引起了广泛关注。
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应对措施的职业道德论文,供大家参考。
原标题:浅论当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对策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闻事业空前繁荣,各媒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对于从事新闻事业的人员的业务能力、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有了更高的要求。
不过,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屡禁不止,假新闻假记者层出不穷,这引起了广泛关注。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表现;对策一、新闻记者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一)有偿新闻有偿新闻,是指新闻记者向要求刊发新闻者索取费用的行为,主要有收取新闻的刊翻费用、出卖版面、转让报号等几种形式。
这种行为将本是精神产品的新闻商品化,实行以金钱为中介的新闻买卖。
其常常模糊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虽然获取了一定的经济利润,却使得新闻价值贬值,严重违反了《报纸管理暂行规定》。
(二)收受礼金记者在从事新闻报道过程中,通过暗示或明示被访者以获取红包、礼品等好处的行为在近几年屡见不鲜。
尤其是一些意志薄弱的记者在获得满足之后,贪婪的望会更加膨胀,深陷泥潭不能自拔,愈演愈烈,甚至发展到向被采访报道者或要求刊发新闻者敲诈勒索的地步。
这种利用工作之便收受礼金的行为其本质上等同于官员受贿,这种行为不但会使记者自毁前程,更会严重地腐蚀新闻队伍,助长了拜金主义等不正之风,对新闻事业造成的危害以及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
(三)报道失真新闻的根本原则便是真实性原则。
有些新闻记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在报道过程中对新闻事实严重夸大,抑或加入个人感情,甚至无中生有,以实现更轰动、刺激的效果,给社会风气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对新闻媒体的形象以及信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浅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
![浅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https://img.taocdn.com/s3/m/a0ef2a98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9.png)
浅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浅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从“2010年十大假新闻”谈起摘要: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传媒技术与报道方式的改进突破,新闻记者队伍日益壮大。
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媒介商业化趋势日渐明显,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与利益驱动,使得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出现了偏离真相,有违新闻真实性的种种行为。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新闻记者》评选出“2010年十大假新闻”产生以及报道的特点,探讨新闻记者在工作中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为新闻工作与媒介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假新闻;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新闻真实性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许多负面影响也日渐产生。
近年来,在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新闻媒体或记者自身放松要求,随波逐流,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1]。
为了匡正新闻理念,警戒新闻工作者,营造良好的新闻环境,《新闻记者》连续多年评选每年度的十大假新闻。
2011年初,又评选出了包括“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西安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以及“金庸去世”等受到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则新闻不一定报道得多么生动,但真实性是必备的。
假新闻的出现离不开记者的报道,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亲历者,真实客观全面地报道社会现象是记者基本的职业素质,而虚假新闻的出现是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与专业理念匮乏的突出体现。
关于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操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四条就是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利益驱使、观念缺乏、管理失误等一系列因素均是造成记者报道失实的原因。
通过分析十大假新闻的产生环境与报道方式,我们能够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有初步的了解,真正做到真实全面客观的报道是每一个新闻记者必须秉承的职业理念与道德操守。
一、2010年十大假新闻的案例分析“捍卫新闻真实”一直是《新闻记者》高举的一面旗帜。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应对措施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应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c15c3d2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a0.png)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应对措施新闻记者作为舆论的传播者,应该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新闻记者存在职业道德失范的情况,例如虚假报道、利益受到干扰等。
这些问题的发生与多种原因有关,但其最终的结果都会导致社会公信力的丧失,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首先,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较多,从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职业倦怠等因素入手,需要深入探究,系统分析。
其次,应部署专业的新闻实践者,对新闻行业开展道德教育、研究和宣传活动等。
给予新闻从业者更全面的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其责任感和良好的事业心。
此外,除了新闻从业人员个人的自律意识外,政府和社会也有义务为这些问题提供更有效的监督机制。
而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则是维护新闻行业正常的运作秩序和保护公众利益的有效手段。
再者,新闻行业需要重视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增强理性和严谨性,并创新新闻报道方式,减少误导性和低俗化的报道。
在新闻报道中,应当做到客观、公正、真实,而不是追求轰轰烈烈的新闻效果,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社会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应该强调新闻的责任感和专业性,通过专业性的报道,建议社会对问题有清晰的认识。
最后,新闻媒介应该明确其社会责任,在新闻报道中强调社会价值观,再次关注扶贫、民生等公众关注度高的问题。
新闻行业不能只为了追求利益,忽略了公共利益,破坏了人们对新闻媒介的信任,导致谣言、非正真正假的新闻报道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
所有行业,不容忽视个人职业素质的建设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新闻行业更是这样。
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他们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增强从业动力和责任心。
对于社会而言,它需要关注新闻从业的责任、义务和任务,以此建立起一个规范的新闻体系。
综上所述,应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应该从多个角度加以解决。
必须逐步形成一个科学、规范、有效的新闻行业管理体系,使其能更好地履行公民右利和社会责任,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cfac0017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5.png)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之我见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媒体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媒体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却时常遭受质疑。
在我看来,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利益追求、媒体市场化以及缺乏监管等多重原因所引起的。
利益追求是导致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在商业化的媒体环境下,媒体依赖于广告收入,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或观众,一些新闻机构可能会采用夸大事实、编造虚假消息或追求炒作,以获取更多的点击率或收视率。
有些媒体从业人员为了争取更大的利益,可能会放弃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不顾事实真相,制造出一些虚假的新闻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媒体市场化现象也是导致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媒体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注重商业运作,追求利润最大化。
这种市场化的压力导致一些媒体机构以及从业人员更加注重商业利益而不是真实的新闻报道。
一些媒体可能会偏向一方,忽视事实真相,以符合某种政治或经济利益需求,这种行为违背了新闻工作者应该秉持的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缺乏监管机制也是导致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尽管有一定的法律法规对新闻行业进行管理,但是监管力度还不够,监管机构的执行也存在不尽人意的问题。
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利用监管的漏洞,故意违反职业道德,制造出一些虚假的新闻,并未受到严厉的处罚。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使得新闻行业缺乏足够的约束和规范,进一步加剧了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针对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必须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要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职业操守。
媒体机构应该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引导他们从事客观真实、负责任的新闻报道。
应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机制。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新闻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制假售假、虚假报道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和权益。
浅析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及重塑
![浅析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及重塑](https://img.taocdn.com/s3/m/02294b5c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2.png)
浅析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与重塑大众传播媒介在很多时候是客观公正的文化表征,是社会普遍道德原则的灵魂和化身,它对国家的政治民主稳定、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公众伦理观念的形成,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我国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与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社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 新闻记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新闻媒体及其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背职业道德准则,损害新闻媒体的信誉和形象的现象,同时也对我国新闻职业道德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新闻媒体及其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于繁荣我国的新闻事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近些年来,在新闻媒介引入市场机制之后,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新闻媒介或记者自身经不起社会的各种诱惑,放低要求,随波逐流,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和炒作等新闻行业作风问题层出不穷。
第一,虚假报道大肆泛滥。
所谓虚假报道分为两种,一种是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为了增加知名度,追求轰动效应,一种有意识的报道与事实不符的新闻;另一种是由于某些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低下,没有经过认真考查,道听途说编造出来的一种虚假报道.如上海《新闻晨报》A2版上海劫持人质事件,根据内容可以发现很多漏洞.记者完全看不见的地方既然可以描述的很清楚,这完全属于记者本人编纂出来的.此类虚假新闻不乏存在。
第二,有偿新闻大行其道。
有偿新闻是指部分新闻工作者接受或者采取不正当手段主动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新闻交易行为,还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不当行为。
如2008年媒体刊登出“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瞒报事故向记者发‘封口费’”一消息,新闻出版总署和山西省两次进行针对性调查后曝光了收取“封口费”的6家“媒体”,其中,中国教育电视台一栏目收取1。
浅析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失范
![浅析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失范](https://img.taocdn.com/s3/m/0e874774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89.png)
浅析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失范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新闻行业的传播方式和观众阅读习
惯也发生了变化。
然而,这种变化也带来了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
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新闻记者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和需求,不择手段
地炒作新闻,严重违背了新闻报道的真实、公正、客观的基本要求。
他们可能会编造事实、夸大事实、故意歪曲事实等,以获取更高的
点击率或更多的关注度,从而实现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利益。
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普遍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
和职业困境,例如薪资不高、职业发展不明确、工作强度大等。
在
这种情况下,一些新闻记者可能会选择适应环境,牺牲职业道德来
换取职业上的成功和价值的肯定。
对此,社会应该对新闻从业人员实施更加严格的职业监管和责
任追究,同时,新闻行业也应该设置更多的职业道德培训和规范,
加强行业自律,塑造良好新闻报道环境。
此外,观众也要有更加明
确的认知,不盲从娱乐化、低俗化的新闻报道,保持理性思考和公
正判断。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https://img.taocdn.com/s3/m/d44d3f4cf8c75fbfc77db2f1.png)
现在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有哪些问题?1.利益至上。
个别记者受利益的驱使,丧失了记者应有的职业道德。
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受贿赂,做假新闻,和不法分子一起蒙骗社会百姓。
二是做有偿新闻,把新闻广告化,或者广告新闻化,以达到赚钱的目的。
2.工作态度不严谨。
一些记者为了应付交差,对任务草草了事。
有的新闻记者为了赚取收视率对一些消息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就报道出来,随意的在网上找篇文章资料不加考证就发表出去,这都是对新闻工作的不负责任,是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一种表现。
3.报道失实。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
然而一些记者为了收视率和个人名利,对一些基本事实进行渲染炒作,夸大事实。
还有一些节目在播出后,被观众发现是捏造事实,欺骗观众。
例如“纸馅包子”事件。
4.未经当事人同意发布信息,侵犯个人隐私。
一些记者为了抢到一些热点或者独家新闻,找到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提高自己在业界的知名度,会利用职务之便,不择手段,进行偷拍或者暗访,侵犯公众的隐私权。
特别是在发现对方并无危害社会及他人的违法行为后,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仍然把对方的隐私公布于众。
5.导向错误。
个别记者不能从大局出发,一味的偏激报道,或者为吸引收视率而播放不适宜的信息,这样对尚未形成价值观的青少年来说颇有毒害,也不利于社会舆论的正确走向。
如何看待新闻记者职业道德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数的新闻工作者最初都是怀揣着坚贞的新闻理想来到工作单位的,所以希望那些职业道德出现问题的记者,能够想起自己当初的那份新闻理想,扛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
记者是一份比较辛苦且充满危险的职业,外界对其的诱惑也比较多,所以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更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有坚贞的新闻理想,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心,能够不怕辛苦和危险,自觉地抵御诱惑,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作为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喉舌,媒体的责任是比较重的,对党和政府下发的政策条令要及时传播给大众百姓,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要及时发现并向有关部门反应,对百姓的生活要时刻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从“2010年十大假新闻”谈起摘要: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传媒技术与报道方式的改进突破,新闻记者队伍日益壮大。
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媒介商业化趋势日渐明显,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与利益驱动,使得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出现了偏离真相,有违新闻真实性的种种行为。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新闻记者》评选出“2010年十大假新闻”产生以及报道的特点,探讨新闻记者在工作中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为新闻工作与媒介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假新闻;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新闻真实性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许多负面影响也日渐产生。
近年来,在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新闻媒体或记者自身放松要求,随波逐流,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1]。
为了匡正新闻理念,警戒新闻工作者,营造良好的新闻环境,《新闻记者》连续多年评选每年度的十大假新闻。
2011年初,又评选出了包括“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西安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以及“金庸去世”等受到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则新闻不一定报道得多么生动,但真实性是必备的。
假新闻的出现离不开记者的报道,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亲历者,真实客观全面地报道社会现象是记者基本的职业素质,而虚假新闻的出现是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与专业理念匮乏的突出体现。
关于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操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四条就是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利益驱使、观念缺乏、管理失误等一系列因素均是造成记者报道失实的原因。
通过分析十大假新闻的产生环境与报道方式,我们能够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有初步的了解,真正做到真实全面客观的报道是每一个新闻记者必须秉承的职业理念与道德操守。
一、2010年十大假新闻的案例分析“捍卫新闻真实”一直是《新闻记者》高举的一面旗帜。
在2010年的十大假新闻的评选中,各种错误频繁出现,不论是记者职业水平的不足还是道德理念的缺失,都是假新闻出现的重要因素。
本文列举十大假新闻中的三组案例,具体分析新闻出现虚假失实的表现与特点。
案例一: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2010年3月30日《重庆时报》和《华西都市报》分别报道了中国作协在重庆举行会议时,有的作家入住五星级酒店,甚至是总统套房,吃的是2000多远一桌的宴席等等奢华的行为。
而事实真相确实全体与会人员入住的都是宾馆平日标准的客房与自助餐,并没有像媒体报道的那样奢华,而是简约要求。
在此报道出现不久,《华西都市报》与《重庆时报》均发表致歉信,向作协与广大读者道歉,说明自己的报道失实,有违新闻真实性原则。
当下的新闻界,利益驱使以及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已经成为主导新闻报道的主要力量,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却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虚假报道、新闻失真等现象层出不穷。
为了满足社会上主流受众以及广大分众的阅读需求,满足娱乐心理的要求,记者纷纷利用名人明星以及重大事件进行炒作,使得社会对此报道进行广泛关注,以此满足记者甚至是媒体发展的需求。
新闻记者的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使报道的娱乐性和社会性凸显,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受利益驱动而报道虚假新闻是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重要体现,利益的驱动使得新闻价值与社会效益没有得到真正的宣扬与实现。
案例二:西安市已经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2010年7月7日《甘肃日报》在新闻报道中向受众传达了“西安市已经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的相关消息,社会舆论哗然而起。
两日之后,《甘肃日报》果断发表《重要更正》,对该则新闻报道进行了更正,并向读者致歉。
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也对其下达了《警示通知书》。
这则消息涉及的是国家政策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作为一家省级党报,披露如此重大的新闻,没有官方文件,没有权威性的新闻源,仅仅凭一个专家的演讲,而且未经采访核实便仓促见报,是媒体发展中职业理念与工作原则严重失误的体现。
这一虚假新闻的出现,是记者、编辑、校对、审核人员的多重责任。
求真务实地报道,传达正确的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者工作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事后追惩是挽回新闻工作失误的必要措施,但在新闻报道时如果坚持着客观公正的原则,真实全面的了解事实,全方位的对事件进行采访调查,再向社会受众传达信息,对记者来说,不失为一种更明智的选择。
记者在新闻采访中怎样做到负责任的报道是当下新闻界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案例三:金庸去世2010年12月6日《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发表了金庸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点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
报道一经发出,有关人士便指出该传闻为假消息。
当天深夜,《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新媒体总编辑刘新宇便在新浪微博上承认编辑未做任何审核而草率转发,并真诚接受大家的批评,其本人也提出辞职申请并获准。
名人明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新闻媒体追捧报道的热点。
名人新闻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
金庸的被去世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失实,媒体的品牌公信力与社会影响力必然严重受损。
微博作为新兴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偏差,但是此等消息在网络及社会上广泛传播使得名人的名誉权受到损害,未免不负责任。
不论新兴媒体还是传统的大众媒体,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都应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事件时有发生,名誉权是公民人格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表现。
对于金庸来说,被去世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认可度。
新闻媒体已经造成了对其名誉权的侵害。
资深媒体人吕怡然在东方网发表评论《为虚假报道担责的勇气可嘉》:尽管这则客里空并非出现在《中国新闻周刊》的正刊上,尽管总监、总编们事先并不知晓那个编辑之作为,而金庸去世的消息又出现在其官方微博上,借助长期积淀的品牌公信力,致使虚假消息被当真,以讹传讹,影响更为恶劣[2]。
真实、公正的品格是新闻人从业的前提。
只有心存责任之心,对社会负责,不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与新闻理想,才能在报道中坚持新闻的客观性,才能真正地秉持新闻理想。
二、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原因及社会责任的探讨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日益进步,新闻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在突飞猛进的同时新闻工作者如何秉承客观公正的新闻理念,是记者乃至媒体都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透过“2010年十大假新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以及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首先,利益的驱动是新的社会条件下虚假新闻出现的重要因素。
媒介商业化是当下新闻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媒体发展竞争的背景下,新闻记者为了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报道虚假新闻,从而使得媒体收益显著。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与协调是新闻领域需要首先关注的问题,媒体承担着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新闻记者更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做到对社会和受众的真正负责,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
其次,新闻记者求实精神与责任意识的缺失。
当今社会普遍比较浮躁,有些记者对一些事件道听途说,不去很好地核实,缺乏核实新闻真实性的踏实作风;有的还捕风捉影、添枝加叶,夸大事实真相,缺乏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求真求实的态度。
真实,是受众对新闻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
新闻工作者求真求实精神的缺失,是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重要体现。
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是社会舆论的倡导者。
记者,已然不是媒体发展初期社会现象的记录者而已,从报道社会新闻与引导社会舆论来看,记者更是责任与担当的代名词。
第三,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新人扩充到记者队伍中来,他们为新闻事业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缺乏基本常识与专业素质的人员也不乏存在其中。
媒体竞争的激烈,往往使得记者编辑对新闻真实性看得很轻,而不管那些精彩的“新闻”是否可靠[3]。
由于新闻行业门槛降低,许多没有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非新闻专业人员也加入记者的行列,其中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新闻媒体的各种基本操作规范,有时甚至是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的储备,当然就更谈不上具有更高层次的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理念了。
虚假新闻一直是新闻领域不可忽视的问题,作为新闻事实的直接采访者,新闻记者应该不被利益所驱动,秉承求实精神,承担社会责任,提升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理念,更好地为新闻事业奉献力量。
三、结语在纷繁复杂充满各种利益诱惑的现代社会,作为记录时代进步,传播新闻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的新闻记者,更应该独善其身,坚持新闻理念与职业道德,在新闻报道中坚持公正客观的原则,真实全面地报道新闻。
新闻记者要承担这样的使命,需要热情、正义感、责任感和敏锐的头脑。
因此,新闻工作需要这样具有高度职业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的高素质的人才[4]。
通过分析2010年十大假新闻的表现与特点,我们应该认识到假新闻的出现是新闻记者职业道德与操守缺失的突出表现。
记者,是一个光荣而伟大的职业,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坚信记者定能怀揣着新闻理想,秉持着新闻道德,在新闻行业与社会发展中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真正坚持新闻道德与职业操守,做到对社会与受众的新闻工作者。
(作者简介:许可,男,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业务研究;王鑫,女,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业务研究。
)参考文献:[1] 孙明霞,李明星.由虚假信息看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J].科技传播,2010(8).[2] 贾亦凡,陈斌.2010年十大假新闻[J].新闻记者,2011(1).[3] 陈力丹.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J].新闻记者,2002(2).[4] 康来成.从“2006年十大假新闻”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与操守的缺失原因[J].新闻知识,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