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教科版)
(教科版)初二上物理知识点

初二(上)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教科版)第一章:走进实验室1、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2、实验器材:测时间的工具(秒表、钟、手表);测长度的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测质量的工具(实验室用天平、生活中杆秤、案秤、磅秤、电子称);测温度的工具(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测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测体积的工具(量筒、量杯)。
3、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4、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长度国际制单位:米(m)长度其他单位:千米(Km)1000 米(m)10 分米(dm)10 毫米(mm)1000 微米(μm)1000 纳米(n m)10 埃(A)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102cm=103mm=106um=109nm时间测量测时间的工具:秒表国际制单位:秒(S)时间其他单位:小时(h)60 分(min)60 秒(s)1000毫秒(ms)1000微秒(us)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us5、正确使用刻度尺方法:(1)使用刻度尺前三观察(观察量程、分度值、0刻度线是否磨损)(2)刻度尺要放正、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4)正确记录结果(数字和单位)或(准确值、估读值、单位)6、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是无法避免的,可以减小误差;错误是可以避免的7、减小误差的方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选用更精确的仪器测量(3)选用更科学的方法测量。
8、长度测量的其他方法:累积法、平移法、替代法9、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10、控制变量法:先考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
11、不同的仪器有不同的量程和分度值,这是选择仪器的依据。
八年级上册教科版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教科版物理知识点教科版物理是八年级上册的必修科目之一,也是八年级学生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从八年级上册教科版物理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阐述,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教科版物理知识。
一、教科版物理知识点1、力和压力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运动或改变其形状。
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压迫的程度。
学习力和压力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中的诸多实验和现象。
2、运动和力运动是物体改变位置的过程,而力则是影响运动的因素。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和方向,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需要利用力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状态。
3、机械能机械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在物理学实验中,我们常常需要利用机械能来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压力和浮力压力和浮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其中压力是物体对其他物体的压迫程度,而浮力则是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学习压力和浮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和实验。
5、光学光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光的产生、传播、反射和折射等问题。
在现代科技中,光学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光纤通信、激光制造等。
二、学习方法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学习物理需要先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并且要做好笔记和总结。
通过反复练习和记忆,增强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物理知识时,要多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了解物理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举一反三学习物理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从简单的问题推导出更复杂的问题。
在练习物理题目时,要注意分析、总结不同类型的题目,从而举一反三,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练习常识题在物理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识题。
这些题目不仅可以帮助巩固基本概念,也可以拓展物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八年级上册教科版物理学科是一个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的科目,通过不断学习和练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教科版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教科版一、物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的基础科学。
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力、能量、功、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二、运动的描述和分析1. 运动状态的描述:位置、速度、加速度。
2. 运动的分析: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斜抛运动等。
三、力的基本概念和力的作用1. 力的基本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指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常见的力有重力、弹性力、摩擦力等。
2. 力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改变物体的速度和方向。
四、压力和浮力1. 压力的概念:由于物体受到的力的分布不均匀,导致物体某一部分承受的压力较大。
2. 浮力的概念:物体受到的向上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五、机械能和能量守恒定律1. 机械能定义:机械能等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2.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内,能量总量不变。
当能量转化形式时,转化前后的总能量相等。
六、简单机械1. 杠杆:杠杆作用时,两个力分别作用于杠杆的两端,使得杠杆产生旋转。
2. 滑轮:使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并且可以减小力的大小。
3. 斜面:斜面使得施力方向与重力方向不一致,因而需要施加较小的力来移动物体。
七、电学基本概念和电路分析1. 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相互吸引,正电荷之间或负电荷之间相互斥。
2. 电路分析:包括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
总结以上是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教科版的详细介绍,其中包括了物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运动的描述和分析、力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压力和浮力、机械能和能量守恒定律、简单机械以及电学基本概念和电路分析等内容。
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章走进实验室一、有关物理学:1) 物理学是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蕴含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学科。
2) 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 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科学探究工具及用途1) 测量长度工具:刻度尺(直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等)。
2) 测量时间:停表。
注意分针和秒针的配合。
3) 其它工具:测量质量(天平)、测量体积(量筒、量杯)、测量温度(温度计)、测量电流(电流表)、测量电压(电压表)、测量力(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三、物体长度及测量1) 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米m,其它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单位换算: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2) 估测人的高度、纸张的厚度、发丝直径、课桌及教室相关长度,知道教材长度和宽度3)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
①“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②“放”:尺要沿着所测长度、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表面、整刻度线对齐被测起点。
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
④“读”: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记录测量结果带单位。
⑥“算”:对同一被测长度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与错误:错误是不遵守规则是可以避免的,误差只能减小而不可避免。
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5) 特殊的测量方法:①累积法(微小量);②曲直互化法;③平移法——等量替代法;④公式法。
6) 体积单位:国际单位是立方米(m3),其它有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升(L)、毫升(mL)等。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章走进实验室一、有关物理学:1) 物理学就是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蕴含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学科。
2) 观察与实验就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 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就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科学探究工具及用途1) 测量长度工具:刻度尺(直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等)。
2) 测量时间:停表。
注意分针与秒针的配合。
3) 其它工具:测量质量(天平)、测量体积(量筒、量杯)、测量温度(温度计)、测量电流(电流表)、测量电压(电压表)、测量力(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三、物体长度及测量1) 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就是米m,其它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单位换算: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2) 估测人的高度、纸张的厚度、发丝直径、课桌及教室相关长度,知道教材长度与宽度3)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六个字:认、放、瞧、读、记、算。
①“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与分度值。
②“放”:尺要沿着所测长度、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表面、整刻度线对齐被测起点。
③“瞧”:读数瞧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
④“读”: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记录测量结果带单位。
⑥“算”:对同一被测长度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 误差:就是指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与错误:错误就是不遵守规则就是可以避免的,误差只能减小而不可避免。
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5) 特殊的测量方法:①累积法(微小量);②曲直互化法;③平移法——等量替代法;④公式法。
6) 体积单位:国际单位就是立方米(m3),其它有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升(L)、毫升(mL)等。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精品】

教科版初二上期物理基础知识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
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秒表 温度:温度计。
电:电流表和电压表 力:弹簧测力计。
体积:量筒和量杯。
3、科学探究的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 ⑥评估 ⑦交流与合作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1Km =103m 。
1m = 101dm = 102cm =103mm =106um =109nm5、使用刻度尺的规则:"认" 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放" 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读"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 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环境的影响、测量工具不准、人为估读不同等都会造成误差。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和测量值的位数必须相同。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7、 控制变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8、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a 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100页纸的厚度,再除以50就是一张纸的厚度了b 化曲为直:用无弹性的棉线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重合,再拉直,就能测量两地的距离了c 平移法:三角板和直尺等可以测量圆的直径d:滚轮法:先测出一个圆的周长,再乘以转过的圈数,就能得到这段长度的大小。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讲解

振动发声, 空气可以传声
水蒸发吸热, 杠杆平衡
三、像科学家一样探究
• 提出问题 • 猜测与假设 • 设计实验、制订方案 •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 分析论证 • 交流合作 • 评估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2、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十进制
1m=10dm 1dm=10cm 1cm=10mm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该金属片的长度是 2.45 cm。
2cm 4mm
准确值
估计值:分度值的下一位
该木块的长度是 2.00cm
练习
哪个使用方法正确?
几位同学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分别测量同 一物理书的长和宽,得到的数据如下:
长(cm) 宽(cm)
小聪 26.05 18.43
小明 26.06 18.42
小华 26.04 18.45
1h=
1min=
注意:60光m年in是长度单6位0而s 不是时间单位
1光年=9.46 × 1015m
小盘: 分度值0.5min 大盘: 分度值0.1s 时间: 3min 38.3s
每一个影响探究结果的因素,都可 以叫做一个变量。
在有多个变量影响探究结果的情况
下,进行实验时,每次只让某一个变 量改变数值,保持其它的变量值不变, 以便确定这个变量对探究结果的影响, 这种方法叫控 18.43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1. 角度的概念:角度是用来描述两条射线之间的开合程度的物理量。
2. 角的度量单位:角的度量单位有两种,一种是角度,用小圆圈“°”表示;另一种是弧度,用“rad”表示。
3. 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是描述角度与三角形边长之间关
系的函数。
4.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
比值;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
5. 速度的合成与分解:若一个物体同时具有两个速度,可以通过速度的合成与分解公
式计算出合成速度和分解速度。
6.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它描述了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的状态。
7.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的关系。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8.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描述了力的相互作用。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一对
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9. 动能与动能定理: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可以通过动能定理计算出物
体的动能。
根据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沿着运动方向所做的功。
10. 力的合成与分解:若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可以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计算出合外力和合内力。
这些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的部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如需了解更多详细内容,建议参考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考试基础复习第一章走进实验室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总第18课时一、动与静1. 运动:物理学中把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2.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时,事先选择作为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我们说的运动和静止具有性,相对于来说的。
3.速度: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在的路程。
公式:v=,导出公式:S=;t=。
单位:①国际单位:;②常用单位:;换算关系:1m/s= km/h。
二、快与慢1.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快慢发生改变,经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3.测平均速度:利用公式可以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三、时间和长度的测量1.时间:测量工具:。
单位:①国际单位:;②常用单位:;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1h= min; 1min= s;2.长度:测量工具:;长度的单位有、、、、、、七个(从大到小写出来)。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长度单位的换算:0.06m= dm= mm;500um= cm;3.使用刻度尺要做到五会:⑴会认:使用刻度尺前应该观察它的__ __、__ _ 和 _;⑵会放:刻度尺要,如果尺子较厚,要将有刻度的一侧紧贴,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如果零刻线磨损,可用一整刻度对准被测物体一端;⑶会看:视线应与刻度尺面;⑷会读:认准分度值,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__________;⑸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和。
3.误差:和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 ;②用更精密的仪器。
误差只能 而不能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练习:1.如下图所示是刻度尺测一木块的长度是 cm. 2如上图所示,用最小刻度不同的刻度尺测量物体A 的长度.①图(a )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A 长度为_______cm.②图(b )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A 长度为_____mm,合 cm.第三章 声声音的产生:物体 , 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在不同介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传播 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v 固 v 液 v 气声音以 的形式向外传播。
(v 空气=340m/s )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波→鼓膜→听觉神经→大脑听觉中枢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
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响度 声音的高低用 (符号是 )表示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 决定乐音的特征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 决定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 和 。
决定于发声体自身的材料、结构定义: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是音调音色乐音乐音与噪音指发声体做无规律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噪声危害: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
(1)从处减弱;减弱噪声的途径 (2)在中减弱;(3)在处减弱。
定义:频率高于 Hz的声音称为超声超声特点:方向性好、频率高、穿透离能力强应用:B超、回声定位、超声波报警器、清洗机械零件、去结石等超声与次声定义:频率低于 Hz的声音称为超声特点:频率低、波长很长、传播的距离很远、传播过程中能量损失慢,次声有“预警”的作用,次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危害:使人的心脏及其他内脏剧烈抖动、狂跳,以至心血管破裂,最后导致死亡。
练习:☆09安顺·一天,小香同学所在的实验小组,将一手机的来电显示设为铃声和屏幕显示,然后将手机用线悬挂在真空罩中,将罩中的空气抽出后,用电话打该手机,结果只看到手机的屏幕显示而听不到铃声。
该实验可以证明声音需要传播,而电磁波可以传播。
第四章光现象总第19课时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_____________叫光源。
分类:_____光源,如 ___________;____光源,如 ______________。
月亮 ____________,它光源。
2、规律:______ 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应用及现象: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___________,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
5、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 m/s 。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1、定义: 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 , , 。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________。
3、分类:⑴ 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_____ 。
条件:反射面 ______。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 ______ ⑵ 漫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___________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 。
条件:反射面___________。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 的缘故。
练习 1.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2.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画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镜面的位置.4、平面镜:1 2 3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 __ ②像、物到镜面的___ 。
③像、物的连线____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 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作 用:①______如生活中的镜子②_________如潜望镜等实像和虚像: 实像:____________________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练习:☆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9年7月22日(农历六月初一)上午,在我市将能观察到日全食。
观测日全食不能用肉眼直接对着太阳,如果没有专用的太阳滤镜,可采用如图的两种简便方法:如图甲所示,准备一盆黑墨水置于阳光下,在脸盆中能观察到太阳的像,这是利用了 成像原理;如图乙所示,将手指展开,互相垂直叠放,对着阳光,在白纸上也能观察到太阳的像,这利用了光沿 传播的原理。
☆小明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桌面上,取两段同样的蜡烛,把蜡烛A 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方,将蜡烛B 放置在玻璃板的后方。
(1)调节蜡烛B 的位置,直到 时,蜡烛B的位置即为蜡烛A 的像所在的位置;(2)取两段同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 的关系;(3)移去蜡烛B ,在其原来的位置放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 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虚”或“实”)像。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1、白光的组成:红, ,黄, ,蓝, ,紫。
色光的三原色: , , 。
颜料的三原色: , , 。
说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有 的色光决定。
透明物体的颜色有 的色光决定。
A B 甲 乙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具有热效应), 紫外线(有杀菌的作用)。
《物态变化》复习提纲一、温度1、定义:温度_________ 。
2、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______________。
②常用单位是____________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______,沸水的温度为_______,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________ 某地气温-3℃读做:_______或负3摄氏度③换算关系______________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下有______,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_____________液体中,不要碰到____________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__________,待温度计的____________再读数;读数时_________________,视线与____________________ 。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1、熔化和凝固①熔化:定义:___________-- 叫熔化。
晶体物质:________________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 熔化图象:熔化特点: ___________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_______________.熔化的条件:⑴ 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
②凝固 :定义 :______________ 叫凝固。
凝固图象:凝固特点: ________________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 。
凝固的条件:⑴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
2、汽化和液化:① 汽化: 定 义:_______________ 叫汽化。
定 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蒸发。
蒸发( )( 热) ( )( 热)( )( 热)( )( 热)影响因素:⑴液体的 ;⑵液体的 ⑶液体表面 。
作 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 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 和 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____________________。
沸腾条件:⑴___ 。
⑵继续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 变为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 ;⑵ 压缩 。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 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 直接变成 的过程,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__ 热 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