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栻的辞赋创作_周君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月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Soc Sci )

Jan.2013

收稿日期:2013-05-21

作者简介:周君燕(1975-),女,山东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论张栻的辞赋创作

周君燕

1,2

(1.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2.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关键词:张栻;辞赋;理学摘

要:张栻是理学中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其理学思想以明确“义利之辩”为先,重人伦,强调践履功夫。《南轩集》收辞赋作品6篇:《公安竹林祠迎神乐章》、《故安人常氏哀词》、《后杞菊赋》、《风雩亭词》、《遂初堂赋》、《谒陶唐帝庙词》。这些辞赋作品在主题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即:传达对理学观念的文学阐释;其艺术风格是以理节情,崇尚议论。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14)01-0094-04

Comment on Zhang Shi ’s Fu Writing

ZHO U Jun -yan

(1.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handong University doctoral student ,Jinan Shandong 250100,China ;

2.lecturer of Dongchang College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00,China )

Key words :Zhang Shi ;a Ci Fu ;Confucianism

Abstract :Zhang Shi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Huxiang School.Laying priority to the “debate of righteousness and profit ”,his Neo -Confucianist thought attaches importance to ethics and emphasizes the practice of workmanship.Collection of Nanxuan has a collection of 6works :The Movement of Celebrating God in Gongan Temple ,Ci of Lamenting the Dead Woman Surnamed Chang ,Post -Fu of Matrimony Vine and Chrysanthemum ,Ci of Fan Yu Pavilion Hall ,Fu of Returning the Original Place and Ci of Visiting Tao Tang Emperor Temple.These works have two comm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me ,namely the transmission of literature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 ideas and artistically ,its emphasis on reason over emotion as well as the advocation of argument.

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字钦夫,号南轩,人称南轩先生。与朱熹、吕祖谦有“东南三贤”之称。理学中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尝言:“己之学乃铢积寸累而成,如敬夫,则于大本卓然先有见者也。

”[1]

(p12775)对张栻的学问很是推崇。张栻的理学思想更是以明确“义利之辩”

为先,重人伦,强调践履功夫。《南轩集》收辞赋作品6篇:《公安竹林祠迎神乐章

》、《故安人常氏哀词》、《后杞菊赋》、《风雩亭词

》、《遂初堂赋》、《谒陶唐帝庙词》。这些辞赋作品在主题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即:传达对理学观念的文学阐释,故而呈现出的艺术表征是以理节情,崇尚议论。本论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论述。

一、理学观念的文学表达

张栻一生孜孜不倦地研究理学,强调践履功夫。《宋史·道学三》本传载:“(张栻)颖悟夙成,浚爱之,自幼学,所教

莫非仁义忠孝之实。长师胡宏,宏一见,即以孔门论仁亲切之旨告之。栻退而思,若有得焉。宏称之曰:‘圣门有人矣。’栻益自奋厉,

以古圣贤自期,作《希颜录》。”[1]

(p12770)进

入仕途后,张栻亦不费讲学功夫,曾受刘珙之约,在岳麓书院讲习。与朋友往来的书札也多谈治学、穷理之要。《南轩集》四十四卷中,卷一到卷起收其古诗、律诗。在理学家的文集中,其诗歌作品也不算少,然这些作品绝大多数在表达悟道之思,《鹤林玉露》卷之三“南轩六诗”条,评其诗“闲淡简远,德人之言”

[2](p46)

,可谓确评。张栻很少发表对文学的观

点,我们现在在其《南轩集》中能找到的《南岳唱酬序》,这篇序文表达了他对诗歌的看法,在序中他这样说:“念吾三人是数日间亦荒于诗矣。大抵事无大小美恶,流而不返,皆足以丧志,于是始定要束,翌日当止,盖是后事虽有可歌者,亦不复见于诗矣”。认为沉溺于诗歌的创作,有害于“志”

,这其DOI:10.13971/23-1435/c.2014.01.008

实是理学家所常言“作文害道”的一种表达。《鹤林玉露》卷之三“德行科”载:杨诚斋初欲习宏词科,南轩曰:‘此何足习,盍相与趋圣门德行科乎?’诚斋大悟,不复习,作《千虑策》。[2](p47)张栻教人亦是强调重德行而轻文辞,所以他非有意为文者,其文学创作往往是理学观念的阐释。他的辞赋创作也不外如此。

寻中和之至境,回归人性之最初,这是张栻在辞赋作品中常常涉及到的一个观点。乾道元年,张栻受湖南安抚使刘珙之聘,主持岳麓书院。后刘珙在岳麓书院南建亭,张栻名亭以“风雩”。此赋首章写风雩亭所处之环境,次章即言命名之由来,及为学之道:

予揆名而诹义,爰远取于舞雩之风。昔洙泗之诸子,侍函丈以从容。因圣师之有问,各跽陈其所衷。独点也之操志,与二三子不同。方舍瑟而铿然,谅其乐之素充。味所陈之纡馀,夫何有于事功。盖不忘而不助,示何始而何终。与鸢飞而鱼跃,实天理之中庸。觉唐虞之遗烈,俨洋洋乎目中。惟夫子之所与,岂虚言之是崇。嗟学子兮念此,遡千载以希踪,希踪兮奈何,盍务勉乎敬恭。审操舍兮斯须,凛戒惧兮冥濛。防物变之外诱,遏气习之内讧。浸私意之脱落,自本心之昭融。斯昔人之妙旨,可实得于予躬。循点也之所造,极颜氏之深工。登斯亭而有感,期用力于无穷。

张栻以曾点之志劝诫学子当明以义利之辩,无期事功,执敬穷理以期达到圣人之境。“不忘而不助”、“勉乎敬恭”是涵养道学的态度,“审操舍兮斯须,凛戒惧兮冥濛。防物变之外诱,遏气习之内讧。浸私意之脱落,自本心之昭融。”明确了日常执养中守志,不断回归本心、向善的路径。曾点之志是始,颜回之乐是终。《南轩集》卷三十载《答朱元晦》:“如曾点舞雩之对,其所见非不高明而言之非不善也,使其能践履实有诸己而发挥之,则岂让颜雍哉?惟其于践履处未能纯熟,此所以为狂者也。”①(此语是朱熹问)理学家们对人高自标置,强调践履,即知行合一。曾点之气象虽为称道,但于践履功夫始终较颜回为差,圣门当以颜子为准的,去寻找孔颜乐处一直是理学家们的追求。本文以“极颜氏之深工”,表达对学子的期待,故黄震在《黄氏日抄》卷三九评:“末章云:‘希踪兮奈何,盍务勉乎敬恭。’其布置归宿,大率与晦庵《白鹿洞赋》相表里,而可以救近世揣摩气象、流入空虚者之弊。”②

中和之境,是理学家们所推崇的一个价值取向。《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张栻的《后杞菊赋》所表达的就是这种不偏不倚与物无忤的中和之境。杞菊在葛洪的《抱朴子》、《神仙传》中都有记载,是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植物。但是,在陆龟蒙的《杞菊赋》中,它是清贫生活的象征,作者要表达的是“君子固穷”的道德操守。此后,苏轼、张耒也曾写作《后杞菊赋》,借杞菊表达自己处事变而不惊的人生状态。在他们的作品中,杞菊是作为一种实质上难以下咽的野菜。但是,在张栻的赋中,杞菊成了一种难以替代的美味。赋中写:“甘脆可口,蔚其芬馨,尽日为之加饭,而他物几不足以前陈,饭已扪腹,得意讴吟”。本来苦涩的杞菊,为什么能成为使道学家陶然忘机的美味呢?赋曰:

客有问者曰:“哉,先生之嗜此也乎,苏公之在胶西,值党禁之方兴,叹斋厨之萧条,乃览乎草木之英,今先生当无事之时,据方伯之位,校吏奔走,颐指如意,广厦延宾,毬场享士,清酒百壶,鼎臑俎胾,宰夫奏刀,各献其技,顾无求而弗获,虽醉饱其何忌,而乃乐从夫野人之餐,岂亦下取乎葑菲,不然得无近于矫激,有同于脱粟布被者乎?”

张子笑而应之曰:“天壤之间,孰为正味?厚或腊毒,淡乃其至。猩唇豹胎,徒取诡异。山鲜海错,纷纠莫计。苟滋味之或偏,在六府而成赘。极口腹之所欲,初何出乎一美?惟杞与菊,中和所萃。微劲不苦,滑甘靡滞。非若他蔬,善呕走水。既瞭目而安神,复沃烦而荡秽。验南阳与西河,又颓龄之可制。此其为功,曷可殚纪?况于膏粱之习,贫贱则废;隽永之求,不得则恚。兹随寓之必有,虽约居而足恃。殆将与之终身,又可贻夫同志。子独不见吾纳湖之阴乎?雪消壤肥,其茸萎蕤。与子婆娑,薄言掇之。石铫瓦,啜汁咀。高论唐虞,咏歌《书》《诗》。嗟乎!微斯物,孰同先生之归。”

杞菊的美味,在于它的“中和所萃”。与其说作者品尝的是杞菊,毋宁说,他沉酣在道学家的中和自足的人生之境中。杞菊可瞭目而安神,洗涤内心的烦秽,延年益寿,滋养人的身心,正如圣贤之书以解除人心的苦闷困惑。由此可见,杞菊不再是实物,而是成了中和性体的隐喻。

《遂初堂赋》是张栻的朋友洛阳石伯元作堂“遂初”,请张栻为之命辞。遂初赋,此前最早见于西汉刘歆,“遂初”,指回归家园,辞官归隐以保养天年。晋时孙绰亦作,所表达的是回归主题。而张栻此篇命意不同。《复小斋赋话》卷上:“孙兴公作《遂初赋》,盖即《离骚》复修初服之意。宋张宣公敬夫作《遂初堂赋》,作复性义解,言各有所当也。”[3](p386)此赋所要阐发的复归本心,也就是仁、性。赋曰:彼孩提而知爱亲兮,岂外铄繄中藏。年烨烨而寖长兮,纷事物之交相。非元圣之生知兮,惧日远而日忘。缘气禀之所偏兮,横流始夫滥觞。感以动兮不止,乃厥初之或戕。既志帅之莫御,气决骤以翱翔。六情放而曷御,百骸弛而孰强?自青阳而逆旅,暨黄发以茫茫。

人心本善,生之性为仁。但是受到各自气禀的影响,及外在的诱惑,本心之仁或者会被蒙蔽,这里出现的“志、气、情”,是理学家们常常阐发的核心问题。如果任由人气、情发展,就会出现物欲横流的局面。那么如何回归本心的仁、善呢?张栻在赋中说:“呜呼!予既知其然兮,予惟以遂之。若火始然而泉始达,惟不息以终之。予视兮毋流,予听兮毋从,予言兮毋易,予动兮以躬。惟自反兮于理,兹日新兮不穷。逮充实而辉光,信天质之本同。极神存而过化,亘万世以常通。呜呼!此羲文之所谓复,而颜氏之子所以为道学之宗也欤?”此段化用《论语.颜渊篇》“颜回问仁”条。本条载: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p131)

由此可见,返归理,即是归仁。仁就是本心之善,人道之本,惟仁而已。道学家们常论及孔颜乐处,孔颜所乐何处?《朱子语类》卷三十一:“问颜子所乐何事。周子、程子终不言。先生以为所乐何事?曰:人之所以不了者,有私意耳。

59

第1期论张栻的辞赋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