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写作第六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辞赋写作第六讲
辞赋写作第六讲依据《赋谱》的整理,这些句型可分为五种:
“壮”、“紧”、“长”、“隔”、“漫”。
除了“漫”以外,其余四种都是“属对成联”的型式。
此外,应识情况于句子前、后加上适当的“发”(发语词、连接词)与“送”(句尾语助词),使文句顺畅。
骈文就是依以上骈句的组合写成篇的文章。
本周我们将骈文做个总结,并给大家举例及请大家开始练习学习写作。
骈文简介
(一)骈文的定义
骈文是一种美文的形式,带有唯美主义色彩的文学。(1)骈者,并马也。俪者,双人。有成双之意。指对偶的整齐句法。
(2)春秋时代骈散合辙,两汉正式分开发展,至两汉初年骈文正式诞生。
(3)李斯是骈文之初祖,汉赋的先声
(4)陆机〈文赋〉为第一篇成熟之骈文作品。
(二)骈文的特点:
1.语言对偶:骈文多用对偶形式,句中字词相对,只用小
部分散句以贯串文章。
2.四六句式:骈文句子多为四言或六言,故又称“四六文”。3.音韵谐协:从齐、梁时代开始,骈文讲究平仄,一句之中,平仄交替。
4.多用典故:骈文常用典故,以表现作者学识渊博、追求典雅委婉的风格。
5.词藻华美:骈文注意词语藻饰,在练字、选词和造句上都下了不少功夫,但有内容空泛之弊。
(三)骈文形成的原因
1.赋的影响:汉赋注重铺排,雕琢刻镂,堆砌章句,形成文学上艳丽纤巧的风气,定骈文发展的基础。
2.君主的提倡: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如梁武帝和陈后主皆爱好文学,在他们的提倡下,文人重视文学,爱好华采的风气,使骈文得以发展。
3.声调的提出:南朝的沈约作四声谱,创“四声”、“八病”之说,声韵学日趋完善,促成骈文的发展。
4.理论的形成:魏晋评论诗文者日多,对文学理论有进一步研究。《文心雕龙》谓: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四)历代骈文的流变-----先秦----骈散合辙。两汉----骈散分途。两晋成熟。
1.蕴酿于两汉---
(1)贾谊过秦论、司马迁报任安书、李斯的谏逐客书,多整其骈文句法。
2.萌芽于魏晋---
(1)正式骈文出现于魏晋。晋时正式诞生。
(2)陆机文赋为骈文,又为赋。第一篇成熟散文。
(3)唯美文学大盛,大量运用对偶修辞。
3.盛行于南北朝---
(1)以南朝为主,形成普遍的创作风气,呈现艺术美的追求。
(2)南朝宋---谢灵运、鲍照、颜延之;梁----沈约、江淹、徐陵。
(3)北朝继承传统以儒家为主的文学观,强调社会功能。一部分作家把唯美风气带到北朝,以抒情作品为主。
(4)庾信、王褒*南徐北庾----南徐,以应用文书疏类为主。北庾,以抒情骈文为主。
4.六朝以后骈文的发展---
(1)唐四六:
a.句型稳定不变---四六定形。
b.对声律对偶的讲究更家严格。
c.好用典。建立四六形式,相当格律化。
d.主要作家---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中唐:陆贽晚唐:李义山(李商隐)
(2)宋散文赋:
a.倾向散文化(形式),语体化,较为平淡。
b.尚议论(内容)
c.欧阳修、王安石、苏轼
(3)清代----卑视唐宋,力追汉魏六朝:
a. 不仅在骈文形式之美的强调,更重视作者的思想内容。
b. 清初→干嘉→清末:皆蓬勃发展。
c.重要作家----袁枚、纪筠、汪中、张之洞。
骈文,为文体的一种,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骈,原指并驾一车的两匹马,后引申有并列的意思。
骈文的主要特点是句式对偶整齐,词藻华丽,声韵和谐,多用典故。这种文体一般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所以又称“四六文”。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
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就文体特征而言,骈文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骈文讲究对偶,并且在句式上多用四六句式,所以骈文又称为“四六文”。
第二,骈文讲究平仄。讲究平仄的谐和调,是永明新体诗的追求,但这一时期受永明体诗歌创作的影响,文的创作也注意声调的谐美。尽管骈文创作没有诗歌那样有“四声八病”的严格限制,但追求平仄配合,造成辘轳交往,也是骈文文体的特点之一。
第三,骈文一般注意征事用典和辞藻的华丽,因此,可以说骈文实际上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历代骈文举例
《答谢中书书》陶宏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隐居集》
秦.李斯〈谏逐客书〉: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魏.曹丕〈典论.论文〉: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
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刘孝仪〈谢晋安王赐遗宜城酒启〉:
岁暮不聊,在阴即惨,惟斯二理,总萃一时。
少府斗猴,莫能致笑;大夫落雉,不足解颐。
忽值瓶泻芳椒,壶开玉液。
(实可用“岁暮天寒,索漠无欢。”八字解决,为愉悦耳目而写作文章。)
北朝庾信〈哀江南赋序〉: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
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
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四六句间隔作对)
初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一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