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VS洋节热资料讲解
国学内外热探析和实践思考
内热” () 际 间 国 学 的 交 流 。 交 流 是 促 进 事 物 不 断 发 展 完 3 国学 的“ 2国
N o 3, .2 201 1
现代商贸 工业 M o enB s es rd n uty dr ui s T a eId s n r
21 第 2 0 1年 3期
国学 内外热探析和 实践思考
解 银
( 汉 体 育 学 院研 究 生 部 , 北 武 汉 4 0 7 ) 武 湖 3 0 9
观评 价 , 提出具体修 改意见 。对课 件 进行 反复 修改 , 机 念 、 断等进行逻辑思 维 , 并 上 判 形成 理性的知识 。 测试 , 完全 符合课件设 计要求 后 , 能应 用 于实 际教学 。课 6 4 课 件 制 作 可 实 现 教 学 的 辅 助 功 能 。 不 能 替 代 教 学 才 . 而
辛 , 他们从小 就知道 , 让 必须为 父母 尽些 义务 以报 答他 们 的 德修 养 以及义 利观 、 荣辱 观 、 礼义 廉 耻观 等 有密 切 的练 习 。 养 育之 恩 , 这对 于 当今社会 的我们是 十分必要 。
社 会 内在 要 求 。
因为这些思想 本身 就 是来 源 于 中 国传统 文 化 , 中 国传统 是
的思 维 。课 件 制 作 中 要 注 重 学 生 能 力 素 质 的 发 展 , 养 学 培 生 自学 能 力 , 作 能 力 , 维 能 力 。 操 思
1 组编. 心理 学[ . M] 北京: 民教 育 人 术 和疲劳战术 , 致使 学生素质 的单 向片面 发展 , 闭 了学 生 [ ]人 民教 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 封
洋节热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综述
洋节热对传统文化影响的综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指导教师摘要:东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是一时代特征。
在洋节的迅猛涌进并已产生巨大影响的背景下,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及创新发展等问题,日益引起党和政府以及全民族的高度关注。
本文从中国期刊网上关于洋节热对传统文化影响的29篇文献和国内7本著名书籍进行分类、整理。
主要从东西方文化的定义、洋节热对传统节日的影响现状、影响原因、应对措施等几个方面对当前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
最后对洋节热对传统文化影响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洋节热;传统文化;综述Overview of Ocean Heat on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U Huan-huanTutor TAN FangAbstract:Fusion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and collision between East and West is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times. Section in the oce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and has had a huge impact, relating to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sues such as development, growing concern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and of the whole n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online Chinese periodical about ocean section 29 article documents the effect of heat o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7 domestic famous book classification, collation. Mainly from the defini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Ocean effects section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rmal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causes, responses, and other aspects to a summary of current research content. Last section on Ocean heat on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Key words:Ocean heat ; Traditional culture ; Summary of the西方的节日文化涌入中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传统节日带来一系列危机。
大学生“洋节热”现象浅析
《长江丛刊 》2018.06
大学生“洋节热”现象浅析
■曹 文 黄佳妮 /湖北科技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摘 要: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强 势 的西方文化在我国流行多年,极大的影 响了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 界观,导致大学生热衷于洋节而忽视中 国传统 文 化 的 现 象 严 重。为 了 应 对 这 股“洋节 热 ”现 象,我 们 要 正 本 清 源,仔 细分析洋节在我国流行的原因,并把提 升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力做为着力点, 通过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等多种措施来进行应对来势汹汹的“洋 节热”现象。 关键词:文化因素 商 业 因 素 发 扬 中 国传统文化 树立文化自信
九年级历史中国二十四节气与外国气象的异同
九年级历史中国二十四节气与外国气象的异同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由于24节气是根据中国的气候制定的,所以在国外的影响范围只限于同属东亚季风气候的日本、朝鲜及韩国。
四季是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的。
在四季的划分中,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位置为依据,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为界限。
但是,东西方各国在划分四季时所采用的界限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强调四季的天文意义,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
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
而西方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的,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
这种四季比我国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从天文意义上讲,我国的以四立为划分四季界限更为科学。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都等于全年的平均值,具有从极大值(或极小值)向极小值(或极大值)过渡的典型特征。
因此,把春分作为春季的中点,和把秋分作为秋季的中点是非常合理的;夏季里,昼最长,夜最短,太阳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该日地表获得太阳能量是最多的。
所以,夏至作为夏季的中点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为冬季的中点也是很科学的。
但是,从实际气候上讲,夏至并不是最热的时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时候,气温高低的极值都要分别推迟1~2个月。
我国有“热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说法。
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别安排为夏季和冬季的开始日期,与实际气候能更好地对应。
文化认同 C2 1 洋节热,你怎么看
··
学习指标
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对“洋节热”等文化现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 断
“洋节热”,是文化“入侵”还是文化“融合”?
同学讨论:“洋节热”,是文化“入侵”还是文化“融合”?
那么多人热衷过洋节,却不重视传统节日,有些过了。 大家就是找个理由放松下而已,谁关心节日背后的事。 说不上“入侵”吧?外国人也开始过春节了。
借鉴洋节的优点,让传统
首先,这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表现,体现不同文化间相互借鉴 其次,文化发展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有理性包容的精神 再次,对外来文化也要“以我为主,批判吸收”,不可一味追捧
洋节热及如何保护传统节日
关于洋节热与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节日郑磊(电自113)吴翰宇(电自113)徐飞(电自113)李光敏(电自113)龙贵颖(113)朱小清(电自113)马佳兴(电自113)刘泉(电自112)石教名(电自113)摘要:东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是一时代特征。
在洋节的迅猛涌进并已产生巨大影响的背景下,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及创新发展等问题,日益引起党和政府以及全民族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洋节热;传统节日;保护;综述:西方的节日文化涌入中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传统节日带来一系列危机。
尤其是当代青少年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
当代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是民族强盛的支柱,其承担者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光荣使命。
本文通过对当前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总结,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文化的交融和侵蚀,做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合理地做到洋为中用。
一、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因为被访者中大学生及从业尚未成家的所占比例占绝大多数,故只考虑该类人群,并归类为青少年。
(一)青少年对传统节日以及重大节日的了解1、青少年是否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来看,青少年还是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的,但是还是有6.19%的人不喜欢过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这就应该引起我们极大地关注。
但目前总体态势还是好的。
2、青少年能否讲出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故事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
只有11.5%的青少年知道并且能较准确说出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故事,这说明现在的青少年对我国的传统风俗清晰了解得较少,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对于我国传统节日和风俗故事的传承和发扬不利;而了解一些的青少年占59.29%,接近60%,这是我国传承传统文化的中间力量,应该让他们了解的更多,并且加深他们认识的程度和准确度,如果他们得以培养,这将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29.2%的青少年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但不太会讲,说明还是有一些接触。
总体来说,至少大家都了解一些,这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故事的传承可以努力改变的。
“洋节该不该降温”辩论赛
“洋节该不该降温”辩论赛作者:王文倩来源:《作文周刊(初二版)》2008年第13期主持人:今天辩论的话题是“洋节该不该降温”。
先介绍正方“追求传统队”的三位辩手:中中、传传和统统,他们的观点是“洋节要降温”;反方“追求时尚队”的三位辩手:洋洋、西西和外外,他们的观点是“洋节不能降温”。
本场辩论的点评人:思索老师。
下面开始辩论。
正方(中中):请问对方辩友,知道现在社会上最流行的是什么吗?反方(洋洋):当然是过洋节啰。
我们要了解外国的文化,就应该去接触,去学习,去研究它。
我们每年都过一过洋节,这有什么不好吗?正方(传传):我并没说西方节日应该完全抵制,但是现在有些人已经淡忘了端午节、重阳节等我国的传统节日,反而更青睐于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而且这种流行风大有愈刮愈猛之势。
请问对方辩友,这样下去,我国的传统节日不就丢掉了吗?反方(西西):中国的传统节日离我们太久远了,丢掉它有什么不好吗?反方(外外):西方节日也有其自身的背景,引领着另外一种文化,可以使人的修养提高,还可以推动好的社会风气的发展,同时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过洋节有什么不好呢?反方(西西):当生活、学习的节奏越来越快,肩上的负荷越来越重时,我们是否需要一个节日,来重温昨日的友情?是否需要一个理由来为自己放假呢?当愚人节到来时,朋友的一个玩笑,可能会让你露出久违的笑容;平安夜里,桌子上的那只苹果可能会让你重新体验被人关怀的滋味。
圣诞节的早晨当你醒来时,发现床前悄悄摆放的圣诞老人,你是否想起了那充满天真烂漫的童年呢?面对社会的竞争和压力,我们希望找一天的时间,放慢脚步,对朋友或家人进行一下感情上的弥补,而洋节的到来就为我们了却了这个心愿。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洋节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是吗?(这时反方表现得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正方似乎显得底气不足。
)正方(统统):中国的传统节日确实离我们很久远,但这正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
传统节日与洋节的五大文化差异
洋节与传统节日的五大文化差异今天是情人节,一个十分重要的洋节,商场和花店早已花团锦簇、气氛热烈。
和春节那种全民总动员的形式相比,情人节里格外热情的是年轻人。
为数不少的人忧心忡忡,发出拯救传统、抵制文化入侵的呼喊。
然而呼喊的人在呼喊,庆祝的人照常庆祝,西风紧时,岂是想停就停的?听说有人发微博要组织个什么“反情人节活动”,怕是也只能是作一番阿Q式的假想,没有实现的可能。
在中国,洋节中影响最大的是圣诞节,其次是情人节,然后为愚人节,其余的洋节虽说也有人庆祝,那种影响就甚微了。
洋节原本和宗教活动有一定的联系,如果我们因此而担心宗教入侵是大可不必,因为过洋节的中国年轻人恰恰多是不信洋教的,与其说洋节的到来是一种文化入侵,倒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的融合。
我可以负责任地预言,洋节在中国的影响也许将来会更大些,但它永远也不会代替了传统文化的存在。
中老年人关注传统节日,年轻人欢迎洋节日,不同年龄段的迥异趋向源自两种节日文化的内涵差异。
差异之一:传统节日封闭式,洋节日开放式。
春节、清明、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以家族活动为主,祭祖、团圆是活动的形式,活动地点在家庭之中,注重传统风俗的传承,活动过程单一化、程式化,呈现出的思想内涵是封闭的、保守的,这种节日形式符合中老年人的年龄特点。
而洋节日则以朋友、同学、恋人之间的活动为主,活动的形式是约会、交游、赠送礼品,活动地点通常是在家庭之外,显得开放灵活,符合年轻人的年龄特征。
差异之二:传统节日单向性,洋节日互动性。
传统节日在不同辈分的亲属间进行,长辈对晚辈进行指导、引领,规矩、风俗有一定的讲究,约定俗成,礼节性强,这样的活动是单向性的,长辈主导,年轻人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而洋节日则在同辈人之间进行,活动的参与者多是年轻人,没有礼节的约束。
礼品的赠送、派对的组织、恶搞式整蛊,都是相互进行,体现了年轻人的互动性。
差异之三:传统节日等级化,洋节日自由化。
以家族为活动范围的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国儒文化的精神,以“孝”为思想内核。
国学热与洋节热的作文
国学热与洋节热的作文如今,过洋节似乎成为一种时尚,年轻人总喜欢过洋节。
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等,许多青年男女在这天互送礼物,以示爱意,也有些人选择在这一天向对方表白心迹。
甚至还有人利用“洋节”,搞起了异性之间的“亲密接触”。
他们也都忘记了“光棍节”和“中国的传统节日”。
国学热由来已久,有古籍《四书》《五经》为依据,那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可现代的青年人不思进取,偏偏迷上了这些洋节。
只要说到西方文化,他们就两眼放光,十分崇拜,好像那才是真正的“文明”。
其实,“洋节”的本质与传统节日一样,也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它同样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所谓“洋节”,无非就是在名称前加个“洋”字而已,比如圣诞节,原名是“耶诞节”,后来才改为“圣诞节”。
再如情人节,起初叫“黑色情人节”,后来才改名为“情人节”。
小时候,家里买不起电视机,更没有音响、录象机,过年过节才能看一场晚会,可大人们都坐在炕头嗑瓜子、聊天,小孩们却躲在被窝里看电视。
于是,我在姥爷家住了七八年,连春节联欢晚会都没见过。
偶尔想看一场电影,或去听一场戏,最多也只能在街上看几眼花花绿绿的杂耍,再想玩什么“洋活儿”,简直难于上青天!长大以后,生活富裕了,电视机搬回了家,过年时买台电脑,我又可以看新闻联播了,还可以通过网络和世界各地的网友聊天,从此,我知道了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洋节。
当然,如果有条件,我也不介意给自己放一个“假期”。
因为这几个节日,都是洋人的节日,不仅庆祝的仪式和活动与我们不同,就连歌曲也全是英文歌曲。
我完全沉浸在了他们的世界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文化自信也越来越强。
但国外的一些习俗,我们并不是不可以借鉴,因为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我们的国学底蕴深厚,即使是与国际接轨,我们也不能丢掉我们的文化,毕竟我们是从五千年文明古国发展而来的。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对国学更加钟爱。
现在,周围有很多中国人开始重拾国学,学唱《三字经》、《弟子规》等,就连一些小学生的作文中也不再夹杂洋词儿,反而是更多的汉字和诗词。
【国学热,科学更要热】国学热洋节热高中作文(共3页)
【国学热,科学更要热】国学热洋节热高中作文[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打开电视,从各讲坛节目中看到的大多是热衷国学者坐而论道。
这一“返古”潮也影响到了中小学教育――我就见到一所南方的学校,让新生穿上清朝时的“学士服”,衣服上绣着“尊师孝亲”的繁体字,搞开学典礼。
学校的老师们也客串一把那时的“先生”,穿着长衫为新生擂鼓,主持入学仪式。
作家王蒙对此现象点评道:看着挺别扭。
中华几千年的丰厚文化,江山代有人才出的历史,足以让埋头故纸堆的人找到其价值所在,也足以让从历史中淘金的人谋生得不错。
现在的国学热,火了不少人,也富了一些人。
这种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不断重温的劲头,着实令人钦佩。
但总在“回头”找热点的文化,是不是现在社会发展所需的主流文化。
答案很明确:不是。
我认为要掀起的文化潮流、要召唤的主流文化应该是科学文化。
现在的人们,都积极地推崇科学,争做科学的弄潮儿。
理由很简单: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原本应该同等重要,但在我们这儿却是明显失衡的。
自“五四”运动以来,不少中华民族精英继续坚持“德先生”、“赛先生”的精神,冀望由此振兴中华。
时至今日,科学与人文方面也确实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创新能力强大的一些国家比,与发达国家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比,我们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我们期望早日摘得诺贝尔奖,希望多多出现中国发明、中国专利的研发成果,那么,我们就要把有限的人生、有限的教育时间多往科学方面投入。
作家王小波就曾羡慕地说,我觉得西方的智者有一股不管三七二十一,总要把自己往聪明里弄的劲头儿。
也正是这种劲头,居里夫人不畏放射性物质对身体的危害,发现了镭;诺贝尔被炸得头破血流,坚持研究炸药;还有人为研究电而被雷击身亡。
正是这种执著劲头,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的发达。
如果去发达国家的学校看看,就可以见到人家组织中小学生“玩科学”的教育组织得多棒!在德国,我见到了用砖头做劳技教学材料,进行精密职业素质训练的专用教室;在法国,我见到过一位小学校长,拿着全校实验室的钥匙,直接负责科学教学;在美国,我见得最多的是中学科学课程显出的精彩,大学实验室的诸多成就。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必修(三)承(一)、(二)来,关于教学的指导思想、理念及方法等。
必修(三)也有四个专题:第一专题《祖国土》:此专题以讴歌祖国为主线,联系必修(一)第三专题的“爱家乡、爱亲人”,进一步升华到爱国爱民的境界。
通过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民族的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感情,确立关心国家、关心人民的情怀。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此专题承上一专题内容,选取了中外历史上爱国爱民的志士仁人用心和血写成的诗文及他们的事迹介绍,反映出他们高尚的品质和人格精神。
也有描写平凡“小人物”的作品,我们身边的这些“芸芸众生”虽然很普通,但却有着“金子般”的心。
正是他们,默默守护着社会的良知,辛勤创造着社会的财富,他们称得上是“民族的脊梁”。
通过这些文章学习,既培养学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高远立志,更培养学生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的精神,学习一切普通人身上的优良品质。
本专题选取了3首诗(古代骚体诗1首,国外诗歌2首)、两篇古文、两篇写人的文章(1篇外国短篇小说、一篇记人散文)。
通过这些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学习,增强对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鉴赏能力,并学习范文,观察生活,善于从平凡生活、平凡人身上发掘题材,丰富自己的写作题材库。
学习通过细小事件、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的手法。
两篇文言文,结合初中以来的学习,归纳、掌握其中的一些文言虚、实字及重要的文言句式。
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本专题针对目前弘扬传统文化、接受外来文化,中、西方文化对撞、交流、融合的形势,告诉我们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如何分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中的两重性,如何吸收、创造现代化的新文化。
也告诉我们,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吸收外来文化)与借鉴,这是文化发展的趋势。
正确和需要的是,学会分辨,立足传统,善于吸收,创新发展。
因此,对外来文化不必害怕,拒之门外;对传统文化也不能不加分析全盘否定或全盘继承。
谈谈当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
一、谈谈当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
1、中国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引发了国学热。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走出了过去那种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成分成为很自然的事。
2、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直接引发了国学热。
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直接原因就是得益于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它的基础就是来源于有着数千年历史传统的儒家思想。
因此当我们的经济要发展,要腾飞的时候,也必须重视对儒家文化、儒家伦理的研究。
3、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对大陆学术界的反哺引发了国学热。
他们以接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主张在西方文化面前,应该完好地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国民精神。
他们著书立说,四处讲学,身体力行,在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影响。
大陆学者也兴起了对港台新儒学学者及其思想的研究高潮。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交流的不断扩大,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儒家文化热和国学热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4、国学热的兴起与海外华人的积极推动有很密切的关系。
我国每年举办的各种祭祀活动,使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回到祖国,共同祭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道德始祖,这些海外华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外力,推动了当前国内国学热的升温。
5、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国学热。
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使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中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有些内容恰恰是我们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
6、经济发展与社会矛盾冲突引发了国学热。
在国家富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后,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荒芜。
当代大学生国学热现象透视论文
当代大学生国学热现象透视论文当代大学生国学热现象透视“将来能让一个国家屹立于民族之林的,不是这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也不是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而是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这是人大校长纪宝成对于国学的论调。
国学近些年来甚嚣尘上,在社会各界和校园里都掀起了一股浪潮,我们称之为“国学热”。
一、国学的定义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
狭义的讲,就是秦砖汉瓦;宽泛来说,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
至今为止,学术界也没有给国学下一个全面的定义。
可见,国学之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本文立足现实需要,着眼于“热”的部分进行探讨,即狭义的“国学”。
二、.国学在当代大学生中“热”的原因首先,学界的大力倡导。
如编纂《儒藏》,出版相关学术著作;成立国学院,招收全日制本科生;每年召开各种国学研讨论会等,甚至还有数十名博士生联名抵制过洋节。
学界的这些活动引起了大学生的关注。
其次,媒体的广泛宣传。
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的风行,使得大学生接收到大量国学信息。
甚至某些媒体带着商业化的目的进行炒作,如学术“超女”、“国学大师”、文化明星的推出,而那些尚不能完全辨别信息良莠的大学生,则在其中充当着粉丝、观众、接收者的角色。
最后,自身的精神需要。
进入到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学习,更多的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与塑造。
但是,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难免存在着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比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功利主义与非功利主义,诚信危机与诚实守信等等。
面对这些矛盾和冲突,大学生自身就需要一个突破口帮助他们度过这个心理战,或者说帮助他们找到信仰。
而之所以能从“国学”中寻到安慰,恰恰是因为国学中所包含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道德观符合大学生对于“善”与“美”的追求。
三、提高大学生国学修养的途径1.学界和媒体正确引导国学作为一门学问,是需要潜心钻研才能获得真知的。
面对浮躁的社会现状,学界要保持理智严谨的作风态度。
然而,某些媒体所谓的“国学文化”过于商业化、娱乐化,使得大学生的国学热情被商业娱乐所利用,成为消费品。
中外民俗知识点总结
中外民俗知识点总结民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传统风俗、习俗和民间传统文化。
它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民俗博大精深,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节日、婚嫁、丧葬、饮食、服饰、住房、交通、信仰等方面的习俗。
以下是对中外民俗知识点的总结。
一、节日习俗1.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新年的开始。
春节期间的习俗包括贴春联、走亲访友、吃年夜饭、放鞭炮、看舞龙舞狮等活动。
清明节:清明节是扫墓和悼念祖先的节日,人们会到坟墓前祭扫,还有踏青的习俗。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还有挂艾草和插艾草的习俗。
中秋节: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中秋节还有赏月、赏菊、吃柚子等习俗。
2.西方传统节日圣诞节:圣诞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人们会搭建圣诞树、装饰房屋、送礼物、合家欢聚等。
复活节:复活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参加宗教仪式、举办彩蛋狩猎活动、制作复活节面包等活动。
二、婚嫁习俗1.中国传统婚礼习俗过门酒:过门酒是新郎新娘参加婚礼的第一道程序,新郎和新娘要依次向家人敬酒,借此表示敬重和祝福。
还礼:新娘到新郎家后,新郎家要给新娘家送还礼,以示对新娘家的敬意。
敬茶:敬茶是新婚夫妻向亲友敬献茶水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新婚夫妻表达对亲友的感激和尊敬。
2.西方传统婚礼习俗婚纱礼服:在西方,新娘通常会穿着白色的婚纱,而新郎会穿着西装。
结婚誓词:在结婚仪式上,新郎新娘要互相宣誓忠实、永恒的爱意,并互相戴上戒指。
蜜月度假:新婚夫妻会选择一个浪漫的地方度过蜜月期,共同度过甜蜜的时光。
三、丧葬习俗1.中国传统丧葬习俗守孝:在中国传统丧葬仪式上,家属会进行守孝,表示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
扫墓祭祖:清明节时,人们会扫墓祭祖,祭拜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2.西方传统丧葬习俗葬礼仪式:在西方,丧葬通常会有葬礼仪式,包括追思会、祈祷仪式等。
中国古代的热学知识
中国古代的热学知识我国现代的热学知识大局部是生活和消费阅历的总结。
至今所知的古籍中对热的研讨记载较少,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掘。
火的应用和控制,使人类第一次支配了自然力,使人类文明大大行进了一步,同时,它也是古人对热现象看法的末尾。
我国山西省芮城西侯度旧石器的遗址,说明大约180万年先人类曾经末尾运用火。
对冷热的看法。
约在公元前2021年,我国已有气温失常的记载,在两周初期,人们末尾掌握降温术和高温术。
据«周礼»记载,事先已设专人司贮冰事,夏季凿冰加以贮藏,到春、夏季用以冷藏食物和保管尸体。
说明事先已应用自然冰来降温。
我国冶炼业的开展较早,高温技术也很早被人们掌握。
江苏省曾出土春秋早期的一块铁,经迷信剖析,它是一块生铁,生铁的冶炼温度比熟铁高,需达摄氏千度以上。
生铁的出土,说明在那时的高温技术已到达一定水平。
温度计还没有发明以前,古人在冶炼金属的实际中,发明了经过观察火候和火色来判别温度上下的方法。
据«考工记»记载,在铸铜与锡时,随温度的降低,火焰的颜色先后变为暗白色、橙色、黄色、白色、青色,然后才可以浇铸。
这种方法异样也运用于制陶工业。
从现代迷信剖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汽化点,因此从火焰的颜色可以判别所汽化的物质,从而判别温度的上下。
对同一种物质,随着温度的降低,其颜色也先后有所变化。
〝火候〞〔包括火色〕成了我国现代热工艺中一个内容丰厚的特有概念。
除制陶和冶炼金属之外,我国现代还在农业中采用了控温技术。
据«汉书·召信巨传»记载,西汉末年,我国己应用夏季栽培蔬菜,其方法是〝覆以屋庑,昼夜蕴火,待温气乃生。
〞北魏时期,还应用熏烟的方法防止霜冻。
对冷热效果,东汉王充还曾从实际上加以讨论,在他的著作«论衡·寒温篇»中写道:〝夫近水那么寒,近火那么温,远之渐微,何那么?气之所加,远近有差也。
〞他把〝气〞作为物体之间停止〝温〞〝寒〞传递的物质承当者,还指出距离变远,〝气〞的作用渐小。
辩论赛材料
洋节热,传统节日冷好好的保护中国的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从商家的角度考虑,为了刺激消费,当然是节日越多越好,不管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西方的节日,对他们来说都一样,无非有个介质促销。
正方:无可厚非草帽下的迤逦:其实,过什么节,什么节日名字无所谓,大家只是想有一个欢乐、放松的机会。
即使过圣诞节也不能就说是崇洋媚外,大家高兴开心就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淡漠明知: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中国人现在的日子都好过了,多几个节日有何不妥?不仅多了几个机会和亲朋好友相聚,还为大吃大喝找到了理由,多好呀!音乐盒上弹棉花:谈不上“该不该”,现在也有很多老外喜欢过春节看耍狮吃饺子,中秋赏月吃月饼,我们怎么就不能过“洋节”呢?就当是文化的共融吧。
开到荼蘼:我对大家过洋节的理解是:现在咱们中国人都很聪明,找个节日,给商人一个赚钱的机会,给自己一个放松的理由,给朋友一个喝酒的借口,给家人一个温馨的感觉。
陌上花开:适当地过一过还是可以的,但是与此同时绝不能忘记了自己的传统节日。
菩萨保佑:虽说是舶来品,但圣诞节很有生命力啊!等我们强大了,也可以让老外也都过春节啊!五谷轮回之所:世界文明的发展,决定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而不是互相抵制和歧视。
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基督教教义中引人向善的精神,同中国的道德体系有一致性,也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补充与完善。
吸收其精华,对现时中国社会文化建设将大有裨益。
洋节,给中国带来了人类的另一种文明,它的浪漫诗意和温馨人情,给世人增添了更多的喜气。
特别是父亲节、母亲节和感恩节,与我国本土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道德情感不仅毫无冲突,反而特别吻合。
我们为什么要排斥呢?笑熬浆糊:没有必要抵制“洋节”。
我不认为过个“洋节”就会把中国的传统都丢光。
“抵制洋节”论唯一说得过去的理由是“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作出的‘要保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的要求,担忧中国主体文化被西方文化冲击掉,及因西方文化的进入,会使中国文化主体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怕这一代青年人被西方文化俘虏”。
传统节日VS洋节知识课件
每年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 传统节日七夕节,活动主要参与者 是少女,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 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 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 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 节日。
— —
:
容防美同强 种之 农
。疫好许调 别一端历
健的多它 如称。 午五
身传传是 今,端 节月
的统统一 ,如午 ,初
西方的传统节日圣诞节将 至,不少中年人和青年人 开始琢磨平安夜将如何度 过·······
中国极富特色的 春节习俗,正在 影响和感染着各 国的政要和百姓, 欧美许多城市近 年来纷纷将中国 农历春节纳入公 共假日,甚至在 春节期间发行邮 票,春节是中国 文化迈向世界的 一个坚实脚印, 也是全球华人心 中最牢固的情结。
近几年来,“洋节 日’’受到越来越 来多青年人的青睐 情人节、愚人节圣 诞节······一年比一 年隆重,越来越 “深入人心”。午 夜狂欢的人群、鳞 次栉比的圣诞树、 不绝于耳的 “Merry Christmas”出现在 12月24日的中国街 头······ “洋节日”代表着 西方文化,它撞击 并“肢解”着中国
也 称 ” 端 五 ” , 此 外 , 还 有 多
它 是 中 华 民 族 古 老 的 传 统 节 日
五 , 是 中 国 民 间 的 传 统 节 日
前中文 越是形联端
已国组 南两遗合午
进已织 继、种产 国祭
4
入 初 评 阶 段 。
启 动 ” 端 午 节 ” 申 报 世 界 非 遗 程 序 。 目
宣 布 为 ” 人 类 传 说 及 无 形 遗 产 著 作 “ 后 ,
的传统文化。民 族文明正遭受 着和平演变的 危机。
随着西方文化不断传入,2月14日的情人节已成了中国恋人们的盛 大节日。如今,情人节在中国成了“奢侈”的代名词。韩国媒体文 章写道:情人节,中国人过的奢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应对策略
• 考场作文不同于生活随笔,它需要遵循考场写作 的特定规则。从立意到选材,从拟题到表达,均 需在“规定动作”范围内施展。通过分析以上两篇 考场作文,可以发现要想写好考场作文,需要注 意以下几点:
• 1.研读材料,精准审题。古语说,审题如审贼, 讲究“精准”。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更忌一步到位。 因为文题中所出现的材料,一般都有命题者的特 殊要求,命题者往往通过它们设置审题障碍,借 以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所以,审题时一定要吃
具体而言,可以有以下几类立意:
• 1、一类立意:分析传统与时尚、国学与西方文 化等辩证关系。如:让传统文化融入时尚生活; 洋为中用,改造文化传统;在坚持国学传统基 础上吸收西方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增强 中国文化软实力;国学与西方文化兼容,传统 与时尚共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等等。
• 2、二类立意:只片面强调传统、国学或时尚、 西化等重要性。如:弘扬文化传统,反对追求 时尚;时代在发展,时尚是必然;月亮不是西 方圆,文化还是国学好;坚守国学是故步自封, 大胆西化是与时俱进等等。
三、立意分析
• 在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中,特别注重考察考 生的思辨能力。只有对材料的内涵深入挖掘, 才能发掘出材料的本质,才能立意深邃。就此 材料而言,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思考:继承国学 文化遗产,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自然责无 旁贷。然而,唐诗宋词等国学再好,也不可能 替代现代化建设。而圣诞节等洋节是西方文化 的表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它被当 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热捧似乎也无可厚非。
• 2.结构上,本文起笔援引李商隐的诗句对接“东 西文化兼容并包”,匠心独运。接着回扣材料, 分析“国学热”和“洋节热”的表征,并用黄河、三 江、长江设喻,新颖独特。然后选用“回首唐代”
【考场二类文】
求新诚可贵,传统价更高
• 自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落下皇榜,明经求仕,八股 取材便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国学这个话题却历久 弥新,依然是求新求变的人们在热情退去之余去 品味的一坛老酒。从新文化运动的呼声涨起直到 二十世纪,古老的典籍历经从神坛到故纸堆的数 次往复,终于在近百年的浮沉之后,又被人们推 上了热议话题的榜首。诸子百家的言论,在念惯 了数字和外语单词的现代人口中传诵。文化交流 碰撞的时代,还有人愿意拂去古老线装书上的灰 尘,这自是令人欣慰。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们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传统文化之 美,亦如《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和《蒹葭》中的 水边伊人,让每一代中华儿女为之倾倒,吸引着 几辈学人探求其中的美丽和智慧。美籍华人大提 琴大师马友友自幼生长在美国,中文说得并不流 畅,但黄皮肤黑眼睛的马老师始终不忘故土,在 每一次的签名时,马老师始终庄严地写上三个正 楷大字“马友友”。近日,马友友又创作中国音乐 乐曲《丝绸之路》,融入笙、箫等中国民乐器, 表达了自己对血脉故乡的铭记和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热爱。国学热并不是国学的突然得势,而是国
• 让我们回首唐代,那是一个气象万千,兼容并包 的朝代。那时的中国对异族文化的包容是空前绝 后的。当伊斯兰教在欧洲遭到迫害的时候,大唐 胸襟开阔地接纳了他们,并说明了自己的见解: “道无常名,圣无常体。”而这样的大唐,在中国 文化上更是创造出了一座无可逾越的高峰——唐 诗。文化的相融并未使大唐异化而是为它他注入 了新的血液。
• 该文题提供的两则材料内涵相反,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系,它不 同于以名人名言或哲理性语句作导引的材料,其最大的特点是 “就事论事、就事选例、就事说理”;而非一般议论文那样“缘事 发挥、谈古说今、类比对照”。
• 在审题时,应注意考题中的提示语:“请根据上述两则材料,针 对近年来社会上一边是国学热,一边是洋节热的现象,阐述你的 看法和理由。”材料列举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这就要求考生 首先对两种现象进行辩证地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接着对此
【考场一类文】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千年以前,李商隐低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 话巴山夜雨时。”一句问语,一声叹息,亲人相 见总是山长水阔,杳杳无期。而我们所希冀的东 西文化兼容并包的时刻也总是太远。
• 诚然,我们是看到了国人的努力,央视举办的 《中国诗词大会》将“国学”诗歌的种子播撒在许 多少年的心田上。而同时,诸如“圣诞节”“情人 节”等洋节也总是悄无声息地渗入我们的生活。 但可惜的是,“国学热”就像黄河,浩浩汤汤,却
国学热VS洋节热
二、思路点拨
• 该文题属于典型的“思辨型题目”,材料触及当代中国的热门话 题——中西文化比较,要求学生针对近年来社会上出现国学热、 洋节热的现象发表见解。文题贴近现实且非常接地气,在弘扬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文化软实力、确立中华文化自信的时代 大背景下,探讨此话题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契合新课标要求学生 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倡导文化批判精神的新课标写作理念。
• 回首唐代,我们明白:只有自身的胸怀开阔,我 们才能共剪西窗。
• 再让我们回眸民国,那是一个动荡混乱的时代。
• 点评:
• 如果说武亦姝的出色表现“满足了我们对古代才 女的所有幻想”,那么该文满足了我们对考场一 类文的些许期待。
• 1.立意上,本文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的“东 西文化兼容并包”之观点, 较之“片面强调传统、 国学或时尚、西化等重要性”等观点,远胜一筹。 凭此立意,文章已高屋建瓴,亦为“成品”的出彩 奠定了基础。
我愿时代变迁之时,依然有人顺着王国维先生的三境界, 登上国学的高峰。我更愿在钢琴激越恢宏的西洋之风里,黄 钟大吕依然有着属于她的那份天籁。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评:
• 本文标题“求新诚可贵,传统价更高”直接亮出观 点,显豁鲜明。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的模式:开篇 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传统价更高”的观点; 主体部分以王国维的三境界进行统领,分别论述 了“国学”之作用、“国学”之美以及“国学”之重要 性,安排合理;结尾进行呼吁,“我更愿在钢琴 激越恢宏的西洋之风里,黄钟大吕依然有着属于 她的那份天籁。”简洁有力,且颇具文采。整篇 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表达流畅,这是其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