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练习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河中石兽》阅读题及答案-课外《曹冲智救库吏》阅读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河中石兽》阅读题及答案-课外《曹冲智救库吏》阅读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10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3分)阅.十余岁()竟.不可得()如是.再啮()答案:经过,经分终了,最后这样,表示判断2.翻译下面语句(4分)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答案: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答案: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则故事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肴各的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臆断。

B.文章最后一句以简短的议论作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揭示出义章的主旨。

C.本文文笔简约精粹,说理明畅透辟,故事意味隽永,发人深思。

D.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分析问题,,他们会出错是因为遇到的情况比较特殊。

答案:D【曹冲智救库吏】国多事,用刑严重。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

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

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

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与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与答案

第24课《河中石兽》 纪昀一、文学常识: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2.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二、字词分析:1. 注音: p ĭ yè zhào fèi yān sù圮 曳 棹 杮 湮 溯2. 通假字: 钯:同“耙”,整地的农具3. 一词多义:4. 古今异义三、文章结构:● 文章分层:第一层(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寻十余里无迹):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第二层(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不更颠乎): 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第三层(如其言……可据理臆断欤): 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深化主题● 四种寻找方法: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四、中心思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临:面对,位于。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的意思。

阅:经历。

竟:最终。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的 至石之半 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古 今 干 岸 不潮湿阅 经历 阅读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是 这 表判断的动词已 停止 已经棹:船桨,这里是作动词,当划、摇来理解。

曳:拖着。

物理:事物的规律。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河中石兽》,完成第11~14题。

(12分)河中石兽纪昀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人教版教材)1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

(2分)(1)遂反溯流逆上矣。

()(2) 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

14.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答案:11.(1) kuī (2)shì12.(4分)(1)异,特殊、特别。

只要是“特殊”的近义词即可,1分。

(2)去,离开。

1分。

(3)逃走 1分(4)亲近而不庄重 1分【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

有错字、别字,该小题不给分】13.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里想着:“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意思接近即可,2分)。

14.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2分。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 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13.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河中石兽》[测评·反思·交流]一、双基测评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班级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5题。

(共11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1)阅.十余岁阅:(2)竟.不可得竟: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1分)山门圮于河3.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服为确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河中石兽》,完成第1~4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阅读理解(部编本)

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阅读理解(部编本)

《河中石兽》阅读理解1.课内阅读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解题思路:考查课文情节的理解。

参考答案:C B B(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题思路:文言句子的翻译参考答案: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河中石兽》[测评·反思·交流]一、双基测评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据理臆断()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原句:6. 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河中石兽》答案: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2分)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河中石兽》阅读题附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题附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题附答案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 )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 今义:( )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语句。

(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这个故事说明白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3.⑴这样推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
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莫非可以依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事物的变化是许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推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

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10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10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分层练第一部分:课内基础河中石兽①纪昀沧州②南一寺临河干③,山门④圮⑤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⑥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⑦石兽于水中,竟⑧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⑨,曳铁钯⑩,寻十余里,无迹。

【注】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题目是编者家加的。

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②[沧州]地名,今属河北。

③[河干(gān)]河岸。

④[山门]佛寺的外门。

⑤[圮(pǐ)]倒塌。

⑥[阅]经过,经历。

⑦[求]寻找。

⑧[竟]终了,最后。

⑨[棹(zhào)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⑧[曳(yè)铁钯(pá)]拖着铁钯。

曳,拖。

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参考译文:在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

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

有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了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庙里的僧人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没有找到。

认为两只石兽顺着水流到了下游去了。

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发现石兽的痕迹。

一讲学家设帐①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②,是非木杮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④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⑤乎?”众服为确论⑥。

【注】①[设帐]设馆教书。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③[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杮,削下的木片。

④[湮(yān)]埋没。

⑤[颠]颠倒,错乱。

⑥[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参考译文:一个讲学家在寺庙里讲学。

听了这个消息,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又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水流冲到下游去呢?石头的性质是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是疏松、漂浮。

石兽只是被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河中石兽》选择、简答、阅读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选择、简答、阅读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课内简答题】【课外阅读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A.但.知其一B.是.非木柿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2、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一寺临河干 B.棹数小舟C. 不亦颠乎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山峦为.晴雪所洗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D.渐激渐深,至石之.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棹.数小舟棹:划船B.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C. 渐激.渐深激:猛烈D. 转转不已.已:停止5、选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词性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A .闻之笑曰 B.沿河求之C.当求之于上流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一寺临河干.(河床)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求石兽于.水中能谤讥于.市朝B. 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C. 至石之.半怅恨久之.D. 如其.言其.如土石何8、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9、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A.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B.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C.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二、(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

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

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宋祁《雁奴后说》注:①瞑,通“眠”。

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河中石兽》专练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河中石兽》专练

《河中石兽》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见课文《河中石兽》【乙】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2)可据理臆断欤臆断:__________(3)但微颔之颔:__________(4)康肃笑而遣之遣:__________(5)但手熟尔但: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2)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3.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4.两文都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甲】文通过作者的议论总结出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借卖油翁之口告诉人们__________的道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子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河中石兽》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3套)

《河中石兽》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3套)

(一)阅读下边两则文言文,回答以下小题。

(甲)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庙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求石兽于水中,竟不行得。

认为顺水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可以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狂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可以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贱,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而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农民种田农民耕于田,数息①尔后一锄。

行者见而哂②之,曰:“甚矣,农民之惰也!数息尔后一锄,此田竟数月不行!”农民曰:“予莫知因此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可以作声,且仆于田。

谓农民曰:“今尔后知种田之难也。

”农民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矣!人之办事亦然,欲速④则不达也。

”行者服而退。

(节选自《浑然子》)(说明)①息:呼吸。

②哂:嘲讽;耻笑。

③移时:不多时。

④速:速度,迅速。

46.解说以下加点字的意思。

(1)阅十余岁( ________).(2)尔辈不可以究物理(________)..(3)行者解衣下田( ________).(4)且仆于田( ________).47.以下加点字意思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二石兽并沉焉 / 喘喘焉不可以作声..B.沿河求之 / 乃子之术谬矣..C.以为顺水下矣 / 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D.庙门圮于河/ 农民耕于田..48.把下边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甚矣,农民之惰也!49.请从甲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而后谈谈两文共同揭露了一个什么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1(一)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9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2分)圮于河圮⑴山门().湮于沙上⑵湮().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2分)于水中,竟不可得。

于()⑴求石兽.之,不亦颠乎?之(⑵沿河求).13.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

(2分)译:1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2分)答:1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答:(二)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题。

(共11分)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阅竟不可得竟:(2)___ ( 1)___ 十余岁阅:..1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1分)山门圮于河13.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众服为确论。

2(译文: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2分)答:1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答:(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3题。

(12分)1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圮湮于沙上( (2) )山门(1) 于河()..啮( (3) 如是再).20. 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

(2分)之(一老河兵闻) (1) .之于上流(当求) (2) .21.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1分)众服为确论。

2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3分)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23. 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3分)答:2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2(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17 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说苑》:常枞①有疾,老子往问.焉。

常枞张口示.老子曰:“舌存乎?”曰:“存。

岂非以其软邪?”“吾齿存乎?”曰:“亡矣。

岂非以其刚邪?”常枞曰:“天下事皆尽矣。

”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吴亮《忍经》)[注]①常枞:据传是老子的老师。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 分)⑴阅十余岁阅:⑵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⑶老子往问焉问:⑷常枞张口示老子曰示:..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B.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C.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D.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 分)(2)亡矣。

岂非以其刚邪?(3 分)9.甲文作者和乙文的常枞在揭示“天下事”相关道理时,采取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分)4 析。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0-13题。

(14分)【甲】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乙】杜处士好画①②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③④随。

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⑤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

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

③拊:拍。

④搐chù:收缩。

此指“夹”。

⑤掉:摆动。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2分)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1)曝书画(2)一日曝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译文:12.结合语境,用自已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4分)笑曰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原因:笑曰)有牧童见之,拊掌大(2原因:13.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

(4分)甲文:乙文:《河中石兽》阅读练习1答案:(一)11.⑴圮(倒塌)⑵湮(埋没)12.⑴于(介词,在)⑵之(代词,指代二石兽) 13.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14.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1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 题。

(共11分)11. (1) 阅:经过,过了(2) 竟:终于,到底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1分。

12. 山门/圮于河评分说明:(1分)13.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亊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评分说明:(4分)毎小题2分,重点词语“尔辈”“物理”漏译或错译扣1分。

14.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悚讶的结局,而且从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评分说明:(2分)主要内容1分,道理1分,言之成理即可。

15.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則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评分说明:(2分)笫一问1分,笫二问1分,意思对即可。

(三)19. (3分)(1)倒塌(2)埋没(3)咬,这里意为冲激。

20. (2分)(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21. (1分)众/服为确论。

22. (3分)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23. (3分)“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1分)“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2分)(照抄原文,理解正确,可酌情给1分)写作评分时应注意:①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下列四项有—项突出者应评为一类卷: A.立意新颖;B.构思巧妙;C.感情真挚动人:D.语言富有个性②切忌打保险分(及格分)、印象分,要敢于拉开档次,敢于打髙分。

③书写分3分。

其中,文字规范1分, 端正1分,整洁1分。

24.D《河中石兽》阅读练习2答案:(一)(17 分)6.(4 分)⑴经历,经过⑵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⑶慰问,问候⑷给……看7.(3 分)C8.(6 分)(1)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评分说明:“如”翻译正确 1 分,补出“石兽”1 分,句意正确 1 分。

(2)不在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评分说明:“亡”、“岂”翻译正确各 1 分,句意正确 1 分。

9.(4 分)甲文以讲述用不同方法寻找石兽的故事的方式揭示道理;常枞通过舌存齿亡的现象设喻说理。

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说苑》记载:常枞有病,老子去问候他。

常枞张开嘴给老子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

难道不是因为它柔软吗?”“我的牙齿在吗?”老子说:“不在了。

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常枞说:“天下的事都在这里了。

”坚硬的好像暴横,柔软的好比仁义;刚的容易坏,柔的却存下来了。

(二)答案:(14分)10.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经历(2)晒11. 翻译(4分,每小题2分)(1)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2)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

12.(4分)(1)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

(2)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

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摆动)的。

(意思对即可)13.(写出启示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